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节日习俗礼仪

2024-06-28

高山族节日习俗礼仪(精选12篇)

高山族节日习俗礼仪 第1篇

节日习俗

高山族喜欢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布农人在年终时,用一种吃“希诺”的植物叶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庆贺。

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种.种,以排湾人的五年祭最为隆重。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丰收祭”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排湾人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布农人在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鲁凯人善以垒石为灶烤芋头,经烘烤的芋头外脆里软,便于携带,也常带给客人路上食用。

节日礼仪、祭祀食俗

高山族喜欢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布农人在年终时,用一种吃“希诺”的植物叶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庆贺。

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种.种,以排湾人的五年祭最为隆重。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丰收祭”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排湾人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布农人在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鲁凯人善以垒石为灶烤芋头,经烘烤的芋头外脆里软,便于携带,也常带给客人路上食用。

特色节日习俗

1.打耳节

又称射耳节,高山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举行。节前高山族男子要进山打猎,女子在家酿酒,并准备茅草和新水。节日到来这天,高山族人纷纷送新煮的兽肉到集会场所的打耳场上,之后举行打耳仪式。

在距树干两米左右的地方,一位长老首先持枪射击放在树叉上的兽耳,然后人们跟着射击,小孩也参加,不过要由大人帮忙。在潭南村,还有专为小孩举行的仪式。射耳之后,大家席地围坐,族长开始生祭火,并分给每人切好的小块肉,举行烤肉、祭猎枪、祭人和兽头骨等仪式。这期间,男子要离开祭场回家一趟,参加妇女们在自家举行的拔除祭仪。等男子们回到祭场,人们分食酒肉,尽情歌舞。

2.祓除节

高山族布农语称“拉巴卡西”,每年农历二月择日举行。届时,高山族布农人全部要离家到附近有山泉的地方。清清的泉水沿着用竹子劈成的引水道从山涧被引流下来,老人用葫芦瓢接水,之后回家拿草沽水祭洒家屋,一边洒还一边念咒语,以除魔驱鬼,念完咒语,老人还要进山祈祷,最后与一直等在泉边的家里人取新水回家。这天人们还要喝酒歌舞,纵情狂欢。

3.收获节

每年农历六月择日举行。届时,高山族各家都要春粟酿酒,杀猪煮食新米,以庆祝收获。之后,人们送新粟穗到司祭家里,并在司祭家门前的集会场上集合,分男女两排围绕着火堆,欢庆歌舞。节日期间,高山族一般不能离家外出,但允许新婚媳妇到娘家过节欢聚。

高山族的传统节日礼仪

高山族节日习俗礼仪 第2篇

高山族人民居住的一般是茅草顶的木板房,也有的屋顶是用树皮、石板或竹子盖起来的。住在台东兰屿岛上的雅美族人民,到现在,还采用挖地穴的办法建造房屋,室内比地面低很多,挖出的土堆放在周围就成为屋墙。他们以芋头、甘薯为主食。平时男子大都只在腰间挂一个“丁字带”,妇女也仅在胸前和腰间系一块方布。随着台湾旅游业的发展,兰屿已成为台湾一个旅游区,一部分雅美族人已摆脱愚昧落后和衣不避体的陋习。

高山族人非常尊敬老年人,还很爱喝酒。由于他们经常进行打猎活动,所以特别喜欢自己的猎狗,就像汉族人民重视自己的耕牛一样。

高山族人民也有传统的文化艺术,并特别喜欢跳舞。著名的杵乐,就是他们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民间歌舞。

高山族人民按其居住的地区分布和语言的不同,分为许多支。除早已定居平原并与汉族融合在一起的平埔族外,高山族分为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曹族)、排湾族、鲁凯族、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邵族等十大族群。一共40多万人,占台湾2300万人口的1.7%,属于弱势族群,但是代表的却是台湾本土文化最典型的表现。这十大族群中前六个族群的居住地多在无法耕种的山区,阿美族和卑南族居于东部平原,雅美族则居于太平洋上的兰屿岛。据此,长期以来,把这十大族群统称为高山族,看来也不是很恰当的,但是沿用时间已久也就习惯了。

饮食文化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人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人以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内草浆伴上盐即食)。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很多,如野猪、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

高山族的十个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储存肉类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猪肉别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湾人、布农人土法酿制的一种米酒。

风俗禁忌

1、在高山族禁忌中,有些是共同的,各部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守。具有普遍意义的禁忌,属于视觉的,如:禁忌遇见横死者及其葬地、遇见动物交尾等;属于触觉的,如禁忌接触神物、接触死者的器物等;属于行为的,如禁忌排气、打喷嚏、同族性交等。特殊禁忌,如:妇女怀孕后,禁忌用刀斧,不能吃猿、山猫、穿山甲和并蒂果实等,忌生双胞胎;忌见蛇、山猫、鼠、横死者及其葬地;女人不能接触男人使用的猎具与武器,诸如弓、箭、枪、矛等,不得擅自进入男性会所和祭祀场地;男性不能接触女人使用的织布机和生麻,在狩猎、捕鱼及农忙期间,禁止与女性同房;成人在会所受训期间,禁止与女性接触;在捕鱼、出猎或祭祀期间,家里不能断火;祭祀期间不能吃鱼等。其中,祭祀中打喷嚏尤为忌讳,南部高山族认为喷嚏意味着灵魂出壳,有招诱恶灵的危险,是祸事临头的征兆。

2、禁忌生双胞胎,因为迷信双胎是野兽所在,预示着灾祸将至,必杀其一以为禳灾。

3、布农人禁忌私生子,通常把私生子抛弃荒郊野外。

节日之前礼仪先行 第3篇

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不光大人看着喜欢,在小朋友中间也很受欢迎¬。要想让你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别忘了随时随地的礼仪教育哦!

