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2022-04-2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篇1:

我院2012年56例孕产妇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3.19.6

为了保证孕产妇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了解我院2012年孕产妇人群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对我院2012年收集的56例孕产妇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通过查阅我院产科2012年住院病历以及门诊、住院医师上报的孕产妇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56例孕产妇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单中所填项目中的主要项目进行整理、归类,按给药途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给药途径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以静滴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43例(76.9%)。主要原因是由于静脉给药能够使药物的血药浓度迅速增高,疗效发挥迅速,无肝脏首过效应,但静脉给药的溶液pH值、微粒、内毒素、浓度以及配伍等均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其次是肌肉注射6例(10.7%),口服给药6例(10.7%),外用给药1例(1.7%)。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别:根据2010年版临床用药须知的分类方法,将收集的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进行统计分类,其中,抗生素、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同2011年度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减少了25.12%,与我院临床药学工作加强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使用有关。见表1。

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我院56例孕产妇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为皮肤的过敏反应29例(51.8%),其次是发热,寒颤发生24例(42.86%);消化系统2例(3.56%),呼吸系统1例(1.78%)。

讨 论

从给药途径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中看出,静滴居多,43例(76.9%),静滴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给药方式。分析原因,可能静滴给药疗效快,效果明显,因而使用广泛,是大多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首选,并且静滴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效应,能快速达到高血药浓度,药液中的pH值、杂质、微粒、渗透压内毒素等,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2]。

从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类别看出,抗生素22例(39.28%),中药注射剂29例(51.8%)。我院2012年度56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孕产妇中,剖宫产术后用药46例(82.1%)。建议剖宫产术后用药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安全合理用药。抗菌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与抗菌类药物种类多,应用广泛有关,但临床滥用及其发生的耐药性,药源性疾病等问题,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的重要原因。中药注射剂因成分复杂含有多种蛋白、鞣质、果胶、淀粉、黏液质等成分,有效成分不确定,直接进入血液中,大都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我院发生29例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中大多数与剖宫产术后使用七叶皂苷钠针有关。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中医药基础理论,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选择中药注射剂,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

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分析:我院2012年度56例孕产妇药物不良反应中绝大部分属于一般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30例(53.5%),主要表现为皮疹、红斑疹、局部红肿、瘙痒等。症状较轻,一般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其次全身性损害表现为发热、寒颤等24例(42.86%),统计使用药品以中药注射剂七叶皂苷钠针为主,停药观察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新的、一般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用药环境,药品批次等有关,所以应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反应,防范未知情况发生。

孕产妇慎重给药:孕产妇是特殊的就诊人群,因其生理特殊性,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和用药史,家族遗传史和家族过敏史,注射药物配伍禁忌,慎重选择药品,药量,辨证施治,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同时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定期分析总结,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虽然许多药物不良反应具有不可预测性,但也有许多药物不良反应是能够避免的。由于个别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意识不到位,概念不清,导致漏报或作为新的疾病进行诊断,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孕产妇安全、有效、合理用药。随着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的不断完善,深入实施,为全面了解我院孕产妇人群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的危害,减少医患纠纷,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促进药品规范化管理,从而提高医院临床用药的安全、科学、合理,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陈方亮,余翠琴.44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2013,25(1):284-285.

2 刘熠帆,魏玲,刘建忠,曹俊达 .某院107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280-282.

3 王兴国,史耀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与预防对策探索[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8):196.

作者:余旭东 阎淑芬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篇2: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替吉奥胶囊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水平、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水平、肝肾功能情况以及血常规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CEA与血清CA19-9水平、肝肾功能情况以及血常规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给予晚期胃癌患者甲磺酸阿帕替尼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清VEA以及CA19-9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甲磺酸阿帕替尼;替吉奥;晚期胃癌

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在消化道肿瘤第一位。在我们国家胃癌每年的发生率大概有40万人左右[1]。相关研究发现,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治愈率高,但是对于晚期胃癌患者来说,即使是接受有效的生存时间超过五年几率的可能也很少[2]。由于大多数的早期胃癌患者并没有什么症状,小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消化不良等轻微不适,随着疾病在中晚期的发展,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症状。所以寻找一种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方案也是目前为止临床上主要研究的方向[3]。本研究主要分析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药物不良反应,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胃癌,诊断标准参考《外科学(第8版)》[4],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抗癌联盟及美国肿瘤联合会胃癌TNM分期系统(第8版)[5]中Ⅲ期和Ⅳ期的标准,其中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为25~74岁,平均为(51.26±13.26)岁,身体质量指数为19~24Kg/m2,平均为(21.36±2.41)Kg/m2,研究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为26~78岁,平均为(52.16±13.25)岁,身体质量指数为20~26Kg/m2,平均为(22.14±2.16)Kg/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确诊为胃癌者;(2)TNM病理分期为晚期者;(3)对本研究使用药物无禁忌者。

