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调查报告

2024-05-15

关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调查报告(精选9篇)

关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调查报告 第1篇

关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资源已经开始紧缺,加上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被破坏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如果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约束,人民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基于环境与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社会实践小队制定了调查问卷以学生,教师,和市民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并对其结果做了充分的思考和研究。

二.调查目的:掌握周围人对构建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看法与做法,了解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以更好建设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调查时间 :2013年1月1日—10日

四.调查地点: 农村.街道.社区.学校等

五.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周围人群对构建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关方面的认知与实施度,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有违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行为与处理方式等。

六.当前问题: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空调等家用电器频繁、长时间的使用,私家车日益增多,耗费大量的资源,何来“节能减排”?据统计,汽车发动机每燃烧1千克汽油,要消耗15千克新鲜空气,同时排出150-200克的一氧化碳(CO)、4-8克的碳氢化合物、4-20克的氧化氮等污染物。在一定的浓度下对植物和动物有直接毒性,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2、城市大街小巷都提倡垃圾分类处理,可大多数人只是见垃圾筒就扔,落实垃圾分类归放的有又多少?目前北京的垃圾日产量为1.84万吨,每年垃圾的增长比例是8%。“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目前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为1.04万吨,远低于1.84万吨,超负荷率达到67%。

3、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尤为严重。

4、每逢农民收获季节,农村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一片,刺鼻、呛人,秸秆资源仍被浪费、不合理排放,更造成环境的污染。

七.调查问卷:

1.您知道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吗?()

A.知道B.不知道

2.您平常洗漱时的习惯是

A、一直开着水龙头B、按需要开关水龙头

C、将水放入脸盆中洗D、其他

3.您是否做到人走水关?

A、完全做到B、有时做到C、没做到

4.请问您每周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频率是多少啊?

A、几乎没有B、1~2次C、3~4次D、5次以上

5.你认为自己的环境意识

A.不强B.一般C.较强

6.对于绿色消费,您有什么认识?()

A.了解绿色消费的概念,自己也正在改变消费习惯,向其靠拢

B.大概知道什么是绿色消费

C.听说过而已D.没听过

7.您认为白天教室的电灯应该如何开

A、全开B、开一半C、不开

8.您在学校每顿饭都吃光吗?

A、每次都吃光B、有时剩一点饭菜

9.您是否参加过宣传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活动?

A、经常参加B、偶尔参加C、从来没有

10.您认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A、政府的政策B、加强素质教育

C、完善法律体系D、加大惩罚力度

12.你认为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A.爱惜每一个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B.与动植物和睦相处

C.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D.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调查结果:我们经过调查,发现教学楼在放学后,教室基本上没人了,但是灯还亮着,风扇也在转着。发现很多同学在洗衣服时,通常一大桶水进行洗涤,而且,废水也未能够充分利用。在食堂每天吃完饭后,只要去看一下餐厅的剩饭桶,总会看到桶里倒满了白花花的米饭,还有肉片、蔬菜„„这种现象真是让我们惊心啊,我们刚来学校报到时!一次性木筷的使用量更是很庞大,有时看到许多同学一个人就要用很多双,说是要备用。很少同学对相关国家政策有所了解,并且认为国家政策就是一种鼓励,做与不做还是要看个人!

根据调查结果得到了以下一些建议:

1、教室明确专人负责,无人时做到关灯、关电扇,杜绝能耗空放现象。

2、日常生活中做到一水多用。

3、不乱丢垃圾,以免污染环境。

4、不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5、就餐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饭菜,防止过剩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6、不定时进行植树护绿活动,以绿化、美化亮化校园,努力建设花草美、树木美、人更美的和谐校园。

7.多了解相关国家政策和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相关知识

总结:

为了更好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我们应该养成以下五种意识:

1、人均意识;

2、节约意识;

3、可持续发展意识;

4、资源法制意识;

5、资源优化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共利我们美好校园、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树立我们的节约意识,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我节约、我宣传、我行动、我做主!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关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调查报告 第2篇

学院:

专业:年级:

小组人员:时间: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4、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资源对外依存度升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调查目的全面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采,体现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同时了解周围群众对构建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看法极其做法,关注现实生活中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以更好地建设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

●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

1)城市大街小巷都提倡垃圾分类处理,可大多数人只是见垃圾筒就扔,根本不在乎垃圾的去向。火车站、汽车站、网吧等娱乐场所,放眼望去,垃圾随处可见,落实垃圾分类归放的有又多少?

