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旅游模式

2024-05-25

江南古镇旅游模式(精选9篇)

江南古镇旅游模式 第1篇

今天八点半才起床,睡了个大觉。九点半准时出发去古城。

到了那里,我们买了票进去了。印象深刻的是百床馆、木雕馆、茅盾故居。虽然是一百张床,但是只有二十张床,意义很大。有些古床是古代公主占的,很小;有的是皇帝的高官住的,很精致;有的是兄弟的床,姐妹的床,做工中隐藏着惊人的手艺;有的是夫妻床,意思是恩爱恩爱,白头偕老。百年堂里摆着古色古香的姿势,让人回味无穷,忍不住赞叹!

还有木雕博物馆,每一个栩栩如生的木雕似乎都在给我们一一讲述故事。让我感受到古人的心灵手巧和智慧。

茅盾故居是茅盾上学的学校,有一尊茅盾铜像,上面写着“文学大师茅盾”历史悠久。

去最后一家民俗馆,有张艺谋做的蓝印花布,蓝底白花;白色背景上的蓝色花朵;非常好。上面有大片的爬山虎,像绿色的窗帘,美极了!让人陶醉!

乌镇据说是个古城,名副其实。这里的房子都是黑瓦白房,小桥流水,很奇怪。住在这里的都是很老的人。我们去的时候,他们正在做饭,每个人都充满了激情和精神。

小溪上游有小船在航行,不时有老人在小溪边洗衣服,构成了一幅美丽有趣的画面。

看完全程,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个有趣的地方。这一次,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江南古镇旅游模式 第2篇

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杨桥古镇,地处太湖、西太湖、宜兴的中心地带,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江南地区唯一没有被完全商业化开发的古镇。

根据记载,杨桥古镇始建于南宋。因为在古镇以南有一座单孔的石拱桥,名叫“南杨桥”,古镇因桥而得名,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

自古以来,杨桥古镇都是太湖一带的商贸重镇。大批的商贾云集于此,筑园造第,楼宇毗邻,其繁华一度超过宜兴县城,被称为“太湖首镇”。

如今,三面环水的古街老房子面积约有近3万平方米,占地360余亩。现存杨桥北街、南街、东街、桥南西街、桥北西街等五条长约730米,极具中国古典韵味的老街。

由于在历史上受战乱影响比较小,历经沧桑的杨桥古镇基本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原貌,没有被商业开发,所以这里是不收取门票的。小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而祥和,让人陶醉其中。

江南古镇旅游业深度发展初探 第3篇

上世纪80年代周庄率先发展旅游业, 带动了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热潮。20多年来, 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思路指导下, 江南古镇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旅游产品单一, 商业化色彩浓厚, 竞争无序等, 导致古镇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不高, 要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要使古镇旅游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也即要实现古镇旅游的深度发展。

1 旅游业深度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何谓旅游业的深度发展?魏小安教授认为:旅游业的深度发展, 就是在新形势下旅游业必须追求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旅游业的深度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规模基础之上的, 数量发展是基础, 没有数量也就谈不上质量和效益。旅游业如何实现质量型、效益型发展?这主要涉及到四个转向:

首先, 旅游体验应该从表面转向深入;其次, 旅游消费要从平面转向立体, 要从时空两方面创造消费环境, 增加消费机会;再次, 旅游经营要从单一转向综合, 以便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作用;最后, 旅游运作要从本位转向合作, 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按照旅游自身发展模式, 从市场出发来研究区域合作和区域共同发展的问题。

旅游业的深度发展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旅游业不仅要做大, 更要做强, 而要想做强就必须要做深。向深度发展旅游业, 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也有利于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深度营销和深度经营, 从而引导消费者的深度消费, 最终实现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2 江南古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江南古镇旅游的开发促进了古镇的保护和发展, 为古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2.1 古朴不再, 旅游体验不足

首先, 旅游开发出现“空心化”。为了保持所谓的原真性, 把古镇原始居民全部迁出, 整修之后再派管理人员、讲解人员进驻, 表面看是保护了古镇, 但古镇最重要的就是百姓的生活场景, 没有百姓生活其中, 古镇就丧失了传统的意韵。

其次, 古镇的商业化色彩过于浓厚。旅游的发展直接造成了商业网点的大幅增加, 甚至形成“人人皆商”的局面。在周庄0.47的核心区集中了300多家饭店、100多家旅馆、300多家商店, 河街两岸布满了熟食店、丝绸店和古玩店。旅游者进入古镇区, 扑面而来的就是浓浓的商业气息, 而后才是水乡风貌。

2.2 产品单一, 旅游消费乏力

目前, 江南古镇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 且以半日游或一日游居多, 游客停留时间短, 人均消费自然不高。而且江南古镇大多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 一条主河道, 两边是店铺和豪宅, 还有几座古桥和几个陈列馆, 对普通旅游者来说, 各古镇大同小异, 几乎没有区别, 旅游者去了一个古镇就不想再去其它古镇了, 重游率也非常低。

