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练习范文

2024-05-28

《边城》练习范文(精选6篇)

《边城》练习 第1篇

《边城》同步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矛毒弩(nǔ)黑黝黝(yǒu)彩票(cǎi)B.竹篁(huáng)削砍劈拨(bá)皮鞘(qiào)C.碾坊(zhǎn)瘫痪(huàn)干瘪(biě)D.接查儿(chá)拱手(gǒng)客栈(zhàn)2.下列各组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蚩尤 嗤笑 妍媸 嗤之以鼻 B.艾蒿 篙子 缟素 稿木死灰 C.庭院 游艇 挺拔 铤而走险 D.温柔 杂糅 蹂躏 矫揉造作 3.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个小山村风景秀美,依山傍水,空气清新。

B.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篇幅较长,真是长篇大论。C.他这个人最能信口开河,谈论别人了。

D.这部作品本来是老舍的,他非说成是郭沫若的,真是张冠李戴。4.修辞方法不同于别项的一句是 [ ] A.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B.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办? C.祥林嫂老了,四叔正骂她。

D.同志们杀敌,挂了花。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

5.下面一段文字的五个空格处缺少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翠翠抱膝坐________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________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________吁着这种气,________却________把那种东西挪开。[ ] A.于 关于 将 不过 无从 B.在 关于 才 可是 无从 C.于 至于 才 不过 无以 D.在 至于 将 可是 无以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沈从文曾有“京派作家”之称,但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是描写湘西边地风土人情的“湘西小说”。B.《边城》一方面在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的原始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这种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坏的忧虑。C.沈从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历史文物研究家。D.《边城》在创作上融合了古典抒情诗画和游记散文的艺术要素,再加上笔调舒缓,语言古朴,遂形成了一种抒情、优美、古雅、忧郁的艺术风格。参考答案

1.A(B项“拨”应读“bō”;C项“碾”应读“niǎn”;D项“查”应为“茬”。)2.B(“稿”应为“槁”。)

3.B(长篇大论:指滔滔不绝的言论或篇幅见长的文章。)4.A(A项为拟物,其余为讳饰。)

5.B(这篇小说十分口语化,若夹用某些文言虚词,与上下文不甚协调——抓住这个特征,便可以先淘汰含“于”的A、C项,再淘汰“无以”的D项。因而本题的答案便非B项莫属了。)6.A

《金岳霖先生》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重在细节)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2.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自读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板书文题)出示资料金岳霖介绍。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二、四、五、六届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金岳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发表了几十篇哲学和逻辑论文,出版了《逻辑》《论道》《知识论》3部专著。在哲学本体论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个基本哲学范畴,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许多殊相,而殊相表现共相。个别事物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样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构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认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变动生灭乃至整个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道。在认识论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独立于认识主体的本然世界。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

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岳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离我们那么遥远。

三、在学课文之前,先扫清字词障碍(略)

四、文本研习: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读第一段找出来?

明确:“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

明确:

a.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b.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c.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d.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e.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f.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饿遗风。g.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小结: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是个让人发笑,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为特别的率真。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

明确: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

(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可见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世说新语》上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这个我辈能囊括一些人的话,金先生算一个吧,我们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类吧。)

(2)金先生重情不仅是对林徽因对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了金岳霖先生重情,是那个地方?

明确: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在讲座时停下来,当着学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个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的人,让我们用什么话来评介他呢!也许我们无从说起,那么还是用汪曾祺的文字来概括吧!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

明确: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就让我们借这来看作对金岳霖先生一生的特点的概括吧。

“一肚子学问”前文没有说明,在第十三段中作了说明,请同学们齐读第十三段!

4、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

五、这种冲淡隽永同时还体现在字里行间,使本文的语言呈现什么特色?

明确:本文语言平实而有韵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简练,不事夸张,只求辞达而已,但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读读课文第九——十一段体会一下。

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凝聚在字里行间,使全文恬淡而有韵味克制而有神采。

六、作业

同学们上学多年,一定遇见过许多老师同学,他们一定有许多有趣的、有特点的、让人发笑的言行举止。当堂讲讲。

附: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边城》练习 第2篇

模拟测试

(一)1、下面对《边城》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沈从文的创作取材极广,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但他最执著追求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他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筑他的人生形态。《边城》是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

B.翠翠故意遐想着离家出走了,祖父到处寻她不着的情景,主要表现了翠翠年少无知,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

C.祖父决意多做点事,等他把人渡完事再回家吃晚饭。这反映了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家境贫寒,祖父想多挣点钱来维持生计的客观现实。

D.天保大老决定离开故乡,主要是因为和弟弟之间的情爱争斗,他想忘记以往的一切,以成全弟弟的傩送。

E.祖父把他到城里的事情,不告给翠翠一个字,是因为他不想让这些事使翠翠徒增烦恼。

答案:B、C。B表现翠翠青春萌动,受不了“太平凡”的生活,想攀住新的人和事。C表现祖父忠厚纯朴,恪尽职守。

2、“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这小说的结尾,谈谈你的感受。(5分)

【参考答案】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3、“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请鉴赏《边城》这个开头。

【参考答案要点】①开头采取了讲故事的方式。②语言朴素,平易亲切(用了顶真修辞格),一下子带起了全文牧歌一样的意境。

模拟测试

(二)1、下面对有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其天真纯洁性格。

B.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口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这是环境描写,为祖孙俩夜晚讲故事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C.“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朦胧的憧憬。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 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的爱情的关心。

