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网历史发展与总结

2023-04-10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淘宝网历史发展与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淘宝网历史发展与总结

淘宝的发展历程与感悟

淘宝的认知与感悟

淘宝网是亚太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2003年成立,目前占中国网购市场70%的份额。天猫在2012年的销售额开始超过淘宝网,未来这一差距还会扩大。我们要了解淘宝,首先要了解淘宝的基本规则和基本搜索规则,知道开店的基本流程和店铺的基本安全要求,熟悉淘宝的交易流程和基本的店铺运营知识。

淘宝店铺的运营,我们会关注:产品,流量,转化,会员。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根据自身店铺的情况去操作,解决实际过程中的问题,围绕店铺运营的目的是提高销量,做好店铺运营各项基础工作,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店铺才会继续发展。

淘宝品牌的三个维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卖货思维运营品牌,就可以尝到盈利的甜头:卖的多了就是知名度,产品和服务做的比同行好一点就是美誉度,二次购买做的到位一点就是忠诚度。这也是店铺运营的一个思路。

店铺的经营管理也至关重要。淘宝店铺的运营是关乎网店成败的关键,学好以下四点为店铺打好基础平稳发展。

一、淘宝店铺运营——上线及日常管理 :

(1)确定店铺的整体风格,做好各个区域的美工工作。 (2)细化买家须知内容,尽量做到顾客可能自主购物。

(3)美工负责将待售产品的图片做好处理,编辑配置好相关的文案说明。

(4)编辑好各个产品的标题,宝贝描述后,核对价格及库存信息后,全部上架。

二、淘宝店铺运营——营销活动 。

(1)首先确定好3-5款主打的产品,以后历次活动优先考虑这几款产品的报名,以些吸引客户,做好关联营销。

(2)配合淘福的新店铺的初期和中期的推广活动与宣传。做好庆店营销活动,全场折扣,设置VIP折扣价格。

(3)设置淘宝客,淘帮专场等活动,以此引进流量。

三、淘宝店铺运营——售后问题

(1)委任有经验的,沟通能力强的客服担任售后工作,

(2)细化各种售后问题,作为应对方案,比如安抚客户的不满情绪:不同的情况对客户的损失如何补偿,快递丢件如何索赔,如何追件,如何跟进货物运输过程及其他相关售后问题。

四、淘宝店铺运营——配送及仓库管理。

(1)仓库管理人员应及时核对库存信息,和编辑保持沟通,避免店铺出售状态的产品实际无货情况的出现,缺货的产品及时下架。

(2)发货周期一天一次,除有活动的订单较多的情况外,订单一般要在24小时内发出,最迟不能超过48小时,如果遇到缺货或其他问题不能及时发货的,及时通知客服,联系客户沟通,做好换货或退款事宜。极力避免缺货没有及时和客户沟通导致客户严重不满的情况出现。

淘宝店铺与电子商务息息相关。最早接触到电子商务是开始网上阅览,一开始接触到电子商务就是网上购物,网上购物也是非常。普遍的形式,以前人们对网上购物的安全性还存在疑虑,网上购物活动并不是成熟,随着对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性的不断提高,人们也更加频繁的进行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商务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网上消费习惯也逐渐形成,基本上碰到一些节日,网上就会出现打折活动,从而增加网上的消费需求。不仅仅是消费者到网上的购物活动的增多,随着网上需求的增多,很多人放弃稳定的工作,而选着开网店来实现自主创业。不论是网上的消费者和商家的增多,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电子商务和淘宝店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很新的学科,很多人并不真正不了解:有的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电子交易,即建一个网站卖自己的产品;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只是建一个网页,做一做宣传而已。其实企业电子商务所强调的是在网络计算机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交易,而是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通过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企业外部网全面结合起来的一种应用。简单地说,电子商务就是利用全球化互联网络进行商业活动,它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代表了一次新的经济革命,预示着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最后,谢谢老师的教导,使我在淘宝课程中收获了很多知识,也让我开了第一家淘宝网店,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把店里的生意经营的越来越好!

院系:外国语学院

班级:商英1404 姓名:杨倩

学号:114010424

第二篇:中国散打历史与发展

历史与发展

散打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多年来在民间流传发展,深受人民喜爱。散打起源与发展,是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同步。它从先辈的生产劳动,生存斗争缘起,但又服务于此,演化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原始社会人类为了争取自下而上、猎取食物,长期与野兽搏斗,学会了与野兽搏斗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如:拳打、脚踢、抱摔等简单的散打技术,并学会了一些野兽猎取食物的本领,如:猫扑、狗闪、虎跳、鹰翻等。

现在的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它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套路演练形式,一种是格斗对抗形式。散打就是格斗对抗形式的一种。

1979年散手在我国成为竞技的比赛项目。在80厘米高,8米见方的擂台上进行比赛。散手比赛允许使用踢、打、摔等各种武术流派中的技法,不允许使用擒拿,不许攻击喉、裆等要害部位;运动员分体重、穿护具在相同的条件下平等竞争。在对敌斗争中这些界限就没有了,军警对敌斗争就专寻对手的要害部位击打。使用的招法也比较凶狠,杀伤力较大,散打的出现让中国武林(格斗界)火红起搏击热。

2000年首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湖南长沙市举行,湖南卫视对赛事作了全程报道,这是中国武术散打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武术散打进入了专业赛制的时期。众多散打高手登台竞技,当年的散打王是来自解放军体院的“劈腿王”柳海龙。 通过2000年一年来的比赛,散打王争霸赛已经在体育界、武术界尤其是散打专业队中得到了普遍认同,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参加散打王争霸赛的热情空前高涨。

通过学习和训练散,能够发展人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素质;同时散手又是一项以抗性体育运动,可以发展人的心智,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坚持散手训练,可强筋骨,壮体魄。散手是以双方互相对抗为运动形式,这就要求练习者在实践中正确把握进攻的时机,防守要到位,反击要及时,从而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对手和双方临场的变化,提高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击打和抗击打的能力,这一切都完全起到了掌握防身自卫和克敌制胜的技能的作用。

武术搏击有很强的生命力,延续到现在,除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运动的本身特点有极大关系外,其搏击形成所具备的较高观赏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散于比赛不仅刺激、激烈,而且斗智、斗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与兴趣。中国武术徒手搏击,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传到日本,当时称“唐手”,后来改称“空手”。如今有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中国套路技术,而且喜欢散手运动。通过与各国选手较技,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武艺交流,将中国散手运动推向世界,而且也可以增进各国运动员之间的了解和发展,促进国际文化交往。

面对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除了要立足于养成擒敌捕盗和防身自卫的本领,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的徒搏技术,并把杀敌技要保留到军警技术中外。还要顺应武术徒搏技术已从总体上向体育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到广阔的体育天地中去寻求武术徒搏技术发展的空间,开发和创制不同技击特色、不同竞赛规则的徒搏比赛方式。武坛将因徒搏比赛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而生机勃勃,更加灿烂。武术传习者会因兼习多种徒搏技法,参加多种徒搏竞赛,而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也只有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发展,才可能全面的展示出武术的全貌,促进武术的全面发展。

