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初中抒情散文

2024-05-17

叶子初中抒情散文(精选12篇)

叶子初中抒情散文 第1篇

一晃眼,四年半过去了。那三年的初中挥手别过后,我真的是难得片刻停歇地拼命学习生活至此。从一个城镇初中升到省重点高中,再到C9高校,这一段路,的确真的是又远又苦,而这大概一半是因为知识匮乏,一半是因为自卑。

所以回望初中,我总是想,我是有更好的办法和机会去度过那段日子的。尽管那时候的我看起来可能很光鲜,成绩优异,体育特长,而且还博览群书,但是升上高中接触到新的人群之后才了解到之前自己过的如此轻松。

但总的来说,初中生活还是可圈可点的。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初二刚接触物理时,便决定要去参加当年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过程了。这意味着我需要在初二下学期前自学完初中的物理知识。当时我的确年少轻狂,所以也不觉得这有多困难,在寒假假期几周的时间内囫囵吞枣般地完成了剩下三个学期物理知识的学习;开学后又凭着一股倔强刷了一些题,就参加了初赛。

而当时老师也没能把我安排到与初三的学长学姐们一起考,而是让我自己带回家完成。那张卷子当时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在自尊心的驱使下,我尽力把它完成了之后,其实又依靠了一些外部力量,对卷子进行重新修改和学习。所以第二天把交给老师的卷子,并不代表我当时真实的实力。我当时的念头是,竟然决定了要参加这场竞赛好歹也不能靠的太难看;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我还是有很多知识点未能巩固,于是在初赛到复赛的这段时间,我有加班加点刷了很多题目卷子,不断强化自学的内容,并且也很谦虚地不断请教当年也参加了物理竞赛的哥哥,收获了很多物理乐趣。而那一次复赛,作为参赛中唯一的初二学生,我最终拿到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次年,当然不费吹灰之力地拿了一等奖。而由于我提前一年完成了初中物理学习,我还腾出了很多时间来去学习化学和数学竞赛的内容,最终也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而也正是在那冲动着展现自己的同时,我意识到了物理的美妙,如今,我读的也正是物理专业。

要是再说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就要数初一时参加区运会的经历了。在小学体育老师的推荐下,我顺承着小学的田径训练,一上初中就进入了校田径队,而在紧接着的镇运会上,也拿到了很好的成绩,晋级了区运会。而区运会的训练更加苛刻,甚至侵占了我的上课时间(下午6-8节课)。经过权衡,我最终决定参加训练,自己课外补回落下的课。

那段时间每天下午都要骑车到文华中学训练,训练完后骑车回家吃饭洗澡,就又得赶着回去上晚修,少有闲暇时间。但就算是那样,我还是保持了优秀的成绩,期中考没有掉出前五,区运会也有单项拿到了前三。而我相信,那段时间我已经意识到了体育锻炼之于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以至于时至今日,尽管我不再是竞技型运动员,我还是会坚持锻炼,现在还在南京大学定下越野普通生校队担任队长,正在积极备战今年的省运会以及几场马拉松赛事。

而今回顾初中,我发现,原来很多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爱好习惯,原来早早地在初中就开始萌芽了。就像上面提到的物理和长跑,练字也是我从初中才重视起来的,其实当时语文老师就有一直让我把字写慢一点工整一点,但我在那段审美还没发育成熟的时期,的确没能理解老师的苦心。而直至有一次有一个我当时挺有好感的女生评价我的字丑的时候,我才受到重重一击,并下定决心好好练字。这最初的想法当然是带有讨好他人的成分,但是随着字体的改变,我开始享受练字这个过程,也从最终功利化的思想转变过来了,追求的更多是身心的愉悦。

这也正如物理和长跑一样,一开始总是有那么个功利的目标在那,给予了我最原初的动力。随着一步步深入的学习和坚持,我欣赏到了路上的风景,走下去是为了身心愉悦,也是为了更好的自己。尽管最初的原动力已不在,但还是会坚持和感激这样的习惯。

总而言之,初中的日子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其中养成的很多习惯,让我一直至此,并受益良多。但回顾过去,却也发现了很多不足,譬如说,没能更加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更早地学习到更高等的知识,这点我在高中和大学都不断地感受到差距。

拿英语说,我是在高中才接触到《新概念英语》这套教材,而我的高中同学则是在初中便已经背了两册,这种情况下,我高一的英语是处于劣势,并花了我一年功夫才追赶回来。上了大学,还发现竟然有同学在初中的课余时间学习日语。而我初中时,很多时候满足于现状,并不会主动寻求更多的挑战,也正因此让我之后的路得付出更大的努力。