E.翠翠曾三次请求祖父不要再渡船。回来陪她,祖父都没有答应,这体现老船夫一心想着赚钱,根本没时间理会他的孙女。

答案:CE。C项是翠翠的语言描写。E项老船夫是一个忠厚纯朴的老人,他了解过渡人急切回家的心情,是竭尽其职的一种表现。

2、《边城》中,翠翠、祖父、二老、大老„„这样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却得不到他们所期望的幸福,作者对这样的悲剧有怎样的感悟和情感反应?(5分)

【参考答案】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理想人生的集中代表,也体现了他的文学理想。②小说描写的理想生活不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且是一个爱情悲剧。但作者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怎么悲伤。在作者看来,翠翠、祖父、大老、二老的命运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生常态。当地民风如此,生活如此。作者用诗化的抒情手法表现了这一生活。

③作者一方面在思索“湘西世界”“常态”的同时,另一方面已预测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3、复述《边城》故事情节。(5分)

【参考答案】: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判断题

1、《边城》中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2、傩送真诚善良,但缺乏天保的纯洁,他爱翠翠,可又犯难:“翠翠太娇„„”在爱情里掺着世俗的计较()

3、《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长篇小说,它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4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爷爷,临死前把翠翠托付给了原来和翠翠的父亲同营当差的杨马兵,杨马兵向翠翠保证“你放心,一切有我!”他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自己到碧溪岨和翠翠做伴,期待傩送归来。()5|、天保望着老船夫的老脸,轻轻地说:“算了吧,你把宝贝孙女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天保称傩送为“会唱歌的竹雀”,表达了自己对弟弟夺己之爱的痛恨。()

6、《边城》里“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朦胧的憧憬。()

7、《边城》在翠翠这一形象的的描绘上,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着意表现一种理想化的古朴醇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8、《边城》中爷爷是纯朴厚道却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二、简述题:

1、《边城》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2、《边城》让我们了解丁许多湘西民俗,请说说“爷爷”向翠翠所说的求婚的两种方式。

3、沈从文《边城》中的老船夫待人接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举出一两个细节加以具体说明。

4、“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请鉴赏《边城》这个开头。

5、《边城》中的傩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边城》写天保溺死,傩送远行,老船夫与世长辞之后,翠翠是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的?

7、举例分析《边城》中的人情美。

8、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述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翠翠为什么心里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答案 判断题:

1、对

2、错,两个人对换一下即可。

3、错,是中篇小说

4、错,爷爷不可能托付。

5、错,没有痛恨。

6、错,语言描写

7、对

8、对

答1:《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答2:一种是走车路,就是婚姻由家长做主,请了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一种是走马路,就是婚姻由小伙子自己做主,那就为姑娘唱三年六个月歌。

答3:重义轻利。①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船工必一一捡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认真告诉那人,他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如果不管怎样还是有人给钱,老船夫就拿这些钱托人买茶叶和草烟供过渡人享用。②老船夫去买肉,人家不要他的钱,但他也不想占屠户的便宜,他会预先把钱算好,猛地把钱掷到钱筒里,提了就走。

答4:①开头采取了讲故事的方式。②语言朴素,平易亲切(用了顶真修辞格),一下子带起了全文牧歌一样的意境。

答5:傩送外在俊美,善歌。心灵勇敢、坦白、无私、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他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漂泊到什么地方。

答6:翠翠怀着对祖父的伤悼和对情人的系念的双重感情继续守着渡口,摆渡过往行人。夏去冬来,坍了的白塔重建了,而傩送仍未有归期。

7、答:《边城》中的人物勤劳善良,纯朴可爱。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民俗、乡风。

答8:环境特征:忙碌一天的安静下来了,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的白天的热闹气息,万物生机勃勃,雀子、杜鹃、泥土、甲虫都热烈勃发。翠翠心理:面对热闹环境的寂寞惆怅,觉得自己太平凡,好像缺少了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情愫通过景物对比和环境对心理的烘托,不由心生薄薄凄凉。

1、有人说,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就是“可爱”,即使不属一个阶层的人物也是这样。试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答:《边城》中不但翠翠、爷爷可爱,就是船总顺顺也是一心为他人着想,当地驻军似乎也能“与民同乐”,如端午节的表现就是如此。

2、《边城》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展示了作品中美好的人性所处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3、沈从文认为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衍生物,所以他的小说多从交代环境人手,试分析《边城》的开头部分在这方面的特点。

答:《边城》由描写“茶峒”开始,白河(酉水)、河街、吊脚楼、妓女,写了长长的几节,为翠翠出场作背景。

4、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边城》中傩送的性格特征。答:勤劳勇敢、热情大方、忠于爱情。

5、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边城》的主人公翠翠的性格特征。答:美丽纯洁、天真无邪、乖巧活泼。

6、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边城》中的船总顺顺的性格特征。答:豁达洒脱、公正廉洁、慷慨好义。

7、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边城》中的老船夫的性格特征。答:忠于职守、慷慨豪爽、忠厚善良。

8、《边城》写天保溺死,傩送远行,老船夫与世长辞之后,翠翠是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的?

