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022-09-30

第一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关于理清文章顺序

本次语文学科业务考试中,在第一题出现了关于理清文章顺序的问题。理清文章顺序,似乎是个久违的话题,好像从新课改以来就淡化了对这个方面的训练,虽然我在上课过程中一直没有放弃这方面的训练。

阅读一篇文章,要能领会文章主旨,品味文章的内涵。理清文章顺序即是阅读文章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如何理清文章的顺序?

文章的表达顺序一般有时间、空间和逻辑等三种。分析文章的结构,必须先通览全文,把握文章安排表达的顺序,再分析文章各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联系紧密、意识接近的段划在一起,以构成一个段落层次,进而弄清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还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找到它们,有助于层次的划分和结构分析。

文章结构层次是多种多样的,分层文章的结构层次应当注意不同文体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以及同一文体在结构上的变化,采用恰当的方法,做到准确、快捷。

一、记叙文的结构,可按以下方法分析:

(1)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

(2)按地点的转换分;

(3)按事物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材料性质分类划分;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二、说明文的结构,可按以下方法分析:

(1)按时间顺序分(包括程序顺序分);

(2)按空间顺序划分;

(3)按逻辑顺序划分。

三、议论文的结构,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格式去划分:

(1)“并列”式、“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2)逐层深入,层层递进式。

第二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最终版]

文章的写作顺序

阅读一篇文章和写作一篇文章要了解文章的顺序,对于理解文章是的很大的好处的,写作的顺序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 事情的发展顺序

这种方法多适用于记叙文,按“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来写的,但有的文章会少一个或几个环节,基本按“起因——经过——结局”来构建的。如《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出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 发展:周瑜不给诸葛亮造箭的材料,进一步增加诸葛亮造箭的难度,诸葛亮巧妙地做好借箭的准备。

高潮: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局: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二、 按时间顺序

常用于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如《雷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

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写的。

三、 按空间位置的变化顺序

一般用于游记、参观记、写活动和写景物等文章,常常会因为作者观察的顺序、观察的地点的变化而存在空间位置的变化。这种方法只要抓住文章中能够标明的地点,空间转移的词句,|就很容易地理清构段的形式。

如:《草原》,按人物活动场所的转移可理清段落了。 初入草原——进入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的送别。

四、 按事情的不同方面顺序

常用用于说明文的文章,描写状物时,也会用这种方法。

如:《鲸》鲸有大小——鲸的类属和种类——鲸的生活习性

从表面上看都是写鲸的,但是作者是通过不同的几个侧面分别叙述的,让人感到有条有理。

五、 文章的特定结构形式

1、 开头有总起

如:《翠鸟》写翠鸟的外形特点一段: 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2、 先总后分

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最后的总结的句子:“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3、 总——分——总

如:《鸟的天堂》第8自然段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一句写了大榕树的茂盛

第二、三句围绕第一句分别写了榕树叶子多而密,颜色鲜明,明亮,富有生命力。 第四句赞美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总说)

4、 回忆式或倒叙开头的方法

这是一种不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而是将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部分或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表达叙述事情的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这种方法引人入胜。

第三篇:常见的文章与写作顺序(四年级)

常见的写作顺序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

一、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

二、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四、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

五、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1.先分后总。

2.先总后分再总。

先总后分。

另一种意见是,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顺序。

总述与分述不属于写作顺序,而是属于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

学会依据中心安排写作顺序裁剪材料、确定主次详略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将留取、加工确定好的材料编织起来,即组织材料。组织材料就是给文章·搭架子”,就是依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

把确定好的材料进行合理、巧妙地安排。它是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又一重要环节。组织材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安排写作顺序。安排写作顺序,就是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中心、表达的需要,对选

TVUAEK后竹针的

择整理好的、可以使用的材料,

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地安排在一起,组织到文章里,使

文章言之有序,有条理。

写作顺序是文章的层次,内容的条理,作者的思路。文章结构是否完整,材料安排是否

妥当,条理是否清楚,脉络是否分明,关键都在于组织材料时能否找到一个合理的次序。

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应该按照同一个标准(一定的记叙

顺序)来排列。写作顺序不清,就会产生结构混乱的现象,写出的文章就会颠三倒四,东拉

西扯,别人读了就难以留下清晰的印象。常用的写作顺序有哪些呢?