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家用电器如潮水般涌入家庭,家用电器频繁、长时间的使用,私家车日益增多,耗费大量的资源,如何观测落实“节能减排”?

3)、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尤为严重。城市用水浪费现象随处可见,集约意识极其淡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河流已受严重污染,水产品难以存活,重金属严重超标,4)、每逢农民收获季节,农村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一片,刺鼻、呛人,秸秆资源仍被浪费、不合理排放,更造成环境的污染

●解决策略

★从大范围方面进行预防与治理

(一)国家社会综合治理

1、确立节约资源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

国家要加强在各个领域增长方式和全面节约管理。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监管体系,制定鼓励节约使用资源的相应政策措施,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等情况予以重点检查。

2、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环境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3、重视信息工作,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信息交换平台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发达的信息系统之上。在今天市场中介体系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政府应协助建立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发布各类循环经济市场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为各企业间实现废弃物、能量等交换提供信息帮助。

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调节

机制,形成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利用,改变因资源的低成本、非公开化造成的浪费。

(二)工业污染防治

1、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且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大幅减少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污染控制贯穿工业生产全过程。依据环境容量的大小,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和建设项目选址,2、严格控制新污染。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严格环境准入制度。纳入建设项目“以新带老”范围的污染治理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实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三)城市环境保护

1、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建立环保、水利、卫生、供水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和安全预警机制。卫生部门、供水部门、环保部门要各行其职,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2、推广普及清洁能源。充分利用天然气入衡的有利时机,采取行政与经济手段大力推行使用清洁能源,加大对城区燃煤锅炉和大灶的改造力度,减少城区燃煤耗量,推广利用太阳能。

3、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强化用车管理,加强机动车路检。加大清洁燃料汽车的推广,支持车用清洁燃料项目的建设。

(四)生态环境保护

1、推进生态城市创建工作。树立创建生态城市的长远目标,积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发展生态经济,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产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

2、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因地制宜,全盘考虑,科学论证,健全自然保护区网络和管理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管设施建设,在有效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开发旅游资源。

(五)农村环境保护

1、清洁家园。因地制宜开展以村容村貌为重点的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绿化村庄,净化环境、美化村容,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2、清洁水源。科学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增强村民保护水源的意

识,完善水源设施,防止水源受到污染,保障农村饮用水源安全。村民集聚区尽量建设集中供水工程,以利于水源地的统一防护。

3、清洁能源。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和其他生物质能源,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小水电。

(六)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和培训,在各级行政学院开设生态环境保护课程,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广泛开展公益性环保宣传,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提高公众环境法制观念和环境维权意识。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形成绿色消费方式。

★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

1、减少使用空调,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停止室内电器的待机状态,减少看电视的时间等。

2、从细节做起,不乱扔垃圾,分类处理、合理回收并再次利用。

3、随手关水龙头;拒绝使用含磷洗衣粉减少水资源污染与破坏;建议政府提高价格杠杆调节水费,引发全民节水意识。

4、自觉履行环保义务,不用或少用塑料袋,积极使用绿色、环保的购物袋;建议学校、医院等各大食堂使用一次性碗筷和方便袋。

5、科学处理农作物秸秆,加强科技发展与应用,落实秸秆生物气化技术的利用

●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

放眼看世界,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人类的不合理发展所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迫在眉睫。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将接手中国可持续发展发的第一棒!充分认识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资源节约意识,履行社会义务。

目前大学生对节约知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大学生自身的基本素养不够,很多环保,节约知识非常缺乏。

二、尽管我们学校绿树成荫,但在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方面力度还是不够。组织大学生环保的活动缺乏。

三、社会媒体对环保的宣传不够透彻。

提高大学生节约环保意识,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大学生的节约意识,学校要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做宣传教育活动。并增加相关关于环保、节约的选修课程等手段来增加大学生的环保知识。为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大学生应该注意培养和提高自身素养,提高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热情。多参加一些义务活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大学生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高涨的活力和贡献精神,所以要宣传和开展环保志愿者、资源节约讲座等活动,评选节约环保的先进工作者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建设资源型节约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设资源型节约社会会对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世界地位的提高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深感建设资源型节约社会的紧迫感。总的来说建设资源型节约社会对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的中国、对所有的中国公民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发展机遇,我们应该有信心也必须有信心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型节约社会。

