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情绪管理 合理情绪疗法

一、高职学生情绪特点

情绪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到了高职学生所处的青春晚期(18-22岁),大多数个体已经“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青少年的情绪发展与他们的同一性状态密切相关,“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的青少年具有最高的焦虑水平,而过早闭合型的青少年的焦虑水平最低”。高职学生的情绪情感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体验多样化

高职学生随着生理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性格、身份等有了更深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进入大学后,随着专业兴趣、人际交往、学习、恋爱、就业等各种需要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在高职学生身上有多样性的情绪体验。

(二)情绪反映不稳定

高职学生容易激动,情绪反应快而强烈,易受暗示或环境气氛的影响。他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弱,看问题、做事情容易片面、走极端,加上自尊心强,承受力差,对自我情绪缺乏控制,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人情世故,但在处理问题时,显得情绪化,较为冲动,不够理智。

(三)情绪表达矛盾化

高职学生在情绪的表达上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一方面,他们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对外界刺激敏感,喜怒形于色;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把视线转向自我,因为他们的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问题上,会隐藏、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得含蓄而内隐。

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不仅会妨碍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绪管理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对于90后的高职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效的进行情绪调节,培养自己调节、驾驭情绪的能力,提高自己的EQ值,是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自信、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点

合理情绪疗法也称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2]。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合理认知和不合理认知的辩论,消除不合理的信念。认知问题解决了,情绪就会随之而改变。合理情绪疗法以问题为中心,其使用对象一般为智力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领悟力较强的学生。

合理情绪疗法的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具有某些非理性信念,只不过这些非理性信念在某些有情绪障碍的人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和强烈。埃利斯等人认为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自我关怀,二是自我指导,三是宽容,四是接受不确定性,五是变通性,六是参与,七是敢于尝试,八是自我接受。而这八个方面正是高职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三、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调节情绪的操作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告诉我们,“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扰,不合理的观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操作过程为:第一步,诊断阶段。通过与学生交谈,明确学生情绪中的ABC,一般认为,人的不合理信念主要有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第二步,领悟阶段。帮助学生领悟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及不合理的信念;第三步,修通阶段,通过引导学生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及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及其他方法来帮助学生处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及建立合理信念;第四步,再教育阶段。巩固成果,使新的合理观念得到强化。

(一)高职学生常见的ABC

高职学生主要有以下情绪困扰:

1.因为自己没有考上二本或者更高的分数、因为自己没有特长等方面就认定自己不如别人,处于自我否定、自卑沮丧、后悔的情绪困扰中。

2.因为随着高校的扩招及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择业,一些用人单位盲目对学历高要求加上高职教育起步晚未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优势,因此高职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部分高职学生尽管成绩上了三本,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只能选择高职学院,在面临就业问题时,焦虑、自卑、抑郁的情绪尤其明显。

3.高职学院的学生来源多样:有普通高中毕业生,有初中毕业五年制直升生、职业中专对口升学生,加上一部分成教学生,学生来源多样化,学生素质不一,相互之间的交流、共同语言减少,因此一部分学生容易感觉到孤独、冷漠、愤怒、冲动等情绪体验。

4.高职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上经历了失败,但是在情感上的追求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是一样的甚至于为了表示在其他方面的控制感和优越感,他们对感情的依赖性更强,而一旦失恋,学生的自我否定、抑郁、冲动、愤怒等消极的情绪更多。

(二)高职学生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高职学生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哪些呢?