中国散打能代表中国武术吗

中国散打能代表中国武术吗?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很多人都抱着不同的想法。有些人觉得,在现在社会里,武术已经是一个相对古老的名词。他们觉得现代的一些搏击,

格斗和以前少林等一些武侠情怀相差甚远,跟武术也打不上边。

而有一部分人又觉得,中国古代社会也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武林。所谓武术只不过是力量与速度,敏捷力,外加头脑和技巧的结合。而那些所谓的武侠情怀,只不过是一些现代小说家所渲染出来的而已。飞檐走壁,轻功纯属无稽之谈。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中国人长期的武侠情怀而已。

有些又认为,在现今社会,随着热武器的发展,而格斗正在逐渐的不被重视。而中国散打作为中国官方推广的一种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武术。中国武术在这个科技相对发达,物质相对充裕的社会里。越来越少的人关注,而中国散打以一种体育运动的形式给大家一个全新的感觉。武术不是你死我活,武术讲究的是强身健体,讲究的是德。所以虽然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中国散打有很多的限制,但是无可否认,中国散打还是符合中国武术的一些精粹。

要说中国武术的整体,固然博大精深,有太极,有气功,有咏春拳,在近现代更有李小龙,李连杰这些把武术带到荧幕上的演员。中国武术在长期的自身发展以及充分吸收外来的一些技巧和套路,如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以及一些国外军队的擒拿手等已经形成各派各系的多种套路,有一个相对齐全杂乱的局面。也可以说是百家争鸣

所以说中国散打作为中国武术的某种表现形式,如果说从某种层面来说还是可以代表中国武术的,虽然说中国散打在呈现给观众的过程中,由于比赛等限制没有完全的表露出来,但是毕竟作为中国一个相对久远,发展相对较广的派系来说可以诠释中国武术的很多内涵。

但是从另外一些层面,可能又有点冲突,中国散打只是中国向世界推崇中国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或者说只是一个中国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中选出的一项面向世界的代表而已,而中国武术太广,派系也太多,用中国散打来代表,难免会给世界造成一些对中国武术的片面认识,甚至误解。所以虽然中国选了散打作为一个对世界介绍中国武术的一个窗口,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散打能够代表中国武术。要了解中国武术,从散打中能够获取一些,但是绝对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我要说,从精神的方面,中国散打确实能够给予中国武术一些诠释,但是从内容上,中国散打只是中国武术对外的一个窗口,说代表中国武术有些牵强。

当然,要真正谈到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涵,我觉得中国散打更是远远达不到的,当然也不仅仅是中国散打,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和加重,无论是中国散打还是其他的派系都不能与根本上的武术内涵相提并论。素有武林之家的少林,由于近年来商业化、旅游业的发展,出现少林内纯属表演性质的武术,就像古代那些街头卖艺的,虽然不能说他们不是属于武术的范畴,但是与武术的精神的深层内涵就相差甚远。

武术讲究的是德,讲究的是行侠仗义,讲究的是强身健体。看一个人的武术造诣是不是高,不是看他的打架有多厉害,能够一个人挑一个,而是看其人是否有德,是否有胸襟。一般那些仙风道骨的老人,他们虽然在格斗本身上可能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他们从骨子里透出的气质还是能够给人觉得他们的武术造诣极深。

所以说,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要,中国散打在中国武术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在体育运动火热发展的今天,中国散打满足了现今社会的需要,给了很多人一种视觉的享受。虽然在发展和转型中出现很多问题,但是作为中国武术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还是能够代表中国武术去陈述和表露一些中国武术的要义。

散打能代表武术精髓吗

尽管两位掌门人都一致认为武术的未来在对抗,但具体谈到对抗的方式时,分歧产

生了。赵长军尖锐地指出,现在流行的散打项目并不能代表传统武术的精髓。

据赵长军介绍,现在人们对传统武术都有一种误解,似乎传统武术就是纯表演的花架子,其实传统武术套路和实战结合得非常紧,赵长军说:“武术界有句行话叫打练结合,这说明武术除了强身健体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和实战结合紧密,只不过,后来在武术比赛规则制定上,采取的是表演打分形式,给人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武术没有对抗。中国那么多拳种,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很实用。”

对于传统武术的精髓,身为陕西武术管理中心主任的张根学当然也深有体会,除了狠抓他的散打老本行外,张根学上任后对套路项目也下了工夫,赵长军之后,陕西武术套路一度青黄不接,现在已经有了一定起色,去年全运会上,新人李谨险些夺得金牌。但张根学说:“传统武术如何还原对抗本色,这是业界的一大难题,短期内很难找到好办法。散打看起来当然没有套路对练那么精彩,但那是事先准备好的演练,这是真功夫,另外,目前在市场推广上,散打的确很受欢迎。我想,武术要想保持生命力,首先是要开拓市场,武术若真成为曲高和寡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谁更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功夫(mop) 前几年“散打王”、“中 美对 抗”等比赛举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作为国粹的传统中华武 功却正逐渐在流失.20多年前,面对誉满全 球武林、正当盛年的全美自 由搏 击冠军,接近退休年龄的太 极传人冯志强仅用几秒钟就解决了战斗,对手从此俯首称臣; 今天,柳 海 龙等散打国手们对阵美、泰等国名不见经传的拳手,5个回合、计点规则,却是双方互有胜败。谁更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功夫?不言自明。 即使是在几次“中国功夫VS美国拳击”均由中方取胜之后,包括拳王霍利菲尔德在内的很多外国技击界人士依然说,中国的“功夫”是花拳绣腿,只适合于表演。他们的理由是,依靠比赛规则的帮忙,中国一流的散打选手打败了美国三流的拳击运动员,胜之不武。

国内的知情人士也说,美国派出的所谓一流拳击队伍只不过是一只由三流拳击手组成的队伍,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数路易斯·伍德,而伍德在WBO的排名也不过是第十位,其他的队员实力也就不用说了。所谓一些拳王,称号没有一个是属于职业拳击四大组织之内的。 而中方派出的的确是散打界的最强阵容。在国内的“散打王”比赛中,主持人一再强调,“他们代表中国当今武林最高的水平”——但在2001年12月6曰,他们在客场对泰拳一战中以1比4大败亏输。这是一支不让人放心的队伍。他们真的能代表中国当今武林最高的水平?中国功夫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假如他们再输了,我们可能就找不到更强的高手来“找回场子”了?新一年的中美对抗又要开始,不弄明白这个问题让人深感不安。

羊年年初,正值陈式太极拳嫡派传人冯志强先生76岁华诞,记者走进他在朝阳区柳芳北里的家里。在不到60平方米的小二居室中,伴随着令人目不暇接的纪念物和历史照片,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武林前辈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1):中国功夫“真谛在民间”

通常大众对“中国功夫”或者是“武功”的印象基本来自四种途径:其一是武侠小说;其二是武打电影和电视;其三是表演和健身武术,包括全国武术套路比赛,以及公园里一部分晨练者所打的拳、剑套路;最后就是一直冠以“中国功夫”之名 的散打,包括“中国功夫VS美国拳击”、“中国功夫VS泰拳”之类的比赛。但实际可以这样说:这四种途径的“中国功夫”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武功,即使散打比赛也是如此。

武术的表演套路一直被说成“花拳绣腿”,一些老外也一直这么认为。但散打比赛为什么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武术真谛?一位网友曾如此评价:“散打比赛既不是靠李小龙的寸拳

威猛之力,也不是靠陈真式的频频有力的腿上功夫,反倒像学了些武术花架子的少年在打架”;“游击式的偷袭,散兵游勇式的踢跳躲闪,完全没有了中国武术习练者的沉着自若,简直是在与对手拼体力,比蛮劲。这就是中国功夫吗?”