参考文献

<<建设资源型节约社会>>

朱训;走资源节约型之路[J];中国矿业;1992年03期

陈翊;节约型校园建设与评价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娄立平;从资源消耗型到资源节约型[N];北京日报;2001年

关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调查报告 第3篇

1.1 资源环境状况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中国资源环境状况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总量在不断增长,而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经济发展效益不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导致生态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型环境污染的新阶段。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生态和环境将面临着新一轮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发达国家在一两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期产生、分别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的短期发展中将集中爆发出来。

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在世界144个国家的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排序中居后。同时我国资源消耗量大,每万美元消耗的铜、铝、铅、锌、锡、镍合计70.47kg,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印度的2.8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而且污染排放量高,单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美国的6倍[1],单位GDP能耗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表1)。未来15年时间,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还要翻番,这些都需要以资源、能源的巨大消费为支撑。如果环境保护问题解决不好,将会极大地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使生存环境继续恶化。

1.2 国际环境战略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造成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环境友好型”的理念,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对“环境友好型”的认同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球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浪潮迭起,许多国家明确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环境问题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环境污染不断地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化学需氧量排放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在环境已经上升为“全球意识形态”的今天,西方国家把环境作为对华外交的主题之一,周边邻国则越来越多地关心中国跨界河流、海域的污染和开发,主要西方国家更加关心中国在15年后将成为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正在取代关税等显性壁垒。所有这些迫使我国必须将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在资源与能源节约、生态与环境友好之上[2]。

1.3 科学发展观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创新发展模式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为粗放的特征,这种粗放型增长处在国际资源价格大幅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双重压力之下,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中国经济存在突然失控的危险。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垃圾肆虐、生态破坏、人居环境恶化、居民健康水平下降等城市问题日益明显,我国生态和环境将面临着新的压力。

2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和本质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这种“赶超”战略是建立在一个非常不稳固、风险日益加大的资源与环境基础之上的。目前,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资源全面紧缺甚至枯竭,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继续沿袭过去的发展模式,势必会损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并最终影响经济发展本身。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1 核心内涵: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基于人地关系调整而创新的社会发展观和文化价值取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3]。因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传统工业文明转向以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解决世界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内涵[4]。

2.2 突出特征:社会、经济、文化全方位变革

环境问题表面上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的结果,是工业化发展道路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不恰当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模式与制度的产物,所以环境问题决不是单纯的责任问题,更是文化观念问题[5]。这些问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世界问题综合体”,要解决这些问题,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末端治理”和“源头与过程控制”上,必须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变革融为一体。

2.3 协调统一: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相互统一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强调在社会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6]。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强调生产和消费等活动要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力,要把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环境容量限度内。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既要关注资源能源效率,又非常强调最终废弃物的无害化,而资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两者相互补充,互为一体。

3 节约型与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将逐步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重要转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环境质量总体上趋于稳定,局部有所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到2020年,在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的基础上,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效率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消耗强度显著下降,环境质量和状况得到明显提升和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框架基本形成。而要达到以上这些目标,不仅需要制度与法规的保障,更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资金与市场的调节作用也非常重要(图1)。

3.1 政策保障体系

在我国,一直对以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极大浪费而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并且我国一直在强调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环境的可持续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现有的环境法规和政策体系大多采取末端控制、指令性控制,在资源输入端和污染排放端缺乏有效的经济控制手段和社会参与手段。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完善且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作保障。为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制定和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唯GDP”而忽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症结。现代在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个或几个方面推动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缓解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5]。这就需要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更广阔的范围全面系统地落实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使各级政府从热衷经济事务管理转向热衷管理公共事物,夯实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的政治保障。②要从立法上解决与资源环境有关的资源环境产权、政策扶持等问题。继续实行污染者付费、追究排放者责任的制度,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③设立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