答:翠翠怀着对祖父的伤悼和对情人的系念的双重感情继续守着渡口,摆渡过往行人。夏去冬来,坍了的白塔重建了,而傩送仍未有归期。

9、《边城》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10、《边城》中的傩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傩送外在俊美,善歌。心灵勇敢、坦白、无私、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他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漂泊到什么地方。

11、试分析《边城》中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答: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傩送远去后,她矢志不渝地等着心上人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12、《边城》让我们了解丁许多湘西民俗,请说说“爷爷”向翠翠所说的求婚的两种方式。

答:一种是走车路,就是婚姻由家长做主,请了媒人到女方家中提亲。一种是走马路,就是婚姻由小伙子自己做主,那就为姑娘唱三年六个月歌。

13简述《边城》中对“美”与“爱”主题的诠释。

答:《边城》以摆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14.请说说《边城》中爷爷形象的特点。

答:勤劳善良、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阅尽人事、饱经风霜、快乐豪爽、略带幽默。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形象展示亲子之爱的人情美的。

15.“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边城》结尾的文字,请对这个结尾作简要评述。

答:结尾预示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翠翠与傩送的情感之间碰上了太多的人事和人情,悲剧也就成为必然。但凄凉、哀愁与牵挂、期盼并存,傩送的回与不回虽然难以预料,但这对年青人纯纯的情爱已成为永恒。读者也从心底里祝福这对有情人能早日喜结良缘。

16.沈从文《边城》中的老船夫待人接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举出一两个细节加以具体说明。

答:重义轻利。①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船工必一一捡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认真告诉那人,他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如果不管怎样还是有人给钱,老船夫就拿这些钱托人买茶叶和草烟供过渡人享用。②老船夫去买肉,人家不要他的钱,但他也不想占屠户的便宜,他会预先把钱算好,猛地把钱掷到钱筒里,提了就走。17.举例分析《边城》中的人情美。

答:《边城》中的人物勤劳善良,纯朴可爱。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民俗、乡风。

18.有人说:《边城》中在祖父叙述翠翠父母的爱情故事时之所以不和盘托出,主要是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答:既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又是塑造人物的需要。因为翠翠是作品的主要人物,详写父母的爱情故事,势必削弱对主要人物的描写。

19、请概括《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的共同特点。

答:两人都是船主,又都是船手。哥俩都忠诚地爱着翠翠,对待爱情又都具有自我牺牲的谦让美德。当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

20、请简述沈从文的以《边城》为代表的乡土小说的共同特征。

答:小说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深厚的文化意蕴,具有独特的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21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述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翠翠为什么心里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答:环境特征:忙碌一天的安静下来了,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的白天的热闹气息,万物生机勃勃,雀子、杜鹃、泥土、甲虫都热烈勃发。翠翠心理:面对热闹环境的寂寞惆怅,觉得自己太平凡,好像缺少了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情愫通过景物对比和环境对心理的烘托,不由心生薄薄凄凉。

22.简述《边城》中翠翠母亲的故事及其作用。

答:《边城》通过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在小说的第一章,作者就交待了翠翠母亲的故事:她和一个军人唱歌相熟后有了私情,军人服毒自杀,她在生下孩子之后也追随赴死。

23.有评论家说《边城》中的老船夫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谈谈你的看法。答:同意。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他生活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老船夫的优良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原始而又纯朴的人性之美。

24.请结合《边城》中的次要人物如船总顺顺、杨总兵等,简析其“人情美”。答:船总顺顺为人和气、大方、能济人之急。老船夫去世的时候,所有人都来帮翠翠办丧事。杨总兵还一直陪着孤苦的翠翠。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人情之美。

25.“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这小说的结尾,谈谈你的感受。

答: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26.“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请鉴赏《边城》这个开头。

答:①开头采取了讲故事的方式。②语言朴素,平易亲切(用了顶真修辞格),一下子带起了全文牧歌一样的意境。

27.有人说:“和当今少女相比,翠翠对待爱情太过天真幼稚,不敢大胆追求幸福。”请结合小说情节,谈谈你的看法。

答:主人公翠翠美丽温柔、淳朴善良、温婉多情,是爱和美的化身。她对待爱情温婉含蓄,忠贞执著。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少女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但似乎少了些含蓄。时代

不同,人对爱情的追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并不能因此否定翠翠这个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

《边城》练习 第3篇

作为中国的“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对家乡的风土人情、俚语俗话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娴熟的驾驭力, 其作品处处渗透着魅人的乡土气息和异域风情。奈达 (1993:110) 认为对翻译而言, 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还重要。由此可见, 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的翻译举足轻重。该文以戴乃迭和金介甫译本 (以下简称戴译本和金译本) 为研究对象, 探讨《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传译。文章发现译者文化意识影响其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选择。

1《边城》中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

“文化负载词指有一定文化背景或深刻文化意蕴的词语, 包括在一定历史阶段沉淀下来的谚语、典故、特殊的人物名称等, 以及现行的熟语、习语。” (方梦之, 2004:121) 奈达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 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 (1964:91)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之下, 文化学派挣脱了传统语言学研究范式的束缚, 瞄准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关系网络, 凸显文化因素在跨文化语境中对于译作的影响。笔者在将《边城》原文及戴译本、金译本对照阅读后, 对戴乃迭、金介甫在各自译文中如何处理原文蕴含文化信息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梳理。按照奈达对文化的分类, 我们选举一些实例来详细探讨。

1.1 生态文化

[1]有人带了礼物到碧溪岨。掌水码头的顺顺, 当真请了媒人为儿子向渡船的攀亲来了。

(沈从文, 2009:119)

[a]Sure enough, someone comes bearing gifts to Green Stream, the go-between sent by Shun Shun to approach the ferryman on behalf of his son.