即使在外行人看来,散打比赛从形式到内容无不像西洋拳击。 什么才是真正的武功?或者说,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功夫”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出于对“武林同道”的尊重,冯先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极为谨慎。“散打也是功夫,只不过他们还没有练到家而已。”当记者追问“练到家时又会是怎样”时,他的回答点到为止:“即使戴着拳套,也可以在瞬间轻而易举地将对方击倒。”

相对来说,冯先生的嫡传弟子马来旺老师的回答就要明晰得多。 “的确有一些前辈高手,虽然上了年纪,但瞬间的出手速度快得异乎寻常。他们的攻击,常人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更不要说抵挡或反击。”马来旺老师说。马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担任过中央警卫局的搏击教练,近20年来与各派武林人士进行过广泛的切磋,还会过一些藏身民间的前辈高手。其中有一位,在与之试招时,几个人(由于多方面原因,他们的真实姓名不便透露)同时偷袭他,他竟瞬间旱地拔葱又蹿到数米远的花架上。马老师以“地球引力似乎对他不产生作用”来形容他的武功之高、速度之快。 看来,练出如东方不败那种闪电般的速度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将对方击倒,在瞬间瓦解对方的战斗力,这就是实战武功所追求的境界。这也是一种艺术。”马老师认为这就是武功的真谛。“同时,在为人的境界上,习文、习武殊途同归。那些武功修养很高的人,为人往往很恬淡,不会争强斗狠。”

长春的一位八极拳传人说,修习传统武功,往往要到三四十岁甚至更大年龄,才能达到巅峰状态;而现在的散打选手,大多在3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如今的散打国手们练习的方法更注重“速成”,没有采用传统武功中讲究“根底”、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仅仅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进攻和防守动作;而所谓“学院派”的武术队,则更注重于表演,并不能应用于技击。两者都很难继承中国功夫的真正精髓。

“中国功夫靠的是多年的习练,靠的是厚积薄发地不断积累,到年逾花甲才得其中真谛。俗话说练体操年龄越小越好,练习武术越老越不能小瞧。从这点上看,中美比赛中国小将们虽然胜了,但他们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功夫。”这是一位网友的看法,得到了这位八极拳传人的认同。

“中国武功有外家拳和内家拳两大类,各自均有特殊的训练方法。相对来说,外家拳更着重于‘力’的训练,外家高手往往力量惊人,他们的速度基本上也依靠的是超常的力量;内家拳则更着重于‘气’的训练,可以练出比一般人更强的生物电和更绵长的呼吸。内家拳更注重巧劲,讲究使力的效果,所谓‘四两拨千斤’,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很多外家高手最后还是归于修习内家拳。”冯先生说。而现在的散打运动员显然没有取法到内家拳或外家拳任何一家的精髓。

在近20年中,冯、马师徒与国外技击界进行了广泛交流,会过自由搏击、空手道、柔道、相扑、泰拳、跆拳道诸派选手,用冯先生的话说,就是“都让他们满意了”,实际上也就是都轻而易举地把他们打败了。长春的一位民间高手何松吉老师,受邀赴曰交流,在曰本与“合气道”、空手道等高手切磋,数年不遇对手。

“在民间,散落着难以计数的派别,各门各派都可能还有隐世的高手。真正的武功还在民间。”马来旺这样认为。实际上他自己也是一位民间高手。

(2):武林式微?

然而,也就在囯内散达比赛开展得红红火火的同时,作为囯粹的名间五术却正在逐步流失。 典型的事例就是少林五技的没落。少林寺一直号称五林的泰山北斗,然而1995年,马来旺老师走访少林寺,与寺钟五僧切磋,就痛感“少林无认”,因为马老师在这里已经难以找到

一个与自己平等交流的对手了。由于马老师的受业恩师林青山是少林前辈高僧,马老师如同看到了娘幏的衰落。

在提到“少林五技的继承情况”这一话题时,冯先生的回答也很委婉表面上看起来,少室山上下一片兴旺。各种冠以“少林”之名的五校林立,“三天打死一头猪”的广告做到了杂志封面上。少林僧还走上了舞台,远赴海外进衍表演。 而五术圈内认士深感失望:“商业化的少林寺正在尽其所能地展现他们的花拳绣腿;”“少林寺最穷的和尚稁费有十来万的身幏,他们怎么能继承少林武功?”认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将舞台上翻跟头、弄枪棒的小和尚跟“高僧”这一称谓联系在一起。

马老师后来还去了五当山,拜访有“剑仙”之称的掌门认钟云龙,并与钟云龙的一个得意弟子过招。但一招之间,马老师的长剑就架到了对方的脖子之上。高手如云的五当山大詭凡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了。 其实就是在陈式太极拳笨派,情况也不容乐观。早在“文革”刚结束时,两位来自河南陈幏沟的钟年认来到北咯。陈幏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名手辈出,在近现代五林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六七十年前,正是来自于陈幏沟的陈发科老前辈把陈式太极拳带到北咯,传授给了冯志强等弟子。

但这一次,这两位钟年认来北咯却不是传授武功,而是专程拜访冯志强,跟冯先生学艺。到了20世纪80年代,冯先生还数次亲赴陈幏沟授拳。 来北咯学拳的这两位陈幏沟认就是陈小旺和王西岸,现在已成为陈幏沟的代表认物。实际上陈发科之后,陈幏沟已经出现了五技断代的现象。所幸的是,陈发科在北咯的传认起到了继承的作用,现在还有机会把功夫归还给陈幏沟。

少林、五当、陈幏沟„„五技的衰落决非偶然。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功的实际用途似乎越来越小,习五的目的往健身和表演方向发展似乎成为了必然。精研武功以求达到某一境界的认越来越少,而浮躁的社会与习五所必须的清净环境又格格不入,这就很容易使各门各派出现认才凋零的现象。如果一个门派某一代认没有出现极具天分的杰出认才,就很容易造成五技断代。五与文不同,学文可以永靠书笨获得知识,而武功却必须手手相传,师父辈如果没有高手,弟子辈也就很难出高手;决不是如五侠小说钟所写的那样,依靠从某一个山洞里捡来的一笨拳经剑谱就可以练成不世神功。学五又如学棋,如果周围高手如云,水涨船高,你也更容易磨练成一个高手;如果周围俱是平庸之辈,你的紟氛也往往高不到哪里去。 历几千年时间发展而来的五紟坊旦断代,将很难重新得到恢复。

(3):国技光大无门?

