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的成语范文

2024-07-01

描写的成语范文(精选14篇)

描写的成语 第1篇

东晋时期,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其中,晋明帝皇后的哥哥庾亮,在晋成帝即位后担任中书令,职掌中央大权,受到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对此,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十分不满:我沙场屡建战功,庾亮凭什么青云直上!当时西部边境很不安宁,庾亮推荐大臣温峤(qiáo)到江州任刺史。

不久,庾亮接到密报:历阳太守苏峻企图谋反。庾亮没有马上采取果断行动,而是想骗苏峻到都城建康来做大司马。大臣们都认为这个方法不妥,温峤也写信劝阻,但庾亮不听。

苏峻接到朝廷的通知后,敏感地觉察到朝廷已对自己生疑,于是索性发兵进攻都城。温峤得知这个消息,一方面请求庾亮允许他率兵从小路进入建康保卫京都,一方面号召将士们做好各种准备。

不料,庾亮对苏峻的反叛力量估计不足,认为温峤那里的防务非常重要,不希望他率兵来护卫都城。他写信给温峤说:“我对西域敌人的担心,超过了对历阳叛兵的担心,你必须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一步。”

雷池,在今安徽省望江县东南。它是雷水自今湖北省黄梅县流到安徽省望江县东南积水而成的一个池。庾亮的意思是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来。

由于庾亮低估了苏峻反叛的力量,温峤在江州按兵不动,结果苏峻进攻建康时没有受到大军的阻挡。尽管庾亮率军迎战,建康还是陷入了苏峻之手。

庾亮赶紧去投奔温峤。温峤并不责怪他,而是请他守卫白石营垒,自己加紧操练水军,准备歼灭叛军。

苏峻的一万士兵很快抵达白石,与仅有两千人马的庾亮展开血战。庾亮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击退了叛军。后来,庾亮、温峤等人终于杀掉苏峻,平定了叛乱。

描写的成语 第2篇

成语介绍

气势磅礴

气势恢宏

气吞山河

龙盘虎踞

曲折回环

上天入地

孤城绝塞

起伏奔腾

太空遥见

固若金汤;

万里长城;

钢铁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一字长城: “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也指一言奏效,可比长城。”

雄关万里

狼烟四起

烽火连天

兵临城下

众志成城

孤城绝塞

相关阅读

谚语

(1)不到九门口,枉来长城走。

(2)秦始皇修长城――功过后人评。

典故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日语的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的比较 第3篇

关键词:四字成语,中日,同源,差异,比较

所谓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 一般都有出处。 (现代汉语词典语, 1996) 因为它有着言简意赅而又含义丰富, 并且实用性强、容易掌握的特点, 因而广为流传。

在现代日语中很多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 这些成语在词形、词义上都是比较稳定的。有些甚至与汉语成语完全相同。由此可见, 日语的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可以说是同源的。中国和日本共同的成语很好地展现了两国在民族思想, 日常生活, 文化等多方面的共同点。

1 日语中四字成语与汉语成语的历史变迁

中日交流历史悠久。日本早在隋、唐时期就开始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大化改新之后, 日本多次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 在中日频繁的文化交流中, 成语作为中日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也大量的传入日本。日本人在广泛吸收和消化中国文化的同时将成语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沿用至今。

在现代日语使用的词汇中, 有近53%是由汉字构成的“汉语式词汇”。例如:“朝秦暮楚”、“落花流水”、等, 单看这些词语, 甚至很难断定是日语还是汉语。然而, 这些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和在现代日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有的已是相差甚远 (冯峰, 2001) 。

汉语的成语, 大多是出于历史上的传说寓言等。例如:日语中的“邯郸の夢”这个成语, 除此之外还有“一炊の夢”等不同的表达形式。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成语而且同样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黄粱美梦”, “一枕黄粱”等等。虽然有着相同的来源可是形式却并不相同。

原本是同样的一则故事, 中国人和日本人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认识, 理解, 侧重其不同的方面, 这就是成语在传播过程之中发生的变化。

2 日语中四字成语的分类

日语中四字成语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 词形、词义与汉语成语完全相同的。

例如:

一衣带水夜郎自大一字千金四面楚歌

青梅竹马一视同仁有名无实自给自足

上述这些成语是原封不动的从中国传到日本去的。汉语中, 在词形、词义上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 这类成语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来说, 都是比较容易理解和使用的。

第二类, 词形、词义与汉语成语部分相同的。

例1:一刀两断 (いっとうりょうだ

汉语中比坚决断绝关系。而在日语中, 解释作比喻彻底决裂。

汉语中原来形容春景衰败, 现在比喻惨败, 大势已去。日语中形容残春景象。亦比喻事物衰败或七零八落不成局面。亦作“流水落花” (王锐.2006) 。

在汉语中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 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 后来比喻反复无常。而在日语中, 则是指只看到了表面的不同, 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 也指用狡猾的手段来捉弄人。这与成语的出处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原本是戏弄自己的猴子, 确实是用狡猾的手段来捉弄别人, 可是在汉语中, 意思与故事却发生了背离, 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了。

