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期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究

2022-09-13

此文系大连工业大学2016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的教学研究论文。本项目教学实践研究所选课程为《设计原理》, 该课程是设计基础课中理论性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 将会系统的学习、理解并掌握设计的起源和发展、设计基本原理、设计方法。由此可以看出设计原理课程与设计结合甚为紧密。因此项目组选择这门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实验课程。随着技术结构的变化, 产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了有新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做出了适配的调整。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同时高校的应用型人才, 还应是应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向应用型进行转化。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讲, 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及时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与此同时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同样需要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转型, 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设计原理课程现有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单纯的理论讲授为主, 缺乏主观能动性训练

设计原理课程是一门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 主要教学内容为艺术设计概论、艺术设计的要素、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研究、艺术设计与环境以及其他学科的关系。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 此门课程通常以系统理论讲授为主, 教师会将设计原理课程内容系统的通过讲授的方式输入给学生。而现如今互联网+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非常多。因此, 传统的理论输出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 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设计紧密联系, 只有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才能深入理解设计的本质及设计的基本方法。单纯的理论学习, 缺乏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思维与设计训练。这样就会导致理论学习内容没有与设计结合起来而最终被学生遗忘。

问题二:以论文为主的作业形式, 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以往的课程考核中, 学生通过学习以调研报告和设计原理论文的调研和论述对于设计的认知和理解。作业完成程度良莠不齐, 一部分优秀一些的调研和论文会根据课堂所学理论结合案例深入性研究和论证。但课后与学生讨设计原理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学生仍会表现出难以深入而全面的把握。无法贯穿和引申到后期的艺术设计工作当中。另一部分同学则会选择在书籍或者网络中摘抄段落文本来完成自己的论文。其中的问题是:论文并非调研后完成, 没有针对性且不深入;论文是拼凑而来没有系统性;碎片式的学习结构, 无法为后期的设计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

二、设计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结合的必要性

科技的发展推动者技术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也随之转化, 因此, 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等院校是产业人才的最直接输出平台, 所以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必然会针对当下的转变而适时调整。由此, 高等院校由研究型逐步展开向应用型转型的趋势。艺术设计专业属于文化创新产业, 它引领者时代的创新精神和理想。因此, 它的人才培养应更注重于创新性的培养。结合高等院校的转型趋势, 艺术设计专业应培养创新应用型的人才。我们培养人才的任务和目标有了新的方向, 但是, 这里所说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有别于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上, 我们更注重于学生在具备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只有把二者综合运用到教学中, 才能使得人才的培养有着复合型的趋势。由此,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培养方案和大纲都针对于这样的变化做以调整。

我们会习惯性的认为, 理论学习的系统深入性研究更为重要, 实践是专业设计课程解决的问题, 然而, 我们却忽视了, 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恰恰是源于设计本身, 不是孤立存在的。曾经与艺术史论的教师探讨过类似问题, 当其对艺术史有着系统的掌握却不能深刻的理解画作中的精神。这种情况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 我们同样会遇到。正所谓一门技艺只有操作过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设计理论课程是学生认识和理解设计的敲门石, 能否系统的掌握理论, 并通过自己的梳理和提炼变成自己对于设计的不二法门, 才是设计理论课在当代设计教学中所应体现的重要意义。

三、如何通过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实现设计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结合

艺术设计理论课有其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并不是说将其改革成艺术设计的专业课, 那样, 它同样失去了一门艺术设计基础课的作用。因此, 我们的实践结合不会是完整的项目设计, 而是根据学生的设计能力部分参与设计方案的制作, 同时将设计发展方向反馈给学生, 借此完成设计实践, 从而让学生通过验证的方式完成对于设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任务。针对于培养方案中的设计原理与前后课程衔接性以及大纲对于设计原理课程的规范性, 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在原有基础上与设计实践结合进行。

设计实践服务项目:高新园区火炬路街区创意座椅设计课程内容以实际项目征集为导向, 将设计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 通过启发式互动教学和层级递进引导式教学与训练方式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一) 阶段一

理论内容:设计的本质和设计的语言

实践内容:思考与讨论, 座椅的本质及语言, 回归到座椅的本质——“坐”思考关于“坐”的文化、发展;回忆交流“坐”的体验;“坐”的词汇联想训练;“坐”的载体思考;优秀座椅案例分享。通过对坐的综合性调研与思考, 探索以坐为核心而得的设计如何而来、如何贯穿、如何发展。

(二) 阶段二

理论内容:艺术设计形态学基本原理

实践内容:通过艺术设计形态学中的视觉语言表现“坐”, 这里可以通过座来表现, 也可以通过抽象图形来表现。通过概念的认知及研究, 生成对应概念本身而产生的设计方案。

(三) 阶段三

理论内容:设计思维与设计心理

实践内容:明确“坐”与座的关系, 通过座体现适合的“坐”的设计。这一阶段更注重于设计的创新性思考及训练, 学生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展开设计可能性思考, 并结合设计心理针对性调整设计方案。

(四) 阶段四

理论内容:设计与环境、文化、科技的关系

实践内容:综合环境、文化、科技等因素, 完成高新区火炬路创意座椅方案。

这一阶段将项目引入, 将前面进行的方案与后期的环境、文化以及项目本身需求, 做以进一步的调整和设计。这一阶段不同于前面的设计方法。学生通过对于项目的综合思考结合设计以及材料技术的实验, 将设计原理的基本内容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从而扎实而系统的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四、如何通过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实现设计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结合

课程考核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 通过思考、讨论和设计三个部分完成。每个环节彼此联系, 逐级完成, 最终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理论学习内容与设计实践的每个环节相关联, 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 逐步将所学理论转化于设计当中。在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解理论。思考环节, 通过课后调研及课堂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让学生建立系统的理论模型。同时, 针对项目的调研, 让学生在调研过程中论证自己的理论模型, 并将理论知识内容贯穿到自身的调研内容及方法中。有目的性系统的调研能够激发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调研结果的分享, 通过学生不同的切入点的汇总交流, 对项目有更为综合立体的分析及理解。

讨论环节, 通过启发式题目的互动讨论进行, 课堂验收完成。提出课题进行中的问题, 以讨论的方式推进项目的进行。

设计环节, 通过设计草图、设计方案及模型方式完成。设计环节根据理论学习的推进及项目的推进适时调整与设计。

五、结语

时代的更迭, 产业结构的转变, 所有行业的从业人员都适时而变。在艺术设计行业中, 无论从专业转型的角度, 还是艺术设计学科特点来讲, 新时代的设计师应具有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设计能力才能驾驭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也必然随着设计产业的转化而对应转化, 并能顺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其所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 艺术设计基础课是艺术设计教学的根基, 更为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供基础学习、研究及设计方法的基础。因此, 将艺术设计基础课的教学及时与项目实践适时适量的结合进行, 必然会促进理论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同时也能更好的将艺术设计基础课中学到的设计方法有效的转化到设计项目中。

摘要:随着技术结构的变化, 产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了有新的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做出了适配的调整。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同时高校的应用型人才, 还应是应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向应用型进行转化。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讲, 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及时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与此同时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同样需要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转型, 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应用创新型人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设计实践与理论结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实践分析下一篇:体育游戏对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