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

2024-06-28

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精选9篇)

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 第1篇

把握新常态践行新理念谋求新发展

目前,我区农牧业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成功抓住机遇,有效应对挑战,农牧业就能顺利转型升级,实现“四化”同步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基固本、加力助跑。

一、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四改善、四创新”。一是改善供给体系,推进产品创新。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农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创新产品供给,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适销对路的产品。二是改善要素结构,推进科技创新。尽快推动农牧业发展由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依靠科技进步驱动转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是改善资源配置,推进制度创新,促进农牧业资源有效配置。四是改善经营方式,推进管理创新。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加快构建以农牧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

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任务重、难度大。在具体工作推进中,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和特色农畜产品供给,增加销路好、效益高的农畜产品生产,减少农畜产品无效、低端供给。二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加强对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不能因为政策调整损害农牧民利益、挫伤农牧民积极性。三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农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狠下功夫,加快补齐短板;另一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统筹谋划好各项改革。四是处理好力度和节奏的关系。必须循序渐进、有序有力推进,既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

当前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调结构。要调整优化农牧业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二是提品质。下大力气提高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三是促融合。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深度挖掘农牧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牧区新产业、新业态。四是去库存。去库存有一个过程,要把握好节奏,防止打压现在的市场。五是降成本。要着力降低农牧业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营销成本,实现节本增效。六是补短板。要进一步完善农牧业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大力弥补制约农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切实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农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是开展农牧业重大科学技术攻关研究。“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围绕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目标,凝练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科技重点项目,组织创新活动,破解发展难题,力争形成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不断提高我区农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院地合作、科企合作为载体,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三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系列政策,积极争取符合科研规律的经费使用、人才培养与引进、成果转化与科研服务激励等政策早日落地,切实提升全院整体创新活力。四是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打牢科技创新的基础。加强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加强人才团队建设,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系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 丹

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 第2篇

精准扶贫工作是当前各地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要紧紧围绕“以扶贫抓党建、以党建促脱贫”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贫困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集中精力,高质量、高标准落实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提升贫困村发展的“造血”功能,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配强班子,不断增强脱贫攻坚的“内力”。注重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加强贫困村党组织建设,着力打造服务群众意识强、担当履职能力强的贫困村党组织班子。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要建立转化升级工作责任制,明确具体责任人和转化时间表。切实提升贫困村“两委”班子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能力和水平。

抓好队伍,不断增强脱贫攻坚的“能力”。要注重选派机关优秀党员干部到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着力解决班子不团结、干事能力弱、集体经济发展慢等问题,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抓好村党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教育管理,培养扶贫攻坚“领头雁”。加强专题业务知识培训,切实提升他们的政策水平和领导能力。要强化对驻村“第一书记”的管理,严格落实日常驻村请销假、工作在村等制度,把“第一书记”考评纳入评先表优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精准扶贫作为践行“两学一做”的主赛场、主战场和主考场,帮助贫困村制定实施脱贫计划,选准好发展路子,落实好扶贫项目,不断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坚决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建好阵地,不断增强脱贫攻坚的“动力”。要大力实施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着力解决无办公场所和办公场所破旧狭小问题,逐步改善村级党组织办公条件。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结合贫困村实际,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扎实推进贫困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建好管好用好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作用,做到功能齐全化、办事高效化、服务快捷化,真正把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成便捷服务、便利活动、便于议事的综合阵地,为脱贫攻坚增添不竭动力。

新理念引领院校新发展 第3篇

一、带头更新观念

教学科研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过程,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不注重加强研究、把握特点、拿出对策、跟进解决, 一味用老眼光看, 按老办法抓, 循老路子走, 就会与教学科研的现实“拧着劲”, 工作举措与教学科研实情就会“接不上茬”, 教学科研建设就会落伍于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为此, 身为教师, 要把握趋势、探索规律, 及时为教学科研建设发展提出新思路, 拿出新对策, 解决新问题, 这是抓教学科研更有效、更长远的办法。

