地面炮兵范文

2024-09-21

地面炮兵范文第1篇

朱瑞1905年9月生于宿迁县(今宿城区)龙河镇。他青年时代就崇尚炮兵是“战争之神”,立志用大炮摧毁反动阶级统治的旧社会。1927年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进入克拉辛炮兵学院学习,1929年7月毕业回国。先后担任中央军委、中央红军、中央分局担任要职。

1945年6月,周恩来副主席、毛主席先后约朱瑞谈话,征求他对工作安排的想法。他婉谢中央安排他做军委副参谋长的意见,自动要求去搞炮兵。毛主席赞扬他自觉考虑革命工作的需要和战争的大局,不计较个人职务、地位,同意了他的要求,朱瑞告别时,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苏联有炮兵元帅,拟就是中国的炮兵元帅吧!”

1945年6月,朱瑞被任命为延安炮校代校长。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朱瑞遵照中央决定,率炮校师生奔赴东北接受日军丢弃下的大炮和装备,创建人民炮兵。党炮校师生11月底达到东北后,日军投降遗弃的大炮和弹药器材绝大部分被苏军运走。朱瑞面对突变的情况,火速召开炮兵党委会研究对策,提出了“分散部队,收集武器,发展部队,建立家业”的方针。朱瑞率领部队冒着零下

三、四十度的严寒,深入深山老林寻找火炮器材,走遍了白山黑水,并通过多方关系,多种渠道从苏军和远东军那里搞炮。至1946年5月,共收集火炮700多门,炮弹50多万发,坦克12辆,汽车23辆,以及一大批火炮零件和其他器材。很快组建和装备起10个炮兵团,80个炮兵连,1个高炮大队,1个坦克大队和1个修械所,为建立强大的人民炮兵奠定了基础。

朱瑞非常重视炮兵人才使用和培养。延安炮校师生抵达东北后,他果断决定,把炮校的一批干部派到各部队去帮助他们建立炮兵;1946年4月,他又把大批干部分散到各部队,以开办学校的方式,大力培养干部;1946年夏,朱瑞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发布命令,要求以军区、纵队、师为单位,抽调资质较高的班长和战士,开办训练班,培养炮连长、排长、班长。同年7月,延安炮兵学校改为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朱瑞担任校长,举办了三期炮兵干部培训,到辽沈战役前,共培养2000多名干部。

朱瑞十分注重炮兵理论建设。他于1946年7月至1947年12月,先后起草炮字

1、

2、

3、4号命令,1947年3月,1948年4月,他在哈尔滨两次主持召开炮兵工作会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炮兵工作会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炮兵的建设和作战经验,创造了一整套中国的炮兵建设理论。

人民炮兵在战斗中成长壮大。到1948年8月辽沈战役前,炮司直属已有5个野榴弹炮团,1个迫击炮团,2个高射炮团,1个坦克团,1个炮校,各纵队友野炮团(营),师友山炮团,团友迫击炮、步兵炮连等,总计有火炮4700多门,我军炮兵在战略上已由劣势变为优势,为即将到来的辽沈战役和全国大反攻作了充分的准备。1948年10月1日,朱瑞在锦州战役的义县战斗中,深入前沿了解火炮威力,不幸误触敌人地雷,壮烈牺牲,年仅43岁。

革命自有后来人,先烈遗愿展宏图。朱瑞的两个女儿长大成人后,继承父亲的遗址,都投身到人民炮兵建设的事业中。长女朱淮北,在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某研究所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担任高级工程师,为第二炮兵建设事业默默作奉献;此女朱东北,在总参谋部兵种部炮兵研究所工作,担任工程师,从事炮兵快速反应课题研究,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不止,直至生命最后一息,1992年2月在北京病逝。

地面炮兵范文第2篇

1 炮兵信息化弹药的主要特点

1.1 高新技术含量日益增大, 弹药结构更加复杂

信息化弹药完全摒弃了传统弹药“铁壳子+炸药”的结构。信息化弹药所涉及的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毫米波技术、无线电技术、抗高过载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等等。不言而喻, 其结果必然使信息化弹药的高新技术含量日益增大, 弹药结构更加复杂, 在使弹药性能水平大大改善的同时, 也使单发弹药成本大大提高, 而对弹药的储存、运输, 特别是质量检测等弹药技术保障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装备数量少而单发价值高