(Gladys, 2009:118)

[b]A man arrived at Green Creek Hill bearing gifts.Dockmaster Shunshun had indeed asked a matchmaker to go to the ferry to seek matrimonial relations for his first son.

(Kinkley, 2009:89)

碧溪岨是撑渡船的祖孙俩——翠翠和爷爷居住和生活的地方。这里门前有小溪, 屋后有白塔, 四周为蜿蜒曲折的山路所环绕, 故而得名“碧溪岨”。仅此三字, 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泼墨画。其中“岨”为行声字, 表示“需要加把劲儿才能翻越的山”。戴乃迭在翻译时, 删除了该文化负载词, 将其直接译为“Green Stream”, 未能实现对原文审美品质的传达。金介甫采用直译, 将其译为“Green Creek Hill”, 从内容与结构上都忠实再现了该词所蕴含文化元素。

1.2 物质文化

[2]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 有大把的粉条, 大缸的白糖, 有炮仗, 有红蜡烛, 无不给翠翠一种很深的印象, 回到祖父身边, 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

(沈从文, 2009:13)

[a]All she sees in the grocery impresses the girl:the stacks of vermicelli, the huge vats of sugar, the fire-crackers and red candles-she will talk about these for hours when she gets home.

(Gladys, 2009:12)

[b]What she would see in the general store—big pile of thin noodles made from bean starch, giant vats of sugar, firecrackers, and red candles—made a deep impression on her.

(Kinkley, 2009:9)

粉条又称粉丝, 是由豆类、大米、薯类等原料加工制成的丝状或条状干燥淀粉制品, 营养价值丰富, 爽口宜人。按形状可分成圆粉条、细粉条和宽粉条等。戴译采用文化替换的方法将其译为“vermicelli”, 迎合了目标读者的阅读性与接受性。而金译采用意译的方式, 将其译为“thin noodles made from bean starch”让目标读者窥见了这一富含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词的制作工艺, 充分再现了原文的文化元素。

1.3 社会文化

[3]傩送美丽得很, 茶峒船家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 只知道为他取一个诨名为“岳云”。 (沈从文, 2009:29)

[a]And Nuosong was such a fine-looking boy that the Chatong boatmen nicknamed him Yue Yun. (Footnote:Son of Yue Fei, a brave patriotic general of the Song Dynasty, who fought against invaders.Yue Yun is presented on the stage as a handsome and courageous young fighter.) (Gladys, 2009:28)

[b]Nuosong was exquisitely handsome.The boat people of Chadong were hard put to find words for his good looks.The best they could come up with was the nickname Yue Yun.None of them had ever seen Yue Yun, that most handsome warrior of the Song dynasty a thousang years earlier, but they thought they saw a resemblance to the dashing Yue Yun figure who appeared onstage in local opera. (Kinkley, 2009:22)

此处是对主人公之一——船总小儿子傩送的描绘,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其中包含社会文化词“岳云”。戴乃迭采用了音译加脚注的方法, 一方面保留了源语形式, 顺应了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通过脚注, 将人名所含社会文化意义, 宋朝抗金英雄岳飞之子——一位品貌非凡、慷慨忠勇的中国古代武士形象呈现在目标读者面前, 准确再现了原文文化元素, 传播了中国文化。金译本亦采用了音译, 为便于读者理解, 加入了“that most handsome warrior of the Song dynasty a thousang years earlier”这一额外信息, 在保证目标读者阅读完整性的同时, 阐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从而使目标读者享受和原文读者同样的审美愉悦。

1.4 宗教文化

[4]过了四七, 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 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 作为二老的媳妇。 (沈从文, 2009:211)

[a]Four weeks after the funeral, the wharf-master summons the groom back to town and proposes again that Emerald should move to his house. (Gladys, 2009:210)

[b]When the fourth week of mourning had passed, Fleetmaster Shunshun sent a man to ask the horseman back to town.He proposed that Cuicui come to his home, as the future wife of No.2.

(Kinkley, 2009;160)

烧七又称“斋七”、“做七”、“守七”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丧葬礼仪中的一俗。从死者卒日算起, 每七天一祭, 依次至七七, 丧家逢七烧纸祭奠, 为亡者修福, 俗信可以超度亡魂, 使之免入地狱。其中“三七”、“五七”最为重要。过了“三七”, 亲人们不必呆在家中守护亡灵。这一宗教习俗反映了忠孝的民族传统心理。对本例中所含文化负载词“四七”戴乃迭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将其译作“Four weeks after the funeral”, 与该词隐含文化信息不符, 更没能传播这一独特的丧葬文化。金介甫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将其译作“When the fourth week of mourning had passed”, 较为准确地传达了该词隐含文化元素。

1.5 语言文化

[5]边地俗话说:“火是各处可烧的, 水是各处可流的, 日月是各处可照的, 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沈从文, 2009:127)

[a]There is nothing strange in these parts, where folk have a saying:There is no place on earth where fire cannot spread, water flow, sun and moon shine, or love make its way.

