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战略选择范文

2024-05-14

环境战略选择范文(精选6篇)

环境战略选择 第1篇

华为公司战略选择及实施

生:

号:

级:

业:

成 绩:

2012年6月

目录

一.企业情况分析 ······································································· 2

1.企业介绍 ··············································································· 2 2.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2 1)一般环境分析 ······································································· 2 2)产业环境分析 ······································································· 3 3)竞争者分析 ··········································································· 3 3.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4 1)企业资源··············································································· 4 2)企业能力··············································································· 4 3)企业核心能力 ······································································· 4 二. 战略选择 ············································································ 5 三. 战略实施 ············································································ 6

一.企业情况分析

1.企业介绍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在电信基础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和终端等四大领域都确立了端到端的领先地位。凭借在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IP数据通信领域的综合优势,华为已成为全IP融合时代的领导者。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一般环境分析

a)国家宏观政策: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大信息产业发展力度,积极开展3G建设及业务应用,大力推进TD产业化,商业化进程,加快通信转型步伐,保持行业的平稳发展。国家对于电信公司“走出去”缺少明确的,系统的鼓励政策和推动手段。在海外拓宽资本渠道上,国家制定的境外融资审批与推进政策,在国有公司与民营公司间的支持度存在差异。

b)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始终推行要加强IP承载、数字电视网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c)消费者需求分析:

1、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的除了日渐多样化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和滚滚而来的终端商机外,还带动了信息通信、商务金融、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业务应用和创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

第 2 页

2)产业环境分析

世界信息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信设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电信业重组后,3G建网逐步展开,TD、CDMA和WCDMA的建设尤其快速壮大,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这给通信设备商,尤其是中国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机会。2008年,中国的通信投资建设丝毫没有减少,仅在大型网络建设和投资就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而在2009年,这一数字达到了3400亿元,不得不说,这给通信设备制造商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整个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处于一个产业比较成熟的阶段,有些产品已经进入衰退期,例如固话网络,而有些产品正处在成熟期,比如说GSM/CDMA产品、软交换产品、宽带网络等等,而也有些产品正处在成长期,比如说UMTS、光网络、移动数据业务,还有一些处在初创阶段,比如说LTE、100G传输网络、4G网络等等

3)竞争者分析

Sony通讯(爱立信)无线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33%,技术先进,在业内属于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引领者,有最为强大的科研能力,早在2005年就发布了节能降耗的基站产品和与电信运营商共同运营的商业模式等等,成为华为等业界竞争者的模仿对象。在近期的“2010中国通信人才发展论坛”上被评为“最佳雇主”。

Juniper网络公司(中文名:瞻博网络)致力于实现网络商务模式的转型。多为创始人均来自思科,当年带走了思科大量的技术核心,令思科损失惨重。之前他们的业务核心还都在北美,04年的时候他们把NETSCREEN收购了,所以近几年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也火了,优势业务在防火墙上。公司的客户来自全球各行各业,包括主要的网络运营商、企业、政府机构以及研究和教育机构等。Juniper网络公司推出的一系列联网解决方案,提供所需的安全性和性能来支持全球最大型、最复杂、要求最严格的关键网络。目前,Juniper仅在中国设有办事处,未设立分公司,它不仅是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同样也是思科的主要竞争对手。

第 3 页

3.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1)企业资源

华为拥有通信设备制造业界最为全面的产品线,能提供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消除了不同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不但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也节省了调试时间,为用户创造了价值。

2)企业能力

华为全球有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每年将不低于10%的销售额作为研发投入,这些保证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和储备,同时,由于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比发达国家低,产品较之便宜很多。华为在国际通信运营商中已逐渐树立一个性价比高、快速响应的形象。

a)技术能力

技术开发与合作全球化,与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等国建立研发机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在增加,但核心技术不够。b)营销能力

公司重视营销,营销和服务人员比重达33%;国内营销网络健全(33个办事处,35个用户服务中心);营销人员人海战术明显,营销成本高。c)生产能力

现代化生产基地,产能有保障;按订单生产模式生产,积压少;但对管理要求较高;生产人员比重低(约占总比重21%)。d)管理能力

生产管理先进,国内率先采用MRPII管理模式,但落实度不够,人员流动较大。

3)企业核心能力

华为的“狼性”文化强调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更强调积极进取,以绩效为导向。华为有着一套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员工培

第 4 页

训、员工考核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字报口号等等,为华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献精神”提供了保证。华为有一套完善的客户参观流程,把竞争对手做广告的费用拿来请客户和供应商参观华为的产业园区,有针对性地聚焦客户,提升华为形象,增强客户选择华为的信心。先进的生产工艺体系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完整的供应商认证流程保证了产品和工程实施的质量,赢得快速、高质量、低成本的比较竞争优势。

二. 战略选择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华为公司应采取发展战略,通过产品多元化的转变,抓住通信行业飞速发展,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中国企业逐步得到国外客户认可这一些有利条件,把握机会,发挥自身企业规模大服务质量高等等优势,加快步伐,向更高水平迈进。

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客户的需求,逐步建立在电信网络、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业务领域的综合优势,为客户提供云、管、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ARPU)、提升带宽竞争力(Bandwidth)和降低总拥有成本(Cost),实现商业成功。

