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美的教学情境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构建和谐且充满活力的政治课教学的美学思考

2022-12-07

建构主义被心理学家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认识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价值并将其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 已成为当今社会国内外教学工作者的普遍趋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内容丰富, 教学模式也呈现多样化态势。本文不拟就该理论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模式展开讨论, 而将其基本原理作如下归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最终达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笔者从事初中政治课教学已经多年, 并曾使用过多种教学方法。在应试教育时期, 笔者曾和大多数政治课老师一样, 习惯于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死记硬背政治中的概念、原理, 其教学效果也未尝不可。但是,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网络及传媒高度发达、思想价值日益多元的当今社会, 面对现在思想、心理已趋早熟的初中学生, 包括这种填鸭式在内的旧有教学方法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也难以发挥好的教学效果。营造融洽且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 使师生在政治教学中产生良好互动, 已成为当前形势下上好政治课的关键。

笔者因此思考:能否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 实现政治科课堂教学双方的和谐互动, 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实现的课堂教学的和谐, 既体现为一种美的结果——双方满意的教学效果, 也体现为一种美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气氛的融洽。因为政治课的内容既不像语文科教学内容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引人入胜;也不像音乐课那样有轻松、优美的旋律伴随, 令人如痴如醉。只有靠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其中, 运用富含美感的教学语言来达到良好效果就是一个好方法, 也是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于政治课教学实践的重要切入口。

总体上说, 教师在教学中巧用语言美, 能激活政治课堂, 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化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不仅达到了教学中的“传道、授业、解惑”, 也陶冶了学生的美学情操。

一方面是准确清晰的语言逻辑美。首先, 语言要准确。教学必须借助语言, 这个语言就是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 也称教学用语。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准确是语言有逻辑美的首要条件。要求语言本身要准确, 不能含糊其辞, 更不能顺口嗤黄。教师的语言准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 影响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甚至直接对学生的行为乃至世界观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政治课还肩负着德育的任务呢。因此, 语言准确是政治课教学的灵魂所在, 特别是概念、原理都有严密的逻辑性, 讲述、分析时对教学语言的要求特别高, 不能出错。如“什么是财产所有权?”表述时绝不能漏掉“依法”、“自己”, 少了这四个字, 就会给学生带来严重后果:一是直接导致学生对概念理解的错误, 甚至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中——非法占有别人的财产, 因此, 教学语言必须准确。又如:对“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之一这个问题, 教学中, 必须准确无误地突出“具体”两字。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具体制度”是不同的, 前者的范围要比后者宽的多 (初三的学生这样解释已足够, 后面还有具体制度的分析) , 两者绝对不能混淆, 所以, 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高音量、加重语气、放慢语速等方法来突出它的重要性, 并进行了重点分析, 使学生正确理解、便于记忆。这样的效果不错, 在往后对这个观点的记忆和运用上, 所教的学生出现错误的极少。

其次, 语言要清晰。语言的逻辑美, 要求语言清晰, 不能含糊其词, 似是而非, 模棱两可, 更不能前言不搭后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用清晰的语言解析原理、概念, 这也是教学的重点, 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内涵, 又要符合逻辑形式、规则、规律。简单地说, 就是要语句准确, 层次分明, 脉络清楚, 层层深入, 揭示事物的本质, 使学生能够通过你的教学语言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理解概念、原理, 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正确理解并能学以致用,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笔者长期以来都注意学习和收集这方面的知识, 摘录有关的词句, 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修养, 以便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这个问题, 我是这样分析处理的: (1) 找出其中的领导者是谁? (2) 奋斗目标是什么?也就是领导者带领我们去干什么? (3) 谁去实现这个奋斗目标?也就是主体是什么? (4) 这个奋斗目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5)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即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这样根据学生一贯的思维习惯, 逐一分解, 层层次分明, 使学生认识到:五个方面的内容紧密相连, 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 才能我们在实现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如:初三教材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表述是:“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前提”, 结构整齐匀称, 既有节奏美, 又精辟地揭示了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1)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在这30年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取得的, 今后要实现我国的奋斗目标, 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 为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 改革是推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 (这方面的例子中山到处都是) (2)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否则, 不要说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就是五年计划也难以实现。 (可以以伊拉克为例子) (3)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必须从整体上把握, 做到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这样的阐述, 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 学生就能由浅入深理解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其实教材很多内容都可以这样处理, 既能完成教学任务, 又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还能让学生逐步学会辨证地看问题。

