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理论和写作

2022-11-02

第一篇:现代诗歌理论和写作

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发展趋势(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也迫使企业的产品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节奏加快,从产品策划﹑设计开发到投放市场的时间不断地缩短。因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仅体现在质量和成本,而且还要求设计与投产周期缩短﹑市场响应速度加快。传统的产品设计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研究新的产品开发管理模式。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是一门涉及人力﹑物料﹑设备﹑信息﹑能源等要素的集成规划﹑设计﹑改善﹑控制的创新的工程学科,为实现生产制造﹑管理和服务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管理目标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现代工业工程是面向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经营管理的整体目标是现代工业工程最显着的特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发展趋势表现在兼收并蓄高新技术理论,注重敏捷﹑柔性﹑精益﹑并行制造系统的集成开发与应用。

1、动态联盟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模式

敏捷制造是通过虚拟公司,又称为动态联盟实现的。虚拟公司是一种两家以上的独立机构为了抓住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各个成员在充分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联结起来的虚拟结构的公司,联盟成员发挥各自的核心专长,以求获得共同的收益。一旦完成既定的任务,该公司可自行解散。通过虚拟公司的运作,可以迅速有效地集成必要的资源,对市场变化灵活快速地进行反应。通过向外寻求合作伙伴,企业可以把精力集中于自身关键技术的研究,关注自身优势的核心技术。采用虚拟组织的模式进行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可以把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的各部分研究内容,如在设计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过程中的某些技术性很强的专业系统﹑辅助性系统或零部件等的设计及生产,分别交由不同企业或机构来完成,或一个企业把项目中全部内容完整地外包给伙伴机构,这些机构可以是高等院校﹑企业﹑独立的研究组织等,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虚拟组织模式进行产品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联盟合作机构已有的设计﹑制造等方面的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减少大量的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工作,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设计的敏捷性。

动态联盟在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中的计划与控制方式与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也不同。虚拟开发的计划与控制不但要考虑本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更应考虑联盟企业之间其他企业或机构的决策,实现信息的共享与集成,各类资源应进行相应协调与整合,并根据产品开发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动态地调整本工作进程,实现异地的开发﹑协调﹑控制。

2、精益化设计

精益生产的基本原理就是:不断改进﹑消除对资源的浪费﹑协同工作和沟通。精益生产方式的设计技术也体现这一思想。

精益设计的领导方式是采用“主查”制,项目小组负责人的任务是进行新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直到投产,他有权借调各部门的人员组成设计组和直接控制完成计划所需的资源。小组成员来自公司的各个部门,各人发挥其特长,便于沟通,集体合作完成任务,由主查对其成员的表现进行评定。精益设计采用同步开发的方式,即西方流行的并行工程的基本做法。这种方法可以消除时间上的浪费。

成本规划和质量功能展开也是精益设计的重要部分。成本规划是一种产品开发体制,即在产品规划设计阶段将成本限定在目标内,然后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实施新产品设计和老产品的更新,同时在设计﹑试制和生产准备阶段,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达到目标成本。质量功能展开的思想是新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的所有工作都是由客户需求来驱动的。它是一种把用户或市场的要求转化为设计要求﹑零部件特征﹑工艺要求﹑生产要求等多层次演绎的分析方法。

3、并行工程协调机制的应用

并行工程是集成﹑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的各种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并行工程的工作方式是组织跨部门﹑多学科的开发小组,一起并行协同工作,对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等上下游各方面进行同时考虑和并行交叉设计,及时地交流信息,使各种问题尽早暴露,并共同加以解决。这样就使产品开发时间大大缩短,同时新产品质量和成本都得到改善。

在并行工程模式中,产品的创新不仅要考虑产品功能本身,还要考虑到产品的制造和装配难易﹑生产成本高低和生产周期的长短。也就是说,产品设计部门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目标,还要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报废处理的所有因素,包括产品质量﹑制造成本﹑进度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要求。这就要打破设计﹑工艺﹑销售﹑经营和生产部门的界限,借助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实现知识﹑信息和数据共享。而在虚拟组织情况下,并行工作的范围将从本企业扩大到整个联盟组织。

4、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企业逐步应用了CAD﹑CAPP﹑CAM﹑PD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系统,并且系统的集成性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产品信息,为企业实施并行工程提供必要一个计算机协同支持环境,为在动态联盟环境下的新产品设计奠定了基础。

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了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迫使企业面对全球化的大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也使企业间的合作范围越来越宽,可以充分利用和吸收不同地区及国家企业﹑机构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建立虚拟敏捷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有效实现是基于面向企业对外联网络(Internet)和内联网络(Intranet)的集成,形成超越空间约束的分散网络设计开发系统进行动态联盟组织的设计及制造活动,支持企业实现异地协同设计成为虚拟组织产品设计。由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试制由核心或盟主企业和合作企业分别完成,跨地域的联合设计将成为主要设计方式。因此,在产品及技术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的存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用户﹑企业﹑大专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的广泛合作。 二.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中的特殊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应用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在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重组、优化或再设计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的所有资源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市场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工程化过程。 企业信息化,并非是企业传统流程的计算机化。专家研究发现,传统企业信息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未能触及传统管理模式,即未能应用工业工程的技术与方法对各种业务流程加以分析和改造,对企业各种资源未曾优化和合理配置而导致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这一发现使得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成为主导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理论和技术。 1.BPR的科学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1)BPR是在打破原有部门界限,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或具体任务重新组合; (2)BPR不是通过渐进改良提高管理效率,而是一场改变传统工业流程的飞跃式革命; (3)BPR是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反省,进行彻底改造和再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量化,直接面对顾客、面对市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4)信息技术不是将原有业务处理自动化,而是新流程的数字化与培增器。 2.SCM与ERP促进CIMS形成

随着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企业之间合作制造趋势正日益明显,横向一体化正在加强,工业工程界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科学概念。这一理论把企业界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作为一个整体链,把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和系统以及供应商、分销商、合作伙伴等单位都集成到一个链条中,于是产生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这一新的运作与经营模式。

所谓供应链管理,其核心是使企业生产过程的内外部实现“横向一体化集成,形成一条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条”。在这条链上,节点的相邻企业形成供求关系,达到同步、协调运行和共同受益,形成了一个信息化程度极高的经营与运作模式。

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促进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发展。ERP强调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将供应商、制造商、协作商、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都纳入管理资源的整体系统之中,使业务流程更加紧密集成,对市场反应更加灵敏、快捷,柔性化程度大为提高,风险与成本大大降低。ERP的出现不只是一种管理模式和概念,而已成为与供应链管理体制相匹配的现代化管理软件系统,因此ERP本身就是企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供应链管理和ERP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企业间的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使原来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变化,已由企业内的集成,扩展到企业外的集成,于是出现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因此,SCM与ERP促进了现代CIMS的形成与发展。 3.CPC拓展PDM概念 在工业工程集成思想的指导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CAD/CAE/CAPP/CAM的高度集成。此外,为了对产品设计数据、图形和图纸进行有效管理和信息共享,在CAD/CAM技术的基础上又发展起了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系统。PDM系统是以产品为核心切入企业信息化领域的新技术。它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相关过程集成在一起,使产品的数据、图形及图纸信息能被全部用户按要求方便、快捷地存取与共享,大大提高产品的设计、开发环节对市场的响应速度。现在PDM已拓展了原来的概念,提出了协同产品商务(collaborative product commerce,CPC)新概念。CPC系统力求以Internet技术为核心,将围绕着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市场分析与营销、设计、工艺、采购、制造、装配、销售、售后服务等)的所有信息集成起来,以强化企业的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工业工程的突破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

1、企业信息化对基础数据环境的要求

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业务流程再造完成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基础数据环境建设。我们把反映企业人、财、物及其相互联系的各种数据统一起来,称之为基础数据环境。企业信息化必不可少地要对大量的生产、技术和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这些基础数据包罗万象,十分庞杂,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企业信息化,关键要规范化、数据化、标准化。有人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从技术、管理、数据三者的相对重要性说成是“三分技术、七分实施、十二分数据”。因此没有规范化的数据管理就没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今天,全球大约有39%的大公司、60%的小公司正在部署实施ERP系统,财富1000家企业中有70%已经在制造、财务、人力资源