传统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信息技术行业与电信行业正在走向融合。电信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推动其他传统行业更高效发展,并经历着意义深远的变革——从聚焦语音转变为聚焦数据、从关注管道转向内容、通讯需求从人与人之间延伸至机器与机器的连接、业务类型也从传统的电信业务转向融合的信息通信技术业务

华为需要慢慢地从总成本领先与集中化战略逐渐演变成差异化与集中化战略,其主要原因有:

华为的行业地位发生了变化。20年发展以来,华为一直是模仿行业领先者的角色,以其产品的性价比和快速的客户响应度建立竞争优势,但随着竞争对手的减少和被赶超,华为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通信设备制造商的第一阵营,已经由行业追随者逐渐变成了行业引领者,那么如何规划新产品、新功能,如何利用好产品生命周期,与竞争者产品形成差异化将成为以后华为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国内平均人工成本的增加以及华为雇员水准的提高,必将大大影响华为

第 5 页 的总体成本,华为众多产品中的同质化产品的性价比竞争优势必将削弱,如何提供独特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将成为关键。

三. 战略实施

1.基于客户需求驱动,华为逐步建立起包括电信基础网络、业务与软件、专业服务和终端四大业务领域在内的端到端综合优势,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帮助运营商改善收益(ARPU)、提升带宽竞争力(Bandwidth)和降低总拥有成本(Cost),实现商业成功。2.立足电信行业,在相关行业实行横向多元化发展 a)b)c)物联网:超越人口,发展人物通讯; 云计算:超越管道,延伸网络价值; 三网融合:超越行业,发展融合产业;

3.通过兼并与收购的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收购突破贸易壁垒、突破新的市场;

4.持续内部组织变革、流程重整,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组织结构,使之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5.加强在研发创新方面的投入,资源向原创性创新倾斜;

第 6 页

环境战略选择 第2篇

中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国力逐步强盛,贫困人口数量逐步减少,科技教育取得了重大成绩,社会安定团结.中国加入WTO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21世纪的中国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困境.

作 者:吴光辉 作者单位:刊 名:决策探索英文刊名:POLICY RESEARCH & EXPLOR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F1关键词:

环境战略选择 第3篇

企业的生命周期体现了企业的成长历程,对把握企业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助于企业克服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的弱点,使企业具有健康的生命力而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企业因所处的行业领域、经营环境、组织结构、内部管理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盛衰能力,其生命周期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因而其寿命长短不一。虽然如此,企业的生命周期演化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共同的特征,有助于企业把握自身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而使自己能够扬长避短,尽可能拥有健康强壮和发展潜力的生命周期。

二、企业生命周期

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思对企业生命周期作了深入的研究,根据他描述的企业生命周期曲线(如图1所示),提出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根据对生物生命的了解,认为企业的生命周期是不可逆的,更不可能循环,所以企业的老化、死亡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企业在成长的每一个时期,都面临不同的生存问题,都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风险和障碍,所以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其战略的重点、经营管理的内容都应该有所不同。

3.组织体系随着生命周期不断演变的时候,将会展现出可以预测的行为模式。企业在迈向新生命阶段的时候,组织体系都将面临某种阵痛。此时企业若能通过有效的决策来促成转型的成功,则所面临的问题均属过渡性的正常现象。反之,如果企业一味地走老路,那么更多的异常问题将随之而来,妨碍企业的发展,使企业提前进入老化和死亡阶段。

三、财务战略

在企业资金运动各环节中,与企业战略关系最为密切、作用最大的是资金的投放与筹措。因此,本文对财务战略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投资战略和筹资战略的研究。

我国学者汪平、刘兴云(1998)认为:财务战略大致可以分为投资战略与筹资战略,两种战略既相互独立(所涉及的因素不一样)又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企业价值。财务战略的核心是明确企业理财的基本方向与思路,提高企业财务状况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能力。

四、生命周期环境中的财务战略选择

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客观上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即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例如,在筹资过程中,由于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及筹资方式的多样化,使不同来源的资金各有不同的资本成本和偿还期,从而产生筹资风险。由此可见,企业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1. 创业期企业财务战略

(1)创业期企业投资战略。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创业期产品技术水平有限,内部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自有资本数额较少而对外筹资能力较差,资金严重不足,加之与竞争对手相比,无论企业规模还是市场占有份额都表现出竞争实力的不足。如果该阶段投资过于分散,以致不能形成任何独特的优势力量,就难免因竞争能量耗尽而失败。因此,该阶段企业应当选择集中投资战略模式。

(2)创业期企业筹资战略。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一般生产规模较小,多是制造单一产品或提供特定的服务,经营不稳定,失败率高,受经济周期波动和市场影响极大。企业在创业期利润多为亏损,现金流量少,有的甚至为负值,而且现金流量不稳定,经营资金严重不足。而此时,企业筹资也较为困难。

该阶段的筹资方式应主要依靠内部筹资,主要包括留存收益筹资(即企业税后利润进行分配后形成的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内部职工持股筹资和折旧筹资。

2. 成长期企业财务战略

(1)成长期企业投资战略。通过创业期的经营后,企业在行业内开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大,步入了成长阶段。但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基础仍很薄弱,不宜进行多元化投资。该阶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把主营业务做大,边投资,边回收。以增大现金流,、扩大市场占有率为投资战略的主导思想。因此,对于传统行业在成长期投资战略倾向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投资模式——规模投资。