(1)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起因一发生一发展一高潮→结果)组织材料,即先发生的情况

先写,后发生的后写。这种安排材料的方法又叫做·顺叙“或“正叙”,是最常用的一种记叙顺

序。记事(包括写活动、

游记、参观访问记等)、写人(主要指一人一事)的文章,大多可以采用这种写作顺序。

采用这种顺序组织材料,因为心里有了事情的基本框架,所以容易把杂乱的材料理顺;

事情的开头、经过和结果,条理容易写清楚;重点内容容易写具体。采用这种顺序写,最能

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可以收到使读者渐入佳境的效果。

(2)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早→中一晚,前一中一后)组织材料。即以时间推移为序,将

文章要用的各个材料串成一体,或将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连接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

整体。无论是写一件事还是几件事,无论是通过一件事写人还是通过几件事写人,或者写景,

写活动,写参观记、游记??都可以采用这种顺序写。按照时间先后这条比较单纯的顺序写,

容易执简驭繁,使文章有条不紊,让读者读起来,既方便顺当,又容易领会。

(3)按照空间转换顺序组织材料。即按照方位、处所或地点变换来安排材料,决定材料

先写后写的次序。写景状物,写参观记、游记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顺序来写。当然写人记事的文章,

根据中心的需要和材料的特点,也可以按照这种顺序写。按照这种顺序写,有助于把握主线,

无从下

使文章结构、条理清楚,主次分明。同学们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就不会面对要写的事物而

手了。

(4)按照事物(或内容)类别顺序组织材料。即面对众多的事物(或内容),把同类的

放在一起,然后一类一类地写,写完这一类再写那一类。

这种顺序多用于写景状物,写游记、参观记。写人记事的文章,根据材料的特点和表达

的需要,也可以按照这种顺序写。采用这种顺序,能使文章脉络清楚,内容充实,说服力强,

完整、深刻地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

(5)按照事物(或内容)几方面顺序组织材料。即全篇若只写一个事物(或内容),如

写一个人、一处景色、一个物件,就可以采用这种顺序,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他(它)的特点。

另外,像写一种动物、植物等,也都可以从既有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几方面组织材料,

安排顺序。按照这种顺序组织材料,可以使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步步深化中心,深刻、完

整地表现中心。

除以上五种写作顺序之外,还有

按概括具体顺序(概括一具体、具

体一概括)

按总述分述顺序(总一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按因果顺序(因一果、果一因)

按前后对比顺序,

按问答顺序,

按作者感情变化顺序,

按事物特点顺序,

按整体到部分的顺序,

按生长顺序等组

织材料的形式。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顺序是多种多样的。就一篇文章而言,写作的顺序也是

灵活变通的。至于到底应该采用哪种顺序,要依据材料的特点、记叙事物的规律来定,尤其

是要依据是否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思想而定。一句话,组织材料的顺序应该是文章中心最恰

当的表现形式。

第四篇:如何理清文章思路

作者信息:

姓名:袁安

工作单位、联系方式:江西省永修县外国语学校 邮编:330304 电话:13576230894

如何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中考题型例谈

中考的文学作品选自课外,主要题材大多是情感类和哲理类散文,体裁主要是描写文、记叙文等,当然很多作品是兼而有之,杂糅于一体的。这类文章一般从平淡的故事叙述和优美的景物描写中,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出人生哲理,使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深受启发。

这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线索,把握感情基调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下面仅以2006—2008年近三年江西省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目为例来谈一点教者的感想: 比如关于文章线索,需要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握贯穿全文的线索。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文章结构。一般而言,主要分为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叙事线索主要掌握作者叙述情节的顺序,叙事顺序又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逻辑发展顺序、人物心理活动变化顺序,还应善于捕捉文章中明显表示顺序的词句。感情线索指贯穿全文始终的作者感情变化或人物思想感情变化,这主要可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来。如2007年《看山老爹》第19题,要求指出文章明暗两条主线,明线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第10段可知是看山老爹一天的活动,这也是叙事线索;暗线则从文章的一些表现看山老爹心理活动的词句,像“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无量的绿色无题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等可知是看山老爹对大山的关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梦想,这可说是一条情感线索。同样2008年的《年的召唤》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则是作者对故乡的眷恋,这一点从全文不难体会得到。

