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中国小说欣赏

2022-09-13

第一篇:红高粱中国小说欣赏

《中国古代小说欣赏》讲义

第一章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

古代,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寓言故事,已经具有了志怪小说的苗头;《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记述人物言行的史书,又给小说创作以启发;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发展,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产生了志怪小说。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以谈神说鬼或记录名人轶事为主的小说。

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志怪小说中,一方面多有宣扬宗教迷信思想的作品,一方面也有反映广大人民思想愿望的作品。前者如:《阮瞻》叙述素不信鬼的阮瞻被鬼吓坏的故事;《蒋济亡儿》叙述蒋济的儿子在阴司官府当差的故事。后者如:《干将莫邪》记写巧匠莫邪为楚王铸成雄雌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紫玉韩重》记写吴王的小女紫玉和童子韩重相爱,吴王不许,紫玉愤恨而死,韩重痛哭墓前,紫玉灵魂出现,两人墓中结为夫妇的故事;《宋定伯捉鬼》记写宋定伯不但不怕鬼,而且捉住鬼,卖了鬼的故事。后者是志怪小说中的精华。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志人小说的代表是《世说新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义庆,刘宋宗室,封临川王,他喜招聚文学之士,此书可能是他与其他手下文人杂采众书加进所闻而编的,此书成后不久,到梁朝,有刘孝标为其作注,此注引书达四百多种,且多散失,故此注保存了许多古代资料,很有价值。

《世说新语》原只名《世说》,因西汉刘向也有《世说》(已佚),故唐人为区分,称为《世说新说》,到宋朝,又改为《世说新语》,一直沿用到今天。此书记载的是从汉代到东晋的逸闻轶事、言行风貌,其中尤详于东晋,全书按内容分三十六门,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

1、《世说新语》的内容:

(1)作者以欣赏赞扬的态度,描写了大量“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故事,比较清楚地反映士族阶级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如作品选《任诞篇》“王子猷居山阴”表现了士族崇尚“自然”,主张适意而行,不受任何拘束的名士风度。 如《雅量篇》载谢安----------,表现喜、怒、忧、惧不形于色的名士风度。

(2)暴露晋司马氏统治的黑暗恐怖,以及高门士族穷奢极欲、凶残贪婪的丑恶本性。 如《汰侈篇》,“石崇要客燕集”载石崇每燕客-------。

《侈汰篇》“石崇王恺斗富”。 石崇的残暴,王敦的冷酷简直是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1 (3)歌颂了一些正直、爱国、有事业心、有斗争精神的优秀人物。(P355)《言语篇》“过江诸人——”。 当时士族多崇尚脱离实际的清谈,但王丞相(王导)能够对北方沦陷发出感慨,表示要恢复失土,这在当时很可贵。

2、《世说新语》的艺术性:

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如《愤捐篇》描写王蓝田性急。

②善于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 如《德行篇》记管宁割席的故事。

③语言凝练,记言记事巧妙结合,能用人物的片言只语表现其性格。《任诞篇》“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把子猷自命风雅的情态和盘托出。

《世说新语》对后代的小说戏剧都有深远的影响。

2、唐代时期的“传奇小说”——这是一种有文人意识的文学创作,它“叙述婉转,文辞华艳”。唐传奇的题材大致分为爱情婚姻、文人仕途、豪侠行义、历史故事、神仙怪异等,而神仙怪异又往往穿插各类题材中,这是六朝小说的胎记

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了。这给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韩柳倡导的朴实的新体散文,比较适合于小说的创作;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家面向现实。唐代传奇就在六朝志怪小说和当时社会现实基础上繁荣了起来。它虽源于志怪小说却又有很大的发展,由志怪转向了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

中唐时期是传奇创作的黄金时代。作品很多,主要反映现实。即使是谈神说怪的作品,也往往具有现实社会意义。《南柯太守传》,叙述淳于棼与二友酒醉、入梦,在大槐安国招驸马,任太守,煊赫一时,后因战败,公主又死,国王怀疑,有人构陷,被送回乡,梦醒时二友正在床边洗脚,即以虚幻曲折的故事情节,讽刺沉迷仕禄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场互相倾轧的情况。唐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爱情小说。如《任氏传》中的狐女任氏爱恋家境贫寒的郑六,严斥企图恃富施暴的韦崟道:“郑生,穷贱耳。所称惬者,唯某而已。忍以有余之心,而夺人之不足乎?哀其穷馁,不能自立,衣公之衣,食公之食,故为公系耳。若糠糗可给,不当至是”。体现了妇女要求主宰自身命运的愿望和敢于反抗强暴的斗争精神。《柳毅传》,具有神话色彩,叙述龙女被丈夫虐待,柳毅仗义传书,几经曲折,二人终结良缘的故事;表现出柳毅性格善良、品德高尚,龙女反抗压迫、执着爱情,具有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罪恶的社会意义。《霍小玉传》,叙述名妓霍小玉倾心相爱李益,李益考中得官负心,小玉相思成疾,侠士挟持李益重入小玉家,小玉痛责李益,长号而绝的故事;塑造出一个执着爱情、具有反抗精神的悲剧妇女性格,鞭笞了负心的男子,揭露了门第婚姻的罪恶。《李娃传》,叙述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某生相爱,某生沦为乞丐,荥阳公不以为子,鞭之几死,弃之郊野,李娃挽救某生,助他攻读,终于高中得官,荥阳公又认子认媳的故事;对比地刻画出两人的性格特征,热情歌颂卑贱妓女李娃的善良品质,无情揭露高贵荥阳公的虚伪狠毒,具有深刻的反门阀制度的意义。唐代传奇标志着我国小说趋于成熟,揭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序幕。

2 唐传奇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如《柳毅传》写柳毅为龙女完成传书使命,钱塘君杀了泾河小龙,救回龙女后,又陡生波折,平添钱塘君逼婚,柳毅严词拒绝一节。柳毅回家后连娶两妻皆亡,似与龙女无缘,不料三娶的卢氏竟是龙女的化身。作者围绕龙女争取婚姻自主这一主线安排情节,展开矛盾,波澜迭起,出乎意料,入乎情理,构思极巧妙,体现了“作意好奇”的特点。

唐传奇的语言生动流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这与作者不少是诗文高手,讲究修辞造句,注意汲取骈文和口语之长有关。如钱塘君救回龙女后,“洞庭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寥寥数语,钱塘君的性格、说话时的神情口气跃然纸上。

3、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话本是讲故事的人用的故事底本。

话本即说书艺人——在宋代称为说话人,演出的底本。说书人只能用当时流行的口语来说,故话本即当时的白话小说。这是一种不同于志怪、传奇的新兴小说。小说话本在人物塑造及情节处理上都有相当高的成就。在塑造人物时,不但长于动作、语言描写,还长于心理描写。在展开情节时,不但曲折生动,而且善于制造悬念和进行细节描写。

北宋统治者鉴于唐代藩镇的割据跋扈,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又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措施,国内局势比较安定,农业、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繁华的大都市,市民阶层扩大了。这时期,传奇创作趋于衰微,话本却在唐代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话本是民间说话艺人的底本,亦即当时的白话小说。话本这种民间艺术在唐代已经产生。到了宋代,在汴京、杭州等大都市里,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娱乐要求,出现了不少说话场所“瓦子”,促进了说话艺术的发展。元代也是这样。宋元话本可以视为一个整体部分。传留下来的长篇有《新编五代史平话》、《三国志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等。这些话本,分别和后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的创作有很密切的关系。短篇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志诚张主管》等。这些短篇小说,多以城市中的小商人、手工业者和下层妇女为正面描写对象,更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刻画人物也有新的发展,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进一步成熟。

如《错斩崔宁》,写刘贵从丈人家借得十五贯钱,回到家后,他的妾陈二姐问他钱是从哪来的,刘贵和她开玩笑,说是将陈二姐典给了他人换来的。“那小娘子听了,欲待不信,又见十五贯钱堆在面前;欲侍信来,‘他平白与我没半句言语,大娘子又过得好,怎么便下得这等狠心辣手?’只得再问道:‘虽然如此,也须通知我爹娘一声。’”等刘贵睡去之后,“那小娘子好生摆脱不下,‘不知他卖我与甚色人家?我欲先去爹娘家里说知。就是他明日有人来要我,寻到家里,也须有个下落。’”通过这一系列细节的动作、对话、心理描写,把陈二姐不满刘贵,但又无可奈何的温顺性格和口中虽不明言,但又颇有心机的性格刻划得十分生动细致。之后写刘贵被杀,而偏巧小娘子又在路上遇到一个身带很多铜钱,但又颇为斯文的年青人,又为后文的“错斩”设下了悬念。

4、明清时期的“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唯一形式,也是标明回目、分章回叙事的白话长篇小说。源于宋代评话,至明、清两代最为发达。明郎瑛《七修类稿》:“小说起于宋仁宗时,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故小说得胜头回以后,即云话说赵宋某年。”章回小说全书分若干回,少则数十回,多至百余回,每回标以对偶的回目,概括全回故事内容。有的开头有“话说某年”、结尾有“且说下回分解”的

3 套语。著名的有明吴承恩的《西游记》、陆西星的(一说许仲琳编辑)《封神演义》,清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这些作品直到现在还为我国广大读者所欢迎。 拟话本小说:指摹拟宋元话本的形式而创作的作品,主要供文人案头阅读,其形式特征有入话或得胜头回,并征引较多的诗词。(指古代的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是“三言”与“两拍”

“三言”包含《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由冯梦龙搜集、整理、创作、编辑成书的,各收四十篇小说,内容广泛,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描写爱情生活,反映被压迫妇女的追求美满生活,抨击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等,描写忠奸斗争,谴责权奸的罪恶,体现人民的同情和憎恶;《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描写人与人间的关系,歌颂真挚友谊,鞭笞堕落世俗;《灌园叟晚逢仙女》等,描写阶级压迫,同情善良人民,鞭笞邪恶势力。“三言”在描写人物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有些篇中的露骨色情描写,则不足取。

历史演义: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美学理想。

世情小说:以描写世俗人情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作品,又叫人情小说。如《金瓶梅》等。 我国古代小说,经过长期的发展,优秀作品各呈异彩,从中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认识古代社会面貌。

第二章《三国志演义》欣赏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思想欣赏

《三国志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80年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统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民众在**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他们向往和平统

一、拥护清明政治的美好愿望。作为一部经典性的巨著,书中蕴涵的思想意义是相当丰富的,从整体上看,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三国志演义》既表现了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也表现了对仁君贤臣和由他们缔造的清明世界的向往,对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这显然是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而创作出来的,也成为寄托广大民众理想的载体,这也正是全书的创作主旨。其创作主旨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现的,其中刘备是仁君的典范,作者热情地肯定了他“上抱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颂扬了他宽仁爱民、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质,赞美了他敬贤礼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与之相对立的曹操则是奸雄的典型,作者着力批判他“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鞭挞他凶残暴虐、杀戮百姓的恶劣行径,揭露他阴险奸诈、戕害人才的专横作风。在二人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的鲜明对照中,寄予了作者的理想。另外,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足智多谋,关羽的义薄云天,勇武绝伦等等,也显现出作者对传统“忠义”观念的认同与对乱世中“智勇”才能的肯定。

二、《三国志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这既是承受了民间长期积淀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的必然结果,也是作者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还与宋元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条

4 件下的民族心理有关。最主要的是蜀汉集团与曹魏集团的形象本身所包含的社会理想、精神品质、道德风范截然不同,从而表现了作者和人民大众对明君仁政的向往与肯定,对乱臣暴政的反感与否定,这正是拥刘贬曹思想的实质所在,也与全书的创作主旨是完全一致的。

