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2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对于改善乡村环境、推进产业融合、扩大农民就业、弘扬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治理、驱动乡村发展及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而探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对乡村旅游发展有重要影响。

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分析论文 篇1:

我国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总要求,发展乡村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打造红色文化小镇、弘扬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旅游的础性建设等途径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 产业 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国乡村,每一座山都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怀,每一条河都讲述最美的村容风情,每一个村都呈现靓丽的风景资源。随着人们对休闲旅游的消费投入不断增加,随之带来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富民增收效果不断显现。十九大对乡村振兴提出明确要求,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新时期,乡村旅游应担负起新使命。

一、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现状在于,城市有需求,服务城市功能有需要,农村有优势。但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乡村旅游产业链不完整,协同效应不明显

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发展不平衡,“游购娱”开发相对于“吃住行”明显滞后,由此导致乡村旅游完整的产业链无法形成。游客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旅游品质有待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由于乡村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没有产生强大的区域协同带动效应,因此,促进区域产业融合的作用也有待加强。

(二)乡村旅游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乡村旅游业的巨大商机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尽管政府逐年加大对乡村旅游业的资金投入,但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乡村旅游关联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不配套,游客接待、交通设施以及旅游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WIFI覆盖、4G网络覆盖、智能终端、旅游目的地资源位置导航应用等缺失。

(三)乡村旅游业市场影响力不够,信息服务智能化不足

由于缺乏统一的旅游服务平台,区域互动、企业联动的旅游市场格局尚未形成,开拓和引导市场的能力需要提高。旅游信息服务不够智能,旅游资源信息化集成整合度不高,游客获取信息不及时,旅游服务参与不通畅。虽然部分地区全域旅游的业态布局初现,但由于智慧化程度低,导致旅游资源整合联动机制缺失,全域旅游的市场效果难以显现。

(四)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不丰富,乡村文化魅力无法显现

由于对乡村传统文化认识不到位,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对乡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造成地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特色双重流失。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充分,缺少规划设计与创意策划,民俗符号缺乏个性,缺少民俗特色,可感化的体验性不强,不足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影响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复游率。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分析

乡村旅游作为最具—二三产业融合的业态,极其符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目标期望。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帮助农民脱贫,还能够帮助农民致富;不仅吸引了城市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也提高了乡村社区的文明和自信。

(一)在乡村文明提升上发挥引领作用

在我国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也要以乡村文化为本,承担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要着重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保护乡村民俗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让人们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体现优秀的乡村文化。优秀的乡村文化伴随优美的田园风光,自然会对城市居民产生吸引力。如果吸引力足够强劲,不远的将来,有理由相信城市居民不用背着钱袋子千里迢迢出境旅游,一定会有意愿进行乡村旅游,把钱袋子留在乡土祖国,既促进乡村旅游也发展,又实现了家国情怀,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上发挥示范功能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大量城市居民进入乡村,感受乡村的真实生活,了解乡村的生活状态,逐步改变对乡村的认知。长此以往,逐渐感受到乡村和城市只是居住环境的不同。乡村旅游实现的不仅是乡村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還会实现城乡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流动。通过城乡要素的融合与流动,促进乡村价值得到提升。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居民和谐共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美好境界。一方面,农村居民会感受到自身身份与地位的提升以及职业的转换。另一方面,有效地吸引城市居民积极融入并享受乡村生活,支持并投入乡村振兴的宏伟大业。

(三)在实现乡村脱贫致富上发挥带动作用

乡村旅游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最佳业态,也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在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将乡村旅游业打造成区域性支柱产业和惠及市民的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区域脱贫乃至实现致富的主要途径。农村居民既是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终受益主体。过往的实践已经表明,乡村旅游在通过消费实现扶贫中的作用得到了肯定。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还会有更多的农民从乡村旅游中受益,这也会促进更多的农民积极投入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来,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作用必将更加显现。