(2)成长期企业筹资战略。在成长期,企业逐渐被市场认可,效益逐渐提高,这也使金融机构开始放宽对企业贷款的政策和条件,使企业大规模负债成为可能。因此该阶段企业筹资战略由创业期的以内部筹资为主转为以负债筹资为主、内部筹资为辅。但是,企业在负债筹资的同时,应注意负债的度的问题。

3. 成熟期企业财务战略

(1)成熟期企业投资战略。在成熟期,企业主营业务销售额增长缓慢,甚至会出现负增长,但是企业资源又有富余,为了保持良好业绩,应当考虑采用多元化投资战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向新兴经营领域开拓,或开拓国外市场、占有国外市场份额,即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及跨国投资战略为主。

(2)成熟期企业筹资战略。成熟期企业现金流量大,企业利润稳定,企业经营顺利。一般情况下,该阶段企业规模已经庞大,不会再急剧扩张,同时,信用等级比较高,资金筹措越来越容易。为了确保稳定的长期的资金来源,偿还资金成本较高的贷款,调整资金结构,企业开始考虑公开发行股票、债券,寻求进一步发展。企业进入综合型融资战略阶段。

4. 衰退期企业财务战略

(1)衰退期企业投资战略。企业衰退的原因不同,投资战略也不一样。一般衰退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所处行业是衰退行业,另一种是由于企业投资失败或管理原因进入衰退期。

①衰退行业的企业投资战略。1)防御性投资战略。防御性投资战略是指企业为对付行业危机,对既有的业务部门采取逐步收缩资源投入甚至全部撤出转向其它产业的战略。适时的采取这种战略,可以使企业通过调整转向新的领域,或寻求与其它产业的联合,把有限的资源逐步转向更适合自己的领域。2)适当扩大投资的战略。利用其它企业纷纷退出的机会,通过投资是企业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或支配地位。这种战略使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企业在实施前必须认真分析行业特征、状况及企业实力才能行动。

②非衰退行业的企业投资战略。非衰退行业的企业投资战略主要是投资紧缩战略。其战略主导思想是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2)衰退期企业的筹资战略。(1)资产剥离。资产剥离是指企业将现有部分分公司、产品生产线、固定资产等出售给其它企业,并取得现金或有价证券作为回报。剥离并非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失败,它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合理选择。(2)债转股筹资方式。“债转股”顾名思义就是将债权转为股权,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债权债务人之间。它是许多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用的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债转股的的意义在于盘活了企业资产,化解了金融风险。(3)应收账款筹资。处于衰退期的企业,营运资金相当缺乏。在面临投资机会时,对外筹资障碍重重,内部留存收益筹资程度又受企业经营状况限制,这时应收账款筹资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5. 企业生命周期与财务战略关系图

在企业生命周期中最精彩的盛年期,由于资本结构趋于合理,能够谋求财务杠杆利益,企业权益因为盈利和投资者增资而规模扩大,债务偿付基础雄厚,财务风险较低。同时,企业资信等级提高,筹资能力强。我们可以看到,在贵族期,企业的投资有一个回升。那是因为贵族期企业将大量的资金投资于控制系统、福利措施和一般设备上。

五、结论与启示

如果把企业看成一个独立的生命机体的话,决定其生命周期的是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生活方式。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正确选择发展的空间和途径,不断积累资源和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可以大大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从整个经济社会来讲,延长企业生命周期是一种目标,但从公平和效率角度讲,企业既要追求生命的数量(长度),也要追求生命的质量。如何延长企业生命周期?首先应该意识到企业生命周期会影响企业经营行为,所以企业首先要有预测周期的能力,针对所处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经营与发展战略;其次要有风险意识,永不失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美]爱迪思.赵睿等译.企业生命周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汪平、刘兴云.公司理财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0页

[3]罗仲伟.投融资战略.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

差异环境下的不同战略选择 第4篇

中国部分互联网企业的“虚拟先行,业务落地”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互联网业界的一些思考,引发了赞同与反对两种观点。美国互联网业是最为成熟和领先的,“落地”是否也是美国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

美国互联网企业开发出众多在国际上领先并被广为模仿的商业模式,如网上零售、网上拍卖、在线旅游、在线金融服务、虚拟世界、博客、视频分享、社区SNS等。美国互联网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商务应用为核心,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得。

美国电子商务已成为一种主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通过互联网购物,而且购买数量越来越多。2006年美国人在互联网购物上的开支超过了1000亿美元, 据Forrester预计,2008年美国网络零售销售额将突破2000亿美元,2011年将突破3000亿美元。

快速增长的市场与不断迸发出创新力的互联网业界相互驱动,美国各类互联网商业服务方兴未艾。与中国部分互联网企业热衷的“虚拟先行,线下落地”的模式相比,美国在线服务企业更注重树立强大的在线业务竞争优势。

落地还是不落地?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异。

美国互联网产业的概况

美国是全球互联网产业的中心。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92年~1995年,是美国互联网市场化、商业化的阶段,热点主要是一些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代表公司是美国在线(AOL)、互联网软件,浏览器的主要代表公司有网景,1995年~1999年,是美国互联网产业化和大众化的阶段,1996年互联网开始进入门户和搜索引擎阶段,1997年以后,网上零售如亚马逊等引人注目;从2000年开始,美国的互联网发展开始全面步入全球化的新阶段。