再如像体会作者情感的题目,应抓住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观点的词句。2006年的《听雨》(季羡林),季老以他优美流畅的文笔描绘了一幅幅听雨的场景,行文间流露出了对人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内心无比的欣喜之情。由此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已很明确,其中第19题,“下面有关‘听雨’的诗词所反映的心情与本文作者相同的是()”,在四个选项中最为符合题意的应是C,因为C中的“不愁”、“且喜”暗合文意。第20题“本文蕴含了作者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阅读后你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可说答案不言自明了,季老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境界溢于言表。这可从原文最为明显的词句如“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心旷神怡”等等看出。

因此,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贯彻有关的考点,做到有的放矢。

第五篇:怎么样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理清文章思路,就是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中心句领悟思路

写文章要有中心,许多课文都有表现主题的中心句,用它来提示、总结、暗示文章思路。中心句对理清文章思路起导航作用,抓住了中心句,学生对课文的就有了立体感。

二、循题涉文,提示思路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题目往往直接提示或间接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把它叫做题眼或文眼。对题眼的准确点拨,对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会起到显著的作用。

三、剖析结构层次,再现作者思路

1、解析文章的写作顺序,理清思路

2、加上小标题,有效地理解思路

3、时间、地点、空间的转移,事物的归类等对理解文章思路也起着重要作用。准确点拨对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也十分重要。

4、行文的总起,分承;总——分——总的结构点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

四、精心设计板书,明晰文章思路

板书设计应表达出作者的思路。设计得当,表达准确,学生就会由范文开道,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语文鉴赏水平。

阅读文章要品出文章的内在美。理清文章思路是阅读的一把金钥匙。如何理清文章的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一、 整体感知,理出文章线索

阅读文章,要力求对整篇材料准确把握,领会文章要旨。理清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特别是叙事类文章,应把握写作顺序,理清叙事线索。如《社戏》以时间为序,围绕去赵庄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以“盼看社戏-去看社戏-回忆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重点写出了看社戏的一波三折和真切感受。课文线索明晰,叙事清楚,景物描写细致逼真,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端午日》紧扣“端午日”,也以时间为序,课文按“争看划船-竞赶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着重描写了端午日赛龙船的热闹、激烈的场面。《皇帝的新装》以新装为线索,全文思路是: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篇童话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反映生活,深刻揭露了皇帝、大臣等众人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另外,《本命的回忆》、《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七颗钻石》等都是以时间为序,展开叙事。

《斜塔上的实验》构思巧妙,别具匠心,一反人物传记以时间为序的陈序,全文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文章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墨,描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迅速抓住读者,然后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最后再重点描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过程。这样构思,清楚地介绍了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读起来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二、 理清层次,体悟文章的情感倾向

每一篇经典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就,都是作者情感体验的结晶。阅读文章,我们要善于从字里行间,从形象本身,从意境之中,从叙事说理之中,深入体悟作者的情感倾向,明晓作者的观点态度,与作者产生共鸣。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打开门”为题眼,全文以亲近文学、领悟文学的思路展开,按“议论文学、初识文学、打开文学”的顺序,逐层深入,使读者渐入佳境。课文用散文诗般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的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鼓励青少年读者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

《繁星》开篇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点题,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等四个片段,表达了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夏》第一段总写夏天的特点,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写出夏天的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文章最后以赞美夏天而结束全篇。

《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名著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春》抓住春景的特点,层次分明的描绘春景。全文以盼春开篇,然后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几个方面绘春,最后以三个经典比喻句颂春作结。

《叫三声夸克》按照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有浅入深地介绍了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依次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 捕捉语言标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明确的思路,这种思路往往有着外在的语言标志。阅读时,有意识的捕捉那些标志性的语句,就能清楚、快捷的理出文章的思路。

这些语言标志、关键语句有时出现在文章开头,如《繁星》开篇点题,突出“爱星天”;《夏》首段总领全文,概括了夏天的特点。

关键语句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诺曼底号遇难记》以“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来称赞船长而结束全文;《本命的回忆》、《济南的冬天》分别以本命之年忆往事、“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来点题结尾,回味无穷;《叫三声夸克》结束以“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呼应开头,也对前几个问题作形象概括。另外《往事依依》、《社戏》等都有类似的写法。

文章有其路 循路识其真——现代文阅读训练之“理清文章思路”金秋萍

【摘要】:正【教学缘起】在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面对答题无从下手,他们对文章的主要信息、主要观点和情感缺乏整体把握。如何帮助学生顺利读懂文章、把握文章主旨,是每位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文章情感主旨的正确把握和各种题型的解答,归根究底,都可落在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正确梳理上。本课是针对探究"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而设计的。