由于未来局部战争规模的有限性, 信息化弹药性能在不断改进之中, 信息化弹药的储存数量不可能也不必要很大。但由于信息化弹药本身的高技术含量增多、结构复杂, 故其单发价值上升。如某型末制导炮弹单发价格在x万人民币左右, 是普通同口径榴弹价格的上百倍左右。

1.3 储存寿命相对较短

由于信息化弹药大量采用电子元器件、光学元器件等信息化弹药的储存寿命较之传统弹药有所下降。传统弹药的储存寿命要求为15~20年, 一般可达25~30年, 而信息化弹药的储存寿命一般在10年左右。这将加大未来部队维修处废等技术保障的工作量。

1.4 与武器系统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于很多信息化弹药而言, 武器系统已不再仅仅是赋予弹药以预定的射向、射角和实现发射功能, 而且还新派生出发射制导信号、远距离接收并处理信号、遥控、遥感装定等功能。如“红土地”末制导炮弹武器系统中的激光测距目标指示器和同步器等, 就具有于弹药发射后适当延迟时间发射照射激光, 为制导弹丸的末制导提供引信号的作用。

2 炮兵信息化弹药保障性面临的问题和主要对策

2.1 面临的问题

保障性是指装备诸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 (包括人力) 满足装备系统可用性和战时利用率要求的程度。从上文所述信息化弹药的主要特点可以看出, 信息化弹药与传统弹药相比, 其保障性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 信息化弹药对保障的依赖性更强这主要是由信息化弹药自身的功能、性能特点和价格决定的。信息化弹药性能实现精确打击、侦察、电子对抗、高效毁伤和毁伤效果评估等功能, 价格甚至是同口径传统弹药的上百倍左右, 对这类高性能高价值弹药, 要保证其性能,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的保障工作。如某型火箭炮末敏弹要求每隔两年必须用专用检测仪器对其性能进行检测一次, 如果不检测, 就不能保证其性能。另外, 后方仓库在某型火箭炮末敏弹的检测中如发现控制舱故障, 只有通过更换控制舱来保证全弹的性能。可见, 信息化弹药要保证自身的性能, 对检测、维修等技术保障工作的依赖性大大增强。

(2) 信息化弹药的复杂性, 使保障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信息化弹药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功能多样化, 功能多样化的基础来源于广泛的技术领域, 不同的功能采用不同的技术, 有的功能同时采用多种技术, 虽各个功能相对来说是独立的, 但在实际应用中又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某一功能未起作用很可能影响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 影响整体作用的正常发挥就难以达成最终作战目的。换句话说, 整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才能达成目的, 这叫功能的依从性。因此, 信息化弹药保障的内容是多样化的, 保障的范围是多领域的, 保障的难度是高含量的。如“红土地”末制导炮弹武器系统保障, 既涉及末制导炮弹本身的保障, 又涉及激光测距目标指示器和同步器都保障好才能正常发挥作战效能。

(3) 信息化弹药对保障资源要求更高信息化弹药的保障, 无论是使用保障还是维修保障, 对资源的要求都更高。信息化弹药追求的是高精度、高威力。在保障中要突出的是“快”。在使用保障中, 信息化弹药使用前的检测或检查, 要实现“快”, 必须对匹配完善的保障资源的配置、储存和使用有更高要求;在维修保障中, 为了保障和恢复信息化弹药完好的技术状态, 对维修设备、器材、专业人员的配备等保障资源的要求更高。

2.2 主要对策

用完善设计特性来实现信息化弹药的可保障特性, 用充足的并与信息化弹药匹配完善的保障资源来实现信息化弹药的保障, 是信息化弹药保障活动的重要任务。

(1) 在信息化弹药设计研制中充分考虑与弹药保障性有关的设计特性保障性设计特性决定了装备的可保障性, 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即使能改变, 其成本代价会很大。因此, 信息化弹药在立项和论证时就应进行保障性问题的研究和论证工作, 弹药设计和保障性系统的设计同步进行, 并相互协调。在具体研制中, 用多种技术应用集成来实现多种功能的分析论证, 从考虑保障角度出发, 尽可能将自动化、智能化、模块化、远程化、可视化等技术运用到保障性的设计中。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本身的保障问题, 还应同时考虑并研究与弹药配套的保障资源, 如检测设备、维修设备等, 做到同感抽、同步试验、同步定型、同步交付部队试用。只有同时具备完善和匹配的弹药系统和保障系统, 这样的信息化弹药才是可保障性和能保障性装备, 才能有效地保证形成持续的战斗力。