排除标准:(1)患有感染以及免疫系统疾病者;(2)内分泌系统障碍者;(3)伴有免疫系统疾病者;(4)存在肝肾等脏器功能疾病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替吉奥胶囊(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100135;规格:20mg*12s/盒)进行治疗,治疗方法:温水吞服40mg/次,2次/d,分别在早餐和晚餐后半小时服用,三周为一个周期,服药两周停药一周,持续服药直至患者病情无进展。

1.3.2研究组方法

研究组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140103;规格:0.25g)进行治疗,治疗方法:餐后半小时服用(每日服药的时间应尽可能相同),以温开水送服。1次/d,025g/次,三周为一个周期,服药两周停药一周,持续服药直至患者病情无进展。

1.4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6],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和病情进展四个方面。完全缓解是指患者可见病变完全消失,部分缓解是指患者肿瘤病变缩小30%以上,疾病稳定是指不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疾病进展是指患者肿瘤扩大20%以上或出现新病变。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状态=有效治疗。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EA和血清CA19-9水平,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情况,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内容包括: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肝功能损伤、乏力、手足綜合征以及食欲减退。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计量资料(t)和计数资料(X2)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本)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计数资料表示为(n,%),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病情稳定以及疾病进展四个方面,研究组患者总有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见表1

2.2血清CEA和CA19-9水平变化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CEA和CA19-9水平变化,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EA和CA19-9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CEA和CA19-9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见表2

2.3肝肾功能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肝肾功能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见表3

2.4血常规结果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常规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常规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见表4

2.5不良反应

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療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内容包括: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肝功能损伤、乏力、手足综合征以及食欲减退,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见表5

3.讨论

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化疗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7]。然而,晚期胃癌患者大多有腹痛、腹胀等胃肠道症状,食欲下降,不能有效补充营养[8]。在这种情况下,为患者选择一种高效低毒的化疗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替吉奥是一种氟尿嘧啶衍生物口服抗癌剂[9]。其中奥替拉西钾经患者口服吸收后对5-FU代谢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中国独立开发的第1种口服小分子VEGF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获得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新药创制主体基金支持[10]。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治疗胃癌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在多种肿瘤中也有良好疗效 ,是近年来少有的具有广谱疗效的靶向药物[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总有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EA与血清CA19-9水平、肝肾功能情况以及血常规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CEA与血清CA19-9水平、肝肾功能情况以及血常规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给予晚期胃癌患者甲磺酸阿帕替尼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清VEA以及CA19-9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妍、张明晖、孙雅丽、杨春洁、杨艳、韩雨. 紫杉醇联合阿帕替尼对比单药紫杉醇二线治疗胃癌的真实世界前瞻性研究[J]. 中国肿瘤临床, 2020, v.47(15):34-37.

[2] 宋东, 杨晓玲, 冯慧晶,等. 低剂量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J].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9, 31(007):469-473.

[3] 武姗, 花瞻, 李建晨,等. 阿帕替尼联合其他方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J]. 肿瘤防治研究, 2019, 46(3):6.

[4] 何豆豆, 郑小春. 甲磺酸阿帕替尼致严重手足皮肤反应的药学监护及文献复习[J].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20, v.20(05):66-69.

[5] 董向军, 王春晖, 李敏.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J].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9, 46(6):4.

[6] 陈孝平, 汪建平. 外科学.第8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7] 倪田田, 李平. 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阿帕替尼和替加氟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021(004):120-123.

[8] 陈程, 马建华, 尚玉萍,等. 宫颈癌二线治疗失败后甲磺酸阿帕替尼临床应用观察[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9, 26(14):4.

[9] 叶再生, 曾奕, 魏晟宏, et al. 阿帕替尼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奥在胃癌腹膜转移转化治疗中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观察[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1, 24(3):8.

[10] 刘宏杰, 张宁, 李凌云,等. 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及以上治疗晚期恶性肿瘤52例疗效观察[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0, 39(3):4.

[11] 杨尊敬, 杜先玲, 杜先艳. 阿帕替尼联合放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 2019, 34(1):3.

[12] 何杨, 朱益平, 彭玉珍,等. 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20, 039(001):36-40.

作者:李玮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论文 篇3:

儿科用药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儿科病人一般不作为新药临床试验阶段的试验对象。然而药物一旦经过临床试验被批准上市后,只要有适应症可选用,在应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在成人中不易出现的有害反应。研究方法:参照国内外文献及有关流行病学资料,设计儿童用药调查表,对我院住院患儿进行为期十二个月的调查研究,分析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應的防治。结论:药品都具有两重性,如果使用合理则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尽可能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限度。在用药前应根据药物的疗效、相宜的适应症、药物的耐受性等综合考虑,合理选择使用。对一些安全范围窄,个体差异较大的药物(如心血管类药物),使用时要随时注意调整剂量、给药时间间隔等。还要考虑患儿的体质,全身各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尤其在新生儿时期更应注意用药剂量的个体化。儿科医生必须熟知所用药物的动力学及作用机制,用药过程中要进行疗效的监测,必要时还应做血药浓度和各重要组织器官功能的监测。

关键词:儿科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合理用药; 防治

作者:赵学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酒包企业科学发展论文下一篇:合同协议解除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