以上几例都是词形相同, 词义上出现偏差的。日语中也有词形不同, 但词义相同的四字成语。

例如:

以上这些成语, 在字形上与汉语成语有所不同, 但是在词义上却与汉语成语没有什么出入。

3 中日四字成语出现差异的原因

中日四字成语出现差异, 通常是由于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逐渐揉进一些极其微小的差异, 而经过时间的洗涤, 才发现其偏差之大。出现差异的原因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

第一点, 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文化的在传播利用的途中, 难免会经过传播者的消化理解, 进而使其他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使用, 从而出现新的观点和结论, 而导致误差的产生。另一方面, 也可能是后来中国人的误用,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导致成语与其愿意出现了偏差。

第二点, 观察视角的差异

由于中日两国文化底蕴的差异, 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 因此对同一事物的评价标准和理解程度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所以, 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 即使同样的寓言故事, 中日两国人民却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第三点, 文化背景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日本人在吸收汉语成语后, 要对其加以利用, 就必须进行消化理解, 去掉成语中与本民族的特点不相符合的内容, 使其符合本国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这也是中日四字成语出现一定的差异的原因之一。

4 中日四字成语演变的规律性

在内容方面出现演变的成语中, 由日语方面意义发生变化的居多, 由中国方面意义出现变化的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汉语的成语所表达的意义相对来说比较单纯, 通常只是表达单一的意思。汉语成语所表达的意义若是发生改变时, 一般是已经淘汰原有的含义, 在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新的成语。日语则不同, 经常在该次原有的意义上作进一步的引申, 而且当出现新的意思后, 却依旧保留, 适用原有的意义, 一直许多成语都具有几个意义。在比较中日同源成语意义的异同时, 这方面显示了一定的规律性。

5 总结

中日四字成语虽然多数词义相同, 但是也有日语中出现不同引申义的词, 甚至是词义完全不同的成语。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尤其在翻译时, 不能贸然照搬, 不能用本国语言去衡量这些貌似汉语的“成语”词汇, 从而造成错译、误译。

四字成语是汉语言中的精华。日语中有很多与汉语成语相似的四字成语, 这无疑有利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因此, 中日四字成语的研究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凌等.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96.

[2]冯峰.中日同源成语意义的异同[J].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社.2001 (1) .

成语在动作描写中的使用技巧 第4篇

一、紧贴生活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成语在动作描写中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上做出了积极的改进和创新,但就目前来看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一些教师较为注重写作速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则因为学生缺乏足够的观察能力。这样一来,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久而久之还会降低写作质量,极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作文学习来源于生活,强调的是通过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够为作文写作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紧贴生活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全面解决成语使用贫乏的问题。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有一段描写父亲爬上月台的一句话,“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得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蹒跚、攀着、向上缩、爬”等词句是作者描述父亲时典型性的动作描写,可以说是栩栩如生。为了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应用,首先让学生联想与上述动作词语相关的词语,如“蹒跚”联想到步履蹒跚、歪歪倒倒,“攀着”联想到跌跌撞撞等,其次让学生观察并使用成语描述学生或者老师的行为动作。如表现学生走路姿态的有“昂首阔步、大步流星、连蹦带跳”等成语,表现学生动作神态的有“聚精会神、呆若木鸡、神采飞扬”等成语;表现老师认真批改作业的有“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等成语,表现老师上课的成语有“声情并茂、妙语连珠、绘声绘色”等成语。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在动作描写时学会合理运用成语,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二、创设成语学习情景,增强学生的成语运用能力