(2) 针对信息化弹药保障的特点,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保障人才队伍信息化弹药集光、机、电、化于一体, 综合应用了当代各种高新科技成果, 技术十分密集, 专业范围广。因此, 信息化弹药的保障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专门技术人才完成。有些保障装备本身就是高科技产物, 也离不开专门技术人员来操作。从战争的某种意义上讲, 装备的使用与保障具有同等意义, 保障出战斗力。在重视信息化弹药使用的同时, 不能忽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保障人才队伍应从两个方面去构建。一是军队内部培养的人才队伍。军队内部的人才应根据弹药装备的保障体制, 按梯次培养, 实现多专业多层次人员的综合编组、跨专业协作的保障人员构建方式。二是整合地方厂家的技术人才队伍。信息化弹药是由地方许多不同专业性质厂家的产品组装而成的。

摘要:信息化弹药在未来战争中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信息化弹药的保障将影响信息化弹药战斗力的发挥。本文综述了炮兵信息化弹药的主要特点, 探讨了信息化弹药保障性面临的问题, 给出了信息化弹药的保障对策。

地面炮兵范文第3篇

近几次局部战争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战争的轮廓, 对世界军事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伊拉克战争中, 在作战样式上, 无论是巴士拉还是巴格达, 都没有出现战役性城市决战;地面部队不再进行战役规模的运动战, 机械化部队的集结、开进和战斗行动不再恪守任何队形, 不再进行大规模线式作战和接触作战, 传统机械化战争中的战役战术基本上被抛弃。战争中反映出精确闪击战和快速决定性作战的特性, 虽然还有战线, 但战线已经被分割, 非线式作战成为主导;虽然还有接触战, 但空中力量一直在主导着非接触作战;虽然还有地面机动作战, 但主要是空中对地攻击、空中遮断和近距空中支援。

1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点

1.1 战争持续时间更短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从发现目标到打击目标的时间大大缩短, 打击的精度也大大提高。以往出动几十、上百架次才能摧毁一个目标, 现在出动几个架次就可以了, 从而为缩短战争时间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1991年, 多国部队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并迫使其无条件接受停火条件仅用了42天;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从“斩首行动”到美军占领巴格达只用了21天。

1.2 战场空间更广阔

由于对战场的全方位感知能力和快速机动能力的提高, 信息化战争中战场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前线和后线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 信息领域里面的对抗也会相当激烈, 呈现出全维作战的态势。在全维作战中, 交战双方将努力寻找对方的弱点, 并用己方擅长的手段对对方进行攻击。拥有信息、速度和射程优势的一方总是试图在敌方的火力之外实施攻击, 以便减少自身的伤亡。整个战场将呈现出非线性、非对称、非接触的态势。

1.3 装备信息化程度更高

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 精确制导武器的成本不断降低。虽然未来战场上的一些低价值面目标仍会给低成本的非制导武器留下一些用武之地, 但精确打击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打击方式已是不争的事实。

1.4 作战人员更加精简

由于武器装备的精度提高, 威力增大, 在完成同样任务的情况下, 所需要的人员和装备数量大大减少。同时, 由于信息化战争中高技术的应用更加普遍, 所以对士兵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出, 炮兵只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炮兵在逐步理清发展目标和方向后, 应积极采取种种措施, 加速打造自己的信息化炮兵。

2 炮兵信息化建设思路

2.1 加强炮兵人才队伍培养

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军事人才是战争准备的最重要的内容, 在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过程中, 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因素, 而是人的素质。因为人是信息化战争攻击和防御的对象, 信息化战争的战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不管军事新技术怎么发展, 人的主导地位永远不会动摇。即使作战目的是以联结作战平台的网络为“中心”, 而攻击这些网络和防御这些网络的关键还是人。

与此同时, 要避免进入只重技术素质, 忽视战斗精神的误区。以色列原总参谋长巴拉克曾对以军质量构成概括为:第一, 战斗意志;第二, 牺牲精神;第三, 文化素养;第四, 技术能力;第五, 战斗效率;第六, 指挥能力。而美国陆军军事学院院长罗伯特中将说在高技术时代, 某些永恒的原则仍然指导着战争过程, 其中首要的是战争对意志的最终考验。世界上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两支军队都对战斗精神非常重视, 由此可见在信息化程度相当高的现代战争中, 战斗精神仍然是最主要的个人素质。

