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导师制工作中青年教师角色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2022-09-11

2007年, 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向各学院印发了东农教字[2007]47号《东北农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实施办法》要求 (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 这标志着本科生导师制这种全新的本科管理和教育模式正式在东北农业大学全校范围内试行。

所谓“大学生本科导师制”, 按照东北农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实施办法 (修订) 的解释是:本科生导师制是指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的一种学生管理和教育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本科生的培养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办法》从导师的聘任条件、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的工作要求、导师的配备原则以及导师的工作管理五个方面对这种新的本科管理和教育模式进行了阐释。按照《实施办法》对本科导师的聘任要求, 在这种全新的本科管理和教育模式体制中青年教师将承担重要角色。笔者结合自己本科导师工作的经验, 简单地谈一下自己对本科导师制工作的认识, 希望能够和从事相同工作的导师同行, 互相交流心得, 以提高工作绩效, 改进工作方法, 完善本科导师制工作, 更好地为同学服务, 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管理和教育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 青年教师在大学本科导师工作中的角色

1.1 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优势开展工作

第一, 年龄优势。青年教师与教师队伍中其他教师相比较而言, 在大学本科导师工作中具有年龄优势。绝大多数承担本科导师的教师是青年教师, 多为刚参加工作或者参加工作年限较短的教师, 年纪轻, 和学生的年龄差距小。青年教师刚刚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 因此, 在思考问题和对待事情的时候, 更容易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情况就使得青年导师在开展工作中, 具有更好的亲和力, 能够更为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 工作开展也更有针对性。

第二, 精力优势。青年教师因为受职称、资历以及自身条件限制, 在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承担的任务相对较轻。青年教师精力充沛, 刚参加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这也使得青年教师能够在本科导师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同指导班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1.2 青年教师应该正确对待本科导师工作

本科导师工作制度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都是一项新生事物, 没有既成的工作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能够正确对待这项工作, 工作要有明确的思路, 并根据情况的发展随时总结和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

本科导师工作青年教师应视其为一种荣誉。从《实施办法》对导师的聘任条件不难看出, 学校在制定这项举措的过程中也将重心偏向了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大学本科导师工作是一个新鲜事物, 工作富有挑战性。而且所有担当导师工作的青年教师都是专业教师, 缺乏学生管理的经验。因此, 青年教师应珍惜这种机会, 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 在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中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这种工作机会更为青年教师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和精神面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为今后的专业教学提供参考。因此, 青年教师应视其为一种荣誉而倍加珍惜。

本科导师工作青年教师应感觉到责任重大。从大学生本科导师制的实施过程来看, 一般导师是在学生大一的时候开始自己的导师工作。这个时期, 学生刚刚完成由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既惊喜好奇, 又茫然无措[1]。这就要求青年导师能够正确的对其进行引导。向新生介绍大学中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状态, 帮助新生能够尽早的适应大学生活, 能够正确地处理同学间的关系, 正确地处理寝室室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丰富的大学活动和学习的关系等不同关系[2]。督促和监督其制定大学的发展计划, 树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本科导师工作青年教师应充满爱心。大学本科导师制工作中, 承担导师任务的青年教师和当前高校中的辅导员老师在工作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工作是本科教育和管理的一个有益补充, 对于导师的工作内容没有具体的分工要求。但是, 学生工作千头万绪,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 青年教师如果真正想把导师工作做好, 在没有特别的激励机制出台前, 就要求青年教师对导师工作充满爱心。这是一项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 这种工作将贯穿本科生的四年大学生活。

本科导师工作青年教师应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本科导师制是全国范围内高校教育中的一种新形式的探索, 既没有既成的模版, 也没有成型的工作模式。因此, 青年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应明确导师制工作的指导思想, 设计工作规划, 理清工作思路。只有这样, 导师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工作推进才能有条不紊。才能够更加正确地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既轻松又充实的渡过大学四年生活。

2 当前大学本科导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始于15世纪初英国牛津大学的本科教育。浙江大学于2000年初在其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2002年末在全校一、二年级全面推行。北京大学于2002年10月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后于2003年起在全校实行, 随后, 全国许多大学在本科生教育中实施了这种教学管理模式[3]。从东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这项措施的施行与国内其它院校相比较起步较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它的发展和成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我们如何地去面对, 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并改进提高。

对比国内其它院校开展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并结合笔者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当前大学本科导师制工作中存在如下问题。

2.1 导师思想模糊, 对工作认识不足

承担导师工作的很多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性质没有清晰的认识, 对工作内容没有把握, 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这种形式下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很多导师甚至认为学生管理应该是辅导员老师的事情, 当前这种政策只不过是一种形式[4]。

2.2 人浮于事现象仍然存在, 工作积极性不高[5]

由于对导师工作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很多导师工作开展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没有具体的工作计划。也由于不清楚这项工作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因此,导致人浮于事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和学生沟通少, 交流少, 工作效果差, 学生反馈效果不理想。

2.3 工作方式有待改进和提高

由于在本科导师制工作中承担工作的都是青年教师, 而且都是专业教师。青年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学有所长, 但是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 更缺乏学生管理的实践。因此, 很多青年教师简单地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辅导员工作的延伸。工作方法简单, 工作效果不明显。

2.4 导师制工作组织程序有待完善

导师制工作对于承担任务的青年教师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对于学校教务部门同样具有挑战性。这就要求教务部门尽量完善导师制的组织办法、监督机制、考核方式以及奖励机制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本科导师制工作落到实处, 深入细处。才能够真正对学生培养有所帮助和促进, 也能够使得担当任务的青年教师能够在多方面得到提高。

尽管大学导师制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 在其施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正如其它新生事物一样, 这种有益的新教育管理模式正不断地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勃勃生命力。只要是承担导师的工作者能够认真对待这项任务, 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改进工作方法, 不断地和相关教务部门密切沟通和协作, 相信这种新的教育和管理模式一定能够成长为对学生有益、对社会有益、对国家有益的新教育培养体制。

摘要:大学本科导师制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一种新的管理和教育模式。这种在近些年才在国内高校开展的培养方式, 当前已在很多高校陆续开展。青年教师在这种新的本科培养方式中承担重要角色, 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青年教师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指出了当前本科导师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导师制,青年教师,角色,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新学, 王彦伟.尽职尽责, 提高大学生班导师工作的质量[J].文教资料, 2008 (5) , 169~170.

[2] 唐勇军, 郭钟宁.高校工科类大一新生班导师工作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8) :274~275.

[3] 张伟, 李鲁华.农科类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2) :138~166.

[4] 周鸿勇, 李生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 (27) :104~108.

[5] 任成印.关于深化本科生导师制改革的几点构想[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8 (8) :100~10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OllyDbg的软件漏洞技术分析下一篇:自然时效对EPS泡沫板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