三、乡村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途径选择

(一)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提升乡村旅游业创新能力

乡村旅游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业态,具有持续增长力和综合带动力的特点,能够产生城乡协同性和广泛的包容性,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在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完全可以将旅游业打造成地区性支柱产业和惠及城市居民的现代服务业。目前,为了实现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把现代新型的技术手段充分应用到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对乡村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环节的智能化提升。需要完善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产业创新能力,引导乡村旅游产业链上各要素重新组合,带动乡村旅游资源有效配置。

对大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分析,突出不同主题的农业创意观光产品,有针对性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寻找并组织乡村文化创意体验产品,将旅游与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不仅扩展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同时也创新了乡村旅游的服务供给,最终形成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由政府引导乡村旅游服务主体主动对接互联网企业,应用物联网新技术促进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手段实现数据化提升,不仅为游客带来方便,同时也让游客感受到了新技术的魅力。有条件的地区应该着手建设乡村旅游的大数据中心云平台,为乡村旅游提供全程式的智慧化服务,使游客在旅游前、中、后轻松享受一站式或多站式服务。

可以利用乡村旅游构建产业融合平台,将传统渠道和互联网渠道相结合,展示各种农产品和乡村特产,把乡村特有的资源禀赋以生动的形式传递出去,让游客通过乡村旅游充分感受乡村的人文风光和风土人情。乡村的特色产品,通过赋予其农家文化内涵,变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旅游产品,既成为游客的最爱,又扩大农产品销路,最终实现农产品增值。

(三)开发乡村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小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基因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因此,要将乡村独特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出红色文化小镇。在红色旅游带动下,持续推动乡村民生改善,这也是红色旅游的意义所在。坚持“红色文化+”发展理念,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通过村落整合、景观营造、主题项目设置等方式,发展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的特色旅游产业。

可以让游客通过经历红色体验活动,感受红色基因具有的永恒魅力,深化红色体验基地建设,由单一体验型向主题培训、仪式教育、拓展培训等综合型转化,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产业转化。

(四)以乡村文化为纽带,深度挖掘乡村文化的旅游价值

要守护好绿水青山,打好民族牌,做好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利用。乡村旅游不仅要承担保护和振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更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乡村民俗、乡村非物质文化,以更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让人们体验乡村文化,提升乡村自身价值。

目前,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已超越风景观光和吃农家饭的阶段,深度体验乡村文化是更高需求。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既要重视对乡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开展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避免地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双重流失,又要改变过去以被动经营为主、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局面,将文化资源挖掘与乡村旅游经营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僅实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也要实现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五)加强乡村旅游的基础性建设,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三农”最突出短板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尤其是基础设施短板和公共服务差距,只有在政府的推动下才能弥补。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首先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夯实乡村旅游智慧化基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标准化建设。由政府牵头建立网络基站和农村信息服务站,加快4G移动基站建设,实现乡村旅游景点与休闲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提升无线网的传播速度,对旅游景点、道路、路标、停车场、餐饮、住宿等乡村旅游的完整产业链进行物联网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在人才保障方面抓紧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因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发展,还需要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熟悉旅游业务的专业型人才。根据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有计划地对本地农民进行与乡村旅游相关业务的实用性培训,逐渐把他们培训成为乡村旅游的实用人才。

责任编辑:张莉莉

作者:王朝华

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分析论文 篇2:

乡村振兴视角下旅游业态评价与创新机理研究以江苏省苏南五市为实证调研对象

摘  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对于改善乡村环境、推进产业融合、扩大农民就业、弘扬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治理、驱动乡村发展及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而探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对乡村旅游发展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省苏南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五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调研对象,通过实地与网络调查相结合,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业态规模、业态空间、业态价值、业态集聚、业态生态等5个方面19个二级指标,构建乡村旅游业态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目标,研究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之機理。研究结果发现:(1)苏南五市乡村旅游综合评价中,南京市最优,其次排序为常州、苏州、无锡、镇江;(2)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源于传统业态的“推力”、新业态的“拉力”以及支持系统带来的“中间障碍因素”作用,在强调乡村旅游乡村性、地方性、真实性、吸引性的同时,通过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内驱动力与外驱动力、个体与群体的知识存量、创新文化、创新方法、自身特性等形成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模型,融入乡村公共服务文化与现代文化,驱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通过实证调研,本文试图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业态评价;创新机理;乡村振兴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1904031