(Gladys, 2009:126)

[b]A common saying in the borderlands was:“Fire can burn and water can flow anywhere;sunshine and moonshine also reach everywhere;and so, too, does love.”

(Kinkley, 2009;97)

茶峒人爱情自由, 此处所引俗语足以为见。该俗语用“火”、“水”、“日”、月”四个众所周知、易于理解的意象类比爱情, 句式工整对称, 节奏感强, 富有韵律,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生动再现了湘西人民古拙的文化色彩。戴乃迭和金介甫不约而同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其中戴译将四个排比句构成的俗语, 译成包含一个定语从句的简单句, 句式简炼, 但违背了原文风格, 未能再现这一俗语的美学特质;金译相应地采用了排比和“So does...”句型, 句式工整, 既愉悦了预期读者, 又成功再现了湘西语言的异域色彩。

[6]翠翠自言自语说:“人那么多, 有什么三脚猫好看?”

(沈从文, 2009:115)

[a]“All this fuss about nothing?”she mutters.

(Gladys, 2009:114)

[b]Cuicui mumbled to herself:“Why all the commotion?Did somebody find a three-legged cat?”

(Kinkley, 2009:86)

又一个端午日, 翠翠受傩送之邀到他家吊脚楼上看龙船竟渡。心中本是无限期待, 却碰上以碾坊做陪嫁、准备上门提亲的乡绅母女。于是翠翠思绪万千, 再无看热闹之心。俗语“有什么三脚猫好看”恰当地传达了翠翠当时嗔怒之情。此处“三脚猫”比喻新奇罕见的事物。戴乃迭将其意译为“All this fuss about nothing”, 准确再现了该文化负载词的内涵。金介甫将其直译为“a three-legged cat”, 忽略了该文化信息, 与原文背道而驰。

2 译者的文化意识对其翻译策略的影响

查尔斯·泰勒 (Charles Taylor) (1989:28) 认为, 身份问题与意义和价值相关, 对于个人的身份认定会导致个人做出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个人的行为取向。就翻译活动而言, 译者的文化身份 (包括性别、语言、民族、职业等) 必然对其译介产生决定性影响, 并导致不同的译介行为和译介结果。 (付文慧, 2011)

以下笔者仍从《边城》戴译本和金译本所选译例出发, 总结各自翻译方法, 从文化角度, 探讨翻译策略的制约因素。戴译1) 文化替换, 如例[2]中的“粉条”;2) 删除原文化词, 如例[1]中的“岨”;3) 意译, 如例[4]中的“四七”和例[6]中的“三脚猫”;4) 直译, 如例[5];5) 音译加文外作注, 如例[3]中的“岳云”。金译1) 音译加释意, 如例[3]中的“岳云”;2) 直译, 如例[1]中的“岨”、例[5]和例[6]中的“三脚猫”;3) 意译, 如例[2]中的“粉条”和例[4]中的“四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二人在译文中对文化负载词通译或阐译的程度略有不同:杨译本倾向于归化, 而金译本则是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但无论是戴译本还是金译本, 从笔者考察的这些译例中, 却难以发现一以贯之的翻译策略。对于这些现象, 笔者认为,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首先, 戴乃迭和金介甫均为母语为英语的译家、学者, 从文化角度而言, 他们的英语文化意识必然占据主导。众所周知, 在实际交际过程中, 从语用的经济原则出发, 双方达成一种默契, 对共有的文化背景常常是“不言而喻”。这一现象被我国学者王东风称之为“文化缺省” (cultural default) (1997:55) 。当文学作品被译入其它文化系统的文字时, 这种默契便不复存在, 为弥补阅读时的意义真空, 译者势必对原作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行策略上的补偿。对于《边城》的两英译者——戴乃迭和金介甫都能从英语文化的角度出发, 较易洞察原文本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并在译文中做出相应地补偿性尝试。

其次, 需要指出的是:1) 戴乃迭的双重文化身份。英语虽是其母语, 但长达半世纪旅居中国的生活, 使其文化身份悄然发生改变。多重文化立场使她能立于文化比较的高度, 从文学审美角度而非政治意识形态层面, 译介不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主流文学所接受的作品《边城》。为英语世界读者打开了观察与思考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窗口。2) 金介甫的特殊文化身份。他是美国圣若望大学历史系教授、汉学家。作为沈从文研究专家, 他从1972年开始研究沈从文, 第一个给沈从文以明确的崇高地位。他曾七下湖南, 十多次拜访沈从文, 写出了长达三十多万字的沈从文传记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 (徐敏慧, 2010)

戴乃迭和金介甫因各自独特文化身份在《边城》的译者中独树一帜, 但无法改变居于主导地位的英语文化意识。故而忽略或误解了原文本中一些文化元素, 如金介甫对例[6]中的“三脚猫”的处理和戴乃迭对例[4]中的“四七”的传达。

