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2024-05-27

历史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精选12篇)

历史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第1篇

雄关漫道真如铁。当今世界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国与国之间时有摩擦,地区安全并不稳定,某些国家我行我素,极力煽动地区“波澜”,更有“跳梁小丑”讳莫如深、蠢蠢欲试。与此同时,国内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总体来看,内外压力还较大,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我们要全身心投入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追逐伟大“中国梦”奋斗目标上来,亟需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铭记历史、挑起重担、走向辉煌。看了《筑梦中国》纪录片,感觉滋润了心灵,开启了思维,深深鞭笞着自己要珍惜幸福生活、要努力奋斗。

《筑梦中国》告诫我们: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的百年史。鸦片战争后,我们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400多个不平等条约。条约的背后是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印记”,是落后挨打的“痕迹”。近代史就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实现自由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败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败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历史不能忘记,《筑梦中国》纪录片以回顾历史的方式为我们重新展现了那个峥嵘岁月,其目的就是要启示人们要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筑梦中国》触动我们:党才是人民的靠山。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志之士通过变法和革命对救国救民之路进行艰辛努力和不懈探索,求索之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在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下,革命才换来了一丝曙光。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诞生。197月23日,中共第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后的90多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夺取了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努力中,中国社会逐渐发生变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时期,总书记又阐述了伟大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它凝聚和寄托着几代人的宿愿,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要实现中国梦,就是紧密团结在以习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中国梦”曙光初绽的方向奋勇前进,开创祖国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

《筑梦中国》启发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19世界末期,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我们迎来了工业大发展的转机。但是,当时的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是容不得民族实业发展壮大的。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退,使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工业革命“夭折”。可以说,内忧外患之时没有丝毫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两个百年”的目标指日可待。但是,某些国家嫉妒中国的迅速发展,害怕崛起的中国会撼动其霸权地位、触碰其既得利益,就极力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来进行诬陷,还强加干涉中国领土和主权问题,在地区事务上煽风点火,有意掀起“波澜”,其目的就是想打乱中国发展步伐,阻碍中国现代化实现进程。局势越是复杂,就越是要静下心来搞好改革和发展,就越是要壮大自己实力,不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在采取政治手段解决台海、南海,东海等问题的基础上,还要防范和警惕某些国家的阴谋,要静下心来搞好发展,保障政治稳定。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筑梦中国》纪录片帮助我们温故而知新,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党力量的坚实可靠,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艰辛曲折。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只要坚定理想信念,紧密团结在以习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奋发有为的去开展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伟大的中国梦也指日可待。

历史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第2篇

《筑梦中国》激励我们要稳步发展经济,奋发前行,齐心筑梦。19世界末期,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我们迎来了工业大发展的转机。但是,当时的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是容不得民族实业发展壮大的。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退,使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工业革命“夭折”。可以说,内忧外患之时没有丝毫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两个百年”的目标指日可待。但是,某些国家嫉妒中国的迅速发展,害怕崛起的中国会撼动其霸权地位、触碰其既得利益,就极力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来进行诬陷,还强加干涉中国领土和主权问题,在地区事务上煽风点火,有意掀起“波澜”,其目的就是想打乱中国发展步伐,阻碍中国现代化实现进程。局势越是复杂,就越是要静下心来搞好改革和发展,就越是要壮大自己实力,不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在采取政治手段解决台海、南海,东海等问题的基础上,还要防范和警惕某些国家的阴谋,要静下心来搞好发展,保障政治稳定。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为此努力奋斗,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幸福,每个人的权利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在这个“圆梦”的征程上,作为一名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教活动要求,坚持“忠”字当头,“廉”字托底,以严正己、以实导行,集“干净”与“干事”于一身、“勤政”和“廉政”于一体,努力争做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干部。坚持做到:

一要强思想、坚信念,始终做到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政治品格。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自觉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之下,永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坚定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在各种风浪和引诱面前经得住考验,既能立足平凡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又可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

二要守规矩、重品行,始终做到个人干净。个人干净,是党员干部做人的底线。党员干部要淡化为官心态、摒弃特权思想,心中要有法律和纪律的“高压线”、公与私的“警戒线”、个人和家庭的“情感线”,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扰、不为权所迷,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树立起慎独慎微的自律、勤于自省的审慎、严守纪律的敬畏、勤修党性的觉悟,把做官当成做事、把行权当成履责。个人干净是领导干部立身之本,任何时候都要“三省吾身”,自觉做到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组织、敬畏权力,始终坚守个人干净的为官底线,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

论中国当代纪录片的历史文化承载 第3篇

在中国, 一部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史中, 真实的视听影像资料带着所记录的时代面貌成为一个国家不可或缺且公正客观又富有情感温度的历史文本。不仅如此, 影像的记录更使多元共生的文化传承历久弥新, 在传播过程中也成为国家形象的说明。杨力洲的《被遗忘的时光》带动了“我的父亲母亲”运动;《舌尖上的中国》《故宫》《望长城》是国家形象的传播乃至国民素质的表达;《勋业千秋》是中国历史真实公正的纪录文献。纪录片毫无置疑地承载了思想、历史文化、社会记录及大众文化传承传播的独特功能。

纪录片的历史文献价值及历史意义

格里菲斯对纪录片的定义是:“纪录片是对现实的描述, 和有创意性的安排。”可见, 对现实的客观记录是纪录片的功能, 而真实性则是纪录片的支点。但事实上, 纪录片可以记录真实, 也可记录虚假。换言之, 纪录片无法做到的是绝对真实, 只能凭借拍摄者的良心、道德获得相对真实。文革时期《亩产十三万斤》的纪录片中, 拍摄者真实地拍摄了一亩地产出十三万斤粮食的虚假故事。但摄影机不会说谎, 它把解释权交给了观众, 当我们今天再看这些影像时, 不管创作者最初的主观拍摄动机如何, 那个时代的环境气氛、拍摄人物的精神面貌、表情衣着、语言和举止, 都毫无掩盖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可见纪录片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解释权, 它是历史存在的公正证据, 具有毋庸置疑的历史文献价值及历史意义。

