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论文

2022-04-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新文化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在当代书籍封面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现代书籍封面设计的初步尝试,而在民国时期书籍封面的漫画设计中,也渗透了当时的革命精神,赋予书籍封面漫画设计丰富的艺术内涵。国民时期书籍的漫画设计表现出一种新型的书籍封面设计形式,突破传统封面设计的限制,表达了我国技术创新以及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

新文化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论文 篇1:

从美学思想到艺术魅力

摘要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思想和文化突破传统的重要转折点,该时期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使得书籍的封面绘画设计逐步突破传统的束缚,汲取西方的绘画艺术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是我国书籍封面绘画设计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本文分析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书籍的封面绘画风格和特征,对于促进当代书籍封面绘画的发展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美学思想  艺术魅力  新文化运动

我国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书籍的装订和设计艺术更是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不同时代的书籍设计和装帧有着不同的特点,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晶,并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我国的书籍装帧和设计经过不断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知性、典雅、简洁等极具东方文化之美的设计风格已经成为我国书籍设计风格标签,而新文化运动作为我国文化发展转折的重要时期,其书籍的封面在设计的过程中大胆的进行尝试,汲取了多种文化元素,是我国书籍设计现代化的重要起点。本文分析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书籍的封面绘画,学习其美学思想和艺术魅力,对于我国现代书籍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  文人的参与

新文化运动主要就是由我国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文人所发起的,而新文化运动时期书籍的设计和装帧,这些文人也参与到其中,让书籍的设计和装帧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文化思想的碰撞,让这一时期的文化极具开放和包容性,充分吸收了多种文化,再加上白话文的推广,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书籍的普及范围不断的扩大,产生了一大批有思想、与抱负的文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书籍的出版商为了书籍的发行和销售,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让书籍的门面受更多的人接受。而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文人,他们接受了中西方文化的教育,参与到了书籍封面的设计上,产生了像鲁迅、丰子恺、陶元庆等一大批封面设计人才,让当时的封面绘画极具艺术价值。这些文人并不是专业的封面设计人员,他们还是作家、画家等,其中鲁迅是文学家,但也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丰子恺是漫画家,但也是编辑学家和装帧艺术家,他们都极具文学修养,知识渊博,在书籍封面的设计和装帧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在这些新文化运动文人的带领下,书籍的设计和装帧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突破了以往单一的装帧形式,在开本、版式设计、书籍的装帧、印刷方面都实现新的突破,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艺术设计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书籍的内容与书籍的封面设计和装帧更加协调统一。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陶元庆,其设计的《故乡》、《朝花夕拾》等封面色彩明快、构图新颖,线条鲜活,风格简洁、大方曹辛之设计的书籍封面则极具东方韵味,具有很强的诗情画意;丰子恺的封面绘画设计则具有漫画的风格,封面设计的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清新脱俗的气质,代表作是《我们的七月》、《我们的六月》等作品。这些文人设计的书籍封面都个具有特色,有着不同的设计风格和理念,他们创作的封面寓意深远,基于艺术气息和内涵,为以后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设计风格

书籍的设计和装帧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的烙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不同,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思想的碰撞,让我国的思想观念的活跃程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艺术的派别更是缤纷多样,各个艺术派别为了吸引读者更是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上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使得书籍的封面风格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色,抽象派、写实派都活跃在书籍设计领域。鲁迅在书籍的封面的设计上追求“天地要阔,插图要精,纸张要好”,但同时也强调:“艺术原理具有通性,但是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陶元庆的书籍设计形式则较为新颖,色彩不同于以往的传统书籍,但是在用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色彩来设计封面时,他的封面设计仍然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这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特性,突破传统,反映时代的进步,但是仍然有着传统的韵味和灵魂,并不完全摒弃旧的,而是在传统之中加入创新的精神,将民族的与时代的进行完美结合,从而创作出独特的美学风格。