每年来古镇的旅游者达几百万, 人们在游览之余也会带些旅游纪念品回家。虽然古镇店铺林立, 但旅游者可买的无非是包装简陋的小吃如粽子、扎肉、豆腐干、熏毛豆等, 或是一些作装饰用的假古董、低档小商品等, 数量很多, 花费却并不多。初次来古镇的旅游者对这些商品还觉得挺新鲜, 但当旅游者第二次来或者去其它古镇旅游的时候, 这些商品就无吸引力可言了。

2.3 发展模式雷同, 旅游经营差异化不明显

目前江南古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很单一, 主要是直接为观光旅游者服务的。古镇收入也以门票收入为主。江南古镇都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 对普通旅游者来说, 古镇旅游则缺乏亮点和特色。

六大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古镇、居住古镇、宗教古镇和生活西塘等古镇特色发展模式, 但在景观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 而且旅游项目大多雷同, 小桥流水的生活环境、泛舟水上的江南小船, 普通游客是不会从深层次上细究各镇的差别的, 如果缺乏具有特色的吸引物, 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2.4 竞争无序, 缺乏共同发展观念

江南六镇同处苏南浙北, 且各镇的旅游产品非常相似, 为了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 相互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古镇内部的旅游经营者也缺乏规模大、势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 他们不顾及古镇的长远发展, 无序竞争、相互压价。

尽管六镇曾共同申请世界遗产, 但因种种原因, 六镇目前处在“分家”状态, 联合“申遗”也被搁浅。在开拓旅游市场上仍然各自为战, 缺乏共同发展的观念。各古镇还片面追求某方面的“第一”, 如中华第一、神州第一、江南第一等, 不仅不利于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结构优化, 而且容易在旅游者心中产生错觉和困惑。

由于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 使得尽管古镇的旅游者很多, 但古镇旅游的综合效益并不高, 相反还造成了一系列问题, 不利于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古镇旅游必须要从一味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 即旅游业要向深度发展。

3 江南古镇旅游业深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进行情景规划, 全面开发旅游资源

在进行旅游项目设计时, 要从市场需求出发, 进行情景设计, 一切从游客的体验出发。要让旅游者对古镇有更深层次的体验, 就必须做到:

3.1.1 部分空心化。

就古镇来说, 生活场景才是其根本所在, 没有百姓生活场景的古镇是不完整的, 也无原真性可言。任何时候都不能打着“保护”的幌子, 将古镇居民全部迁出。在确保建筑安全的情况下, 可允许原住户继续留住, 而对那些安全状况堪忧的建筑, 应立即迁出原住户, 另辟新居加以安置。对留在古镇的居民, 政府应给以一定的补贴, 但严禁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

3.1.2 适度商业化。

商业化是旅游发展中的必然, 过度商业化破坏了古镇的原始风貌, 但适度商业化则既可以为古镇保护提供资金, 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又有利于古镇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商业化过度的现象, 古镇应禁止在保护区内开设新商店, 逐步把那些出售小装饰品的商店迁到保护区外;恢复传统“老字号”, 演示传统手工艺;重新挖掘能体现水乡特色的旅游项目, 展示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3.2 丰富旅游产品, 引导游客深度消费

要改变旅游者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且人均消费不高的现状, 就必须要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丰富现有旅游产品, 引导旅游者进行深度消费:

3.2.1 重新包装现有产品。

对现有的开发层次较低, 市场需求有限的手工艺产品, 要有保有压, 重新整合, 包装成系列产品,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对传统的“老字号”, 则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开发, 可以将其作为生产和销售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的定点商铺, 还可展示部分生产加工过程,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旅游者驻足, 还可引导旅游者参与其中, 从而提高其购买积极性。

3.2.2 开发专项旅游。

江南六镇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风纯朴, 是江南古镇的典范和代表, 可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的游客, 开发各种专项旅游, 如古镇建筑游、民俗旅游、摄影旅游、遗产旅游、怀旧旅游、美食旅游以及休闲游憩游等等。专项游的人数虽不及观光游, 但其消费水平要远高于观光游, 因此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也有利于古镇旅游的长远发展。

3.2.3 开发夜游项目。

目前一般古镇的游览时间多集中在白天, 晚上基本上没什么活动安排。其实夜景也是古镇的开发亮点之一, 开发夜游项目, 可以将游览时间从白天延伸到夜晚。周庄在2005年就开发了夜游项目, 推出了“周庄夜游线”:游客从下午5点到晚上9点, 可以游览古镇, 到茶楼听书, 到古戏台看戏, 或者夜乘游船、放河灯、猜灯谜等等。夜游线路的推出, 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更重要的是, 它能起到分流的作用, 将一部分旅游者转到晚上, 避免白天游客量过大带来的负面影响。

3.3 错位发展, 凸显自身特色

江南六镇虽然整体上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 但各镇的发展历程不同, 相互之间也是有差异的。

各镇应该有自己的定位, 如:周庄自称“中国第一水乡”, 前街后河、前店后房、商业繁华, 是典型的江南河街式贸易集镇;西塘定位于“生活西塘”, 游客可以看到农家阿婆在河边洗衣洗菜, 富有生活气息;同里则是“颐养天年的乐土”, 有着宁静的水乡居住环境;而“财富南浔”则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财富气息;甪直是以寺兴庙、以庙兴镇的典型, 体现宗教古镇的特征;乌镇则是典型的人家尽枕河, 是优雅的河街市镇, 体现出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风情, 有“诗画乌镇”之称。