和其他主要领域中实施了ERP的核心应用模块。企业信息化项目上的巨大投资在可能给企业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意味着高风险,ERP实施失败甚至导致公司破产已屡见不鲜。 导致企业信息化失败的原因何在?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如企业高层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项目管理和实施计划、企业人员对信息系统应用的抵触、缺乏技术支持来解决信息系统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是导致企业信息化未能达到预期结果甚至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从实施的实践看,在短时间内难以建成企业信息化所要求的基础数据环境,或提供的数据规范化与准确性差,得到的决策信息无法应用也是导致企业信息化未能达到预期结果甚至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ERP这样复杂的系统,数据输入时的误差在经过一系列的处理环节后就有可能产生相当大的偏差,从而导致生产计划、物流调度乃至经营决策上的失误。虽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的数据,但输入的数据准确程度越高,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结果的可靠性也就越高,从而更好地为经营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因此,如何将企业的各种原始数据准确、及时地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

为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 (1)数据的规范化。即无沦遵循的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都必须要有统—的标准编制数据。数据的规范化是信息集成的首要条件。为保证信息沟通的顺畅,必须至少在企业范围内实现数据标准的统一。

(2)数据的准确性。它是指输入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数据要准确,数据的准确性越高越好。企业应在详尽掌握各项资料的基础上给出准确的数据。否则,输入计算机的是垃圾,计算机输出的也只能是垃圾。准确性并非原封不动地使用企业现有数据,还要对现有数据进行处理,检查数据的合理性。

(3)数据的完整性,它也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指软件系统输入的数据应满足系统运行所要求的各项参数,不能遗漏。

(4)数据的及时性。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应及时输入反映当前状态的各项数据,如随着客户订单的变化,生产计划也应做及时的调整,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补充货源。

(5)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准确和完整并不能保证数据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矛盾或其他不合理的地方,如同—种物料只能有一个物料编码。

2、工业工程在基础数据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是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就进入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步的信息化阶段,因此,我国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营造上述基础数据环境离不开工业工程的有效支持。

首先,从广义上讲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合理性的含义。比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的ERP,其基础数据环境主要包括物料与产品信息、能力信息、库存信息、财务信息、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具体有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单、工作中心、提前期、工艺路线、库存设置、供应商与客户信息等。在录入这些数据之前,应先运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如工作研究、物流与设施布置、激励原则等对输人数据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其次,在数据的准确性上,像标准工时这种数据,主要利用工作研究中的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技术,分析影响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帮助企业挖掘内部潜力,消除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方面的浪费,合理安排作业,制定出该项工作的标准时间。如果没有动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则很难保证准确性。很多企业的基础数据都是估计值,具有较大的主观判断性,进而影响到生产周期、产品成本、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因此,基础工业工程是企业信息化基础数据准确、及时的保证。

对于一个想要成功实施ERP达到A级的企业,对基础数据环境的要求是:物料清单准确度应大于98%,库存记录和工艺路线准确度应大于95%,其余项目准确度的平均值应大于90%。

这里举一家知名家电企业运行ERP的实例。该企业1999~2000年上马ERP后,生产极不正常。ERP的运行受到两个方面的冲击:一是由于经常性的停线,造成计划达成率低;二是由于ERP的数据维护程序、人员、频率等实施细节跟不上,造成ERP与实际生产脱节。比如:某天,生产科下达了在1号线生产空调1000台的作业计划,但是在向现场搬运物料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一种物料——蜗壳发生短缺。这时要么联系物料供应商直接将蜗壳送到生产现场,要么在车间现场寻找是否有该型号蜗壳结余的存货。 从物料发生短缺这一情况来看,制定生产计划的时候是考虑到该型号蜗壳的库存量能够保证1000台产品的装配任务。因此追其原因是由于物料库存的信息数据不准确而造成的;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看,直接联系供应商或在生产现场寻找结余的物料又可以进一步看出该企业在“现场定置管理”、“现场目视管理”、“多工厂管理”、“供应商管理”、“检验科外检程序”、“仓库管理”、“物流管理”、“信息与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存在着问题。无论是哪方面的问题,都是工业工程的应用不到位造成的。

标签:企业信息化 基础数据

4、工业工程的分析与评价技术在BPR中的应用初探

经典工业工程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针对生产过程的研究,它的主要技术之一就是工作研究。工作研究是经典工业工程建立初期主要的一种技术。在推进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取的作用。随着工业工程的发展,工作研究的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技术,已经不仅仅只用于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和改进,还扩展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业务流程再造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进行的,通过对生产经营的业务流程优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营管理的整体目标。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中,工业工程的分析评价技术是进行流程描述、流程诊断分析和流程优化阶段的主要工具之一。 应用于BPR的工作研究技术包括:

(1)程序分析技术。对整个生产过程或一项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 (2)作业分析技术。对同一工作地上的工作进行分析。 (3)各种图表。用于记录某项业务或管理流程的现状。 (4)“5W1H”提问技术。用于发现流程中的问题。 (5)“ECRS”四大原则。用以改进流程的现行方法。

对业务流程的分析是由粗到细,由总体到局部的过程。先进行程序分析,将多余的、重复的工序或流程取消,甚至合并,使整个业务过程合理化;然后再进行作业分析,使工作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

程序分析是按工作或作业的程序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从第一个工作地到最后一个工作地;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所进行的全面分析或全过程分析。分析有无多余或重复的作业,程序是否合理、等待时间是否过长,进一步改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使系统结构得以优化。程序分析的重点是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宏观问题,这与业务流程再造的诊断与分析的目的一致。分析的工具是流程图。在业务流程再造的现有业务流程的描述阶段,绘制流程图是认识现有业务的有效手段之一。绘制流程图的方法很多,例如,工业工程的流程程序图、计算机的IDEF0图等。运用工业工程的流程程序图的方法绘制流程图,能够更直观地观察现有业务的流向,容易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因此,程序分析和作业分析的思想已经广泛应用于业务流程再造中,工业工程的流程图绘制方法也在BPR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诊断分析阶段,工业工程的“5W1H”提问技术就是经常运用的方法之一。运用“5W1H”提问技术对业务流程中每个环节进行分析,能够很容易地发现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不合理的流程环节,为以后的流程再造或优化作准备。

在业务流程重新设计阶段,结合分析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业务流程中存在的环节进行改进。在这个阶段中,工业工程的“ECRS”原则起到关键的作用。通过运用此原则对原有流程进行优化,对于不合理的环节进行合并、删除、重组、简化,以期达到优化流程的目的。当然,在运用ECRS原则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要结合其他的管理思想,如并行工程、信息化等,但是这个原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5、信息技术在BPR中的重要作用

从以上这些方法的叙述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信息技术在BPR中的重要作用。在当今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在企业经营、管理、开发、制造等各方面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企业的通常做法是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强化或改进现有的工作方式,而BPR则强调,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旧方式,做一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过的事情,实现一个全新的目标。否则的话,信息技术的误用反而会导致强化已经落伍的旧模式、旧方法。

信息技术的真正威力不在于能够改进旧过程,而在于能够借助其力量摈弃旧规则,创造新的工作方式,即能够进行“重构”。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其下属某工厂所进行的BPR为例、由于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威力,该工厂及其零部件供应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该工厂,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设置了与零部件供应商共享的关于生产计划和生产实绩的数据库,供应商可以不用等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订货通知而自己随时扫描数据库提供的信息,由此判断什么时候需要送什么样的零部件,保证按时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工厂送货。由于从该网络也可以了解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下个月的生产计划,零部件供应商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及早制定自己的生产计划。信息技术使得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工厂和其零部件供应商像一个公司似地运行,两者的管理费用、库存费用都大为降低。而且,对供应商的敌对性的警戒这一从古至今的不成文规律也完全打破了。