二、持续抓好一件事

抓教学科研没有方向不行, 但方向太多, 今天一个思路明天另一个思路也不行。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 对工作思路适时进行调整是必要的, 但调整不能过频, 特别是抓打基础的工作, 更要循环往复持续抓, 不能转换过快, 让人无所适从。实践证明, 即使是好点子, 太多了也会事与愿违。这方面, 我们既要强调每年集中抓好一两个科研, 形成重点突破;又要注重几年持续抓好同一个发展方向, 保持工作连续性。尤其对那些制约专业建设的科研“老大难”问题, 必须注重全过程抓, 持续不断抓, 从根本上解决好。把一项科研抓好了就可以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各人办好各人的事

只有注重分层次、讲职责, 各人办好各人的事, 各有专攻, 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抓科研的实效性。领导越俎代庖, 大包大揽, 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不适合做科研。更不能把抓得多、统得死当做责任心强、积极性高来肯定。否则, 只能是“累了婆婆, 懒了媳妇”, 导致工作程序、职责乱了套, 科研没法顺利开展。

四、确保科研有抓落实的时间

现在, 我们评价领导作风实不实, 仍习惯于看工作组的人数、抓科研天数, 常常把作风与天数多少画等号。实践证明, 评价抓科研的得失, 关键看科研的实际需要、抓科研的实际效果。如果把大抓科研理解为“多抓科研”, 就会给科研添乱, 造成科研“打乱仗”, 疲于应付工作组, 没有落实的时间。抓科研关键是依靠科研, 给科研抓落实的时间, 保留发挥潜力的空间。

五、尊重教师主体地位

教师是教学科研建设的主体, 只有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教学科研建设才能充满生机、创新发展。现在有的领导存在不相信教师、不依靠教师的现象。总认为自己站立点高、看得准、讲得对, 教师只要好好落实就能发展, 看轻了教师的聪明才智, 忽略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破除这一认识误区, 就要充分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 挖掘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遇事自觉求教于教师、问计于教师, 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科研建设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才能形成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针对学生特点、紧贴专业实际抓教学

对于大中专院校的学生, 其特点是理论基础比较差, 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 可以改进教学方法, 将相对单调的课堂讲授改为更生动直观而且更易于学生发挥水平的结合实际教学设备边操作边讲授的方式,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的特点, 而且也更贴近于专业实际情况,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练习应该符合现在社会各行业工作的实际情况, 学生通过院校的培训后能够很快适应实际工作岗位, 完成各种现实工作。这使得承担学生培训的教师不仅业务理论要扎实, 更要了解各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 熟悉岗位工作的要求和训练方法, 这样才能使培训的学生毕业后很快地融入到单位的组织管理和工作中去。这正是相当一部分教师所缺乏的能力, 他们并不是很了解社会上实际工作单位是如何组织进行设备培训与使用的。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使设备培训更贴近单位培训要求, 教师必须经常到各相关专业单位进行调研, 向单位的领导、各成员学习如何管理学生的培训, 如何组织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单位是怎样组织员工进行设备实际操作培训的, 提高教师自身的实际设备教学培训水平, 为进一步搞好培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开展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活动, 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 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是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 第4篇

认清形势才能把握大势,抢抓机遇才能乘势而上。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对城市副中心不断崛起对于核心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对2015年一季度“开局压力增大,平稳回升有望”的研判,碑林正面临着稳定增长与转型升级的双重考验。在这种形势下,碑林区冷静分析新常态、深刻理解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等机遇,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求突破,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政府转型,促进发展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驱动发展、规划引领发展、园区跨越发展、产业提升发展、管理保障发展、文化助推发展为路径,着力打造三大经济发展平台、三大优势发展产业、三大商贸产业聚集带、六大经济发展商圈、九大特色经济板块,将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长安路中央商务区建设和东关地区综合改造工程三项重点工作作为全区转型发展的总牵引,以硬环境的改善提升承载力,以软环境的优化提升竞争力,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推进地区综合改造,着力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