居家礼仪

和孩子一起布置“新”家

将家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在布置房间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参与了,他就会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会轻易破坏这个耗费了自己心血的美好环境。

礼貌对待家里的长辈

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并告诉他使用这些语言的具体场合。比如,可以选择除夕夜临睡前提醒孩子:“明天是大年初一,清早起来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说‘过年好’。”当然,爸爸妈妈也不要忘了

问候孩子“过年好”。

此外还要记得告诉孩子以下原则:

*吃饭要请爷爷奶奶等长辈先就座,并先请长辈尝尝,然后再自己吃;

*离家或回家记得跟长辈打招呼;

*爷爷奶奶睡觉时不要大声喧哗;

*不要在房间里做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到邻居。

礼貌接待来客

准备工作

事先告诉孩子家里要来些什么客人,什么时间来,来多少人。在客人到来之前,可以让孩子参与讨论,根据来人的特点确定购买一些招待客人用的食品、娱乐用具等,做好准备工作。

接待成人

如果家里来的是成人,只要孩子会用礼仪用语迎接客人,招呼客人就坐,试着给客人拿些食品,能认真倾听客人的问话并有礼貌地回答,对客人带来的礼物表示感谢就可以了。

接待小客人

对孩子来说,最难接待的是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小客人。毕竟他们之间的矛盾与纷争常常会此起彼伏,因此,妈妈要事先跟孩子打招呼,教会他接待小客人的礼仪:小客人来了,孩子应礼貌友善地接待对方,如果他愿意,可以将食品、玩具、书本、光盘等拿出来与小客人分享。为了防止孩子在听到父母表扬小客人时“吃醋”,可事先跟孩子讲明白,父母夸奖小客人是一种礼貌,并不表明因此忽视了他。如果孩子明白这些道理,就不会因此而闹情绪了。

访客礼仪

为了防止孩子做客期间吵闹,在离家前或者访客途中最好将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告诉孩子,比如要去谁家,主人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孩子该怎样称呼主人,做客时间大约多久等等。让孩子掌握这些基本情况,可以给他一个心理准备。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教会孩子以下基本的访客礼仪:

*见到主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好、拜年。

*进了门不要到处乱跑,而要待在客厅内玩耍,除非主人允许,才可以进其他房间玩耍。

*玩耍时不能弄乱主人家的摆设,更不能床上床下胡乱折腾。

*如果孩子发现了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物品,千万不要乱动。只有在征求主人同意后,才能拿出来玩耍,并且玩完后一定要放回原¬处。尤其不要乱翻别人家的抽屉、柜子等。

*主人递过来的茶点、食品,孩子要双手接过并及时致谢。

*父母和主人交谈时,孩子不能随意打断。有事需要跟妈妈说,可以先通过拉¬妈妈衣服等方法向妈妈示意,在妈妈允许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 如果主人家有小朋友,妈妈要告诉孩子,小主人对他家里的玩具具有支配权,不能跟人争抢。

*果皮、食品包装袋等要扔到垃圾桶里,或放到指定的地方,不随处乱扔。

*使用主人的卫生间后,应及时冲洗。

就餐礼仪

聚餐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大活动,也是体现一个人教养如何的重要场所。妈妈正好可以利用聚餐的时机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的就餐礼仪,包括以下方面:

*饭前一定要洗干净小手。

*孩子落座后,应等待其他人到齐,尤其是主人落座宣布宴会开始后方可开吃。

*孩子就餐时要注意坐姿,不能歪着、斜着或趴着,也不可大声喧哗,或者边玩边吃,甚至爬到桌子底下玩耍。

*告诉孩子不要舞动筷子、勺子或刀叉,以免妨碍¬到临座。

*够不着的菜可礼貌地请求别人帮忙,不能站在椅子上或者横在桌子上自己够取食物,更不能用手抓。

*放进嘴里的食品不管喜不喜欢吃都要咽下去,不能随便吐出来。

*手上沾有油、菜汤等要用餐巾擦干净,不要到处乱抹。

*咀嚼食物尽量将嘴闭合,不发出太大的声响,不高声说笑,嘴里塞满食物时不要说话。

*进餐时如果咳嗽、打嗝或打喷嚏,应掉开头,用手帕或者餐巾纸掩住嘴,不要在饭桌上擤鼻涕、吐痰。

*进餐中吐出的残渣应放在自己的面前,夹菜时偶然掉在桌子上的菜应放进盛残渣的盘中。

*夹菜时不能在盘中胡乱搅和或挑着吃,更不能把自己爱吃的菜独占。

*吃自助餐时不可大声喧哗,来回跑动,也不要一次拿太多。

*不管菜的味道是否符合孩子口味,都不能评论菜的味道不好,那样会使主人难堪。

*用餐后记得擦嘴。

公共礼仪

当带孩子外出玩耍或者参与一些社交活动时,要让孩子懂得以下公共礼仪:

*避免当众挤眉弄眼、皱鼻子、撇嘴、搔头皮、掏耳朵、嘬齿龈、剔牙齿、咬指甲、抠鼻孔、吐痰等不雅的动作习惯。

*进入安静场合脚步要轻,避免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咳嗽,也不要做会发出很大声音的动作。

*不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

*需要等待或排队时,自觉遵守规定和秩序。

*乘公交车时,有人让座,要说“谢谢”。

*不在公共场所因为大人没有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哭闹。

*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规则等。

特别提示

你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在要求孩子的时候,别忘记,作为父母,你们是孩子最直接最现成的参照物。如果你当着孩子的面加塞、乱扔东西,平时吃饭、待人接物也不注重细节,不光孩子会有样学样,还会给孩子造成混乱,不知道是该听你说的,还是该学你做的!

泰国节日习俗礼仪 第4篇

元旦节

每年的公历12月31日到1月3日是泰国的元旦节假期,在这期间普吉演出活动较多,新年倒计时活动非常流行。

万佛节

泰历三月十五日为泰国传统佛教节日万佛节,在泰国的大小寺庙,民众从傍晚时分开始巡礼朝拜活动,信众们手持莲花和香烛在各个寺庙参加万佛节祈福仪式,以表达对佛陀的敬意,并祈祷获得神明的护佑。

春耕节

每年的五月是泰国一年一度的春耕节,泰国民族自古以来为农之国,至今农业人口仍占到泰国人口的八成左右,所以全国视这一天为盛大的节日,国王和王室人员,政府领导人都会出席在曼谷王家田举行的春耕节大典礼仪式上,并宣布这一天是国家假日,以示隆重。

水灯节

水灯节,是泰国民间最富有意义,且多含神话的节日,在每年的泰厉公历11月十二月十五日夜晚间举行(公历11月)。在这雨季过后的这一时期,泰国正是河水高涨,月儿清辉的美好季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白天走在清净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勤劳的泰国妇女就在自家门口或者店铺前,聚精会神,制作漂亮的水灯。

守夏节风俗

守夏节早晨,平民百姓普遍到寺院施斋,所施斋饭除新鲜饭食菜肴外,还有传统糕点蕉叶糍粑。同时奉献蜡烛丛及甘蔗水、糖、牙刷、牙膏、肥皂、浴巾等日用品。并且制作可燃三个月之久而不熄的巨大蜡烛,敲锣打鼓送到寺庙,供僧人在守夏节诵经时使用。傍晚,人们手持鲜花和点燃的蜡烛,在寺院举行隆重的巡烛仪式,守夏节活动达到高潮。在守夏节期间,许多善男信女将出家三个月,或天天聆听僧侣诵经,或在家中持守佛律八戒,示对佛教的虔诚。

在泰国其他各府,人们都会以不同方式隆重庆祝这一佛教节日。除了宗教信仰外,举行“守夏节”活动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能够把这个美丽的节日传承下去。

泼水节习俗

在节日来临之前,人们要清扫家内外,焚烧旧衣服,以避晦气;节日期间人们则互相泼水祝福,还会举办布施法会、选美大赛、花车游行、美食展览、文化艺术表演等一系列庆祝活动。 按照习俗,这期间人们白天要到寺庙中堆沙塔,插彩旗献花,祈求五谷丰登;晚上将浸有花瓣的香水洒在长辈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对长辈的美好祝福,此后长辈再将水淋在晚辈的头上,表示来自长辈的赐福。

泼水的传统习俗意谓着可以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利,重新出发新的一年。如今的泼水节则是趣味的成分居多,所以此时到泰国,若被泼的全身湿淋淋的,千万可别生气喔!其实泼水节的传统,并非只有泰国才有的。像是邻近的国家如:缅甸与柬埔寨等,也都同时庆祝这个节日。

在这一天男女老幼都会穿著新衣,并带着食物供品前往寺庙供奉和尚。在新年中最忙的还是家庭主妇,在新年前夕忙着打扫住家内外的环境,家中的旧衣物或旧东西则放火焚毁,因为根据传统,若不将旧东西或无用的物品丢掉的话则会带来坏运气,到了4月13日中午后,人们会清洗佛像,同时年轻的一辈要把芳香的水倒在长辈和父母的手中,代表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并祈求保佑。

新疆节日习俗礼仪 第5篇

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bai少数民族的主要du节日是古尔邦节zhi和肉孜节dao。每逢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维吾回尔族男性合着答纳合拉鼓和唢呐的强烈节奏,要炽烈地跳萨玛舞。各兄弟民族还有一些自己特有的节日和庆典,如哈萨克族每年在春分时节要过“那吾鲁孜”节;蒙族每年7、8月间举行的“那达慕”大会;锡伯族一年一度的“四·一八”西迁纪念日和农历正月十六的“抹黑节”;塔吉克人每年春播时要过“播种节”,每年斋月前一个月,还要过两天“巴罗提节” (灯节);“撒班节”又叫“梨头节” ,是塔塔尔族特有的节日,是专为迎接春耕而举行的;俄罗斯族有许多盛大节日,其中“帕斯喀节”是他们主要的传统节日(“帕斯喀节”也就是--教、东正教的“复活节”)。