比尔·尼克尔斯说, “纪录片是现实的严肃话语”。张同道导演的《电影眼看中国》选取了1920—1949年之间的中国纪录片, 记录了当下时代的社会历史变迁、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面貌:延安时期及建国初期的真实影像, 当时的环境、人们的服饰、表情与举止。当然, 我们可以从南京的中山陵、广州的孙中山纪念馆里看到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容貌, 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三民主义》《建国大纲》中读出他的理念方略, 但不可否认的是, 当我们看到黎民伟先生的《勋业千秋》, 看到孙中山在镜头面前的“呆照”, 与蒋介石相对而坐的行为举止、宋庆龄在甲板上散步、略带羞涩不安的神态表情, 这些黑白模糊残缺的影像, 单调的不太标准的解说、甚至有些是拍摄者故意设计的、指挥被拍摄者行动的“主观镜头”, 带给观众的孙中山先生的形象、毫无置疑的比冰冷的雕塑或抽象的文字更加全面、立体与真实。

诚如北京电影学院司徒兆敦教授所说:“国民革命时的生活场景以及当时民族的面貌是不可复制的, 因为那是时代的面孔。只有生活在当时的人才有可能记录下自己的时代, 后人设置的任何故事片都无法复制逝去的年代。”可见, 纪录片是对历史的记录, 对文化的传播, 以及对时代的复原, 它所构建的时空中可见的物理世界和隐含的拍摄事物的内在意义起到了留住时间空间的作用, 具有无限的价值。

纪录片是国民素质及国民需求层次的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马斯诺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 Review) 中将人的需求层次分为了七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求知的需要及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 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 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不可否认, 一些剧情片中虚构的故事、人物、事件, 一些泛娱乐化的节目噱头, 常常能满足人们对生理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人们可以在人物的情节中找到自我的心理投射, 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这种以庸俗化、泛娱乐化、抓住观众猎奇心理为基本特点的大众影像满足了人们较低需求层次的需要。但纪录片更多的是填满我们的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因为人的生命是非常局限的, 任何个体活动的地域也是有限的。人类无法同时出现在不同的时空之中。但是通过纪录片放映, 观众可以被影像带去不同的时间空间。使观众“在自己经验之外间接地经验其他的现实, 使得原本可能各自孤立存在的生命、活动与事件以一种神情连接起来。”观众不需要到达拍摄现场, 只需坐在屏幕面前, 纪录片便将真实的人物、事件、知识、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习俗等信息呈在观众面前, 带领观众跟随这些影像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体验新的生活与生存方式, 扩充受众的视野与知识储备, 使人的生命局限和活动地域的局限得以突破, 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求知需要及审美需要的满足。

不可否认, 纪录片是引导民族精英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有利工具。近几年来, 中国的纪录片的内容呈现出一种高文化品味的态势, 《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0.5的收视率, 甚至超过了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 让世界了解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食文化。张经纬凭借《音乐人生》斩获了46届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最佳音效, 并在院线的百场放映纪录里平均上座率九成以上, 创作了票房奇迹。《音乐人生》《被遗忘的时光》《乘着光影去旅行》都刷新了纪录片的票房纪录, 带动了更多观众去电影院观看纪录片。不仅如此, 2011年起, 定位为“文化品位, 科学品质, 教育品格”“记录生活记录自然、真实的体感”的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创立;纪录片频道2011年的平均收视率为0.06%, 2013年的收视份额比2011年增长了40%, 受众人群以“高学历、高阶职、高收入”的中高端观众为主, 其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比例居央视所有频道第1位。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也指出了纪实频道的受众群体的三大特点:66%~67%是男性观众, 38~55岁的主要收视人群和文化层次与收入层次均相对较高的观众。由此可见, 一个国家的纪录片拍摄水平, 纪录片的普及程度,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与对求知与审美的需求程度, 也代表了国民需求层次的等级及国民素质, 这是纪录片的独特价值。

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与承载性

纪录片的传播也同样也承载了对外国家形象的宣传与对内文化习俗传播的作用。《舌尖上的中国》以“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为初衷进行拍摄的;目的是“以美食作为窗口, 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 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连续七天播出, 收视率最高达到0.55, 大大超过了同时段电视剧的收视率, 拍摄者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选定了60多个拍摄点, 记录了辽阔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传统食材, 展示了美食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作用以及烹饪方法的变迁, 也记录了制作技巧、吃食方法、以及一个个与食物有关的充满人情、人性的故事, 包含厚重文化情感及历史感。

《舌尖上的中国》重燃了“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对原始食材及文化习俗的巨大热情之外, 无数观众每晚按时守在电视机前锁定节目, 也带动了淘宝同样在国际也获得了极高的关注与声誉, 用这种味觉审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及民风民情。旅日作家毛丹青把这个片子带到了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的课堂上, 学生们“都看傻了”。其中一名女生说, 她今天回家就想试着做黄馍馍, 还说这个节目改变了她对中国的看法, “我现在才知道中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在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 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 表达了对中国的食文化及民族习俗的极大兴趣。可见, 纪录片的传播是立体的, 富有情感和温度的, 记事影像可传播文化, 宣传说教, 更可传递时代感、价值观。这是别的片型所不具备的特殊价值。

结语

寻找一部改变历史的中国纪录片 第4篇

来自美国的华裔纪录片导演罗宾从没想到,她的人生会因为寻找一个叫李灵爱的中国女子而改变。她发现了一部被人遗忘的纪录片,也重新发现了一个人的一生。故事中,有乱世,佳人,英雄和硝烟……但事实上,这个故事远没有看上去那么浪漫和传奇,在它的背后,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一次艰苦的旅行,一段被湮灭了的历史,还有两代华裔女子孜孜不倦的寻找。

那部纪录片名为《苦干》,反映了当年中国抗战的真实场景,获得了1942年的奥斯卡纪录片特别荣誉奖,但随后神秘遗失。如今,它被重新发现。

30年代的中国名媛

罗宾出生在夏威夷,是一个华裔移民家族的第四代,她长着一副典型夏威夷华裔女人的模样,有点像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花木兰,长长的黑发,晒足了阳光的淡棕色皮肤,极具感染力的温暖笑容。她不会说汉语也不会读写汉字,但知道自己的中文姓氏是: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那是图腾一样勇猛又神秘的象征,她喜欢这个意象,并且常常强调它。