打造没有围墙的智慧型科技园区

近年来,碑林区紧抓中省市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辖区科教资源云集的优势,将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建设作为全区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致力于打造西部陕西乃至全国科技示范新高地,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按照“市区联动、校(院所)地共建、政策特惠、转型发展”的原则,推动发展方式从“资金投入”向“智慧产出”转变,建设产城融合型、统筹资源型、智力密集型园区。

产业带建设以“三区一轴多园”为核心框架,集中打造创意设计、工程科技服务、研发服务三个高端产业聚集区。同时,依托驻地高校院所的专业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工程為主线,形成创业孵化、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文化科技等新的科技服务业态和经济增长点,打造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在产业带三大聚集区内分别建立若干个“特殊管理体制、特别政策支撑、特有功能体系”的创新创业特别社区,促进大学聚集区向科学城发展,具有物理空间无边界、产业融合无边界、支撑服务无边界、资源整合无边界的特征,不但为老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同时营造创新创业微环境,形成“大学创新—科技创业—新兴产业—产城融合”的创新发展新格局,使众多怀揣创新思想和创富梦想的勇敢者迎来难得的创业机遇。产业带以科技服务业催化文化、旅游、商贸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转型,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这与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理念恰好吻合。

产业带建设实施两年来,取得重要突破,被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西安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一带一城”框架的核心内容,被授予西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称号。目前,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已经建成西部电力国际商务中心创新创业特别社区,总面积5000平方米,涵盖产品展示大厅、大学生创业苗圃等六个功能板块,被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授予“中国旅游商品研发基地”,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的“面向文化创意的3D打印一体化平台”已在科技部立项。创业特别社区入驻人才创业企业、大学生创业企业(工作室)等共38家。

长安路中央商务区

龙脉上一个成就梦想的地方

百舸争流,奋进者先。古城寸土寸金的核心城区—碑林区一直都以商贸业繁盛而著称,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势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领先优势。而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机遇中,面对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碑林区委、区政府以建设现代化美丽城区为目标,以长安路上高度密集的楼宇经济、金融信息、科技文化、体育资源为依托,全力打造西北第一中央商务区—西安长安路中央商务区,促进传统商贸业发展提档升级。

长安路中央商务区作为碑林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全新经济增长极的发展区,规划占地面积约4.55平方公里。核心区范围以唐长安城中轴线朱雀大街和现代西安城中轴线长安路为双轴,北起环城南路,南至南二环,东起文艺路,西至朱雀大街,占地面积约2.9平方公里,长安路CBD内拥有“中华迎宾第一门”—西安城墙·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荐福寺小雁塔景区两个著名4A级景区,坐落着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美术馆、陕西省体育场等众多公共文化设施。具有显著的中心性、良好的可达性和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区位优势突出,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

作为全市商务办公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长安路CBD将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引入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形成较高的金融机构聚集区;依托长安国际、大话南门、领先国际等商务楼宇,促进咨询、法律、会计、信息等商务服务业的壮大;以珠江时代世纪金花、王府井百货、中贸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为龙头,聚集人气商气;依托永宁门、小雁塔的独特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休闲特色街区,形成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CBD。

目前长安路CBD核心区已建成商务楼宇33栋,商务办公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入驻各类企业3592家,世界500强、中国百强企业及分支机构共计32家,各类金融机构34家。现代服务企业密集、金融机构汇聚、地区集团总部众多,2012年成功加入中国商务区联盟,为CBD的发展获得了更宽广的平台。整个商务区按照“科学布局、合理聚集、功能明确、互动发展”的原则,着力打造“一脉三心五区七街坊”的业态格局。

nlc202309011950

东关地区历史文化休闲体验区

“丝绸之路起点”上一块最亮丽的锦缎

碧波荡漾的皇家园林兴庆宫、颇具神话色彩的道教文化圣地八仙宫、集四方珍奇的皇室贵族上等奢侈品聚集地大唐东市、皇家寺庙罔极寺、百年历史教堂基督教东新巷礼拜堂……位于古城西安中心东侧的东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皇城的繁华高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足见这里昔日的繁盛。如今的东关地区建筑物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商业业态较为单一,街巷狭窄拥堵,停车位稀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该地区逐渐成为离城墙最近的棚户区,东关地区已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要求。