乡村旅游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旅游休闲方式,其对改善乡村环境、推进产业融合、扩大农民就业、弘扬乡风文明、促进城乡发展及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影响。乡村振兴是乡村全方位的振兴,其中文化与产业的振兴是基础和核心内容。2019年中央1号文中提出:“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对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期待更高、任务更艰巨、发展理念更创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乡村旅游较为突出的问题,并成为主要制约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美好旅游生活需要的因素之一,如业态供给单一,产品与模式趋于雷同,缺乏创新,要素错配,乡村文化利用不足以及“造村运动”带来结构性过剩等。从乡村振兴视角审视乡村建设,会发现乡村文化功能与价值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中可以进一步延伸与利用。基于此,探讨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及创新机理等问题,对实现乡村旅游平衡充分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当前学者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供给研究、旅游业态研究等三个方面作相关研究,这三者也共同构成了文献研究基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三十多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众多,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并为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乡村振兴研究可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文献。学者基于新时代的现实背景下,一是辨析乡村振兴的内涵,重点关注当前农村的客观实际,提出乡村振兴内涵和重大战略意义[2];二是从乡村为何要振兴、为何能振兴、振兴什么以及怎样振兴[3]、战略核心思想演化[4]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探讨了乡村振兴路径及模式,从乡村振兴要素、振兴主体、治理[5]、复兴[6]、路径及模式[7]等不同视角对乡村振兴思路的辨析与论证等展开研究。

这些年,乡村旅游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影响[8-9]、路径[10]、社区参与[11]、供给动机[12]、可持续发展[13]、新型城镇化[14]等方面。 而“业态”源自零售业,学者极少提及“乡村旅游业态”,且主要关注的是旅游业态的内涵研究[15],相关观点主要有三种:要素综合说[16]、经营形态说[17]、范畴差异说。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对旅游业态创新的研究颇为少见,且大多围绕创新机制[18-19]和创新方式[20-22]两个方面。

近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国内外鲜有学者直接提出“乡村旅游业态”概念,对乡村旅游业态的相关论述只散见于旅游业态和新业态研究中;关于旅游业态评价的研究颇为少见,对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的关注少之又少,而从乡村文化振兴与供给视角探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更为罕见。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态体系中的一支,应该如何进行业态创新,创新机理是否有别于其他业态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一、案例地概况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等五市,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苏南地区经多年发展,培育了一批以禅意小镇、花海为代表的旅游风情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集聚区等系列新产品与服务,并开拓创新了以特色民宿、乡村精品酒店、乡村自驾游基地、研学农庄、非遗传承课堂、非遗工作室、房车露营地、乡村主题乐园等为特色的新业态。苏南乡村旅游业态丰富,旅游资源多样,形成浓郁的乡村休闲度假氛围。截至2017年末,苏南地区拥有3家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09个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5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17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江苏省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10家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个江苏省级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

因此,以苏南地区作为案例地探讨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及创新机理问题,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为其他地区加快乡村旅游的协调、平衡和充分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借鉴。

二、 研究设计及结果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基于区域环境与条件因素之复杂性,乡村旅游业态统计数据和资料缺失,各地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状态的度量存在差异。因而,采用了目的地居民和游客的评价和认知,运用德尔菲法与综合专家意见,拟定调研的各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苏南地区五市乡村旅游业态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构建乡村旅游业态评价体系。“乡村旅游业态研究调查问卷”分为说明调查的内容、调查目的、感谢被调查者的参与和调查问项两大部分。而第二大部分调查问项是问卷的主题,涵盖个人基本情况、乡村旅游资源现实评价、乡村旅游的总体评价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受访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包含其人口学统计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政治面貌、婚姻状况以及职业类别)、出行目的和收入水平等;二是关于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现实评价,包括受访者对苏南各市区域乡村旅游资源、业态及文化的认知等方面内容;三是关于对苏南各市区域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的总体评价;四是对该区域内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发展的其他建议。其中,第一、二部分采用选项作答,第三部分采取李克特5级量表来测度受访者对相关指标的评价,第四部分是对受访者的主观评价的信息采集。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业态评价指标,经过对比整理,设计调查问卷,构建了19个指标初始量表的指标体系(表1)。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度,要求被调查者表明对调查表所列选项的感知(5=极满意,4=很满意,3=一般,2=较差,1=极不满意,0=无法评论)。