3.2 资金保障体系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坚实的资金作保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①引进技术水平高和资源转化能力强的大项目,推动资源开发型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变。②引入区外或境外的资金发展服务业、环保等产业。③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形成项目融资、产权交易、股票境内外上市、设立投资基金等融资手段多样化的格局。④引导企业进行产权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⑤做好间接融资工作,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政府的贷款,支持公益性项目建设。

3.3 自主创新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当今国际激烈竞争的格局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因此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首先,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企业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各部门应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同时要重视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通过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持,引导企业走“低投入、高收入、低排放”的发展道路。其次,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科技中介系统构建。产学研不是一个三方形式上的简单合作,其实质是一个科技创新与创新活动的过程——人才培养、科技投入、科学研究、科技产出、成果转化与推向市场。作为一个科技活动的过程,其价值和最终目标在产业化——实现科技成果由知识产品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由科技产品向商品的转化。产学研合作,可以使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其最大价值就是提高社会现实生产力,造福社会。在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中介系统的构建中,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非常关键,各级政府应从造福子孙后代的角度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积极为三方合作协调创造良好条件。要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联办”的原则,鼓励各种所有制单位以及科技人员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社会直接服务体系,引导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第三,推进科技管理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转型,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将会由单纯的科技项目与资金管理转向制度建设、政策控制、规划引导和公共服务上来,工作的中心将转向主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转向提供优良的创新服务上来,这就需要职能部门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联动的科技管理机制,改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3.4 公众参与体系

公众参与是指公民除参与政治活动外,还参与涉及公共利益、公共事物管理等方面的活动,其理念始于“分享”、“民主”为核心概念并追求“民主政治”的一些西方国家[4]。在我国,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公众的参与,特别是资源节约更需要公众的共同努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①转变思想观念。明确认识到公众参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群众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是国家法律赋予的,而不是一种施舍,各级政府、机关部门要鼓励、保护公众参与的积极性。②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批评权。通过公布相关信息,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制造者施加压力。国际上,1998年签署了“奥胡斯公约”,强调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我国政府为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已做出了努力,《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实施)规定,政府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专项规划,应当在该规划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各方面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中国公民的“环境权益”首次写入国家法律,它意味着群众有权知道、了解、监督关系自身环境的公共决策,意味着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在法律上得到肯定,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公众与政府、公众与企业、公众与环保部门间信息交流的渠道不畅,公众参与的具体条件、具体方式、具体程序还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有公众的积极参与,我们要鼓励、保护公众的参与行为,其中的关键是要实行“信息法治”,尽快研究和制定保障环境信息透明化的相关法规。③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是指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为了社会公共利益,都可以个人名义向国家司法机关提起诉讼。由于环境权益不仅仅属于私人权益,更属于社会公益,所以在欧美各国的环境法中都普遍采用了环境权益诉讼制度,并为公众环境诉讼创造便利的司法条件。而我国在现行诉讼法律规定中,唯有直接受害人才有权提起民事诉讼,最后被归于民事法律管辖范畴。为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惩治力度,司法应逐步扩大环境诉讼的主体范围,从环境问题的直接受害者扩大到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扩大到具有专业资质的其它环保组织,再扩大到更广阔的公众主体。④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生力军作用。在我国,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有上千家,他们是环境保护的主体,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环保志愿者组织,他们热爱祖国、激情奉献、关注环境、倡导节俭,已成为我国环保的生力军。作为政府机关,应对大部分民间环保组织从专业培训、平台构建、社会公益行动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

4 结论

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进行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把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统筹考虑,依靠科技创新,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共同创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诸大建.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82-190.

[2]侯伟丽.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00.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02-230.

[4]陈德敏.节约型社会基本内涵的初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5-9.

[5]付修勇.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环境承载力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12)∶1106-1117.