不仅读议论性的文章应当这样读,读记叙性的文章也一样。不仅读现代的文章需要从思路上着眼,读古代优秀的文章也需要。举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这是一篇游记。游记并不是一边游着一边写,而是游完之后,想着游览的情景写的。这篇文章表现出,作者的思路大致是这样:他先想到小石潭所在的地方,想到逐渐走近小石潭的时候听见怎样的声音(闻水声,如鸣佩环),看见一些什么景物(潭边的石头和树木);然后继续想,走到潭边向潭里注视的时候看见怎样的景象(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接着想下去,看过潭里的游鱼之后,又抬起头来顺着潭岸向远处眺望,看见了怎样的情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近处、远处都观赏到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写坐在潭边看见什么,感觉到什么;最后,游够了,该回去了,于是写回去,一直写到同游的人和作这篇游记。显然,文章的结构组织所反映的正是作者游览时观察的顺序和写文章之前回想思索的顺序。如果我们游了一个地方,只要游览的时候很细心地观察了,对每处景物的最突出的东西都留有清晰鲜明的印象,只要写的时候把游览的过程和所得的印象都想清楚了,我想,我们也同样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有条有理而又清新生动的游记来。文章的结构不是一件难事。

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

粗读一遍的日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够“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因此,哪怕篇幅比较长,也尽可能一口气读下来,有少数地方不甚明了,暂时由它去,不细想。也不查字典。

想一遍,就是想一想那个大意和梗概。什么是大意和梗概呢?主要是这么几点:

1.这篇文章主要地谈了个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

2.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

3.文章里主要说了九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

这第三点,其实就是文章的结构组织。

想这一遍是大有用处的。读报纸刊物上的一般的文章,有时候只能读一遍,没有时间重读第二遍。如果读一遍就丢在一边,往往印象模糊,稍过两天就忘了。读过之后略微想一想,把上边说的那三点回味一下,印象就清楚多了,深刻多了。这样才不白读,才能从中得到点什么。倘若是一篇重要文章,是要好好学习的文章,读一遍,想一遍,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对上边说的三点有了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之后,再去细读,才能使自己的思路跟作者的思路合拍一些,才知道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当深入揣摩,这样,收获能够更大些。常见有的同志读文章,一上手就一字一句地抠起来,半天还不能读它一遍,一直读到头,所得的多是些零零星星的印象,得不出一个完整扼要的印象;也有的同志,草草读过一遍之后,马上又回过头来重读,有时候读了两三遍,印象还是很笼统,甚至相当模糊,理不出个头绪。我想,这种情形可能都是由于缺少想那一遍的缘故。想一遍,这是个习惯问题。养成这个习惯之后,费时很少,往往只要几分钟,十来分钟就行.而收效很大。

再细读一遍,目的在于咀嚼,消化:

1.验证第一遍读过之后,所得的印象对不对。对的,加深它,巩固它;不对的,纠正它。

2.求透。懂得不清楚的,要思考,揣摩,要查考工具书;前前后后的联系照应,要弄明白;主要的,次要的,要搞清楚。要得出总的、全面的理解;也要得出分解的、一部分一部分的理解。

3.求深。要体会含蓄蕴藏的意思,要玩味精微细致的情境,要领略论断臧否的分寸。

我想,用这样的一些步骤来读文章,对于锻炼思路是很有好处的。如果思路不断得到锻炼,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在结构组织方面就会有些办法了。

以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根据文中交代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发展的关系,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把握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挺进报》主要写了陈然、许晓轩两人围绕办报这一中心事件,从狱外到狱中展开了共产党人在特殊场合下的斗争。

阅读《爱的礼物》记叙文,回答问题。

那天姐姐收拾家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

“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花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

这时,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

“哦„„谢谢。”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再说,我也没处放。”

“哦。”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地走开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因为我无法忘记她准备送我礼物时眼中的期待与爱,那是只有在孩子的眼光中才能找到的纯真;而且我同样无法忘记拒绝后她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我立刻找到她,诚恳地说:“你送我的那张好看的画呢?”她看看我,面无表情:“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

她的表情和决定让我很难受,我想尽可能挽回自己的过失。“也许你愿意再画一张送给我?”我试探地问。

“你喜欢吗?”