表1  问卷指标及量表设计

[编码 指标解释 指标量化(值) 1 2 3 4 5 0 B11 发展速度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滿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12 发展方式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13 市场饱和度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21 空间承受力 30 以内 31-50 51-70 71-90 91-100 100以上 B22 经营形态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1 功能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2 情境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3 情感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4 文化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5 社会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1 区位条件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2 聚集形态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3 市场需求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4 居民支持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1 独特性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2 业态创新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3 业态丰度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4 业态融合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5 生态环境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

(二)数据收集

正式调查前,调查团队在江苏农博园试调查了48份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指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调整完善。2017年8月至12月以网络调查为主,在网络上发放问卷。同时,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多次深入苏南五市(黄龙岘、七坊村、大福村、灵山、茅山镇等)乡村旅游地开展实地调研,并现场回收问卷。此次五市共发放了1 500份问卷,回收了1 230份,样本回收率为82%。团队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处理,剔除了未填写人口统计学信息、整页选择同一数字或未有实效的问卷,获得有效量表为1 203份,有效率为97.80%;并把苏南地区乡村旅游问卷发放、回收、有效率、线下线上分布情况汇总成表(表2)。

(三)层次分析法(AHP)分析

1. 构建乡村旅游业态评价结构模型

本研究在对量表进行SPSS信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根据调查问卷及综合专家意见,发现被认为综合评价比较重要的业态规模、业态空间、业态价值、业态集聚和业态生态五个方面,可作为乡村旅游业态主要评价准则;最底层为各地区层,即待评价的区域;最高层为目标层,即综合评价各地区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由此,构建了乡村旅游业态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图(图1)。

表2  样本的发放情况

[城市 发放样本数 回收样本数 回收样本率(%) 有效样本数 有效样本率(%) 在线调查数(%) 现场调查数(%) 苏州 300    270    90      265    98.15 51.70 48.30 南京 300    251    83.67 248      98.80 34.27 65.73 镇江 300    259    86.33 251    96.91 40.64 59.36 无锡 300    223    74.33 218    97.76 22.94 77.06 常州 300    227    75.67 221    97.36 28.51 71.49 ]

2. 构造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判断矩阵

在乡村旅游业态评价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邀请5位专家评判,基于倒数标度方法,构建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判断矩阵;将两两比较结果写入矩阵,得到下列的矩阵形式(表3至表8)。

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及总排序,五市的优先排序分别为:0.425、0.200、0.155、0.152、0.067,所以五市乡村旅游综合评价中,南京市最优,其次分别为常州、苏州、无锡,最后为镇江。

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分析

乡村旅游融合了生产、生活和生态,这决定了其具有乡村振兴的天然“基因”,是开启乡村振兴之门的一把金钥匙。[23]乡村旅游可以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产业资源,集聚乡村人才回流,尤其是通过乡村旅游创新,改善乡村居住环境,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更多地承载乡村振兴之重任。因此,分析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是非常必要的。

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机理源于传统业态的“推力”、新业态的“拉力”以及支持系统带来的“中间障碍因素”作用,是内外驱动力、知识存量、创新文化、创新方法等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苏南五市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实际情况,发现乡村旅游业态创新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还受自身特征如乡村性、地方性、真实性、吸引性等影响。基于分析结果和分析框架,总结了苏南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形成机理(图2)。