节日

肉孜节,也叫斋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族、回、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盛大节日之一。伊斯兰教历10月1日举行。伊斯兰教规定每个成年穆斯林在斋月(伊斯兰教历)必须封斋一个月。封斋期间每日吃两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现在肉孜节已演化为民族节日,在斋月期间不封斋,而把肉孜节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在节日来临前,人们打扫室内外卫生,炸馓子,做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清晨,人们聚集在清真寺做盛大的礼拜。礼拜后,人们去墓地悼念亡故的亲人。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与其他民族不同,回族视肉孜节为大节。

节日清晨,人们沐浴更衣,到清真寺聚礼,之后上坟缅怀先人,然后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人们互相拜节、问候、热情招待来拜年的客人。还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使整个节日洋溢在欢乐的气氛中。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的节庆。“那达慕”意为“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有悠久的历史,每年7、8月份举行。届时各地牧民身着盛装,,纷纭乘车、骑马人四面八方聚集草原参加盛会。素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彩旗飘扬,人欢马叫,热闹非凡。大会上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歌舞等娱乐活动。大型那达慕大会有数万人参加,现在那达慕大会还增加了物资交流、贸易等内容。每年7月中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赛里木湖畔,要举行为期三天到一周的那达慕大会,成为该州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盛会

古尔邦节的主要内容有:

(1)举行会礼,穆斯林们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场所,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

(2)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节日之前准备好到时要宰杀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须健康,分骆驼、牛、羊三种,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决定。宰杀后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别留作自用、赠送亲友以及施舍给穷人。

中国新疆地区的穆斯林称该节日为“大尔德”(大节日)。这一天,穆斯林们都精心打扮,宰杀牲口,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做客,同时还举行各种文艺活动。

会礼

会礼是古尔邦节的核心内容之一。穆斯林沐浴更衣后会聚于城市中心清真寺或宽畅的郊野举行盛大会礼仪式,以诵读《古兰》和纪念先知、赞美圣贤为主要内容。各地穆斯林每年逢此日,都要戒食半日,俟会礼后进食。

宰牲

各地穆斯林于节日前三天须备好牲灵(羊、牛、骆驼),大户用驼,中户用牛,小户用羊,无力宰牲者免除。羊为1人1只,牛为7人1头,驼等同于牛。不管哪种牲灵,均须健康强壮,外观美丽。

古尔邦节所宰牲灵的肉通常分为三份,一份留作自用,一份馈赠亲友,1份施散穷人。宰牲时必须高念“泰克比尔”(即真主至大),宰牲方为有效(可嘉圣行)。

中国新疆地区的突厥语系的各族穆斯林比内地穆斯林更重视古尔邦节。是日,万人空巷,皆盛装参加会礼,然后宰牲宴请亲友宾客,并与前来祝贺节日的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联欢,欢庆歌舞延续数日。

通用汉语的穆斯林,是日也盛装赴寺会礼,家中薰香,有条件者在宰牲宴请亲友的同时,游坟诵经,缅怀先人。有些地区的穆斯林还于节前斋戒10日,故有“小尔德”(即小节日)之称。

流程

临近古尔邦节三天,家家户户的主妇就忙碌起来了,她们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种精美点心,为节日期间来家里贺节的亲朋好友和远方的来客准备充足的美食。节日也成为主妇们厨艺与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竞赛。

古尔邦节这一天清晨的礼拜,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礼拜,所有成年男人皆去当地礼拜寺参加聚礼,场面蔚为壮观。

聚礼之后,各家各户都要到坟地去祈祷,怀念并为死去的亲人祈福。

无锡节日习俗礼仪 第6篇

一、掸檐尘

俗话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一年里人们难免会碰到一些烦恼,因此在岁末迎新之际,就借助“掸檐尘”来扫除身上的晦气,以全新面貌盼新年有好运降临;这一习俗也净化了家中的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二、送灶

民间习俗是在腊月二十四“送灶”。这天,家人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贡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送灶糖”,意为让“灶王爷”甜甜嘴,上天后只说好话,灶龛下还贴一副对联:“上天行好事,下界保平安。”

三、祭祖

旧时人们会赶在立春前先祭祀祖宗,一来是不忘祖宗,二来是求祖宗保佑来年吉祥如意。

四、蒸年糕

蒸年糕前一天家里就把米淘好,并用石磨磨成粉。从石磨里牵出的粉,成一小薄片,叫“桃花瓣”,这种粉的质量最好。蒸糕的那天,一般先蒸糖年糕,赤水糕(加色素的)和白水糕(不加色素的)放到后面蒸。蒸糕时,先在灶前、堂屋正中及客堂前点上香烛,关上门。第一笼糕出炉,准备加工前,先用手掰下一大块,放进盅子摆到以上三个地方,这时家里烛光闪闪,香烟缭绕、热气腾腾,此时,家里所有老小都要尝一块年糕。特别在小孩吃糕时,大人嘴里还会念叨着让小孩快点长高的吉利话。等第一笼糕加工好后,还会分赠左邻右舍品尝。