在书籍的装帧上,新文化运动时期则做了很多的尝试,如首页的书名和作者不再对称,在每页的第一行之前留下一些空白,书籍有毛边。这些尝试在具有几千年书籍装帧历史的中国,具有很大的突破性的意义。鲁迅在进行书籍的设计的过程中,反对图解式的创作方法,讲求将书名和书的内容放在首位。在他设计的自己的作品《呐喊》时,“呐喊”两个字的字体沉着稳重,让读者一看到书的封面设计,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压抑的情感,但同时封面也带给读者一种冲出牢笼的感觉,反映了书中所表达的要挣脱封建的枷锁,向着光明前进的思想,那种势如破竹的力量召唤着人们要不断的奋斗。而鲁迅的另一部作品《彷徨》则是由陶元庆设计的,他在封面中设计了三个寂寞的人在晒太阳,他们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晃晃悠悠,动作似坐又似行,彷徨不定,暗含追求光明的寓意。整个画面的风格都让人感觉到一种紧张的情绪,而封面中三个人落寞的身影引发人的思考,很精准的表达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鲁迅本人也对这个封面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其震撼人心。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封面设计都进行了创新,使得那一时期的书籍封面清新脱俗,深刻的反映了书籍的思想内涵,成为书籍封面设计的标杆。

三  新文化运动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特征

新文化运动时期书籍的封面往往匠心独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魅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时期书籍的疏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时期书籍的封面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字体传达主题

新文化运动时期,很多书籍封面的字体都十分独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读者传递书籍的思想内涵。鲁迅曾经评价过中国文字的艺术之美:字意上的美感,读音上的美感,字形上的美感。汉字的这些特征为汉字的变化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让汉字的设计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创意性,通过字形或编排的变化,可以改变字体的风格,表达出作品的思想主题。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上充分利用了汉字这种特性,对汉字或进行变形,或进行装饰,加上设计的创意,将汉字的美感和创意发挥得淋漓尽致。鲁迅的代表作《呐喊》《铁流》等书籍,就是在字体的变化上大做文章,将字进行创新性的改造,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单一的书法字体,通过对字体进行变形和装饰,所变换的字体的形式向读者传递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意境唯美,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让读者在接触书籍之初,就可以通过书籍的字体领略作品的情感内涵,是对字体设计变幻的一个全新的尝试。

2  封面绘画的兼容并蓄

新文化运动时期书籍的封面绘画大多图案精美,具有很深的寓意,并且表现的形式多样,风格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钱君陶设计的《秋蝉》中,采用了两方连续的设计创意,对图案进行装饰,书籍封面的风格高雅而庄严,表现了一种宁静之美;在作品《九叶集》中,整个书的封面是由曹辛之设计,该作品是九位诗人的作品合集,曹辛之将书的封面设计为一棵大树上有九片壮实的叶子,代表了九位诗人,书籍的封面设计简洁,概念清楚,具有很深的思想含义,构图上平稳,色彩淡雅别致,诗情画意韵味浓厚,将诗集的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而陶元庆设计的《故乡》则是另外一种风格,整个封面的图案设计感强,画面很具有冲击力,表达了一种力量,色彩明快,具有很强的对照感。鲁迅曾经这么评价陶元庆的设计:“用的是新的形和色,但是有中国一贯的灵魂”。这些设计风格迥异的封面设计,展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百花齐放的状态,体现了该时期封面设计的艺术性,该时期吸收很多外来文化和元素,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外来文化元素,体现了兼容并蓄的艺术风范,也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3  多样化的绘画形式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思想的大量涌入,使得我国的绘画还是借鉴西方的绘画技巧,并且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很多复杂的绘画图案得以实现,并在书籍的封面中得到应用,使得书籍的绘画封面变得丰富起来。新文化时期的绘画封面,由于引入了新的绘画技巧,使得该时期的图案生动自然,色彩明丽。鲁迅的《毁灭》、钱君陶的《十月》、司徒乔的《莽原》,都采用了抽象和夸张的绘画技法,所绘制的画面极具感染力,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以陶元庆的《苦闷的象征》为例,其封面是一个半裸的女人,女人呈现挣扎的状态,并伸出舌头去舔舐一把染了血的三叉戟,整个画面的线条忧郁,给人以压抑的感觉,但是寥寥的几笔却将书籍的主题勾勒出来,与书籍的中心思想十分的契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4  多样化的造型手法

新文化运动受西方思想和十月革命的影响,设计理念就有国际化的视野,吸取了西方的几何构型以及图案的分解,使得该时期的封面绘画造型手法十分丰富,点线面的结合,让整个画面的构图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为书籍的封面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几何的造型手法在封面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在《苏联短篇小说集》中,钱君陶采用了几何的造型手法,将不同形状、不同长短、不同粗细的线条组合在一起,生动的表现了图形;《若有其事》中,陶元庆采用快速、粗放的线条,将不同的形状进行排列组合,线条和形状的重叠感,让整个封面看起来充满了动感和跳跃感,将几何构型的创作手法发挥到了一种极致。这些妙趣横生的创作,让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封面绘画充满了艺术感和现代的美感,促进了图书封面设计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些图书封面的设计大师,他们推陈出新的设计理念值得后来者进行学习,他们先进的设计思想值得我们进行借鉴。