各镇要以自己的人脉、地脉和文脉为基础, 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 以与其它古镇有所区别。如同里可以根据史上“茶馆多、书场多、廊棚多”的特点, 恢复久负盛名的百年茶馆――南园茶楼, 恢复老虎灶书场, 工作人员全部穿古装;在明清街南侧沿河处, 按照同里历史上廊棚的建筑风格, 建造长约500m的廊棚一条街, 增添水乡气息。

3.4 推进区域合作, 共打水乡品牌

江南古镇区位相近, 同属吴越文化, 在风貌气韵上、风格上也具有一致性, 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各镇应加强合作, 寻求共同发展:

首先, 江南古镇应该改变目前各自为政的局面, 共同打造江南古镇品牌。“天下水乡在江南, 江南水乡在古镇”, 各镇发展战略的制定首先要着眼于“江南水乡古镇”, 在这一母品牌下再形成自己的子品牌, 突出自身的特色。母品牌与子品牌共打“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品牌。

其次, 江南古镇应进行整合营销。六镇在各有侧重的前提下, 对外树立整体旅游形象;共同制定古镇宣传推介方案, 统一宣传;由于古镇客源以散客和本地客居多, 六镇可以尝试出售年票或会员制联票来进行促销, 以期旅游者能把古镇当成度假休闲的场所, 常来、常留、常住。

最后, 江南古镇应进行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一方面, 在旅游旺季要注意相互间信息的沟通,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以便分享客源, 共同做好接待工作;另一方面, 各古镇应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网站, 并在网站上加上其它古镇的超级链接, 方便旅游者的查找和决策, 这一点也是目前各古镇网站上比较欠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邢夫敏.江南古镇旅游资源整合的探讨, 集团经济研究[J].2006 (20)

[2]魏小安.优化中国旅游:向深度进军.[J]旅游时代, 2005 (4)

[3]熊剑仙, 张松等.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甪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6)

[4]李倩, 吴小根等.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 2006 (12)

[5]马莉.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12)

[6]王云才.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

[7]吴颖, 邓祝仁.论深度旅游产品及其开发[J].社会科学家, 2006 (1)

江南古镇旅游模式 第4篇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周庄;旅游产业提升策略

虽然以周庄为典型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其优势条件抓住了发展机遇,名声在外成为现代旅游市场知名度很高的旅游目的地,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明显底气不足,近年来商业化开发过度、旅游者人流量超饱和、游览资源类似缺乏独特性、产业结构失衡以及同质化古镇的恶性竞争等,使其发展目标方向不明确,发展步履缓慢举步维艰。彰显江南水乡古镇的鲜明特色、激发高价值旅游资源的潜在活力,并推动所在的区域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势在必行。

一、对周庄现状的客观分析

(一)优势

周庄开水乡古镇旅游之先河,先发优势至今还很明显。虽然近年来乌镇异军突起,但丝毫未有损周庄“江南第一水乡”的知名度,特别是在远程市场上。一年350万的旅游者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优势。同时,周庄近年来在当地传统文化的挖掘、晚间演艺等方面在江南众多的水乡古镇中也比较突出。另外,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旅游的占比一般较小,但周庄旅游产业的核心地位体现得最为充分,由此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是最实在的。市场、文化、政府权重等因素确保了周庄在当今竞争激励的水乡古镇旅游目的地中优势明显。

(二)劣势

周庄的成功依赖的是大游客量的观光旅游,对门票收入的依赖性强,在旅游的直接收入中,门票占比一直居高不下,而其他配套消费比例偏低,资源的综合效益不高,产品配套不完善,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

(三)机遇

随着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的成型以及区域内高速公路的建设(如常嘉高速穿镇而过),区位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同时长三角地区,特别是苏州、昆山在经济结构方面的调整,使得周庄这样的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会享受到一定的政策红利,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

(四)挑战

其他众多的水乡古镇的竞争会越来越强,特别是像乌镇这样率先转型发展,对周庄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综上所述,周庄仍然拥有资源和市场两大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今后的发展出路在于完善产品的配套和组合。通过改善整个目的地的产品结构和盈利模式,大力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周庄一定能形成一个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的一流旅游目的地。

二、对周庄目标市场的分析及相应的产品组合

(一)目标市场分析

旅游开发一般有两种模式,即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在长三角地区这一旅游产业的成熟发展区,个人认为旅游产品开发应更多地以市场导向为主。周庄的客源市场可以分为这样几部分,即入境和国内长线游客为主的观光旅游市场、周边家庭和散客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市场、以政府和公司为主的商务和会议旅游市场,目前的游客总量是一年350万人。苏州一年接待境内外游客8000多万,周庄以其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市场潜力巨大。

(二)针对性的产品组合

之所以巨大的市场潜力没有发挥,核心问题是没有形成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产品组合。