同时作为译者, 在实现文本旅行的过程中, 必然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 生活年代以及对原文本价值观的认可度。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 在戴乃迭译介《边城》之时, 普通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 当然更谈不上认可《边城》的内涵或价值观了。在此情况下, 若译者仍坚持将对受众而言陌生的文化元素全盘移植到译文之中, 定会适得其反, 产生文化隔阂, 在阅读时使目标读者有挫折感, 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如上文例[3]中的“粉条”戴译采用了文化替换, 而例[1]中的“岨”则干脆删除。但无论是文化替换还是删除文化词, 都是她从跨文化身份出发,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而做出的尝试。在全球化的今天, 随着中西交流深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英语世界读者品位有所变化, 他们更期待体验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有鉴于此, 金译与戴译相比更倾向于采用异化策略。如例[1]中的“岨”、例[3]中的“岳云”。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二个译本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1) 两译者对于《边城》中文化负载词采取了不尽相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从而呈现风格迥异的文本风格;2) 译者不同风格与译者的文化意识休戚相关。了解译者的文化身份、所处时代和面对读者群, 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戴译并非单一的归化, 金译也不是从一而终的异化, 两译本均是兼而有之。由此可见如何再现原文本的文化元素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 只有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来通盘考虑, 才会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故而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传译, 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M].DellHymes:Allied Publishers pvt.Ltd, 1964.

[2]Nida, Eugene A.Lange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Taylor, Charles.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the ModernIdentit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4]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付文慧.多重文化身份下之戴乃迭英译阐释[J].中国翻译, 2011 (6) :16-20.

[6]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 1997 (6) :55-60.

边城巧遇王姬 第4篇

记:王女士,您好!您曾在《北京人在纽约》中饰演“阿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还饰演过许多角色,那您对自己哪一个角色最满意呢?

王:我只能说“阿春”是我创造的角色中比较喜欢的一个,要说最满意的还未必有,因为我始终认为我最满意的角色还未出现。

记:我很喜欢您饰演的繁漪(《日出》中人物),从青年演到中老年。您又是如何评价繁漪的呢?

王:当初我演繁漪时,就夸下海口——这个角色非我莫属。片子播出之后,得到了一些反馈意见,尤其是一些年纪较大的知识分子给了我很大的肯定,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话音未落,她开心地笑起来。)

记:您作为一位女演员,最希望塑造什么样的角色?

王:我希望任何角色都尝试一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演的角色都相差十万八千里。比如《小井胡同》,我演一个老太太,许多朋友看了之后都不敢相信那人是我。我觉得多方面地尝试比较过瘾,我不喜欢重复。

记:作为演员,您有没有感到压力很大呢?

王:没有啊!

记:始终都没有吗?

王:始终都没有!(语气十分肯定干脆)

记:您与许多国内知名男演员都合作过,比如姜文、赵文煊等,您最欣赏的是谁呢?

王:我觉得他们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很难讲谁最好。而我更喜欢中国的一些老演员。

记:您最近有接什么新片吗?

王:最近在拍《屈原》,因为我没拍过古装戏,所以这次有机会尝试尝试。

(采访到这,庆典晚会已经开始,王姬马上要去演出,我请她为《画刊》的读者题字时,她居然还记得曾经上过《画刊》,着实给了我一份惊喜。待她演出回来后,我们又继续前面的话题。)

记:想问一个女性关心的话题,您作为一个影星,在繁忙地工作之余,是怎样注意自己的保养与健康呢?

王:我认为健康的心情最重要,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以及有氧锻炼这四点很关键。而我能做到有快乐的心情,充足的睡眠对我来说太难了,比如今天,在北京已经该休息了,而这边还这么热闹。(此刻已近凌晨十二点了)

记:新疆您是第一次来吗?

王:对。原来对新疆充满了神秘的感觉,不光对这儿吃的感兴趣,主要是这儿的地理环境以及风土人情都吸引着我。

记:您今天有没有留下什么最深的印象呢?

王:还没印象呢!今天一来就直奔这儿,哪都没去。

记:那您有空一定要去天山天池,那有您向往的森林、草原、牧场……

王:我们会去,一定会去。

谈到森林,王姬有感而发,她说自己是一个环境保护者,如果有人请她去做公益事业,她一定积极参加。她举了一个全球森林覆盖比例数的例子。谈到中国,她感慨万千,呼吁大家热爱自己的家园。

《边城》课后练习设计 第5篇

基础练习

1.翠翠爱哭,课文中几次写到翠翠的哭?每一次哭的原因是什么?请找出文中写翠翠哭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屡屡提到唱歌,这对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第一个晚上站在对面悬崖半腰的人有几个?站那儿唱歌的人是几个?这段歌声的描写采取了什么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翠翠喜欢上了傩送,但是来求亲的人却不是他,而且更糟糕的是,团总的女儿也在向傩送求婚。课文中是怎样表达翠翠心中烦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中叙述老船夫讲翠翠母亲的故事这个情节时,总是用“可怜的”作为翠翠母亲的修饰语,阅读《边城》全文,试着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用了不少湘西地方的语言,你能找出一两个例子吗?这些方言的应用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中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来“同你好”,翠翠为什么不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你谈谈对题目《边城》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下列句子中注音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hòng)成桃花色的薄云。

B.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老走马路的第一着(zhāo),因此又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

C.大老望着弄渡船的老船夫涎(xián)皮的老脸。

D.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诌(zhōu)的。

2.给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1)凤滩、茨( )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

(2)翠翠便把蒿( )艾( )束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

(3)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 )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4)祖父莞( )尔而笑。他到城里的事情,不告给翠翠一个字。

(5)想起中寨人陪嫁的那座碾坊( ),想起二老,想起一大堆过去事情,心中不免有点儿乱。

(6)翠翠,莫坐热石头,免得生坐板疮( )。

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我家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二)

“我万一跑了呢?”