但不管怎样,我的初中有汗水有欢笑,有收获有遗憾。

也因为这样,我的初中生活才如此绚烂多彩。

作者| 梁泓

公众号:殷勇老师工作室

叶子初中抒情散文 第2篇

一样的早晨 灿烂夺目

一样的鸟鸣 生气蓬勃

一样的人群 嘘寒问暖

一样的视线 不一样的心情

明明是一成不变的`事物

全都因为内心而变换

全都因为“心情”而改变

心情,很奇妙

开心时 笑容有如糖果般甜蜜

生气时 怒火有如辣椒般火辣

难过时 眼泪有如毒药般苦涩

心情有很多的味道

是每一个人

都可以品尝的味道

他是如此的奇妙、多变

但我想

现在最适合我的味道

因该是、、、、、、

抒情散文的诗意 第3篇

这是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的一段。作者对蜜蜂的赞美是多么美,又是多么耐人寻味啊!然而它又岂仅是歌颂蜜蜂,作者在这里不仅激发了我们对蜜蜂的崇敬,而且把我们引进了更高的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我们就像读了一首热情而含蓄的诗一样,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作者精巧的构思,洋溢的热情,优美的文笔贯穿全篇,仅从这一段引文里,就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了。

散文的诗意,是许多散文家所刻意追求的。高尔基就曾要求青年作家像写诗一样去写散文,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抒情散文(尤其是《野草》中的散文)。既谓诗意,当然也就要具有一些诗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我以为主要是指作家用写诗那样的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感情和精炼优美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感受,告诉读者一种深刻的思想,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他的感受是构成散文诗意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作家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最激动的内心感受用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才能构成散文的诗意。因此,我们不能把诗意作狭隘的理解。郭沫若在解释什么是诗时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这些话对我们理解诗意是有启发的。作者要抒情,当然就离不开诗人那种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感情了。

叶子初中抒情散文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 教学方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同学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展示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从而陶冶同学们爱美的心灵,锻炼其发现美的眼力。这单元有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诗人何其芳的《秋天》,这四篇文章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是四篇经典写景美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这样告诉自己的弟子子贡,一个做手工艺的工匠,要想把工作做好,做得完善到位,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因此教师想要上好此单元写景抒情散文的课,就应先要掌握教学的方法,才能把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做好。以下是笔者对本单元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理清文章思路

在学习和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时,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每一篇的散文中,作者往往会着力描绘多幅图景,每幅图景如一条灵性的河流,将作者的情感贯穿始终。早在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提到关于文学构思和创作的论述。“神与物游”[1]作为创作主体的“神”作为创作主体的“物”相融合统一,是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总是和客观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单元的四篇散文都有十分清晰的思路,都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描绘四个季节的图景,如下图所示: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理清思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训练点,这是一项基本功。叶圣陶先生曾说:“我相信用这个办法读和写,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不尽。”“阅读首先要求达到真正的理解,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是重要方法之一。”[2]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叶圣陶先生认为“甚解岂难至?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3]他把“遵路”放在“潜心会本文”的第一位,可见,他认为理解课文首要从理清思路入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为“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与此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进一步提出“理清作者思路”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是极有意义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也进入了作者的思路,随着作者的思路走,遇到个别生字词不理解并不要紧,还是能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只要遵循着作者的思路,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就可以解读文中难懂的词句。同时理清思路对于学生的背诵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些美文是学生写作的借鉴,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背诵下来。而理清文章的思路犹如透视,中间的条理脉络一清二楚,这样文章就了然于胸,将其背诵下来就不在话下。然而如果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不清晰,自然背诵起来有时会“卡壳”,会一时想不起来。理清文章思路,大大有利于文章的背诵,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品味优美语言

在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和教学中,文学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新课标中对于阅读的要求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同时中考阅读要求为:1.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鉴赏文学作品所运用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3.感受评价作品的形象或主题;4.能从作品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认为需要掌握以下品味精美语言的方法:

首先要确定角度。这些角度包括:语言表达方面的句式、用词、修辞、词语的搭配等;表现手法方面的先抑后扬、寓情于景、侧面烘托、动静结合等;还有文章主题等方面。

其次分析作用。这些作用有一般作用,比如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是:比喻的一般作用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体。如《春》中描写春雨润春图:像牛毛、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运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春雨细、密、润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读者看。拟人,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情意,增强感染力。如春花闹春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赋予了桃、杏、梨争奇斗艳的动人的情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一个“闹”的特点。排比,增强气势;如文章的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读来句式整齐,有节奏感,琅琅上口。还有对比,突出强调;对偶,句式整齐,具有音乐美等等。句式的一般作用是:长句,语势连绵起伏;短句,活泼轻快、铿锵有力;整句,整齐而朗朗上口;散句,错落有致,灵动多姿。词语的一般作用是:动词,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叠词,使节奏舒缓,具有音韵之美;褒义词和贬义词,表达了鲜明的爱憎;四字词语,整齐而具有强烈的气势,如此等等。

最后在掌握一般作用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语句在形象的刻画、意境的营造和主题的表现上的具体作用。

1.品味语言的准确、严密

答题格式: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它表明了……(结合语境分析它的具体作用),体现了用词的准确与严密。

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这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时的顽强的生命力。“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情。“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上,突出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让人感到了春天特有的气息。endprint

2.品味朴素语言的表现力

答题格式:“xx”词表明……(解释词语本身的意义),表现了……(结合语境具体作答)。

如《济南的冬天》: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

如《夏感》:“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3.品味精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精美语言指运用灵活多样的修辞方法、丰富多彩的句式或者不同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如《秋天》中“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发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露珠“满披”写出清晨时间之早,同时体现一种景观美。“飘”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其中“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这里运用倒装句;体现了渔民悠闲的心情。

三、朗读把握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十分关注,对于各个学段都有其不同要求,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对七至九年级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其实学生念单字、词语情况还不错,但读句子的能力却不十分理想。首先,从节奏、停顿来说,停顿前的一个字的声调大部分同学处理不当。比如:“春天的脚步近了”,正常的节奏是×× × ×× ××,可学生们总爱读成× ×× ×× ××,而且“步”的调值应是51,一般学生常会读成54或541,听起来总是比较别扭。其次,很多学生重音处理不当。他们喜欢用较为夸张的音调来读句子的重音,特别是五言诗中的第三个字,他们常常用重音来朗读,使诗歌朗读听起来不够流畅,同时影响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句中的“青”“绿”,他们都爱用拖长的声音来读。此外,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也常被都成重音,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中的“其”“之”,往往被读成重音。针对这些朗读上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找出朗读教学中的共性,引导学生找出朗读中错误,并能够举一反三,把握朗读中的情感。与此同时,能够不断地训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同时,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正确的朗读是其领略课文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课文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在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课文朗读的指导,读出情感,读出韵律,读出意境。如《春》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指导学生用期盼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期盼。第二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润”“长”“红”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作者一样沉浸在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中。

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曾说:“运用声音朗读文章是两个合拢,一是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的合拢,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朗读者思想感情的合拢。”可见朗读必须掌握情感,要在领悟原作者的感情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感情,传达出来新的情感。如果说优美动听的朗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加上恰当的情感发挥则更能给人心灵上的震撼,这或许是朗读的艺术魁力所在。“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朗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朗读感情培养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3]可见朗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朗读训练,采取有效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朗读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摘抄积累材料

关于语文的摘抄积累。郭沫若先生曾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游刃有余,奔弛放达,任凭吞吐。那么,如何加强积累呢?笔者认为,指导学生摘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老师认为摘抄是语文课外学习的一项任务,其实何必舍近求远,课内这些文章都是经过国学大师们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文章,特别是这些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摘抄积累的经典之作。所以摘抄积累首先可以从课内开始,一方面能够熟悉内容,激发学生摘抄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好助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如《春》这篇经典美文,作者用词十分丰富。在整体感知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按作者所描写的不同景物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如描写春草的、春花的、春风的、春雨的等词。通过这样的积累,既初步感知了春的美景,又为进一步揣摩品味词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春》一文中两次出现描写春草色彩的词,“绿绿的”与“青得逼你的眼”,通过比较分析,就能体会到,词语“绿绿的”是描写刚出土的小草嫩绿非常讨人喜爱之态,而“青得逼你的眼”则强调了雨后小草绿得滋润、绿得鲜亮的特点。通过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摘抄,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同时在学习结束的阶段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四至六个相关的词语如春意盎然、烘托、繁花嫩叶、花枝招展等词语来写一段赞美春天的话。学生通过摘抄积累和仿写训练,既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写作能力。