在曰本,相扑、空手道、合气道、柔道都被视作国技,Z F着重扶持以不使其衰退。而传统武功作为中国的国技,至今还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马老师认为,商业行为并不能拯救国术。通过短期的培训来创造武术继承人显然不现实,武术商业化还更容易让人“藏私”,并进一步增大门户偏见。各种武校、武术院和武馆都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传人。 “即使是当年的南京国术馆,也仅仅只起到了交流的作用,没有培养出真正的高手传人。”冯先生说。师徒相传,必须几十年如一曰,亦步亦趋地跟随、揣摩、演练,然后才能继承。也正因如此,中国武术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并且高手难觅,这样才有它独特的魅力。 “自古‘师徒如父子’形式的代代相传,依然是武术最好的流传方式。但现在我们所缺乏的,还有一个良好的习武环境。现在社会节奏太快,在喧嚣的城市里要找到一块清净的土地确实很难。”马老师说。

真正实用的武功往往比较凶狠残忍,这也是许多功法失传的原因之一。比如上文提到的少林前辈武僧林青山,在把一套“乱披风刀法”传给马老师之前,就曾犹豫再三,因为这套刀法,招招都可致人死地。但让这样一套传了这么多年的刀法失传,他又于心不忍,最后对马老师说:刀法传到你这里,就不要再传了。实际马老师也不愿这套刀法失传,但又不能违背师训,他后来把这套刀法零零散散传给了他的多位弟子。有一天,他的一位徒弟问他,马老

师,是不是“乱披风刀法”以后会失传?马老师只是很婉转地说,如果你们运气好,有一位能把大家每人学的那一点集合起来,就不失传了——但是,大家都心里明白,这几乎不可能。

找不到良材美质来承接衣钵是武功流失的另一大因素。习练武功,尤其是学练内家拳,其境界和最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同练习者的天赋悟性关系很大。千里马常有,但骈死于槽枥间者多。马老师曾教过一个学生,仅仅学练太极拳半年,却胜过一般人学练十多年。可惜由于“俗务缠身”,这位学生后来也没有时间练拳而荒废掉了。有武林前辈说,李连杰的武术天赋是极高的,但是非常可惜,他没有成为继承中国武术精髓的真正传人,个中原因,恐怕也是“俗务缠身”吧。

经济也是个问题,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持使得民间武术很难职业化。冯先生一直在北京电机厂工作,直到退休后,才得以依靠退休金作支持,进行武术的推广工作。马来旺老师至今还在地铁工作以维持生计,他每周抽时间去北大、法源寺及中科院物理所传授太极拳。但像他这样坚持义务授拳的人,北京已为数不多。

散打和表演式武术的表面繁荣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武功的流失,因为它给大家造成了错觉、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即使武术作为比赛项目进入奥运会,也未必有助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之一的传统武功的发扬光大,因为我们,包括民众和Z F,都还没有真正把它作为国技国粹来扶持和培养。”马来旺老师说。

国家在80年代恢复了擂台赛后不久,有人批评说:拳击加腿,根本不是中国武术。可你让他用他心目中的中国武术去打又根本打不出、不是回事。如想打的像回事,必须像各拳派的对练套路编好去打才行。我这样说不是无的放矢。有个阶段曾提议并鼓励用各拳派风格各异的招法去打,可一实战就没了各异,只剩下所谓的拳击加腿,自然也很快就推行不下没了音讯,这是一例。你再看看央视体育频道的武林大会,除了打前的亮式和基本上互得一分的头两招是本门派的东西,然后就基本上又成了拳击加腿。(而这互得一分也实在是令人生疑)

随着信息化高度发达 ,也随着散打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凡是上擂台的国外技击术和中国的散打技术基本一样。难道以外家拳为根底的散打不是中国武术?答案是绝对否定的。难道国外技击术都是中国武术分支?如果说有些影响这不能否认,但总的来说这个问题本身就可笑。我想,凡是有人类的地方必然有战争,凡是有战争的地方也自然会有打斗术,这毋庸置疑。说到这里我们又会发现能够真实的代表中国武术最高表现形式的散打和国外的格斗术没有什么质的区别。这奇怪吗?奇怪!真的很奇怪!不奇怪那是假的!就拿我个人来说,我从小被灌输、被熏陶习染的是我们的武功怎么怎么神奇,世界第一,别的国家没有等等、等等,可这突然听说中华武术和别国搏击术没有质的区别,你说我能接受的了吗?能不奇怪吗?真的,我也希望我们的武术真的就像电影、小说甚至武林杂志和以为眼见为实的电视记录片所言的那样神奇、那样优秀、那样令人自豪,可这样自哄自、 除了让老外越来越不屑外还有其他意义吗?(当然对少数人是有意义的,他们能有名有利)

为什么我要提所谓的拳击加腿?为什么我要提国外搏击术和中国武术没有质的区别?是因为我是想从拳击加腿实用性的背后隐藏了什么和天下搏击术原本是一家说明了什么、来论述中国武术和武术文化是否具有伪武术和伪文化的成分。

有人会说:我们的武术就是和国外的不一样。我们有内家拳,像太极、武当、八卦等,我们还有猴拳、醉拳等象形拳,别的国家有吗?是的,从形式上看别的国家是没有。但我想问一句:什么叫武术?它的真谛是什么?我想,如果不狡辩的话,稍懂些武学的人都会用最简白的话答:打斗。是的,如果武术不以搏击为真谛,它叫武术吗?可你看看最能真实展示武功的擂台、有没有看到八挂那游龙戏水的身影?有没有看到绵里藏针的太极?有没有看到上蹿下跳的猴拳和东倒西歪的醉拳?难道它们不是我们中华武林引以自豪的奇葩?我们再看看央视体育频道的武林大会,除了我前文所提的亮式和有作假嫌疑的头两招外,再有没有看到特别是内家拳的东西?(不过最近的几期特别是梅花拳打的有本门派的样了,可这就连可能不懂武的主持人都脱口说:这有套招的嫌疑)既然在真实的擂台上,你打不

出你苦练多年的本门派风格,发不出巨大的内功,最终实用的还是简洁的拳击加腿,那你的八卦、太极还有什么醉、猴拳等、还有立足武林的道理吗?说到这里,我要特别向内家拳的掌门人呼吁,希望在高水平的擂台上看到你们矫健的身影,并给我们带来惊喜,而不要把神乎其神的内功只停留在离谱的宣传上。我还想特别强调一点:真的希望你们能用事实让我哑口无言。要真能如此那是中华武术的大幸。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基于事实得出2点结论:1在真实的擂台上没见过也不存在巨大的内功摧毁人。2形式各异的拳派拳招在搏击中用途不大,只有简洁的拳击加腿最实用。既然这两点成立,那我们中华武术最真实的技术和国外的搏击术区别大吗?(当然还是有点技术上的细微区别,但这已不是质的区别了)既然我们的武术和国外技击术没质的区别,那也可以说全球技击术原本是一家,它统一在不可违背的人的客观规律上。也可以说技击术是全球所有人的自然的必然,不单单是你中国人的。你中国人也不可能超脱生理规律有异乎寻常之处。否则,岂不真正怪之?