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企业原有工作模式中不合理的旧规则,也是BPR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旧规则之一:信息一次只能在一个场所利用。而利用数据库共享,可以做到同时在若干个场所利用。旧规则之一:复杂工作只有专家才能够胜任。而利用专家系统,一般人也可以做这样的工作。某大型化工公司,因产品较复杂,只有优秀的、有经验的业务人员才能向顾客解释清楚产品的特性、构成等技术问题,从而获得销售机会。而设置了有关产品各种特性的专家系统以后,一般人也完全可以做这样的工作。又如,旧规则之一:决策由管理者做出。而利用决策支持工具,决策可以成为每个人工作的一部分,等等。此外,利用无线通信、双向通信系统、自动定位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还可以打破其他许多旧的工作方式以至企业运营模式。 二.敏捷制造

历史前进到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的浪潮汹涌而来。在这一浪潮中,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更给制造业改变生产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美国想凭借他们的这一优势重新夺回80年代被日本、德国等国的企业所夺去的在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生产方式——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设想诞生了。

具体而言,敏捷制造是美国国防部为了拟定21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而支持的一项研究计划。该计划是由美国国防部根据国会要其拟定一个较长时期的制造技术规划的指令,而委托里海大学的亚科卡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美国国防部为该计划投入了500万美元,亚科卡研究所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邀请了国防部、工业界和学术界的代表,建立了以13家大公司为核心的,有100多家公司参加的联合研究组,并由通用汽车公司、波音公司、IBM、德州仪器公司、AT&T、摩托罗拉等15家著名的大公司和美国国防部代表共20人组成了核心队伍,长期在亚科卡研究所工作。该研究花费了7500多个人时,研究了美国工业界近期的400多篇优秀报告,于1991年提出了一种在工业先进国家已崭露头角的新的生产模式。这是一种直接面向用户的不断变更的个性化需求、完全按定单生产的可重新编程、重新组合、连续更换的新的、信息密集的制造系统。这种系统对用户需求的变更有敏捷的响应能力。并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使用户满意。生产系统的敏捷性是通过技术、管理和人这三种资源集成为一个协调的、相互关联的系统来实现的。敏捷制造系统的主要特点是:

(1)以强大的信息交换能力为基础的虚拟公司( virtual corporation)成为经营实体的主要组织形式。

(2)模块化的插件式、兼容式的组织机构和生产设施使得企业在组织和技术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可以根据需求的变更进行重新组合。

(3)以紧密合作为特征的供应者、生产者与买主之间的联合网络。

(4)销售信息和用户使用信息可通过信息网络直接反馈到生产决策过程中去。 (5)并行工程和多功能项目组是产品开发的主要方式与组织形式。

(6)有知识的人是敏捷制造系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该系统能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并且强调不断对人进行教育,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三.计算机集成制造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IM)的研究与应用成了生产领域的热门课题。CIM的目标是要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到管理的基于计算机的集成,即集这些职能于统一的、基于计算机的系统中。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导致生产活动从技术到组织管理的重大变革。

此外,分形工厂(fractal factory)、仿生制造系统(biological manufacturing system,BMS)、自主分布制造系统(autonomous distributed manufacturing system,AOMS) 等新的理论的产生也进一步扩大了工业工程的应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手段。 一.新世纪工业工程的发展状况

1、大变革时代的工业工程

面向21世纪,从全球范围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显现,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正在形成,消费者的价值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呈现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出现一个消费者导向的时代,如何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和顾客需求的瞬息万变做出灵活、快捷的响应,及时地掌握顾客的需求,有效地生产和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开辟消费者的新市场是企业的重要使命。同时全球经济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制造业不仅要注意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要注意整个供应链的组织与管理和产品的售后服务。 20世纪的最后10年,世界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引发了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感,“变革”将是时代的主旋律。美国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T.Peters)用“无结构时代”来描述未来竞争的态势,而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能创造自己多轨道思维、善于积聚变革能量的人,企业需要通过持续创新和不断改革来调整素质,灵捷应变。

全球性的激烈竞争,使得市场变化太快,以致企业的自我调整变化的速度赶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这是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性问题。

与此同时,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化速度,将更为迅速,规模更为宏大。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传播将以空间的速度、几乎无时空阻隔地迅速扩散,而且由于经济迅猛发展的强力推动,由基础研究向应用开发的转移愈来愈迅速,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结合愈加紧密。 科学技术发展日益走向复杂和综合集成,这是一个由微观到宏观、由静态到动态、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由确定到不确定、由线性到非线性的新的科学思维模式和认知走向。 科学技术发展将更加社会化和国际化,科学技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融合成一体。展望未来,人类将进入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将更加深刻、更加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日常生产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并改变社会的生产、流通,乃至人类的生存和思维方式。

工业工程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领域,必须在认识论和方法学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未来生命科学、脑和认知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全球经济与社会科学等重大发展都会对工业工程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代技术变革过程既能创造巨额财富,往往也需要大量投资,为此有必要加强技术变革的科学管理,以提高技术变革的效率和效益。技术变革管理首先要能预先认识到潜在的变革,其次要善于选择变革的项目和过程,第三要注意实现变革的有效性。技术变革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并行工程、逆向工程、灵捷制造等方法,其出发点是满足顾客的需求。而面向顾客需求的组织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重组过程,提倡社会性的相互学习,鼓励合作与竞争并存,通过技术变革管理,力求提高技术变革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2、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工程

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和对这种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满足社会需要的基本方式将是不断地快速开发出新的物质产品和知识产品。企业必须不断搜索和发掘消费者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制造业要敏锐地适应知识创新和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并充分考虑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因素而开发新产品的概念与设计,最终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新产品的快速开发能力。当代企业生产的市场需求导向,导致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幅度缩短,产品的高额利润期也相应缩短,某种产品市场的存在也是有时限的。企业只有根据消费者的潜在需求,通过技术创新,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市场、去开发市场,增强竞争实力,才能争取主动,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我国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差是导致市场适应能力差和国际竞争力差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时起时落,甚至大起大落,其原因就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太差,很多企业不能开发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现有的许多产品是从国外引进的,甚至整条生产线是从国外引进的,但是企业往往只追求引进技术和设备,而忽视对市场的认真研究,又不注意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本身的自主开发能力,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产品滞销,导致花费巨额资金引进的设备闲置,巨额贷款无力偿还,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国外经验证明,快速产品创新要求实现制造模式的历史性变革,传统的大量生产方式和“刚性”的制造系统已难以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同样传统的多层递阶结构的管理模式也缺乏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而从企业间的关系来看,只注重竞争和垄断,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先进制造模式面临的重大变革有: (1)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2)从多层递阶结构向扁平网络结构转变; (3)从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

(4)以按功能计划的固定职能组织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团队组织转变; (5)从质量第一的竞争策略向快速响应市场的竞争策略转变; (6)从单纯注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策略转变。

针对我国国情和制造业国际竞争环境,采取灵捷网络化制造模式,致力于将分散的制造资源有效集成,形成核心优势,实现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飞跃。

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将人、技术、组织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效益。 加强制造业对市场变化适应机制的研究,当前已经出现的顾客化大量生产、市场导向式生产、分散网络化制造等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理论研究,如虚拟公司的组织特征、委托—代理关系、社会、法律地位、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灵捷网络化制造模式的管理研究,如柔性战略研究、企业重组、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合作与竞争、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产品质量保证与售后服务体系、产品定价系统、人员的激励与监督机制等。

3、制造业的曙光将激发工业工程的创造活力

面临21世纪,制造业仍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中国制造业由“工业的心脏”转向“夕阳工业”,又向“21世纪战略产业”转化,经历了坎坷的变化历程。由于先进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出现了重大突破,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快速成型技术等。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的大量生产模式所固有的刚性,不能适应市场的迅速变化而面临的困境。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涌现出“柔性制造”、“精益生产”、“灵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等先进生产模式。 1)世纪末的重大组织创新

实行了近百年的宝塔式多层结构,演变为扁平式网络结构,由重视控制功能转向加强信息沟通功能。出现了“虚拟公司”(victual company)、“虚拟研究开发中心”、“分散网络化制造”等。

2)管理创新是兴国之道

推行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组织变革,必须相应地改革管理方法,树立崭新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必须建立灵活、快捷的应变机制和应变能力。不仅要适应变化,而且要善于利用变化,甚至主动制造变化来创造竞争优势。