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摘抄,使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摘抄习惯,如荀子《劝学》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摘抄时,要在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在内容、形式、时间、容量上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摘抄,可以读杂志、读书报;可边读边抄,也可以读后再抄;可以在校快速阅读摘录,也可以在家品味抄写。让摘抄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和需要,真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积累。总之,指导学生进行摘抄,同时还要督促其坚持不懈的学习,使之逐步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好习惯,使每个学生读好书,勤积累,在不断地内外吸收中提高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注释:

[1]刘勰著,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人民教育,1962年,第6期。

初中抒情散文 第5篇

我迎着寒风走在张灯结彩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岁暮年终特有的味道。街角边摆春联卖鞭炮的摊位挤占了人行通道,迫使行人停下脚步看上两眼。

一个着装时尚的年轻女人,正要挑选春联,身旁手拿糖葫芦的小男孩,却耍着赖皮嚷嚷着要买鞭炮。那个女人望着撒娇孩子的摸样,无奈地放下春联,临行时还回头和摊主说些什么。

这些日子里到处都洋溢着祥和喜庆的气氛,人们的嘴角上也常常流露着喜悦的微笑。虽然气温还很低,可春天的信息已映现在人们的脸上。

春节是迎接春天的节日,也是团圆的日子。所以,无论什么样的诱惑也阻挡不住人们对春天追逐的脚步;什么样的困难也妨碍不了人们对团圆渴望的程度。

观赏鱼商店进出的人很多,看来生意不错。我信步走进去也想给家里添点彩头,寓意连年有鱼。在店主的推荐下,我挑选了几尾鱼,其中红顶头白身体和红脊背白肚皮的锦鲤是我的最爱。以前也曾养过名贵的鱼种,可都时间不太长。所以,赶紧向店主讨教了养鱼的方法,他回答过于简单:“少喂食,水中要加盐”。然后我又按照他的指点买了水族用盐和饵料。其实我也明白,他不可能把养鱼的秘诀教给我。因为我只为观赏,他是为了生活。

爆竹声此起彼伏,好似岁月的足音,仿佛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也提醒了我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办。我刚要去贴春联,妻子要求带着儿子。我明白她的用意,因为传统习俗的延续,是需要代代的耳濡目染和生活上的潜移默化。所以,行为上的体现是最好的传承。

妻子出去买鲜花了。我催促儿子快去洗洗澡,他说今年要陪我一起去,就像他小时候那样。这让我很感动,是孩子真的成熟了还是自己多情了呢?

妻子买回一盆娇艳的兰花,粉红的颜色虽不像大红的那样热情奔放,可一串欲飞的彩碟花,静卧在翠绿的叶子上,即妩媚自然又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给视觉增添了一抹异彩,给生活添加了一丝温馨。只是可惜花开没几日就因受了风寒过早地凋谢了,留下了些许的遗憾。这也说明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都尽人意。

起风了,零星的雪花像轻盈的羽毛在随风起舞又像是被冻僵的蝴蝶在敲打窗棂。我被外面的景象深深吸引,天地一色的感觉,产生着童话般的梦境。我想这零星的雪花,也许是大雪前的序曲吧!我坐在落地窗前,静听、等待着岁月的回音,任思绪在遐想中放飞。

湖边的杨柳在寒风里呆然默立,低垂的秃枝显得很臣服。一只鸟儿,在树枝间穿来跳去,兴奋的样子很像是在等待久违的约会。大雪在不经意中已是漫天飞舞,真没想到这白色的音乐剧来的这样猛烈,还没有好好地享受过程,视觉上的冲击很快就达到了高潮。

树上的鸟儿,默默忧伤地飞走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许是在这里待久了;也许是没有等来约会;也许怕迷失了前程;也许也许......只有一片羽毛从鸟儿飞起的树枝上慢慢地飘落,梦幻的感觉仿佛是一场悠悠的梦。

爆竹声在瑞雪中略显沉闷,好像是音乐剧里的伴音。我经不住这白色的诱惑,一个人,一把伞,一颗心,一行足迹,溶进这飘飞的雪花里......

也许有人笑我,在萧飒的季节里有什么可欣赏的?其实“凡物皆有可观”,只是用什么样的意境去发现。在有着不同经历的人眼中,总会看到别人眼中看不到的东西;站在不同的.角度的人眼中,也会看到别人眼中看不到的风景。这也许就是人生!