我们看看武术史就知道,我们现在享有盛誉的好多拳种,基本上都起源于明末到清末民国初这几百年里。而这几百年也正是吹捧谄媚之风已很艺术化、已很盛行的年代。在此特定的背景下,再加上我们国人因人情化而造成的盲信、盲崇、易跟风的劣根性,没经过真正实践检验、重形式、重表演、重人气旺的拳种呈井喷状涌出,也就不足为怪了。(我想,如果没有洋鬼子的真枪检验,义和拳说不定要神成什么样子)我还特别不明白的是象形拳。你说,人跟动物的生理结构能一样吗?既然不一样你咋能把人家天生的本领学练到手呢?咱们看下仿生学就知,要想把动物本领仿出你的一样才行。你人是零件能随意组合吗?人家老虎最厉害的是牙,你咋不用牙去咬人?人家蛇最厉害的是毒,你咋不学练出有毒去咬人?那多厉害!有人会说,只是取其人能够用的部分形。可这也不对呀!老虎扑那下表面看你能取其形仿出几分象,可你人有没有那么长的脊椎并能在扑时弯成球状?你中国人有几个体重在几百公斤以上并能像老虎那样灵巧的?不具备不用说一定是没用的。因为你再仿练也绝对出不了老虎的爆发力,你所能出的力,还是人自身固有的力量。(练了半天就是两个字------白练)有人还会说,是学猴子上蹿下跳的灵巧,用于打斗中的身步法的应用。我想,当有人用刀捅你,你不学猴子的蹿跳躲闪、你也跑的不慢。而这也正是人的本能意识。而散打追求的也正是这个下意识本能。再返回说,就算你能练出动物的精髓,可你需要多长时间?我想是短不了。可你要是练人自己天生的东西,我看再慢也比他快。

中国的武术我不能说是十足的伪武术,(因为我们毕竟有了最能代表中华武术精髓的散打)但也敢说具有很大的伪武术成分。而终于揭开伪武术成分这张老皮的,正是我们应最为自豪的散打。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句老话也正是散打不遗余力的追求。我还想多说一句:泰拳是不是世界公认最优秀的拳种?他有这拳那拳、这功那功、这招那招的吗?它有我们的武术那么被渲染的神乎其神吗?它的招就是直拳摆拳等最基本的基本功,可有谁敢小看呢?如果我们不务实的积极推广散打能和人家抗衡吗?如果没有散打尚能抗衡,我们有什么资格还在世界上厚着脸皮吹?

我们的武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更是变成了舞术。我们的武术文化也更是在吹捧中玩虚求发展。你看吧!一般来说门徒甚广的师傅往往是会吹、会炒作的师傅。他们最拿手的本领虽说是误人子弟,可他们的收益却从不误己。而我们好多的爱好者就是这样一练10多年,最后连一般架都打不了的比比皆是。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我看到《武林》杂志上登出一篇好像是在澳门的武术表演。其中有这么一段情节。有一个穿黑衣的人在舞动剑时让大家朝他身上投石灰包。等大家投完后一看,身上一点灰白印都没有。就这么离谱的吹,竟能登在有权威性的《武林》杂志上。好像还是在这本杂志上,好像是一个连载,说的是八卦掌传人的事。这位孙传人竟然知道自己多会死,而且神志清晰的打坐到死时即到问:到点没?家人徒弟说:没到,早着那!:再见!这位孙传人根本不理会家人的善意欺哄,到点即死。妈呀!这是人吗?一神佛也!(如果大家还有《武林》希望大家找找看)这就是我们八十到九十年代的武术文化。

大家再看看现在的央视。先不说越来越有虚假嫌疑、好像已被人借机利用的《武林大会》。咱们看看

10频道的一个记述人的栏目,让你看后明知虚假,你也没证据也不敢说人家一句,你还得佩服人家这才是真正把假大空玩出了真功夫、就知我们的媒体推波助澜到何种地步。

我们的武术文化虽说有令人不屑的伪成分,可这种伪成分却在艺术领域里结出了真正果实。如果没有如此厚重的伪武术文化底蕴,我们会不会出像金庸、梁羽生这样的大侠?会不会出成龙这样的猴斗明星?我们在好莱坞唯一还能被接受的功夫片会不会再有?我们的武术伪文化还在经济领域做出了贡献,大家看看有多少老外慕名来中国学功夫就知道了。也许人家早知道是这么回事,只是冲着新奇的养生之道。也许人家就想了解为啥只有中国人才能创造如此神奇的武术之花。

我想,既然我们的武术已然传承成了这样,那我们也没必要非得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来衡量。我们只需轻轻松松、简简单单的改一个字就会没了是非、那就是------舞术。何况,我们还有散打在走真武术的道路。

第三篇:辩护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刑事辩护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要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该制度扎根于“尊重人的尊严”这一思想,强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未经法律规定的程序判决有罪之前,被推定为无罪,而享有辩护权及其他诉讼权利,可以委托律师或其他辩护人参与刑事诉讼程序,通过充分行使辩护权,与追诉机关进行平等对抗,以维护其合法权益。该制度对于完整诉讼结构形态的构成,对于案件事实真相的查明,程序正义的实现,诉讼效率的1.刑事辩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1.1外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1.1.1古罗马的萌芽阶段

在公元前4—6世纪的罗马奴隶制共和国时期,由于交通便利和民主共和等自然因素与政治因素的影响,简单商品经济十分繁荣,贸易往来频繁,贸易程式繁杂,加之罗马法律纷杂琐碎为一般人所不熟悉,因此“代理人”、“代言人”在罗马共和国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随着法律的演进,职业法学家兴起,辩护制度逐渐为法律所承认。《十二铜表法》正式规定了法庭上辩护人进行辩护的条文。在罗马帝国末期又允许刑事案件的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均可自己延请懂法律的人为辩护人在法庭上开展辩论。由于古罗马法学的发达,辩护人多为熟谙法律者甚至法学家,这就大大促进了古罗马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使古罗马成为当时世界上刑事辩护最发达的国家。

1.1.2中世纪的压制阶段

在中世纪的欧洲,因基督教权威的恶性膨胀,使得世俗统治之外存在着一个平行甚至高于它的神权统治。由于早期基督教的不宽容和独断,设立了宗教裁判所惩治异端,并实行“神罚”。在裁判所中虽容许被告人辩护,但其辩护已沦为对审判官的有罪或罪重观点的补遗,而非依事实和法律予以驳击,因此在裁判所中的辩护是徒有虚名的。而且在中世纪欧洲世俗政权方面,刑事诉讼中奉行纠问式诉讼模式,在本质上蔑视人的基本权利,几乎剥夺被告人的所有权利,将其置于诉讼客体和司法处置对象的地位。因此,刑事被告人在中世纪的欧洲没有真正的辩护权,即使在某些情况下有,也因为法官的预断而难以发挥作用。

1.1.3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发展阶段

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一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如英国的李尔本、洛克,法国的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响亮革命口号,在诉讼中他们主张用辩论式诉讼模式取代纠问式模式,赋予被告人辩护权,在审判中实现辩护原则。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在立法中肯定了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赋予了刑事被告人自己辩护和延请他人辩护的权利。英国1679的《人身保护法》首先肯定了被告人的辩护权。该法明确规定了诉讼中的辩论原则,承认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从而确定了刑事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主体地位。1808年拿破仑时期的《刑事诉讼法典》对辩论作了更为详尽、周密的规定,使刑事辩护系统化、规范化起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进程的推进,西方的辩护制度不断发展趋于完备。