“是的!”我努力回忆那张画,我这回不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一个山区10岁孩子的眼光去看它,“那么多种颜色在一起真好看,而且小仙女的梅花耳环很漂亮!”

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

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来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

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

文章最后一段从结构上起了

的作用。 解说:本题是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考查。文中“无比珍贵”、“溢出来的爱”等语句,与前文“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以及题目前后一致,相互照应,可以更清楚地发现作者的思路导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稚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沮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运用了倒叙手法,请在过渡处第4自然段横线上写一句能衔接上下文的话。

3.本文生动描写了小女孩的神态,也传神地表现了她的心理。表现她对老师的爱并期待老师收下礼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自信老师一定会喜欢礼物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遭拒绝而失望、沮丧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一句则表现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4.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望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一句中,“不同”之处在于:大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而“她”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说说本文最后一句“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比喻句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起了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8.全文的标题“爱的礼物”蕴含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思路不等于结构,思路是作者的思维过程,结构是文章的构造,因此说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作者的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既然结构是作者思路在文章中最直接的反应,不同文体的结构方式明显不同,因此弄清文章的结构方式是理清作者思路的有效手段。

记叙文结构层次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式:①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②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③以时间、空间交叉为顺序。④以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为顺序。⑤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顺序。⑥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顺序。

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作者以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要探寻作者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沿着这条线索走下去。在小说的开头,先介绍了咸亨酒店这一人物活动的场所,通过咸亨酒店的格局来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物出场了,接下来作者通过对孔乙己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的描写及侧面描写,着力刻画了他迂腐、自命清高、虚伪、善良等鲜明的性格特征。正是这样一个可有可无、处处被人嘲笑的人物,由于自身性格的弱点和丁举人这样的封建统治者的摧残,他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这一系列故事都是在小伙计的见证下发生、发展的,所以沿着文章的这条线索,我们不难理清作者的整体思路:交代背景——刻画人物、展示人物性格——矛盾冲突(被丁举人毒打)——结局(死去)。

三、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理清文章思路的关键是理解文章内容,一篇我们读也读不懂的文章,理清思路就无从谈起了。要理清整体思路,就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同样,要理清局部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也不妨从理解句意入手。

如2007年云南昆明中考试题:阅读选文,理清思路,请概括②~⑧段的内容,按照示例依次填入A、B、C处。

洱海的位置及得名→A→B→洱海的自然风光→C→洱海的文明史

相关段落:②洱海是一个高原湖泊,古称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等,位于大理县城东约2千米,因形似人耳、风浪大如海而得名„„

③洱海形成于约12000年前。当时,在大理附近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地壳断裂为一个大的内陆盆地,而后聚水成湖。

④洱海地区是南北气流辐合的地带,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为15℃~16℃,所以湖水从不结冰。洱海地区因受沿横断山脉北上的孟加拉湾海洋风的侵袭,下关、大理一带经常刮风,所以湖面多浪,一遇大风,波涛汹涌。

⑤洱海风光绮丽,景色宜人。岛屿、岩穴、湖沼、沙洲各具风采„„

⑥洱海湖水碧绿,波光粼粼,与西岸苍山积雪相辉映,构成一幅清新秀丽的大理风光画,故有“银苍玉洱”之誉„„

⑦洱海的鱼类资源丰富,常见的有鲫鱼、鲤鱼和细鳞鱼等年水产量约为100万千克。洱海中有种体形瘦长、鳞细肉嫩、味美可口的弓鱼,在当地有“鱼魁”之称,但资源已遭严重破坏,目前无产量可言。

⑧洱海不止是风光旅游胜地,也是白族祖先的发祥地„„

这道题明确要求概括各段大意,如题目中不这样要求,那我们要理清文章思路也要首先把握各段的大意。从相关语段中我们发现每一个段落讲了洱海的一个知识点,理解了每一段的含义,作者的思路也就清晰了。答案是:A洱海的形成原因;B洱海的气候特点;C洱海的鱼类资源。

一、记叙文

以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根据文中交代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发展的关系,来理清文章的脉络。如《老山界》就可以边阅读边找出文中写时间、地点的词,初步掌握文章的线索,然后进一步探讨,全文写爬山。

下山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这样,思路就更清晰了。

以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把握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挺进报》主要写了陈然、许晓轩两人围绕办报这一中心事件,从狱外到狱中展开了共产党人在特殊场合下的斗争。