虚拟企业的核心:灵活快捷地响应市场变化的机制和能力,制造资源的有效、灵捷集成,特别是人、技术与组织的有效集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工程不仅是在制造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灵捷制造、MPR-Ⅱ、ERP等等。近年来在服务性行业、运输行业也得到广泛应用,如金融工程、logistic、supply chain等方面的应用,更是把制造厂、供应商、销售商、银行和用户联结成一个网络,通过Internet和Intranet等通讯网络,以及电子商务进一步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当代全球竞争的热点已由硬资源(物质资源)转向软资源——科技、信息、资金和人才,争夺的焦点不仅是占有这些资源,更重要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面临21世纪,强大的先进制造技术将使制造业能够灵活、快捷地适应市场需求,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更能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灵魂,通过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将进一步激发工业工程的创造活力,使工业工程学科更加充实,更加完善,更加普及。随着制造业的曙光在中国大地的展现,工业工程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也必将出现重大突破和飞跃发展。

2、现代制造环境下的效率工程 1)现代制造环境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消费者需求日趋主题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行为更具有选择性,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另一方面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制造商着眼于全球市场激烈竞争的同时,开始着力于实力与信誉基础上的合作和协作。

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少品种、大批量制造模式的竞争力日益衰退。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迫使企业突破大批量生产模式,寻求生产管理技术与制造模式的创新,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又为企业追求多品种、动态适应市场变化的制造模式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上,诞生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制造系统、虚拟制造系统、全球制造系统、同步制造等先进制造系统,并且呈现制造全球化、敏捷化、网络化、虚拟化、模块化和智能化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也促使企业先进管理技术的诞生,如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机器的智能化水平也越来越高。

现代制造业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的支持下,以对市场的快速响应为宗旨,满足顾客已有的和潜在的需求,主动适应市场,引导市场,从而赢得竞争,获取最大利润。 2)现代制造环境对制造系统的影响

制造环境的改变,必然引起企业制造系统的组织、生产方式等的改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的形成;组织从多层递阶结构向扁平网络结构转变,组织的柔性增强。

(2)企业工作环境的改变:以Internet/Intran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且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的作用无所不在,无可比拟,对信息的依赖性强;机器设备电子化、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

(3)企业工作方式的改变:由传统的顺序的工作方式转变为集成的、并行的、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工作方式;制造呈现网络化、虚拟化;人在制造系统中的作用发展为对机器的设计、监控、维护等;人与人之间沟通渠道和方式变得多样化。 3)现代制造环境下的效率问题 在现代制造环境下,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动态多变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效率成为了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的重要因素。国内外许多企业的成功就取决于效率。例如,海尔成功经验表明“效率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法宝”。

过去以大批量少品种为特征的制造模式强调稳态环境下企业生产过程的效率,包括具体流程的运行效率、员工的体能效率以及工具、机器的利用效率。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对整个制造业和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方面使制造模式产生了巨大变革,另一方面使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更加激烈,又不可预测,越来越多的用户需要低价格、个性化的产品。客户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从最初的产品规划到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乃至最终的售后服务无不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

所以,在现代制造环境下,效率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制造模式以客户的满意度为最终目标,实现T(Time)、Q(Quality)、C(Cost)、S(Service)、E(Environment)的全面优化,它强调的是系统的效率观,企业运作效率不只单纯表现为体能效率,还表现为信息效率、员工的智力效率、组织效率等。

综上所述,在现代制造环境下,制造系统的运作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为了提高制造系统从研发、生产、市场、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的效率,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必须依照环境的变化,重新界定、考虑制造系统效率问题。 现代制造环境下应重点研究的效率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信息系统的效率。在信息时代,企业纷纷引进或自行开发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无可比拟。因此,研究信息系统的效率以及人与信息系统的交互效率对于企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人的效率。人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人的柔性是任何事物无法比拟的,人在制造系统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现代制造环境下,人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和劳动工具等发生了变化,人的效率的内涵也就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传统制造环境下人的体力效率,而主要是指人的智力效率、认知效率、决策效率、合作及协调效率等。

(3)组织效率。这里的组织效率包括企业间的组织效率和企业内部的组织效率,其中企业内部的组织效率主要在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流程的运行效率,企业间的组织效率主要是指他们之间的协调、合作效率。企业内部的组织效率是提高企业间组织效率的基础。

(4)服务效率。在客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企业的目标锁定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上。如何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效率是研究现代制造环境下效率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效率一直是工业工程领域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随着现代制造环境的改变,效率的内涵和侧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现代工业工程研究的重点也应该从传统的效率问题转变到新的效率问题上。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3、工作研究方法的信息化

工作研究的两大内容是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在进行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时,首先要应用各种图表来记录工作现场的情况,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在信息时代,工作研究本身也存在信息化的问题。

工作研究包括许多图表工具,如梗概程序图、流程程序图、人机作业图、工作抽样、MOD分析等,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工具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分析和改进。但传统上这些图表都是通过手工绘制来完成的,不仅速度较慢且容易出错。

因此,工作研究方法本身也存在一个效率优化的问题。在现代信息社会,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改造工作研究的各种分析技术,以提高它们的应用效率,并方便工作研究人员的使用。 改造工作研究分析工具的途径之一是开发“工作研究信息系统”,这可以通过借助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来实现。开发的“工作研究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数据录入与修改。在图形化的用户界面下,工作研究人员可以方便地把现场所搜集的各种数据直接录入到工作研究系统中,并可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2)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分析计算、统计和图表化显示。工作研究系统可以根据输入的数据自动得到分析结果,并能直观的显示出来,辅助研究人员进行对比分析和决策,以找到更好的改进方法和制定更准确的时间标准。

(3)数据存储与查询。已录入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持久的保存在系统内,工作研究人员可以随时调出查看以往案例,从而更高效的进行工作分析。另外,用户也可以根据系统内的这些数据快速掌握工作的方法和时间标准。 工作研究的信息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电子表格式的工作研究信息系统。它主要是将各种工作研究用的分析工具进行电子化转换,如转换为EXCEL表格形式后就能较为方便地完成各种分析计算。

(2)工作研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软件开发工具可以开发出应用灵活且功能全面的工作研究MIS系统,它具备数据录入、分析计算、模拟决策、统计图表、案例库与标准资料、影像数据处理与传输接口等各项功能,可以全面支持工作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

(3)嵌入式的工作研究信息系统。这是一种灵活定制的小型化软件系统装置,其作用有二:一是方便携带和安装;二是针对具体工作研究的分析工具,其功能更强大、更实用。 工作研究人员借助“工作研究信息系统”,将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工作分析效率。在网络化环境下,他们甚至不用到现场就能远程得对操作人员、机器设备、搬运路线、工艺流程和生产系统等进行分析诊断。工作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以下工作模式来完成研究工作: (1)通过网络实时地传输现场录像或录像文件。

(2)对图像剪辑分析和人工整理后得到分析研究所需数据。 (3)工作研究信息系统完成分析计算,给出处理结果。 (4)工作研究给出诊断结论,提出改进意见。

此外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工作研究信息系统实时地远程监督指导操作人员的工作方法,监控生产系统的工作状态、负荷以及运作效率。

工作研究方法的信息化本身也是一项方法改进。如何实施这种方法改进,对工业工程研究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来说都是值得探索的一个新的领域。至少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推进这项工作:

(1)研究工作研究分析工具的规范信息化表示方法,工作研究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体系和开发技术,现场数据的录入、转换与科学计算,工作研究对象的智能诊断,工作研究对象的仿真分析等关键技术,以实现工作研究方法的信息化。

(2)进行工作研究的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培训,转变工作研究人员的传统研究方式,以提高工作成效、提供更多更好的咨询服务。

(3)工作研究适用面极广,若在企业中推广应用“工作研究信息系统”将能以低投入、高增长的方式极大的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4)将“工作研究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有机结合,使企业从各个层面上都能全面地审视其管理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生产率的持续不断的改进。