五、年夜饭和春节菜肴

过去的年夜饭没有如今那么丰盛,但也十分考究。有几样菜必不可少,一种是由萝卜丝与菠菜、黄豆芽烹制的菜肴;一种称为“长梗菜”的菜肴则是由整条青菜与百叶丝烧制而成;还有一种叫做“响堂片”,由切成三角形的香干、笋干及金针菇组成。菜肴准备的目的,大多是从食品谐音和形象取意。

如黄豆芽称为“如意菜”,鲤鱼称为“顺顺利利”,百页叫做“百事顺利”,花生叫做“长生果”,菠菜寓意健壮,年糕寓意“步步高”,团子、圆子意为“团团圆圆”,而大年夜剩下饭菜则称为“年年有余”。每人还要咬一口生萝卜,叫“咬春”,以祈祷来年远离疾病。年初一,一家老小要吃“春盘”(原料为芹菜、韭菜和竹笋),意为勤劳、长寿、蓬勃。

中秋节习俗

无锡人过中秋是有一套完整的习俗规矩的:早晨起来,要吃糖芋头,放上红糖和桂花,甜糯香滑,美味极了。有些人家中午要摆“欢喜酒”,表达在团圆佳节思念祖先之情。摆“欢喜酒”祭祀时,桌上只会放一个“九拼盘”,里面有五样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数盅,不会上饭,不化锡箔。中秋节重点在于晚上,一家人要尽可能团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饭”。

“烧天香”拜月亮、斋月宫

除此之外,无锡人还有一个习俗至今仍保留着,那就是在中秋晚饭后每家每户都要在天井或院子里“烧天香”拜月亮、斋月宫。暮色降临后,家家户户把茶几搬到屋前,摆放上月饼、栗子、白果等干果点心,桌子中央放一只用香“筑成”口大底小的方斗形香斗,香斗中放上檀香木、末香等,再插入线香燃烧。有些人家还将叠成的一只只元宝堆放成圆锥形的花状,顶端放一朵红色纸花,在香斗线香点燃完后化掉。香斗燃烧时间很长,点燃的线香在夜空中星星点点,瑞气氤氲,香随风飘,映着一轮明月,好一派宁静。

据老人们说,“烧天香”的目的是祈求月里嫦娥赐给人间太平安宁,保佑亲人永不分离。因为无锡地区一般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基本都是妇女儿童拜月。烧天香后,大人就将月饼、干果分给孩子吃,一些顽皮的孩子还会从村头跑到村尾,向邻居讨些自家没有的果品尝尝。

摸秋,走三桥

赏月、烧天香等习俗一直在民间延续着,我们依稀可以在其中体会古人的中秋意趣,而“走三桥”、“摸秋”等有趣的中秋习俗,如今却只存于文稿记载或老者的记忆里了,我听章教授说来感到分外新奇。在无锡古老的风俗中,中秋之夜与元宵节一样,也有“走三桥”的风俗。所谓“走三桥”,就是从跨出家门到回家只能经过三座桥,不能重复。这是一项女孩子的游戏,姐妹们三五成群地比智慧、比谁最熟悉地形,选择的路最近,最早到家。由于八月半“走三桥”时月色皎洁,也有一些地区称“走三桥”为“走月亮”的。

中秋之夜,除了“走三桥”的游戏,无锡一些地区还有“摸秋”的习俗。所谓“摸秋”,就是摸瓜求子,婚后不曾怀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里摸一只瓜回来,最好是南瓜,因为“南”谐音“男”,意为可得男孩;如果采到扁豆,意为可得女孩,因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采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头偕老,今后子女可婚姻美满。

无锡人还以中秋之夜的晴雨来预卜来年元宵节的阴晴,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元宵雨打灯。”又说:“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还有说:“但愿中秋不见月,博得元宵雨打灯。”如此种.种的谚语表达了一个现象:如果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那么来年元宵之夜也会月朗星稀,自然灯景如华了。

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清明之外祭祖的又一个重要民俗节日。无锡民间俗称“过七月半”,也叫鬼节,但在家里是不能公然这么称呼的,因为犯忌。传说阴间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到七月的最后一天,重新关上鬼门,这些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另有一种说法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三,将阴间的所有鬼魂全部放出来,不管家鬼野鬼,统统放假4天,接受民间祭祀,到七月十六再收回去,所以旧时中元节的迷信活动较多。

法国习俗礼仪 第7篇

1.送花的时候不要送菊花、杜鹃花及黄色的花。

2.不要送带有仙鹤图案的礼物,仙鹤是蠢汉的标志。

3.也不要送核桃,而核桃是不吉祥。

法国人待人接物的习俗:

1.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2.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3.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

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4.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5.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法国人的着装礼仪:

法国的男士和女士都穿戴极为讲究。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眼中即与时尚、流行含意相同。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对于穿着打扮,法国人认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十分强调要使之与自己着装相协调,相一致。

吃法国菜的礼节:

1.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2.假如吃多过一道主菜,吃完第一道(通常是海鲜)之后,侍应会送上一杯雪葩,用果汁或香槟造,除了让口腔清爽之外,更有助增进你食下一道菜的食欲。