在2000年之前,美国诞生了世界著名的互联网企业。1993年,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学位的杨致远创建雅虎搜索网站,1998年总收入达到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进入1999年后,Yahoo的股票市值接近380亿美元,超过波音公司。1994年,3l岁的贝索斯决定在互联网上销售产品,亚马逊网站诞生。到1999年,亚马逊网上书店成为全球第三大图书销售商,拥有450万长期顾客。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互联网新概念和新形态层出不穷,如web2.0,SNS社区,六度分割,博客,维基,威客,众包,digg,视频等。

由于美国政府对互联网行业积极扶持,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国会陆续对互联网及互联网商务的一些具体问题制定了法律和法案。如1997年网络免税法案,本法案旨在制定统一的联邦政策,反对州和地方政府干预电子商务和计算机互联服务,由国会统一管辖电子商务。1997年7月美国政府正式公布“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的热潮。

截至2007年底,美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为2.16亿,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也就是说,美国71.8%的人使用互联网。美国民调机构皮尤(Pew)中心“皮尤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现在近四分之三的成年人是网民。

美国的教育、电子商务、政府等跟生活、经济有关的互联网应用更多。根据Forrester研究公司公布的数据,不计入旅游服务,2007年美国网络零售销售额为175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1%。2008年美国电子商务消费总额达到了2144亿美元,比上年度增加7个百分点,其中,旅游电子商务消费增加了9个百分点,达到了843亿美元。2011年将突破3000亿美元。在美国,互联网已经被看做美国经济的发动机。

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网民关注的网站前十名依次为Google、雅虎、Myspace、Youtube、Facebook、微软、Ebay、Wikipedia、Msn、Craigslist。美国前十名网站中以社区为主,美国用户更偏向于参与性、自主性,喜欢自己上传东西,比如Wiki和Youtube等,其主流模式更接近于后web2.0时代。

美国在线商业分为两种模式:一类企业来自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商业的延伸,比如BestBuy、玩具反斗城、迪斯尼、DELL等企业;另一类则诞生于互联网界而毫无传统商业的历史渊源。互联网业界出身的在线商业巨头为Amazon、Ebay。Amazon是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企业,Ebay是最大的物品拍卖平台。

2000年~2001年是美国互联网界最为萧条之时,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股市的崩盘和“网络泡沫”的破灭,使得整个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严冬,这个寒冬中很多红火的互联网企业消失。

2008年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全球金融危机之中,网络泡沫时美联储用降息来刺激房地产经济的政策被认为是危机产生的根源之一。分析次贷危机的爆发,其核心原因在于美国华尔街金融机构的贪婪和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松懈。网络泡沫的爆发在于当时互联网产业尚未形成良好的收入模式、投资回报、产业价值链条以及过于投机性的投资。泡沫破裂之后,美国政府为了挽救下滑的经济局面采取降息,意在促进产业投资和重组,原本是一个正确的决策。但随后美国在一系列政治、军事、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的错误政策之下使得美国金融机构陷入了一场异常狂躁的金融衍生产品投机潮,这才导致了次贷危机的产生。网络泡沫与今日仍未走出的金融危机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正是身处在网络泡沫之中的部分优秀互联网企业成就了美国今日互联网产业的繁盛,推动了美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大浪淘沙,一些企业虽然在泡沫中消亡,但该产业却日益兴旺。

美国互联网“不落地”

从eMarketer的研究数据整理发现,2006年~2011年美国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占全体网民的比重将保持连续增长趋势,预计到2010年美国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将超过1.5亿人,占美国全体网民数量的比重将达到80%。

据了解,美国互联网在线商业企业从传统渠道而来的,大多数为多渠道销售或服务型企业,将自身的产品和竞争优势从传统市场中延伸到互联网之中。对于在互联网业内诞生的企业,则基本采取在在线商务上强化竞争优势,基本不涉足线下的传统市场竞争。

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业务发展战略上,采取的是一条创新技术加兼并收购的道路。

以提高消费者体验感受和增加消费者网络乐趣为核心的高新技术

的研发和应用是美国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实现均有赖于高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绝非单一的理念的创新。从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来看,几乎每一家重要的企业都致力于通过技术的压法和应用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最终实现销售额的增长。无论是搜索技术的不断深化,还是商品虚拟展示技术的发展,或者电子支付技术、数据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美国都走在世界的前列。

美国互联网企业往往聚焦在一种商业模式之上,然后采取横向兼并收购的方式扩张,或者纵向收购兼并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资源,从而树立起竞争壁垒。

美国众多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和在业界地位的最终确立,无一例外来自于不断地收购兼并。可以说,收购兼并既是保证企业商业模式得以实施的必要保证,又是企业面对竞争的必要手段。Amazon、Google、Ebay、美国在线、Yahoo等互联网巨头都是在收购兼并之中发展壮大的,而更多聚焦于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的互联网企业要么通过不断收购强化在其领域或行业的竞争优势,要么就“转嫁”给互联网巨头。

在美国,一些从传统走向互联网的企业拥有除互联网之外的销售渠道,而以互联网立足的企业则专注在互联网上开拓。即使美国的互联网业务远较中国互联网业务成熟,但在互联网上开发和应用新的创新、拓展互联网业务的疆域仍然是美国互联网企业的不8则。从线上向地面延伸,在美国互联网界难以想象。