二.现代工业工程面临的挑战

工业工程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工程特征。工业工程的特点是5个“M”的优化,即对由机器系统(Machines)、物流系统(Materials)、人力资源系统(Manpower)、资金系统(Money)和人组成的系统(Man-system)进行优化。它是一个解决整个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的工程科学,它的发展,与工程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为适应大批大量生产提高效率与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需要,许多工业工程的关键领域,诸如人因工程、工作研究、运筹学、质量控制等应运而生。随着生产形态转入多品种、中小批量方式,对生产的柔性与敏捷性产生强烈的需求,诸如准时制生产(JIT)、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等相继诞生。进入21世纪后,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转入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全球化问题,创新成为关键需求,对工业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以G. Salvendy教授等人的研究为基础,从制造系统、信息系统与现代物流工程三大领域探讨现代工业工程面临的新挑战。

1、制造系统领域

(1)纳米技术。纳米技术的发展导致产生完全不同于传统制造的“制造”,这使得我们需要研究和发展新的方法去设计和规划制造设施,优化生产计划与控制,保障制造质量。在纳米制造领域有着与传统制造完全不同的需求,需要新的方法,这对工业工程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

(2)设施规划。设施规划工程是在进行设施的布局优化时总是假设设施有着特定的、固定的几何形状,而这些假设对新设计的设施并不总是对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系统能够实现设施大小、形状和布局优化的交互规划过程,而一些设施的异型形状,会使得我们产生完全不同的优化结果,这些都需要工业工程进一步研究。 (3)制造车间的规模优化。对于完成特定功能的制造车间而言,合适的大小规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优化的大小规模取决于制造车间内部设施的相互关系和车间物流与信息流的特性。

(4)制造信息化。信息技术给制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制造模式的改变,新的信息支持工具的发明和推广,为制造系统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机会,如协同设计和制造、数码制造等。

2、信息技术领域

信息技术对整个工业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工业工程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信息系统的易用性。研究和开发传统和自动的测试系统来辨识各种软件界面的易用性,为每一个软件提供一个易用指数将为改善软件系统已用性提供方向,也为用户购买软件提供易用性的指导。因为软件系统已经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因此,它的易用性评价在信息时代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对提高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系统的易用性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不仅计算机的软件界面有易用性问题,而且一些电子仪器和设备也有易用性问题,如用于移动通信的手机,在嘈杂的环境下难以进行通信,就有可能发展面向特定人(即手机拥有者)的语音识别系统,通过过滤环境噪声,实现嘈杂环境下通话。此外,信息系统的易用性还是一个与语言、习俗等文化要素密切相关的问题,不同民族会对易用性产生不同的要求。

(2)面向决策的信息优化。如果我们提供给用户太多的信息,即使用户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判断和决策。有着更多的选项,就意味着需要处理更多的信息,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有更加充分的决策,有时甚至意味着犯错的可能性更大。通过提供经过优化的数量和充分的信息,可使决策时间和决策错误最小化。

(3)软件工厂。如果将制造系统优化运行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大规模软件生产中,将会发展出软件工厂的概念。我们将软件开发环节分成多个步骤,用类似于生产线的处理方法来处理软件开发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从而确保软件大规模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4)面向零售的顾客定位系统。开发一个软件系统帮助顾客在一个不熟悉的购物环境中迅速地找到产品和服务,这就是面向零售的顾客定位系统。今天市场(不论是超市还是集贸市场甚至整个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顾客有时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寻找产品和服务,而顾客定位系统通过与中央数据库的连接,为顾客提供实时的有关产品价格和位置的信息。 (5)面向电子商务的客户关系管理。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系统投入运行,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规划指导来建立这样一个网上商店,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进行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就不能保证客户再次回到我们的网上商店购物,也就不能达到我们设想的盈利水平。所以我们必须探索哪些因素能最大化与客户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客户和网上商店的良好联系。

(6)基于因特网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使组织有效地获取组织中知识,增加组织的学习能力。比如当—个资深员工离职,如果没有知识管理系统,他的工作知识就会随着他的离职而丢失。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增加特点的网络系统,来系统化地收集组织中的这类知识,从而增加组织的学习能力。

3、现代物流工程领域

物流工程是工业工程中最主要的领域,运筹学及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工程的基础。 (1)现代环境特征下的生产组织结构。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个性化、不同企业间在合作前提下的竞争以及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信息共享构成了现在环境特征,适应这些特征的生产组织结构及其企业间的协作机制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2)面向电子商务的仓库选址。在传统的零售店选址理论中,商店必须在几何上接近最终客户,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我们需要仓库的成本最小化,使运送到最终客户的速度最大化,因此需要工业工程界发展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面向电子商务的仓库位置选择和有效的货物补充方案。

(3)基于互联网的协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全球化市场竞争推动了虚拟企业的不断兴起,使得原有企业间供应、生产和销售的联系发生本质的变化,互联网成为跨地域虚拟企业实现的有力工具。基于网络的企业动态联盟,协同进行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成为现代物流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4)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市场和生产的全球化导致了物流和供应链的全球化。要求企业间比以往更加需要紧密的协作,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并使全球供应链上具备高水平的协调能力。

(5)多种物流的相互融合。过去划分较为细致的连锁式零售供应链、第三方物流、生产物流以及特种物流(如军用物资供应、奥运突发性物流等)相互融合,并在部分需求状况下集成。 三.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

1、认知工作设计

现代制造环境中,由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在制造系统中的体力劳动已大大减少,人的作用正从直接参与加工操作逐渐演化为对机器、设备等的监督、控制、维护等。制造系统中人的工作性质的变化,要求人们更加重视信息的接收、处理和决策过程。因此,随着工作环境及人们工作性质的变化,工作研究的重点应该从体力工作研究逐步转移到工作设计的认知方面,充分考虑认知性任务的需要和工人的认知特性。 人类的认知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其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筛选、译码、存储、提取和应用过程。所谓认知工作设计是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在工作设计时充分考虑人的认知特性和认知规律,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下面主要从一般信息的组织设计以及人——计算机交互中软、硬件的设计等方面,粗略地介绍有关认知工作的设计。 1)信息的组织设计

随着机器及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工人的工作主要转向对其进行监控。因此,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必然要接收大量不同的信息(如速度、温度、压力等),并要求能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判断、反馈。为了保证操作的有效性,就要求设计者能够充分考虑操作者或使用者的认知特性,选择容易被认知的信息组织方式。在进行信息设计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信息的种类,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

(2)信息的显示模式,主要有视、听、触、味、嗅五种。根据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最频繁的是视和听两种方式。在嘈杂的环境下,要表达的信息长而复杂时,一般采用听的方式;而当要表达的信息短而简单,或表示警告时,一般采用看的方式。

(3)信息的维度选择。例如,当使用声音作为信息显示模式时,其维度可以包括音量、音调、变音等;当使用光作为信息显示模式时,其维度可以包括亮度、颜色以及脉动的频率等。 (4)信息的表示形式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如红色一般表示危险或停止。

(5)信息的一致性原则,即基于人们的认知习惯,同一性质的信息其表示方法应该一致。例如:黄色表示警告,在系统中一般就采用黄色统一表示警告的意思。 2)人——计算机交互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进行信息处理时最主要、最普遍的工具。因此,基于认知特性的人与计算机交互的设计也变得尤其重要。人——计算机交互设计主要包括交互中硬件及软件的设计。

人机交互硬件设计主要有键盘、鼠标、显示屏等的设计。键盘设计中,根据人们的使用习惯,对键进行了合理的分布;在键的大小以及键之间的距离方面,考虑了与人手指大小的匹配,以便提高速度和减少错误;考虑到人们工作的合理性和舒适性,键盘与水平面也成一定的角度。另外,根据人们工作性质的不同,也可以设计功能不同的键盘。鼠标的出现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了不少的方便,并且根据人们手的使用习惯设计特定的功能。显示屏是现代计算机最主要的输出设备,其大小一般根据人们注意力集中的视觉范围和舒适程度决定;根据个人的需要,可以自我调整与显示屏的距离。

根据需要,除了键盘、鼠标外,人们还发明了触屏、操纵杆等比较快速的设备。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本着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人们试图研究“能听、能说、能理解人类语言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够用自然语言与人类进行交互。

在计算机的软件设计方面,软件开发者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用户的特性,软件界面以人类认知为设计准则,并力求简单化,努力提高软件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以上只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了认知工作的设计。随着环境的变化,人在系统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整个系统的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人的认知特性,对于人在系统中的作用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认知工作的设计还应该提高到工作设计的宏观层次上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提高系统的效率。