另一方面是凝练传神的语言艺术美。政治课的内容多为原理和概念, 具有艺术美的教学语言有益于激发学生求真向善的情感, 对学生知识的接受, 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真情流露的自然美, 生动形象、感人肺腑的色彩美, 快慢舒缓适中的节奏美, 有抑扬顿挫的的力度美, 还要传情达意的姿态语, 使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授“理”给学生, 必先有“情”, 既动之以情, 然后才晓之以理,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当然, 教师要对教材充分理解、对学生充满感情,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用语言才能展示情感。

1 坚定豪迈的激情

常言道:“意美以感心, 言美以感耳”。政治课的内容大多是抽象的理论, 简单的说教只能成为学生的“催眠曲”, 只有将教材的内容、情感与教师的情感融为一体, 增强语言的感召力, 才能吸引学生, 增添政治课的艺术魅力。

教学语言的激情美是政治教师课堂语言最鲜明的特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打开自己的感情闸门, 随教学内容的需要, 将科学和真理与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合在一起, 使语言更具激情, 更富感染力, 从而打动学生心灵, 激发爱国热情, 培养道德情操, 促使其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其志向。如“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的科技成就 (神五、神六、神七) 、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成功举办奥运、奥运会中升起中国国旗等内容, 结合教材和事例, 通过语言的激情美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自豪, 以祖国建设成就为骄傲, 以奥运健儿为楷模, 刻苦学习, 报效祖国;讲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奋斗目标时则用豪迈坚定的语气, 凸显教学语言激情美的魅力, 突出全国人民对实现这个奋斗目标的决心和信念。

2 刻骨铭心的真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则过去, 现在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政治课有双重任务:一是教学, 二是德育。而教师的情感常常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气氛,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具有真情美的语言最容易打动人的感情, 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语言有了真情美, 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感应, 达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总是在适当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与学生产生共鸣, 诱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学生愉快、高兴地接受自己内在美好心灵的“传道、授业和解惑”, 使其“亲其师, 信其道”, 思想和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如在讲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等有关的内容时, 我节选了网上一篇学生作文配合地震图片展开教学, 边朗读边让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尊重、珍爱生命?自己又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作文内容是这样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这个让人永远也无法忘记的悲痛日子。一场撼动全中国的悲剧在汶川上演……一分钟, 不, 也许是几十秒钟, 一个个温馨的家庭, 一张张天真的脸庞, 一双双动人的眼眸……顷刻间, 如流星划过夜空般迅速消逝, 成为永恒。一个个原本很漂亮的城市变成了废墟, 多少人没了家, 流离失所, 又有多少孩子本该和我们一样享受着童年的快乐, 爱的温暖, 但刹那间却变成了孤儿!面对一串串日益上涨的伤亡数字, 我泣不成声。

天灾无情人有情, 在这次地震中,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位解放军叔叔的行为, 他在废墟中救出了几个孩子, 可他却被压在废墟中, 等到战友把他救出时, 他却说了句感人的话“让我再救几个孩子!”强震中有多少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深深体会灾区人民身边的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和巨大力量, 因为有“情”, 我们义无反顾, 挺身而出, 因为“情”我们真心依靠, 共度难关, 因为“情”我们互相勉励, 生死相连。

全国人民都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各个省都组织了救援队伍, 向灾区运输救灾物资, 小朋友们捐出了自己的压岁钱, 就连那些残疾人也捐出了自己的生活费, 中国人寿, 银行……等企业也都捐出善款。我们学校师生也纷纷捐款。

每一笔善款中都融入了每一个人的爱心, 每一个人对这次地震所造成的关怀, 100元, 50元, 200元, 400元……全国各地人人都献去了自己的爱心, 自己对同胞们的爱。

“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是这次抗震的口号, 相信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 同舟共济, 共度难关, 我们一定可以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在党中央领导下, 化悲痛为力量, 奋起抗灾自救精神,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拯救更多的人。

我用不同的语速、语调、感情和节奏朗读了这篇小学生的作文。通过缓慢的语速, 低沉的语调, 悲痛的感情, 使学生感受到同胞遇难, 流离失所, 亲人生离死别的撕心裂肺;认识到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 懂得珍爱生命;在朗读中感受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爱——当灾难降临的时, 是他们冲在第一线, 冒着余震, 泥石流, 滑坡的危险, 不顾疲惫, 不顾个人安危, 哪里危险, 那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最后两段彰显的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灾区人民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 感受到全国人民的爱, 看到了希望, 所以语调稍为高一点, 体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同舟共济, 战胜困难, 共渡难关的决心。5·12地震情况惨烈, 每一则报道都催人泪下, 我在朗读中也几次哽咽, 几乎每个学生也是含着眼泪听完的, 他们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震撼, 师生情感产生了共鸣, 这种语言感召力的效果立竿见影, 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其他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教书、育人的目的也水到渠成, 效果非常好。