按照市政府总体部署,结合分区规划调整,在进行片区调查摸底和规划编制工作中,碑林区委、区政府着眼于东关地区长远发展,着眼于百姓生活幸福,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决定对东关地区实施综合改造。改造范围为:太乙路、环城东路以东的碑林辖区。改造用地规模7.1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30万,人口密度4.18万人/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综合改造定位为:集商业、文化、休闲、旅游、居住等核心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休闲体验区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展示窗口。改造将秉承坚持尊重历史、激活文明、提升产业、让利于民的理念。

遵循三个原则:以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更新为出发点,按照保护古都风貌的原则,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老旧建筑物进行分类,对不能拆除的建筑,通过综合环境整治、产权置换、建筑物立面改造等方式进行提升,充分彰显唐风唐韵。以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切入点。东关地区商业业态主要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商业形态较为单一,规模较小。通过对该地区的综合改造,在促进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城区面貌改变和人居环境提升为落脚点。既要将改造作为宏伟的发展工程,也要作為重大的民生举措,坚持不与民争利的原则,通过综合改造,改善居民群众居住生活环境。

改造将以贯通经九路为依托,利用棚户区改造政策实施城市综合改造,重点打造兴庆宫历史文化街区、八仙宫旅游文化体验区以及大唐东市为代表的碑林区“两宫一市”旅游景区新景观。通过打造“两宫一市”更新提升东关地区特色街巷,催生两侧用地市场化开发,将经九路片区建设成连接大明宫遗址、第四军医大学、八仙宫、兴庆宫、大唐东市、西安交通大学、青龙寺、曲江生态区的“城东文化旅游大通道”,在经九路片区形成“一轴、三片区、三核心”的总体架构。其中:一轴指经九路;三片区指长乐坊片区(历史文化休闲体验区)、东关南街片区(现代都市休闲活力区)和太乙路片区(教育科技产业区);三核心指八仙宫、兴庆宫和大唐东市。

东关地区犹如一只嬗变的蝴蝶,正在退去暗淡的外壳,即将渐显靓丽的羽翅;东关地区又如一片萌动的田园,种子正在播下,幼芽正在萌发,姹紫嫣红的景致就在前方。改造后的“两宫一市”将被打造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既是游客触摸历史、体验文化的最佳选择,也是投资者收获财富的不二商机,必定成为新的投资、旅游、安居的风水宝地,必将成为“丝绸之路起点”上的一块最亮丽的锦缎。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 第5篇

福建如何全面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以新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开创“十三五”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我们既要看速度,看增量,更要看质量,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和可持续的增长,只有实现这样的发展,我们才能把福建“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创新局面。一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发展新动力。健全完善创新发展新体制,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拓展创新发展新载体,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全力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形成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提升创新活力。二是着力推进协调均衡发展,增强整体协同性。完善陆海统筹发展格局,统筹沿海与山区、城市与农村、海洋与陆地发展,优化全省区域生产力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径;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三是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生态宜居家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健全绿色生态文化建设,形成绿色空间布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宜居家园。四是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要发挥福建自贸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等“多区叠加”的政策机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加快探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径,率先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成为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新高地。五是着力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公平正义。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 第6篇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 第7篇

构建经济发展新理论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作为西方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表现出历史局限性和理论局限性,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问题,更不可能破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这就需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经济发展新理论。