工业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的发展应该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及其在各领域重要性的增强,工业工程与认知科学的结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工作设计研究是工业工程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作设计中应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人类的认知特性,是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现代管理理论中管理者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1

论文编号:

课程名称:商务写作

论文题目:现代管理理论中管理者应该具有

的素质和能力

姓名:戴建斌

学号:0902050237

专业班级:工商管理090

2时间:2010年4月28号

现代管理理论中管理者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

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与前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不断涌现,这就对我们新时代的管理者,领导者的要求不断增加,那么在现在管理理论体系下,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具有那些素质和能力,下面,有笔者为大家一一论述。

关键词:现代管理理论,管理者,素质,能力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形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形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联系增强,管理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与全新的格局。正式在这样的形势下,管理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发展趋势。

(1)非理性主义倾向与企业文化(2)战略管理理论(3)企业再造论(4)“学习型组织”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是近代所有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个知识体系,是一个学科群,他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在不断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面前,建立起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自适应系统。要是这一系统能够得到持续的高效率地输出,不仅要求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而且还要求有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构成现在管理科学。

现代管理理论对于领导者的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趋于严格。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领导者往往追求管理的稳定性,长期性,期望对组织的发展施以长远影响。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多变的技术革新浪潮,意想不到的环境变化,往往使追求“稳定性”的领导措手不及。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领导必须有能力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战略规划,要在彻底了解和准确把握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本组织的特点,制订出最佳的发张战略

如果没有科学的战略目标、长远打算,只顾眼前一时的成就,便不可能持续发展,更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惟有运筹帷眶,深谋远虑,才能战略制胜,才能不断壮大发展。因此,现代管理理论对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决策,必须具有迅速适应新变化的能力。战略研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管理者要具有创新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对客观事实的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预见能力。

(一)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领导者的素质,是指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心理素质、知识素质、思想品德修养、身体素质诸方面的基本特征。

1、领导者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对其领导行为有重要影响。领导的人格魅力也来自于好的人品。一个人格高尚的领导者,必然受到群众的尊重和信赖,说话有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率领职工去实现组织目标。如果领导者只是依靠权力,而失去人心,说话无分量,身边元群众,必然指挥失灵,领导不力。

2、领导者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领导绩效,如果领导者具有决策能力,善于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正确决策等,就会有利于实现有效的领导,提高工作绩效。否则,若优柔寡断、错过"战机",或盲目武断,错误决策,就难以实现有效领导,

甚至给组织造成重大损失。

3、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作为领导者,要实现有效的领导,必须掌握比较广博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管理知识及所负责领域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等,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当工作发生变动时,还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以适应岗位需要,并提高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岗位的领导者需要有不同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二)管理者能力素质

能力,又称智能、才能、才干等。领导人才主要需要具有领导才能。

1、决策能力是领导者必备的重要能力。越是高层次的领导者,越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决策能力。领导者在率领群众去实现组织目标时,首先需要善于出主意、想办法、提出行动方案,作出某种决定等,这都需要决策能力。决策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领导者要具有高水平的决策能力,必须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创造力等,才能远见卓识,及时地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2、组织指挥能力。领导者要善于运用组织的力量,协调与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3、协调能力。领导者需要具有处理好组织内各种关系的能力。这些关系包括上下级、平级的关系,以及组织内各部门间的关系。这需要领导者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和掌握领导艺术。

4、社会活动能力。领导者与社会各有关方面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谈判、联合、互助、杜会公益事业等,善于处理与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关系,以刺进组织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5、开拓与创新能力。领导者善于审时度势,开创新局面的能力。这需要敢于冲破陈腐的传统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使组织立于不败之地。

三、现代管理理论要求领导必须将人性化管理与弹性组织机构相结合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生产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机器系统的配件,人被当作是物,管理的中心是物。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组织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机器,而是高素质的人才。组织中人的作用,在组织中越来越显出重要作用。这就促使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工作的中心也从物转向人。

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满足人的需求、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合作和创造性的工作放在首位。在管理方式上,现代管理更强调用柔的方法,尊重个人的价值和能力,通过激励、鼓励人,以感情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充分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及合理配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从固定的组织系统向富有弹性的组织系统发展,这是现代管理发展又一个重要趋势。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组织系统,长期固定不变,显得僵硬。但现在,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组织机构应该趋于灵活而富有弹性,以求信息畅通并行动敏捷,能够具有很强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简化发号施令和相互沟通的渠道,组织管理者将缩小机构,减少层次。在组织各下属机构变小的同时,赋予它们更大的自主权,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下放。这既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专长和创造精神,又有利于使领导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高层战略决策问题上。

现代管理理论是近几十所来正在迅速崛起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其蓬勃发展主要是受到了社会对更高领导能力需求的推动,而这种推动力又来源于社会环

境的迅速变化对组织领导的更高要求。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时代:经济体制的转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价值碰撞,这些都不断在对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也对组织的领导者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门科学理论都不是唯一和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必过于苛求现代管理理论下领导科学的完美无缺,但我们完全可以对其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只要我们遵循严格的科学方法,肯于付出辛劳,不断摸索、总结其精华,这片尚未开垦的沃土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片硕果累累的绿洲。

对于正在成长的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者应当学习当下的管理知识,不断拓展自我,认识自身所存在的不足,认识到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管理领域有新的建树吗,为现代管理理论做出自己的贡献,创造更多成功的典型案例,这样才是符合一个现代管理理论要求的现代管理者。

摘自:周三多 陈传明《管理学》第二版

赵涛 齐二石.2.5现代管理理论.《管理学》

梁雄健.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思想.《现代通信企业管理》

张二烨.现代管理理论下的新型领导模式初探.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

报.2007年4期

第三篇:写作理论概要

写作知识体系

一、写作准备

(一)思想修养

1、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大事

2、树立科学思想,追求现代意识

(二)心理能力

1、观察与感受

2、联想与想象

3、表达与思维

(三)素质准备

1、生活积累

2、学识储备

3、语言学习

二 、写作过程

(一)聚材选材

聚材,搜集占有材料,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途径:观察、调查、阅读。

选材的原则:围绕主题,选取典型,新颖生动有特色,真实性。

选材的方法:精于鉴别(辨别真伪讲究质量,区别文体有的放矢),巧于剪裁。

(二)运思炼意

运思基本特性:创新性、求美性、灵活性、贯通性、综合性、个体性。

运思的主要方法:自由运思、命题运思、形象运思、抽象运思、创造运思、想象运思。 炼意的原则:必须以丰富的材料为基础,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观点为指导,必须善于发掘事物的本质,必须注意所反映事物的特点,必须体现时代的精神。

炼意的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新颖。

炼意的方法:筛选、比较、拓深、归纳。

(三)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的原则:一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二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三要适应不同文体特特点

谋篇布局的要求:一玩着连贯熟委员和二严密紧凑顺理成章单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此波澜起伏曲折变化

谋篇布局的基本内容:

一、内部结构

线索的含义就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现成的作用他是主题突出结构严谨形散神聚。现有的分类:单线复线放射线。线索的安排方式:一主题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义务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

脉络脉络的含义,就是作者观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思维活动过程的路线。脉络的自身特点:朴理性贯通性严谨性。

二、外部结构

外部结构就是文章的外不存在形式。它的主要内容是层次和断路,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1、层次和段落

层次的安排方式:记叙文体安排层次的方式主要由以下六种: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安排层次,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安排层次,以时空交叉为顺序安排层次,材料性质的分类安排层次,以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发展为顺序安排层次,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顺序安排层次。议论文体安排层次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

段落的划分要求有三点:集中、完整、匀称。

2、过渡和照应

过度就是文章的层次和作了之间的连接和转换。过度在文章中信承上启下的作用。照应就是文章前后内容的观照呼应。过度的安排有两种情况:内容转换除要安排过渡。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变换时要安排过渡。

过度的方式有三种:用过渡词语表示过渡。用过渡句表示过渡。用过渡段表示过渡。 照应的方式有三种:结尾和开头向照应。前伏和后应相照应。正文和标题相照应。

3、开头和结尾

开头的方式:常见的开头方式有两种类型,开篇点题式和形象导入式。

开篇便提示主要有以下四种:开门见山起句发意。奇句夺目先声夺人。落笔入题说明缘由。开头总说提摄全篇。

形象导入式主要有以下五种:描绘环境引出人物。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回忆联想引起下文。突兀而起倒戟而入。借用相关事物引入正题。