1.长线游客市场。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在入境和国内远程市场上的市场营销力度和广告宣传,扭转长线游客完全受制于旅行社的被动地位,世博的井喷说明了长线市场潜力还很大;二是要打造适合团队游客的中档酒店和餐饮等产品,配合晚间“四季周庄”的演出,提高过夜游客比例。目前港中旅拟开发的区域中,“江南人家”因紧邻古镇,是一个观光游很好的拓展区域。

2.休闲度假游市场。

在苏州接待的7700多万国内旅游市场中,周边近程市场的家庭散客要占到60%左右。这些游客休闲度假的旅游动机十分明显,他们甚至可以多次往返,长期的经济效益可观。而休闲度假住宿是基础。一是在古镇大力开发民宿这一产品的基础上他,建议在港中旅的项目开发中重点打造一个主题酒店和精品酒店的集聚区,使住宿本身成为一种吸引力;二是要挖掘传统生活方式,形成富有吸引力的参与性产品,一方面使购物形成吸引力,一方面通过产品的销售优化游客的消费结构;三是利用周庄的传统饮食习惯和当地的农产品,不断开发餐饮新品,增强美食的吸引力;四是要逐步打造有特色的运动、养生类旅游产品和露营地等新型产品。住宿、餐饮、购物、参与性活动和运动是休闲度假最基础的产品构成。

3.商务旅游市场。

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商务繁荣,以会议为核心的商务旅游市场不仅可以抹平休闲度假市场的周期性不平衡,同时其综合经济效益也是最高的。一是要在项目开发中打造一、两个较大规模中高档次的会议功能完善的综合性酒店,同时完善前述的主题酒店获精品酒店的会议功能,充分利用周边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商务优势,发展会议旅游;二是在会议旅游的基础上,利用港中旅自身的旅行社业务优势、周庄的知名度和其文化、生态优势,力推奖励旅游产品,使得旅游产品线不断延伸。

总之,市场是导向,但产品是核心。在市场营销的“4P”战略中,产品是第一位的。周庄旅游转型升级和港中旅项目开发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产品的适销对路。以“有一种生活叫周庄”新理念为核心,目标以发展休闲旅游为重点,将度假旅游、观光旅游、商务旅游多方联合,深度挖掘周庄休闲旅游潜力,不断改善旅游体系,扩大旅游规模,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三、水乡古镇新项目开发的关注点

《江南古镇》阅读答案 第5篇

(2)突出古镇清流对滋养古镇文明的作用;把古镇清流与长江黄河联系起来,实际上是把古镇文明与华夏文明联系起来,这样写突出了古镇文明内涵的深沉意蕴,深化了主题。

17.(1)柔婉曲折的清流,临河构筑的街道,半间建在河上的吊脚楼,“如虹饮水”的古拱桥,窄小的古街,青石板的街面,曲折幽深的小巷,青藤垂垂的院落。

(2)博大、深沉、古老、幽雅、恬静、优美、纯朴。

18.(1)孕育过一代名震寰宇的文人墨客,一派流芳百世的学者教授。创作了一部部煌煌巨著,一幅幅珍奇墨韵。

(2)江南古镇文明是古镇人和外地人共同创造的。

江南水乡古镇作文-乌镇 第6篇

乌镇一日游

今天,我和妈妈决定去江南古镇---乌镇游玩。

经过两个小时车程,我们来到了美丽的`乌镇。我们先去东栅景区,那里有青石板铺的路,两边是两层的木屋,屋面上盖着小青瓦,里面还住着居民,屋后面是一条小河,河上隔不远就有一座座石桥。我听导游说,这就是小桥流水人家。我们还在河里坐船了,小船在河里晃呀晃,时间仿佛都停止了,周围的一切多么安静而美好呀。

我们还去了茅盾故居,里面陈列着文学巨匠茅盾的雕像。茅盾祖上是乌镇近乡的农民,晚清时迁居到镇上经营小本生意,曾祖父、祖父、父亲都相继考中秀才,茅盾小时候受到很好的教育。茅盾原名沈德鸿,他的足迹遍布中国,还到过日本和苏联。

江南百床馆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床,镇馆之宝的床特别奢华,而且很大,前面经过三层小格才能到床板,床架木雕花纹特别精美。我想,造这一张床得花多少人工呀!

还有钱币展览馆,里面有各国的钱币,分硬币和纸币。

游江南古镇――乌镇作文 第7篇

青岛市实验小学六年级一班

苏航乐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我与父母跟随旅游团踏上了前往江南的l旅途,

游江南古镇――乌镇作文

记得小学时学过许多关于江南的古诗,也不知真正的江南风貌是否与诗中所描绘的一样美丽 。

首先我们来到了江南的乌镇,据导游所说,乌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此镇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一条流水了会贯穿全镇,形成了迷人的水乡风光……不等导游说完,我已跨进了乌镇的大门。进入眼帘的正如导游所说的一样美不胜收。我尾随旅游团走进了这真正的古镇。

我脚踏石板路,两旁是用砖瓦盖起的矮屋,另外一边则是那清澈的小河,

 

江南古镇乌镇旅游开发再探 第8篇

一、乌镇旅游发展现状

(一) 区位条件

江南古镇之所以游人如织, 位于长三角区域, 临近经济重心上海这个独特的区位优势是重要原因之一。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端, 西邻湖州市, 北邻江苏省吴江县, 是两省三市交界处。距离苏杭均80公里, 距离上海140公里, 交通便利。