美国互联网企业业务不落地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美国人推崇时尚,追求效率,这是美国网上购物市场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法制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在线购物感到放心。同时,美国人讲究实惠,而越来越多的网上商店千方百计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使网上购物成为一种乐趣。所以,在线业务增长空间巨大,而且价值远远超过传统的现实市场,企业分出精力开拓线下业务得不偿失。

其次,美国商业异常成熟发达,传统市场的竞争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市场高度饱和,新进入市场的企业成功率很低。

最后,美国传统市场竞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互联网企业的战略模式受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从虚拟业务向现实业务的延伸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同。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落地

研究发现,一些中国互联网企业采取的落地发展策略与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战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部分中国互联网企业经过初期的快速模式探索和规模扩张,在拥有了一定的忠诚消费群体和稳定的市场地位后,尝试着从虚拟走向现实,不仅仅满足于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获得收益,并将自己的业务从网上延伸到网下,将网络业务在现实市场中复制。比如携程在一些城市做地面旅游业务、淘宝网在一些城市开设了其品牌的商城、网络社区西祠胡同在南京开办了现实版的西祠胡同、网盛科技举办现实中的展会,一些专业网络零售企业或服务企业开设实体店等。

落地潮的形成来自于几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网民结构性。据摩根斯坦利的调查显示,中国70%的网民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部分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对网络的了解程度和兴趣程度都不高。

其次,中国消费者尚未建立起对网络消费的成熟消费观,目前只有部分比较前卫的消费者喜欢。现实与虚拟购物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在中国现实购物是一种时尚与享受,特别是中国的女性对逛街有一种特殊的爱好,这种爱好包含了炫耀、猎奇、浪漫等因素,而网上购物扼杀了所有这些美好的感觉。另外,图片与实物往往存在差异,在网络上看很漂亮的商品可能实际上并不是消费者想要的,因为图片的处理存在技术成分,同时图片只能看却不能像实物一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验证产品的好坏。这些都导致消费者更愿意到商场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产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互联网企业的内生因素则是希望谋求在现实市场中建立渠道和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消除消费者对网络消费的疑虑,增加消费者的信心,寄希望于将品牌移植到线下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偏差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落地是冒着很大风险的,这种风险主要是现实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品牌风险和人才风险等。除一些以在线服务可以延伸到线下与线上业务互动外,网络零售业是很难移植到线下的。

首先,虚拟经营与现实经营要素存在巨大差异。

在线交易与现实经营在经营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线上业务的经营特点和要素与线下业务难以相符,线下业务的竞争往往有着更为复杂的因素,而面对这样的竞争并非互联网企业的专长。同时,在线业务的推广模式与线下业务营销模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虚拟经营与现实经营在成本支出上存在巨大差异,企业的成本控制无法有效实施。在线交易的优势在于省去地面店租金和雇员等费用,但是,落地的店面费、市场管理费、卫生费等投入巨大,店面成本将直线上升。从在线销售到落地经营,增加了卖家的开店和管理成本。在虚拟与现实并存的情况下,企业难以开展有效的成本控制,很可能会侵蚀原有的虚拟经营利润。

其次,虚拟品牌在现实中将面临价值弱化。

谋求落地的互联网企业意愿是将网络中的虚拟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移植到线下,使虚拟品牌所建立起来的消费群体在现实中消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但虚拟线上品牌移植到线下时,其品牌影响力、号召力、吸引力是要大打折扣的。线上品牌只能代表在虚拟市场中消费者建立的好感、信任、忠诚、喜爱和消费意愿,是建立在虚拟业务之间的竞争。而现实市场中品牌林立,竞争激烈,消费者往往有着对现实品牌成熟的认知和选择偏好。虚拟品牌落地,一定会遇到与现实品牌强度竞争的问题,在强大的惯性认知下,虚拟品牌在现实中的价值必将极度弱化。

互联网企业的落地,意味着要面对与互联网行业完全不同的业务形态和管理模式,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的巨大差异很难在同一家企业和谐并存,业务之间、部门之间、人员之间难以有效地协同作战,将有可能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从某种角度而言,互联网企业成功的核心在于技术和对网民网络习惯的准确把握,并不具备传统市场中存活的竞争能力。比较而言,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技术、改善消费者网络体验、兼并收购线下领域和地理空间的扩张等策略很值得中国互联网企业思考和借鉴。

其实,中国线上商务远未到成熟状态,还有大量的创新机会和开拓空间,中国消费者的网络消费也远未完全满足。与其在一个已经饱和的领域中艰难争夺空间,反倒不如在未饱和的市场中寻找依靠创新和持续改善带来的收益增长。

环境战略选择 第5篇

一、人类活动与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的递进过程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内容、方式,外在表现为人类活动的作用及其效果。

人类活动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人类诞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断争取生存条件,扩大生存空间,提高生存质量,人类活动从一开始就带有改造自然的意义,正是人类对自然逐步的改造,才使洪荒原野上出现了城镇、道路、农田、水库、大坝、矿山、工厂等人类社会的标志,所以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作用表现为自然环境的改变。二是对社会经济形态的作用。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思想文化因素等五大类基本要素[1]。人类活动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其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加,社会规范愈来愈完善,社会文化不断繁荣,物质生产愈来愈丰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