常见的开头法:

开门见山法 如:

我的语文老师姓高,30岁左右,张的小鼻子小眼小身材,可以说小巧玲珑,唯一称得上大的是他的嗓门……

接近法

类比法

描写法 如:

已经是深秋季节,了无生气的枝头上命令落落挂着几片黄叶,被冷风抽打得悉悉索索的哽咽。苍白的残阳斜射在街头,没有一丝暖意。忽然 ……

议论法 如:

有些人,便携式像风一样,经历过了,纤细一些尘土,的士劲一过,却象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而有些事,却能久久留在我们的内心。

设疑法 如:

朋友,你喜欢读书吗?书,拉起了事件的距离,坐到了地狱的性格;树,是您唱有千山万水,鸟瞰古今中外;书,半年踏上异乡的征途,人生从此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引用法 如:

你为我贫穷,被围,不满意,瘦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新貌?你想错了……

这就是电影界爱你的一具台词,也是我个人的内心写照……

比喻法

结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自然结尾,系结构形态没有独立的段落表示,行文完了也就自然结束,不再另行结束的话。束前结尾,系结构形态通常用独立的段落来显示,它是对文章前面缩写的各个部分,或得出结论和叙述结局,或表示赞美。推后结尾,其结构形态也有独立的段落来表示,他用抒情议论描写类联想等手法,把文章内容引申到成果更深的方面。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醒明主旨篇末点题。含蓄委婉余味无穷。描写景物渲染气氛。展望未来鼓舞斗志。

谋篇布局的能力训练:锻炼思路、立定格局、编制提纲。

(四)语言锤炼

语言锤炼的要求和方法:

准确性要求:用词要认真推敲斟酌,精心辨析词义(辨析词意的轻重,区别范围的大小,分别具体与概括的不同),仔细区别词的感情色彩,注意掌握词的语体特点(口语书面语),句子的结构要合乎语法(结构要完整、搭配要得当、语序要合理、关系要明确),文章内容要合乎逻辑。

简洁性性要求:要注意思维的训练,要提炼最精粹的词语,要熔炼含蓄的词语,可适当选用文言词语。

生动性要求:多用形象的赐予,多用新鲜的词语,多用群众的口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句式要富于变化(语气句式的变化,长短句式的变化,长短句式的变化,声音要和谐悦耳)。

平易性要求:有真意发真情,去粉饰弃雕琢。

(五)修改成文

文章修改的范围: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思想内容方面:主题不够集中突出,或缺乏积极的教育意义。材料不够典型新颖,或真实性不可靠。引文不当引文不当用例不妥,不能说明观点或表现主题。概念模糊判断不清,推理论证不合逻辑等等。

表现形式方面:结构不严谨不完整或缺乏条理性。层次段落过度照应开头结尾的安排不恰当。叙述描写以论述请说明等手法的运用不和文体和文章内容的具体要求。字词句运用不当,辞不达意。句子不顺,语句不合语法规范。书写格式不合要求,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等。 文章修改的内容和方法;完善主题,增删材料,调整结构,润色语言,检查文面(文字书写,标点符号,行款格式,等等)。

三、文体写作

1、写人记事

2、写景状物

3、论事说理

4、抒情言志

5、应用说明

四、写作训练

1、目的原则

一般的说写作训练有以下四个目的:加强作者修养,领悟写作原理,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写作习惯(一是写的习惯,二是讲究写作技术的习惯)。

写作训练的原则:

坚持学以致用

(一)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时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二)平时出给学生作文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以及情感思想等等;(三)学生对作文的反应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误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畏选举。

激发写作兴趣

发展思维能力

要在写作训练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中,具体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思维、在阅读中思维、在采访中思维;要启发他们下笔前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么写。

注意因材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循序渐进。中学作文训练的顺序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其次要先放后收。开始作文,不要设下许多框框来束缚学生,要任他驰骋思想情感。最后要因人制宜。

促进双重转化

双重转化是写作行为过程的一个重要特性。他指的是,任何一篇作文的完成,都必须现由客观事物到作者的认识〈第一重转化〉,再由作者地认识到语言文字的表现〈第二种转化〉即物→意→文。教师在训练中,必须引导和促进学生实现上述双重转化。要通过训练观察、感受、阅读、选材、立意、结构、表达等,使学生提高实现第一重转化所必需的摄制力——摄取、构制的能力,包括观察、捕捉的能力,感受、体验的能力,想象、概括的能力,提炼、开掘的能力,并提高实现第二种转化所必需的表现力——驾驭文字再现思想感情的能力,包括谋篇布局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执笔行文的能力,修改加工的能力。

能力对应图

观察——观察、捕捉的能力

感受——感受、体验的能力

选材——想象、概括的能力

立意——提炼、开掘的能力

结构——谋篇布局的能力

表达——遣词造句的能力

执笔行文的能力

修改加工的能力

2、体系方法

写作训练的体系:

一、指导——示例——练习训练体系

这种训练体系见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改实验小组便写的作文教材。他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训练的项目组成一个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三个部分:作文指导、示例、练习。

二、作文知识——例文——作文范围——写作指导训练体系

这种训练体系限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写的写作教材。他按照记忆能力、说明能力、议论能力的大序列,分别安排各年级的训练重点,每一课都包括四个部分:作文知识;例文;作文范围;作文指导。其特点是着重进行长篇文章的整体训练,而把单项训练放在阅读课的练习中进行。

三、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

他们把写作训练组成为三级六段段。第一级:着重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般观察训练、深入观察训练。第二级:着重培养分析能力;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起步训练、分析入门训练。第三级:着重提高表达能力;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语感训练、章法训练。每一级训练均设计两种方法,第一级训练交替做定向观察与机遇观察练习;第二的训练交替做命题分析与选题分析训练、第三级训练交替做借鉴性表达与创造性表达练习。初一年级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进行第一级训练;初二年级着重培养分析能力,进行第二级训练;初三年级着重提高表达能力,进行第三级训练。

四、语言与思维结合训练体系

它由五个专题组成:第一是语言练习(长短句变化、语感的培养等);第二是形式逻辑的训练(语言清晰性、思维条理性、语言连贯性的练习);第三是想象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第四是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第五是阅读与分析练习。

五、分格教学法训练体系

六、作文范围——作文要求——作文提示——参考题目训练体系

七、命题——写作提示引导式训练体系

八、范文——作文以读代写、读写结合训练体系

九、启发性导言——范文分析——写法指导训练体系

十、作品范例——学生作文示例——写作知识——预备活动——正式作文多级训练体系 十

一、基本写作能力——特殊写作能力训练体系

写作训练的方法

1、训练口头写作能力的方法:讲提纲,谈写法,报告新闻,叙述故事,谈论感想,说明事物,限时讲话,组织讨论,会议发言,宣讲作文。

2、训练书面写作能力的方法:,写观察笔记,采访手记,阅读笔记,虚构故事,自拟作文题,审题心得,写立意体会,写结构提纲,写提纲成文,写命题作文,写自由作文,写限体作文,写供料作文,修改作文,课外练笔。

五、审题知识

一道作文题可能包含以下信息:一世主题的限定二是须在范围的限制但是看题目里联系实际生发主题的线索。

四不渗提法:

的一步:以赐予为单位切割题目

第二步:了解题目中每一个词语带来的限制与相对具有的自由空间。

第三步:抓住关键赐予。

第四步开掘提议推陈出新。

第四篇:理论武装写作提纲30例

理论武装写作提纲30例

1.深化“理论武装”锻造“最强大脑”

深化“理论武装”,注入“精神营养”,锻造“最强大脑”。

深化“理论武装”,注入“行动营养”,锻造“最强大脑”。

深化“理论武装”,注入“力量营养”,锻造“最强大脑”。

2.念好理论武装的“三字经”

念好“深悟透,勤为先,性相近,习相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念好“抬标杆,立责任,善思考,强执行”,强化学习责任意识。

