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执行力

2024-05-29

深入理解执行力(精选6篇)

深入理解执行力 第1篇

打造执行力,从认清执行力开始

深圳一体王涣之

执行力简单而言就是一种把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从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能力。“执行力”可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执行力可以是指一个人的执行力或某一件事的执行力等;广义的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一个企业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的能力。广义的执行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企业的执行力不是个人执行力的简单叠加,它也符合物理学上多力作用的基本原理,即力的合成原理。通过以下四个示意图,可以非常清楚地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产生最大的力(图四)。与此类似,企业中的执行力也是如此,只有在确保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大家一起齐心(共同的作用点)协力,才能产生最大的合力。

注:F1、F2、F3、F4分别代表四个力。

认清执行力的五大体系

企业为什么难于打造执行力呢?笔者认为很多企业在讨论与打造企业执行力的时候,往往缺乏对执行力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常常步入一个误区,就执行层面讨论执行力,抓住一些现象、一些表面问题来解决,通过一些战术层面的工具与方法来提升,忽视一些深层次的、本质的问题,结果是治标不治本,让问题越积越深,甚至是越打造企业执行力越差。

影响执行力的因素有很多,抛开纷繁复杂的诸多因素,笔者认为主要需要解

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战略目标、人、系统、机制与企业文化,只有在这五大方面协调统一,执行力才有基本的保障,才能持久。这五大方面虽然各自独立,但却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难于简单切分的。

图五执行力的五大体系

执行力与战略目标的关系毋需赘言,战略目标是人、系统、机制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之后的终极目标,考验的是企业决策力,是打造执行力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方向,是航标。

执行力归根到底是由人来执行的,人是执行力的主体,系统打造、机制建立、文化建设都是以人为基础的,所以,不能解决人的问题,执行力的打造将只是一句空话。此处的人,不单纯指物理上的人,更是指具备相关的知识、经验、技能,具有精气神与多种精神需求的人。

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具有不同的执行力,不同的人即使具有相同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但因为精神状态不同其执行力也将有很大的差异,员工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是决定执行力的重要因素!早在两千多年前,孙子提到“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就敏锐地发现“气”也就是精神因素,对战斗力和战争结果的影响,认为可以通过对三军“夺气”、将军“夺心”来取得胜利,从而提出了“治气”的命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也表明:员工满意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顾客满意度就提高5个百分点。根据著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翰威特的“最佳雇主调查”表明,员工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平均

利润率增长要高出同行业其他公司20%左右。提高员工满意度能够达到顾客满意、企业满意、股东满意的最终目的,因此,员工满意度管理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非常必要与重要。

当然,仅仅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不具备相关知识与技能也是不够的。“公交司机再灿烂的微笑也没法让你到达目的地”,在执行公司战略时,需要员工掌握一定的技能,这有赖于严格、系统的培训。松下幸之助认为,每个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譬如在运动场上驰骋的健将们大显身手,但他们惊人的体质和技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长期在生理和精神上严格训练的结果。如果不接受训练,一个人即使有非常好的天赋资质,也可能无从发挥。

所以,概括而言,好的执行力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与良好的精神状态” 的人,还需要能够保障单个人的执行力最终转化为公司的执行力与公司绩效的系统与机制建设。

系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确保“1+1〉2”与如何持续不断产生所需要的“1”。系统打造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制度与流程建设,系统是执行力的基石。从企业整体系统来看,流程和制度都是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无论是流程也好制度也好,都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龙头。流程是职能管理制度的来源,我们可以从企业价值链导出企业的流程体系,从流程体系找到需要制定的相关制度,我们甚至可以从流程体系来判定企业职能制度体系的健全性。制度是流程得以顺利运行的保障和控制手段,流程关注的是企业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等,但这些“流”要顺利运行,必须要有制度来进行保障和控制。同时,流程要进行改善,必须有制度的激励作用才行,也就是说要建立流程管理制度。流程在帮助企业战略目标从上至下的贯通,让企业制度落地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与流程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调整的管理工作。只有良好的系统才能让企业完成“普通的人成就非凡的事业”,才能为企业源源不断培养输送合格的人才,才能解决企业单纯对个人的依赖,才能摆脱中小型企业长不大、长不高、活不长的宿命。

机制是执行力的催化剂与驱动力。企业运行机制是企业有机体中各构成要素之间、企业与其他各相关组织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整体功能,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总称。