1.“我没考上二本,来了高职,真后悔来了高职学院”“上高职以后只能做普通工人”“一定要有本科文凭才有前途”等绝对化的要求。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抱有这种观念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对环境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事实依据来进行断定。

2.“高职学院的学生素质真差”“我失恋了,再没有别的男(女)生喜欢我”“他(班干部)通知不到位,太不负责任了!”等过分概括化的信念,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他把“某些”“个别”当做“全部”和“整体”,以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3.“我成绩不好,做人真失败”“我来自农村家里没钱也没背景,找工作成问题,我完蛋了!”“我这次求职面试又没成功,我再找不到工作了!”等认为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便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非理性的想法和观念。

(三)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和建立新的合理信念

1.辩论法。运用“黄金规则”、产婆术式的辩论方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激励学生反省自己。对于诸如“一定要有本科文凭才有前途”等绝对化的不合理信念,直接提出问题:“你有什么证据证明本科生一定比高职生有前途?”对于“一个通知不到位就得出班干部不负责任”等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可以提问:“你能否保证不是其他人没记住?你能否保证每个人在每件事上都不出差错?”对于“成绩不好,做人真失败”可以辩论:“成功和失败的含意是什么?如果你因为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人,那么你以前许多成功的经历表明你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辩论,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到他所依持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也要使他明白什么是合理信念,什么是不合理信念,并帮助他用合理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当学生对这些信念有一定认识后,要及时给于肯定和鼓励,使他意识到即使某些不好的,他不希望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他自己也能以合理的信念来面对这些现实。

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高职学生的很多情绪困扰,有时是他自己向自己传播的烦恼,因为不合理的信念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可以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帮助学生停止传播这种不合理的信念:比如首先让他通过想象进入到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中体验负性情绪(求职失败痛苦、自责、怨恨、自卑等),然后帮助他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体验到适当的情绪反应(可以继续努力、还有机会等),最后停止想象,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的情绪变化情况,改变了什么观念,学到了什么观念,鼓励和肯定学生的积极的情绪改变。

3.为使合理情绪疗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和效果,它还必须与其他的比如布置家庭作业、榜样示范法、强化干预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心理行为训练等方法结合使用。

(四)合理信念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除可以继续运用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和各种家庭作业外,本阶段还可以应用自信心训练、社交技能训练、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等各种实用技能训练,帮助高职学生学会更多技能,提高他们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帮助高职学生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建立起新的反应模式,减少以后生活中出现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倾向。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理想情绪疗法对由于认知偏差所造成的情绪困扰问题较为有效。而高职学生处于人生的发展期,其意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强,只要积极引导,这种不合理信念和思维完全可以改变。另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的群体之一,高职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具备改变自己的认知能力向良性发展的内心愿望。因此,合理情绪疗法是针对高职学生情绪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凯主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16.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心理咨询师·技能(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132-142.

[3]李琳.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理想情绪干预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5(3).

[4]欧阳意,曾文军. 运用ABC理论维护高职新生心理健康[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临床医学生由于在临床工作学习中面临着学业重、参加临床工作身份的巨变、科研压力、人际关系、恋爱与性的困惑,这些因素使这个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在社会高速发展、医疗改革大刀阔斧的今天,临床专业医学生面对的压力有日益增大,教师对这个群体心理健康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确保有足够的能力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关键词∶临床医学;考研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引言

医学生相对其他学子来说,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特别是临床专业的学生,不仅心理方面存在很大压力,身体方面也承受着极大压力。首先对于医者来讲,最重要的是对患者的责任心,还有就业负担,生活负担,如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医学生就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是现在,无论是学校或者社会企业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引起重视。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2017年11月报考参加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500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6%。其中,男187人,女281人,平均年龄(23.25±0.88))岁。