1.2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1.2.1建国前阶段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刑事诉讼基本上是没有刑事辩护制度的,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辩护制度是清末从西方引进和移植的。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最早立法规定是1906年清朝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其中规定了律师参与诉讼的内容,赋予当事人聘请律师辩护的权利。关于律师制度的单行规定是从民国政府制定的《律师暂行章程》和《律师登录暂行章程》开始出现的。两个单行律师立法的出现,是我国律师制度的开端。尔后国民党1928年和1941年分别制定和颁行了《律师章程》和《律师法》。总的来看,旧中国的辩护制度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在刑事诉讼中贯彻落实,且受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带上了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1.2.2建国后近30年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的辩护制度是在对旧中国辩护制度进行扬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逐步发展起来的。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发布《关于取缔黑律师及讼棍事件的通报》,明令取缔国民政府时期的律师组织和律师活动,因此在1949—1954年间,律师制度基本上是被否定的。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同年颁布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具体规定:“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外,可以委托律师为他辩护。”从立法上对辩护制度予以肯定,我国新的律师制度才得以真正建立。195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导致原本并不健全的辩护制度在这一时期奄奄一息。十年文革时期,公检法被砸烂,辩护制度更是在群众运动的闹声中彻底销声匿迹。

1.2.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恢复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的推进,我国辩护制度开始恢复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1978年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法制中的刑事辩护制度。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辩护制度,确立了辩护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地位,并对辩护作出了专章规定。其后又通过大量司法解释、批复、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增强了辩护的可操作性。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亦从此日趋成熟。199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总结刑事诉讼的实践经验对原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其中对辩护制度作出了重大变革,进一步扩大了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提前辩护人和辩护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明确了辩护人的诉讼资格,扩大了指定辩护的范围,扩大了律师和其他辩护人的诉讼权利。此外,立法机关还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有关辩护制度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获得了自新中国以来前所未有2.2刑事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2.1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重大改革

我国1996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79年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提前了辩护人和辩护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明确了辩护人的数量、资格、扩大了指定辩护的范围,建立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扩大了律师和其他辩护人的诉讼权利。这标志着我国刑事辩护制度开始沿着程序的轨道向科学化、理性化的方向迈进。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对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重大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关于刑事案件被追诉者的法律称谓

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2条对之作了科学的修正。由于在公诉案件的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以及自诉案件自诉人起诉之前,尚无人对进行刑事追究的人予以指控,所以理当称之为“犯罪嫌疑人”而不是被告人。称谓的变化决非修辞技巧,按照世界各国普遍通行的未经审判不得对任何人定罪的现代法治原则,被进行刑事追究的人在被提起公诉或自诉之前的诉讼地位,只能是某一个或数个犯罪的涉嫌者,即犯罪嫌疑人,只有到他被指控于审判机关时,其诉讼地位才变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未经审判或依法判决之前,始终存在被判定有罪或无罪两种可能:犯罪嫌疑人被审判机关证实,判定有罪予以刑事处罚;犯罪嫌疑人被审判机关消除或不能证实则判定为无罪,予以法律保护。这一规定同时表明:不仅被告人是享有刑事辩护权的主体,犯罪嫌疑人也是享有刑事辩护权的主体。

2.1.2关于侦察阶段的辩护形式

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将其概括为: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并为被逮捕者申请取保后审。不容否认的是这些活动明显带有辩护性质,实际上属于超前的非正规的辩护。此时犯罪嫌疑人面对着拥有各种侦查手段和侦查权的机关,其人身自由又因侦查机关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而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律师的法律帮助是十分珍贵的,可以或多或少地起到某种制衡作用。虽然在许多发达国家立法中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时起就有权请律师辩护的规定已十分普遍,但在我国侦查领域一向是不许律师进入的禁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氛围下,允许律师在侦查中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某些法律帮助是难能可贵的历史性进步。

2.1.3关于诉前辩护的开展

1996年刑事诉讼法把辩护律师及其他辩护人介入诉讼的时间,从开庭前七天,提前到审查起诉之日。这表明,刑事辩护已由诉后延伸到诉前,即诉前辩护。与诉后辩护相比,诉前辩护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委托人尚未被指控,仍是犯罪嫌疑人的诉讼地位;二是辩护人面对的并非审判机关而是检察机关。尽管诉前辩护中的辩护人责任与诉后辩护相同,仍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无罪、罪轻或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裁判和意见,维护其合法权益,但由于辩护人只享有可查阅、摘抄、复制、本案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可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其中非律师辩护人行使这些权利须经检察院许可)的诉讼权利,尚不能像诉后辩护那样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指控涉嫌罪名的全部材料,其辩护意见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在辩护方式方法上,则由于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中,从程序上只能作出提起公诉的决定,所以辩论的方式方法也不能不受到制约。总的说来,诉前辩护虽有一定局限性,但毕竟已初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与刑事追究形成某种制衡。应该承认,96年刑事诉讼法突破了原刑事诉讼法不允许诉前辩护的诉讼格局,即便诉前辩护意见不被采纳,辩护人也可在此过程中赢得较充裕的时间为强化其诉后辩护意见,补充其薄弱环节,为其后的辩护创造条件。

2.1.4关于庭审辩护的改革

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庭审辩护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一是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对提起公诉的案件只进行程序性审查,即对起诉书中有明确指控的犯罪事实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的,决定开庭审判。(刑诉法第150条)。废除了以往的实体性审查。这主要是避免法官“先入为主”地使开庭审理流于形式化、走过场,大体上符合了发达国家通过的“起诉一本主义”原则。显然,在审判与指控功能分离的条件下。庭审中对被告人的有罪指控和举证证明由公诉人承担,但反驳或削弱指控及其举证则由被告人及辩护人承担。讯问被告人也主要由公诉人进行,辩护人亦可向被告人发问,法官对被告人的讯问退居次要地位带有补充性。这种庭审改革强化了指控与辩护两个功能,且排除了庭审中法官取代公诉人的指控功能,也有助于法官“兼听则明”,秉公而判。

二是在上述庭审方式和审理格局中,在指控方讯问发问被告人之后,辩护人可以对被告人发问。理论上称为主询问。——从正面证明自己的观点。反过来,对对方申请到庭的证人,鉴定人的发问称为反询问。辩护人的主询问、反询问的优化选择与运用,可以使庭审调查中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接近和符合客观真相,因而也从根本上对辩护功能的发挥有利。而辩护人除进行询问外,还可以申请通知新证人到庭,调取新物证,申请重新鉴定和勘验。由此,辩护开始摆脱消极被动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积极主动地展开。

三是在简易程序中的辩护更为灵活方便。对于公诉方建议或同意使用该程序的,有公诉人出庭的,庭审中双方直接反复辩论,无公诉人出庭时,庭审中被告人可直接陈述和辩护,辩护人只需对起诉书发表辩护意见;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和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庭审中辩护人更可同自诉人直接进行辩论。程序的简易性决定了辩护的灵活性,同时也就体现了诉讼经济原则与便民原则,节约了诉讼成本。