三、《三国志演义》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道德悲剧。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代表公道正义一方的蜀汉集团,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主要人物也都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但他们在与邪恶势力及残酷命运相抗争时,却毫无例外地走向了毁灭,这就造成了一种“扶汉有志,回天无力”的悲剧态势,并给其间注入一股悲剧性的伦理力量和情感力量,使全书笼罩着一层悲观、迷惘的色彩,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幻灭与价值错位的困惑与思索。但作者把这一场道德悲剧归于天命,在一定程度上又淡化了全书的悲剧精神。

第二节 《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欣赏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三国志演义》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首先,作者尊重历史事实,并没有依据自己的道德立场去改变历史的进程,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重大事件的描写大体上是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的,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其次,《三国志演义》中的历史实际上是作者重塑的历史,他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移花接木、踵事增华、无中生有等,对史料进行了合理的取舍与调整,全书不乏铺张渲染与大胆虚构之处,这些地方往往更有利于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现生动的情节,更有利于体现作品的创作主旨,也往往成为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二、绘声绘色的战争描写。《三国志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展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许多战争场景的描写,都堪称是古典小说中的经典片段。其战争描写的突出特点是:1. 善于写不同战役的不同特点,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展示出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使写同类战争,也能灵活用笔,在相似中见出变化,写出新意,毫不雷同。2. 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前的力量对比、形式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以揭示决定胜负的因素。3. 善于在战争描写中突出人的智慧韬略和内在威力,通过战争展示各种人不同的性格特征。4. 善于在写战争时兼写其他活动,或作为战争的前奏和余波,或作为战争的调剂和穿插,使战争既紧张激烈、剑拔弩张,又张驰有度、疾徐相间,节奏分明,摇曳生姿。

三、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三国志演义》写人物,受到题材本身以及儒家道德立场和传统美学理想的制约,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即从历史人物各种性格中,舍弃其他次要方面的性格,专门突出强调其性格的最主要、最典型的特征,不惜用浓笔重彩加以渲染,并把这一特征发展到极致。其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人物就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三奇”:诸葛亮、关羽和曹操。它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有:1. 人物一出场,就确定其基本性格,以后通过不同环境中不同言行的描写,来反复强化人物的这一主要性格特征,这样人物形象的性格基本上是处于稳定不变的静穆状态,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2. 采用传奇性的情节和典型化的细节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3. 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烘托和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4. 善于通过特定的情势和氛围表现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达到以意传神的地步。如诸葛亮形象是作者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塑造的一个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有经天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治,通晓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竭忠尽智,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间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几乎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出山之始,就制定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赤壁之战,他孤身赴吴,身临险 5 境,贯彻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又乘胜智取荆襄,进军益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白帝托孤后,他顾命辅幼主,独撑危局。内修政事,巩固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四、宏伟壮阔的叙事结构。《三国志演义》人多事众,头绪纷繁,作者却能全局在胸,组织得当。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矛盾为主要内容,又着重抓住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主干,其中重点突出蜀汉集团,特别是把诸葛亮的活动作为描写的中心,精心撰构无数故事,使全书成为一个波澜壮阔而又严密精巧的艺术整体。

五、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三国志演义》采用了半文半白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典雅而不深涩,通俗而不鄙俚,大大提高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规范了长篇小说语言通俗化的方向。它的叙述描写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活泼。作者还开始注意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第三节 《三国志演义》的作品欣赏

《温酒斩华雄》

1. 此段文字选自《三国志演义》卷之一《曹操起兵伐董卓》(毛本在第五回),主要描写蜀汉集团的重要人物关羽建立“威镇乾坤第一功”的经过,这是他在全书中的乍露锋芒、一鸣惊人之战,也是他非凡战斗经历的一个声色雄壮的开端,表现了关羽的勇武无比和超凡绝伦。

2. 此段文字的艺术特点:

(1)以虚写实,虚实相生。它不直接描写战场上惊心动魄的交锋,而是别开生面地把镜头对准诸侯们的中军帐,从众诸侯耳闻的视角和大惊失色的反应去渲染声势,充分显示了这位顷刻间扭转乾坤的英雄的内在威力,这种叙事策略使之获得了更高程度的艺术真实。

(2)细节点染,精光四溢。这段文字还在那杯热酒上大做文章。曹操以酒为关羽助威壮行,他却偏偏不饮:“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可谓掷地有声,非同凡响。等他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时,“其酒尚温”,这一神来之笔,使流逝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显示出战斗的神速,也简练传神地表现出关羽的神勇,起到了一以当十,以少总多的作用。

(3)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此段文字先极力渲染华雄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写他连斩盟军四员骁将,而且将孙坚打得狼狈而逃,十七镇诸侯被挫尽锐气,以其不可一世反衬出身微贱的关羽的勇武豪迈。而关羽自荐出战所引起的不同反应,又使其他人物的性格在对比中显示出来。

第三章 《水浒传》欣赏

第一节 《水浒传》的思想欣赏

《水浒传》在成书过程中所摄取的材料相当复杂,既有农民革命思想的闪光,也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后来作者在编定成书时,又用传统的忠义思想对它进行了加工改造,成书后还经过不同思想倾向的文人的润色和删改,因此全书的思想内涵就显得非常的丰富复杂,其主题思想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趋势,形成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艺术整体。具体论来,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水浒传》是一部正面反映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整个过程,这是全书所具有 6 的客观意义。首先,《水浒传》形象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佞当道、鬼蜮横行、民怨沸腾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就在于“乱自上作”、“官逼民反”,肯定了好汉们“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正义性。其次,旗帜鲜明地歌颂了梁山英雄的反抗精神和光辉业绩,生动地描写了农民义军从小到大、由分散而聚合的发展规律,展现出一副声势壮阔的农民战争画卷,描绘出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死生相托,患难相扶”的理想世界。再次,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失败命运,梁山义军最终接受了招安,但招安带来的不是皆大欢喜的吉庆终场,而是东征西杀、死伤殆尽的悲剧结局,如实地揭示出农民起义的思想局限性,从客观上说明了农民义军投降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水浒传》也是一部忠义思想的颂歌。首先,《水浒传》早期的本子都题为《忠义水浒传》,宋江做了梁山寨主以后,“聚义厅”更名为“忠义堂”,梁山义军的起义纲领也被确定为“替天行道”,而同样是造反起家的方腊志在推翻朝廷,就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叛逆,这些都显示出作者对忠义思想的推崇。其次,最能体现忠义思想创作宗旨的是宋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出发,深刻地刻划出宋江身上忠和义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性格,他既是不违父教的孝子,又是仗义疏财的义士,更是心忧社稷、专图报国的忠臣,他参加农民起义队伍只是“权居水泊,暂时避难”,最终目的是谋求招安,改邪归正,为国尽忠竭力,果然招安后,宋江打着“顺天护国”的旗号,率领义军攘外安内,临死还念念不忘“忠心不负朝廷”,可谓是大忠大义之士。再次,“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全仗忠义的英雄却被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贯穿全书的忠奸斗争却以忠义一方的失败而告终,传统的忠义道德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竟然无能为力,不能不发人深思,这也正是作者思想的矛盾和困惑之处。

第三,《水浒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掺加进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因此它又是一部英雄的颂歌、是一部勇力和智慧的颂歌。《水浒传》相传又名《江湖豪客传》,后人把它和《三国志演义》合刻时,又统称《英雄谱》。在这些绿林英雄身上,集中体现了以侠义为核心的市民道德观。他们各有一身本领和满腔义气,热衷于闯荡江湖,广结朋友,或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或扶困济危,除暴安良。面对强大的罪恶势力,他们勇于起来反抗,除恶务尽;面对弱势阶层,他们敢于抱打不平,申张正义。他们皆具有光明磊落、敢作敢为的人格精神,见义勇为、恩怨分明的道德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侠肝义肠,充分表现出市民阶层对社会公道、对社会正义的朴素向往。另外,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等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也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可见,《水浒传》不但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形象载体,而且还是民间侠义文化的重要显现。

第二节 《水浒传》的艺术欣赏

《水浒传》既是我国英雄传奇小说的光辉典范,也堪称是我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已经完全成熟。

一、《水浒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出梁山好汉的英雄群像。《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开始从《三国志演义》的类型化典型走向初步的个性化典型。

1. 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紧紧扣住人物的身份、教养、经历和遭遇,从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 善于处理英雄人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仅写出了英雄们性格的异中之同,更注意以同中之异来表现性格相近的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作者往往设置类似的故事情节,以犯中求避、对比映衬等手法,突现人物的独特个性,做到了“同而不同处有辨”。

3. 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揭示其性格最本质的特征。作者很注重人物的出场亮相,常常让人物一出场便马上进入行动。作者又善于通 7 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来充分刻划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还善于在故事的进程和环境的转换中,逐步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4.善于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注意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

二、《水浒传》的故事结构颇有特点。全书可以七十一回为界,分为两部分。七十一回之前,基本上是由互相衔接又相互独立的一系列英雄传奇故事组成,仿佛是一个个梁山好汉的列传或合传,主要人物依次出场,一环紧扣一环,宛如百川汇海,先分后合,可称为是连环式结构;在各路英雄聚义梁山之后,主要是以群体性的战争板块为主,小说依照时间顺序,先后写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破大辽、捉田虎、平王庆、讨方腊等重大的军事行动,宛如江流主干奔腾而下,直泻入海,可称为是单体式结构。这样的结构方式是同作品主题的表达高度适应的,前半部分主要突现官逼民反,后半部分主要表现忠奸斗争,同时所有的情节单元又都由从逼上梁山到效力朝廷这条总的线索贯穿成整体。

三、《水浒传》的语言艺术也取得很大成就。它是我国第一部纯粹用白话写成的长篇小说,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它以生动流畅的白话口语为基础,经过文人的锤炼加工,成为纯熟的优秀的文学语言。《水浒传》的叙述语言形象传神,明快洗练,充满生活气息,极富表现力,叙事写人多用白描,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达到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的地步;绘景状物则简练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水浒传》语言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往往可以从说话看出人来,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各自的语言反映了各自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它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

第三节 《水浒传》的作品欣赏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 此段文字选自《水浒传》第十回(七十回本在第九回)。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见于《水浒传》第七回至第十一回,是全书最为精彩的章节之一,这一节文字主要写高俅父子在野猪林未能结果林冲之后,仍未死心,又派陆谦火烧草料场,企图将林冲置于死地。林教头面对高俅一伙的步步进逼,终于从原来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变为奋起反抗、杀仇泄愤,走上了革命道路,自此,林冲雪夜上梁山,开始了他落草水泊的英雄生涯。

2. 此段文字的艺术特点:

(1)在特定的现实环境和矛盾斗争的焦点上刻划林冲的性格,并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内心活动,细致而又深入地描绘出林冲走向反抗的曲折过程。作品一方面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他忍辱苟安、精细谨慎的性格,说明他仍心存幻想,另一方面林冲毕竟是光明磊落的英雄,在他身上也具有扶弱济贫的侠义气概和不满于黑暗统治的正义感,在忍无可忍之时,终于升腾起反抗的熊熊烈火,其性格转变是艰难的,也是令人可信的。

(2)善于设置悬念,情节疏密相间。作者先是从李小二夫妇眼中耳中写陆谦等人的言行举止,生出故事悬念,接着写林冲得知陆谦前来谋害自己,立刻买来解腕尖刀,寻其报仇,可又遍寻不着,复归平静,情节的这一突兀变化,使得悬念环生。再写管营派他去干守草料场的美差,更使读者疑窦丛生,此时作者并没有迅速解除悬念,反而荡开笔墨故意去写貌似闲笔的妙文,直到草料场起火,林冲在山神庙无意间听到陆谦等人的自述,一切才真相大白,整个情节既扣人心弦,又张驰有致。

(3)自然景物和环境描写相当出色。文中对“雪”再三点染,三次写到那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简洁传神,形象地表现了特定情景下自然景色的神韵和意境,也有力地衬托出林冲 8 孤危落拓的心情,突出了林冲退无可退的处境。同时大雪还关联到人物的命运、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这一节中作者还反复写了“火”,其中两次写到照顾火盆,说明草料场失火并非林冲不慎,同时外面的熊熊大火又和林冲内心的冲天怒火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第四章 《西游记》欣赏