2.2 建立健全指挥控制网络

信息化战争强调的是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对指挥控制网络具有很高的要求。对于炮兵来说, 就是要使目标的获取、诸元的计算、射击效能的评定等作战信息畅通无阻地在各分队与指挥机构之间传递。以美军为例, 其现已装备部队使用的“阿法兹”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 就是一集指挥、控制、通信、火力支援于一身的系统, 它能够执行火力打击任务并处理其它相关信息以及协调并合理使用火力支援设备。具备上至战区级、下到排火力发射中心协调区分战斗任务的能力, 信息分发系统, 可以把火力打击任务, 迅速地从火力支援系统传输到能有效攻击紧急目标的发射单元。基本上形成了及时获取信息、及时共享信息、及时决策指挥的扁平网络化指挥体系。由此可以看出, 炮兵的发展方向就是建立健全类似的指挥控制系统, 实现指挥信息流程最优化, 信息流动实时化, 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存储、使用一体化。

2.3 提高炮兵后勤保障能力

热兵器和机械化战争中, 油料弹药等实物是炮兵后勤保障的主要对象。信息化战争中, 更侧重于智力、知识、信息、网络的综合保障, 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保障要素的融合与控制。由于炮兵信息化武器装备与机械化武器装备是相互融合的, 所以机械化战争中保障的要素大部分将继续存在下去, 但必须用信息化理念、网络和软件加以改造, 使所有保障要素融入到作战体系中去, 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和精确保障的目的。

2.4 深入炮兵编制体制改革

近几次局部战争告诉我们, 在未来战争中, 机动战将成为常见的作战形式, 更多地表现为脱离接触战斗。这一变化要求炮兵机动能力和兵器装备的打击能力能适应远程投送和精确制导的需要, 要求炮兵规模必须小型精干。因此, 在炮兵编制体制调整上要实行向以“旅”为基本作战单元的野战炮兵部队结构转换。由“师-团-营”体制改为“旅-营”体制。其优点主要是减少了指挥环节, 精简了编制, 提高了作战单位的灵活性。

2.5 借助社会力量加快炮兵建设步伐

从某种意义上讲, 信息化作战是经济实力的较量。美国等发达国家军队, 普遍注重依托政府力量, 把军队信息化作为国家行为, 把社会资源视为军队信息化的资金库、人才库和技术库。这样做的好处是:解决了发展军用信息技术投资巨大与军费相对不足的矛盾;避免军用与民用技术各搞一套, 浪费宝贵的国家资源;可以站到信息时代的最前沿, 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几次局部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的研究, 分析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 从而得出炮兵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 以及炮兵应对信息化战争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信息化,炮兵,建设

参考文献

[1] 田禾芳.炮兵作战指挥学[M].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9.

地面炮兵范文第4篇

1 作战方式以精确、高效打击为主

精确打击是信息化条件下的重要作战方式, 也是其一个重要的基本特征。以此为依托而形成的打敌重心原则、“斩首”原则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基本原则, “非接触”作战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基本作战形式。战争机理也从机械化战争的“破坏”、“毁伤”、“消耗”为主向信息化战争的“毁伤”、“瘫痪”、“体系破击”并重转变。炮兵精确火力打击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目标射击开始诸元精度高。数字技术在炮兵武器平台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役的自行火炮广泛采用了炮载弹道计算机和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GPS) 、火炮自动定位装置等高技术装备, 通常误差只有几米。二是制导炮弹的命中精度高。各型高精度炮弹使远程间瞄射击火炮对点目标的单发命中概率大幅度提高。新型的大威力炮弹使压制火炮的打击效能大大增强。现研制的特种功能炮弹使压制火炮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战斗支援和软杀伤能力, 从而巩固和提高了炮兵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中作为陆军火力骨干的地位和作用。

2 火力支援以实时化为主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 炮兵火力打击的实时化来自三方面:一是完善的侦察手段。信息化炮兵部队建制内和通过C4ISR系统接口实现信息共享的侦察手段种类多、技术先进、探测范围广、目标定位精度高, 可自动进行敌我识别, 具有全天候、全频谱侦察能力, 目标侦察几乎实现了实时化。二是快捷准确的情报信息传送方法。信息化条件下作战, 炮兵部队的信息传送都采用了数字式通信系统。炮兵火力系统通过数字式通信系统能够与各种侦察系统、各军兵种部 (分) 队及上下级之间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快速实时地传递各种战场信息。炮兵内部依靠自身的数字化信息系统, 实现了炮位侦察雷达、指挥所和火炮之间的无缝隙数据传输。三是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 C4ISR系统的广泛运用, 对炮兵选择目标、完成射击过程, 提高火力反应速度, 夺取进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发现目标、向上级呼叫、请求火力支援以及由上级进行火力协调控制, 到最后去满足下级火力的需求, 这中间控制层次少。传递联接快、时效性强, 火力支援几乎近实时化。