几年前,罗宾正在为自己的第三部纪录长片寻找素材与灵感,一个酷爱侦探小说的朋友给她寄了几本有着真实人物做背景的悬疑类图书,其中就有李灵爱的作品《生命是长久的》,它的书脊上印有一个大大的古拙汉字:生。

在那本书中,李灵爱详细记述了家族从中国移民到夏威夷生根发展的历史,但却对本人经历着墨甚少,只在书的结尾处,轻描淡写地记述到,自己曾经在二战期间和一位名叫雷·斯科特的摄影师合作,拍摄了一部关于中国抗战的、叫做《苦干》的纪录电影。

出于好奇,罗宾搜索起这部电影的资料,让她大吃一惊的是,《苦干》曾经获得过1942年的奥斯卡纪录片特别荣誉奖。但是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资料库里,对于这部电影竟然只有文字记载而无实物收藏,在资料名录中,《苦干》词条标注着“遗失”,而事实上,这部由李灵爱策划并投资的纪录片也是奥斯卡历史上唯一一部没有留存资料的获奖影片。

华裔,女性,夏威夷……几个重要的巧合关键词,还有那部刚一闪现就消失的电影,这一切都让罗宾怦然心动。几乎在一念之间,罗宾就决定,她要走进李灵爱的故事中,去寻找那部叫做《苦干》的电影,并且,还要将这个过程本身拍摄成一部像侦探故事一样的纪录片,名字就叫做《寻找“苦干”》——虽然在那个时候,她并不知道等待她的答案将会是什么。听起来,这有点像另一个版本的《寻找小糖人》。

一旦开始着手寻找,罗宾发现,她能够借助的现存资料并不多,在维基百科词条上,李灵爱的身份是演员、舞蹈家与作家。但经过深入探寻,罗宾并没有在李灵爱的履历中发现重要的并且能够流传于世的艺术作品。

“其实,与其说灵爱是艺术家或者任何领域的专业人士,倒不如说她是一个名媛或者社交明星更为贴切。” 罗宾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李灵爱1908年出生于夏威夷的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李启辉是孙中山早年学医时的同学,母亲江隶香也是著名的妇科医生。作为一对早年深受传教士文化影响的中国夫妇,李灵爱的父母给予了子女们中西混杂的教育背景。李灵爱中学时就读于夏威夷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私立名校普纳荷(Punahou),后来这所以讲究领袖价值与精英教育的学校又出了一位著名校友,就是今天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也许在传统中国人的审美观中,灵爱并不算一个典型的闺秀淑女,但是,她非常非常有魅力,多才多艺,并且特别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李灵爱热爱并且向往中国,她曾经在上世纪的30年代(抗战之前)来到中国,当时,她的哥哥与姐姐正在北京的协和医学院读书。”讲述这些往事的时候,罗宾正坐在北京王府半岛酒店的大厅里,不远处的东单,就是当年协和医学院的旧址,“这真是奇妙。”罗宾扬了扬眉毛,看了看周围,“能想象吗?70多年前的某段时光,灵爱就生活在我们附近的这片土地上。”

在北京,李灵爱研习了中国民间舞蹈,学会了民间游戏踢毽子和抖空竹,她甚至还对京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企图拜师梅兰芳。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但她还是兴致勃勃地跟随一个没有像梅兰芳那么有名气的京戏演员学了一段时间。

李灵爱还在北京遭遇了爱情,并缔结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

“她只有过那一次婚姻,维持时间很短,她没有子女,但我肯定,她一定有过许多的爱人,灵爱从不缺乏关注和追求。”

李灵爱是那种永远走在风口浪尖之上随时准备让你大吃一惊的女人,洒脱,时髦,没那么中规中矩,但任何人却永远无法忽视她的存在。所以,当年,当别的名门淑女戴着缎手套端坐在歌剧院中听歌剧,李灵爱却在学习如何驾驶运输机和轰炸机,企图前往中国协助作战。

罗宾曾经找到过一个1993年拍摄的采访视频,并将它用在了自己《寻找“苦干”》的纪录片中。时年85岁的李灵爱,也依旧是一副时髦装扮,穿着宽袍大袖的中式衣服,额上覆着一条类似清代女子宫装的头饰,宽宽的绸布缎带上,点缀着一朵硕大的绢质牡丹花。在采访中,她的思路清晰,以很快的语速和干脆有力的语气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会觉得,这一定是个曾经拥有过美丽和野心,生命力旺盛,但却极有可能不太好对付的老太太。

“我和灵爱的生命真的有很多巧合,甚至我父亲少年时代还曾在灵爱家族创办的明伦学校中学习过中文。”罗宾说,“她的故事甚至帮我解决了很多我生命中遇到的问题。”

从夏威夷来到斯坦福,大学时代的罗宾开始对自己的出身和种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赛珍珠到谭恩美,从《大地》到《喜福会》,她大量阅读一切她能够找到的和中国有关的女性作家作品。但这一切,都没有后来接触到的李灵爱显得鲜活生动。

“作为一名华裔女性,即便她的家庭很富裕,她也接受了极为良好的教育,但我知道在李灵爱的时代,她也依然遭遇了很多的不公与歧视。”

罗宾曾经找到过一份当年李灵爱在美国移民局接受入境盘问与调查的记录,上面贴有李灵爱的证件照片,穿中式丝绸衣服、脖子上挂着珍珠项链的少女,嘴唇上浮现出一个冷冷的、略微带点骄傲味道的笑容。

“在发现李灵爱之前,我从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但是,李灵爱却从不这样认为,在她的眼中,中国人是高贵的,并且在她漫长的一生中,她都始终以此为荣。是灵爱改变了我的看法。”罗宾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但是,让李灵爱付出太多热情与努力的那部电影呢?它究竟还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它又隐藏在哪里?