“你不会离开爷爷的。”

“万一有这种事,爷爷你怎么样?”

“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去找你。”

翠翠嗤地笑了。“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那些地方的水,你不说过全是像疯子,毫不讲道理?”

祖父说:“翠翠,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

翠翠俨然极认真地想了一下,就说:“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许会不会被一个人抓到别处去?”

祖父不作声了,他想到不犯王法不怕官,只有被死亡抓走那一回事情不好办。

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又想起白日在河街上同大老谈话的经过,想起中寨人陪嫁的那座碾坊,想起二老,想起一大堆过去的事情,心中不免有点儿乱。

(1)文字(一)中,翠翠为什么要“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想让祖父最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字(一)中,为什么翠翠会“吓怕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字(一)中,“怎么办吗?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翠翠想象中的爷爷可能会说的话,而不是爷爷真正说过的话。

B.翠翠之所以这么想,还能编出爷爷和别人的对话,正说明翠翠对爷爷的了解,知道爷爷疼她,喜欢她,故意说反话,狠话。

C.翠翠对爷爷是了解的,她知道自己一旦离开爷爷,爷爷就会杀了她,这说明了爷爷的凶残,是对湘西摆渡人野蛮本性的真实写照。

D.这是翠翠吓唬自己的话,仿佛自己一旦离开了自己深爱的爷爷,世界就会变得残酷,连爷爷也会凶残起来了。其实这只是小女孩的凭空的幻想,反而说明了她对爷爷的依赖性。

(4)文字(二)中祖父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文字(一)(二),你觉得翠翠会跑走吗?如果翠翠跑走,祖父会怎么做?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探情形。在河街见到了大老,就一把拉住那小伙子,很快乐地说:

“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便全是那个傩送二老所唱的。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驾家中那只新油船下驶,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这时正想下河去看新船装货。老船夫见他神情冷冷的,不明白他的意思,就用眉眼做了一个可笑的记号,表示他明白大老的冷淡处是装成的,表示他有好消息可以奉告。他拍了大老一下,翘翘起一个大拇指,轻轻地说:

“你唱得很好,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歌,为那个歌带得很远,走了不少的`路!你是第一号,是我们地方唱歌的第一号。”

大老望着弄渡船的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地说:

“算了吧,你把宝贝孙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

这句话使老船夫完全弄不明白他的意思。大老从一个吊脚楼甬道走下河去了,老船夫也跟着下去。到了河边,见那只新船正在装货,许多油篓子搁在河岸边,一个水手正用茅草扎成长束,备作船舷上挡浪用的茅把。还有人坐在河边石头上,用脂油擦抹桨板。老船夫问那个水手,这船什么日子下行,谁押船。那水手把手指着大老。老船夫搓着手说:

“大老,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份的!”

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

老船夫抬头望见二老,正在窗口整理一个鱼网。

回碧溪岨到渡船上时,翠翠问:

“爷爷,你同谁吵了架,脸色那样难看!”

祖父莞尔而笑。他到城里的事情,不告给翠翠一个字。

(1)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一个什么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祖父的脸色为什么会“那样难看”?后来当翠翠问起,他为什么莞尔而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保所说的“会唱歌的竹雀”是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这样说?老船夫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研读文中划线的句子,你认为天宝的冷淡是“装成的”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我所生长的地方

拿起我这支笔来,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首先提到一个我从那儿生长的边疆僻地小城时,实在不知道怎样来着手就较方便些。我应当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只由于两百年前满人治理中国土地时,为镇抚与虐杀残余苗族,派遣了一队戍卒屯丁驻扎,方有了城堡与居民。这古怪地方的成立与一切过去,有一部《苗防备览》记载了些官方文件,但那只是一部枯燥无味的官书。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欲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

一个好事人,若从二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去寻找,当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安顿下三五千人口。不过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都在交通、物产、经济活动情形下面,成为那个城市枯荣的因缘,这一个地方,却以另外一个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试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左右的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碉堡各用大石块堆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走去;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西在一百八十年前,是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相当距离,在周围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解决了退守一隅常作“蠢动”的边苗“叛变”的。

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红了每一条官路同每一个碉堡。到如今,一切完事了,碉堡多数业已毁掉了,营汛多数成为民房了,人民已大半同化了。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碉堡,还可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这地方到今日,已因为变成另外一种军事重心,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姿势在改变,在进步,同时这种进步,也就正消灭到过去一切。

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长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若打量由陆路入黔入川,不经古夜郎国,不经永顺、龙山,都应当明白“镇”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最可靠也最舒服的地方。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的向深山中村庄走去,同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巫术的神的侍奉者。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俱有兵役,可按月各自到营上领取一点银子,一份米粮,且可从官家领取二百年前被政府所没收的公田耕耨播种。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人人皆依本分担负官府所分派的捐款,又自动的捐钱与庙祝或单独执行巫术者。