1.2 方法 由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按照统一程序测试,包括对学生的性别、生源地以及有无就业意向等一般资料进行调查,要求被试对象现场进行无记名答卷,并当场收回试卷,在测试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必要的问题解释,测试时间为30 min。采用Beck-Srivastava压力量表(BSSI)1、考试焦虑量表及《自卑感量表》(FIS)评估学生的考研压力、焦虑及自卑心理状况。BSS量表包括2个部分,第1部分是调查研究对象的压力源,第2部分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及临床实践4个方面测试压力强度,采用1~5分标准评分,依次为1分为没有压力,5 分为压力极大,单因子得分≥3分作为压力较大的判断标准。考试焦虑量表借鉴申鲁军等人的研究,该量表共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情绪反应(9、10、13、14)、生理反应(3、6、7、15)、心态(1、2、8、11)、注意分散与思维阻碍(4、5、12、16),采用1~4级评分,依次为1分为很不符合,4分为很符合。根据得分情况,总分<32分为无焦虑情绪,≥32分为有焦虑情绪,>48分为高焦虑情绪。《自卑感量表》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2,条目间相关系数为0.25,分半信度系数为0.833。《自卑感量表》共有36 个题目,分自信、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外貌特点、体能因素5个因子。36个题目中,每个题目都有7个选项,采用1~7级计分,依次为1分为完全不符合,7分为完全符合。其中3、6、25、31题是采用负向评分。该量表的总分为0~216分,得分越高自卑感越强,量表的理论中值为4分,平均分>4分提示有明显的自卑心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学生压力状况调查 考研学生BSSI单因子得分均≥3分。男生考研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经济压力及临床实践的单因子评分分别为(3.50±1.28)分、(3.46±1.06)分、(3.20±1.25)分、(3.35±1.52)分、(3.44±1.50)分;女生的考研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经济压力及临床实践的单因子评分分别为(3.88±1.30)分、(3.98±1.25)分、(3.38±1.43)分、(2.98±1.68)分、(3.25±1.05)分。女生考研压力和就业压力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学意义(1=1.125、0.985,P<0.05),男、女生的人际关系、经济压力和临床实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5、0.551、0.654,P>0.05)。

2.2 学生焦虑心理状况调查 学生考试焦虑状态328人,检出率为70.1%,高焦虑状态学生37人占7.9%。男187人,焦虑评分为(37.28±8.25)分;女281人,焦慮评分为(40.25±7.48)分;有就业意向295人,焦虑评分为(32.88±8.12)分;无就业意向173 人,焦虑评分为(39.37±7.28)分;城镇145人,焦虑评分为(39.24±7.01)分;农村323人,焦虑评分为(33.08±7.18)分。女生的考试焦虑程度高于男生,无就业意向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2、2.565,P<0.05);农村生源的学生焦虑程度高于城市生源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58,P>0.05)。

2.3 学生自卑心理状况调查 考研学生在各个分量表得分平均值均在3~4分,5个因子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外貌特点、社交能力、体能因素、学习能力、自信。其中,具有明显自卑心理的学生有92人占19.7%。

3讨论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心理问题较集中;面对生活学习、学历需求、招聘指标等,诱发焦虑指数升高,并且心理问题增多;面对考研和就业两方面平衡的较大的压力;面对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 容易形成心理障碍。究其原因,可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

3.1 就业与社会环境∶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在其专业就业过程中就业形势异常严峻1社会环境因素∶扩招剧增的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严重失调,对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培养机制因素∶现代社会人才机制的运行,导致大学生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既与社会因素有关,也与学校行为及学生自身因素有关系。

3.2 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是考研,但多数由于五年的生活中没有做或没有做较为详细的职业规划,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存在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变化要求,就很难展现出良好的调试能力和心理素质。

3.3 个人经历与期望值∶大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专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个人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因而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应届毕业生都有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并与心理状况有较大关系。

3.4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焦虑心理明显:考研学生的压力与焦虑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即压力越大,焦虑越严重。本文调查结果显示,70.1%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情绪。就业意向、性别对于考研学生的焦虑程度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这与其他学者研究得出的临床实习期间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与性别因素无关这一结论5月不相符。在调查中发现,没有其他就业意向的同学,将考研作为就业的唯一出路,所以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焦虑程度和压力程度是成正比的。考试焦虑情绪是指面对考试压力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现象,适度的心理紧张可以使人对考试有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效果。但过度焦虑则是一种不愉快的、痛苦的情绪状态,严重者还会引发生理上的各种不适。如果这种情绪不及时干预和治疗,最终会发展为焦虑症。对于学生的这种焦虑情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应该积极进行干预,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学会倾诉自己的心理体验;教育学生纠正认知偏差,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考试。

4.结论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专业考研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加强对临床医学考研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干预、疏导,还应在实习、考研、就业等方面为医学生提供各种帮助,引导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树立自信,避免受到各种负面情绪的干扰。

参考文献

[1]申鲁军.师范类大学生考研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蔡溢,许明智,湛红献.缺陷感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20-21.