它一般包括产权机制、决策机制、竞争机制、动力(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等五大子系统。中国自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实质上中国的疆土没有变化,中国的物理资源没有变化,变化的仅仅是机制以及因为机制变化所带来的系列裂变。在非垄断行业,国营企业在与民营企业的较量中节节败退,这并非是因为民营企业的人才比国营企业优秀,这种非主动的“国退民进”也主要是有机制导致的。机制是执行力打造的重要环节,脱离机制的执行力最终的结果就像是一台缺乏动力的发动机。

人、系统、机制与执行力的关系还可以用一个三角形来理解,人、系统、机制是三角形的三条边,执行力是三角形的面积。各边边长越大,三角形面积越大,企业执行力就越强;相反三角形一边变短,面积也越小,整体执行力也就下降。如下图

六、图七所示,即使人与机制一样,因为企业缺乏系统,执行力也大打折扣,反之亦然。

企业文化是执行力的土壤。执行力诞生于企业文化,并且也反作用于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要形成企业文化,只有真正落实执行力。企业文化有好有坏,好的企业文化是激发企业的员工,合作伙伴通过为社会服务而取得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柱,而差的企业文化则给组织的发展带来人心不齐,内部斗争,客户不满,经营力和业绩差等种种问题,组织也难以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华为和世界上很多通信巨头相比,有很多弱势的地方,比如技术和人才,但为什么华为可以抢占很大的市场份额,为什么增长速度那么快?华为人执着、专

一、团

结的狼性企业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狼性文化中的群体作战精神是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强大的企业精神力量鼓舞着每一位企业员工,去竞争对手那里夺取每一块市场份额。企业文化也是在企业里的润滑剂,王石在《道路与梦想》一书中说到:“一种清晰的企业文化,可以聚集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它的凝聚力、执行力、工作效率、创新能力都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企业文化好像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企业里的每一个人,它是企业共同核心价值观念的来源,是企业精神、经营管理思想、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价值标准等产生的土壤。企业制度、流程、机制其实是企业文化有形部分的产物之一,对于企业运营中没有制度、流程、机制来管理规范的部分,真正发挥作用的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企业做强做大的DNA(基因)。

综上所述,企业执行力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作用下最终的表现结果,是一个企业在既定战略目标下战略实施能力的综合体现,与企业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打造企业执行力需要系统的理解,系统的分析,系统的规划与系统的实施,通过系统化的建设让各种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融为一体,形成“凝聚人心的体系,催人上进的文化”,那么,执行力就不再是企业的难题,“层怨现象”也将从企业消失。

深入理解执行力 第2篇

第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都是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前面说到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辉煌,同当时我国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讲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3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这3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一些资料显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国发展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二,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比如,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

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运用普遍联系观点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来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再比如,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又比如,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还比如,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这是五中全会在部署协调发展时强调的重点。

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第三,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随后2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1956年、1957年、1962年又连续发生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因工厂把含有甲基汞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俣湾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鱼和贝类后患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胁者多达2万人。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化学农药危害的状况作了详细描述。

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科尔沁、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前不久,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这个考虑。

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四,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我国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西方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

与之相对应,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也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先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隔绝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大潮,接着在鸦片战争及以后的数次列强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成为积贫积弱的国家。二是“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向苏联“一边倒”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文革”中基本同世界隔绝。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

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时候,不少同志也曾满怀疑问,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世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

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我们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风险挑战不容忽视,而且都是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这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二是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西方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总体保持复苏势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但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严重,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苗头,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三是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我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同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四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我国对外开放从早期引进来为主转为大进大出新格局,但与之相应的法律、咨询、金融、人才、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

这就是说,我们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关于下一步怎么开放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作出部署,我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第五,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1990年12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这4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

深入理解执行力 第3篇

Spark凭借其执行引擎以及统一的编程模型可实现批处理与流处理, 体现在4个重要部分:(1) 能在故障报错与straggler的情况下迅速恢复状态; (2) 更好的负载均衡与资源使用;(3) 静态数据集与流数据的整合和可交互查询; (4) 内置丰富高级算法处理库(SQL、 机器学习、 图处理)。