“我们总是对现实关注太多,

而对祖先关注太少”

“你知道,在寻找的过程,我常常觉得答案就在眼前,但却总是触碰不到。” 罗宾抬头望向窗外,北京的春天,杨柳刚刚冒出了新绿。“就像是外面树上的叶子,你能看到它在风里摇晃着,但是,当你伸出手去,就是摘不到。”

虽然李灵爱的故事让同为夏威夷华裔的罗宾收获了一个让她颇为“心有戚戚焉”的“隔世知己”,但关于电影本身却进展不大。后来,罗宾又了解到,在美国国家档案局保存着一部只有35分钟的《苦干》片段,她随即联系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工作人员卡特,并从卡特那里得知,学院其实也一直没有放弃对于《苦干》完整版本的寻找,而卡特对于罗宾的工作也深感兴趣。

无奈之下,罗宾决定重起炉灶,开始探索另外一条线索——寻找电影《苦干》的摄影师雷·斯科特。在此前罗宾已经知道,斯科特的职业是图片摄影师,李灵爱之所以找到他,是因为被雷此前赴中国拍摄的抗战图片深深打动。

雷·斯科特,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类似中文语境中“张勇”或者“李伟”之类,委实太过普通的姓名。根据年龄和时代线索,罗宾不得不大海捞针般地在讣闻和墓碑中,寻找任何一个有可能叫做雷·斯科特的美国男人。

后来,罗宾在互联网上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墓园网站。它正是由民间志愿者发起,为寻人而建立起的。全美各地的志愿者们拍下不同的墓碑碑文,标明具体地点,上传到网络上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在这里,经过仔细核对,罗宾确定了斯科特的墓地信息,并由此顺藤摸瓜,在Face Book上找到了雷·斯科特儿子的账号,罗宾在他的页面上留言,写下了自己的地址与电话号码。后来,罗宾接到斯科特儿子电话的时候,她形容自己的兴奋:“心脏砰砰砰地一直跳,仿佛就快要从胸口跳出去了。”

在电话中,斯科特的儿子告诉罗宾,自己对于父亲所拍摄的电影几乎却毫不知情,罗宾的心又沉下去。面对罗宾的沉默,对方又表示自己并非父亲的独子,他还有三个兄弟,也许他们还保留着一些什么。

后来,罗宾形容自己的寻找过程,就是一次又一次希望——破灭——希望的过程,过山车一般循环往复地前行着。

最终,是斯科特家的第三代——雷·斯科特的孙女米歇尔·斯科特为罗宾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线索。米歇尔是一位画家,她告诉罗宾,自己曾在斯科特家的老房子地库里,发现了很多祖父留下来的资料,有照片、底片和一些手稿,而米歇尔也模糊记得,祖父在世时,曾向自己提起他曾经拍摄过一部关于战争的纪录电影。

谜底就此揭开。

一卷90分钟的《苦干》胶片,就在斯科特家老房子的地库里,静静沉睡了几十年。

“一直以来,他们都知道些什么,但却并没有因此而多么在乎。这也许就是人类的通病,人们总是对于当下所发生的现实过于纠结,但对于祖先的历史却常常显得漠不关心,我想,在这点上,也许中国和美国都是一样。”罗宾总结道。

一部改变历史进程的电影

在找到《苦干》的完整版之后,罗宾把严重损坏的胶片拿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进行后期修复。

经历过一系列长达3年的现代科技手段介入还原之后,罗宾终于见到了修复完成的85分钟的影片原貌:江南的风景,青的山,绿的水,细眉细眼的女孩对着镜头羞赧地一笑,然后当你慢慢沉浸在如同水中摇曳的青荇一样葱绿柔软的生活中,镜头突然一转,战争来了。

暗黑中,伴随着悄悄的一线光,罗宾看到了燃烧着熊熊战火的中国城市,日本军队用机关枪扫射,无数人在迁徙逃离,再也没能回到故园,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着可怕的轰炸。并且,影片还记录了当时作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的身影,而担任该片引言部分讲述人的,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与文学家林语堂。

那是罗宾第一次完整地观看这部电影。她看到,李灵爱变卖了祖母祖传的珍贵首饰,在一次次登台表演和募捐中,换来珍贵的彩色胶片和运转资金,并且倾尽所能地帮助斯科特联络到一切在中国能够为他们的拍摄提供方便的人们。

斯科特行进三万里,乘坐飞机、火车、汽车、牛车、驴车、羊皮筏……以及任何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当然还有步行,扛着他那台珍贵的16毫米摄影机,走过弥漫的硝烟,走过戈壁和炸毁又修复的滇缅公路,黄浦江的码头,还有重庆朝天门340级的石阶。

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偷袭珍珠港,从此,之前一直持观望态度的美国被卷入二战。而在此之前,远东战场上的中国,已经在风雨飘摇中咬紧牙关苦苦支撑了4年。

同年,电影《苦干》在美国上映。

这部电影,并不仅仅在70年后改变了罗宾的人生,甚至在当时,它就悄悄改变了历史。

公映之后,《苦干》成为了许多民间团体帮助中国收集外援支持的宣传片;很多美国青年也受到电影感染,从而加入了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而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在观看电影后不久,就亲笔题写卷轴赠予重庆,“此种为争取自由表现之忠实,将鼓舞来世而不朽。”

但李灵爱与斯科特的人生,却并没有因为这部电影而有着丝毫的改变。战争过后,李灵爱依旧以叛逆者的姿态存在于家族的版图中,她的家人们只知道这个女孩儿一直在离经叛道地活着,却并不知道她究竟具体做了些什么;而斯科特在拍摄过《苦干》之后,又回到了图片摄影记者的老本行中,并终生以此为职业,《苦干》也成了他一生中拍摄的唯一一部电影。

斯科特和李灵爱分别在1999年和2002年去世,如果不是此前李灵爱在书中闲闲的几笔,他们的一生便不会有人知晓。

在电影《苦干》结尾处,斯科特和李灵爱赋予了这部影片一个今天看来也依旧显得令人震撼的俯拍镜头,一个长达17分34秒的轰炸场面。那是1940年8月19至20日,日军轰炸重庆时,斯科特趴在美国大使馆的房顶上,冒着生命危险拍下的镜头,他也见证了日军出动了370架次飞机,在半小时内扔下了200吨炸药。

去年,因为重庆有关机构购买了电影《苦干》的中国版权,罗宾在电影拍摄完成的74年后,第一次来到了重庆。站在沙坪坝的夕阳下,罗宾觉得,这段跨越时空的旅程终于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接下来,她要与位于北京的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商讨引进《苦干》35分钟片段的问题,并且积极努力地为自己《寻找“苦干”》的纪录片寻觅在中国的落脚点。