3.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应该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进食时身体可略向前靠,两臂应紧贴身体,以免撞到隔壁。

4.吃法国菜同吃西餐一样,用刀叉时记住由最外边的餐具开始,由外到内,不要见到美食就扑上去,这样十分失礼。

越南节日习俗礼仪 第8篇

越南的春节在越历(与中国农历相同)正月初一开始,这是越南民间最重要的节日。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家家准备年货。春节期间人们换上节日盛装,男穿西服,女着长袍。过春节,吃团圆饭,燃放烟花炮仗,祭祀祖宗,串亲访友,互相拜年。

家家产户吃一种方形的肉粽子和圆形的米糕,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岁习俗,零点一到,房外鞭炮齐鸣,照亮了整个天空,房里开始供拜神灵、祖先。

除夕拜供结束后,大家都高兴地到庙宇亭寺献上香,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贴春联、挂年画,以增加节日气氛,春联用汉字或越文书写,年画一般为“胖娃娃”、“老鼠迎亲”等。各家各户都要摆设三样节日装饰品:一束鲜花、一盆金桔和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这三样东西预示着新年吉利,欣欣向荣。在春节期间,有种.种禁忌:不能干农活,不能吵架、讲粗话,不能弄坏东西等。

越南节日习俗礼仪 第9篇

言语

1、年初、月初说话,不说可能带来坏运气的词,如猴、死等;

2、年初、月初忌发脾气,怕全年、全月都愁眉苦脸;

3、年初、月初忌说粗话,怕给全年、全月带来恶运;

4、钓鱼忌讳说猫,怕因此钓不到鱼;

5、写文章时忌讳听到悲惨的声音;

6、忌讳称赞小孩胖;

7、孩子忌讳说祖父母、父母的名字。

饮食

1、小孩上学忌吃饭锅巴,怕变得愚笨;

2、小孩上学忌吃鸡爪,怕写字时手抖;

3、经商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不吉利;

4、打牌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输;

5、出门的人忌讳吃烧焦了的饭,怕遇到口舌是非;

6、学生考试忌讳吃虾,因为虾的形状同“劣”字第一个字母大写“L”很相像;

7、喝酒忌讳把酒杯扣过来,或把酒瓶倒过来;

8、打牌忌讳吃鸭头,怕输;

9、打牌忌讳吃甘蔗,怕早散;

10、在庙里忌讳吃狗肉。

婚丧

1、牛月不嫁娶,怕夫妇俩像牛郎织女一样分离;

2、婆婆怀孕时不娶儿媳妇;

3、忌讳一年之中连嫁两个女儿;

4、忌讳父母送女儿到婆家;

5、家有丧事,忌讳红颜色;

6、守孝的人不吃槟榔,不参加喜庆活动,不穿丝绸衣服;

7、忌讳穿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忌讳睡死者生前睡过的床;

8、忌讳外村抬死人经过本村的地界,特别忌讳外村抬死人经过本村祠堂前。

春节习俗

越南的春节在越历(与中国农历相同)正月初一开始,这是越南民间最重要的节日。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家家准备年货。春节期间人们换上节日盛装,男穿西服,女着长袍。过春节,吃团圆饭,燃放烟花炮仗,祭祀祖宗,串亲访友,互相拜年。

家家产户吃一种方形的肉粽子和圆形的米糕,这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除夕夜有守岁习俗,零点一到,房外鞭炮齐鸣,照亮了整个天空,房里开始供拜神灵、祖先。

除夕拜供结束后,大家都高兴地到庙宇亭寺献上香,为新年祈求幸福。家家贴春联、挂年画,以增加节日气氛,春联用汉字或越文书写,年画一般为“胖娃娃”、“老鼠迎亲”等。各家各户都要摆设三样节日装饰品:一束鲜花、一盆金桔和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这三样东西预示着新年吉利,欣欣向荣。在春节期间,有种.种禁忌:不能干农活,不能吵架、讲粗话,不能弄坏东西等。

传统节日

雄王节:阴历3月10日

雄王节的意义相当于中国人祭拜黄帝一样,越南人视雄王(Hùng V??ng)为其祖先,这个节日在越南很隆重。这个节日,在全国的寺庙都会有非常盛大的庆祝活动,最隆重的是在富寿省临洮县的雄王庙。越南政府更是把雄王节法定为假日,全国人民休假一天,以作记念先人

每逢春节或祭拜雄王节(阴历3月10日),人民都做着这两种食物(圆形的叫做Banh giay,方形叫做Banh chung -粽子),以祭拜祖先,表示孝顺之心,以及饮水思源的传统。

传说,雄王六世想传位给儿子,于是把他们都叫来,说:「春节快要到了,谁能够找到有意义的美食祭拜祖先,我就把王位传给谁」。

雄王的第十八位儿子叫节辽,性格和善,很有道德,非常孝顺。由于母亲早逝,没人指导,节辽一直很担心,不知该向雄王递送什么食物。

哈尼族节日习俗礼仪 第10篇

由于哈尼族多以亲情结寨而居,长期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至今民间还流行着“敬老节”、“祭母节”等民族节日。在与他族的交往中,哈尼族十分讲究礼貌,热情好客。特别有情趣的是他们与傣族之间结成的“牛亲家”。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他们认为客人到家来是 “格朗”(幸福和吉祥)来临的征兆。哈尼族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家有事大家帮,一户有难众人担。“昂交交”是一种换工的互助形式,“巴交交”是轮流借钱用于办喜事或丧事的一种有效办法。“昂罢木”是一家盖房,大家帮忙的传统互助习俗。事事处处表现了哈尼族平和互济的人际关系。