第一节 《西游记》的思想欣赏

作为一部产生于封建社会后期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深受传统文化思想和时代思潮的影响,内容相当复杂,创作主旨更是众说纷纭。总的看来,《西游记》在取经故事的外壳之中蕴涵着“明心见性”的哲理,在充满神异性、诙谐性的情节中注入了现实精神和理想新质。

一、从《西游记》的基本间架与整体结构来看,作品无疑宣扬了与释道相融合的心学,蕴含有修心炼性、以心说法的寓意。孙悟空无法无天的大闹天宫,实质上是表现人心的极度放纵;“心猿” 终归被压到五行山下,则表明放纵之心挣脱不出尘世之网,由此“放心”告终而“收心”开始;西天取经修成正果的征途,实际上是象征着“心猿”归正的历程。

二、从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内蕴来看,作品又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强烈肯定,显示出明代中叶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宫,主要写悟空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在他身上具有冲决一切束缚与羁绊、藐视一切礼法和权威的叛逆精神,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人的觉醒的必然反映;从皈依佛门到取回真经,主要突出悟空降妖除魔的大智大勇,他的英勇无畏,百折不挠,敢于斗争,也善于斗争的英雄性格与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可贵精神,由此得到充分表现。

三、《西游记》既是一部诙谐幽默的“游戏之作”,又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作品只不过是借助佛、道提供的虚幻意象和它们虚构意象的思路,来驰骋作家超凡脱俗的奇思妙想,编织出取经的奇幻故事,以供读者消闲娱乐,因而作品表现出浓郁的诙谐性和趣味性;同时作品“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在一些细节场景乃至插科打诨中,作者信笔点染,旁敲侧击,无不切中事弊,因而作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深的时代烙印。

第二节 《西游记》的艺术欣赏

《西游记》作为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浪漫主义是它的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它把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一、在整体风格上,《西游记》洋溢着浓厚的幻想色彩,在古代长篇中构筑了一个变幻奇诡而又真实生动的神话世界。不论是光怪陆离的风物环境、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还是别具一格的神魔人物,无不充满瑰丽的想象,神奇的夸张,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在形象塑造上,《西游记》将人性、物性与神性有机地揉和在一起,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物性,是指神魔形象本体物的现实自然属性;神性,是指神魔形象所具有的超人的法术和本领;人性,是指神魔形象所寓托某种人的现实社会属性。其中人性是内在核心,据主导地位。正是三者的水乳交融,妙合无垠,塑造出了许多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神魔形象。

三、在艺术结构上,全书经纬分明,严谨完整。此书由大闹三界、取经缘起、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这三大部分既是有机联系的艺术整体,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部分也由各有起讫相对独立的若干小故事组成。其中大闹三界是序幕,取经缘起是过渡,西天 9 取经是主体。全书以唐僧师徒取经为贯穿始终的主要线索,把数十个小故事串联起来,可称为是“线性结构”。

四、在艺术格调上,《西游记》继承了寓庄于谐的优秀传统,“戏墨寓至理,幻笔抒奇思”,亦谐亦谑,寓嘲寓讽,轻松活泼,妙趣横生,使作品充满诙谐的兴味,产生出异常浓烈的喜剧性效果。作品或随意点染,涉笔成趣,或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饶有情趣,可谓嬉笑怒骂,皆成妙文。

第三节 《西游记》的作品欣赏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1. 此段文字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主要叙述凶狠狡猾的白骨精,善于变化伪装,三次都使唐僧上当受骗,孙悟空却能屡屡识破其假象,充分发扬了勇于战斗、除恶务尽的精神,直到把他消灭。悟空虽保卫了唐僧,却反遭误解和责难,但他胸怀坦荡,深明大义,坚决打杀白骨精,也因此被逐回花果山。

2. 此段文字的艺术特点:

(1)情节曲折多变,结构层层递推。此段主要写白骨精三变与孙悟空三打,中间又夹杂着猪八戒的三唆和唐僧的三逐,写来毫不雷同,摇曳多姿,使故事一波三折,奇趣横生,引人入胜,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发人深思。

(2)人物组合巧妙,形象对比鲜明。此段中唐僧师徒的组合合理,四人不同的思想性格相互碰撞,相互映衬,既构成了取经队伍内部的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又构成了形象的比照。孙悟空的桀骜不驯,英勇顽强,唐僧的颟顸昏庸,是非不明,猪八戒的不顾大局,搬弄是非,沙僧的老实钝拙,无所作为,都在对比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3)人物塑造体现了人性和神性、奇异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特点。这在孙悟空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他会腾云驾雾,其火眼金睛能洞察妖魔,还能把妖精打得现出原形,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对妖精十分痛恨,对师父相当尊敬,以及对客观情况能做出科学判断,又都是合乎现实逻辑的人之常情,二者的有机统一,使他成为“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

第五章 《金瓶梅》欣赏

第一节 《金瓶梅》的思想欣赏

《金瓶梅》是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巨著,它假托宋朝旧事,实际上展现的是晚明政治和社会的各种丑恶面相,有着深厚的时代内涵。

一、全书描写了富商、官僚、恶霸三位一体的典型人物西门庆的罪恶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并以西门庆为中心,一方面辐射市井社会,一方面反映官场社会,展开了一个时代的广阔图景,彻底暴露出人间鬼蜮世界的肮脏与丑恶。西门庆一方面凭借经济实力来交通权贵,行贿钻营,提高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又依靠政治地位来贪赃枉法,为所欲为,扩大非法经营,从而成为集财、权、势于一身的地方一霸。作品还通过西门庆的社会活动,反映了上自朝廷下至市井,官府权贵与豪绅富商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的现实,从客观上表明了这个社会的无可救药。

二、《金瓶梅》以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了西门庆及其妻妾的家庭活动,写出了这个罪恶之家荒淫无耻、贪婪无厌、骄奢糜烂、勾心斗角的林林总总,反映了正常人性惨遭扭曲和异化的过程。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诸多女性,尽管出身、性格、遭遇不尽相同,但都无视所谓的道德名节,被超常的情欲、物欲和肉欲所支配。她们以扭曲的人性去对抗道德沦丧的夫权社会,又在人性的扭曲中走向堕落和毁灭。作品从不同角度显示着不同女性或 10 卑污、或势利、或庸俗、或阴暗的灵魂,赤裸裸地表现出人的原始的动物的本能和欲望,毫无粉饰地表现出在金钱力量冲击下的人性的扭曲与丑恶。

三、《金瓶梅》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着浓厚的天道循环的宿命论思想,使得后半部充满了虚无色彩;二是有不少庸俗低级的性描写,冲淡了小说的暴露力量;三更为主要的是作者缺乏文学家所应具有的良知感与责任心,在审“丑”和嗜“丑”之间游移不定,使得作品的理想精神完全失落,书中人物都是病态的、畸形的,整部作品看不到丝毫的光明和希望。

第二节 《金瓶梅》的艺术欣赏

作为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它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在创作题材上,从描述英雄豪杰、神仙妖魔转向家庭生活、平凡人物。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时代性,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渐趋成熟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发展,为此后的世情小说开辟了广阔的题材世界,并使之成为此后小说的主流。

二、在创作主旨上,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为表现丑。《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在批评社会黑暗的同时,更多的是着力讴歌美好的理想,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金瓶梅》则实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念的大转变,极写世情之恶、生活之丑,是一部彻底的暴露文学。它在表现丑的时候,常常用白描手法,揭示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这种写法对此后的讽刺文学有极大的影响。

三、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金瓶梅》的叙事重心从以往的以组织安排故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人物为主,并且克服了先前小说中人物性格单一化、凝固化的倾向,注重多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能细致如微地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一些人物形象中出现了美丑并举的矛盾组合,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流动性。

四、在叙事结构上,从线性发展转向网状交织。此前的长篇小说基本上是由一个个故事联结而成,采用的是线性发展的结构形式,而《金瓶梅》则从生活的复杂性出发,发展为网状结构。全书围绕西门庆一家的盛衰史而开展,并以之为中心辐射到整个社会,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情节相通的生活之网,既千头万绪,又浑然一体。

五、在语言艺术上,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此前长篇小说的语言深受“说话”伎艺影响,《三国志演义》属于半文半白的演义语体,至《水浒传》、《西游记》白话语言日渐成熟,同时也向着规范化和雅驯化的方向发展,而《金瓶梅》却代表了小说语言发展的另一方面,即遵循口语化、俚俗化的方向发展。它运用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充满着浓郁淋漓的市井气息,尤其擅长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神情口吻无不毕肖。

第三节 《金瓶梅》的影响

一、作为文人独立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金瓶梅》标志着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的一个飞跃,极大地推动了后代作家的独创性,从此文人独创长篇小说成为风尚。

二、作为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为后世的小说创作开辟了新纪元,奠定了世情小说的发展基础,它对世情小说的几个流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以婚姻家庭为中心 11 描摹世态人情的家庭小说;二是作为世情小说的一股“异流”而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三是发展了其负面影响的艳情小说(也称“猥亵小说”)。另外,它以讽刺笔法来暴露社会黑暗的优秀传统,也被后来的讽刺小说、谴责小说所继承。

三、《金瓶梅》的有关研究现已被称为“金学”,并流传到国外,受到海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好评,这部不朽的名著也成为世界文学的财富。

第六章 “三言二拍”欣赏

第一节 “三言二拍”的思想欣赏

“三言二拍”中的明代作品,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大多数是围绕市民生活及其兴趣点展开的,颇为全面地反映了晚明市民阶层的情感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表现婚姻爱情生活是“三言”中最具特色的题材,在“二拍”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此类题材一方面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同时也表现出新的发展。一类作品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旧的封建传统意识的突破,对新的婚姻爱情观念的追求,也就是提倡男女双方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同时对男女情爱和情欲给予大力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冲决了礼教之大防,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另一类作品反映了被压迫妇女追求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揭露了封建势力和传统礼教的虚伪与凶残,带有人文主义的特点,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

二、大胆地揭露统治阶级倒行逆施的罪恶本质与官场吏治的腐败黑暗,同时也体现出清官贤士的正义感和下层人物的反抗精神。此类作品有的是直接面向现实,表现朝廷内部的忠奸斗争,如时事政治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有的是描写了官吏的昏庸无能、暴虐残酷,甚至是径直为盗的丑恶行径,如《进香客莽看金刚经》;有的是暴露社会邪恶势力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如借神灵惩邪恶的神异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等。

三、描写市民生活(尤其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形象地展现了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的图景。此类作品一反重农抑商的传统意识,商业商人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肯定,追逐货利、发财致富已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不少商人也被塑造成正面形象。如果说“三言”中的此类作品着重写的是商人的重义守信,反映的是商人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时的精神面貌,如《施润泽滩阙遇友》、《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皆歌颂了小手工业者拾金不昧的品德和患难相助的友谊;那么“二拍”则着重写的是商人发家暴富的白日梦,表现出已经占据历史舞台的商人迅速崛起的态势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叠居奇程客得助》皆肯定了新兴市民们通过冒险经营、投机取巧来发迹变泰。

第二节 “三言二拍”的艺术欣赏

“三言二拍”中的明代作品既从话本母体中继承了“说话”艺术的特质,又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营养,形成了更适应于书面阅读的艺术手法和创作特点,同时在包括情节设置、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也形成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独具的艺术特色。

一、“三言二拍”“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故事的传奇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善于运用生活中偶然性的巧合来构成故事的冲突,回旋跌宕,波澜起伏;同时也善于设置悬念伏笔,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者还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脉络清晰,情节连贯, 12 头尾完整,前因后果都交代分明,各种矛盾冲突一定当场解决,这是适应我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心理而形成的,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所独具的民族形式。