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背景

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设置的长学制医学教育新模式, 当前开办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学校数和各校七年制招生规模在迅速增加。天津中医药大学自2000年开始招收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 分布在中医、针灸、中西结合、中医 (英语和日语) 方向、分别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天津外国语学院教育技术系和日语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培养。

七年制学生作为中医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既有别于本科生, 也有别与研究生, 七年制医学教育既不是五年制本科教育单纯修业年限的延长和课程门数的增加, 也不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照搬, 而是对临床医学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且在现实中, 中医学七年制学生在课程衔接、两校管理方式及校园文化差异等存在着诸多问题, 于此同时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

2 七年制学生管理阶段的划分

根据七年制中医学专业 (针灸方向除外) 学生分散在“两校三地”这一实际情况, 我们将学生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生入学到第四学期末, 这一阶段学生在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和天津师范大学学习和生活;第二阶段从第5学期始到第10学期末, 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学习和生活 (针灸方向除外) , 在此期间包括8周临床见习和9周的实训。第三阶段转入我校研究生部, 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实习及跟随导师实习等。我们针对三个阶段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任务, 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方法, 以便适应不同阶段的需要。

3 七年制学生阶段管理方式

3.1 第一阶段实行“合办学校辅导员+本部辅导员+自我”管理方式

七年制学生 (针灸方向除外) 第1~4学期在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学习和住宿, 这一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实行“合办学校辅导员+本部辅导员+自我”管理方式。本部辅导员定期与合办学校辅导员联系, 掌握学生动态。为了强化七年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的连续性, 及时掌握学生在外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我校还制定了“七年制学生在外校学习期间管理办法”和“七年制学生在外校学习期间应急预案”。此外, 还应该注重保持与家长的沟通, 共同做好新生管理工作。

3.2 第二阶段实行“辅导员+班级+党支部+学生会+自我”管理方式

七年制学生第5~10学期回校本部学习、生活, 在此阶段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成人意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比较活跃。这一阶段学生管理工作实行“辅导员+班级+党支部+学生会+自我”管理方式, 在这个阶段主要由辅导员指导实施, 班主任进行协助, 发挥班级、党支部的作用, 组织党员或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进行中医专业思想引导、如何适应校本部的学习和生活等交流活动,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由于七年制学生起点高, 生源素质好, 同时思维灵活, 能力较强, 为了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们积极鼓励七年制同学加入校学生会或系学生会, 发挥他们联系学校、系部和广大同学的桥梁作用, 参与学生事务的民主管理, 组织广大同学开展或参加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此外, 我们还聘请我校的硕导或博导担任七年制学生的班主任, 指导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3.3 第三阶段实行“自我+辅导员+党支部+导师”管理方式

进入研究生部阶段, 学生管理工作实行“自我+辅导员+党支部+导师”管理方式。在研究生部阶段, 辅导员要以“引导为主、管理为辅”的原则, 实施学生动态管理, 自我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占很大的比例。虽然七年制同学在研究生部阶段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 但大部分时间用于转科实习、跟随导师实习及作课题, 论文的写作等, 因此在强调自我管理的同时, 引入导师辅助管理, 导师不仅有效解决了学生思想和学习上的困惑, 也增加了临床及科研机会。

在党支部建设问题上, 我们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党支部, 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 增强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推举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 主持日常班级管理工作, 进一步升华了七年制学生自我管理的层次。这一措施激发了学生自我管理的动机, 把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较好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意识和行动, 从而增强了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4 七年制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