关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调查报告 第4篇

摘要:编者按:朱坦教授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始对环境评价的理论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他创办的南开大学环境规划与评价所是国内最早经过国家环保总局考核并拥有国家甲级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的高等院校单位之一,现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学会理事长单位、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委员会主任单位以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推荐的`规划环评单位.在本文中朱坦从专家的角度阐述了天津在“创模”过程中所做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利用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工作.作 者:朱坦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期 刊:环境保护  PKUCSSCI  Journ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2006, (9) 分类号:X2 

★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 节约型社会倡议书参考

★ 节约型社会标语

★ 节约型社会理念与中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 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倡议书

关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调查报告 第5篇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改变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们国家的增长方式还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未来的十五到二十年,我们国家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将进一步增大,面对着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兴工业化难以实现。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明观的内涵。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观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如果不计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约束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反过来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然而当前形势十分复杂。从国际层面看,一方面是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分工体系不断更新,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日趋紧密;另一方面是全球性资源竞争更加激烈,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要求愈加强烈。从国内层面看,二十余年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对粗放的增长方式和较不均衡的发展次序和格局,也带来了相当多的增长本身和增长之外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成为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首先,要把环境问题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生命。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却变成了瘸子、拐子,不健康的人,这将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讽刺。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

其次,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的环境保护。世界瞩目的世界工业博览会已经在上海召开,是上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基本形成 “四个中心”框架的关键阶段。进一步提高环境科技工作水平,为成功举办世界最好的世博会为环境保护目标,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这既是环境科技工作发展的良好机遇,也是环境科技工作面临的更新的挑战。

再次,完善环保的投入机制和环境经济的政策,加大政府、社会、企业对环保的投资力度,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比如上海市环境保护投入占当年GDP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以上,近年来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最后,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建立环境科技的创新体系,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第四是加强社会监督,环境保护事业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加强监督,国务院决定要求要不断地扩大环境信息的覆盖范围,把环境质量的情况告诉老百姓,鼓励老百姓,监督环境保护。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决定规定,要实行环境保护的目标责任制,并且明确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是地方的主要领导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并且决定当中规

定,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实行绿色GDP,要实行规划的环评,要加强社会监督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等等,通过这些制度推进环境保护和发展。上海再在最近几年内经过人民群众与有关部门不断的整合治理下,中心城区河道全面消除黑臭,郊区河道水质普遍改善,苏州河、黄浦江水生态系统不断好转。崇明岛生态保护体系初步构成。

关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调查报告 第6篇

(I)1.您知道世界环境日是什么时候吗?()

A.知道B.不知道

2.您同意对于乱砍乱伐行为予以刑事处罚吗?()

A.同意B不同意.3.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稀缺而造成的困难和不便?()

A.停电B.停水C.固体垃圾D.空气污染

4.你的生活区附近的流动水污染程度如何?()

A.十分严重B.比较严重C.还好D.没怎么受污染

5.您认为三废问题是指什么?()

A.废气B.废液C.废水D.废纸E.废渣.废弃的白色污染

6.如果条件允许,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出行?()

A.步行B.自行车C.电动车D.公交E.的士

7.您认为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主要问题有哪些?()

A.水污染B.大气污染C.植被破坏D.固体废弃物污染E.其他

8.您觉得造成资源不足和环境恶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B.公民自身的素质C.人口数量超出容量D.科技发展不够

9.您认为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A.政府的政策B.加强素质教育C.完善法律法规D.加大惩罚力度(II)10.在公共场所看见水笼头大开,水流不止,你会怎么做?()

A.马上关掉,珍惜水资源B.大多会上前关掉水龙头

C.有时会主动关掉,但是不多D.不以为意,不予理睬 11.对于一次性筷子饭盒的使用:()

A.强烈反对,认为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做法,坚决抵制

B.虽然很方便,但是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所以希望国家采取措施

C.知道有污染,但仍使用一次性餐具D.认为很方便,不需要改变现状

12.对于现在国家限制超市使用塑料袋的政策,你的态度如何?()

A.积极响应,并积极使用环保袋B.理解此政策,有时还是会购买使用塑料袋

C.无所谓,怎样都可以D.反对此做法,认为对购物造成不便

13.在公共场合,您要仍垃圾却找不到垃圾箱,通常您会怎么做?()

A.找到垃圾箱再扔B.带回家处理C.放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D.随手扔掉

14.您在饭店消费完后,对于剩饭剩菜,您的处理是?()

A.尽量吃完,剩下的打包B.剩的多就打包

C.不打包D.注重面子,点菜尽量多,剩就剩了

15.对于废旧电池,你是如何处理的?()

A.主动收集起来,寻找废旧电池回收然后处理

B.看到回收的就处理一些,平时和普通垃圾一起处理

C.和普通垃圾一起扔到垃圾站D.随便仍,不考虑污染

16.对于现在国家补贴的电动汽车,您会考虑购买吗?()