二、“三言二拍”中的优秀作品已能初步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出性格鲜明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与以粗笔勾勒见长的宋元话本相比,“三言二拍”既有了较多的真切自然而又层次清晰的心理描写,也有了具体丰富而又生动传神的细节刻画,体现出白话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新进展。同时,作者从宋元话本那里承继了以行动表现人物的写人手法,有时把人物置于与外部世界的激烈冲突中来显示其内心矛盾,有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突出强调、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三、“三言二拍”的语言既汲取了宋元话本“谐于里耳”的特征,又经过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的润色、创作,把生动活泼的口语与浅显易懂的文言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文心”和“里耳”的谐合。作者将宋元话本粗具形态的白话变成了流畅生动的文学语言,较为纯净,少有杂质;叙述语言明白如话,富于表现力;人物语言描摹逼真,具有个性化;达到了不事雕琢而自然曲尽事物之情的境地。三言二拍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语言艺术已经跨越了通俗化的初级要求,开始进入更高的规范化和艺术化阶段,为白话短篇语言树立了典范。

第三节 “三言二拍”的作品欣赏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1. 此篇小说选自《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由冯梦龙根据宋懋澄的文言小说《负情侬传》改编而成。作者以独特的审美视角重写传统的负心薄幸题材,不仅写出了杜十娘崇高美丽的灵魂,而且写出了这美丽灵魂之被毁灭的悲剧。杜十娘美好而正常的生活愿望在暴发商人的金钱和官僚世家的礼教的联手下终遭扼杀,她以青春和生命向吞噬她的黑暗现实发出了最强烈的控诉,其人生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历史内涵,不愧为明代拟话本的扛鼎之作。

2. 此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1)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各具特性。作为误落风尘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杜十娘美丽、聪明,又不乏来自生活经验的精明老练,同时对自由幸福与独立人格有着更为热切的向往。希望破灭后的悲愤投江,更显示出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性格。作为宦家子弟的李甲,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人物,一方面他对杜十娘确实有一定的真情实感,尽管这种感情的基础相当薄弱;另一方面其出身教养则决定了他必然要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尊严,在夫妇之欢的爱情与父子之伦的礼教不可得兼的情况下,他负情忘义,暴露出灵魂的卑怯自私。

(2)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婉转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如小说最后一节写杜十娘从闻知情变至怒沉百宝箱,悲剧的设计相当成功,富有神韵,尤其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流程,通过动作和语言层层推进,描写细腻而自然。

(3)小说采用一环套一环的连缀式结构,单线发展,依次递进,如笋之剥皮,层层剥开,层层深入;同时通篇以一“情”字贯穿,男女主人公的钟情,十娘从良后的欢情,李甲左右为难的愁情,由孙富的伪情引发的李甲的绝情,十娘的悲愤绝望之情以及李甲的无限悔恨之情,如颗颗宝珠穿在男女爱情的主线上,既使得情节浓缩紧凑,又使得矛盾集中突出。

第七章 《聊斋志异》欣赏

第一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欣赏

《聊斋志异》乃是蒲松龄寄托“孤愤”之作,他自觉地将记述怪异与现实批判、抒情言志结合在一起,以小说创作作为抨击时政窳败、揭露社会痼疾、表现美好理想的工具。因 13 此,与以往的文言小说相比,《聊斋志异》大大增强了对现实生活的干预意识和批判意识,有力地拓展了文言小说的社会功能。

一、《聊斋志异》中最富现实意义、最具思想价值的作品是官绅批判小说。此类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鞭挞了贪官污吏鱼肉百姓、势豪劣绅肆虐乡里的罪恶行径,同时也表现出下层民众不屈不挠的反抗。代表作品有《席方平》、《促织》、《梦狼》、《续黄粱》等。

二、科举批判小说最能体现《聊斋志异》作为“孤愤”之书的特色。作者对科举的愤懑不平,首先发泄在科场的是非颠倒与考官的衡文不公上,如《司文郎》、《贾奉雉》。作者还饱含辛酸,深入揭示出八股取士、功名利禄对封建士子灵魂的摧残、腐蚀与扭曲,如《叶生》、《王子安》。

三、《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男女情事的爱情小说。此类小说往往通过非现实的幻想世界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爱情理想、人性理想。一些小说突出强调了两情相契的知己之爱,已突破郎才女貌式的传统爱情观;一些小说充分描绘出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压抑,使作品的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其中的女主角大多是由花妖狐魅幻化而成,她们被赋予各种各样的美好品格,不虚伪,不矫情,不受羁绊,不被约束;在追求婚姻幸福生活的过程中,热烈大胆,富有主动的精神,坚贞专一,具有执着的信念,寄寓着作者的人性理想。代表作品有《婴宁》、《青凤》、《香玉》、《连城》、《阿宝》等。

四、描绘家庭伦理的矛盾纠葛,揭示各种病态社会现象的世情小说,在《聊斋志异》中包罗最广泛、思想倾向也最复杂。此类作品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美刺的原则,立意在于劝善惩恶。部分作品歌颂了世间的真情,善美的人性,如《乔女》、《娇娜》;更多的作品则是表现世态的庸俗,人心的险恶,如《局诈》、《劳山道士》;还有一些作品写日常家庭生活的情态,展现了世风的浇薄,也可看出作者回归传统道德的良苦用心,如《张诚》、《曾友于》。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欣赏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兼采众体之长,不仅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从史传文学、白话小说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所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一、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

二、大量的非现实性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是《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成就。这些形象塑造的基本方式是:以他们作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为核心,巧妙地融合进他们作为“物”的自然属性或幻想属性,使之成为一种人性和物性复合统一的艺术形象。这样,这些花妖狐魅既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使人忘其为异类;又蕴含着他们本体的固有气质和超现实的神异性,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大大增强了形象的美感。

三、《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内,却又顺理成章,是按照某种固有的逻辑必然出现的。其情节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人物性格逻辑和幻想逻辑,二者往往蕴含在同一个情节系列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作品幻中有真、真中有幻的艺术特色。

四、《聊斋志异》采用的是优美、典雅、精炼、传神的文言,又做到了文言体式与生活神髓的高度统一,因此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 14 作品的叙述、描写语言,都在文言形式中蕴含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极富描摹力和表现力,大大增强了文言小说的小说性和趣味性。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作品欣赏

一、《婴宁》

1. 此篇作品选自三会本《聊斋志异》卷二,是蒲松龄爱情小说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叙述了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结为美满姻缘的故事。婴宁是狐母所生,鬼母所养,从小生活在远离尘寰的环境中,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世俗人情的污染,在她身上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表现了作者对于归真返朴的纯真人性的向往;而婴宁一旦进入现实社会,天真烂漫的理想性格也随之消失,这种悲剧性结局正是严酷的现实造成的,从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礼法对妇女健康天性的压抑和窒息。

2. 此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1)这篇小说把人物放在艺术构思的核心地位,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婴宁这一形象的构成比较复杂,从整体上说,她是人的社会性和狐的神异性的复合;单从她作为人的方面来看,其个性也具有复合性。作者着力刻划的是婴宁的爱花、爱笑以及纯真得近乎痴憨的性格特点,在这些外在特点背后,还隐藏着一个聪明、狡黠、勤劳、知礼、虑事缜密而又具有深沉情感的婴宁形象。其两重性格的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2)全篇线索清晰,情节奇幻,既出人意表,又入情入理。小说以王子服见婴宁、想婴宁、找婴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与之成婚作为情节纵向展开的线索,但又步步制造疑云,层层设置悬念,迟迟不点明婴宁的真实面目,直到篇末才揭开谜底,使人恍然大悟,具有“铺排安放,变化不测”(冯镇峦《读聊斋杂说》)的鲜明特征。

(3)这篇作品的环境描写不仅画面鲜明,而且造成一种氛围、境界,更好地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婴宁居住环境的幽静雅洁、自然无华,经过作者的层层点染,一一跃然纸上,又与她嗜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性格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样的描写既具有象征与寄托意义,又使作品带有强烈的诗化倾向。

二、《促织》

1. 此篇作品选自三会本《聊斋志异》卷四,是官绅批判小说的代表作,也是聊斋一书中最受评家重视和青睐的艺术精品。它通过成名一家为捕捉促织“以塞官责”而经历的悲欢离合、荣辱祸福,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和徭役科敛的惨酷,其中既有对邀宠媚上而残民以逞的各级官吏的尖锐批判,也有对造成这一悲剧的总根源――封建帝王的委婉规劝,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等级制度的不合理和政治官场的滑稽荒谬。

2. 此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1)构思精妙,以小见大。作者着笔于小,却着眼于大,小说的绝大部分篇幅是对小小促织的具体细致的描写,但这只小虫却完全维系着成名一家人生死存亡的命运,而这命运又跟封建官吏的罪恶和皇帝的享乐腐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使捉促织和斗促织的琐细之事,负载着沉重而深刻的社会命题。

(2)情节曲折,富于变化。小说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来安排故事,写得腾挪跌宕,变幻无穷,同时也将成名的悲惨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主人公由悲到喜,喜极生悲,悲辍复喜,悲喜交替,祸福相生,故事得以在大起大落中逶迤推进,读者的心弦亦随之忽张忽驰。

(3)心理刻划精细入微,细节点染生动逼真。如小说中从成名得知幼子把促织弄死至再次获得促织一节,描绘其大悲与大喜、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心理变化流程,极富层次感; 15 又如关于斗促织的一段描写,小虫的由蠢如木鸡而奋起作战,少年的从大笑变为大骇,无不写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

第八章 《儒林外史》欣赏

第一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欣赏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描写,绘制出一轴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它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儒林群体的命运这一历史的课题,孜孜不倦地探求儒林的真正出路。因此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首先是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

1. 第一类是儒生形象,这类人物最具典型意义,也写得最为成功。其中有热衷功名、利禄熏心的腐儒,如周进、范进,他们老实平庸,懦弱猥琐,思想麻木之极,知识贫乏之极,一生匍匐于科举制下,精神也受其毒害和摧残;有虔诚相信八股举业和封建礼教而自害害人、中毒毒人的迂儒,如马二先生、王玉辉,一个视举业为神圣不可侵犯,诚心诚意地四处宣扬举业至上,一个真心笃信礼教,自觉以礼律己,他们既是封建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受害者;还有原本纯朴善良却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变质的陋儒,如匡超人、牛浦郎,他们精神堕落、道德败坏、廉耻丧尽,正是功名富贵的颓风熏染的结果。

2. 第二类是官绅形象。他们是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出仕则大多为贪官污吏,处乡则大多为土豪劣绅,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前者如王惠、汤奉,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压榨百姓,贪婪成性,作威作福;后者如严贡生、张静斋,通过科举特权,交通官府,鱼肉乡邻,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这样,作者就把科场批判与官场批判、政治批判结合起来,既在更深层次上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又提高了全书的思想价值。

3. 第三类是名士形象。他们苦苦谋求的是“异路功名”的终南捷径,实为科举制度的派生物。这些人不走八股正途,貌似风雅,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闲得无聊的纨绔子弟,名落孙山的科场士子,搔首弄姿的斗方诗人,招摇撞骗的帮闲篾片,他们装腔作势,攀附权贵,在骨子里对功名富贵依然念念不忘。作者通过湖州莺脰湖盛会、杭州西湖诗会、南京莫愁湖高会几次集中亮相,揭露了这些假名士的无耻丑态和肮脏灵魂。

上述三类形象,恰如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可见,八股取士制度构成了牢笼一代文人的巨大厄运,功名富贵观念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世风的颓败,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深思索。

其次是通过三类肯定性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作者的理想,反映他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 1. 第一类是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琼枝。杜少卿寓有作者的影子,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他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对某些封建礼俗提出大胆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尊重女性,要求个性解放。在他身上有比较多的离经叛道的味道。沈琼枝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女子形象,她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敢于同封建势力做坚决斗争,不慕财富,不惧官府,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维护妇女的独立人格,闪耀出叛逆思想的光芒。这两个人身上,已初步具有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光彩。