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时而发生冲突,历史上,已引发四次大规模的生存环境危机。

由于不断新陈代谢,人口数量不断扩大,人类为了生存,早期是依赖于周围的自然环境,并逐渐使用天然火来改变进食方式,烧熟的食物提高了食品的可消化性,减少了食物中毒危害,促进了原始人类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时普遍引起原始部落原有生存环境内的食物资源相对不足,原始人类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迁徙。当地球人口密度很小时,迁徙是恢复生存环境活力的有效方式,但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高频率的迁徙就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这就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第一次生存环境危机[2],从而迫使人类寻找新的生存途径,原始工具的使用为人类解决第一次生存环境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原始工具的使用和采猎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的食物供应有了进一步保障,这就促进了人类的交流和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长,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地球上人口数量已由100万年前的12.5万增加至500万人[2],旧的采猎方法已无法获得更多的食物,于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生存环境危机,这次生存环境危机的解决得益于农业的诞生。

在农业诞生后的最初5000千余年时间里,农业经营方式主要停留在游耕农业阶段。随着医药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这时可供游耕的土地不断减少,不同部落和部落联盟之间争夺土地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不断引发大规模冲突。大约在距今5000余年前后进入第三次生存环境危机时期,这次生存环境危机的最终解决得益于金属工具的发明。人类逐步结束居无定所的生活方式,开始从事定居生活的传统农业生产。随着金属工具——特别是机械的使用和逐步完善,工业化进程加快。约在公元1763年,结束了长达8000多年的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自17世纪~19世纪的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随着蒸汽机、电力等机械动力代替人力、自然力之后,大规模的工业体系开始形成,工业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内,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世界人口不断膨胀,人类不仅只需解决生存问题,还努力提高生存水平,因此加大向自然界的索取和改造,其范围从生物资源到矿产资源扩展到生态资源;同时人工合成物和其它生产的废弃物引发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加剧。致使能源、水资源等基本生活物质和生产资料短缺问题日趋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日趋恶化,引发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

二、水资源与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关系

水圈是仅次于大气圈的广阔的生命维持系统。有机体本身大部分是由水构成的。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的有机体在内,其组成至少有60%甚至高达90%以上都是水[3],水也是多种生物的栖息地。

水资源问题成为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的关键与水资源属性相关。由自然资源分类系统可知,水虽是非耗竭性资源,但是易误用、易污染的资源。自从地球相继产生水和诞生人类以后,水发挥着生命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和生态资源等作用,当生产力不发达、人口规模较小时,水足以维持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其“不可替代性”、“有限性”、“稀缺性”等资源属性呈“隐形”状态,而未被人们所关注。笔者认为水源和水资源是有区别的,地球上所有的气态、液态和固态天然水应称为水源,具有“量”与“质”并可被人类利用的水源称为水资源。

一部分在时间或空间上不可以被利用的水源在经过适当的物质和知识资本作用后可转变为水资源,水源具有非耗竭之特性。但水资源在时空尺度和质与量等方面都是有限定性的。地球上陆地水量为0.48亿km3,占地球总储存水量的3.5%,就是在陆面这样有限的水体也并不全是淡水,淡水量仅有0.35亿km3,占陆地水储存量的73%,其中的0.24亿km3分布于冰川、多年积雪、两极和多年冻土中,现有技术条件很难利用。便于人类利用的水只有0.1065亿km3,占淡水总量的30.4%,仅占地球总储存水量的0.77%[4]。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也有很大差异。巴西、俄罗斯、中国、加拿大、美国、印尼、印度、哥伦比亚和扎伊尔等9个国家就占去了水资源总量的60%,在中东、南非等地区水资源贫乏。在时间分配上,降水主要集中于少数丰水月份,而长时间的枯水期是少雨或无降水,这种集中降水又往往集中在几次比较大的暴雨中,极易造成洪涝灾害,给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不便。

人类活动影响。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水资源需要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生产污染水源加剧,水资源可用量减少;再是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水资源无效使用量增加。现代工业生产以大量消耗能源和水为其特征,每生产1吨合成纤维需要2500-5000吨水,生产1吨铝比生产1吨钢需要多15倍以上的能源和10倍以上的水。目前全世界每年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对水的需求达3500立方公里,几乎占世界径流量的1/10[3]。这是以工业社会为背景,以生活、生产、生态所需水资源短缺成为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主要特征的根本原因。

当代水资源问题的形成是由于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在现代水问题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正如环保科学家保拉·迪萨多所言:“地质时期也曾发生过长期的干旱,但是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最终使生态达到了平衡。由此可以证明,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人为造成的后果,自然界本身没有错误”[5]。

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环境和改变社会经济形态之作用,对水资源造成影响,从20世纪 论文天下

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这类活动愈来愈普遍,规模愈来愈巨大,影响愈来愈严重。透析现实中的水资源问题及其成因,我们可以得出两点重要启示。

一、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人们依水而生、择高而居,近代以来人类兴修水利工程,只能一时或局部地解决水灾害及其水资源问题,现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需要把水资源问题放在与水相关即“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之中,采取各种技术、经济、行政和法律等综合措施才能解决长期和根本性水资源问题。

二、水资源复合系统实际是“天—地—人—水”互相耦合的复杂巨系统。水资源的自然补给来源主要由气候环境中的降雨、蒸发等因素决定,相对于某一地区其变化幅度小且时间尺度长,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产生及循环与地理环境(下垫面和地层结构)密切相关;人类活动一方面作用于水资源形成和循环过程,表现为影响水资源的产水量,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又在不断地“供、用、耗、排”水资源,表现为影响水资源的用水量和质量。