(二) 资源条件

古朴的环境、古老的建筑、深厚的文化以及恬淡的生活方式是古镇资源开发的优势。乌镇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 旅游资源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 开发潜力大, 有修真观戏台、昭明书院、谭家湾遗址、文昌阁、立志书院、茅盾故居等, 以及众多民间艺术和习俗。目前对外开发的仅仅是一部分, 还有更多的文化资源等待挖掘, 且乌镇的整体风貌较强, 景点分布连成一片。

(三) 开发情况

目前乌镇景区分为2001年推出的东栅景区和2003年启动的西栅景区。东栅分为6个区域, 开放的景点20多处, 且位于市河两边, 分布集中, 游览线路全长2公里, 设有大型停车场、餐饮、住宿等接待设施;西栅景区从2003年开始启动, 投入10亿元巨资实施保护开发, 保护工程实施范围近3平方公里, 现已对外开放。

二、乌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开发后的乌镇在景区景点的安排上、景区内的基础设施设备上、旅游线路的设计上以及在对外宣传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 由于开发古镇旅游资源的历史较短, 可借鉴的经验较少, 在乌镇的开发中尚存有以下不足:

(一) 旅游产品单一, 与周边水乡古镇大同小异

古镇游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观光层面上。乌镇目前旅游产品单一, 除了坐游船, 逛老街外, 就鲜有其他吸引人之处。对于不研究历史、建筑、文化的普通游客来说, 大多走马观花, 游后感受与周边的其他水乡大同小异, 差异性小, 因而回游率不高。

(二) 空心化导致过度商业化, 社区参与度低

随着古镇的进一步开发, 以及受到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 古镇居民大量迁出古屋, 使得古镇失去原有的人情味;同时, 古镇传统手工艺无人继承, 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当地居民是当地文化的载体, 然而乌镇西栅景区基本空心化, 商业气息浓重。东栅景区虽仍有居民居住, 但生产生活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规定不得在家中从事任何商业活动, 严格限制店铺的泛滥, 让乌镇缺少了生活气息。

(三) 旅游污染严重, 安全存在隐患

古镇旅游的主要污染源是垃圾。据统计, 乌镇游客人均垃圾为0.2千克, 黄金周期间更是垃圾满地, 污水自流, 不仅对古生态环境, 古迹古建筑造成严重破坏, 也损毁了古镇的形象, 影响旅游质量。在世人的赞咏中, 江南水乡古镇的魅力似乎从未离开过水, 水就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灵魂, 水质的下降对水乡古镇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此外, 景区内建筑密度较高, 且为土木结构, 年代较久远, 又多木质家具, 具有较大的火灾隐患。而且景区街道多为小弄堂, 石子路, 导致施救困难。

(四) 游客周期性超载

乌镇未能很好地考虑其承载能力, 盲目地扩大客源, 严重影响了旅游效果。进入旺季, 狭长的弄堂, 古老的石桥, 常常存在安全隐患。廊棚里的“美人靠”是临河而建的, 但是在嚣闹的游人中, 已经看不到美人靠的完美诠释, 取而代之的只是毫无空隙地拥坐在一起的游人。

三、乌镇旅游发展对策

(一) 突显主题差异性, 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

第一, 乌镇开发应发掘一些创造于民间, 传承于社会, 并世代延续承袭的民俗风情, 因为它们是反映乌镇历史、体现古镇传统生活文化最直观的窗口。因此, 可开发民俗风情体验游, 举办节庆活动, 通过动手印染、纺织、酿制等活动, 体验当地民俗。第二, 古语有云:“东南财赋地, 江浙人文薮。”乌镇自古名人荟萃, 名师辈出, 昭明太子、晚清翰林夏同善, 漫画大家丰子恺、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等。2000年, 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永久落户乌镇。乌镇可借此深挖独特的文化内涵, 做好“名人”文章, 实施“名人”战略, 吸引文学爱好者及文化程度较高的游客, 促成乌镇文化展示旅游的发展。第三, 乌镇临近大城市, 是工作之余休闲的好去处。周末在景区里找一家民居客栈, 下棋, 喝茶, 聊天, 在朴实悠闲的环境中放松身心, 修身养性。第四,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独特的风貌, 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乌镇可以此为开发的基础, 组织开展绘画, 摄影等艺术活动, 在吸引爱好者, 艺术家的同时也是对乌镇的一种宣传。

(二) 景区开发以人为本

一应关注以旅游者为主的服务与设施开发。针对硬件设施设备, 除了考虑便利性和可用性外, 还应带有地方特色, 开发古屋为客栈, 采用仿古家具, 以蓝印花布为床单, 在水井提水, 灶台烧饭, 使游客感受到古香古色的生活气息;此外, 应考虑古镇的软件设施, 提高景区人员的服务能力和语言水平。二应关注以当地居民为主的环境和内容开发。不损害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古镇开发的前提。笔者反对空心化倾向, “人家”是古镇文化的载体, 缺乏“人家”就显得没有人气和生机。同时, 古镇的经营者应该以当地居民为主, 从而防止居民对游客和旅游活动的反感, 充分调动居民保护古镇的积极性, 让居民受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此外, 挖掘历史文化积淀, 保护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 鼓励皮影戏、花鼓戏等艺人以作坊的形式进行展示和经营。同时恢复蓝印花布、三白酒、姑嫂饼等传统工艺品与食品的生产。