2. 第二类是真儒名贤形象,如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他们均看重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合理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儒学精神。同时他 16 们又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真正代表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全书核心事件的祭祀泰伯祠,就是他们企图通过复古手段来挽回世道人心、以传统礼乐来改造现实社会的写照。但这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贤人君子也最终难免“风流云散”。

3. 第三类是市井奇人形象,有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这四位奇人不受功名富贵羁绊,不受礼法名教束缚,傲骨嶙峋,安贫乐道,既自食其力,又文采风流,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尊重自我人格、疏离政治功利、要求个性自由发展这样一些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萌芽。但这些市井细民却又被抹上文人、儒者的色彩,赋予了“琴棋书画”的雅兴,这实际上是作者心造的幻影,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出路。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欣赏

一、《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它将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 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对贪官污吏是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迂腐儒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物是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做到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而且,作者的讽刺还往往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2. 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儒林外史》的讽刺,能够面向现实,挖掘其社会根源,使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得到高度的统一;在表现讽刺对象的喜剧性特征时,绝不以主观好恶去阉割客观形象的丰富性、整体性,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真实场景使其获得“讽刺的生命”。

3. 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儒林外史》能真实地展示出喜剧性情节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锋利冷峻,振聋发聩,使讽刺包含有深邃的社会批判和巨大的文化容量;同时也形成了“慼而能谐”、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品格。

4. 作者善于运用含蓄、婉曲的讽刺手法,冷静超然,不动声色。在作品中作者往往直书其事,不加断语,既不介入事件的讲述,也不带任何褒贬色彩,而是把合理的夸张和客观的描述有机结合,使讽刺的深意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流露出来,在蕴藉中见出锋芒,在超然中寓有沉痛,真正做到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二、与以往的长篇小说相比,《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示出新的特点。

1. 《儒林外史》继承并发展了《金瓶梅》的写实观念,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与此相适应,《儒林外史》已从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弱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2.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与前此的通俗说部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色素;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3. 《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三、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结构形式颇有特色。它没有贯穿首尾的中心人物与主要事件,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故鲁迅称它是“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实际上全书以对儒林的厄运进行反思为中心题旨,将各自独立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统摄起来,因此结构仍不失谨严完整,布局也不失和谐统一。

四、《儒林外史》的语言是一种高度纯熟的白话,单纯明净,清新洗炼,同时也吸收了文言语体的艺术传统,实现了白话语体的雅洁化和韵味化。其语言描摹世态,曲尽人情,常常寥寥数笔,就使人物穷形尽相,画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写景则充盈着自然情趣,洋溢着诗韵画意,不愧为灵活驾驭语言的圣手。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作品欣赏

《范进中举》

1. 此段文字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为精彩的片断。它通过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冷峻而清醒地剖示了科举罪恶的怵目惊心和士人精神的空虚堕落,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炎凉世态与封建道德风尚的势利虚伪。

2. 此段小说的艺术特点:

(1)秉持公心,指擿时弊的创作态度。由于作者公心讽世,爱憎鲜明,在讽刺中行文轻重得宜,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对范进虽语含讥讽,但怜悯、同情成分居多;对胡屠户是辛辣的嘲讽,令人感到滑稽;对张静斋则是严厉的鞭挞,令人感到丑恶。

(2)慼而能谐,悲喜交融的审美特色。范进中举发疯的喜剧场景蕴含有深厚的悲剧意味,实是“含泪的喜剧”;它又迫使人们在笑声中去思索造成这场悲喜剧的内在原因,因而作者据此提出的社会批判就具有格外深刻的意义。

(3)绚烂多姿,面目各异的讽刺手法。此段文字主要用了两种讽刺技巧:一是前后对照法,其特点是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的反差,产生讽刺效果;一是夸张放大法,其特点是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把某种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显现人物的可笑和可鄙。

第九章 《红楼梦》欣赏

第一节 《红楼梦》的思想欣赏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文化的悲剧、人生的悲剧融为一炉,显示出小说内容的博大精深和主题思想的多元意蕴。具体说来,《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他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是《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也是作品的灵魂,以至作者称小说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宝黛爱情是一种经过长期共同生活的相互了解,建立在叛逆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新型爱情,正包含了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和习俗,追求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民主性精华,因此木石前盟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是腐朽的传统礼法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和专横的封建势力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相比而言,金玉良缘更合乎贾府的家族利益,更合乎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德言工容”俱佳的宝钗理所当然地成为宝二奶奶的理想人选,象征着知己知心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所取代。但宝玉的悬崖撒手,使得宝钗在得到有 18 名分而无实质的婚姻之后不久就变为弃妇,她同样不是胜利者却反而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无疑也是一场悲剧。

二、女子悲剧。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现实有所疏离的大观园,它实际上是与“须眉浊物”相对立的众女儿的精神乐园与理想世界,但发生绣春囊事件之后,大观园也迅速走向毁灭。生活于此的女儿们尽管出身地位各有差异,性格品德和思想意识也不一致,但她们都充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之光。作品形象地展示出这些“异样女子”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蹂躏、被吞噬的悲剧命运,以及殊途同归于“薄命司”的苦难历程,无论贵者贱者强者弱者叛逆者卫道者,她们处于封建末世的男权社会,都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后都无可挽回地一起走向“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终极归宿。大观园的女儿悲剧是青春、美、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悲剧,这表明这个社会的腐烂和不合理已经到了被整体否定的程度了。

三、家族悲剧和社会悲剧。《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副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至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荣宁二府功名奕世、赫赫扬扬历经百年,却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走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衰,表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族悲剧。小说揭示出这一家族必然崩溃的深刻原因:物质生活上穷奢极侈,导致坐吃山空;精神生活上腐化堕落,导致后继无人;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再加上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即使没有抄家之类的外来冲击,它也难以维持下去。贾府的由盛而衰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实际上就是它所寄生的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红楼梦》又是一出巨大的社会悲剧。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能透过表面的繁荣,看到封建末世不可逆转的衰亡之势,反映了他对时代脉搏的深切感受。

四、人生悲剧。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突出的叛逆性格,以及他身上透露出来的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识和人道主义思想。他生长在功名富贵之家,却极为鄙视功名富贵。他生活在科举是正途出身的时代,却极端鄙弃科举制度。他处在封建伦理观念巩固等级制度森严的环境里,却痛斥八股文为“饵名钓禄”的工具,讥讽“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忠臣,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因此,在正统者和卫道者眼中,他自然是不折不扣的“似傻如狂”的“混世魔王”。他身为大观园里的“金凤凰”,从小在女儿国中长大,他不但对众女儿不加以轻视和玩弄,反而格外同情和尊重,以至于为她们“爱博而心劳”。其“水泥骨肉论”更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公开挑战,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有力冲击,这种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他虽然与封建秩序格格不入,但又对周围环境无可奈何,他虽然满怀希望寻求新的出路,但又无路可走,所以他的人生备感痛苦、困惑。当他目睹了发生在身边的一幕幕丑剧和悲剧后,对人生和尘世有了更多的独特感悟,产生了浓厚的失落感和幻灭情绪,出家就成为他唯一的归宿,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第二节 《红楼梦》的艺术欣赏

《红楼梦》在继承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发展,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峰。

一、《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塑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塑造出一大批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典型,从而完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人物艺术的发展历程。

19 1.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作者严格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都是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传统人物描写模式。

2. 《红楼梦》写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人各一面,毫不雷同。书中所写多为年轻女性,年龄、身份、教养、生活环境相近,作者以其精湛的技巧塑造了一批同中有异的艺术典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与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关。第一,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细节,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第二,借助于对比与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丰富,又鲜明、独特。作者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出各自的独特性。第三,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衬托人物个性。

3. 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相当薄弱,《红楼梦》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上却最见功力。作者运用多种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形神毕现,入木三分,成功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深处种种隐微曲折的情感。有时是直接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将人物的所思所想剖析得细致入微;有时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确定性的动作、语言和景物,以之来间接地传达人物的心理;有时还将笔触深入到梦境和潜意识的层面,使心理写实和主观表意相结合。《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最高成就。

二、《红楼梦》工于叙事,彻底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为小说能真实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生动地刻划众多的人物性格,找到了理想的艺术形式。

1. 写实与诗化相融合的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又是一部表意性很强的诗体小说,它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即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整部小说雄丽深邃而又婉约缠绵,既直面现实人生,有人情世态的充畅刻绘,又富于意韵雅趣,有真挚浓郁的感情色彩。这样就真正在新型的叙事文学体制中实现了化俗为雅,雅俗兼容,提高了小说的艺术品位,又实现了古代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艺术传统的融合创新。

2. 浑然一体的网状叙事结构。《红楼梦》彻底突破了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用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全书由神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构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宏大结构,把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同时书中的每个事件无不百面贯通,筋络相连,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可以说,《红楼梦》是作者用生活的彩线织成的一幅艺术巨锦,巧夺天工而又自然浑成。

3. 转换灵活的叙事视角。在叙述者问题上,《红楼梦》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作者与叙述者开始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在叙事角度问题上,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这样既使叙述视角灵活多变,又有利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刻划人物。

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语言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它以当时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者苦心营构,穷力追新,形成了简洁纯净、洗练自然、准确精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它的叙事语言平实自然,通俗生动,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它的人物语言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红楼梦》的语言确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

第三节 《红楼梦》的作品欣赏

一、、《林黛玉进贾府》

1. 此段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此回在全书的艺术结构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它主要承担了两项功能:一是初步交待了《红楼梦》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二是介绍了贾府一些重要的人物,贾宝玉、王熙凤以及林黛玉等正式登场亮相,初步展现了这些主要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

2. 此段小说的艺术特点:

(1)情节结构缜密严整。此回写到了贾府林林总总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但以林黛玉这个初来者新鲜独特的观察感受为线索加以贯穿,这就使全篇显得密而不乱,琐而不碎,有板有眼,条理分明。

(2)人物出场精彩纷呈。作者采用了丰富多样的笔法,集中写了一大批主要人物的出场,有的是惜墨如金的略写,如贾母、邢夫人、王夫人、迎春姐妹等;有的是用墨如泼的详写,如贾宝玉、王熙凤;有的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虚写,如贾赦、贾政。同时也从贾府众人眼中描绘出黛玉的形象。

(3)叙事艺术独具机杼。此回的叙述者自觉隐身于幕后,把叙述职能转让给小说中的人物,主要通过黛玉的眼睛和感受来描写贾府的环境和人物,也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和感受来描写黛玉,叙述视角转换频繁,既高度地集中了时空,又巧妙地刻划了人物,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

二、《宝玉挨打》

1. 此段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

三、三十四回,是全书的情节高潮之一,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主要描写了封建卫道士贾政和叛逆者宝玉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宝玉挨打表面上是父子两代的个人冲突,实际上涉及到整个家世的利益,关系到贾府盛衰荣辱的前途命运,是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的两种对立思想和两条人生道路的冲突。贾政的暴力镇压非但没有把宝玉拉回仕途经济的“正途”,反而更坚定了他背离传统的决心,挨打竟又成为宝玉生活道路的新的里程碑。

2. 此段小说的艺术特点:

(1)采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方法,把冲突逐步推向高潮。宝玉挨打是各种矛盾因素的叠加集合与累积发展,金钏儿的投井,贾雨村的来访,忠顺王府的索人,贾环的进谗中伤,这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变化,造成了势在必“打”的情势。这一段落的情节进展极富层次感和逻辑性,并有效地渲染了气氛。

(2)把微波涟漪和狂涛巨澜紧密结合,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宝玉挨打并不是偶然或突发的,而是无数日常生活琐事积累的必然结果,他挨打的每一个因素都是以前矛盾的发展,并与以前的若干小事相勾连,这就使宝玉挨打成为交织着贾府内外矛盾的焦点事件,具有极大的情节容量。而这一重大事件在贾府掀起的轩然大波,又成为以后一系列事件和矛盾冲突的起点,作品通过宝钗、黛玉、凤姐等人的探望,很自然地转入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情节转换不着痕迹。