A.支持国家政策,主动购买B.在综合考虑价格与环保后慎重购买

C.价格合适就买D.电动汽车宣传大于实际,不购买

17.您在够买家电产品的时候关注过其能效标准吗?()

A.能效是主要的选择依据B.优先考虑价格使用等,再其他差不多的情况下再看能效

C.只是了解下,不作为选择依据 D.完全不关心,节的电还不够产品增加的价钱

18.如果某志愿团举行环保活动,您会采取什么行动?()

A.捐款并参加B.无所谓,有时间就去

C.没有好处的就不参加D.完全无实际意义,绝不参加

19.如果您家附近有个工厂,空气污染非常大,您会怎么做?()

A.找环保部门解决B.找厂房交涉C.设法搬家D.关紧门窗忍一忍

20.当您的亲戚或朋友有浪费和污染的行为时,你会提醒和劝阻他们吗?()

A.直接说出想法 B.只觉得不对,但不理会 C.从没注意 D.觉得没什么,反正很多人都这样

21.您认为目前大力倡导的“低碳社会”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如何?()

A.很好,对我国经济发展很有帮助 B.一般,有些帮助 C.没什么帮助 D.对此不关注

22.对于现在提倡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您的态度如何?()

A.十分了解,积极响应B.有所了解,也有所行动C.只是了解,没有行动D.不关心

23.您对私家车对环境的污染有何看法?()

A.加重的环境污染,要发展公共交通和限制汽车尾气排放

B.的确有影响,但是带来的便利远远大于污染

C.发展的必然结果,无法避免D.毫不关心

24.您对以环保为理念设计的产品有什么看法?()

A.确实可以起到环保作用B.仅仅觉得很新奇C.没接触过D.完全是商业化的设计

25.您了解世界目前主要能源还有多少年使用期限吗?()

A.很清楚B.好像没多少年了C.只知道有期限,不清楚时间D.原来还有期限吗

26.您对国家进行能源、资源管理有何看法?()

A.支持并关注,这利国利民B.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现在可以管的松点

C.炒作大于实际,大多是一些形式上的宣传

D.人民富裕了,想怎么消费就怎么消费,国家管的太多

27.国家制定的节约能源法律法规您知道多少?()

A.至少2种B.仅知限塑令C.只知国家制定过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完全不了解 D.完全不了解

28.对于大气环境逐渐恶化,您的态度是?()

A.十分关注,自己发现一些污染源头后向有关部门举报

B.对恶化表示不满,关心政府环保政策

C.不满政府监管不够,自己对此无所作为D.空气差就差了,不关心,也做不了什么

29.对于绿色消费,您有什么认识?()

A.了解绿色消费的概念,自己也正在改变消费习惯,向其靠拢

B.大概知道什么是绿色消费C.听说过而已D.没听过

30.您认为目前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和实际行动差距有多大()

A.都可以做到环保节约

B.大多数人并不能在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真正的节约与环保

C.大多数人会真的做到节约环保D.不了解

关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调查报告 第7篇

贵州省委、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按照十七大的要求, 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 把节约能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 切实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贵州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实践, 是构建和谐贵州的必由之路, 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 呼吸到清新空气, 吃上放心食物, 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资源利用效率低、排放废弃量高, 是贵州经济发展中的“硬伤”, 突出表现为“四低”, 即资源产出率低, 资源利用率低,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仅以2005年和2006年为例, 2005年, 贵州每万元GDP的能耗、电耗分别为3.25标准煤、2460.6千瓦, 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6倍和1.81倍,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661.82, 排放量131万吨;2006年, 贵州每万元GDP的能耗和电耗分别为3.36吨标准煤和2788.1千瓦时, 分别比上年增长3.42%和12.9%。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5827.27万吨, 比上年增长20%;排放量137.66万吨, 比上年增长4.9%;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了强烈的“高资源投入, 高污染排放”的特征。如此发展, 不仅资源和环境不堪重负, 经济的长期发展也难以为继, 所以, 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减轻环境压力, 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保住青山绿水, 实现节能降耗, 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即改变“资源——产品——废弃物——环境污染”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 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 当前的关键是抓好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在“减量化, 再使用, 再循环”的原则指导下, 通过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物处理、再生利用等环节, 使资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循环流动, 使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实践