3 作战目的以打击关键节点, 体系破击为主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 通过打击敌作战体系和武器装备系统的关节点, 瘫痪敌作战体系, 破坏敌作战结构, 将成为制胜的主要途径。作战体系之间的对抗是交战双方斗争的基本形式, 双方均力求以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破坏或瘫痪对方的作战体系, “打敌重心、击敌要害”, 就成为双方指挥员达成目的的最佳途径。

打击中枢式节点, 瘫痪敌方作战体系。中枢式节点, 主要包括敌指挥控制机构、通信枢纽、情报电子战设施、主要补给、保障基地等。打击敌人的中枢节点可以破坏敌作战体系结构的“重心”, 从根本上瘫痪敌方的作战体系。

打击结构型节点, 破坏敌方作战部署。结构型节点, 主要包括事关敌人作战体系安危的高地、桥梁、交通枢纽等一些重要目标和地域, 它决定着敌我双方的战场态势, 对战局的发展及敌我双方的行动态势有着重要的意义。打击敌人的结构型节点能够加速破坏敌军作战部署的结构, 从整体上削弱敌军的作战效能。

打击节奏型节点, 破坏敌作战行动连续性和整体性。打击节奏型节点, 即打击维系敌作战节奏的关节点。主要指通过打击诸如集结之敌、空降之敌、纵深迂回之敌等目标, 打乱敌军的作战进程, 使其不能在既定时间内达成预定等目的作战目的, 从而破坏敌作战行动在全局上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打击意志型节点, 动摇和瓦解敌军斗志。意志型节点, 即打击意志能够影响敌人作战意志的“关节点”, 它指在不同的作战环境和条件下, 直接动摇和瓦解敌军斗志的“关节点”, 这些关节点可能使其信息网络被瘫痪, 也可能使敌主要作战部队被火力摧毁, 还可能使敌后方战略基地或重要目标被摧毁。

4 火力体系构成以一体化联合打击为主

火力打击的一体化是指炮兵火力与其它军兵种火力联合打击, 与海军火力, 空军火力, 陆军航空火力构成信息化战场的一体化火力。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是作战系统之间的整体对抗, 是多维空间作战力量的综合运用, 各种作战力量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作战空间和各种作战行动高度融合, 形成远、中、近不同距离, 高、中、低不同层次统一火力打击网, 以满足多样化的火力打击要求。因此, 信息化条件下陆战场的火力运用必然是炮兵、陆军航空兵、空军航空兵等多种力量的一体化的整体运用。

实施精确控制是炮兵火力打击一体化运用的前提。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胜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一方指挥员更能精确地控制信息、控制战场、控制对方的部队和行动, 从而对整个战场态势施加更加精确的影响力。这种精确影响力可以保证信息化战场作战能量以“精确可控”的特征释放, 可以在各作战形式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火力、机动力、信息力共同构成的精确突击力, 可以广泛用于主动“造势”, 从而达成一体化火力的最大效能。

以“需求”和效果为核心组织火力是炮兵火力打击一体化运用的基础。以战场火力需求和火力效果为核心的火力分配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发挥炮兵数字化传感探测设备功能, 发挥联合监视以及目标攻击系统的潜力, 准确定位目标, 优化射击方式, 科学分配火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战场需求, 发挥各个火力平台战斗效能。

实时的火力协同是炮兵火力打击一体化运用的关键。信息化部队根据作战中的具体情况, 实时、灵活、随机地组织多维作战力量间的协同, 从而构建及时有效的强大的火力打击体系, 实现全程、动态、高效、精确打击。

摘要:针对信息化条件下炮兵作战战环境、武器平台、指挥方式和作战行动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遵循新的作战理念, 探讨了炮兵火力运用方式新特点。

关键词:信息化,火力运用,新特点

参考文献

[1] 曹淑信.信息化条件下炮兵作战理论研究[M].解放军出版社, 2006.

[2] 炮兵学院南京分院.炮兵战术学[M].解放军出版社, 2008.

[3] 刘利民, 任明学.炮兵战术新论[M].解放军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辅警证件范文下一篇:代王行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