在七年制学生管理方式上, 我校在阶段管理衔接方法上做的比较到位, 有效地弥补了“两校三地”所带来的难题和薄弱环节。

(1)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管理衔接措施。学生在接受外校管理期间对校本部各方面的情况比较陌生, 为了增强他们对校本部的了解, 同时也为了便于我们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我校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 安排学生回校, 以参观学校、与老生座谈等形式开展爱校、爱中医事业教育;加强新生入学教育, 积极与合作学校联系, 将专业思想教育、学籍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指导学生打牢专业基础, 指导学生思考职业规划;及时了解新生家庭经济情况,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及勤工助学工作;加强和合作学校的沟通, 定期 (每学年4次) 到学生所在校, 深入学生, 与合作学校的辅导员联系, 了解沟通情况。如遇紧急情况, 立即启动紧急预案, 迅速、有效、妥善处理等。这些措施的实行, 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2) 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衔接措施。学生第三阶段转入我校研究生部学习和生活, 为了更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 研究生部的辅导员及时与其前辅导员做好交接工作;引导七年制学生开展互助式学习, 加强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的沟通;党支部建在年级上,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组织有关医德医风等方面的讲座, 增强学生的医学责任意识, 提升临床适应能力。

摘要:随着中医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中医院校七年制学生管理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改进管理方法, 是当今面临的一项新课题。针对七年制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进行实践和探索, 力求构建适合七年制学生特点和管理进程需要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方法。

关键词:七年制,中医学,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 徐兵.论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2) .

[2] 孙爱云.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 (1) .

[3] 周立, 徐国成, 李磊, 等.论构建适应中医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 (3) .

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品行成为中职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入手,教导学生学习传统医德,深化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新时代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内在要求,更是高层次人文管理的新内涵。中职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管理理念,重视传统医德教育,优化管理制度,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医德;传承教育;中职医学院校;学生管理

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中职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本领,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而职业道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其职业领域的反映。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但要遵循一般中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而且必须结合医学院校和医学职业活动的特点,侧重加强医德教育。传承转换、弘扬创新医德教育,是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工作。因此,我们的中职教师在学生管理中就应当融入和渗透德育内容,利用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医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引导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就传统医德传承教育在中职医学院校学生管理中的有效应用进行简单分析。

一、中职医学院校开展中国传统医德传承教育的意义

通过传统医德教育对学生展开教学管理,其教学本质是开展德育,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一,中国传统医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对于当代医学生以及医务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中职医学院校学生经过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随即就是医疗卫生事业机构见习、实习、就业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快速转变角色,因此通过传统医德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二,中国传统医德能够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奉献精神以及敬业精神是最基本的精神内容,尤其针对中职医学院校学生,传统医德的优秀传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真正地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中国传统医德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服务意识教育。医疗卫生行业是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医德传承教育,能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而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二、中职医学院校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现状

(一)教师对医德教育认识不到位

中职医学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医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不准,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很多中职医学院校认为,传授知识与技能是自身的职责,对于医德教育应当由专门的教师负责,与自己无关。但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道路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引导,让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学会自我约束、提升自我修养。

(二)缺乏教学管理保障机制

教学评估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侧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的医德教学的评价,导致学生认为医德学习与自身的学习内容无关,因此就造成学生不服从学校管理现象的出现,久而久之,中职医学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学校管理困难。同时学校缺乏对于学生的科学性引导,教师传统医德教学存在困难。