四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今天的封面绘画设计已经不同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但是我们要学习新文化运动时期推陈出新、敢于实践的精神,不固守原有的艺术,但也不摒弃东方文化的精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以后,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将情感与理性进行充分的融合,让书籍的封面绘画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实现平衡,使得当代的封面绘画既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富有时代精神,让封面的书籍绘画可以深刻的反映书籍的思想内涵,同时符合现代的审美观,让封面绘画既有艺术的魅力,又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书籍封面绘画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 李林森:《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书籍封面设计》,《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第8期。

[2] 顾德先:《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8期。

[3] 陈凌:《新文化运动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美学追求》,《大舞台》,2014年第10期。

[4] 彭西东:《新文化运动时期书籍装帧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探析》,《装饰》,2013年第5期。

[5] 荆世鹏:《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书籍装帧设计激变探微》,《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年第12期。

(刘菲菲,北京城市学院讲师)

作者:刘菲菲

新文化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论文 篇2:

刍议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之美感

摘要: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在当代书籍封面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现代书籍封面设计的初步尝试,而在民国时期书籍封面的漫画设计中,也渗透了当时的革命精神,赋予书籍封面漫画设计丰富的艺术内涵。国民时期书籍的漫画设计表现出一种新型的书籍封面设计形式,突破传统封面设计的限制,表达了我国技术创新以及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艺术形式;美感

自鸦片战争后,我国“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近代史拉开了序幕。中国近代史可谓是一部国人奋斗史,清朝覆灭,民国诞生。伴随这一场又一场的革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都有比较强烈的反应,并且推动了民国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主要表现在书籍方面,推动了民国时期的杂文和漫画的发展,并与民国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一、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的美感来源

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技术传入中国,为书籍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传统的线装书籍被遗弃,并且由毛笔书写转为钢笔书写,阅读形式也由右翻转变为左翻,书写形式也由竖排改为横排,然而,书籍封面艺术在我国有较久远的历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书籍封面艺术所崇尚的是“典雅”与“富有内涵”,这并不局限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反而新生枝桠,重现出勃勃生机。

留学派艺术家将自己在西方所学知识以及艺术审美带回中国,并掀起了艺术界的新革命,例如:“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并将“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精神以及艺术风格应用于当时的艺术创作中,而书籍封面设计将这些新型艺术形式以及技术加以借鉴,并应用于其设计中,促进了当时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民国时期有许多学者崇尚宁静、柔和以及庄重的情怀,例如林庚在其作品《夜》的封面上,选取了美国肯特的绘画人物,并在背景中加入夜空与繁星,彰显了神秘、诗意昂扬的艺术内涵[1]。

留日派将日本书籍封面设计艺术带入中国,也为中国书籍封面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李叔同、鲁迅等人都曾远赴日本留学,在鲁迅作品的封面设计中,其主旋律是民族精神,是基于日本封面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融入了中国特有的特色,例如在《引玉集》中,是在白色封面中嵌入一个排列着繁密手写文字的方块,虽然有日本风情,但从骨子里透露着浓厚的中国风[2]。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刺激了共产主义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艺术文化在中国开始流行[3]。

二、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的特征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我国艺术的发展,书籍封面设计突破了传统观念的限制,开始尝试以绘画、图像配合汉字书法、美术字体等形式进行封面设计。并且以鲁迅、闻一多、丰子恺等著名艺术家和作家坚持自主创作封面设计,他们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本质上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形成了民国时期独具特色的封面平面设计风格。

(一)文人参与

在民国时期,大部分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出版家对于书籍封面设计的美感非常重视,许多作者直接参与了作品的封面设计当中,并且赋予了封面设计丰富的艺术内涵,呈现出多样性和艺术性。鲁迅重视美术发展,提倡应用新美术,并将其带入自身作品的封面设计中,其作品封面设计一面要求具有美感。丰子恺是民国时期一名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音乐理论家和漫画家,其一直将自身作品的封面设计与其漫画创作相结合,也可以将封面设计作为其漫画创作的重要内容。著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在其作品《三秋草》的封面设计上,无使用任何图案装饰,淡雅自然,书面呈淡青色,具有一番秋日草色的印象,可见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崇尚素雅、清爽的美感[4]。