“阿纠纠”,哈尼语意为“调节轮换劳动力”,即在生产的紧要关头,不管哪家缺乏劳动力,一时忙不过来,只要招呼一声,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来帮忙。如此循环互助、调节互帮,以免延误生产时节。这是哈尼族社会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风尚,它有力地调节了劳动力,促成了劳动力的合理利用。“阿纠纠”只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说法,它可以具体分为:才梯纠纠(轮换栽秧)、才底纠纠(轮换打谷子)、阿扎黑纠纠(轮换砍柴)、其纠纠(轮换挖田地)等等一切具体生产活动的轮换。 但不管是哪一种具体生产活动的“阿纠纠”,其宗旨都是团结互相、互相调节劳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阿纠纠”风尚也不断扩大其范围,且不断发展其自身内容。由此出现了“阿高高”(交换劳动力)、“阿安安”(出卖劳动力)、“阿欧欧”(买进劳动力)这些现象。“阿高高”名为“交换劳动力”,其实内容与“阿纠纠”相差无几,只是形式上打破了民族的界限,范围扩大到了村寨外、相识人之间。反映了与当地其他民族融洽的关系。而“阿安安”与“阿欧欧”则是当地哈尼族产生商品意识后才出现的,是哈尼族社会的一大进步。

六月节习俗

六月节,哈尼语叫“苦渣渣”节,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为期三至六天。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聚集一起荡秋千、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有些地方在这天夜里还要在家里点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每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菜: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还有凉拌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

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叶铺在桌子上,堆满各种菜肴。除妇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围坐在一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歌。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内容的“哈巴”:过年,就唱过年的来历;盖房子、就唱房子怎么盖,最先在这里盖房子的老袒公是谁;结婚,哈巴歌手就告诫新郎和新娘应当如何相爱,如何生儿育女。还要教人们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划分以及农活如何安排等等。

每当节日到来,又是青年人选择对象和充满浪漫色彩的、欢乐而甜蜜的定情日子,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把牢山和蒙乐山装扮得花团锦簇。成千上万的姑娘打着白伞、穿着白裤衩,象洁白娇艳的白杜鹃,飘落在树荫下,忽闪在绿茵里。小伙子们也成群结队,吹着把乌,弹着琴弦,目光在姑娘们的脸上留连着,中意后即离开自己的伙伴跟踪而去。片刻,绿茵中,岩壁下,低沉而委婉的“阿茨”歌声飘起来了,双方开始询问姓名、年龄、家庭、或有关天上地下百科知识的考试,如果合格就在一起,否则就分道扬镳。

“阿茨”有别于“哈巴”情歌,是只适合在山上在这种场合唱的歌。如果是一般询问和“考试”可大声地唱,如是情话,就只凑着对方的耳朵慢慢地说,不能让别人听去了。

祭山习俗

祭山是云南红河哈尼族的民间宗教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属蛇日举行。届时,人人在家备办好羊、酒和米饭等祭品,来到固定地点,祭山仪式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主持人来主持。

祭山时,人们先点上长香,再行叩头之礼,一边口中叨念着“保佑山火不来烧”,祭山的日子里,全寨人都不进行农事生产。据老人们说,祭山的目的在于免除山火以及山火燃烧村寨。

哈尼族是半山半耕的民族,族人基本上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山是他们生存繁衍的地方。哈尼族人认为,高低不同,形状各异的高山具有某种神性,把自然界的山神秘化、人格化,人的病痛、苦乐、粮食的丰歉常与山联系在一起。

英国酒吧的礼仪与习俗 第11篇

英国有本名为《旅游者酒吧仪俗指南》的小册子,书里有这样一句忠告:“你如果没有去过酒吧,就等于没有到过英国。”

到了英国一定要到酒吧喝一杯,而要想更多地了解英国社会,就更应该到酒吧坐坐。去过英国旅游的人都会发现:传统的英国酒吧是最能领略到当地风情的地方。只要一走进英国酒吧,人们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从买酒开始的。因为大多数英国酒吧里是没有服务员给顾客端酒的,顾客得自己到酒吧台去买酒。这规矩虽然使人感到有些不方便,可是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在以冷漠著称的英国社会里,酒吧仪俗的形成是为了促进社会交往。例如,顾客排队买酒时可以与其他等待买酒的人进行交谈。在英国,唯有在酒吧台,与陌生人亲切交谈才可能被看成是完全适宜的正常行为。可对于外国旅游者来说,进英国酒吧喝酒,如果不入乡随俗的话,那将一无所获,并且还可能碰到麻烦。比如说,旅游者若是团体前往。最好是1~2个人前去买酒。因为酒吧常客和服务员最讨厌一大伙人一边嚷着、一边又不知喝什么酒好,把通往酒吧台的路给堵住了。