(三) 更新环保设施, 消除安全隐患

对于水污染和垃圾污染, 乌镇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动员、引导、组织居民实施与己有关的生态环保工程, 从源头治理污染, 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厕所设施的冲水方式, 监管回收景区内的餐馆剩余饭菜, 从源头阻止这些污染物, 统一收集, 进行无公害处理后, 作为农家肥料肥田, 也可以生产沼气或造林绿化, 这样既环保又节能。

针对火灾隐患, 乌镇应制定防火预案, 与居民签订安全责任书。在街区中安装消防管道, 自动火灾报警系统, 烟感探头等, 定期进行防火演练及培训。针对乌镇街道狭长问题, 可配置消防摩托车, 同城镇内的消防栓结合, 以有效地扑救控制火势。此外, 还应注重做好防汛工作, 定期对河道淤泥进行整治, 对于坍塌的帮岸、河埠、石桥进行修整。

(四) 控制游客数量

由于乌镇旅游区域狭长, 要保证旅游质量并保护旅游资源, 就必须限制旅游者数量。“限量旅游”也许会使景区减少短期经济利益, 但会赢得长期的发展。因而, 景区开发商不妨与旅游代理商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控制特定时期到景区旅游的团队游客数量, 实现游客出游时间的分流, 这既给景区环境减少了压力, 也可以合理分布淡旺季, 保证游客在乌镇旅游中的体验质量。

四、结语

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对古镇旅游资源保护的一种形式, 要想可持续发展古镇, 就得开发精品旅游产品。乌镇要想在中国众多的古镇中脱颖而出, 必须充分开发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 而不是一味地仿造其他的水乡古镇, 在满足市场需求后, 还应该随着时代变化对旅游产品进行更新, 不断完善旅游产品, 这样才能在旅游市场上独占一方。

参考文献

[1]黎彦, 孙春华.古镇旅游产品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1) .

[2]马莉.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12) .

[3]谢黎蔓, 杜凯.寻找人与自然共生的平衡点[J].规划杂志, 2008 (29) .

[4]黄瑞华, 李书剑.旅游景区容量管理新举措——以九寨沟景区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 2007 (3) .

成都探索古镇旅游发展的模式解析 第9篇

一、我国古镇旅游的现状分析

据2013年《中国古镇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现有19522 个建制镇和14677 个乡,其中百年历史以上古村镇220个,分布在24个省、市、自治区。浙江省古镇数量最多有39个;天津、新疆、内蒙古、甘肃和西藏最少,只有1个;四川省有古镇38个位列第二。从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古镇呈东、西、中递减趋势;从旅游产品种类多样性来看,我国古镇约有5种类型:节事体验游、美食养生游、文化展示游、探幽访古游、民俗风情游等,并且仍以资源驱动型和观光型为主,在开发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形式雷同而缺乏特色。

(一)旅游产品以资源型为主,辅以文化、民俗、节庆等体验活动

从小巧精致的江南水乡,到大气豪迈的北方古镇,再到神秘迷人的纳西古城,古老的建筑、古朴的环境、悠久的文化,还有闲适的生活状态,都在旅游催化下,悄然一瞬间转化为最直接、可观的旅游产品。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放大核心资源,已经成为各地提升古镇旅游、打造旅游产品的惯用方法和主要模式,显然也具备了开发周期短、投入资金少、短期见效快等优势,但也存在着旅游市场单一固化、旅游产品延展困难、旅游经济空间有限、旅游主体回报率低等劣势。建筑是古镇的形,而文化是古镇的魂。无论是寄放宗族血脉的习俗,还是历经岁月淬炼、代代传承的文化节庆,都在古镇一砖一瓦、一榫一卯中显露三分。实体的建筑只是古镇的封面,民俗节庆、历史文化才是游人今古交流、读懂古镇的最好导游。

(二)旅游形式以观光游为主,辅以体验、休闲、度假等参与方式

类比景区游等传统旅游发展规律,古镇旅游也将经历从旅游观光到互动体验、产业联动的升级转变。目前,国内除起步较早、转型成功的小部分古镇外,绝大部分古镇仍处于盲目开发和临摹兴建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古镇“规模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修旧如旧”的风貌改造。从古镇经营者来看,打造实物景观简单、直接、来的快,投资风险与建设周期都可降到最低,后期经营不需要消耗太多脑力、精力与人力;而从游客角度来讲,旅游的初级需求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观光旅游即可满足。但游客对于这种一成不变的旅游项目,也往往报以“到此一游”的心态。显然,仅仅满足视觉享受的初级旅游观光,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了。如能有机联动一些特色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项目,不仅可以重新激活古镇旅游活力,拓展经营项目、延长旅游周期、提升综合旅游收入,还可建立古镇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三)游客群体以周边游为主,辅以跨境游、跨国游等游客群体