(二)漫画创造与书籍设计的融合

漫画是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其具有强烈的幽默性、讽刺性以及歌颂性,能够起到教育、审美以及认知等社会传播作用,尤其商业广告以及书籍封面设计的应用最为经典,也是漫画设计最为广泛和普遍的应用渠道。例如,漫画家廖冰兄在其作品《美文集》、《寂寞》、《千金之子》的封面设计中应用了极富装饰意蕴的漫画,渗透了诗意,并且线条和布局非常完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5]。

(三)书籍技术的进步

造纸术的出现使得纸质书籍的大量生产得以实现,而明朝线装书的出现代表了中国传统书籍形态发展的最高阶段,之后就再无较大变化。自“西学东渐”后,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引入中国,并且文化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书籍行业的发展。传统的书籍制作技术被摒弃,取而代之的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装订技术以及封面设计艺术,推动了我国书籍制作水平,也导致我国书籍封面设计产生了较大的转变。

三、结语

文学是社会生活变迁的形象化载体,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以及生产技术的变化,突破了传统技术的限制,借鉴西方、日本、苏联风格的书籍封面设计,同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形成了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都有的美感。

【参考文献】

[1]余青.浅析丰子恺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风格[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4,15(2):81-81.

[2]马金娇.浅谈“漫画大师——张光宇”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J].大众文艺, 2013,16(11):141-142.

[3]沈珉.现代书籍设计的第一个高峰——简析民国书籍封面文字的设计[J].编辑学刊,2013,22(4):64-67.

[4]郭安.鲁迅书籍封面设计实践的现代设计思维呈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18(6):158-160.

[5]刘皎.西方设计思潮对中国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插图设计的影响[J].大众文艺, 2013,18(20):63.

作者简介:孙红娟(1984-),女,河北邯郸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硕士,黄河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动画。

作者:孙红娟

新文化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论文 篇3:

试论鲁迅书籍设计作品的审美特性

摘要 鲁迅作为新文化的代表,同时也对现代书籍设计有着重大贡献。其书籍设计作品有着民族性强、具有象征意义等特点,另外在书籍设计中,经常借用图案或绘画作品,这也成为其设计的一大特色。他的作品字体设计巧妙,版式安排打破常规而且配色十分质朴,这些都形成了鲁迅书籍设计作品朴素的美。他独树一帜的书籍设计特点,时至今日仍影响着当代书籍设计。

关键词:鲁迅 书籍设计 审美特性

从书籍的形态开始出现,书籍历经了若干年的变迁,已经从“甲骨刻辞”等形式发展为今天的丰富多样化的现状。鲁迅(1881-1936),作为中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鲁迅对于艺术研究和书籍设计,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经研究过大量的汉画像拓本,并对引进国外版画有着重要作用。这些都使他在书籍设计风格中形成了以木刻为主,加上简练概括的形象,配合朴素的配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书籍设计特点。他虽然不是专业设计人员,却成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一 鲁迅书籍设计特色的形成与时代背景

中国新文化运动虽然与欧洲新艺术运动相比,缺少其声势浩大的影响力,却对于当时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变革力量。它让人们感受到了新文化的推动力,并使中国彻底改变了闭关锁国的现象。西方先进的印刷和出版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引进中国。1897年中国成立了商务印书馆,后来又开始出现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这些西式印刷技术的应用使书籍设计变革成为可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同样受到了欧洲及邻国日本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不少欧洲留学归国人员给国内的书籍设计行业带来了装饰艺术与现代主义的气息。鲁迅作为留日的代表,在书籍设计中逐渐形成了朴素、简约的艺术特点。在“五四”运动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中,涌现出众多的文化先驱。鲁迅作为提倡现代书籍设计并亲力亲为设计实践的第一人,曾设计书籍封面六十多个,给予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打破传统书籍设计模式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新鲜气息。

鲁迅在书籍设计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扎实的文化功底和独特的设计视角使后人难以企及。“五四”时期前后的文学书籍占整体书籍的很大比例,其内容新颖,反映现实,而不再是传统背景下小情调的描写。同时文化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它传播受众的增加也使当时的书籍设计需要新鲜的模式和催人奋进的力量。

二 鲁迅书籍设计作品的审美特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出现过文人参与到书籍的设计中,他们要么是给书籍绘制简单的类似国画的图形,要么就是选用简单的纸材加以表达。与同时期的文化人一样,鲁迅、胡适、蔡元培、叶圣陶等都为自己或他人的书籍设计封面。但是中国近代文人大都成长于封建私塾中,传统的诗、画等美学风格已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然后几乎都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使当时的文人想吸收先进的文化。