3 抑扬顿挫的节奏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或突出重点、难点, 常常运用教学语言中的抑、扬、顿、挫来控制课堂节奏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当学生学习情绪处于高潮时, 用缓慢的语速, 平和的语调来稳定情绪, 当学生学习疲倦时, 可配合采取高亢的语调, 昂扬的气势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 教学语言的节奏变化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该低沉则低沉, 该奔放则奔放, 高低快慢, 跌宕起伏, 应恰如其分, 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 教学效果才会明显, 如果过于夸张, 言过其实, 会让学生觉得老师骄揉造作, 进而生厌, 适得其反。

4 轻松风趣的幽默

教学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 而幽默是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必不可少的, 轻松、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是调节师生关系的润滑剂。真正的幽默使人智慧, 有的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有的轻松搞笑, 令人捧腹, 但决不是庸俗, 更不是低级趣味。教学中, 教师幽默的语言往往使师生关系更亲密、自然、和谐, 不仅给学生增添快乐, 而且能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 感悟其中的真谛。幽默的教学语言有时妙不可言, 有时充满哲理, 在学生思想教育和培养高雅的情趣方面往往会有“出乎意料之外, 合乎情理之中”的效果, 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接受教育, 尽显政治课的艺术魅力。

5 传情达意的形体

态势语又称“身体语言”, 是指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说明意向的沟通手段。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如“点头”表示同意, “摇头”表示不同意, “瞪眼”表示愤怒等, 它能交流思想、传达感情、暗示心理, 渲染气氛, 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姿势语来辨别说话人的内心世界, 预测后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了不打断教学思路而又能达到教学或教育目的, 常常会使用姿势语。用得最多的是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通过眼神传情达意也最容易;从老师进入教室开始学生就会密切关注老师的面部表情, 一节课里, 教师的一举手, 一投足, 一颦一笑, 都牵动着学生的心, 情绪也随老师面部表情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以此测老师的心情, 并迅速作出反应。教师可以通过用体态、手势、眼神等身体语言来表示同意、赞赏、鼓励, 或不同意、批评、制止, 既节省了时间, 又达到组织教学与授课、教育三不误。因为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不经意的微笑, 会比你口头批评说教更有效果, ——学生通过教师的身体语言, 懂得了自己的自尊在你的无言中得到了维护, 心中自然就会接受你的教育, 毕竟,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但身体语言要与教学内容和课堂环境、气氛要相一致, 做到自然、真挚, 恰倒好处, 恰如其分, 能传情达意即可, 切忌故做姿态, 让人作呕。当然, 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表情主要的应该是和蔼亲切, 体现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而不应该喜怒无常, 学生跟我们一样, 天天都需要有一个好心情, 让自己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习、生活。

思想政治课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 比较枯燥, 初中生又处在青春期, 情感丰富, 但情绪很不稳定, 所以,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 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美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协作学习, 力争使他们在四十五分钟之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在美中享受学习, 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启迪心灵, 陶冶情操, 提高学审美能力, 不失为当前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好方法。笔者近年来的政治课教学, 既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中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引发了学生对身边的社会思想问题的理性思考, 在同为教学主体的师生对话和交流中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教学相长”, 笔者自己也在这一教学氛围中越加热爱政治课的教学。

正如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 (英国诗人济慈) 。我们可以把发掘到的身边的美, 生活中的美, 教材中的美, 用来创设情境教学情景, 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 使政治课产生无限魅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目的。

摘要:在中学所有科目的教学中, 政治课因其教学内容抽象, 概念原理复杂而难以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成为政治课教学的一大难题。本文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为理论基础, 针对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 认为可从构造和谐且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入手, 创造性地完成政治课的教学,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回答了这一教学难题。

关键词:建构主义,初中政治,美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佚名.“5·12汶川地震”[EB/OL].http://www.zww.cn/zuowen/html/23/222880.htm, 2009, 1, 13.

[2]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EB/OL].http://tieba.baidu.com/fkz=306174027, 2009, 1, 13.

[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 2002 (8) .

[4] 佚名.美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EB/OL].http://www.zuowenw.com/jihuazongjie/zhzhjhzj/zhzhwj/200704/216974.html, 2009, 1, 6.

[5] 佚名.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处理[EB/OL].http://60.210.160.182/u/haijing2008/archives/2008/3783.html, 2009, 1, 13.

[6] 杜玫.论美育与创造力培养[EB/OL].http://www.scrtvu.net/thesis/files/lwk/lw1262.html, 2009, 2, 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分析下一篇: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对策的思考

热门文章

营造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