现代文阅读指导专题公开课 课题: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现代文阅读指导专题公开课 课题: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教师中心稿) 2004-11-07 → 手机版

福建省宁化县水茜中学游东华

教学目的:通过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中整体感知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章结构分析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在阅读实践中运用所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导与训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准确的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二、 知识讲授:

1、文章语段的特点: (1)段落中心的单一性;(2)内容上的相对完整; (3)结构上的相对独立。

2、分析文章结构的注意事项: (1) 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思路;

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 。 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 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 (2)注意文章常用的结构方式;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是文章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

2)并列式 3)递进式 4)对照式

(3)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1)文章中的关键的标志词包括: a、 衔接上下文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b、 表递进关系的:如“更、而且”

c、 表转折的:如“但是、相反、与此不同” d、 表总结的:如“因此、总之、由此可见” e、表态度的: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

2)文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4)注意文中的标点,特别是分号。 (5)注意文中表达方式的变换。

(6)注意语句间的联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话题。

3、常用的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法:

1)时间推移分段法:注意抓住时间词。

2)空间转换分段法: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的变换。

3)内容性质分段法:主要根据文中所写人、物、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 4)情节过程分段法: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分段。

5)结构特点分段法:注意文体的结构特点、方式。

三、课堂训练:学生分工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四、教师提问学生并做分析讲解。

五、课堂小结:

六、 作业:

课外完成阅读练习《母亲的姓名》

课堂练习

一、划分下列文段的层次,并说说划分的理由。

1、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里亚海。在圣马克广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的,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理由:

2、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口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高效精读训练

《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教案

南门学校 林秋儿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的技巧。

2、在实践中运用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的技巧。 教学重点:

学习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的技巧。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运用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的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来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

二:理论训练 《春》

《苏州园林》

怎样理清一篇文章的思路? 1数段落 2概括段意

3理关系、分层 4分析结构 三:文本训练 《水的性格》

水的性格

①水,这生命的血液,滋润着天地万物。从大山峡谷中淌出,大山赋予你轻柔婉约;从地壳岩石中涌出,大地赋予你刚烈韧性。从此,你也具有了人的万般性格。

②你从青山翠木之间涔涔渗出,汇成小溪,犹如跳动激荡的生命,一路欢歌笑语,即使有尖石土埂相阻,你也不畏,迂回曲折,永不回头。一切阻碍算得了什么,你始终相信:小溪必成大流。

③你有持久的耐力。"水滴石穿"没有人会怀疑你的力量。即使经过九曲十八弯,也要誓死回归大海。

④有时,你是个粗犷豪放的勇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在展现你的壮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那是在展现你的豪情;钱塘江之潮"天接云涛连晓雾'那是你浩荡强大的阵势。你的历程,就是一组战斗的诗,用身躯毫不犹豫地把阻挡的巨石劈为碎块,荡涤一切尘埃污泥。"苟有阻碍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你都把它冲刷得千**净净。

⑤不过,在你尽情展现你的雄壮美的时候,你又很难抑制你那暴戾的特性。你集四方之流,汇聚成滔滔洪水,淹没村庄农田,肆虐天地万物,人们不得不诅咒你如沧海般的滥流。当最终被人类驾驭时,你才又成了造福万生的英雄。

⑥你虽以"柔"著称,但你并不是"柔若无骨"。在严寒时,你凝冻成冰,在暑热时,你升腾成云,虽说是换形存在,但你的本性不变。人生天地间,顺境,逆境,寻常事,风云变幻难预料,能保持自己的本性难能可贵。

⑦历经长途跋涉,看沧海桑田,睹世事变迁,你也有沉默不语、落落寡欢的时候。当帝国主义的军舰驰行于自己的身躯之上,你无言垂泣;当秦淮河上荡漾着污秽,你"水波不兴";当太湖已成为一片被污染的水域,你便用"一潭死水"向世俗警告。

⑧这就是你,我的水,有时怒涛拍壑,雷霆万钧;有时冷酷无情,神秘莫测;有时沉思激烈,有时长啸低吟。

⑨你,是人格的化身。

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④/⑤--⑧/⑨ B①--④/⑤--⑨ C①/②--⑧/⑨ D①/②--⑦/⑧⑨

四、巩固训练

1、《送东阳马生序》: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课后练习一)

2、贾平凹《落叶》

本文以桐叶作为抒写对象,描写了桐叶由( )

到( ) 再到( )的过程,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由( )到( )再到( )的变化

五.拓展延伸

理清思路对写作的作用

《追寻和之美》原文:

我所追求的和之美,是一种永恒的美丽。

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翠得耀眼。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卷,那时的我徜徉在微风中,真的很幸福。

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我到哪里去寻找和之美呢?