三、节水是协调人类活动与水资源关系的重要途径

依据水资源复合系统中“天—地—人—水”互相耦合关系,可以分析某一区域或流域内形成水资源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尺度内,①降雨量和蒸发量变化幅度较小;②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条件引起产流量的变化有增加和减少两种情况,例如:太湖流域人类活动剧烈,流域下垫面变化较大,根据太湖流域1956至2000年降水系列,采用“水资源产水量模型”计算得出,2000年太湖流域水资源产水量为161.4亿m3,建国以来该流域水资源产水量增长10.2亿m3,增长了6.7%,水资源产水量增加不多,这是南方水网地区的普遍情况,我国北方地区,由于下垫面改变,同样降雨条件下水资源产水量减少,例如海河、黄河流域产水量近20年来减少10%-20%;③社会经济发展使用水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太湖流域2003年水资源总用水量达到306.3亿m3,其中生活和生产用水量共298.3亿m3,占总用水量的97.4%,2003年总用水量比1980年的234.6亿m3增加71.7亿m3,增长了30.6%,其中一产用水量减少33.8亿m3,二产用水量增加77.8亿m3,三产用水量增加7.7亿m3,生活用水量增加12.7亿m3。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是必然趋势,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将随之增加,但必须有效控制。这是形成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方面,也是人类社会可以自我调控的最主要途径。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首开研究之先河,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企业、非营利组织、行业、区域和政府及其事物的各项管理中,战略管理是某一组织形式(事物)高层管理者为了该组织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

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我国政府以缓解人类第四次生存环境危机,解决水资源问题,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在充分分析水资源及生态与环境危机的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基础上,选择和确定的有效战略。

确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水资源危机战略选择的理念十分重要,这方面我们有深刻的教训。例如:水资源问题不是单一的技术问题,而是系统管理问题,在以往的水管理中,管理中心和重点在于技术和工程管理,而战略管理思想较为缺乏。也就是说,水是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互相耦合,客观存在“天—地—人—水”循环与互动关系的战略性资源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因此,在管理水资源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观念,没有从战略高度建立复合管理系统。

选择节水型社会建设战略,实现战略目标,重要的是将战略付诸实施并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在这方面政府与学术界已有很多成果。例如汪恕诚部长提出节水型社会工作十大重点,并指出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念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制度建设的一场革命。胡鞍钢教授等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最能够反映对治水模式转型的要求,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过程,需要水管理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选择,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

依据战略管理理论,管理有效的硬性要素是战略和策略、组织结构、机制和制度,软性要素是人员、作风、技巧、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节水型社会建设战略管理也是如此,特别要注重组织结构、机制和制度这两类要素。

节水型社会建设战略实施组织是全社会,不仅仅是水利职能管理部门和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职能管理部门发挥具体策略、监督、管理及其推进作用,全社会成员和多样组织参与,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组织形式。亚里士多德曾经过:大凡涉及多数人的公

共事物,常常也是很少有人关心的事物,对于公共河流及水资源来说也是如此。由于公共资源属于自由进入、不能排

他的物品,追求个人最大化的行为也就驱使个人只管使用,而不愿管理,以免支付一定的成本。国家以授权的方式允许各种性质的组织和个人介入资源管理,让多种类型的组织来履行和实现国家对集体资源的控制权,改变资源管理的单一结构,建立集体规范,使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沟通、监督和管理更加方便,使公众在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资源等方面实现合作,实现自利与互利的协调。

机制和制度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在公共资源的提取和使用方面,自利和互利的一致性常常并不明显,在公共领域,以自利原则为基础的自发合作行为,局限于一定的层次、范围和条件。自利与互利、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一致,需要建立特定的机制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在涉及公共的、长远的利益方面,自发合作机制并不一定能确保所有人都遵守合约,因为在别人都遵守合约,进行合作的时候,自己如违背合约则可能受益最大,所以,公共领域的组织制度,不能只依靠自发合作的契约机制,而需要依赖于伦理、法律、制度性的控制和强制。

环境战略选择 第6篇

【中文摘要】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然而近几年金融风暴的来袭使中国的钢铁行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一是国际市场的低迷导致中国钢铁产品销路变差,一是国内钢铁企业呈现出竞相购买进口铁矿石短视竞争现象。短视竞争的结果是中国钢铁行业的生产成本不仅增加了而且还受制于国际市场,而中国钢铁行业本身所进行的不过是高投入(高价从国际市场购进铁矿石)、低技术的简单重复生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亟需革新观念,从战略的角度进行调整和决策,把主要物力和财力放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上。本文沿着降低中国钢铁行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其生产柔性这条核心干线,采用博弈分析等方法,对中国钢铁行业在需求不确定下的战略技术选择问题深入分析、逐层展开,除了绪论及结论,本文的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了战略技术选择的模型。首先从企业战略技术选择中需要考虑的诸多问题入手,分别讨论企业进行技术战略和产量战略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模型的假设、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最优响应函数,分析各影响因素是如何发生作用的。(2)分析了中国钢铁企业战略技术选择的具体特征。首先介绍中国钢铁行业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分析这些变化趋势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然后从这些宏观数据和趋势分析中总结中国钢铁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后文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分析参数的确定提供支持。(3)采用博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国