贵州在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起步较早, 并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一是全力推进企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全省重点选择了山东兖矿贵州能化公司、宏福公司、金元公司、水钢集团等重点企业, 以及贵阳市的磷、煤化工企业作为试点;二是大力推进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园区及基地建设;三是在区域层次上抓好全国第一个循环经济型生态试点城市——贵阳市的试点建设工作。四是在农业层面上积极探索兴义市纳灰河流域循环经济农业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建设等。

以省会贵阳市为例, 从2000年起, 贵阳市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经济生态化的要求, 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 努力实现从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模式向低耗能、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发展模式转变, 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了点、线、面相互结合, 全面推进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模式。贵阳市近年来结合市情启动了254个循环经济建设项目, 总投资达479亿元, 并按照“边建设、边实施、边准备”的方式滚动实施。一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循环经济产业, 构建生态工业体系。在企业生产经营层面上, 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 推进企业内部物质和能量循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层面上, 延伸生产链、聚集产业和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资源偶合, 实施了企业清洁生产自愿行动计划。目前, 开磷 (集团) 磷矿山、国华天成、科伦药业等试点企业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二是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生态经济村建设为重点,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 以达到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废弃物、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 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多赢”。

三、正确对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中上游, 贵州的生态环境如何, 直接影响到下游各地的生态环境治理。贵州的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好坏, 是一个全局问题, 而不是一个局部问题, 省委提出“生态立省”的发展理念, 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发展战略思考的重大决策。一方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只有加快经济发展, 才能更多地投入环境保护,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 只强调经济发展, 无视环境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而不是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从本质上协调解决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一省利益与全国乃至世界共同利益的关系, 从而达到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关建议

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贵州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贯彻十七大精神,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行动, 加快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 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 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2. 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推行, 是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要根据《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到2010年,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的目标,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扎实稳步地加快推进节能技术的运用。坚持资源节约型发展, 针对贵州资源利用效率低、排放废弃量高等问题, 实施资源使用减量化。在机制方面, 要创新节约能源的机制, 发挥价格杠杆促进节能的调节作用, 鼓励落实节能措施的落实。

3. 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 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 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 转变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 把环境保护与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评价发展业绩的重要指标。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促使全行业加快实行清洁生产。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 从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角度完善已有的环境资源核算政策、绿色税收政策、生态补偿政策及排污收费政策, 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经济手段, 采取经济激励机制, 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 加强环境监测、评价和考核工作, 努力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关键在落实。加强监测、评价和考核工作, 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监测评价考核体系和制度;建立和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体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加快建立能够综合反映产业结构调整进展情况和节能减排要求的指标体系, 并将其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各地实际, 做出统计和监测制度安排, 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领域进行实地监测, 对重点污染源实施监督性监测和自动实时在线监测。

5.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此,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把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一是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努力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走新型替代能源之路, 依靠技术创新, 因地制宜的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煤层气等新能源;三是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正确处理近期和远期的关系, 实施绿色能源战略, 建立能源工业循环经济新体系, 建立能源企业的反哺机制与能源开发的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贵阳市生态文化研究》.贵阳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2006年10月

[2]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贵州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贵州日报》, 2008年2月28日

[4]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北京出版社, 1998

[5]《创建新型生态城市的探索——以黄石市为例》程胜高, 周妍, 汪平.安全与环境工程出版社, 2003年9月

关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调查报告 第8篇

当前环境问题是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经济。

一、什么是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本质的认识的提高形成的。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关节点,是“世界问题复合体”。环境与人口、资源彼此作用,共存于一个复合生态循环中,环境问题是一个人口与资源问题。而人口、资源、环境又主要通过生产、消费和分配环节进行联系,因此环境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如何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而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关系到全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环境问题又成了一个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与人生价值的变化,解决不好就会使社会人文与社会道德伦理受到威胁,因此环境问题就又反映为一个文化问题。环境问题要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整个社会实践,强调转变政府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因此环境问题又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全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国际冲突发生的必然性,为占有更多环境资源,各国在方方面面进行着激烈博弈,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各国开始全面提出“环境友好”的理念。2004年日本发表了《环境保护白皮书》,明确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就此诞生。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就中国而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倡经济和环境双赢,实现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最小化,将这种负荷和影响控制在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良性循环。