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年老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旱暵祈雨,便有小孩子共同抬了活狗,带上柳条,或扎成草龙各处走去。春天常有春官,穿黄衣各处念农事歌词。岁暮年末居民便装饰红衣傩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鸣,苗巫穿鲜红如血衣服,吹镂银牛角,拿铜刀,踊跃歌舞娱神。城中的住民,多当时派遣移来的戍卒屯丁,此外则有江西人在此卖布,福建人在此卖烟,广东人在此卖药。地方由少数读书人与多数军官,在政治上与婚姻上两面的结合,产生一个上层阶级,这阶级一方面用一种保守稳健的政策,长时期管理政治,一方面支配了大部分属于私有的土地;而这阶级的来源,却又仍然出于当年的戍卒屯丁,地方城外山坡上产桐树杉树,矿坑中有朱砂水银,松林里生菌子,山洞中多硝。

城乡全不缺少勇敢忠诚适于理想的兵士,与温柔耐劳适于家庭的妇人。在军校阶级厨房中,出异常可口的菜饭,在伐树砍柴人口中,出热情优美的歌声。

地方东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两岸,多米,多橘柚。西北二十里后,即已渐入高原,近抵苗乡,万山重叠。大小重叠的山中,大杉树以长年深绿逼人的颜色,蔓延各处。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作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河水长年清澈,其中多鳜鱼、鲫鱼、鲤鱼,大的比人脚板还大。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作媚笑的女子。小河水流环绕“镇”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

这地方又名凤凰厅,到民国后便改成了县治,名凤凰县。辛亥革命后,湘西镇守使与辰沅道皆驻节在此地。

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处的正规兵士却有七千。由于环境的不同,直到现在其地绿营兵役制度尚保存不废,为中国绿营军制唯一残留之物。

我就生长到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节选自沈从文《我所生长的地方》)

1.“却以另外一个意义无所依附而独立存在”一句中“另外一个意义”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所描写的家乡人民的纯朴、善良与安分,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的家乡古怪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中,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作者分别从历史、地理、民风、民俗、物产、气候等方面描绘了自己的家乡。

B.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怀念并且热爱他的家乡——一个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民风淳朴的小山村。

C.“同时这种进步,也就正消灭到过去的一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作者消极保守的历史观。

D.“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暗示那里民风淳善,几乎没有土匪出没。

名著《边城》练习题答案 第6篇

1、答案:B、C。B表现翠翠青春萌动,受不了“太平凡”的生活,想攀住新的人和事。C表现祖父忠厚纯

朴,恪尽职守。

2、【参考答案】①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着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②二

老和翠翠的未来难以预料,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的“理想人生形式”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隐忧。也可能终结,也可能新生。

这个结尾预示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翠翠与傩送的情感之间碰上了太多的人事和人情,悲剧也就成为必然。但凄凉、哀愁与牵挂、期盼并存,傩送的回与不回虽然难以预料,但这对年青人纯纯的情爱已成为永恒。读者也从心底里祝福这对有情人能早日喜结良缘。

3、【参考答案要点】①开头采取了讲故事的方式。②语言朴素,平易亲切(用了顶真修辞格),一下子带起

了全文牧歌一样的意境。

4、答案:CE。C项是翠翠的语言描写。E项老船夫是一个忠厚纯朴的老人,他了解过渡人急切回家的心情,是竭尽其职的一种表现。

5、【参考答案】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理想人生的集中代表,也体现了他的文学理想。②小说

描写的理想生活不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且是一个爱情悲剧。但作者对这一切似乎并不怎么悲伤。在作者看来,翠翠、祖父、大老、二老的命运是自然的安排,是人生常态。当地民风如此,生活如此。作者用诗化的抒情手法表现了这一生活。

③作者一方面在思索“湘西世界”“常态”的同时,另一方面已预测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白塔”的倒掉又重修,象征一个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和对重造湘西未来的渴望

6、【参考答案】: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7.C、E

C项把天保、傩送兄弟二人的性格颠倒了。E项中翠翠的爷爷并没有预知自己何时去逝,因而也未曾当面把翠翠托付给杨马兵。

8.B、DA项错在“祖孙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最后老人带着遗憾忧郁地离开人世。”“爷爷”尊重翠翠的选择,并没有与翠翠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C项中“翠翠当即爱上傩送”错了。当时翠翠误会了傩送的好意,还骂了“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话。E项中原文并没有“翠翠对爷爷活着时为何没有将这些事告诉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情节。

9.白河清澈见底,两岸山村恬静幽美,茶峒河街吊脚楼别具一格,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晾晒在日光下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都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真是如诗如画。

小城安静和平,五百家左右的住户,许多古朴的店铺装点小河街,各人在分定的一份日子里作事、生活。船来时,许多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进城换钱。大部分主妇关心的是孵一窠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

10.⑴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船夫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并认真地向人家表白,自己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如果有人硬要给钱,老船夫情不过,为了心安,就拿这些钱托人买来草烟和茶叶。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腰间,过渡人谁需要,他就慷慨奉赠。茶叶则在六月里用开水泡好供路人解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边城》练习】相关文章:

品读《边城》05-16

边城读后心得06-10

四.《边城》教案07-02

边城论文题目04-09

边城梗概范文05-17

边城观后感06-01

读边城有感范文05-21

边城读后有感范文05-27

重读边城有感范文06-11

边城读后感范文05-21

上一篇:小学数学考后反思50字下一篇:高二学年的语文总复习知识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