(3)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来刻划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宝玉挨打后王夫人、贾母先后出场,作者通过精心提炼的典型细节,既揭示了夫妻之间、母子之间的矛盾,也在相互映照中刻划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再如薛宝钗、林黛玉都去探望宝玉,但两人的言行举止迥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反差,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写出二人思想性格上的差异。

第十章 谴责小说欣赏

21

第一节 谴责小说概况

一、《官场现形记》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问世之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并且成为此类小说的样板,各种模仿的“现形”之作接踵而至。作品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中国封建社会崩溃前夕的官僚体制进行了总体解剖与全面批判,集中暴露了各地各类大小官吏的丑恶嘴脸,是一幅晚清官场的群丑图。作者对官场的揭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卖官鬻爵、贪赃纳贿,“千里为官只为财”,放眼官场,上至朝廷王公大臣、下至州县佐杂胥吏,无不贪污贿赂,利欲熏心。二是道德沦丧、寡廉鲜耻,各级官吏为了升官发财,任何卑鄙无耻、丧心病狂的勾当都干得出来,传统的人格情操全然泯灭,官场的文化品位荡然无存,以至于作者直斥晚清官场为“畜生的世界”。三是惧洋媚外、奴性十足,这些官僚无论职位高下,都患有恐洋症,在洋人面前,立时现出卑躬屈膝、百般讨好的洋奴丑态。在艺术上,小说受《儒林外史》影响较大。首先,全书的结构由许多短篇故事联缀而成,每个故事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一人之事完,即转入下一人。这种结构与作者企图广泛地反映官场的整体现状有关。其次,长于使用讽刺艺术,诙谐、滑稽而又冷峻、尖刻,作者善于抓住人物言行之间的自相矛盾,彰显其可笑之处;也善于运用夸张、漫话化的闹剧手法,突出故事情节的荒诞性;然后用嬉笑怒骂而不失幽默风趣的语言,完成老辣恣肆的讽刺。但有时渲染过甚,溢恶违真。再次,惯用白描手法描绘人物,尤擅长细节渲染,运以颊上添毫之笔,有入木三分之妙。除《官场现形记》以外,李宝嘉还有《文明小史》、《活地狱》等长篇小说和《庚子国变弹词》。

2. 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线索,历记自1884年中法战争以来的二十年间所见所闻的各种怪现状,勾画出一个到处充斥着“蛇虫鼠蚁”、“豺狼虎豹”、“魑魅魍魉”的鬼蜮世界。作者直面现实人生,对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显示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肌体的溃烂不堪。小说所涉击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暴露晚清官场的卑污丑恶与各类官僚灵魂的肮脏龌龊,特别是揭示出清王朝军队的腐败,是小说中颇具特色的内容;二是暴露封建家庭生活中的人伦乖离与深重罪孽,在客观上反映出封建宗法制度和伦常关系无可挽回的命运;三是暴露上海十里洋场生活中的人物众生相,尤其是描绘了一些斗方名士和洋场才子的丑态。与《官场现形记》有所不同的是,此书还塑造了几个正面人物形象,以寄托作家的理想和追求,但这些理想人物都毫无例外地走向悲剧结局,“道德救国”、“实业救国”也均告破产,反映了作者追求与幻灭的心路历程。小说在艺术上具有明显的特点。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第一人称限制叙事,为过去的长篇小说所未见,以九死一生(即“我”)为贯串全书的主人公,从他出门奔丧写起,到他经商失败为止,作品中的全部内容,无不是他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这种叙事视角与结构使小说更为紧凑、连贯,也更具有真实性。其次是小说笔锋凌厉,庄谐杂陈,辛辣而有兴味,但有时不免形容过度,失于浮露。吴沃尧的小说还有《恨海》、《劫馀灰》、《情变》、《九命奇冤》等。

二、《老残游记》与《孽海花》

1. 刘鹗的《老残游记》是一部饱含作者身世、家国、社会诸多感情的“哭泣”之作,也是一部欲唤醒民众的“醒世”之作。作品通过江湖郎中老残(铁英)游历各地的见闻和言行,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见解,也反映了晚清某些社会政治情况。小说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一方面作者既痛恨封建守旧派的顽冥不化,又直斥“北拳(指义和团)南革(指革命党)”为国家之祸害,另一方面认为只有提倡科学、振兴实业,才能挽救危亡。小说最有价值之处在于首揭“清官”之恶,成功地塑造了玉贤、刚弼这两个“清廉得格登登的”酷吏典型。他 22 们貌似清廉,实则残民以逞;有能员、清官的美誉,实则极端残酷自私、刚愎自用;只顾自己邀功,不管百姓死活。小说还通过璵姑之口,深刻揭露了宋儒理学的矫情和虚伪,表现了对于压抑个性、遏制情欲的伦理道德的憎恶。在艺术上,《老残游记》体现出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首先,是叙事模式的转变,由说书人叙事转为作家叙事,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弘扬。它采用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突破了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传统模式,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其次,是叙事型向描写型的转变,作者用散文的笔法写小说,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风景画和风俗图。再次,是以工笔大段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流程,甚至还尝试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技巧,在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确是戛戛独造。

2. 曾朴的《孽海花》在四大谴责小说中思想最为激进。它以状元金雯青和名妓傅彩云的姻缘为叙事线索,描写了从同治初年到甲午战争为止约三十年间的政治的变动和文化的推移,并把这种变化放置在世界的背景上去透视,从而使它具有了其他谴责小说所没有的历史深广度。小说含有多重意蕴:首先,《孽海花》是一部历史小说,它真实地、艺术地描写了近代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同治、光绪两朝三十年来政治风云变幻的壮阔画面。其次,《孽海花》又是一部政治小说,它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昏聩无能、封建士大夫的醉生梦死以及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表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再次,《孽海花》还是一部文化小说,它着重表现了晚清高级知识分子在“由旧到新”这一历史“大转关”时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反映了同光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的冲突与嬗变。《孽海花》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结构工巧,采用曲线串联的方法来结构全书。小说以金傅故事为主轴,连结书中的各个故事,但又不是单线发展,而是蟠曲回旋,时收时放,纵横交错却不离中心。二是文采斐然,小说文笔娟好,词采华披,写景状物,明丽如画。三是人物形象塑造也较为成功,尤其是描写达官名士性格,更是入木三分。《孽海花》虽然仍采用了章回小说的传统样式,但在某些方面,却已经具有现代长篇小说的形态,显示了小说的传统样式向现代样式的过渡。

第二节 谴责小说作品欣赏

《明湖居听书》

1. 此段文字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是全书最为脍炙人口的片断之一。作者以其生花妙笔描绘出梨花大鼓艺人白妞――王小玉的高超的演唱技巧,给人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亲切感觉,成为我国小说中描写音乐的最为出色的篇章。 2. 此节小说的艺术特点:

(1)运用层层铺垫的手法,从多方面加以烘托。作者写白妞的上场极富匠心,先写街谈巷语的议论、开场前戏园的热烈场面、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反应,经过这一系列的远铺近垫,正衬旁染,层层推举,移步换形,形成了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布局,使得白妞还未出场就已显得非同凡响。

(2)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塑造出王小玉这个民间艺人光彩照人的形象。在对王小玉的相貌做正面摹写时,作者突出的是她的内在丰神和气质,尤其是以一连串的博喻写出白妞眼睛的美不胜收、顾盼生姿,令人称道。

(3)运用通感、移情手法,浓墨重彩而又细腻入微地描写出白妞的说书绝艺。作者通过各种比喻和象声叠词来借物赋形,化无形的音乐为有形的景物,又充分发挥了审美感知中的通感功能,使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把转瞬即逝的声音描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23

第二篇:红高粱小说读后感

那次在一本影视艺术鉴赏学的教科书上看到介绍说巴赞在“《乡村牧师日记》与罗贝尔·布莱松的风格化”这篇长文中论述了小说与电影的关系,我就屁颠儿屁颠儿地找出书架上那本蒙上灰尘的《电影是什么》来拜读这篇文章,红高粱小说读后感。

是真正的拜读,我最后败给巴赞了。我只能说我从未适应过巴赞的那种调调,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我恨得牙根痒痒,忖道,好你个巴赞,你真是活该!我以后要把文章写成你那样,我也活该蒙灰尘!

那么不让巴赞那高深莫测的理论先入我为主倒也好,我正好可以自己发掘。大概是从李碧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开始,我就习惯先读小说再看它的改编电影。这个名单可以列出一长列,但正如那些恶毒的影评指南威胁的,我乱打三年,也未成拳师,正好落入钱钟书那喜欢用比喻的厮的尴尬讽刺:欣赏艺术儿不懂鉴赏,恰等于皇帝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机会!

面对如此恶毒的诅咒,我除了拒绝去参观某天在美术学院的抽象绘画艺术展外,却也只能忍辱负重地像个“太监”似的在那些“女人”身上摸索,你可以将之看作是“猥亵”。

这次“猥亵”的对象是莫言。张艺谋的《红高粱》。

在我对电影发生兴趣时,功成名就的张艺谋却已在他的艺术探索的路上,越走越偏,差不多沦入“唯漂亮主义”的可耻境地;而莫言这个山东高密的可爱老头还在他的东北乡笔耕不辍(按:他的《生死疲劳》我还在读)。

先说小说,1986年的小说,我可以拿它来跟《檀香刑》作个比较。我实话实说,《红高粱》没有《檀香刑》精彩。倘要拿出莫言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的证据,《檀香刑》更加合适些。不过作为莫言高密东北乡世系中抗日战争的那部分的《红高粱》在精神气质上与清末时期的《檀香刑》是一脉相承。

莫言在写高密东北乡这片他所钟爱的热土时是倾注了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写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时相等的感情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是一群真是可爱的人。尽管莫言用上了怪力乱神的笔调,但在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遭遇时都是围绕着一个不变的主题的,我要说,那就是对生命的礼赞,没错,这点被经常运用到描述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的成功,但这不是张艺谋自己的东西,而是小说中的东西。莫言写的东北乡是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那种洋溢在文字中生命的张力使得那些魔幻笔法真是可触。

而莫言的语言则是完全的乡土特色,很好辨认:他在《檀香刑》里写不同人物的的视角,简直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尤其是写女性身份的孙眉娘,那当真是神来之笔。而比较下来,《红高粱》里通过“我”来旁白叙述的这个故事中”我奶奶“(小说里提到叫戴凤霞,电影叫九儿)就逊色多了,其实这两个女性角色是很有可比性的,她们是莫言小说中理想女性的代表,她们追求真正的幸福(通过性福表现),而不惜背叛自己的社会性别,她们是雷同的,但孙眉娘明显更有光彩,读后感《红高粱小说读后感》。

关于这种女性角色有一点很有意思,她们在小说里虽遭社会舆论伤风败俗的非议,但未因此受到任何伤害,仿佛这高密东北乡只有缠小脚这个封建陋俗似的。这可以看出莫言对自己家乡的感情来了,显然这是莫言主观上的东西。

莫言的男性形象是一以贯之的,他们全部不是完人,甚至是个混蛋,但于大是大非,民族大义,他们却是勇敢无畏的挺身而出,是有一种在血液里传承的东北乡精神(莫言也对这种精神的退化感到心痛),例如《红高粱》里写”我爷爷“土匪余占鳌,坏事做尽,好事干绝,我不得不为这么句看起来莫名其妙的话拍一下大腿,妙!

莫言的小说里是一片野性土地上生命力(性欲为象征的)旺盛的山东高密东北乡人。

那张艺谋的改编电影呢?(按:莫言参与编剧)

电影自从获得第七艺术的身份确认后,号称是前六种艺术的综合。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是否已经对电影俯首称臣了呢?