具体来说,乡村性特征是指以乡村为根、土地为魂、农耕为本的基本性质,形成独特的地方风俗、本土文化、在地资源、特有风貌和风土人情。社会经济与乡村文化的观念和行为也都已经受到了旅游的渗透,并或多或少具有了旅游的特征。地方性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根本,是地方情感和历史传承,在乡村社会构建过程中其吸引力依托乡村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素,根植于本土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如乡风乡俗、民间艺术、农事活动、乡村建筑、家装、传统服饰等。苏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来自苏南乡村地区独特的地方性,吸引游客通過空间转换与地方发生关联,因而空间转换成为连接地方与游客的重要途径。乡村建筑及遗迹、乡民服饰、乡村饮食、乡村语言及口承文化、乡村节庆及礼俗信仰、工具及乡村工艺品等是影响乡村旅游真实性的主要因素;而真实性亦是对目的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苏南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既要满足游客存在寻求“他者”真实文化的心理需求,也要避免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对苏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产生结构性的影响,从而不破坏其乡村文化的真实性,如乡村文化变迁、乡村社会结构变化、乡村族群认同和乡村情感归属等,有效地推动乡村文化保护、活化与利用。

内、外驱动力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动力源泉,前者主要受到企业家创新精神、创新收益和效益需求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到技术进步、游客价值主张和旅游产业竞争格局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内驱力分析

首创性、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财富,其核心是企业家的成功欲。[24]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创新要素的整合者;作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主体,其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包括了乡村旅游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魄力、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动力体系包括形成和推动这种创新精神发展及实现的各种推动条件和激励因素,是一个在原动力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动力体系。[25]其分为内在动因和环境激励这两个方面,前者包括相近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后者则包括社会需求和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等。

乡村旅游经营的本质是创造效益,收益的获取亦是乡村旅游业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创新收益因素是乡村旅游内部的创新动力核心要素。对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等效益获得的需求,既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内生动力,也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二)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外驱力分析

游客价值主张是指对游客而言什么是有意义的,即对游客真实需求的深入描述。需求结构根本性的转变与时空的变换使乡村旅游者的需求发生动态变化,只有对乡村旅游消费者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研判,才能为乡村旅游企业拓展新的业态和模式创造机会。游客价值主张的变化是乡村旅游新模式和新业态的重要推进因素;而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也会创造新的价值主张,又为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拓展新思维、新空间。

乡村旅游产业内的经营压力和市场竞争,迫使乡村旅游企业不断审视自身的业态模式,并寻求新路径,拓展乡村旅游新的业态和模式。乡村旅游产业竞争模式由资本、价格的竞争转向知识、创新的竞争,从而演化出乡村旅游新的业态。

技术进步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外驱动力之一,是推进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出现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信息技术(如AR、VR、MR等)与旅游业的融合互动,增强了乡村旅游不同产业链之间以及产业链内不同环节的互动,“互联网+、文化+、技术+”的推动则催生了新的乡村旅游产业形态与模式。可见,技术进步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转型升级,可多举措、多途径地提高乡村旅游业态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技术进步的驱动力。

(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存量因素

业态创新知识存量直接影响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能力的大小,它指的是乡村旅游内部所储存的知识量,包括乡村旅游自有量、自创获得量及内化于外部共享的知识资源。[26]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知识存量受知识创新量、知识共享量和知识更新量等影响。乡村旅游企业通过投入自身知识,创新获得业态创新资源,增加或提升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存量。为主导乡村旅游企业和协同方实现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之目标,将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存量融入乡村旅游价值链的业态创新知识资源量称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共享量。基于更好地响应旅游市场变化之目的,将乡村旅游企业进行业态创新知识存量更新淘汰的量界定为业态创新知识更新量。通过对知识增量累积、乡村旅游生态变异以及业态创新知识势能转换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持续增强。

(四)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文化因素

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文化,既是环境因素,影响或制约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过程,也是渗透到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主体的潜在因素,影响业态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的人文内涵等。[27]业态创新文化包括与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内涵的业态创新观念文化,以及有助于业态创新的制度、规范等人文环境的业态创新制度文化,如业态的开发、研究、创新、传播、推广、效果评估等环节中有利于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之文化或业态创新所需之文化。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观念文化包括理性的研判精神、以业态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开放协作的竞争意识、不惧风险和允许失败的宽容精神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制度文化体现为激励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精神家园”。