历史纪录片《筑梦中国》观看心得 第5篇

为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并于6月30日至7月6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该片分为“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七个部分,运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资料,真实地反映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筑梦中国》带领我们重温历史,洗礼心灵,坚定信念。纪录片以回顾历史的形式为我们重新展现了那个峥嵘岁月,其目的就是要人们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共产党人作为筑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铭记历史,始终以崇高信仰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经常要回顾一下心路历程,时刻牢记向党旗庄重宣誓时的宗旨,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觉做到未当领导干部时,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始终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始终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考验挑战面前无所畏惧,关键时候有作为,敢担当。

观历史纪录片《筑梦中国》有感 第6篇

睁眼看世界,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方能救亡图存。1840鸦片战争后签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开始,自封为天朝上国的清王朝开启了丧权辱国的屈辱史。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一批批救国图存的仁人志士并没有自我放弃,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到魏源的《海国图志》完成,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强求富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学习西方再到辛亥革命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再到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没有惨重代价的刻骨铭心,就无法找到正确的前进道路,就不会有后人的“振兴中华”的强力呐喊和变法图存的自我革命,更不会有推翻封建专制政体的决心和壮举。

居安思危,学优赶先,壮大实力,方能赢得一席之地。新中国刚成立满目疮痍、百业待举的时候,战争不期而至。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即美国第七舰队悍然侵入中国台湾海峡。十月,美军越过“三八线”直接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威胁到我国的安危,伟大领袖毛主席毅然决然的做出抗美援朝决策,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安全。要知道,我国从战争中的泥潭中艰难站立,深知弱国就是要被欺凌的硬道理。我国开始投身科研事业,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导弹东风-4试射成功到 “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两弹一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鼓舞了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突显,在国际中也赢得了话语权。我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破冰,中美建交,喜报连连。

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方能全面建成小康。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邓小平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大胆的举措大大的激发了市场活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gdp从世界第三越居第二,成就是显著的。经济腾飞,随之一些问题也不可避免的来了。环境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百姓办事难等一些列问题都牵动着习总书记的心。越是接近梦想,越需要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智慧。以为首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和反腐败为突破口,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以壮士断腕和刮骨疗毒的勇气将改革的大刀向“硬骨头”挥去,向深水区挺进。改革激发了活力,作风建设振奋了人心。

历史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第7篇

收看情况报告

根据县委组织部抓好落实《关于认真做好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学习宣传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党员学习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全员党员进行观看并座谈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精心组织

在接到局党委文件通知后,×××高度重视,×××支部向本单位全体员工下达了观看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的通知,部署观看学习活动。在通知中明确了观看时间,确定了学习中心,并要求党员干部在观看后进行交流讨论并抒写观后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在党中央领导下团结奋斗、凝心聚力、齐心筑梦的信心和动力。

经过×××党支部的精心组织,克服天气炎热,利用1个半小时的时间进行了集中收看。观看时我们带着目的看、带着感情看,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全体党员干部均进行了记录片的观看学习,做到了全体党员人人观看。

二、认真观看

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历史文献纪录片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共7集,分别为“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每集时长30分钟,6月30日至7月6日每天20:30分在中央新闻频道播出。该片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该片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精炼,故事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是对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三、深入讨论

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认真观看了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之后,深受鼓舞,我院党支部充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开展了专题交流心得讨论会。在讨论会上,全体党员各抒己见,通过收看该系列片,党员干部纷纷对该电视系列片的播放给予了好评,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梦是要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百年坎坷复兴路,世纪沧桑强国梦。没有梦想的

中国新闻纪录片的历史及未来发展 第8篇

纪录片是以真实环境, 真实人物, 真实事实为依据不虚构, 不摆拍, 不改变客观环境为基准而进行的影像拍摄, 它是连接现实世界与人类思维的桥梁。而新闻纪录片是一种特殊题材的纪录片, 除了纪录片特有的拍摄属性外, 它在选题方向上包含着独有的政治性、历史性与时代性, 以记录重大新闻事件和国家领导人活动为职能的拍摄。因此, 在一定层面上其成为国内最具有文献意义的影像资料。由于自身独有的属性和特点, 使得它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倒向作用, 同时也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 记录历史变迁的责任。之所以认为它特殊, 就是既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电视新闻。例如, 早期的新闻简报, 又可以视作一种特殊风格的电视纪录片。新闻纪录片以它对新闻事件报道的历史性和独特性, 从一般的纪录片中分离出来。在以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背景下, 在摄影技术不断提高, 后期制作日趋精细与丰富的辅助下, 使得新闻纪录片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与社会关注。

二、我国新闻纪录片的历史

我国新闻纪录片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跟随时代的发展与历史环境的变化孕育而生的。关于我国最早的新闻纪录片要追溯到1896年美国拍摄的《李鸿章在纽约》, 这是中国外交活动第一次被以影像的手法记载下来。在当时处于封建落后的中国直至1911年才有了自己制作的第一部新闻纪录片——《武汉战争》, 这部影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中推翻封建帝制的武昌起义, 记录了起义军占领汉口和汉阳的几次重大战争, 是我国新闻纪录片发展的开始。

抗日时期为了让新闻片为战争所用, 这时需要开辟属于我们自己风格的影片。“工厂与农村的电影运动暂时为主观与客观条件所限制……只能够利用‘小型电影’摄取各地工厂与农村相异的状况, 映出于各地的工厂与农村之间。”[1]

这里涉及的“小型电影”就是我国最主要的新闻纪录片的形式, 它连接着城市工厂与农村之间的沟通, 肩负着战争时期的宣传工作。在这一段时期里, 我国的新闻纪录片的发展虽然有了雏形和启蒙, 但是并没有一个专业的和权威的组织来负责统一管理, 大多是以个人和社会组织来进行拍摄, 直至1938年延安电影团的成立, 它是我国新闻纪录片制作上的里程碑。延安电影团也叫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 是战争时期最主要的新闻宣传单位。其当时多采用的是16毫米的拍摄机器, 创作了很多鼓舞抗战士气的作品。例如, 《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 (亦称:《南泥湾》) , 以及反映边区大生产的素材如《边区生产展览会》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好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新闻片除了延续以往的纪录手法外, 在传媒手段并不普及的情况下, 为了让人民了解时政,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新闻简报, 以简短的文字和图片模式, 定期下到城市和农村用投影的方式向人民传播国内外新闻事件。改革开放后, 无论是电影还是纪录片都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从选题角度到拍摄风格, 从摄影器材到后期制作, 都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目前我国新闻纪录片的现状