我喜欢雪,曾在爬冰卧雪中练就了铁骨柔情;我懂得雪,曾在银装素裹的林海中倾听过落雪的声音。

初中抒情散文:命运 第6篇

很久以前,在一个商店里有两把伞,伞的命运作文。一把叫芳芳,全身黑乎乎的,不时还散发出一股恶臭。而另一把伞叫雨儿,穿着一身漂亮的花衣裳,风儿吹来,还散发出一阵清香。

有一天,来了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富人看中了雨儿,一38元的高价买下了雨儿。穷人因为没有钱,只好买以4元的低价把芳芳买了下来。

穷人把芳芳晾在自己的屋顶上。风信子跑来告诉芳芳:“芳芳,芳芳,你那个同伴雨儿要我带代她向你问好。雨儿说,她在那里过得可好了,每天还有仆人定期擦洗呢!”说完,风信子就走了。风信子走后,芳芳心里好不自在,她曾在心里咒骂着:“哼!该死的命运,凭什么雨儿过得那么好,我却……”芳芳心里好嫉妒呀!

在以后的日子里,接二连三下了好几场大雨,想象作文大全《伞的命运作文》。穷人每天用芳芳撑起一片晴空,送小儿子上学和回家。雨缠绵地下着,父子俩地情感象一坛成年老酒——更浓了。芳芳痛快地接受着雨的冲洗,倾听着父子俩的.悄悄话,忽然觉得也许这样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

而雨儿那边,因为每天受擦洗,身子骨娇得快不行了。有一次,富人将她打开,她就断了几根骨头。后来,富人只好把她扔进了垃圾桶。

不久,风信子也把雨儿告诉了芳芳。芳芳听完后,往日对雨儿的羡慕和嫉妒早已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是对伙伴的同情。

初中抒情散文:星光 第7篇

于是,追梦的少年不停地奔跑着,幻想能有一天可以与璀璨的繁星有一次亲密接触。为了那颗最为耀眼夺目的梦之星,他,被梦想所迷醉的少年,像翱翔天空的雄鹰,畅游于碧波的小鱼,在不知疲倦的寻找着。希望终有一天理想不再遥远,愿望终会成真。

终于,漫漫黑暗中,在那星光的指引下,他悄悄地启程了。

可是,巍巍高山赫然耸立于眼前,居高临下,挡住了前行的去路。偌大的黑影遮住了视线,傲视群雄。逼人的寒气如泉涌一般冒了出来,令人毛骨悚然。然而,少年并为因此而退缩,再大的困难也无法击碎他的梦。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去,一点一点地登上山去。山峰陡峭着,山势回旋着,山路蜿蜒着,而信念坚定着,激情燃烧着,朝气蓬勃着。

坚忍,毅力,顽强,梦幻,理想,希望都在他心中荡漾。身后是万丈悬崖,后退则万劫不复,前功尽弃。而面前仍是险峻的峭壁,唯有前进,也只能前进。心中的星光在等待着,等待着真正的勇者。“虽然已是伤痕累累,但超越便是成功。"脑海中的思想者如是说。豆大的汗水激励着,直到爬上山顶的那一刻——汗水变成了些许失望。

山的尽头没有星光,尖尖的峰顶没有辉煌。山的另一边原来是浩瀚无垠的大海。隐隐自豪被丝丝失望所代替,而失望的枯藤上又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希望之花。海的另一边又是什么,是星光吗?

自信和憧憬又一次在心田中扎根发芽,激情的火种再次播撒在心间。走,渡海去!熊熊的火焰放射生命之光华,无尽的力量在迸发。

一叶扁舟为伴,早已不再孤单。茫茫大海漫无边际,岁月的帆飘扬在夜空,装点着寂寥的海。在宽阔的世界中游荡,顿感自己如沧海一粟,冰山一角般渺小。

镇静的少年气势磅礴地呼喊:狂风暴雨,你们来吧!我愿接受风霜雨剑的挑战,让灵魂得到沐浴和洗礼。惊涛骇浪,你们的凶神恶煞我不怕,即使天塌地陷,地动山摇,猛浪若奔,也妄想改变我的航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始终相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看,前面是什么在熠熠发光?淡淡的清辉洒落水中一片,引得鱼儿蹿出水面,泛开的涟漪剪得光芒一点点。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第8篇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初中抒情散文600字 第9篇

当自己长大懂事时,您已变老!每次打您电话时,您都会说照顾好自己,每次为现在所选的专业而对您抱怨时您都会说,画图慢慢学,没关系,没有学不到的。真的,非常感谢,一生有你,我的父母!