三、中国传统医德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举措

(一)增强中职医学院校教师中国传统医德意识,树立榜样

在中职医学院校中,教师是传统医德教育以及管理学生的主要引导者。因此应当从教师出发,让教师首先加强自身的优秀传统医德教育,只有教师充分理解传统医德教育的内涵,才能够对学生更好地开展教学。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学习,重视起对传统医德的学习,如针对不同传统医德核心内容展开分期交流探讨活动。在以“仁爱救人,赤诚救世”为主题的仁爱观教学经验分享中,中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互相探讨如何将仁爱观融入日常教学中,分享教学经验。定期举办交流探讨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从而展开因材施教。此外,中职教师还可以以班为单位,将医德教育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位教师负责不同的教学板块,在日常传授知识技能时穿插渗透传统医德教育。如理论课教师可以将“术求精深、博级医源”的治学观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融入理论知识教学中。对于实践操作课教师,可以将“不分贵贱、普同一等”的平等观融入日常的实践操作课中,让学生可以认识到无论贵贱、贫富,作为医学生都应当一视同仁,学生能够在学校里就树立“医乃仁术”的信念,这样在未来就业时就能够真正地受信念指引,让患者感受亲人般的照顾。学生可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将传统医德融入内心,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升自身的修养。只有教师重视起对学生的传统医德教育,才能够通过这种一点一滴的渗入,让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个人修养,彰显传统医德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健全中国传统医德教育保障机制,规范制度

在学校中,我们倡导健全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学生管理职能职责,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感悟传统医德教育。首先,在中职学校中,健全领导机构。学校应当由校长作为带头人,教务处、学工处、班主任作为责任监督者,帮助学生展开传统医德教育。一方面,学校可以通過进一步完善传统医德课程体系,将医德教育课程课程纳入必修课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传统医德的高尚,并将其作为理想信念带动学生实践。教师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综合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传统医德信念,在理论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为学生阐述传统医德理论,加深学生的认识;在实践课堂上,教师通过中国优秀古代名医主题教育,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课程,革新课程内容,将传统医德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具体的知识点时,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为学生引入与之相关的传统医德教育,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知识与传统医德学习结合起来。其次,在对学生的管理规范制定上,有意识地利用中国传统医德对学生进行规范。如学生需要将传统医德作为日常行为规范条例中的内容进行背诵,教师通过《学生管理手册》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测验,进行传统医德知识学习的学生可不进行传统医德考试,而对日常行为不规范的学生进行期末考试测评,让学生充分地重视起对中国传统医德的学习,从而通过这些优秀文化对自身进行约束,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

(三)校园文化融入中国传统医德教育,营造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针对中职学校,应当合理利用现有的物质文化资源,营造医德教育氛围,让学生走在校园中,不知不觉就能够感受到医德教育的熏陶,从而增强学生的医德意识。例如,在校园的固定位置设置中国古代名医的雕像,并添加该名医生平简介以及主要医德思想,让学生置身其中,既能够弥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还能够随时随地都感受到文化熏陶。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栏以及教室内设置有关名医的介绍、传统医德内容的宣传标语,让学生深入了解医德教育;在班会中穿插有关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视频,为学生营造文化氛围,充分地调动学生感官,加深学生对于传统医德的记忆。除了基础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参与到传统医德教育中。如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主题是“我是中国传统医德传承者”,学生可以在进行演讲稿撰写时,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有关中国传统医德的知识;还可以举办名医典籍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有关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知识,在交流会中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互相学习,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又可以提升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校园文化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展开,学校和教师应当极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医德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其中,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一来,对学生的管理也会更加高效。

(四)开拓中国医德教育网络阵地,与时俱进

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也不能忽视了对网络阵地的开拓。现在几乎每一位中职生都有手机,学校可以正确、合理地利用学生手机,在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如建立公众号,重视医学大家高尚医德的示范作用,定期为学生传播中国传统医德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在网络上设置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授课和管理;还可以通过网络与课堂衔接,让我们的中职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学习传统医德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医德的教学管理中,学校和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在新时代下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中国有着很多优秀传统医德文化,中职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在保留传统医德思想精华的同时,现代医德教育在内容上必须拓展,德性与规则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义务与价值相结合,使传统医德思想的精华有机融入现代医学道德规范体系之中,重视起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地为社会输送具备知识技能以及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立足脚下,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玉军.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实践和探讨[J].长江丛刊,2018(8):287.

[2]杨春潮,黎玉明.传统文化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学園(教育科研),2010(4):11.

[3]丁丙干.中华传统医德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2018(10):12-13.