表面上看是这样,我们都知道《红高粱》是张艺谋的《红高粱》,多少人听过莫言是什么玩意儿啊!这其实是不正常的,正是我一直”痛心疾首“的消费主义造成了这种偏差——电影比小说更具消费性。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所获得的表现手段是前所未有的,但作为大众消费品的它却容易陷于一个误区——追求纯视觉的感官刺激,即所谓的“唯漂亮主义”(张艺谋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他自己对此仍然沾沾自喜)。

原谅我用在线视频这种糟糕的方式看这部电影,张艺谋这个摄影出身的导演对画面的追求是一贯的(现在他只追求画面了),《红高粱》首先在视觉上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在这里不用赘述。但有一点我要指出,张艺谋把电影拍到了黄土十八里坡,与莫言小说里有着肥沃黑壤的东北乡想去甚远,不知是不是西安电影制片厂不愿为山东省张目,哈哈,一个玩笑。不过张艺谋的这种地域移植总算不是不伦不类,小说的精髓电影里有,那就是那个什么什么(我不愿老说它,有点矫情),抓住这个内容,形式可以千变万化。

不过即使如此,张艺谋还是对影片的内容做了一些改动,这是电影改编的需要,但也是电影这消费主义走狗的可耻保留,例如,对“我爷爷”和“我奶奶”在高粱地里的野合或是日本鬼子剥罗汉爷爷的皮这血腥场景,电影都是点到为止,对小说内容这种削弱,我们不能当成什么事情也没有。但这怨不得张艺谋,他又不是帕索里尼。对至今仍以种种借口不肯推出电影分级制度的中国电影监管,我无言以对。要中国电影真能不受这气,《红高粱》怕是要被划到NC-17里去了。

对读过小说的我来说,被省去的这部分画面跟李安剪刀手内地版《色·戒》是一个性质,是电影的一种自我阉割,也是对小说的一种精神阉割。

这种阉割同样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处理上,电影里的人物甚至没有这篇小中篇里的丰满。

巩俐的表演虽然卖力,但张艺谋没给这时的爱人更多的空间,“我奶奶”在电影不够野性,大部分人可能对劫花轿时,“我奶奶”面露微笑感到不解,光从画面上是看不出门道的(电影语言的限制),显得有些突兀。而在小说里,看到“我奶奶”之前的心理活动,此时看到她的笑容,你就可以对这个形象追求幸福(性福)的判断进行确认了。

姜文的表演很到位,对电影安排给他的角色他游刃有余地完成了。电影对“我爷爷”这个人物进行了删节,不过老实讲,小说里对这个人物的描写也有点夸张了,这是莫言的嗜好,把男主角写得神乎其神,无所不能。电影的安排更符合逻辑,观众更容易接受,算是改编的成功之处。

滕汝骏依然是《那人,那山,那狗》里那种一棍子打不出个屁来的闷角儿。这里面也有一处很有意思:电影里安排了罗汉爷爷的出走,这可能又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了。小说里没这个情节,小说里“我奶奶”和罗汉爷爷还有一笔糊涂账呢!电影可能觉得要按小说来,太伤风败俗了,但却安排了罗汉爷爷的出走,明显是有点三角恋的意思。用巴赞那厮的话来说,张艺谋此时对电影的改编是“比皇帝还保皇”,这个安排如果不被视作是电影对小说的致敬,那就是横生枝节!

第三篇:语文:新人教版选修教案《中国小说欣赏》3.5《“三言”》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 选修]

5《“三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言二拍”及作者冯梦龙,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2、学生自读把握情节,教师点拨写出故事梗概,品味语言。

3、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教学重点】

1、了解“三言二拍”及作者冯梦龙,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2、学生自读把握情节,教师点拨写出故事梗概,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悟“世间只有情难朽,世间只有情最苦”这句箴言,正确处理人际交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京剧《苏三起解》已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唱段: 苏三离了洪桐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 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言说苏三把命断, 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补充材料:剧《苏三起解》是根据《警示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

故事梗概为: 明朝时,名妓女苏三和吏部尚书子王景隆结识,改名玉堂春、誓偕白首。王景隆在妓院被老鸨钱财诈尽,被轰出,苏三私赠银两使回南京。王景隆走后,老鸨把苏三骗卖给山西商人沈洪作妾。沈妻与人私通,毒死沈洪,反诬告苏三。县官受贿,判苏三死罪。解差崇公道提解苏三自洪洞去太原复审。途中苏三诉说自身的遭遇,崇公道加以劝慰并当亲人对待,由此苏三推翻了曾在受刑之时说出的“洪洞县中无好人”的说法。后王景隆考取官员,回山西巡视,反了苏三冤案,喜结成亲。

二、知识积累

1、识记字音

磕(kē)头 应(yīnɡ)允 拭(shì)泪 咳(kã)嗽 老鸨(bǎo) 城隍(huánɡ) 钗钏(chuàn) 模(mú)样 衲(nà)帛 丝绦(tāo) 半晌(shǎnɡ) 掣(châ)脱 作揖(yī) 器皿(mǐn) 收讫(qì)

2、识记字形

磕头 溘然 拭泪 试图 老鸨 衲帛 接纳 洗涤 半晌 响应 掣脱 引擎 作揖 编辑 缉拿 算账 营帐 收讫 迄今

3、词语解释

应允:答应,允许。

奉承:逢迎,谀媚,用好听的话恭维人。 温存:真情安慰,温顺体贴,休养。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2、“二拍”:是凌著“拟话本”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独创的长篇白话小说——《金瓶梅》。也是第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线的长篇小说。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独创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二拍”。

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 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四、问题探究

1、诵读《玉堂春落难逢夫》开篇词《鹧鸪天》初步了解小说情节

2、速读全文梳理情节, 用树枝图画出文章结构

3、摘读问中的精彩情节,就小说中表现的“情”、“智”、“义”、说出你的个人见解。

五、布置作业

再读文本,写出故事梗概,品味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悟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讨论辨析,归纳总结,研读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探讨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背景,试从美学角度分析:苏三之美 【教学过程】

一、回顾小说中的关键情节感受苏三这一人物形象 玉姐救助落难的景隆:善良,纯洁

春院内有情人山盟海誓:多情,专一,坚贞 巧与鸨儿智周旋:机智,泼辣

二、小说中对立着的一组人物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

揭露了以鸨儿为首的社会黑暗势力的丑恶嘴脸和卑劣品质,歌颂了底层妇女聪明智慧和高尚品德。

三.品味艺术特色 ⒈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风流才子与青楼美女的爱情 ⒉小说结构上的特点

环环相扣,单线发展,依次递进。 ⒊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方法 ⑴美的形象:

初会时“鬓挽乌云,眉弯新月 ⑵美的内质:

救公子,发誓愿,立契约,守节义 ⑶起伏跌宕的故事 ⑷典型化的手法

四、试就小说“大团圆“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3

第四篇:语文:新人教版选修教案《中国小说欣赏》1.2《水浒传》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 选修]

2《李逵负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色及其地位和意义。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思路。

3、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4、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对李逵和鲁智深的性格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5、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和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2、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3、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1、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2、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作业】

1、阅读《世纪金榜》中《水浒传》的有关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3、课外阅读《水浒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色及其地位和意义。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历史的喧嚣让曾经叱诧风云的英雄豪杰似乎都沉沉睡去,但是当我们翻开《水浒传》时,我们依然看到那些提着朴刀的梁山好汉正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之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108将中的“黑旋风”——李逵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二、介绍《水浒传》有关常识

1、作者

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一说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汉族,江苏兴化白驹场人(一说浙江钱塘人)。元末明初作家。

施耐庵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山寨首领王伦嫉妒林冲,要他下山打劫。林冲下山等了三天,才见有一人经地。此人乃青面兽杨志,林冲同他拼杀多时,未见胜负。王伦劝住二人,邀杨志上山。林冲入伙坐了第四把交椅,杨志不愿入伙,下山去了东京。 杨志在东京投靠无门,只好卖祖传宝刀,凑一点盘缠。泼皮牛二无理取闹,欲夺宝刀,被杨志杀死。杨志充军大名府留守司。留守蔡京女婿梁中书看中了杨志的武艺,要杨志护送价值10万贯钱的生辰冈到东京为蔡京祝寿。此事被赤发鬼刘唐打听到后,劝晁盖劫下这批不义之财,晁盖请智多星吴用想办法。吴用请来阮小

二、阮小

五、阮小七,公孙胜等7人,决定在黄泥岗劫取这批生辰冈。

杨志一行人来到黄泥岗,晁盖等扮作贩枣商人,趁杨志手下买酒喝的当口,投下了蒙汗药,将他们药昏,劫走了生辰冈。杨志醒来,发现生辰冈被劫,知道大祸临头,便去青州龙山做了强盗。 梁中书告知蔡京生辰冈被劫,蔡京下令济州府捉拿贼人。济州府尹派何涛负责此案,经查知是晁盖等人所为,何涛带人到郓城县捉拿晁盖。县中押司宋江是晁盖好友,闻讯后立即给晁盖报信。晁盖烧了自己的庄园。大败何涛,率领众人投奔梁山泊。

王伦存心刁难,不肯收留。林冲大怒,杀了王伦,推举晁盖为梁山泊首领。晁盖在挫败官军,稳住梁山泊之后,派刘唐带上书信、金银去答谢宋江。宋江退了金银,怍了书信。返回住处中途被阎婆拦住,将宋江强拉至家中,欲将女儿许配给宋江,以答谢他多年接济之恩。宋江不重女色,勉强在她家中留宿一夜,谁知书信被阎婆惜发现,她一口咬定宋江暗通梁山泊,要报官。宋江苦苦哀求无效,一气之下,杀了阎婆惜,逃回宋家村。知县差朱仝、雷横捉拿宋江,他们却有意将宋江放走,让宋江躲进了柴进庄上。宋江在那遇见了逃难到此的武松,二人拜为兄弟。

武松病愈,告别宋江去寻找哥哥武大郎。武松路过景阳岗时打死了猛虎,被阳谷知县任命为步兵都头。一日,武松在阳谷县城碰到了哥哥。武大郎非常高兴,将武松引回家中。嫂子潘金莲见武松相貌魁梧,顿生邪念,存心勾引,遭武松申斥。

不久,武松为知县押运财物去了东京。武松走后,潘金莲同开生药铺的本地一霸西门庆勾搭成奸,用药毒死了武大郎。武松回县得知此事,向知县告状不准,盛怒之下,去酒楼杀了西门庆,又杀了潘金莲,被判罪发配孟州。孟州小管营施恩厚待武松,求武松帮助夺回被蒋门神抢占去的快活林的店铺。武松酒醉后痛打蒋门神,夺回了快活林。这蒋门神通过张团练买通张都临,诬陷武松偷盗宝物,判武松充军。武松被押上路,在飞云浦折断枷锁,杀死了想害他的4 个公人,折回孟州城,杀死了正在设宴庆贺除掉武松的蒋门神、张团练和张都临,逃出孟州。在十字坡孙二娘将他扮为行者,让他去二龙山投奔鲁智深。

武松又在白虎山孙家庄遇见了宋江,宋江是去投奔花荣的,二人结伴而行,在瑞龙镇分手,宋江去往清风寨。清风寨有两个知寨,正知寨刘高是个文官,他嫉恨副知寨花荣。宋江一到就被刘高捉住,说宋江私通清风山草寇,花荣也因此受牵连。清风山头领燕顺、王英等人闻讯后下山救了宋江、花荣,大家决定去投奔晁盖。快到梁山泊,石勇捎来宋江父亲假托病故要他回家的家书,宋江赶回,被官府捉住,刺配江州。在江州,宋江得到戴宗和李逵的照。但因酒醉在浔阳楼墙壁上题了反诗,被江州知府蔡京的儿子蔡九判处死刑。正准备行刑时,梁山泊英雄前来劫走了宋江。事后,29位英雄在江州白龙庙聚会,浩浩荡荡返回梁山泊,宋江在山寨中坐了第二把交椅。