古镇旅游兴起不久,在配套服务和市场认可度等方面,都不能与国家级景区同日而语,游客群体仍以周边游为主。一是古镇旅游市场拓展,必然经历由近及远的口碑积累;二是受时间空间限制,人们日常休闲主要集中在周末、节假日,出行距离和活动范围都相对有限;三是区域文化的影响,周边群众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信仰,游客对古镇很好的认同性和包容性,旅游体验满意度等更高。随着精品古镇的陆续推出和古镇旅游气候的更加适宜,游客群体也将更加多元,形成以周边群众为基础,跨省游客为主题,跨国游客为补充的新格局。

(四)旅游接待以节假日为主,辅以休假游、夕阳游等自由团体

受国内工作制度和职工福利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公民的旅游行为,都发生在节假日等固定时间内。可喜的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鼓励各地探索实行2.5天休假制,重庆、河北、江西等地已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一方面工作制度、休假制度的创新,将为国内旅游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带动短期游、周边游、古镇游等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市场竞争加剧,也更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游客带来更多实惠。

(五)运营模式以政府主导为主,辅以市场化、产业化等新兴模式

199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2001年,中国旅游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而究其原因,之所以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坚持政府的主导,一是在过去30多年,我国的旅游产业在政府主导下从无到有取得了丰硕成果;二是政府主导是国际上通行的旅游发展战略;三是旅游产业是一个跨部分、多行业组成的综合性产业,具有很大的外部性,在协调社会各方力量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旅游发展的深入,我国旅游事业也在发生变化:消费市场越来越认可旅游景区的品质内涵,资本市场越来越接受景区业态的创新融合,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景区建设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资本越来越关注旅游景区将投资和运营分开的收益模式,企业行为越来越平衡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保护与利用。

(六)旅游业态较为单一雷同,缺乏生命力和市场活力

开发中的古镇,尽管各自创新、求大求异,试图在中国特色古镇中抢占一席之地,但由于基础资源的相似性和区域文化的一致性,在利益驱动下,为了尽快建成营业,抢占市场先机,绝大部分投资者都没有考虑同一区域内古镇风格的相似性,也没有在提升古镇文化品味上下功夫,更没有成体系的进行差异化宣传营销,导致了周边古镇的景观雷同、游乐内容雷同、旅游商品雷同和特色美食雷同。对内,古镇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对外,缺乏特色吸引,流失游客恶性循环。

二、古镇旅游面临困境

成都境内有“中国十大水乡古镇”的黄龙溪,“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的洛带古镇,还有以“川西建筑精品”著称的安仁古镇等,安定的环境、优质的自然、丰富的历史、多样的民族、多元的文化共同造就了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成都古镇群,为成都古镇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古镇打造中,也呈现出不少制约发展的共性和矛盾。

(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以旅游为目标的古镇开发,本身就有先天的矛盾。要求古镇的居民只能像“古人”一样生活,而不能商业化,难免不合情理。而更深层的矛盾,则存在于古迹保护和商业开发之间。修旧如旧,让古镇保留古味当然最理想,但要承接大量的游客,则意味着交通和基础设施必须更新。尽管很多游客嘴上说喜欢古迹,但如果去到一个小镇,没有干净整洁的厕所,经常断电、没有网络、仅满足过夜的住宿,则一定会让旅游体验大打折扣。而要实现方便游客的基础设施,意味着无法避免地要对古迹进行一定程度的“破坏”。

(二)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古镇对于游客的魅力,在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原生态体验。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本能追求,古镇的旅游开发和游客的旅游体验,都不得不面临传统与现代的选择。首先,在基础设施上,古镇要有特色,就要尽可能的保持原有的古色古韵,减少原有建筑的改造和现代建筑的修建。而游客则希望保留古镇原始形态时,在内在服务方面,更加契合现代的生活品质;其次,在生活习惯上,旅游经济的驱动,势必会导致古镇经营者去迎合游客的需求,不断在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出妥协。另外,古镇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农业文明,而今天农业文明已经成为历史,古镇人传承古镇文化,也将面临现代观念和现代生活的冲击。

(三)传承与创新的矛盾

古镇的文化底蕴经历千百年的发展,早已沉淀在了建筑和生活中,古镇文化的传承对旅游者来讲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游客只是轻轻点水般的了解和体验。而古镇旅游开发,只依靠原有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古镇经营者必须要将古镇资源进行整合、包装、优化和创新,以更好的发挥资源优势、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带来更多的口碑积累和经济价值。而如何在古镇开发中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度,则对古镇的未来至关重要。

(四)游客与居民的矛盾

游客来古镇旅游,是要逃离水泥丛林,远避物质时代的喧嚣,体验淳朴原始的乡间气息,但是古镇的居民向往的却是现代生活方式。大量涌入的游客打破了古镇悠然宁静的生活,使得古镇商业化程度加重,韵味荡然无存,这实际上是对古镇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一种破坏。游客与居民的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古镇承载量有限,当游客的数量超过古镇最大承载力时,就会给古镇环境、生态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冲击居民的社会文化形态。二是利益分配不均。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而发展旅游造成的成本升高和古镇破坏,则要居民一起承担。三是居民没有决策权。古镇的建设、保护等工作,基本上都由政府和旅游开发经营商决定,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很难得到重视。在旅游行为中,游客可以主动选择,而居民只能被动的等待安排。