冥冥中,有人告诉我:和之美在诚信中。翻开浩瀚的中华典籍,先哲们关于诚信的认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着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质和崇高追求,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精神。当今社会,诚信这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品质急需倡导。在我们的国家阔步走向市场经济的新时代,诚信这一美德日渐显出巨大作用,无论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还是对各种交往的规范,对社会风气的净化,诚实守信都是至关重要的。提倡全社会发扬诚信的美德,必将大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明素养。

和之美产生于友善之中。其实,不论什么年代,不论什么地方,不论什么人,都需要友善。中国的博爱传统充分反映了实现友善的愿望,先秦各家,儒墨两家,最讲究博爱。儒家的孔子讲“仁者爱人”,孟子讲发扬“恻隐之心”,讲由己推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博爱的传统不是来自某种主观意愿,而是来自于人的天性,人们更容易体验到。因而更容易人为地接受。 修改后:

天空的美,是穿一身蓝;森林的美,是披一身绿;太阳的美,是热情奔放;月亮的美,是皎洁柔和……和之美,更令人惊艳,令人回味,她是宇宙间最伟大的美丽;她是宇宙间所有生灵永远的追寻。

和之美给生命带来激情,给生活带来温馨,期盼和谐的人们,让我们一起追寻和之美的足迹——

和之美在宽容中

有宽容才会有和谐。宽容是人类情感的种子,她能在人类心灵这片净土上生根发芽,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宽容之心是伟大的,她浇熄怒火,化解仇恨;她感化邪恶,播种善良。她无私奉献从不计较得失,她能化悲痛为力量,解千愁为云烟;她可与快乐相伴,毫无掩饰,她可与幸福同行畅游天地。她可让人间充满真情,让人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滋润。宽容是和的摇篮。

和之美在诚信中

诚信是人性的底色,她是一切美德的心灵土壤,她默无声息地孕育着和之美。诚信好比一枝玫瑰,在和之春的花园中她最美,美得娇艳欲滴,美得热人心潮。百花丛中她最美,美的无瑕、美的高尚。有了诚信,和之美足以体现!愿你拥有诚信之花,送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人间多一缕和的馨香,多一曲和的旋律,多一首和的诗篇。 和之美在友善中

友善与和,如春花与阳光,如春草与雨露,拥有友善之心,你的身边才会绽放和的鲜花。携一颗友善之心,面对鸟语花香的自然。对每一朵花友善,你会拥有一个花香四溢的春天;对每一只鸟友善,你会拥有一个燕歌莺啼的清晨。只要你对每棵树、每一滴水,每株草友善,你就会拥有一个天蓝、草绿、水清、树茂的世界;只要你对一切真心善待,世上的一切将会更加美丽和谐。

和之美在淡泊中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就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有淡泊情怀之人,方能享受和之美,和之美绝不容忍名利所缚。苍鹰搏击长空,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因此享有自由翱翔的蓝天;风帆乘风破浪,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樯桅,因此享有浩潮壮阔的大海。其实,你也一样,只要你拥有淡泊的情怀,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谐乐园。

追寻和之美的人们,只要你播下宽容的种子,送上诚信的玫瑰,带上友善之心,伴着淡泊的情怀,充满和之美的人间天堂就会向你敞开大门。

点评:修改后的文章话题意识突出,作者还有意地在标题、首段、段首、段中、文末等处点明题意,突出了文章中心。结构也做到了完整匀称,主体部分由匀称段落构成,相辅相成,较为合理。语言更富有文采,文中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兼排比的语句,形象而富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颇具抒情色彩;丰富的四字短句,节奏感极强。 六.课堂小结

1什么是文章的思路。 2怎样理清一篇文章的思路? 3理清思路在阅读中的运用。 4理清思路对写作的作用。 5谈学习心得。 七.布置作业

可以今天早上的经历为内容,写一篇思路清晰、中心突出的习作,题目自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老人腿脚无力怎么办下一篇:临时工聘用合同范本

热门文章

理清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