上文说到,动作描写在人物描写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是人物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最直接的体现。具体而言,通过描写动作可以使人物表现得更生动和更令人难忘,倘若动作描写过少,就会促使人物变得呆板,毫无感染力。因此,动作描写对提升作文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语是作文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属于固定短语,在语句中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应用。由于成语包含多种意义,因此在作文表述中可以起到形象鲜明、一目了然的作用。但在作文写作中,必须恰当使用成语,这样才能避免词不达意、滥用成语的现象发生。例如,为了让学生合理地运用成语,教师可通过创设学习情景进行指导和教学。首先,由教师演示人物动作,让学生观察后并使用成语进行描述。如教师轻轻推开门,面带笑容走到讲台前,拿起课本认真讲课等,由此让学生掌握和蔼可亲、专心致志等成语的运用。其次,可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恰当使用成语的重要性。如教师用力撞开门,表情严肃地走上讲台,这里就会反映出教师令人生畏、盛气凌人的样子。如此一来,便能让学生明白在作文中描写人物时,合理使用成语,能够积极反映人物的作风、思想品质等内容。从而避免描写不贴切等写作问题的发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正确指导成语使用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在中学生作文的动作描写中,如何正确运用成语仍然是目前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现阶段,一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累了很多不同措辞、不同类型的成语,但在实际写作中运用的并不多,甚至错误使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予以重视,同时根据现有情况正确指导成语的使用方法。例如,在作文写作时,指导学生对人物动作进行分步写作,以使人物形象鲜明,层次更为清楚。就拿《柳叶儿》中“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这一句话来说,作者通过“踩、响、勒紧、吐、抱、爬、开、蹭”等动词将人物的做事情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人物动作特点准确使用成语,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成语应用的重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描写说话声音的成语_成语 第5篇

不绝于耳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不露声色声:说话的声音;色:脸上的表情。心里的打算不在说话和脸色上显露出来。

不平则鸣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聚蚊成雷:许多蚊子聚到一起,声音会象雷声那样大。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会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

咳声叹气: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铿镪顿挫: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形容音律和谐有力、动听。

口沸目赤:形容人情绪激动,声音脸色都很严厉的样子。

[描写说话声音的成语_成语]

★ 形容说话状态的成语

★ 形容说话艺术的成语

★ 描写的成语

★ 描写景物的成语

★ 描写荒山的成语

描写树木的四字成语_成语 第6篇

树:立;德:德惠;务:必须;滋:增益,加多。向百姓施行德惠,务须力求普遍。

树碑立传

树:立。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传下去。现比喻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

枯树生花

枯树开起花来。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

剑树刀山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火树银花

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撼树蚍蜉

撼:摇动。蚍蜉:大蚂蚁。想把大树摇动的大蚂蚁。比喻自不量力者。

耕耘树艺

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锄草、植树、播种。泛指各种农业生产劳动。

独树一帜

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大树将军

原指东汉冯异。后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将领。

尺树寸泓

泓:水深。泛指地方虽小,却有花草树木、清泉流水的景区。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描写植物的成语 第7篇

                  

拔茅连茹 苍翠欲滴 楚楚可怜 豆蔻年华 断梗飘蓬 范张鸡黍 红豆相思 枯杨生稊 葵藿倾阳 披荆斩棘 牵萝补屋 然荻读书 一曝十寒 薏苡明珠 瓜葛相连 践土食毛 飘萍断梗 牵萝莫补 一暴十寒

英语成语中隐喻成语的理解与翻译 第8篇

什么是成语?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 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和短语。”[1]成语作为语言中的精华部分, 是人们用精辟凝练、内涵丰富的语言词汇对在频繁的社会活动和实践中获得各种知识和经验的表述, 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 成了今天的成语。成语是一个语言宝库, 彰显的不止是语言知识, 更有对社会生活经验的精妙总结, 包括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真知灼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成语这样定义:“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individual words.”[2]在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成语, 英语成语是英语词汇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英语成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使用, 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汪榕培教授在其《英语词汇学教程》一书中将成语划分为隐喻成语、明喻成语、短语动词、成对词和谚语五类。[3]其中隐喻成语是英语成语的核心。所以正确理解和翻译英语中隐喻成语非常重要。汪榕培教授在英语词汇学教程中对隐喻成语这样定义:“英语中有很多成语借助某一具体形象来表达意义, 以形象来比喻某个意义, 这类成语叫做隐喻成语。也就是说, 包括隐喻的成语叫做隐喻成语, 这是英语成语的主体。”[4]例如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 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 比喻不让别人享受他自己不能用来享受的东西的人。

2 隐喻的简述

隐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诗人等文人墨客所创造的, 对语言起修饰作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就是把某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 其主要功能是装饰作用, 只可用于诗歌中, 是添加在语言上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代中国, 比喻也是不可或缺的修饰手法。孔子曰:“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20世纪80年代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们开始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来研究, Lakoff和Johnson指出, “隐喻是从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5]他们指出, “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 把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围概念, 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的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6]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 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 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在成语的形成过程中, 隐喻成语成功地说明了隐喻这种认知方式, 人们用自己熟知的人和物、体验到的事情去比喻难于理解的抽象的事情和概念。例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 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 to plough the sand:白费力气, 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想入非非等。

3 隐喻成语的来源

隐喻成语都有其出处和来源, 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对与我们正确理解这些成语的喻义和准确的翻译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下面列举了一些隐喻成语的主要来源:

3.1 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 通过这些活动总结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哲理, 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出来, 如:

to hit the right nail on the head:击中要害。

A little pot is easy hot:壶小易热, 量小易怒。

Every bean has its black:粒粒扁豆有黑点, 意译为“凡人各有其短处”。

draw water in a sieve:竹篮打水一场空。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

like 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hoist their colure:升起旗帜——宣布观点。

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随风使帆——见风使舵, 察言观色。

not to care a straw:毫不在乎。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另有事情要做。

not to let the grass grow under one's feet:不失时机。

not to let sleeping dogs lie:惹事生非。

to play one's best cards:拿出绝招。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这些隐喻成语来自英语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 反映了英国的社会历史背景、经济、地理位置等等, 凝聚了英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3.2 源于神话传说和文学名著

文学作品和一些语言故事中的鲜明的人物特点和有趣的故事, 也成为人民生活中创造词汇的来源, 例如:

to kill the fatted calf:源于圣经故事, 意为:热烈欢迎亲人回归。

Achilles'heel:就出自希腊神话, 比喻“致命弱点”或“要害”。

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北欧神话, 据说猫对天气有很大的影响。

Swan song:据传说, 天鹅在临终前唱的歌最优美动人, 后人就用Swan song来比喻诗人, 作曲家的“最后的作品”。

另外, 还有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比喻暗藏的敌人和危险。

Sphinx's riddle:斯芬克司之谜——比喻难解之谜。

to cast pearls before a swine:明珠暗投, 把珍贵的东西送给不识货的人。

to give the devil its due:公平对待, 平心而论。

the dogs of war:战争造成的破坏。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sour grapes:酸葡萄, 指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不好的, 聊以自慰。

3.3 源于人体的某些特征

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很熟悉, 所以人体的各个部位以及人们生活中的行为动作都可以用来指代一些抽象的概念, 构成一些习惯的表达方式。例如,

lay heads together:共同商量。shut one's eyes to:装作不知。

knock people's heads together:不理睬直至争吵。

see no further than the end of one's nose:看得不远, 目光短浅。

make somebody's hair stand on end:使人毛骨悚然。

tie up one's hands:某人被捆住了双手。with an open hand:慷慨大方地。

work with the left hand:工作马虎, 效率差。

marry with the left hand:和身份低的人结婚。

3.4 源于一些动物的特征

动物和人类得生活密切相关, 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对动物很了解, 通常用所熟悉的动物特征来比喻生活中的事情。如:

smell a rat:觉得事情不对劲或感到其中有诈。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

to work like a beaver:像河狸那样工作。a bird of ill omen:不祥之兆。

as strong as a horse:壮如牛。to drink like a fish:像鱼一样喝。

as light as a feather:轻如鸿毛。dog eat dog:相互残杀。

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免于饥饿, 勉强度日。

to have a wolf in the stomach:形容一个人极度饥饿。

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 富于生命力的人。

Every dog has his/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

a dog's breakfast:乱七八糟。a dog's life:牛马不如的生活。

4 隐喻成语的翻译

成语中的隐喻的使用使得语言栩栩如生, 生动形象, 但是如何在保留这些语言特点的情况下把英语中的隐喻成语再现于汉语中, 做到既要表达意义, 又要体现形象, 另外还要符合汉语的习惯。所以隐喻成语的翻译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的含义以及英国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保留语言风格和特点, 如何做到对隐喻成语正确理解和翻译呢?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表现为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的域。因此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方法。因此, 中英人民群众在这个认知世界, 形成语言的过程中必然出现异同。所以在隐喻成语中, 中英两种语言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下面将从三个反面探讨。

4.1英汉隐喻成语中的喻义相同, 喻体也基本相同, 应采用直译

在人类的生活中, 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 他们生活的外部环境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必定有相似之处,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相似的认知和思维。例如人类和动物的亲密关系, 花草树木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因此, 英、汉成语的比喻, 两者之间不时存在着完全对等的对应关系, 喻体与喻义完全一致。例如: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hang by a hair:千钧一发。

one's hair stands on end:。as light as a feather:毛。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show one's cards:摊牌。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

to give him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n an ell:得寸进尺, 得陇望蜀。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turn over a new leaf:揭开新的一页。

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对于这些隐喻成语, 可以在汉语中找出设喻的思路和比喻方式很相似得对应成语, 这是我们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4.2在英汉成语中有些成语的喻义相同, 但喻体不同, 应采用意译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往往用熟悉的, 具有鲜明特点和突出形象的事物来比喻有相似点的人和物, 但是, 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 风俗习性等的差异, 所以对相同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认识, 例如, 如英语说胆小是as timid as a rabbit, 而汉语则说“胆小如鼠”。汉语中的“虎胆英雄”, 英语为hero as brave as a lion, “大海捞针”和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一个用“海”喻, 一个用“haystack” (干草堆) 比喻, 喻体不同, 但意义一样;“瓮中之鳖”和like a rat in a hole也是喻体不同但喻义一致, 都指“陷于绝境”。如dumb as an oyster和汉语的“守口如瓶”意思一致;hungry as a bear和汉语中的“饿得像狼”喻义一样;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应译为“挂羊头, 卖狗肉”, 而不译为“叫嚷酒, 却卖醋”。