目前我国新闻纪录片的选题与制作主要分为两个方向:

第一, 时政事件类, 这也是新闻纪录片最主要的职能。主要包括党和政府以及政界各组织在国内召开和参加的重要会议记录。其次则是领导人出国拜访和参加国际会议时, 对整体行程和会议内容的纪录。“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新闻纪录片作为国家的重要文献资料是党和政府在重大决策时的一面镜子, 为国家的发展方向提供最主要的依据, 是国家执行力的重要行政工具, 其功绩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被誉为“皇家摄影队”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是我国现如今最具权威, 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纪录片生产单位, 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团。它对新闻纪录片的理解还是延续了传统的两个思路, 以时政纪实类为主要工作点, 同时创作一系列商业化的新闻纪录片。例如, 《越过太平洋——江泽民主席97访美纪行》, 全程记录了江主席访美的全程活动, 并充分地展现出了第三代领导人的智慧、风度和人格魅力, 为中美关系的新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第二, 商业化的新闻纪录片, 以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为背景拍摄的一系列纪录片, 通过纪录当时的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反映出一定思想主题, 大部分作品意在弘扬爱国精神。例如, 反映2008年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历程的纪录片《人民至上》。

四、新闻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随着国家的繁荣发展, 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 人民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对精神文明也有了更严格、更深层次的需求与渴望。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新闻纪录片企业想创新经营, 首先, 要把握契机, 紧跟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要根据不同时机人民喜好的不同重新定位市场, 细化市场份额, 对现有的纪录片发展方向重新审视, 不单单只限于普通政治题材的新闻纪录片。我个人认为新闻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在于与影视片的相互融合并流, 既含有影视片的故事化, 服务化的属性, 又保留自己原有的职能。有两种思路可同时并轨双行, 首先, 就是继续现有的新闻文献记录工作, 这是新闻纪录片的灵魂与使命, 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历史发展上不可缺少的资料文库。其次, 从时代的发展方向上来看, 新闻纪录片更需要商业化、市场化。而从新闻纪录片的拍摄选题角度来审视, 影片需要新闻事件化、故事化。

纪录片商业化的道路在国际各大电视台早已流行, 我国也早已设有自己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例如, 央视的CCTV-纪录频道。但是对新闻纪录片来说, 在商业化的道路上我们要“产销对路”, 既要保留自己影片中原有的属性, 又要挖掘纪录片内潜在的商机。例如, 《舌尖上的中国》, 虽然它只是传统的纪录片, 但是它通过对不同地域“食”和“行”的阐述, 使社会各阶层产生共鸣, 激发了观众的消费欲望。让拍摄当地的餐饮业和旅游业活跃起来, 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 新闻纪录片的发展也可以以此类推, 从正面纪录大型的、有意义的新闻性活动。例如, 对APEC会议的纪录, 不仅仅是纪录会议流程和内容, 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会议的选址环境, 当地的人文情怀等诸多元素。

我国新闻纪录片发展日趋成熟专业化, 已经具备国际级水准, 在后期制作上也达到领先行列。但是成为代表作的新闻纪录片, 却显得不是那么记忆犹新。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在于把握选题方向和叙事风格上存在偏差。现在的选题思路还是多以政治人物、英雄事迹和历史事件为中心, 拍摄一些宏伟的、大场面的、大事件的新闻片。这类新闻纪录片不够贴切生活, 和百姓的交集不多, 有一些“教科书”和“样板间”的套路, 并且制作上多以解说词的平铺直叙为主要声源, 缺乏同期声和当事人的声音。而从内容上来讲, 悬念的设置欠缺, 不能抓住眼球, 并吸引观众的好奇心, 同时中心人物和事件的刻画上缺乏命运感和事件化。我个人认为应该挖掘百姓心中的新闻故事为选题出发点, 多听听百姓的“声音”, 以剪辑的逻辑性和画面的表述性弱化同期声的叙述。在制作的结构上可以选择以中心人物的故事为切入点, 展开叙事, 通过反映中心人物的命运化来纪录新闻事件, 以中心人物为“点”展现出整个事件为“面”的拍摄结构。可以效仿新闻专题节目和新闻调查类节目为雏形, 来制作新闻纪录片。例如, 柴静的新闻调查类纪录片——《穹顶之下》。雾霾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 头条新闻, 影片正是抓住人们对雾霾的担心和恐惧的心理为立足点, 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 展开对雾霾的产生、影响和治理等方面的调查, 并实时全程纪录的模式。这样的选题立意恰当, 题材符合百姓心中的热点新闻, 故事的结构又是从自身出发贴切大众化的口吻, 使得影片平易近人, 很容易被人接受, 这就是未来新闻纪录片发展的模式之一。

五、结语

新闻纪录片不像新闻调查类节目有强烈的时效性, 它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长期的关注和剖析来反映国家和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新闻纪录片的成本回收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但是我相信新闻纪录片会始终一如既往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来坚守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 未来的新闻纪录片将会以不同的新闻热点, 新闻事件和新闻故事去探索不同领域, 并以深刻的纪录形式折射和强化人们对国家、对社会、对文化的关怀, 一个新闻纪录片的大市场正在国际化中孕育而生。

摘要:随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日益壮大, 新闻纪录片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本文在分析过去纪录片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未来新闻纪录片应如何转换发展思路, 开辟更广阔的市场。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中国新闻纪录片,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历史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第9篇

关键词:新世纪;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解读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对传统的发掘与解读成为我国影视创作的鲜明特色。历史的遗存也需要纪录片去呈现,从本质上说,纪录片能较为真实完整的展现历史遗迹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并最大限度的还原其深远的历史精神内核;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辉煌,大众也需要通过一个合适的形式去感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纪之交的中国纪录片人承担着一种新时代所赋予的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但是,要对我国新世纪以来的历史题材纪录片进行文化解读并非一件易事。