当前分布式流处理管道执行方式分别有:(1) 接收来自数据源的流数据(比如时日志、 系统遥测数据、 物联网设备数据等等), 处理成为数据摄取系统, 比如Apache Kafka、 A- mazon Kinesis等等。 (2) 在集群上并行处理数据。 这也是设计流处理引擎的关键所在。(3) 输出结果存放至下游系统( 例如HBase、 Cassandra, Kafka等等) 。 为了处理这些数据, 大部分传统的流处理系统被设计为连续算子模型, 其工作方式如下:(1) 有一系列的工作节点, 每组节点运行一至多个连续算子;(2) 对于流数据, 每个连续算子一次处理一条记录, 并且将记录传输给管道中别的算子;(3) 源算子从摄入系统接收数据, 接着沉算子输出到下游系统。 连续算子是一种较为简单、 自然的模型。 随着大数据时代数据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越来越复杂的实时分析。 Spark Streaming可以解决如下几点需求:(1) 故障迅速恢复。 数据越庞大, 出现节点故障与节点运行变慢(例如straggler) 情况的概率也越来越高; (2) 负载均衡。 在连续算子系统中工作节点间不平衡分配加载会造成部分节点性能的bottleneck (运行瓶颈); (3) 统一的流处理与批处理以及交互工作。 在许多用例中, 与流数据的交互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所有流系统都将这置于内存中) 或者与静态数据集结合(例如pre-computed model), 因此需要一个引擎能够集成批处理、 流处理与交互查询;(4) 高级分析(例如机器学习、 SQL查询等等)。 一些更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数据模型, 或者利用SQL查询流数据中最新的特征信息。

“深入理解”是种怎样的理解 第4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入理解”是个高频词汇,然而对于“怎样理解算是深入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算是深入理解”等问题,却一直没有明确的认知。在本文看来,深入理解要视具体文本而定,对于不同类型的文本,应有不同性质的理解。对于阅读教学中的选文,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它们划分为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两大类。所谓文学类文本,是自晚清以来,参照西方文体分类标准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界定方式,通常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四种,其中,散文是文学类文本的主体。上述四种文体之外的所有文章均可称为实用类文本,实用性文本带有“非文学性”特征。[1]针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文本,应有不同取向的“深入理解”。

对于文学类文本而言,通常我们采取的是“鉴赏者阅读取向”,即“把别人的作品当做自己的作品来读”。[2]但是,这样的阅读取向又很容易导致读者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用现在的标准评判古人,抛弃作者与文本的具体语境,从读者自身的立场进行解读,容易造成“误读”。如在《老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教师让学生立足现代标准讨论“老王苦不苦”的问题,由此推出老王“善良的品格”与“高尚的操守”,进而再上升到“人性的光辉”等高度。这样的解读不无道理,虽也能自圆其说,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者杨绛在文中的独特视角,即“杨绛眼中的老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为什么是杨绛而不是别人发现老王是这个样子”,容易偏离作者创作文章的初衷。名篇《背影》的解读也是这样的,读者的理解重点大都落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上,却忽视了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独特感受,为什么“我”多次想流泪,却又对父亲一直若即若离?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深层原因?仅从“父爱”的角度入手,很难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真实内涵。文学类文本的话语是“表现型话语”,其功能是“为了呈现情感”。为了增强表现效果,作者通常会通过“复杂化”、“陌生化”手段对话语进行加工与改造。[3]也就是说,文学类文本的解读重点应在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与情感体验,这种感悟与体验是作者自己的,不是别人的,是作者面对写作客体时的瞬间体会,而且这种体会不一定是任何时候都会有的。因此,对于这类文本的深入理解,重点应在体会这种瞬间的、独特的感悟与体验。这里的“体会”不是“占有”,如坚守读者立场、用读者标准加以评判,也不是“机械接受”,如功利化地“学习”作者某种品格等。这里的“体会”是“分享”,即以“鉴赏者取向”将“别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作品来读”,[4]但是首先要尽可能还原到作者的立场去看问题,去感受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出于什么原因会有那种独特的感悟与体验,然后思考基于这种感悟与体验的作者的心路历程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启示,并据此一点一点地积累知识,陶冶情感。关于这类文本的背景资料、语言赏析、章法学习等方面任务,都是服务于这个深层目的。