虽然英国人早已习惯于排队,但在酒吧里却看不到排得很正规的队伍,大家都显得非常松散和随意。可是,服务员竟有本领知道该轮到谁了。

如果你想早些买到酒,可以做些动作引起服务员的注意,不过这些都是有规可循。比如,千万不要大声嚷嚷,不要在酒吧台面上敲击钱币,不要绷着脸,更不要摇晃挂在酒吧台后面的铃,因为那是酒吧老板用来表示到了关门时间的。总之,要想让服务员看到你,你可以举起空杯子或钱,但不要摇晃;你脸上可以流露出等待、期望甚至略带焦急的表情。因为,你如果显示出非常心满意足的神态,服务员会认为他们已经为你提供服务了。

在酒吧里,人们常常把“请”字挂在嘴边,并尽量不做一些酒吧服务员最讨厌的事。例如,有些服务员不喜欢顾客拿不定主意而让他们无所适从;不喜欢许多顾客在等着买酒而你却靠着酒吧台发呆或闲聊;也不喜欢有人等到最后,才突然说要喝爱尔兰烈性黑啤酒等之类的酒,因为与其他酒相比,准备这类酒的时间要比调制其他种类酒长得多。

至于说到在酒吧里施舍“小费”,你可千万不要给服务员现金以示酬谢,正确的做法是请服务员喝一杯酒。因为给现金小费会使人觉得服务员是伺候人的,而请他喝一杯酒则是友好的表示。

当你喝上酒以后,想与别人接触,切记要留心观察一下。上酒吧的人如果有兴趣进行交谈的话,多半会用非言语方式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要去找那些已经买了酒但仍在酒吧台前晃荡的人。而那些已经离开酒吧台,找到椅子坐下的人可能只想独自饮酒。还可找那些脸朝外或朝屋里人看。并用形体语言表示“可接触”的人。第一次接触时,千万不要动不动就伸出手来笑容满面地自我介绍,这会使英国人感到尴尬。因为英国人根本不想知道你的姓名,也不想与你握手,至少在相互间尚未形成某种共同利益之前是这样。

你可以同人泛泛地谈天气、谈啤酒、或者就谈所在的酒吧。在适当的时候主动提出给你新结识的同伴买酒,这种相互请酒是感受自己是酒吧群体中一员的关键作法。可以帮助你更多地了解英国。在分担轮流买酒的费用时,要注意当地人的习俗,做得体面而有分寸,因为英国男人害怕亲密,他们对其他男性表示友好有困难,因而在举止行为上有时难免会不怎么和善。

你如果与英国朋友在一起或者在洽谈商业合同,接待你的主人中有一位可能买第一轮酒,这时你就应该很快地表示买下一轮。一般在对方杯子里的酒只剩下1/4时,便是你该提出买酒的时候了。“这轮酒由我买,你喝什么酒?”这是英国酒吧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

哈尼族的节日习俗礼仪 第12篇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届时,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1、苦扎扎节: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苦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2、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在农历十月间过,哈尼人称它为“扎乐特”。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3、喝新谷酒: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祭山习俗

祭山是云南红河哈尼族的民间宗教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属蛇日举行。届时,人人在家备办好羊、酒和米饭等祭品,来到固定地点,祭山仪式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主持人来主持。

祭山时,人们先点上长香,再行叩头之礼,一边口中叨念着“保佑山火不来烧”,祭山的日子里,全寨人都不进行农事生产。据老人们说,祭山的目的在于免除山火以及山火燃烧村寨。

哈尼族是半山半耕的民族,族人基本上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山是他们生存繁衍的地方。哈尼族人认为,高低不同,形状各异的高山具有某种神性,把自然界的山神秘化、人格化,人的病痛、苦乐、粮食的丰歉常与山联系在一起。

哈尼人认为有些山是被一定的神灵司管着,如果得罪了山上的神灵,轻则可使人们的庄稼颗粒无收,重则能危及人的生命,所以哈尼族崇拜某座高山,就是崇拜司管这座山的神灵,居住在山周围的人们都要定期杀牲祭祀,祈求山神不要施威发怒,而要赐福于人们,祭山的传统就是这样慢慢发展延续至今的。

龙笆节习俗

龙笆节是云南省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中旬由寨里的“龙笆头”择具体日期举行。过这个节日的目的就是告知人们,从此时起已经进人了农忙时期。

龙笆节期间全寨的人一起动手,在寨子四周插上龙笆。龙笆的起点安放一个由“龙笆头”亲手制作的大龙头和一对木头人,大龙头安放在门头上,木头人安放在门里的土坎上。

卧龙表示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一对木头人则是警告所有的青年,从此时起不准再走村串寨谈恋爱。节日里,村寨里充满了庄重而愉快的气氛,男女老少都手持一件木制的“工艺品”。壮汉举起火铣对空鸣放,以示吉祥。姑娘们也在暗暗地物色着自己的终身伴侣。主妇们纷纷端出各自备好的白酒,众人边跳边饮。

节日里,外族人是不准进寨的,否则丰收的年景就会被冲掉,并给全寨带来灾难。节日一过,全寨人便在龙笆头的带领下,开始去田间耕作。从此,除有要事外,所有人在大忙期间不能随便外出。

上一篇:《再塑生命》语文教案设计下一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