一、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内涵阐释

有学者指出,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历史和影视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与历史两者间有许多产生交集的机率”。对于历史题材纪录片来说,它的使命与生命都将是永恒的。徐舫州、徐帆认为,历史题材纪录片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反映当代人对历史的看法,体现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历史观念。”他们的定义着重指出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史学功能,并从传媒发展的角度凸显了“书写史学”向“影像史学”的转变。欧阳宏生则认为,历史题材纪录片“是指利用影像形态对历史遗迹、历史文物、文化景观等的记录,刻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并以此来折射当代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意味”。其主要从表现题材和文化意义的角度对历史题材纪录片做了界定。从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视角不同,但学者们却有一些共通的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即历史题材纪录片在内涵上并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回溯,它在于通过影像这种介质进入到逐渐久远的历史时空,传达当代人对历史的解读,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再创造、再阐释。

二、对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解读的意义

历史题材纪录片沟通了群体与个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呈现出学术性、审美性和诗性气质。表面上,历史题材纪录片植根于庞杂的历史史实、厚重的民族文化,仅仅是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扮演着“影像史学”的功能。而从内涵上来看,历史题材纪录片所展示的“是一种积淀并延革至今的民族记忆,是某个民族或群体生命存在或精神支撑的某种挖掘,它反映一种情愫、情结。”可以说,通过影像化的思考,历史题材纪录已然成为寻找国家、民族以及个人记忆的特殊形式,对于修复日益陷入危机的民族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文化特征

(一)语言生动

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影像由画面与声音共同组成,历史文化纪录片的语言即是视听语言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种类繁多,如服饰、园林建筑、戏曲、舞蹈等文化,这些有形的物质文化也是对无形的精神文化的另一种诠释,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观众能通过历史文化纪录片画面中的古代绘画图卷观赏到清朝时期皇室内苑放鞭炮的情景,同时又能听到燃放鞭炮时的声响,热闹的过年景象與过年时的传统文化习俗跃然于电视画面上,观众仿佛穿梭于历史的时间长流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所处时期的形态。影视媒介不但传播速度快且广,其生动的视听语言在观看过程中所营造出的形象感、现场感以及过程感都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

(二)可信性强

虽然在当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诠释方式已经更为丰富,但在电视这一媒介传播下的纪录片仍然具有其影像本性。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同期声制作与采访形式,使得真实的时间与空间呈现在观众眼前,观众面对屏幕上被电子拍摄而来所展现的事实时,犹如实际体验到那一过程一般。历史文化纪录片通过对历史事件中的文化进行合理的构建以达到重现以及还原的作用。由于对电视这一传播媒介与历史文化纪录片这一真实特性的信任,观众自然对历史文化纪录片中所诠释的中国传统文化深信不疑,以电视纪录片为传播媒介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更具有真实性与可信性。

(三)传播媒介广泛

在我国,新媒体纪录片平台在2014年进入盘整阶段,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PC端的纪录片用户逐渐增加,新媒体纪录片平台大概可分为三类:长视频商业网站、广电系视频网站与其他平台。可见,历史文化纪录片通过电视频道的传播空间足够广阔,前景也很光明。由于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的特性,其传播效果是长远的、间接的、社会的和潜移默化的。如今在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占据重要媒介形式的当代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社会节奏日益加快,受众的观念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这就体现了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优势,即使得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具有自主性、快速性与选择性。

四、结束语

创作者从思考的角度,加上创作者带有美感且真实的镜头,包括真实的自然、真实的人物以及真实的历史,通过纪录片都可以一一还原在观众的面前。纪录片本身的这种纪实价值体现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同时这种艺术价值能够帮助大众更深层次的认识社会、认知历史、了解人生,从而更近一步的理解生命的本意。作为纪录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历史纪录片首先需要遵守的原则就是写实性。在多元化的今天,一方面,历史纪录片需要根据分析市场群众的需求,通过作品的娱乐性、哲理性以及思想性赢取观众们的喜爱,从而打动观众;另一方面,历史纪录片还需要坚守自身写实性的特点,让观众认识真正的历史,并且以历史为借鉴,对自身乃至社会进行全面的审视,避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混淆观众认知。

参考文献:

[1]郭伟清.新世纪中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文化解读[D].南昌大学,2013.

[2]李国泉.历史题材纪录片“情景再现”应用探析——以历史人文纪录片《船政学堂》为例[J].现代传播,2014,36(6):89-91.

历史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第10篇

《筑梦中国》报告

根据师党委组织部的安排部署,律师事务所在师司法局观看完《筑梦中国》第一集后在网上学习观看了《筑梦中国》剩余的6集。

筑梦中国,讲的就是人民。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始终都把人民捧在心里: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人民的利益始终都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使得一个山河破碎的国家日益强大,身陷水深火热的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

习总书记对作风建设“三严三实”的要求言简意赅。对广大基层干部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眼下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新论述。对于我们改进作风。是一剂醒脑洗心的“良方”。严字当头。从实处干起。最能体现共产党人的“认真”二字。因此。我们要牢记“三严”“三实”。从严律己。扎实工作。要努力把“三严三实”落实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

党员干部严格要求自己,践行三严三实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用党纪党章,严明的纪律,高尚的道德情操为镜子,查找自身的欠缺和不足,虚心接受批评和意见,认真加以学习和改正,不断自我净化、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自我革新、不断自我提高,这虽比不得那投机取巧得来的方便,但“严”字当头,“实”字处事。90多年来,我们党就是遵循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条群众路线,带领人民群众,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三严、三实”正是我们以严明的纪律,严谨的工作作风,来严格约束我们行为的准则。用好的作风用权,用好的作风律己,它既有制度的约束,也有个人修养的要求。让“三严、三实”变成每一个人的实践行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剖析自身行为,发扬艰苦风斗优良传统,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使“为民、务实、清廉”之风贯穿到我们行为的始终。

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第11篇

跟随着纪录片《筑梦中国》,略览《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国,我们伟大的祖**亲,她一路坎坷走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挑战,仍然坚强,屹立不倒。她是从三座巨山的挤压下爬上来的,是在发展落后西方几百的贫境下赶上来的。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一直以来都有着一股意志支撑着我们——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是民族振兴之梦,更是人民幸福之梦。