钢铁企业战略技术选择的竞争问题。主要应用中国钢铁企业的历年数据,以前文所建立的理论模型为基础,按照模型分析过程研究中国钢铁企业的技术选择战略和产量选择战略与模型解的偏差,通过这种偏差寻找企业战略技术选择存在的问题。(4)提出了在需求不确定的环境下,钢铁企业应对竞争和技术选择的对策。本文回答了面对不确定环境下技术成本、生产成本和竞争企业数量等因素对企业最优战略技术选择的做出是如何影响的等问题,为钢铁企业选择柔性生产技术来应对需求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性的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英文摘要】Stee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i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However, the financial crisis struck Chinese steel industry, the main reasons are that the atrophy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leading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Chinese steel product market and that the myopic competition for the imported iron ore stocking.The result of the myopic competition in Chinese steel industry not only increases the cost of production but also be subjec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While, Chinese steel industry carry out the high-input(purchasing the high-price iron or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and the simple repetition of production in low skill.In this environment, the Chinese steel industry needed innovative ideas, focus the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on reducing production costs and increasing the technology content of the product.In this paper, we concentrate the decreasing of cost and increasing the flexibility of steel-making in Chinese steel industry, and adopt the Game theory analysis for deciding the choice of strategic options under uncertain demand.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in the following:(1)Firstly, Strategy choice model is developed.This part first discuss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technology strategy and production strategy taking different respects into consideration.Then we propose model assumption in line with reality, establish mathematical model,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all the factors, and propose theoretical assumption of application analysis.(2)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y technology choice of steel businesses in China are analyzed.In this par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Chinese steel industry and the relationship and mutual impacts between these the trends are introduced.Then problems faced with Chinese steel industry are generalized from these macro statistics to ensure the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of competitive analysis of China’s steel industry below.(3)Competition game analysis of strategy technology choice is proposed.In this part, the deviations

between model solu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technology choice and production choice are analyzed based on previous data of Chinese steel industry and theoretical model in chapter 3.Then problems existing in strategy technology choice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deviations.(4)Counter measures to deal with competi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oice for the Chinese steel industry are proposed.Numbers of 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enterprises to deal with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selection.In this paper,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analysis method are combined for answering how the technology costs, production costs, the number of competitors and the other factors that are faced by steel industry under the uncertain environment effecting the choice of optimal strategy, and the solutions are benefit for the selection of flexible production technology which are adopted to respond to demand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ve environment.【关键词】战略技术选择 博弈 竞争 【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

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英文关键词】Strategic technology choice game playing competition 【目录】需求不确定下企业竞争的战略技术选择

摘要

5-6ABSTRACT6-7第1章 绪论11-171.1 研究背景11-12的1213-1514-1516-17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1.2.1 研究目1.2.2 研究意义12-131.3.1 研究内容13-141.4 本文结构框架15-16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3.2 研究方法1.5 主要创新点

2.1 研第2章 研究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17-2

32.1.1 柔性技术研究综述究文献综述17-2117-182.1.2 生产技术选择战略研究综述18-20

2.2 博弈论相关理论

2.2.2 博弈的分类

2.1.3 中国钢铁行业研究现状20-2121-2321-222.2.1 基本概念212.2.3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22-23

23-30

3.1 企业战略技第3章 战略技术选择的博弈模型解析术选择中的问题23-242324-2

53.1.1 技术选择战略中的问题

23-2425-29

3.2 前提假设3.3.1 产量选3.1.2 产量选择战略中的问题3.3 模型建立、求解和分析择模型和分析25-2626-2727-29

3.3.2 生产技术选择模型和分析3.3.3 生产技术选择和需求不确定性的关系3.4 本章小结29-30

第4章 中国钢铁企业战略技术选择特征30-4530-3430-31

4.1 中国钢铁产业技术选择分析4.1.1 中国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4.1.2 中国钢铁产业技术改造情况31-32

4.1.3 中国钢铁产业企业数量32-344.2 中国钢铁产业产量选择分

析34-384.2.1 中国钢铁产业的生产成本34-364.2.2 中国钢铁产业产量规模36-38析38-42

4.3 中国钢铁产业需求特征分

4.3.2 4.3.1 建筑业对钢材的需求特征38-39汽车工业对钢材的需求特征39-40需求特征4040-41

4.3.3 油气运输对钢材的4.3.4 铁路建设对钢材的需求特征

4.4 中国4.3.5 钢铁产业需求特征分析41-42钢铁产业战略技术选择的参数确定42-4444-4545-58

4.5 本章小结第5章 中国钢铁企业战略技术选择的竞争博弈分析5.1 竞争博弈分析的思路与方法45-46

46-49

5.2 中国钢铁企业战略选择的博弈模型构建确定46-47品确定47-48

5.2.1 竞争企业

5.2.3 竞争产

5.3 中5.3.1

5.2.2 竞争市场结构假设475.2.4 竞争博弈模型构建48-49国钢铁企业战略技术选择的博弈模型求解与分析竞争博弈模型求解50-53

49-50

49-56

5.3.2 技术选择战略的分析

53-56

5.4 竞争模5.3.3 产量选择战略的分析型求解与理论模型求解的偏差分析5656-5858-63

5.5 本章小结第6章 钢铁企业应对竞争和技术选择的对策6.1 加强政府的角色和作用58-59

6.2 努力提高竞争力应对外来风险59-6161-63结论63-6465-69致谢

6.3 提高技术水平

7.1 本文主要工作及

参考文献第7章 结论与展望63-65

上一篇: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教案下一篇:学生交通安全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