在英汉成语之间有很多这种喻体不同, 喻意相同的现象, 所以, 翻译时我们可以找一些对等的成语进行意译。

4.3英汉成语中喻体相似但喻义不同, 这种成语要意译, 不要望文生义。在英语成语中有一些成语同一些汉语成语和习语在形式上很相似, 但是其意义却大相径庭, 所以在翻译时要注意这些词语, 要正确理解其喻义, 不要望文生义。例如:pull sb's leg:愚弄某人, 开某人的玩笑。dog-eat-dog:相互残杀。

child's play:简单的东西。move heaven and earth:想方设法。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小虾钓大鱼, 吃小亏, 占大便。eat one's words:承认自己说了错话。

4.4英语隐喻成语的喻义和喻体在汉语中都没有对应的, 应采用意译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各个方面的差异, 在两种语言中出现了一些词的空缺, 例如: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as thick as thieves:亲密无间。Do as Romans do in Rome:入乡随俗。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物产富饶之地。

by hook or by crook:不择手段地, 用种种方法。

to come to the wrong shop:找错对象。

5结论

英语隐喻成语具有简洁、精辟、形象生动的特点, 在英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这些成语正确理解和翻译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要弄清楚这些成语的来源和其喻义, 这样我们才能准确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英汉成语中的隐喻特点进行对比和翻译。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160.

[2]Sally Wehmeier.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873.

[3][4]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376-383.

[5]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86.

描写的成语 第9篇

关键词:汉语成语;形象;汉英成语词典;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6-0147-3

1、引言

任何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在各个层面上揉进形象的成分。成语作为语言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国家文化的结晶,其中蕴涵了大量生动的形象。形象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段常常运用多姿多彩的形象为文章增色。所谓形象,指的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脑海中所形成的心象、观念或由此引发的意义或者联想。成语中形象语言的运用更使语言有“妙笔生花”之感,既丰富了语言文化的表现力,又使得人或物、事与理的表达更为生动(马慧,2006:125)。因此,如何将汉语中形象语言所承载的全部信息等值传译给读者并在其脑海中唤起直接的意象,进而引发等值效应,便成了翻译教学与理论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为了达到较理想的翻译效果,许多学者曾就成语的翻译方法发表过很多不同的意见,但他们都很少以数据为基础来支持自己的论点。目前对成语的翻译研究都集中于从语用学、符号学等角度讨论,尚未见到将翻译策略与成语的形象结合的定量研究。本文对《汉英成语词典》中含有形象的成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统计,在汉语成语翻译领域做了如下具体探讨:1)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经常会用哪些方法?2)哪一种形象处理的方法在汉语成语翻译的实践中最为常用?

2、研究方案

2.1本研究的语料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来源于施正信、王春菁、张健钟编著,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的《汉英成语词典》(2006年10月第一版)。这本成语词典被汉英双语读者广泛使用,它解释详尽,尤其注重成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问题。

2.2数据的收集

这本成语词典共选收3000多条常用的汉语成语。笔者首先对词典中汉语成语进行了筛检,3000多条汉语成语中共有1890条成语含有形象;然后对这1890条含有形象的成语采取了随机抽取的方法,每隔6条成语抽取一条,只留下了316条成语作为样本成语。最后对这316条成语形象英译时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评估和分类。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笔者特邀请了另外两名参与者,并告诉他们研究的目的和分类的标准。三个人参与了对成语翻译方法的评估,一个是笔者;一个是笔者的同行,大学英语老师;另一个是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在读三年级研究生。三人中有一位是男性。笔者和另外两名参与者各自对每个成语样本的翻译方法独立地进行了评估和分类,接着对这三套评估结果采用了三角验证法。在验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三名参与者对同一成语英译的形象处理方法存在不同意见,经三人共同商议,解决了这些争议。当然,对同一成语英译的形象处理方法的争议不是很多。三角验证取舍法确保了评估数据的内部效度。

2.3结果与分析

2.3.1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经常会用到的方法

在成语的翻译过程中,喻义的传达固然重要,然而形象的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形象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成语翻译的成功与否。由于英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英汉成语各自形成了鲜明的形象特征,翻译时应力求达意传神、形义兼备(包惠南,2001:150)。笔者通过对所剩余的316条含有形象的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的统计结果表明:一般说来,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保留形象