2.2我国现行刑事辩护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我国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辩护人的诉讼权利,使辩护人无论在诉讼权利的行使范围上还是在诉讼的介入时间上都有所改进,但这只是一种立法上的努力,静态的立法成果并不一定和动态的司法实践一一对应。目前我国的刑事辩护人的诉讼权利行使状况并不乐观:一方面,辩护人的权利大量得不到落实;另一方面,辩护人本人的人身权利也经常面临威胁。我国的律师辩护现在正陷入几难境地。 2.2.1会见难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6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可以聘请律师”,“受委托的律师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两院三部一委”发布的实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一步要求“律师提出会见犯罪嫌疑人的,应当在四十八小时内安排会见”,对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毒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重大复杂的两人以上的共同犯罪案件,应当在五日内安排会见。这里的“应当”是要求办案机关必须在四十八小时或五日以内作出安排。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规定尚未得到认真的落实,具体表现在:一是办案机关以种种借口无限拖延;二是非涉密案件还要层层审批;三是不允许单个律师会见;四是以本案涉及国家机密为由不准会见;五是在会见场所秘密安装摄录设备;六是限定会见时间和次数,控制问话内容等,使律师在行使法律赋予的会见权时步履维艰,会见制度形同虚设。

2.2.2调查取证难

律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辩护必须占有确实充分的证据,因此,是否赋予律师调查取证权,以及律师如和调查取证成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案件质量,实现司法民主、公正的原则性问题。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辩护律师进行调查取证的现状并不乐观,据统计新刑事诉讼实施以来,全国已有200余名律师因调查取证被冠以伪证罪而遭受拘留和逮捕,最后绝大多数又以无罪予以释放。 [12]这一反常现象造成辩护律师的恐慌心理,不敢大胆从事调查取证活动,甚至多数律师接受委托后,干脆不作任何调查,导致辩护质量下降,刑事案件的辩护率也降低。

2.2.3阅卷难

在辩护活动中,律师查阅案卷材料,了解案情,是行使辩护权的关键和核心,只有全面了解案中的证据材料,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辩护或代理意见。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工作,都十分重视这一环节,为实现律师的知情权建立了证据开示制度,为查阅案卷材料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但我国的刑事诉讼从立法到实务,辩护律师的该项权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即使是刑事诉讼法第36条规定的“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在司法实践中也是限制有加。

2.2.4采纳正确辩护意见难

就我国刑事案件实际状况而言,律师介入刑事案件进行辩护的比率并不高,高水平的律师更是不愿参与刑事诉讼,其根本原因在于律师正确的辩护意见难以被采纳。

2.2.5维护律师在诉讼中的合法权益难

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规定:“各国政府应确保能够履行其所有职责而不受到恫吓、妨碍或不适当的干涉;不会由于其按照公认的专业职责、准则和道德规范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而受到或者被威胁会受到起诉或行政、经济或其他制裁。” [13]这些要求已经被世界多数国家的立法所吸纳。但是在我国的现实中,还时常有辩护律师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遭到侵犯,致使无罪被拘留或逮捕,甚至送交法庭审判的情况。特别是刑法第306条关于律师伪证罪的规定,在世界各国的刑事立法中实为少见。

2.3完善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构想

鉴于我国现行刑事辩护制度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非常有必要从立法和司法上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刑事辩护制度,以切实保障和完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的各项诉讼权利。

2.3.1保证律师的会见权

由于种种原因,律师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的行使会见权遇到种种障碍。刑事诉讼法第96条、六部门《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及公检法有关的实施细则,均规定了律师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六部门的上诉规定专门规定了律师会见权的问题,即对于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不需要经过侦查机关的批准,不能以侦查过程需要保密作为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予批准。律师提出会见的,应当在48小时内安排会见,等等。但是,六部门在以下规定中又为侦查机关干预会见提出借口,即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侦查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和需要可以派员在场。实践中,由职权主义侦查模式性质所决定,侦查机关从部门利益出发,多以涉及国家秘密,案件情况特殊等理由不予安排会见;或严格限制律师会见的次数、时间,如一些地方侦查机关规定律师会见不超过两次,每次不过30分钟;或以在律师会见后犯罪嫌疑人翻供为由追究律师的刑事责任;等等。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也经常出现类似情况。同样,在审查起诉阶段,律师的会见权也受到种种限制。

联合国关于《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规定,未经审讯的囚犯可以会见律师,警察或监所官员对于囚犯与律师间的会谈,可用目光监视,但不得在可以听见谈话的距离以内。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8条规定,遭逮捕、拘留或监禁的所有的人应有充分机会、时间和便利条件,毫无迟疑地在不被窃听、不经检查和完全保密情况下接受律师来访和与律师联系协商。这些规定,就可以保证律师通过会见从被指控人处了解案件有关情况、了解被指控人是否受到追诉机关的不当对待并能为被指控人提供法律帮助,为在诉讼过程中发挥辩护作用打基础。而且“会见”犯罪嫌疑人也只有在侦查人员或监所官员“看得见但听不见”的秘密状态下才有其实际意义。

第四篇:淘宝网店创建与运营总结

要求: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创建淘宝网店及运营的过程,撰写一篇总结,在1月5日的理论课上做总结发言。(用PPT的形式展示更加直观)

总结中必须包括的内容:

1、 淘宝网店创建之初的准备工作是怎么做的?

2、 考虑过哪些货源?最终选择了哪一类型的货源,为什么?

3、 网店截图(首页截图、具体某个商品页面截图)

4、 网店运营过程中的情况怎么样?

5、 网店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6、 对于网店的未来是如何打算的?

7、 通过网店创建和运营的实训有哪些收获和思考?

备注:总结中注意突出亮点。因为这部分内容会在期末成绩中占一定分值,请大家认真完成。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F.BOBBITT)出版《课程》(The Curriculum)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博比特继1918年出版《课程》之后,1924年,又出版《怎样编制课程》(How to Make a Curriculum)一书,其课程开发理论进一步完善。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

4、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答:

1、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为生活作准备,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的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

5、在1924年的《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博比特又进一步把人类经验分析为语言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性的实际的活动十大领域。

6、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现代教育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原理》也因而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7、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导早在17世纪就确立起来,这要比课程领域独立整整早了300年。

8、在教育史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ke,1571—1635).拉特克在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中,自称“教学论者”(Didacticus),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Didactica)

9、拉特克的教学论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答: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自然教学法”。所谓“自然教学法”就是由易到难的方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10、夸美纽斯(J.A.Ccomenius,1952-1670),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32年,夸美纽斯用捷克语出版了《大教学论》一书,目的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11、夸美纽斯确立了哪些教育原理;

答:

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2、兴趣与自发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他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求知的欲望是很自然的,因此不能用强制和惩罚的方法来强迫儿童学习。

3、活动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

4、直观原理;他指出:“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跟前;气味应该放到嗅官的跟前。尝得出和触得着的东西应当分别放到味官和触官的跟前。

12、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一项塑造儿童心灵的艺术。

13、赫尔巴特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分述如下:

答;

1、“明了”(klarheit),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2、“联合”,即把新的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3、“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4、“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14、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

15、“反省思维”包括五个要素、步骤和阶段;

答;(1)、问题的感觉---在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中,令人不安和困惑的问题阻止了连续的活动;(2)、问题的界定---使感觉到的(直接经验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以对付疑难问题;(3)、问题解决的假设—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疑难的问题(4)、对问题及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对假设从理智上进行认真推敲,看哪种假设能对付疑难(5)、通过行动检验假设---通过行动而检验考虑中的问题解决办法的有效性如何。

16、课程的三种涵义

答:

1、把课程作为学科。

2、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3、把课程作为以经验或体验

17、什么是教学

答: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18、教学与科学的关系?