实用类文本的话语则是种“通讯话语”,其功能是为了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对于这类文本的阅读而言,应采取“解读者取向”,而不是“鉴赏者取向”,即阅读重点应聚焦于作者“说的是什么”、“怎么说的”等问题。但是限于阅读理论研究的匮乏与阅读教学实践的惯习,在实用文体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又不免套用文学类文本“鉴赏者取向”的阅读模式,强调“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情感”等,偏离了实用类文本的特质。从认知心理学的视野来看,知识的表征方式有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图式、产生式等几种。深入理解实用类文本的实质在于准确把握文本传递的信息与传递技巧,重在知识的获取与章法的习得,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要领:首先,要准确领会关键概念的真正内涵。关键概念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具有广阔的理解空间。理解关键概念的内涵能够有效组织其他概念的掌握与知识的学习,并形成迁移,提升学习者的整体素养。概念有“内涵”与“外延”之分,有“概念本身”与“概念名称”之别。中学生阅读实用类文本时,限于自身理解水平及现行教育价值观的指引,在概念学习方面,往往停留在表面,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概念名称”,而忽略了概念本身,很难把握概念的真正内涵,并且容易混淆邻近概念的区别。这样的概念学习很难说得上是深入理解。其次,要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命题与命题网络。命题是由概念和概念组成,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彼此关联的两个或多个命题组成命题网络。结构良好的命题与命题网络既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结果,又是进一步认识世界的工具。在实用类文本阅读过程中,需要读者以关键概念为基础,进一步把握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命题网络,不仅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还知道他“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的理解就是深入理解。再次,知识具有情境性,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离开了具体情境,就无所谓知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与命题,还要以概念与命题为基础,建构具备较强解释力与同化力的认知图式,并顺利迁移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这种认知图式的建构是深入理解实用类文本的最高境界。

文本理解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还是个认识论问题,是读者基于自身经验与文本对话,进而生成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一方面要受制于读者的原初经验、文化期待、动机、兴趣等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忠实于文本固有的“召唤结构”,即我们倡导“多元解读”,但是“多元有界”,不能胡乱解读。单纯意义上的多元解读或胡乱解读,均不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深入理解要视文本体式而定,不管是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都有其自身逻辑规律,都需要根据这种规律进行深入解读,方能不偏离语文教育的真正轨道。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资本与地位:农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实证考察——以A省16地市为例(课题批号:14YJC880060)及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卓越教师“研课”技能微课程设计研究(2014jyxm228)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海林.李海林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ps调色深入理解通道 第5篇

首先,我们快速浏览一下Photoshop中众多的选择方法。如果我们想要选择这朵玫瑰,有下面这些选择,列出顺序或多或少是按照其复杂程度进行排列的:

• 用Photoshop的魔棒工具点击玫瑰,这是Photoshop自推出以来一直都提供的工具。虽然比较古老,但由于这朵玫瑰与其背景之间存在巨大差别,所以魔棒工具可以轻而易举地创建该选区。

• 在单个通道内使用魔棒工具,该通道的对比度通常比彩色合成图像的对比度更大。红色通道最理想,因为其中的花朵即使不是全白的,也会十分明亮,而背景又很暗。如果您恰好处于CMYK下,青色通道则具有这样的效果;如果处于LAB下,则A或B通道都可以。

• 选择 选择>色彩范围 命令之后点击玫瑰,为颜色相近的所有对象创建选区。

• 用套索工具或者钢笔工具描绘出玫瑰的边缘。

• 点击工具箱中的以快速蒙版模式编辑图标绘制选区。

• 将校正后的版本放在一个独立的图层上,然后使用图层的混合选项将效果限制到我们所想要的区域上。

• 依靠人工智能,利用Photoshop的 滤镜>抽出 命令或者第三方蒙版插件创建蒙版。

• 通常通过保存或者混合现有通道,并对它们进行编辑来创建正式蒙版。这个结果有时候会被作为图层蒙版载入;有时则用 选择>载入选区 命令,仅仅把它作为选区。

对这朵玫瑰来说,这里的每种方法都极其有效。其中的大多数方法完全是浪费时间,因为用魔棒工具点击一下就可以选择它。但是当选区变得更复杂时,这些方法就越有限。

图9-2A中的黄色玫瑰比图9-1A中红色玫瑰稍难选择一点,其中的颜色变化更多,中间部分明显比边缘暗得多,用魔棒工具来选择就比较困难。

图9-2A

您应该在没有看到实际通道的情况下就能够说出哪个通道适合用来创建蒙版,

在RGB下,蓝色通道一定很暗,因为这朵玫瑰没有蓝色。绿色通道可能够亮,但红色通道会更好,因为花朵的红色成分要比绿色成分多;因此红色通道会更亮一些,如图9-2B所示。

图9-2B

出于相同的理由,在CMYK下青色通道最理想,而LAB下则是最容易猜测到的。花朵中的洋红只比绿色稍多一点,但黄色则远比蓝色多。因此在B通道很好分辨,如图9-2C所示。