构建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新理论。作为发展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一直被推崇为指导发展中国家从落后状态进入工业化、现代化状态的经典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在一些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发展模式,如保持工资的较低水平以增加企业利润,扩大企业投资以加速工业化等。但是,这些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面对我国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时遇到的经济转型等难题时,就失去或部分失去了解释力和应用价值。这也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未能及时实现经济转型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原因之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指导我国在以下五个方面构建经济转型的新理论:一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引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二是从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三是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四是从注重“引进来”的单向开放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全方位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理论。发展经济学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工业化道路,即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也强调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等对推动增长的重要性,以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突出知识和信息技术对增长的重要价值,但它主要关注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新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而忽略了知识经济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元经济结构下的发展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和知识化,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就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将为发展中国家解决三元经济结构问题提供方向和思路。一是协调工业化与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协调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走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智慧城市建设协调互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三是协调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走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四是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巨大市场,为信息化快速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构建发展中国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理论。发展经济学虽然注重技术创新对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其重点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学习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技术创新。后发优势理论对处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推进技术创新是可行的、有效的,因为这类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通过学习和引进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加快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这一路径,有效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需要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的情况下,学习和引进技术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就越来越小,因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学不来、引不进的。同时,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也使发挥后发优势的空间越来越小。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指导我国从以下几个方向丰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理论:一是在一些科技领域占领全球科技制高点,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或前列;不仅要推进应用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整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寻求科学或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二是既要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推进技术创新,也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推进技术创新。三是通过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四是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环境。

打造经济发展理论新体系

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将在以下两个层面引领打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新体系。

在整体层面,基于新发展理念这一有机体系,把既有的一些经济发展理论和观点系统化为理论学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在丰富的中国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许多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等等。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背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和条件,以发展为主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的发展为主要构架,可将以上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系统化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体系,主要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具体层面,每一个发展理念构成一个具体的理论子体系。例如,创新发展理念超越了以往把创新主要理解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局限,提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四大基本要素,形成四位一体创新体系。这个四位一体创新体系的理论含义是:科技创新需要以重大理论创新为引领,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一切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的结果,是文化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创新促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后三者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前者,如互联网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化的繁荣,理论创新丰富了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则形成我国独特的改革文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丰富实践和经验,为理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条件,理论创新成果需要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中接受检验和得到完善。

获取经济发展理论话语权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及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将为我国在世界上获取经济发展理论话语权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彰显理论的科学性。这是由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继承性和包容性决定的。继承性体现在:把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是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理论一脉相承的;协调发展则源自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平衡理论,毛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以及“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理论等;共享发展理念则是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的深刻思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以及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等重要思想的科学继承;等等。包容性体现在:创新发展理念借鉴和吸收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有益成果,将其提出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纳入创新发展的子系统。此外,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制度经济学提出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科学成分也被吸收到了创新发展理念中;等等。

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 第8篇

经济新常态下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 符合“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特定阶段, 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 有利于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集中体现了我国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 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以五大理念为“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布局谋划是五中全会精神一大亮点。黑龙江省要找到结合点和创新点, 将五大发展新理念落实到位。

一、创新发展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 创造力经济悄然兴起的新经济时代, 要实现持续创新发展, 应与时俱进地不断进行理念创新, 并指导全面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等要以相应的理念创新为基础, 理念创新是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坚持创新发展, 将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 以此解决发展的新动力源问题, 从过去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将创新驱动战略真正落实到位。创新驱动战略联系实际可细化为四个创新。

一是观念创新出活力。观念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客观事物形成的相对定型化了的认识、看法、观点和思想, 它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观念创新就是对传统观念的否定和扬弃。以观念更新推动理念创新, 就是以扬弃为手段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行审视梳理, 紧密结合实践, 树立起与市场经济、企业发展和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理念体系。我们要创新思想, 彻底摒弃小农意识和计划经济的旧观念, 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树立发展新理念。

二是体制创新出动力。通过体制创新, 政府简政放权, 彻底摒除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旧体制、旧机制, 通过政府简政放权,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打造新制度红利, 解决发展的动力源问题。