英语和汉语中有少数成语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在形象上巧合。翻译时可用译语中的形象再现源语中的形象,极力保持英汉成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胡文仲,2001:123),例如: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

影子内阁shadow cabinet

如坐针毡t0 sit on pins and needles

有时候,保留形象的同时可附加简短的增译,以帮助译文读者加深理解。如:

东施效颦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2)转换形象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再进行翻译。有时候,尽管套译中的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较好地保持成语语言固有的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例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

“虎视眈眈”、“如虎添翼”、“龙潭虎穴”、“虎踞蟠龙”、

“狐假虎威”等等。但对英美等大多数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king of theanimals)”,这可以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

“bold as a lion(如狮子般勇猛)”、

“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般威风凛凛)”等语料中窥出。狮子在英美文化中素来享有崇高声望,英国人甚至视狮子为祖国的象征(1ion—national emblem of Great Britain):把游览名胜古迹说成“to see the lion(看狮子)”;称在学界八面威风的人为“lion'’,如“In those days he was a literary lion(他当年堪称为学界之狮)”。与此相协,英语中的狮子还象征着权力,捧持英国王室纹章的就是“Ifonand unicorn(雄狮和独角兽)”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狮子”在英美等西方人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因此,在英汉互译时,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译文的可接受性,译者不妨更换喻体,如:

“血流如注(bleed like a pig)”、“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水底捞月(tofish in the air)”、

“杀鸡取卵(killthe goose that lays eggs)”等等。

(3)舍弃形象

包惠南说,某些成语的形象既无法在译语中再现,也无法转换或移植到译语中。翻译时唯一的方法就是舍弃源语成语中的形象,而在透彻

理解源语成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源语成语的含义,尽可能缩小译语成语对各自读者所产生的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2001:152),特别在处理某些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形象时更需要如此。在中国,龙是中国的象征,它代表着帝王,会给人们带来好运。所以中国的家长都望子成龙,但不能直接翻译成“to hopethat one's son would become a dragon”。因为在西方人眼中,龙是邪恶的象征,是毁灭一切的凶猛的怪物,因而也必须被毁灭。因此上面的翻译不合适,应翻译成:

“to hope that one's sonwould become somebody”。

2.3.2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最常用的方法

316条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每种方法的使用频率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在三种形象处理方法中,转换形象方法最为常用,出现了164次;舍弃形象方法出现了101次;保留形象方法出现了51次。这可能和汉英成语自身的特点及翻译方法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作为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语言也是文化现象的反映。成语是语言中词的一种形式,是长期以来可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差异较大,从而决定了文化心态的差异,在成语中具体体现为喻体和形象的差异。因此,英语和汉语中只有少数成语彼此在喻义上完全对等、在形象上巧合,大多数成语在形象上是半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尽管保留形象翻译方法可以正确地再现汉语成语中的联想意义,使读者了解汉语成语的形式特点,把汉语言或文化的风味传递到另一语言或文化中去。但汉、英语言中彼此在喻义上完全对等,形象上巧合的成语数量实在太少了,所以保留形象翻译方法使用的频率最低。有的形象在汉语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常涉及具体的人物、地名、典故等,如果直译就会失去原文的语用意义,让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产生误解,很难达到作者想达到的交际目的。在处理这一类成语的形象时,要使用转换形象或舍弃形象的翻译方法。在三种翻译方法中,相对某个具体成语而言,必然会有最适合它的一种翻译方法。只要慎重选择,灵活处理,扬长避短,每种翻译方法都会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3、结语

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是成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它既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涉及到译语读者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民族心理因素这两种文化背景(陈文伯,1992:134)。使用形象语言使人们在描述事物时增添了形象色彩与感情色彩,比抽象的描述更能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感染,同时也给译者提供了艺术再创造的空间(韩庆果,2003:39-42)。译者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和合理的策略,以最接近源语的艺术效果方式,结合具体的语境,以期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所蕴涵的语义和文化信息,对异彩纷呈的形象灵活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包惠南.文化与境与语言翻译[H].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50,152

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134

韩庆果.英汉互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J].外语研究,2003,81(5):39-42

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3

马慧.英汉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25(2):125—128

描写勤俭的成语 第10篇

克勤克俭 克俭克勤 戒奢宁俭 谨行俭用 俭以养廉

俭以养德 俭可养廉 俭故能广 俭腹高谈 俭存奢失

俭不中礼 躬行节俭 攻苦食俭 黜奢崇俭 躬行节俭

俭存奢失 省吃俭用 缩衣节食 缩衣节口 节衣缩食

强本节用 节用爱民 节用爱人 克勤克俭 克俭克勤

描写草原的成语 第11篇

2、百草凋零,枯草一片,衰草枯黄,衰草连天,草枯叶黄

3、天涯芳草,茸茸嫩草,浅浅春草,青草绵绵,奇花异草

4、芳草鲜美,野草遍地,野草丛生,恶草丛生,荒草连天

5、杂草丛生,草木茂盛,草木茂密,草木欣荣,草木萌生

6、草木苍翠,草绿花红,草碧花黄,奇花异草,疾风劲草

7、茫茫草原,生机盎然,万物复苏,一碧千里,随风摇曳

8、绿草如茵,绿草如毡,绿草如丝,碧草如茵,绿如碧毯

描写校园的成语 第12篇

二、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新学校,我爱我们的新学校。我们在这样舒适的环境里,更要把握时间好好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