图9-2C

创建蒙版就是要查找边缘。我们预期的两个蒙版通道(红色通道和B通道)都有很好的边缘,但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红色通道随着花朵的变暗而变暗。而B通道则没有表现出对象的亮暗;当花朵的黄色成分减少时它才会变暗。

它们不同的特点产生一些有趣的问题。修饰师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创建复杂蒙版:在某种模式下混合通道、使用图层文件,或者使用 图像>应用图像 或 图像>计算 命令。Photoshop允许将一种颜色空间文档的通道应用到另一种颜色空间文件的通道上。

在图9-3A中,我在强光模式下将红色通道应用到它自己上面,我们后面要讨论强光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它可以加亮两个混合通道中都亮的那些区域,反之亦然。在图9-3B中,我采用相同的模式,但将B通道混合到红色通道中,这样获得更好的结果。

图9-3A

图9-3B

Linux系统进程深入理解 第6篇

进程是处于执行期的程序以及它所包含的所有资源的总称,包括虚拟处理器,虚拟空间,寄存器,堆栈,全局数据段等,

在Linux中,每个进程在创建时都会被分配一个数据结构,称为进程控制块(Process Control Block,简称PCB)。PCB中包含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供系统调度和进程本身执行使用。所有进程的PCB都存放在内核空间中。PCB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进程PID,内核通过这个PID来唯一标识一个进程。PID可以循环使用,最大值是32768。init进程的pid为1,其他进程都是init进程的后代。

除了进程控制块(PCB)以外,每个进程都有独立的内核堆栈(8k),一个进程描述符结构,这些数据都作为进程的控制信息储存在内核空间中;而进程的用户空间主要存储代码和数据。

2.进程的创建

进程是通过调用::fork,::vfork()和::clone()系统调用创建新进程。在内核中,它们都是调用do_fork实现的。传统的fork函数直接把父进程的所有资源复制给子进程。而Linux的::fork()使用写时拷贝页实现,也就是说,父进程和子进程共享同一个资源拷贝,只有当数据发生改变时,数据才会发生复制。通常的情况,子进程创建后会立即调用exec(),这样就避免复制父进程的全部资源。

三者的区别如下:

::fork():父进程的所有数据结构都会复制一份给子进程(写时拷贝页)。

::vfork():只复制task_struct和内核堆栈,所以生成的只是父进程的一个线程(无独立的用户空间)。

::clone():功能强大,带了许多参数。::clone()可以让你有选择性的继承父进程的资源,既可以选择像::vfork()一样和父进程共享一个虚拟空间,从而使创造的是线程,你也可以不和父进程共享,你甚至可以选择创造出来的进程和父进程不再是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

3. 进程的撤销

进程通过调用exit()退出执行,这个函数会终结进程并释放所有的资源。父进程可以通过wait4()查询子进程是否终结。进程退出执行后处于僵死状态,直到它的父进程调用wait()或者waitpid()为止。父进程退出时,内核会指定线程组的其他进程或者init进程作为其子进程的新父进程。当进程接收到一个不能处理或忽视的信号时,或当在内核态产生一个不可恢复的CPU异常而内核此时正代表该进程在运行,内核可以强迫进程终止。

4. 进程管理

内核把进程信息存放在叫做任务队列(task list)的双向循环链表中(内核空间)。链表中的每一项都是类型为task_struct,称为进程描述符结构(process descriptor),包含了一个具体进程的所有信息,包括打开的文件,进程的地址空间,挂起的信号,进程的状态等。

Linux通过slab分配器分配task_struct,这样能达到对象复用和缓存着色(通过预先分配和重复使用task_struct,可以避免动态分配和释放所带来的资源消耗)。 内核把所有处于TASK_RUNNING状态的进程组织成一个可运行双向循环队列。调度函数通过扫描整个可运行队列,取得最值得执行的进程投入执行。避免扫描所有进程,提高调度效率。

5. 进程的内核堆栈

Linux为每个进程分配一个8KB大小的内存区域,用于存放该进程两个不同的数据结构:thread_info和进程的内核堆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深入理解执行力】相关文章:

执行力不是神--全面理解执行力06-04

深入拓展05-21

深入宣传06-12

深入调研06-30

深入人心06-18

深入浅出06-29

深入学习实践06-23

深入调查、关爱学生06-22

深入剖析自我范文06-06

深入学习党史范文06-06

上一篇:波普尔的否证论及其对科学研究的启示下一篇:创建充分就业村目标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