上山不久,宋江接来老父,李逵也回家接母亲上山,行至途中,遇一李逵打劫,捉住之后,才知此人名叫李鬼,说他有90岁老母无人奉养,李逵送他10两银子,劝他改恶从善。后来李逵发觉上当,杀了李鬼,而李鬼的妻子却溜掉了。回到家中,母亲已双目失明,李逵哄母亲说:我做了官,接娘去享福。背着母亲上了路。一日,行至沂岭,李逵为母取水,回来后发现母亲被虎吃掉。李逵大怒,连杀了4 只老虎,被猎户迎进曹太公庄上。这时,逃来此处的李鬼妻子认出了李逵,曹太公等人正准备暗算李逵,幸亏梁山泊派来朱贵等人帮助,李逵才脱险回了山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3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回到京师,徽宗下诏,令宋江去平定淮西王庆,随后又调去平定河北田虎和江南方腊。在平定方腊军的过程中,义军损失惨重,虽然最后擒获了方腊,大功告成,但却阵亡72条好汉。回军途中,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和尚盘膝打坐安然而死),残废的武松不愿回京,就在这里出了家。离开杭州后,林冲瘫痪,杨雄、时迁、杨志病死,燕青又悄然离去。到了苏州,李俊、童威、童猛又离去。等到大军回京驻扎陈桥驿时,只剩下20余名头领。蔡京、童贯、高俅、杨戬4 大奸臣待宋江等封官之后,他们设计用水银害了卢俊义,用毒药掺入御酒药死了宋江和李逵。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在悲剧中结束了。

5、节选前后的主要情节

三、理清文章思路

开端(第1段)——惊闻宋江,霸强刘女。

李逵、燕青回山寨路过荆门镇,听刘太公说女儿被宋江劫去,李逵大怒,上山要与宋江决裂。

发展(第2-7段)——大闹山寨,负荆请罪。

李逵大闹山寨,发誓要杀宋江,并立军令状,以人头为质去找刘太公对证。结果是假松江所为,李逵负荆请罪。

高潮(第8-12段)——戴罪立功,救出刘女。

李逵与燕青捉到假宋江,救出刘太公女儿。

结局(第13段)——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四、分析李逵性格特征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金圣叹

(一)崇尚正义、嫉恶如仇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1)“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2)“既是宋江夺了你的女儿,我去讨来还你。”

(3)“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

(4)“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换给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2、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

(1)“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李逵气做一团,那里说的出。”

点拨:当他听说宋江抢夺民女时,顿时火冒三丈,直呼宋江的大名,甚至当着宋江的面毫不掩饰自己的怒气,大骂宋江“畜生”。回到梁山砍到黄杏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并警告宋江,若不还人家女儿,早晚都要杀了他。从这一系列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的展示了李逵的性格——崇尚正义,嫉恶如仇,即便是对他最崇敬的宋大哥也是如此。其实这是李逵对受欺压百姓的同情和打抱不平的精神。

(二)粗蛮鲁莽、不分是非

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1)李逵口里叫道:“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便道太公烦恼!我正要和烦恼的说话。”

点拨:李逵出身于农民家庭,目不识丁,日常生活中的说话都是粗话的。

(2)燕青道:“大哥莫要造次,定没这事。”李逵道:“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

(3)“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5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三十八回

及时雨会神行太保

黑旋风斗浪里白跳

第四十回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白龙庙英雄小聚义

第四十一回

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第四十三回

假李逵剪径劫单人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

第四十七回

扑天雕双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第五十回

吴学究双掌连环计

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第一百二十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

(二)《水浒传》中李逵之形象

李逵的性格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义”和“蛮”,表现出“纯义至蛮”的特点。

所谓“纯义”是说李逵的心里只有“义”,至少是一切以“义”当先,他的“义”是纯粹的,并无一己之利。

所谓“至蛮”,是指李逵粗豪鲁莽到了无以富加的程度。李逵外号“黑旋风”,他的粗豪鲁莽夹杂着威猛,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有雷霆万钧之力,有诗句为证:“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第三十八回)

1、性格之“纯义”

(1)重义气。

对待朋友,他情义之浓到了两肋插刀、不顾性命的程度。

如:劫法场救朋友。他总是奋不顾身冲杀在最前头。(第四十回)

(2)崇尚正义、嫉恶如仇。

这是对受欺压百姓的同情和打抱不平的精神。

如:他听说宋江抢了民女时,就大骂宋江“畜生”。他的这种打抱不平的行为是无私的。(第七十三回)

再如:听说李鬼有母在堂,便送他十两银子做本钱。(第四十三回)

(3)维护梁山聚义事业,是他“义”的集中表现

在李逵眼里,梁山聚义不仅是结义兄弟同甘共苦的义举,也是为民除害、替天行道的义举。所以凡是与梁山聚义相违的事情,他就坚决反对。他是最积极提倡聚义的人,也是梁山上反招安最激烈的人。

如:当宋江被迫与官军对抗时,他跳起来叫道:“都去,都去,但又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便罢!”(第四十一回)

再如:他的理想就是“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第四十一回)。

再如:当最后宋江自知吃到毒酒后,来找李逵,对他说到“朝廷赐酒与我吃,如死,却是怎的好?”李逵大叫一声:“哥哥,反了罢!”(第一百二十回)

李逵的“义”是纯粹的,但他的“义”又“纯粹”到近乎盲目的地步。如他将宋江视为义的化身,对之崇拜得无以富加。他平时因为宋江的拘管而按奈性子的事很多,而无奈接受招安和无怨无恨地认可宋江的药酒便是典型的例子。“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第一百二十回)

2、性格之“至蛮”

(1)粗蛮鲁莽

李逵的一言一行常常带有粗鲁之气。本是个善良之人,对下层百姓具有同情心,但因他粗鲁,坏脾气也经常撒在一些下层人身上。

如:“原来这寿张县贴着梁山泊最近,若听得‘黑旋风李逵’五个字,端的医得小儿夜啼惊哭,今日亲身到来,如何不怕!”(第七十四回)

再如:在酒楼因误会了酒保欺负自己,便“李逵听了,便把鱼汁劈脸泼将去,淋那酒保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7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水浒传》将许多人物统合在“忠”与“义”的矛盾统一体中,同时又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增加了性格的立体感,使人物更富于个性化。

比如宋江本是郓城县押司,家庭富足,受父亲的封建传统思想熏陶极深,因此他虽然仗义疏财,结识不少江湖好汉,但并不主张造反。他的性格中既有忠孝的成分,又有对江湖义气的追求。在上梁山前,他为了江湖义气,私自将官府缉捕生辰纲要犯的消息通报给晁盖等人;在杀死阎婆惜后,又因为要尽孝于父亲,便到处躲藏不愿落草为寇。但他最终还是受到造反者的“牵连”,处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之中,直到报效朝廷无望,无路可走才上了梁山。上山后,他一面用义来投合李逵、武松等江湖好汉的野性,一面又用忠来满足朝廷降将的心理平衡,从而使他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领袖人物。但是他又始终不能与封建正统思想决裂,一旦有了适宜的气候,又念念不忘朝廷招安,如此等等,都充分显示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除了宋江,整部小说中,林冲的性格发展变化可以说是描写得最为突出的。

3、多使用白话文,使人物语言个性突出。

金圣叹说:“《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这句评语点明白话对于语言个性化的重要性。

五、讨论《水浒传》的小说主题。

1、“忠义”说

2、“农民起义”说

小说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尽管领导这支义军的主要领袖并不出身于农民,且在思想上打着“忠义”的烙印,但也不能否认其中有些领袖出身于“庄稼田户”和其他下层劳动人民,他们有一种“兀自要和大宋皇帝作个对头”的气概和“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梁山义军的基本队伍是一大批庄客佃户、农民渔夫。他们在官逼民反,组织武装队伍,提出政治口号,开展军事斗争,以与封建的国家机器相对抗。这就清楚地规定了梁山义军的基本性质是农民起义。

小说作者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场上,沿着“乱自上作”“造反有理”的思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难能可贵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水浒》是一部悲壮的农民起义的史诗。

3、“市民的意识与追求”说

长期以来,广大群众之所以喜爱这部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它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歌颂了真诚。《水浒》中的不少英雄都是“力”和“勇”的象征。他们空手打虎,倒拔杨柳,杀贪官污吏,拒千军万马,一往无前,“敢于大弄”。他们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神机妙算,出奇制胜。特别是当这种勇力和智谋表现在为百姓抱不平、申正义时,更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鲁智深的“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武松说“从来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都由于建筑在保护弱者的基础上而更加激动人心。小说中的李逵、阮小

七、鲁智深等一些人物,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保存了一颗“绝假纯真”的“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了人性的“假道学”“大头巾”的虚伪做作、心胸狭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水浒》所反映的这种精神带有一定的市民意识,与后来涌动的个性思潮息息相通。至于小说反对钱财的积聚与贪求,强调“疏财”以成“义士”;追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图个一世快活”;向往兄弟间“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市民的思想和感情,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江湖豪侠的气息。

六、布置作业

1、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四大粗人”形象:《水浒传》中的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张飞;《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岳飞传》中的牛皋。他们都是“粗”人,但每个人的“粗”又是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9

第五篇:语文:新人教版选修教案《中国小说欣赏》7.14《平凡的世界》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 选修]

14《平凡的世界》教案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人物心理刻画展示人物形象(如:孙少平)。

3、了解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1、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人物心理刻画展示人物形象(如:孙少平)。 【教学难点】

了解路遥“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简介路遥及《平凡的世界》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有不平凡的经历,有不平凡的生活与未来。其实,身处平凡世界而能创造出令人震撼的生活、精神,才是最最令人敬佩的,路遥做到了,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也同样做到了!

路遥(1949—1992):陕西清涧人,出生贫民家庭,小时候就被过继给了伯父,务过农,做过小学教师,后来在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在劳动、工作、学习之余,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1973年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延安大学学习。中篇小说《人生》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平凡的世界》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式、家庭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细腻地描绘出来了,构成一幅中国70年代中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全景或画卷,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的感情,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二、相信我们每位同学都有做客的经历,说说你在做客前、做客中、做客后的心理感受。 (学生自由思考、讨论,教师组织)

三、诵读课文,找出文中孙少平心理描写的句子、语段,初步感知孙少平做客前、中、后的心理感受及其变化。

四、分析孙少平心理、及通过心理展示出的人物形象。 (介绍重要写作技法——心理描写)

(一)什么是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一定环境中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它是小说塑造形象、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它直入心灵,揭示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二)心理描写的作用

1、突出作品主题思想。

《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我再也学不到法文了,后悔啊,浪费时间、逃学、掏鸟窝,法文书以前沉、讨厌,现在象老朋友。”这段描写深刻的表现了法国孩子们对侵略者强烈的憎恨,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2、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身份、境遇。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或景物来衬托人物心理。课文中共有三处:

(一)开篇(连绵的黄土,枯黑的草木,一片荒凉,铺天盖地的大黄风,灰漠漠一片,柳树抽绿,桃杏的花蕾,青草的嫩芽,鲜亮的活色,青春的苞蕾。)

展现了黄土高原典型的生态环境。1-3段描写的是冬春之际的冬景,而第四段描写了初春的鲜亮、活力,让人心情不由得晴朗起来。孙少安此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在第六段中写道:“他的心情开朗了许多。”

(二)做客中对革委会大院的描绘(壮观的景象,宏伟的大厦。)

文章对大院及窑洞的描绘神圣、壮观、宏伟,这样的环境给人一种压迫感,更增加了他的紧张。

(三)做客后(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

经历一下午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现在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再平常的景物也很美好,说明少平的心情很放松。

二、迁移训练,探讨交流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为文本,品味环境描写对刻画林冲性格心理的任用以及林冲心理刻画。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红歌合唱比赛主持词下一篇:化工厂人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