(五)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方法因素

创新方法是指乡村旅游在业态创新过程中,用于解决乡村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流程相关的技术、管理与服务创新难题时,采用与提炼出的思维、科学方法和工具等总称;其具有一定的领域无关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集成和融合领域相关工程技术的“纽带”。[28]乡村旅游业态创新需完善的、科学的创新方法应用系统,并将其导入乡村旅游企业,指导解决业态创新难题,进而提升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能力。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主要包括业态创新能力的提升与转化,而最直观的表现主要为业态知识存量的创新,利用原始创新、引进吸收二次创新、集成创新等方式方法,对知识存量、标准、业种、业型、业势等创新, 进而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业态创新发展能力。

在强调乡村旅游乡村性、地方性、真实性、吸引性的同时,融入乡村公共服务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承农耕文化,挖掘利用区域民俗特色文化,培育乡村旅游的业态创新驱动力与创新文化,加快业态创新知识存量的积累,选择合适的创新方法,创新乡村旅游新业态,可助力乡村文化与产业的振兴。

四、结语

探讨乡村旅游业态评价与创新机理,对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因而,本文立足乡村振兴背景,多维度构建乡村旅游业态测度体系,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业态评价体系的可靠性与科学性。然而,篇幅所限,未能涉及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对其他区域适用性的进一步验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效果测度等,这将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智勇.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及区划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6),137-143.

[2] Yansui Liu, Yuheng Li.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 2017,548(7667): 275–277.

[3] 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1):6-11.

[4] 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6):49-55.

[5] 贺雪峰. 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7(12): 71-76.

[6] 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1):30-34,63.

[7] 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1-9.

[8] 罗文斌,钟诚,Dallen J Timothy,等.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研究——以湖南省女性村官为例[J].旅游学刊,2017(1):54-63.

[9] 吴吉林,周春山,谢文海.传统村落农户乡村旅游适应性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湘西州6个村落的调查[J].地理科学,2018(5):755-763.

[10] 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336-339.

[11] 路幸福,陆林.乡村旅游发展的居民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1):1054-1056.

[12] 陈丽军.乡村旅游服务供给提质增效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199-200.

[13] 谢彦君.呵护“姆庇之家”,重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新理念[J].旅游学刊,2017(1):8-10.

[14] 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8):1409-1421.

[15] 曾博伟,唐美波. 旅游业态辨析[N].中国旅游报,2009-09-02(11).

[16] 邹再进.旅游业态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研究,2007(12):156-160.

[17] 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9(6):135-138.

[18] 袁中许.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J].旅游学刊,2013,28 (5):80-88.

[19] 严伟.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机理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4(10):97-101.

[20] Tremblay P.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837-859.

[21] Jackson J, Murphy P.Clusters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33 (4):1018-1035.

[22] 郭旸,沈涵.基于生態内生化的旅游新业态的体系构建与规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1(4):120-129.

[23] 舒伯阳,刘 玲.乡村振兴中的旅游乡建与包容性发展[J].旅游学刊,2018(7): 9-10.

[24] 郭俊华,白永秀.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及其培育机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06):138-143.

[25] 赵薇,杰弗瑞·德登.企业家创新精神原动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7):91-96.

[26] Mundbrod N, Kolb J, Reichert M. Towards a system support of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work [M]//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Workshop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3: 31-42.

[27] 陈依元.试论科技创新文化内涵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 (4) :32-36.

[28] 江平宇,张斌斌,郭威.企业实施多创新方法集成与融合应用的LCUE矩阵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2):1-8.

(責任编辑  张月红)

On Evaluation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y Mode from the Perespective of Rual Prosperity: A Study of Five Cities in Southern Jiangsu

Ji Genbao1,Guo Ling2 ,Wang Fei3,Tang Jing1

(1.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2.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Cultural,Broadcasting,Television and Tourism Bureau of Zhenjiang)

Key words: rural tourism;innov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mode;evalu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mode; innovation mechanism; rural prosperity

作者:吉根宝 郭凌 王斐 汤静

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分析论文 篇3:

廊坊市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业悄然兴起,成为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廊坊乡村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促进廊坊乡村旅游业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搞好规划,规范管理,科学发展,完善设施。