魯迅的书籍设计,主要反映了他极强的艺术功力和欣赏水平。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在设计中特点鲜明,大胆尝试,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在其作品中经常出现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如画像石、画像砖的纹样使用,同时也注意借鉴西方艺术表现效果,如版画、木刻、构成等风格特点等。除此以外,鲁迅的设计作品极具“洋为中用”的特点,虽然很多是“拿来主义”的视觉元素,但并不是让人捉摸不透,而是恰当地使用大众能接受的方法去诠释。

1 民族性为主

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针砭时弊的角色,而在其书籍设计中,他创造性的将民族文化融入现代风格中。如1923年鲁迅翻译的爱罗先珂童话集《桃色的云》,封面便采用汉代石刻云纹羽人的云状图案组成长条形纹样,布满整个封面的上部,而把手写的仿宋体书名和作者放置在封面的下方。这个纹样出自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的一幅拓片,作品有着很强的传统特色。而在1926年完成的《心的探险》中,他将画像石拓片中选用的六朝人墓门铺满整个作品的封面,在其空白地方书写书名和作者,显示出鲁迅对传统元素极强的运用能力以及倡导民族性的特点。

虽然鲁迅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的设计特点,但他在作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的影子,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创造性地运用本民族元素的摹本。在1923年出版的《国学季刊》第一卷中,鲁迅使用了封面满印的形式,上部以汉画为主,借用了汉画分栏构图的叙事特点,蔡元培的题字以黑色位于中央位置,中下部使用以线为主的汉画图案满铺,整体看来,视觉冲击力极强。在钱君匋的《书衣集》曾有记叙:“鲁迅先生曾经对陶元庆说‘我们搜集的汉唐画像砖和拓本,其中颇有一些好东西,可以作为这方面(书籍设计)的借鉴。’后来陶元庆为鲁迅设计的《工人绥惠略夫》和《朝花夕拾》等封面都得到了青铜器和石刻纹样的启示,开了一个新貌。”

2 “拿来主义”并用

鲁迅所处变革中的时代,人们综合地感受到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交融。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国,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文化。鲁迅的文化特征是受到西方文化很大影响的,这也使鲁迅书籍设计作品中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并形成自己具有鲜明个性的特点。

鲁迅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经常采用借鉴西方图案和装饰的手法,如作品《小约翰》、《在沙漠上》就直接选用了图案放置在封面主要部分。而《壁下译丛》这本书则是直接选取了一幅来自日本的以线为主的绘画,书的名称放置在左下角竖向书写的手写字体。他之所以大量借鉴图案或装饰图形,一方面是因为他重视将外来美术作品介绍给大家;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带领中国的书籍设计开创了多元化之路,他的作品既符合现代主义简洁的设计理念,又带有中国本土文化气质及文人风格,并开创性地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开端。

另外,鲁迅一生偏爱收藏历史文物,其中对于汉画像、摩崖、造像等尤其喜爱,在鲁迅一生设计的60多份书籍设计作品中,有大量是吸收和借鉴了汉画像的图形。在1934年的《论旧形式的采用》中,他曾说道:“旧形式的采取……采取什么呢?我想,唐以前的真迹我们是无从目睹了,但还可以知道以故事为题材,这是可以取法;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得空实和明快,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这些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融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述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没,留其精髓,以滋养及发达幸得生体,决不因此类乎‘牛羊’的。”

3 象征意义

“五四”运动前后,文学的象征性在书籍设计中大量得以体现,从这一点来说,鲁迅既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书籍设计的引领者。在1926年再版的作品《呐喊》中,文章内容冲击着当时缺乏精神指路者的人们,而封面的设计也使用极强的象征意义警醒人们。封面整体采用了暗红色,书名和作者被黑色方块包围,书名“呐喊”采用手写字体,但写法巧妙。作品《坟》使用冷调配色,用了极简的点线面等构成主义的手法,将清冷、空灵的书籍感受铺陈开来,用笔不多但意义深刻。

在人们迫切渴望得到新文化的同时,当时书籍作品有极强的文学性特征,大多文人还是习惯用讽刺、比拟等手法去针砭时弊。而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人联想,催人深思,这也使象征意义成为书籍设计最好的方法之一。