三是结构创新出潜力。实践证明:速度决定增长, 结构决定发展。只有优化调整结构, 才能培养发展的潜力和后劲。黑龙江省受计划经济影响, 计划经济留下的旧结构明显制约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现代服务业不发达, 都是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去年黑龙江省经济下滑, 是结构性下滑引发的。黑龙江省要遏制下滑, 经济保增长就必须注重治本, 在结构创新上下功夫, 为今后经济发展营造潜力和后劲。

四是科技创新出竞争力。黑龙江省有哈工大、哈工程等一大批国家名校, 人才济济, 成果颇丰。黑龙江省要通过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 变成现实增长力, 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培养新的增长点。黑龙江省要重点扶植1000 户科技企业, 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将哈工大的3D打印技术和机器人技术进一步产业化,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兴省, 真正抓住“创新”这把金钥匙, 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我国已进入“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 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 黑龙江省要充分发展“互联网+ 农业”, 发展智慧农业;“互联网+ 工业”, 发展智能制造业;“互联网+ 旅游”, 发展智慧旅游。只有黑龙江省主导产业智能化, 才能建成智慧龙江。

二、协调发展

总结黑龙江省近几年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看到经济发展必须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包括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 投资与消费结构的调整, 注重从投资为主转为消费拉动经济, 这也是协调发展的过程。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也是工业大省, 按照协调发展的理念, 黑龙江省要做到三产三做。

一产要做强, 解决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注重农产品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解决附加值低的问题, 把大粮仓变成大厨房, 将农业大省升级为农业强省, 加快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步伐。

二产要做优, 注重解决工业大省结构欠优问题。黑龙江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省份, 制造业比重较大, 工业大但结构欠优化, 传统制造业比重过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过少, 高科技产业欠发达, 所以黑龙江省工业要做优, 贵在优化工业结构, 解决计划经济年代留下的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三产要做大, 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晚、比重低的问题。黑龙江省受计划经济影响, 现代服务业发展慢、比重低, 去年黑龙江省经济下滑, 从三产结构分析, 一产略有增长, 基本持平;二产工业下滑太大, 基本是慢增长;三产增长较快, 年均在10%左右, 也为遏制下滑做出了贡献。但黑龙江省目前三产比重仍偏低, 纵向和过去相比, 可以说发展很快、变化很大, 但横向和南方发达省份相比, 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结合黑龙江省实际, 注重协调发展, 特别是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做到一产做强, 解决黑龙江省农业大而不强问题;二产做优, 解决黑龙江省二产结构欠优化问题;三产做大, 解决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三产的协调拉动, 带动经济的协调发展。黑龙江省产业要努力实现中央五中全会提出的产业高端化要求, 坚持实现智能制造业立省, 战略新兴产业强省, 现代服务业富省。

三、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针对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黑龙江省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经济的发展不能靠牺牲生态、破坏环境换得GDP的高增长, 这是粗放增长的集中表现。黑龙江省今后的发展要注重生态环保。今年, 习总书记到贵州视察时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两条底线, 一是发展, 二是生态。十八大以来,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集中强调的新理念、新战略。黑龙江省作为生态大省、资源大省, 应从这些比较优势出发,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培育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黑龙江省的绿色经济应从以下四点着手实施。

一是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黑龙江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 全国的大粮仓。黑龙江省要借助寒地黑土原生态优势, 多生产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无化肥的有机食品和山间林地生产的非转基因食品, 打造三大品牌, 注重开发专业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市场、期货市场和资本市场, 把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 做出品牌, 做出效益来, 为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二是发展绿色生态旅游。黑龙江省有大冰雪、大界江、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湖泊这六大生态优势, 应将这些优势整合起来, 走绿色路, 打生态牌, 推出冰夏两都生态游, 开发绿色生态旅游品牌, 让全国的游客冬天到黑龙江玩赏冰雪, 夏天到黑龙江避暑旅游, 吸引全国游客, 将黑龙江省旅游业做出品牌, 做出特色来。