关键词:廊坊市,乡村旅游;问题;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业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成为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促进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一 廊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廊坊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1)廊坊乡村旅游正处在起步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2)乡村旅游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主要包括观赏、品尝、购物、劳作、娱乐、农技学习、乡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等。旅游功能比较单一。

(3)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特色农业区和风景名胜区。体现了乡村旅游靠近发达地区和“靠天吃饭”的特点。

(4)乡村旅游呈无序管理状态。如观光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游、娱乐休闲游等旅游集散地,其经营管理,既不归农业部门管理,也不归政府部门管理,成为无人监管的真空地带。其生存状态完全取决于经营者驾驭市场的能力。

2 目前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干部认为乡村发展旅游只是“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风景,有啥“看头”。因而对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不重视、不支持。旅游的投资建设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而对开拓乡村旅游新天地缺乏认识和行动。也有些人对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而有的经营者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单纯搞旅游,靠卖门票来维持,结果越办越差,最后关门停业。更有甚者,开办农业旅游,大兴土木建设,过多地搞人文景观,把农业旅游区变成文化娱乐区,结果游客少,处于半停业状态。

(2)缺乏整体规划。近年来,一些地区的领导或经营者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还有的农户看到人家搞农业旅游富起来,自己也忙于搞旅游,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就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搞起旅游来,结果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逐渐衰落而停业。

(3)缺乏市场分析。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城市,所以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目前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全面调查和分析城市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等情况,也不了解周围相邻地区有无竞争的同类旅游项目,就盲目上项目,搞乡村旅游,结果是相互竞争,游客稀少。

(4)旅游产品单一。目前,廊坊乡村旅游尚未成熟,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民俗文化没能得到有效的挖掘,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5)基础设施不完善。廊坊乡村旅游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难留住游客。

(6)经营不规范。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二是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三是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甚至有懵客、宰客现象;四是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五是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六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纳入政府行政职能,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7)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所以,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资金缺乏是一个重要障碍。

(8)缺少政策和法规保障。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观光农业管理、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农家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二 廊坊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近年来,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多次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也强调: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视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开辟乡村农业旅游的新空间、新天地。廊坊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展会展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通过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乡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2 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搞好整体规划,突出特色。规划的原则包括:(1)区位优势原则。尽可能靠近城市及旅游区,以便就近吸引更多的游客;(2)资源优势原则。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发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3)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和产品;(4)综合效益原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规划的内容有:①调查分析当地资源条件、农产品优势和市场客源条件;②科学地确定乡村旅游业的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③划分旅游功能分区,搞好旅游项目和景观布局;④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⑤制定营销策略,加强促销措施,扩大旅游市场。通过规划,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

3 坚持科学发展观

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利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服务于城市游客,最终发展农村经济。二要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乡村农业旅游坚持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三要重视生态保护。乡村农业旅游属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范围,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开发性”破坏。四要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五要实施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战略。将乡村旅游开发纳入城市旅游大系统中统一规划和建设,可以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区域乡村旅游项目,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减少投资失误,提高开发效果;可以使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旅游淡旺季平衡,市场共享;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加大投入,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4 加强规范化管理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首先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采取政府主导、各方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导和管理方法。成立乡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以促进发展和壮大。三要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四是每个乡村旅游项目必须实行经营者申请、专家论证、领导审批等手续方可经营,防止随意、盲目发展。五是经营者申请开办乡村旅游项目必须四证齐全,包括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六是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分类和评估。一般从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价格标准、游客反映等多个方面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不达标者停止营业。七是加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八是制定相关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营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和法规,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5 完善基础设施条件

要加强乡村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设施的建设。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城市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要完善水电设施,饮水源要清洁、干净,供水设施要达卫生标准。要兴建排水系统,尤其在雨季,避免洪涝灾害发生。电线电路要合理布局,保证正常供电照明。乡村旅游要与乡村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村居民点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护历史民俗民居的同时,兴建体现乡村特色的新民居,供游客观光游览。

作者:课题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育督导与教育行政关系论文下一篇:理工科学生英语教育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