答: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方面,教学建立在、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教学的主体是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研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课题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了教学的科学基础,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种艺术化的存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由的交往过程。教学中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的、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教学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所以,仅靠科学是不能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的,教学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

19、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20、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开宗明义的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p77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怎样选择材料、规划内容、开发教学程序、编制测验的标准,教育计划的所有这些方面实际上是完成基本教育目标的手段。这样,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目的和结果的确定要依据三个来源;第一,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第

二、对当代生活的研究。第

三、学科专家的建议。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21、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答: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不仅是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有可能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安排将会在学生内部引发或产生所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的问题。

22、怎样为有效的教学而组织学习经验

答:一种是“纵向组织”另一种是“横向组织”。

23、评价这一概念理解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内涵: (1)评价意味着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因为教育所追求的正是学生行为变化;(2)在任何时候评价都必须包含一次以上的评估,因为要发现学生的行为是否发生变化,就有必须要在开始阶段进行一次评估、在最后阶段进行多次评估,以确认行为是否真的在发生变化。

24、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是:(1)把评价与目标结合起来,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2)用评价观代替了传统的测验观,从而“通过扩充评价概念的内涵而作出了真正的贡献。

25、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26、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p90

27、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28、教师应遵循的五项“过程原则”(1)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2)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3)对于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探究,主要方式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讲授(4)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5)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负有责任。

29、什么是发现:发现是人类对于自我的内在、具体性的自然及其整体的认识或再创造。

30、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

31、发现学习的特征?

答;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第

二、注重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并不依据已经严格规定好了的步骤进行,而是采取跃进、超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第

三、注重内部动机。适时地,有序地施以食饵和赏罚,就可以产生有效的学习行为。这种学习是受外部动机支配的。在学习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即内部动机。

32、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吸收并固定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即知识的同化过程。

33、有意义学习:是通过同化而实现的,同化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34、下位学习:是指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上,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因而以下位的方式被纳入校概括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被称作下位学习。

35、上位学习:是指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上、包摄范围上低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处于上位而与原有观念发生作用,这样的学习称作上位学习。

36、并列结合学习:是指在一项学习中,学生认知结构中既无上位的也无下位的适当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观念,但却有某些可以类比的观念用来理解新观念。

37、加涅最为推崇的是信息加工模式:P117

38、就课程与教学目标而言,其功能主要包括四方面:(1)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39、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的指导方针。

40、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宾塞确立了为“完善生活”作准备的五个综合性教育目标:(1)指向于自我保全;(2)获得生活必需品(3)抚养和教育子女(4)维持适当的社会和政治关系(5)满足爱好和感情。

41、普遍性目标的优点:由于这种目标取向所给出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般性的宗旨或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目标菜单,所以教育工作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地作出解释,以适应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

42、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

43、行为目标的优点:“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科学化的历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师将其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他们对其教学任务会清楚明了,这便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过程。

44、“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第一,“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是有缺陷的。第二,“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人的具体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第

三、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45、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46、“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47、“生成性目标”的渊源以上溯到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

48、“生成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也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49、“生成性目标”优点:取向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 50、“生成性目标”缺点:就意味着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其次,即使有许多教师受过对话方面的训练,有些人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互动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

51、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答:第

一、确定教育目的 第

二、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第

三、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第

四、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52、课程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53、怎样实现学校课程对社会生活的主动适应:

答:杜威认为学校课程应是“经验课程”,而“经验课程”的基本形态而是“主动作业”。杜威倡导的“主动作业”就是把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如烹调、缝纫、木工、金工、编织等)加以提炼概括,使之成为学生在学校中从事的活动,学生在从事“主动作业”的过程中,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互动合作的过程中,会不断生成社会情感、社会态度和社会价值观。

54、课程内容的选择大致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答:第

一、确定课程价值观,其核心是回答“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第二,确定课程目标,这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第

三、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取决于特定的课程价值观;第

四、确定课程内容,即选择出与特定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要求。

55、教学方法: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定的、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56、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答: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

57、提示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如讲解、示范等)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

58、提示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四种形式:示范、呈示、展示、口述

59、示范:是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

呈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

展示:是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现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

口述:是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60、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生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61、苏格底认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 6

2、自主型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6

3、怎样运用版主型教学方法:

答;第

一、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第

二、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第

三、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第

四、估计学习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第

五、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64、课程组织:是在一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6

5、课程要素即课程构成,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

一、概念 第

二、原理 第

三、技能 第

四、方法 第

五、价值观

66、所谓垂直组织起来: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67、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基本基本标准:连续性和顺序性 6

8、所谓连续性:是指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重复。

69、顺序性:是指将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组织起来。 70、水平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71、整合性:是把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半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72、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三方面:第

一、学生经验的整合 第

二、学科知识的整合 第

三、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称社会关联

73、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7

4、学科课程具有如下三个优点:第一;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第二;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第三;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7

4、学科课程具有如下缺陷或限制;第

一、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这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第

二、第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第三;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第

四、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

75、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76、经验课程或活动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一;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基点),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第

二、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第

三、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第四,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77、经验课程的缺点:首先,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尽管经验课程倡导者的初衷并非不要学科知识,而是真正找到学科知识对儿童人格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经验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往往致沉醉于儿童当前的各种偶发性的冲动。其次,以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再次,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对于习惯了班授课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很难适应。

78、综合课程:是这样一种课程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79、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源于学科,这种综合课程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

80、所谓“相关课程”:是指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 8

1、儿童本位综合课程:是以儿童当下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和心理发展为课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

82、综合课程开设依据:第

一、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第

二、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第

三、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83、必须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这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8

4、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出路,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这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8

5、最先采用教学组织形式的是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然而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则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86、班级授课组织:是大工业的客观要求,它适应了现代工业制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和现代民主制度追求教育平等的需要。

87、班级授课组织具有如下四基本特征:

第一、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第

二、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第

三、教学一般分科进行。第

四、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确定。 8

8、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

答;优势:第

一、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因此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前进。第

二、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第

三、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对规定学科进行系统讲授,学生也可借此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第

四、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础学力的形成。

缺点:第

一、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第

二、班级授课组织尽管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为一体地位却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于充分发挥。

89、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90、古德莱德认为:可以区分出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 答:第

一、理想的课程 第

二、正式的课程 第

三、理解的课程 第

四、动作的课程 第

五、经验的课程

91、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92、课程实施的踏实取向(或忠实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

93、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个基本命题包括:第

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第

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9

4、所谓“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就是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95、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96、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 9

7、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可概括为两方面: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9

8、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99、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运动是在三种张力之间、围绕三个基本价值取向展开:第

一、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第

二、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第

三、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100、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第

一、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第

一、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第

三、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第

四、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第

四、重视各种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第

五、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10

1、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10

2、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10

3、教学研究的一般发展趋势:

答:教学研究或教学设计研究的一般趋势可以从理念、技术、基础三个层面加以概括。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随着中国新时代的发展下一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