鲁迅的艺术才华是卓越的,其艺术思想是超出了当时普通文人的。他写作和翻译出版的大量书籍都是为了启蒙普通民众,藉以慰藉长期受苦受难的民众。正因为面对大众,鲁迅的书籍设计十分重视简单、通俗,通过象征手法将作品表现得更易理解。他设计的半月刊《莽原》,就是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苍茫的原野中有一些速写线条表现的树和灌木,既充分地点题又给人无限遐想。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改变传统书籍古旧样式,同时也提出为普通大众进行设计,使设计的受众扩大,进而影响国民、唤醒民众。

4 善用朴素用色

朴素的配色经常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这一方面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作品悲剧色彩所决定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重的悲剧特征,故书籍设计作品中大量使用暗红、黑色、土黄、赭石等。

在配色的使用中,鲁迅非常喜使用红、黑的配色,红色不艳,黑色质朴。红色大多选择老红或是类似砖红色,而黑色则经常使用墨兰、墨黑。例如,作品《呐喊》的封面设计,就采用了黑色、红色的对比,这套配色加上白色的背景,既朴实无华又充满警醒意味。黑色在其设计作品中经常出现,有些是使用在书名的书写中,有些是大的背景色,有些作为文字和图形的边框等。他的书籍设计大多一两套色,善于使用纸质本身的色彩,从而使作品清新质朴、雅致脱俗。作品色彩大多惜色如金,色彩的纯度较低,很多色彩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灰色。

5 字体设计水平卓越

纵观鲁迅参与设计的众多书籍作品,封面和内页中的字体设计都能算做亮点。它们有的古拙、有的新颖,实用与美观并存,雅俗共赏。1934年出版的《引玉集》,封面字体用中英文并置的形式,手写黑体的书名,英文大写字母书写的作者全名,使整个作品既充满了东方韵味又有很强的趣味性。它与当时的同类作品设计完全不同,有极强的张扬感而不拘泥于某一形式,令人不禁感叹鲁迅的艺术才华。

又如上文中提到的《吶喊》一书,字体采用隶书的基本写法但又有些许区别,字体中使用的三个“口”,就好像正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加之黑色与红色的强烈对比,“呐喊”二字的字体设计成为本书内容的最好诠释。

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影响,鲁迅的书籍中也不乏具有异域特色的字体设计。如《小彼得》一书,使用了装饰性极强的花草形态用作书名字体设计的主要元素,整体看来朴实可爱,与文字内容十分贴近。1930年出版的《萌芽月刊》,虽然是鲁迅手写的字体,但其中灵活运用了所有笔画的转角,形成类三角形的图形效果。这与我们今日字体设计中把字体不仅仅当做“字,”而当做一种形式要素的设计方法不谋而合。其笔画粗细变化丰富,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极具装饰效果的字体形态。

6 版式改良

另外,在书籍的版式安排上,他打破了传统题目只排一行的做法,根据题目的重要性安排版式,有些竟占五行之多,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改革意识的。在书籍的裁切上,他提倡使用毛边,自称“毛边党”,以此保护书籍,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书籍独具创意的体现。作品《域外小说集》就是保留毛边未切的。这些版式应用中的鲜明作法,一方面反映了鲁迅追求变革的理念,另外一方面也表现出其在艺术创作中独特的才华。

从立志医治国人的身体,到决心以文化为武器促使国人觉醒,鲁迅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而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着同样重大的变化。从“五四”运动前后到20世纪30年代,鲁迅逐渐有意识地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使用到了书籍设计上。加之很高的艺术鉴赏力,石刻、画像石、版画等众多题材艺术作品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鲁迅所特有的艺术特色。个性鲜明而又朴实典雅,很多作品成为书籍设计方面的经典之作。

三 结语

反观我们当前的书籍设计作品,虽然每年出版的书籍数量急剧增加,但适合大众的朴素书籍设计作品却难觅踪影。大多数作品的书籍设计盲目寻求高档的外表,反而是朴实无华的设计作品越来越少。我们翻开若干年前出版的优秀书籍,其朴素的外观,简洁的设计却能把书籍的精神内涵很好地诠释出来。现代书籍设计,更加强调作品的“时空性”,即关注阅读者在阅读中的每种感受。而鲁迅先生的书籍设计理念,将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影响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QN-449。

参考文献:

[1] 丘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3] 邓中和:《书籍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4] 周勇:《基于统一设计理念的书籍设计》,《包装工程》,2011年第24期。

[5] 蒋忠智:《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包装工程》,2010年第20期。

[6] 曹睆俊、谢亨渊:《中国近代商标标识设计要素特点》,《装饰》,2012年第4期。

作者简介:潘静,女,1980—,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潘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安全性偿债能力分析论文下一篇:桥梁施工机械技术及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