[4]王浩东.医德教育在中职护理学基础课教学中的渗透[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4):155-156.

[5]肖健,严金海,吕群蓉.论中国传统医德之困境与出路[J].医学与社会,2009(3):32-34.

编辑 李 争

医学专业学生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厌学情绪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在教学中如何寻找良策,引导学生走出厌学困境,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学生的厌学情绪大多数是心理问题产生,对教师而言,帮助学生走出厌学误区,不仅对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提升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乃至身心健康成长都十分有利。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厌学情绪;研究

厌学情绪是现在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厌学情绪表现为学生对整个学习不感兴趣或者是对学习中的某一学科不感兴趣,存在学习偏见,从而不愿意学习。通过这一学期的校本研修,我研究总结出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一、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家中,如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越高,子女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负担重;如父母对子女成绩无所事事,子女就会随心所欲、觉得学与不学都一样;因此会使子女不爱学习,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求知的圣地,是玩中学学中玩的乐园,但是我们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毕竟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我们在管理制度上不是每一细节都符合他们的需求,有的学生会产生厌倦感。因此,会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

(三)教师因素。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会将考试分数的高低用来评判学生的好与坏,这样会戳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会挖苦学生,对学生不信任;有的教师会不管学生,会听之任之;有的教师会将学困生遗忘在学困边缘,会使他们越来越不爱学习;这些做法,都会引起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四)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生活条件好,有部分学生使用手机,他们爱将手机用来玩游戏,加上他们的自控能力差,玩游戏上瘾就不爱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同时,部分学生会追求穿着时髦,会想到外出务工赚钱改变衣着和生活,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五)社会因素。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成千上万的社会现象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反应,如在国家机关企事业上班和在外务工两者工资相差不大、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因素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他们会认为读书与不读书都一样生活得很好。

二、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一) 找准定位和目标。在年级和班级中找准自己的横纵向定位,确定自己的档次,然后拟定学习计划,实事求是地制定短、中、长目标,那门功课落下那个章节学不透就主攻,只要实现了一个目标,奋斗就了有收获,学习就有动力,从而就会爱学习。

(二)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改变和调整教学方式与技巧,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将学生喜歡的、感兴趣的活动与教学结合起来,来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感觉到有成就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有了兴趣,才会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走向成功。因此,要想学生不厌学、热爱学习,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乐学、爱学。

(三)完善学校管理体系。作为学校,应该要不断改进和调整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平等、安全、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创新教育方式,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创造和谐家庭环境。家庭关系和谐,互动性良好,那么孩子在家庭当中会感觉到安全和放心。如果孩子总是可以感觉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会让孩子更勇敢更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如果在家父母经常争吵,或者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毫不过问,或者父母把孩子逼得透不过气,这样的情况都会让孩子内心感觉到难受,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学习也容易出问题。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把学生看作自己的亲人,与他们之间建立了平等、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二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绝对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如挖苦、讽刺、训斥、指责,而是与他们共同分析成绩差的原因,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三是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发展民主、互助、关心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平等对待和关爱学生,不歧视差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多给他们一份融洽与和谐,使之相信教师是关爱他们的。

(六)提供学生展示平台。人人都想获得成功,获得他人的肯定,但厌学的学生却很少得到表扬,在家中是父母的唠叨、打骂,在学校是老师的斥责、训斥,在同学中遭受的是蔑视、讥笑。回答问题老师从不点其名,其他的活动总没有他们的名字,所以,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只觉得苦和累,于是,上课无精打采或逃课去上网玩游戏。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不能因其成绩不好,就否定他们的一切,而是要去细心地寻找、发现学生的智慧点。

总之,学生的厌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问题,对教师而言,帮助学生走出厌学误区,不仅对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提升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学习成绩进步乃至身心健康成长都十分有利。在众多方法中,要重视教师与学生创建良好的关系,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减轻心理负担,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与学双赢。

上一篇:商业健康保险思考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城市规划土地储备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