二、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问题是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中国环境问题的形成十分复杂,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思想文化问题。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是要全面更新我们的思想文化体系;其次是据此重新制订我们的战略发展目标;再次是据此设计我们的制度机制;然后再据此指导我们各专业领域工作。

(一)确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方向

马克思生态观的第一个观点是“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等于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绿色思想,其核心就是要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恩格斯指出,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对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他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这两大“和解”,一个是针对人与自然的矛盾,即资本主义文明对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掠夺而造成的生态危机;一个是针对人与人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既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也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解”就是“和谐”,两大“和解”就是两大“和谐”,就是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

马克思生态观的第二个观点是阐明人存在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和个体性,强调人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去积极地顺应自然,这种对自然的积极顺应只能是“社会化的人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必须时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马克思生态观的第三个观点是生产力学说。马克思是从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相统一的角度论述生产力的,指的是社会力量与自然力量的结合。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人类的劳动量与生产资料量之间配置是否适当。正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构造中国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明了方向。

(二)奠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文化基础

环境文化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环境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环境文化相结合,必然形成一整套人与自然和谐、诚信友爱、注重精神超越的全社会奉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我们必须理顺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如儒家群体价值观与集体主义;如儒家伦理道德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儒家和谐观与安定团结;如儒家变革维新思想和与时俱进;如儒家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如儒家节用裕民与艰苦奋斗;如儒家强本抑末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等等,方方面面都能找到相通互补的结合点。

我们必须理顺中华传统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二者互补会对现代化进程形成新的合力。我们应将传统与现代的道德精神有机联系起来,赋予传统道德以现代涵义。不以中华传统文明为基,我们现有的道德资源就不足以解决市场经济固有的道德弊病。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借鉴西方一些成功的经验。

(三)重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思想文化观念一旦统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制订一个个战略目标,要把

环境提升到整个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

没考虑环境因素的战略规划必然带来深刻教训。现有的行政规划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现在是全球代时代,全世界的能源和经济结构都在资本的作用下进行着重大的调整,如果我们仍然按照同一个增长方式,肯定要出结构性问题,肯定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我们应该把环境因素纳入到国民经济与宏观决策之中。综合分析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奇缺的能源、淡水、耕地、矿产、生物五大资源以及现有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进行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变过度开发为适度开发,变无序开发为有序开发,变短期开发为持久开发。

我们应该重新调整国土规划。打破行业垄断和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总量与环境容量,制订不同区域和行业的发展目标。

我们应该确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同时实现资源能源低消耗、污染低排放与经济高效益,这便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场新竞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策不仅深刻影响国家经济的走向和抵御未来风险的潜在能力,而且日益延伸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乃至国际政治诸多领域。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循环经济能否成功。

我们应该迅速制订新能源战略。以核能、太阳能、风能、沼气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大量开发并获得成功,而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甚至也落后于印度、巴西。新能源战略是我们能否走出环境与经济“非此即彼”困境的唯一出路,代价再高,成本再大,我们都得走。

(四)完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支撑

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靠一系列制度政策去落实。环境友好型社会制度支撑的基础,首先在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

环保公众参与将促进行政体制改革。环保不是政治最敏感的领域,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利益主体。环保领域内的公众参与,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切入点。

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我国环境立法虽多,但管用的少。必须对现行生态环境立法重新整合,突出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管地位。应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纳入各项法规之中。例如《环境保护法》就应修订成纲领性的环境友好政策大法。

民主法制建设的内涵是公平。环境公平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基础。实现环境公平,首要是建立一整套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实现环境公平。例如发达国家实现环境公平的基本途径,就是资源被产业化或资本化,开发的同时,应对资源地的民众给予一定比例的股权补偿。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除上述制度建设外,它还要求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9篇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渐进的动态的概念,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即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少越好,前者就是资源节约,后者就是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必须将其生产和生活强度规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

有几点政策措施的建议。第一,依靠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先进工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还必须努力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必须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节约型社会就难以实现。

上一篇:论语文教学的有效拓展下一篇:小学语文寓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