三、最好的朋友,平时互相调侃,是嘴最狠的那个,在你需要的时候,却是心最软的那个。

四、我最喜欢校园西南角的蘑菇亭.站在远处,放眼望去,像绿色的毯子上点缀着三三两两的小花,中间长着一大一小,一高一矮的蘑菇似的,十分逼真.稍近些,就能看见蘑菇亭左边有一棵弯着身子的树,右边则是一座别致的假山.

五、太多大学男生选择女朋友的标准就是漂亮。至少也是漂亮第一,但是真正找到一个漂亮的女生并且幸福生活的有几个。漂亮的女生不是你们消费得起的。请原谅我的直白。当然如果你有个有钱的老爸就不在此列。因为这年头,美女是市场化的。

六、恋爱中的女人都是被灌了迷魂汤,都是孤注一掷的赌徒,就算知道结局会输,也要倾其所有,哪怕血本无归。女人遇人不淑是场莫大的悲剧,遇人不淑偏偏又爱得深切,那就是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

七、银白色的旗杆立在教学楼前。旗杆上,庄严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教学楼旁边是体育活动场所,有滑梯、爬杆、双杠,真是多不胜数!下课或活动课时,同学门像小鸟般涌向那里,那里便成了同学们的乐园。

八、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九、我们的学校是一个环境优美、整洁的地方。一走进学校大门,一个宽阔的操场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操场上有两种跑道,一种是直跑道,另一种是随圆形的跑道。我们的操场上还是乒乓球台、篮球场、足球场三合一的呢!

成语使用的误区 第13篇

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它具有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它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并且一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的古义,如果不追本溯源,仔细辨析,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1. 生产这么忙,他只请了五天假却久假不归,实在可气。

久假不归:指长期借去,不归还。“假”是“借”,不是“请假”。

2. 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文不加点:指写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点”是“涂改”的意思,不是“标点”。

二、对象误用

一些成语使用有它特定的对象和场合,该用来形容物的(如:一钱不值)就不能用来形容人(如:一文不名);用于抽象事物的(如:不同凡响)就不能用于具体事务(如:非同小可);用于别人身上的(如:火中取粟)就不能用在自己身上(如:飞蛾扑火);用于青少年的(如:头角峥嵘)就不能用于中老年(如:老当益壮),把握不准就会出错。如:

1. 这些女孩平均年龄只有22岁,正值豆蔻年华,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警花。

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用“豆蔻年华”形容22岁女孩子是不准确的。

2. 元旦之夜,我班同学在校园草坪上载歌载舞,尽享天伦之乐。

天伦:专指父子、兄弟、夫妻等亲属关系;天伦之乐:指家人欢聚一堂,亲密友爱的乐趣。此语限用于家庭范围。

三、轻重失度

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

1. 本星期王海迟到了一次,班主任为此在班会上批评了他,以儆效尤。

以儆效尤:指通过处理某一坏人坏事来警告学做坏事的人。此处属于大词小用,语意过重。

2. 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日理万机: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务。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个成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四、功能混乱

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因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成语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如:

1. 包围圈越缩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名词性成语,用来充当“成”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瓮中之鳖”。

2. 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龙飞凤舞:这一形容词性的成语误为及物动词使用。

五、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用于自称(谦词),如“信笔涂鸦、敬谢不敏、狗尾续貂、一孔之见”等。有的则用于称对方或他人(敬称),如“高抬贵手、如坐春风、卓尔不群、惠然肯来、鼎力相助”等。如:

1.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您蓬荜生辉。

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是谦词。其中,“蓬荜”是谦称自己的居室,“生辉”含有对别人或别人东西的赞誉。所以“蓬荜生辉”一词只能出自自己的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否则,就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

2. 我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只能对人,例句却把它用在“我”身上,犯了敬词谦用的错误。海纳百川:非常谦虚,是对人的敬词。该句却用在“我”身上,犯了敬词谦用的错误。

六、逻辑错误

使用成语应切合语句所陈述的话题,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背离了陈述的话题,就会造成语意逻辑上的错误。如:

1. 王大妈爱干净是这一带出了名的,家中的各种物件总是摆设得有条不紊。

有条不紊:是做事或写文章条理清晰,一点不乱。侧重于“条理性”,话题却是“王大妈爱干净”,“条理性”与“爱干净”两者之间缺乏语意逻辑上的联系。

2. 只要你能为我身临其境地想一想,你就不会对我求全责备了。

别人不可能对你的事情“身临其境”,应改为“设身处地”。

七、语意重复

成语一般都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成语和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境义的重复。如:

1. 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

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之意。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前面的“让人”重复

2.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生灵涂炭:人民处在极度的困境之中。“生灵”是“百姓”之意,与前面的“人民”重复。

八、以偏概全

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应该整体使用,但有些在使用过程中,只截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抛开了成语其他词素的意义,因而导致了成语意义与句子语义的相悖。如: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首当其冲:是首先受到某种势力的攻击或遭受到某种灾难。而该句在使用过程中,只取了成语中“首”的意思,而抛开了“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之意,使之与语境中的“要解决”之意相悖。

2.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的消费欲,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炙手可热: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商品”前常用“热门”来修饰,于是只见“热”字而不见其余。

九、形近混淆

有的成语与其它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如:

1. 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不孚众望:是不能使众人信服。而句中却把它与读音相近的成语“不负众望”混淆了。

2.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句子中却把它与语意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容易混淆的还有:名不副实———名副其实、目不暇接———应接不暇、瑕不掩瑜———瑕瑜互见、一蹴而就———一挥而就等。

十、时态混用

在表时态的成语中,或表已然,或表未然,也要认真区分,不能混在一起。

1. 我们都喜欢看武侠小说,有时上课也禁不住翻两页,长此以往,我们的成绩开始退步了。

长此以往:指长期这样下去,将来会出现某种情况。不能用于表过去时态的句子。

2. 这场战斗打得异常艰苦,经过三天三夜的顽强拼搏,我军终于旗开得胜。

旗开得胜:指军队的战旗刚一展开就取得胜利,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用在句中与“三天三夜”矛盾。

十一、生造成语

1.遗憾的是,不久,她又固态复萌……在赌友的引诱和丈夫的影响下,又进了赌场。

故态复萌:指旧的习惯和毛病又出现。不可写成“固态复萌”。例句显然受“故步自封”可写成“固步自封”的影响。

2.多年的荒草盘根错结,耙子下去挖不上来,用了好大的力气翻起来,又怎么砸也砸不碎。

成语的源流 第14篇

《成语》的作者在溯源和流变考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里举两个例子。

前度刘郎这条成语有两个问题:(1)它的语源出自何时何书?(2)刘郎指晋朝人刘晨还是唐朝人刘禹锡?历来成语工具书都说此成语源于刘义庆《幽明录》。刘洁修同志重新翻检了《幽明录》,发现刘晨并未“重到天台山”。既然原书没有“再度”的意思,那么“前度”的刘郎也就不可能是晋朝的刘晨。作者又对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和《再游玄都观》的《引》进行分析,证明刘禹锡诗中的刘郎是自称而并非用典。前诗有“尽是刘郎去后栽”句,后诗有“前度刘郎今又来”句,两诗遥相呼应,毫无刘禹锡以调晨自况的意昧。从作者的查证中不难看出,说这条成语源于《幽明录》所载之刘晨事,是值得商榷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这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部书,却从未有人点明。顾氏著述非常丰富,除《亭林文集》六卷、余集一卷、诗集五卷外,还有《日知录》三十二卷、《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卷、《肇域志》一百卷、《音学五书》三十八卷以及《菰中随笔》《岱岳记》《北平古今记》等二十多种计一百余卷。刘洁修同志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并未发现八字成文的用例;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莫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贱,与耳责焉耳矣!

很明显在这段话里,与“亡天下”相对应的是“保天下”,而”保”和“兴”在意义上又有所不同。作者并未到此止步。他继续查索,终索在《饮冰室饮集》中找到了答案。

夫以数数年文明之之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变法通论·论幼学》)

或以同舟共艰,念厥孤愤,提倡保护,以成区区,则顾亭林所天谓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同上,《文集之一·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

作者经过考辨之后,做出如下结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日知录·正始》;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痛定罪言》。作者的结论信而有征,自不待言;而其用功之勤亦略见一斑。

对成语的考释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古书浩如烟海,而人的阅历是有限的。许多成语的源流至今还说不大清楚。虽然刘洁修同志在考释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有的词条仍待进一步查证。

《成语》还对成语的概念和范围、成语的意义和读音、成语的运用等做了概要的阐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既可作为初学者的普及读物,也可作为专业工作者的参考读物。

上一篇:竹筒饭小学生作文下一篇:高冷说说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