翻开《筑梦中国》,中国上从强大到衰落、从奋斗抗争到

走向新盛世的艰难历程跃然纸上,让我感觉热血沸腾。中华民族曾 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 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中国梦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却始终没有 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 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 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 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书中的一篇篇历史典故和事例,一个 个数据和生动的图片都在向我们描绘着中国梦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 的脚步。

此时,我深刻理解领会习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 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历经千辛万苦,付出 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既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又在推动世界经济摆脱危 机、走出低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也 推动了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进程。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 越近,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 力量,共同努力。而实现中国梦的目的,为的就是不断地为人民造福,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 你我的梦。

读完《筑梦中国》,我不禁问自己,我的梦想是什么。人

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梦想,我也不例外,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不可或 缺、无法替代的梦想,那就是事业。我曾经梦想有一个让自己有幸 福感的工作,不一定是最轻松的,也不一定是赚钱最多的,但是每 天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快乐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体现自己的价值,为 社会做出贡献,成就一番事业。进入山煤后,我发现自己来到了梦 想得以实现的地方,山煤就是这样一方天地,让我得以施展。它见 证了我的成长,我希望能为它带来辉煌。山煤梦,我的梦。

励志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第12篇

从《筑梦中国》看民族复兴的中国自信

近期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通过回顾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让人们再次深刻认识到中国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对引导人们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民族复兴的自信和自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纵观中国近代史,为了救国救民,多少仁人志士付出艰辛努力,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救亡图存的真理,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90 多年党和人民的奋斗与创造、30 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找到、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条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振兴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汇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建国60 多年来,我们党历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

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套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套制度的轨道。

自强源自历史根基,自信来自现实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筑梦中国终将圆梦中国。

2019--24

从《筑梦中国》看民族复兴的中国自信

近期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通过回顾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让人们再次深刻认识到中国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对引导人们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民族复兴的自信和自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纵观中国近代史,为了救国救民,多少仁人志士付出艰辛努力,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救亡图存的真理,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90 多年党和人民的奋斗与创造、30 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找到、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条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振兴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汇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建国60 多年来,我们党历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套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套制度的轨道。

自强源自历史根基,自信来自现实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筑梦中国终将圆梦中国。

2019--24

从《筑梦中国》看民族复兴的中国自信

近期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通过回顾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让人们再次深刻认识到中国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对引导人们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民族复兴的自信和自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纵观中国近代史,为了救国救民,多少仁人志士付出艰辛努力,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救亡图存的真理,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这是

历史的选择。90 多年党和人民的奋斗与创造、30 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找到、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条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振兴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汇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建国60 多年来,我们党历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套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套制度的轨道。

自强源自历史根基,自信来自现实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筑梦中国终将圆梦中国。

2019--24

从《筑梦中国》看民族复兴的中国自信

近期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通过回顾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让人们再次深刻认识到中国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对引导人们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民族复兴的自信和自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纵观中国近代史,为了救国救民,多少仁人志士付出艰辛努力,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救亡图存的真理,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90 多年党和人民的奋斗与创造、30 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找到、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条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振兴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汇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建国60 多年来,我们党历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套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

善、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套制度的轨道。

自强源自历史根基,自信来自现实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筑梦中国终将圆梦中国。

2019--24

从《筑梦中国》看民族复兴的中国自信

近期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通过回顾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让人们再次深刻认识到中国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对引导人们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民族复兴的自信和自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纵观中国近代史,为了救国救民,多少仁人志士付出艰辛努力,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救亡图存的真理,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90 多年党和人民的奋斗与创造、30 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找到、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条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振兴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汇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

样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建国60 多年来,我们党历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套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套制度的轨道。

自强源自历史根基,自信来自现实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筑梦中国终将圆梦中国。

2019--24

从《筑梦中国》看民族复兴的中国自信

近期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通过回顾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让人们再次深刻认识到中国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对引导人们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民族复兴的自信和自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纵观中国近代史,为了救国救民,多少仁人志士付出艰辛努力,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救亡图存的真理,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90 多年党和人民的奋斗与创造、30 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找到、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条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振兴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汇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建国60 多年来,我们党历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套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套制度的轨道。

自强源自历史根基,自信来自现实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筑梦中国终将圆梦中国。

2019--24

从《筑梦中国》看民族复兴的中国自信

近期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通过回

顾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让人们再次深刻认识到中国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对引导人们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民族复兴的自信和自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纵观中国近代史,为了救国救民,多少仁人志士付出艰辛努力,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救亡图存的真理,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90 多年党和人民的奋斗与创造、30 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找到、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条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振兴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汇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建国60 多年来,我们党历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套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套制度的轨道。

自强源自历史根基,自信来自现实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筑梦中国终将圆梦中国。

2019--24

从《筑梦中国》看民族复兴的中国自信

近期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通过回顾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让人们再次深刻认识到中国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对引导人们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民族复兴的自信和自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纵观中国近代史,为了救国救民,多少仁人志士付出艰辛努力,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救亡图存的真理,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90 多年党和人民的奋斗与创造、30 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找到、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条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振兴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汇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建国60 多年来,我们党历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套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套制度的轨道。

自强源自历史根基,自信来自现实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筑梦中国终将圆梦中国。

2019--24

从《筑梦中国》看民族复兴的中国自信

近期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通过回顾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让人们再次深刻认识到中国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对引导人们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民族复兴的自信和自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纵观中国近代史,为了救国救民,多少仁人志士付出艰辛努力,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救亡图存的真理,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90 多年党和人民的奋斗与创造、30 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找到、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条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振兴之路。坚定

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汇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建国60 多年来,我们党历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套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套制度的轨道。

自强源自历史根基,自信来自现实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筑梦中国终将圆梦中国。

2019--24

从《筑梦中国》看民族复兴的中国自信

近期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通过回顾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让人们再次深刻认识到中国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等重大问题,对引导人们全面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民族复兴的自信和自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纵观中国近代史,为了救国救民,多少仁人志士付出艰辛努力,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救亡图存的真理,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这是历史的选择。90 多年党和人民的奋斗与创造、30 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找到、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条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振兴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汇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践证明,这个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只有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占世界人口 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建国60 多年来,我们党历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建立了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套制度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这套制度体系既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又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安排,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潮流,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套制度的轨道。

自强源自历史根基,自信来自现实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

上一篇:简陋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下一篇:初三历史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