(五)市场与生态的矛盾

古镇作为人类长久生活的场所,在旅游开发之前,人与自然已经在生态环境、社会关系等方面达到了一定平衡与稳定,人们的生产生活可以与古镇周边的环境进行良性互动、循环,而突然的旅游开发介入,则会迅速打破这种平衡。而大量涌入的游客群体,以及过度商业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和物价上涨,都从不同层面深刻改变着古镇原有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给古镇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和挑战。

(六)短期与长期的矛盾

相较于古镇的百年历史和文化传承,古镇的旅游开发就只能算是短期。而这短期的介入,就已经让古镇的性质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一个居住场所变为经营场所,从满足自身居民生活到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古镇的旅游经济仅是古镇价值的小部分,但在政绩工程和经济利益面前,长期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不出“立马变现”的魅力,反而还会阻碍古镇旅游开发进程。但从长远来看,旅游并不能完整的实现古镇的文化传承,短期开发与长期传承的矛盾还将继续。

三、成都探索古镇旅游发展的有意措施

(一)特色打造主题化

主题化是未来古镇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成都市域内古镇都具有川西建筑风格、麻辣美食口味、相似的风土人情和相同的口语方言、文化基因。在古镇打造中,尤其要注重差异化开发,凸显个性、准确定位、明确主题。文化是古镇旅游的灵魂,各个古镇的资源禀赋不同,应抓住的亮点和形成的自我风格,也就存在非常合理的差异。如洛带古镇历史悠久、地势复杂,造就了洛带古镇特有的客家文化和风貌。因此,针对洛带古镇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把客家文化明确为洛带古镇的主题,并将客家文化进行适当延伸和延展。

(二)目标定位国际化

我们应该认识到,古镇不是低端旅游市场的代表,而是旅游业新的突破点和增长点。随着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用于放松身心的外出旅行,也正在从旅游向休闲和度假转变。但由于景区空间上、资源上的受制,其旅游产品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升级,而新兴的古镇旅游,则正好弥补这一短板,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我们有理由做到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也一定是古镇掘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在古镇打造、运营中,也要有国际化的标准和服务水准,这样才能紧跟旅游产业的发展潮流,才有可能将西南一隅的古镇打造为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

(三)经营模式多元化

成都范围内的古镇,已基本完成了政府主导开发的第一步,在对外经营中,可以走的更开发、更自由一些,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经营权出让模式、社区开发模式和综合式开发模式都可成为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经营模式。除了古镇经营去行政化,实现公司化运营外,还可以引入更多资本运作机制,为古镇深度旅游开发,吸纳更多社会投资。在旅游项目运作中,也要加快与其他优质旅游资源的整合、互补力度,发挥联盟和矩阵效益。此外,除了古镇主打旅游项目外,还可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色服务业,以及旅游规划、创意开发、景区运营等项,走出集团化发展道路。

(四)运营团队专业化

古镇旅游运营,必须要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量身定制,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专业运营团队除了高效的完成古镇日常管理、维护外,更多是面向市场的定向营销和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另外,专业的运营机构和合理的决策机制,也将大大降低古镇运营的风险。

(五)市场分析精细化

针对具体古镇特色,我们可以分析出古镇的目标游客类别;根据古镇旅游项目开展定向营销,及时抢占市场空白。甚至可以将古镇与成都、四川、西南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捆绑营销和品牌捆绑;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藩篱,将小众的游客群体迅速组织起来,实现古镇旅游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六)资源整合集约化

一般来讲古镇都有宽阔的占地面积,自然、人文、历史、基础设施等资源普遍充盈。但是,古镇开发一定要有主题体现特色,不可能将所有的现有资源都利用起来。相反,古镇经营者还要在资源整合上下功夫,在资源优化配置上做文章。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发挥出最大效益,考验的不只是古镇在开发、经营上的成本和风险,更考验的是古镇经营者的智慧。

(七)配套设施现代化

随着古镇游的兴起,部分游客会自然的流向古镇。但游客在景区旅游中,体验的都是星级的酒店服务和专业的导游服务,如古镇不及时提档升级,游客难免会产生古镇旅游档次偏低、旅游项目低端的偏见。另外,从古镇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市场定位考量,古镇的基础设施也必然会走现代化道路,提升旅游品质,强化品牌效应。

(八)旅游服务标准化

严格的来讲,古镇是一个旅游综合体,既有旅游项目,也有餐饮、娱乐、住宿等配套服务,还有原著居民与生活。单就旅游项目而言,古镇的旅游服务在规范上、标准上,都与4A级、5A级景区有很大差距。这一是因为古镇旅游才刚刚兴起,还在探索完善中,二是古镇旅游服务涉及多个行业,短时期内较难统一。但是古镇开发的热潮不可辜负,在服务标准上,近可参考A级景区、星级酒店等,进行改革创新;远可借鉴法国、英国等古堡旅游行业标兵,进行消化吸收,看齐国际旅游市场。

(九)旅游产业品牌化

上一篇:当前社会认同的困境与管理下一篇:高中入学须准备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