当我打电话,问您安好时,您都会说:我们很好。在大学好好学,不要玩;想家时,就回来。回望自己的过往。才发现自己的青春荒草丛生;而你们心甘情愿做那剪草人。若有时光轮回,自己回到过去,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这是自己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听说,当生命走到尽头。灵魂会脱离自己的躯体。回到最初的起点,在完结的那一刻才是生命的终结。我想我来到了这一天,因为我已感到灵魂仿佛不再是自己的操纵,累了,睡了。

醒来时,却发现。自己不在病房,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位男子。手里抱着婴儿询问女子:我们的孩子。该取什么名字呢?夫人回答道:叫梁明吧——希望他的一生,光明美好。自己惊了,原来这就是自己的名字的由来。里面包含着父母无尽的关爱。我想此时,我应该应了那传说,心中无限渴望叫声爸妈,却始终无法开口。

无数景象——重现,看到了。父母的辛苦。看到自己是多么傻。年少时。大言不惭对父母说道,我的一切跟你们无关。我不需要,你们的守护。一路走来,才发现,若没有你们的守护,自己什么都不是。

多想回到刚出生的那一刻,让我好好看看清你们的脸。感谢,你们把的一切给我;当自己泪流满面时。耳中突然响起了。儿子。上学别迟到。儿子。上学路上小心,儿子,把这碗肉汤喝了,儿子。在外面照顾好自己,爸妈身体好着呢,不用担心。

一切都结束了吗?自己一直以为,自己孤单一人。原来父母一直都在身后,爸妈。若有一天,我不在你们身边,请你们照顾好自己。

初中生抒情散文 第10篇

我不符合情理地完全相反。正因为是很要好的朋友,就认为他们都会理解自己的,认为他们不会在意的。

为陌生的人们尽力了很多的我,自认为做得很好。

随着和陌生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便觉得自己已经被了解了,不需要违背自己的意愿了。

反而期望每个人都来在乎自己,什么事情都记得自己。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啊。

所以就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我不应该强求别人都围着我转,什么事什么时候都念着我。

其实早就反思过了,也许是因为占有欲太强了?

美物收集癖的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吧,想得到的,一定要得到。

太对不起良心的事不能干,但如果只是一点点,就不在乎了。我所爱的人,只能喜欢我一个。

就是因为这样强求,想让别人都和我想的一模一样,果然,没有人能接受我。

于是,一直孤独着的我。独自在部屋里唱歌。

我所想念的人都不会记起我的。

也许是因为爱显摆?不爱迁就别人?有时太疯了,有时又太安静了?

多变的我,让人捉摸不透吧?

自认为在多数方面都很优越于人的我。

有时希望太高,有时不敢奢望,自大又自卑的我。

不由自主地唱起《I・mfantasy》……

在别人眼中,若有若无的我,偶尔习惯的孤独。

初中生抒情散文 第11篇

这里,白天,看似平静,却有种氛围,正在蔓延,夜晚,缤纷繁荣,那种氛围,是种虚幻。真实与虚假,人们不再真正了解,透过虚拟,似乎司空见惯,盲目的追求,只是一时显现出人们吝啬无情,许多事物,充斥着这曾经美好的城市,没有绿意,只有喧嚣,车水马龙不知是好是坏,抬头仰望,却只是高楼大厦,低头眺望,却只是行人如蚁,拥挤气息,混和你我,造就出城市的独特风华。

有着回忆,有着故事,和一首首无尽进行曲,一切美好,但无法疗K,该怎么诠释,属于这城市的那首歌,也许是支舞曲,也许是支古典乐,各有所好,人们正在等待,何时才得以舒展,解脱束缚。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 第12篇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8

美感实现,是我自创的词语,意思是使美感得以实现或使之(我、物)具有美感;或者说使之美起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 。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因此,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作品对象是外因,作家对象是内因,在其相互实现中,作家、作品是外因,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是“以文学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蕴含了先人的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抒发思想感情时,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他以血写血,以泪写泪,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或指点社会疮痍,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开篇直入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自由人”的心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此一句,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蝉声与蛙声,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他重坠现实深渊,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意象是显性的,作家是隐性的,那么,在文本解读中,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选择、丰富作家经验,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叙写情文并茂,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反之,“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 《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共同讨论,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2]陈家富.试论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修辞美感[J].考试·教研版,2012(6).

上一篇:春节过后上班祝福语下一篇:名师大讲堂作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