念好“灵活学,创新授,讲共情,重实效”,创新理论学习方式。

3.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关键要“走心”

要在“思”上走心,做到“学”而有悟。

要在“听”上走心,做到“学”而有方。

要在“行”上走心,做到“学”而有效。

4.基层理论武装显实效需“换个包装”

换个“新颖包装”,打造成“深入人心”的“爆品”。

换个“简单包装”,做一个“简洁易懂”的“简介。

换个“实用包装”,赋予“迎合新需求”的“功能。

5.在理论武装中用好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坚持常学常新。

坚持真学真信。

坚持实学实用。

6.以“三字箴言”武装干部队伍

诫之以“慎”,临深履薄。

诫之以“勤”,夙夜匪懈。

诫之以“清”,据义履方。

7.用心用情用智锻造党管武装的“纲”和“魂”

强化思想引领,对党忠诚的灵魂更加纯粹。

扛起使命担当,时刻备战的指向更加鲜明。

坚持共建共享,确保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

8.初心要从理论中“滋养”

在“理论自信”上要有“冰霜历尽心不移”的坚定。

在“理论学习”上要有“百战归来再读书”的自觉。

在“理论运用”上要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成效。

9.理论学习莫先“怯”

理论学习莫怯“高压”,充的是“生物质能”。

理论学习莫怯“高槛”,靠的是“自我革命”。

理论学习莫怯“高山”,走的是“拾级而上”。

10.理论学习务求“真”

要在“真思”上下功夫。

要在“真信”上下功夫。

要在“真用”上下功夫。

11.“固本浚源”加强理论修养

在“学深悟透”中厚实理论素养。

在“融会贯通”中强化理论思维。

在“真信笃行”中永葆理论品格。

12.别让“理论学习不够”成为“光荣缺点”

提高政治站位,消除思想上的“庸”。

突出责任担当,消除行动上的“浮。

注重成果转化,消除结合上的“虚”。

13.争做学好理论的新时代弄潮儿

弄清为何学,增强理论学习动力。

弄清学什么,突出理论学习重点。

弄清怎样学,保证理论学习实效。

14.理论学习要“趁早”“读活”“勤用”

树茂必定根深,理论学习要“趁早”。

有源才能渠清,理论学习要“读活。

流水方可不腐,理论学习要“管用”。

15.莫让理论学习误入“歧途”

理论学习要久久为功,莫入“急功近利”的歧途。

理论学习要善学活学,莫入“强搬硬套”的歧途。

理论学习要标本兼顾,莫入“舍本求末”的歧途。

16.理论学习贵有“三味”

一是要突出理论学习“党”味。

二是要突出理论学习“鲜”味。

三是要突出理论学习“趣”味。

17.在“射击场”领会理论指导实践

加强理论武装需“压满实弹

加强理论武装需“瞄准对象”。

加强理论武装需“上膛射击。

18.理论学习拒绝“欲‘学’还羞”

理论学习拒绝用“包装”代替“武装”。

理论学习拒绝用“做完”代替“做好”。

理论学习拒绝用“真空”代替“真懂”。

19.理论学习更要秉持“钉钉子精神”

要有“挤”劲,着力破解“热衷应酬不勤学”的问题。

要有“巧”劲,着力破解“食而不化不善学”的问题。

要有“韧”劲,着力破解“驰而不紧不常学”的问题。

要有“实”劲,着力破解“流于形式不真学”的问题。

20.“理论学习”如“极限骑行”

在理论学习的前进路上始终“坚定信念”,做到知行合一。

在理论学习的上坡路上用好“骑行挡速”,选择适力前行。

在理论学习的下破路上善于“借力前行”,善于蓄势积力。

在理论学习的骑行路上不做“最后一名”,勇于行在前列。

21.练就强化理论学习的“真功夫”

练就把握正确方向的“真功夫”。

练就培植学习兴趣的“真功夫”。

练就运用科学方法的“真功夫”。

练就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功夫”。

22.莫让理论学习带有“虚浮气”

祛除“虚浮气”就要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

祛除“虚浮气”就要推动理论学习往实里走。

祛除“虚浮气就要推动理论学习往心里走。

23.提升理论修养的“三个维度”

在“学深悟透”中感受政治思想的“温度”。

在“融会贯通”中拓宽政治理论的“广度”。

在“真信笃行”中锤炼政治素质的“硬度”。

24.青年干部要弹好理论学习“三部曲”

要强化意识学懂内涵。

要找准路径弄通原理。

要以学促干做实出效。

25.理论学习“硬任务”必须常做

理论学习要坚持学以致用,要当好“火车头”。

理论学习要坚持形式结合,要学会“拉家常”。

理论学习要坚持明确导向,要学会“宽严术”。

26.淬炼科学理论“笨功夫”“苦功夫”“硬功夫”

“细学”历史唯物主义,在“学、知”上练就“笨功夫”。

“深悟”历史唯物主义,在“思、信”上练就“苦功夫”。

“笃行”历史唯物主义,在“用、行”上练就“硬功夫”。

27.办好“五个课堂”促“理论学习有收获”

一是领导带头学,办好“中心课堂。

二是宣讲引导学,办好“流动课堂”。

三是集中广泛学,办好“周五课堂”。

四是网络随时学,办好“线上课堂”。

五是工作岗位学,办好“实践课堂。

28.多元宣讲“入脑入心”

形式多样化,宣讲“丰富多彩”,提升传播性。

内容实质化,宣讲“入乡随俗”,提升通俗性。

主体多元化,宣讲“百花齐放”,提升针对性。

29.做有“优良特性”的基层干部

用扎实理论突破思想盲点,做基层工作的“清醒人”。

用业务能力打破群众壁垒,做基层工作的“奋斗人”。

用自律心态保持工作热情,做基层工作的“老实人”。

30.打造公务员成长成才“孵化器”

加强理论武装,做好思想“风向标”。

加强实践锻炼,当好行动“助推器”。

加强评价激励,用好考核“指挥棒”。

第五篇:对写作实践的理论指导

对写作实践的理论指导——谈谈文章的详略处理

首先出示本次写作的一篇例文:

我真伤心

今天,是我最伤心的一天——妈妈骗了我。

早上的阳光温和地抚摸着大地,是小鸟的谈话把我叫醒。我急忙穿好衣服,疾步走下楼去。妈妈已准备好了,我兴高采烈地问妈妈:“妈妈,什么时候出发?”妈妈说:“你怎么那么迫不及待呀!”我笑嘻嘻地说:“我想早点看看外公好转了没有。”妈妈说:“既然你这么急,那就走吧!”

车开动了,我躺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到站了,妈妈把我叫醒:“下车了,快点,别睡了。”我一听到“下车了”几个字,就猛然醒过来了。

我们走了好一阵子,我有点儿不耐烦了:“妈妈,到了吗?”“快了。”妈妈望着前方不远处的医院。来到医院后,妈妈留心地看着每一个病房的门牌号。经过好长时间的寻找,总算找到了。在外公的病房里玩了又有一阵子,我们打算回家。

回家时,外公送了我们。走着走着,我又有点儿不耐烦了:“我走不动了。”“快点走,待会儿你要什么我给你买什么。”妈妈无赖地说。妈妈的话音刚落,我的腿仿佛顿时充满了力量。我看到了一家书店,便缠着妈妈给我买课外书。妈妈毫不犹豫就拒绝了:“不行,给你买了,学习就不认真了。”此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再也不相信妈妈了,我的内心无比痛苦。

妈妈明明答应了我的事,却做不到。我真的伤心欲绝。

此文的叙事线索还是很清晰的,语言也连贯、流畅,但是,文章的一个硬伤——详略处理不当。文章的标题——我真伤心,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文章的所有材料都必须为主题服务,换言之,文章的标题务必与所选的材料相吻合、相一致。显然,该篇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伤心”,而材料的侧重点却在“出发——沿途”上,与应该浓墨重彩大肆渲染的“伤心事”上,却有惜墨如金之嫌。

所以,写作指导时就有必要告诫同学们:材料的剪裁、选择尤为重要,而判断的依据就是你所选的材料、所重点叙写的内容是否能有力的表现你的主题、体现你文章的中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西点执行力培训感想下一篇:新当选妇联主席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