三是发展绿色新能源。黑龙江省受计划经济影响, 能源结构不合理, 以烧煤、油等化石能源为主, 造成资源枯竭, 空气污染等不良后果。今后黑龙江省要注重利用资源优势, 多开发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做大绿色新能源产业, 彻底改变黑龙江省的能源结构。

四是发展绿色建筑业。黑龙江省今后基础设施建设都要采取绿色节能的建筑新材料, 过去城乡小区建筑, 也要通过绿色节能改造, 降低煤耗量和排污量, 还老百姓一片绿水青山, 这种原生态的财富才更有意义。

四、开放式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35 年来, 一直坚持用开放带改革, 用改革促发展, 用发展惠民生。我们不能关起门来闭关锁国搞发展, 应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 研究黑龙江省的发展思路和布局谋篇问题。在开放式发展中, 黑龙江省有两个亮点问题, 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索。

一是黑龙江省是我国北部沿边开放第一大省, 主打俄罗斯, 辐射带动东北亚。黑龙江省在沿边开放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要建成全国沿边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黑龙江省近几年对俄贸易占全国的1/3, 对俄投资量占全国的1/4, 是全国对俄沿边开放第一大省。黑龙江省要抓住对外开放的新环境、新机遇, 加快黑龙江省开放式发展。

二是2014 年10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纳入省委“1543”工作新思路之中。今年中俄博览会, 龙江丝路带成为了一个新的亮点, 对外开放的主旋律赢得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黑龙江省要抓住龙江丝路带建设的新热点, 注重培育黑龙江省对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贡献点、沿边开放的新增长点和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拉动点, 将黑龙江省对外开发开放彻底融入开放式发展的新格局之中, 十三五要坚持基础建设先行, 建设好八大道路, 建成“一核、四带、一环、一外”的产业新格局, 为全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黑龙江省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 尽快申报建成东部以绥芬河、牡丹江为支撑的中俄日韩自贸区, 西部以哈大齐满为依托的中蒙俄自贸区。

五、共享式发展

共享式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均衡、公平与普惠。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 它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的全面进步;共享式发展是为了进一步强调发展的公平性;共享是经济增长或发展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没有共享, 经济增长不但没有意义, 而且是有害的, 必然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通过协调式发展和开放式发展, 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对经济发展的成果有认同感, 对惠及民生有更多的幸福感, 三感叠加, 提升黑龙江省居民的幸福指数。今后要把共享式、包容式发展纳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思路中, 在发展中注重分配公平, 彻底消除贫困, 摘掉黑龙江省部分地区贫困县的帽子, 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让黑龙江省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民生成果。

我们要对以上五个发展新理念深刻理解, 统一认识,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以更加坚定的决心, 更加有力的措施, 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 真正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新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十三五”时期引领发展的强大力量, 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大美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摘要:以五大理念为“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布局谋划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一大亮点。黑龙江省要找到结合点和创新点, 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式发展、共享式发展五大发展新理念落实到位。

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 第9篇

一、档案工作的新常态

(一)多样化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档案的来源、内容、形式、结构、归属、保存和利用,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档案的来源不光局限于组织单位,也可以来源于个人、信息媒体、网络、社会团体等。档案的形式由纸质档案发展为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

(二)电子化

由于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遍应用,电子文件正在大量产生,并进一步成为新产生文件的主体,加之电子档案的生动、形象、直观、便捷的优势,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档案形式,便于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越来越受到档案利用者的欢迎。

(三)网络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许多档案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公布出来。档案部门通过开通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发布档案公共资源、开展网络调查,增加档案工作的透明度。档案管理部门通过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转化,逐步实现了从“线下”服务到“线上”表达。服务方式逐步实现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到互动、从平面到立体的转身。

(四)社会化

过去档案工作是内部的,并以公务档案为主。对档案资源的公开、销毁采取消极等待、谨慎观望的态度。如今档案工作的重点已经转变为如何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大化地为社会服务,最优化地为档案利用者服务。档案也从档案馆“内循环”走向社会“大循环”,破除了档案工作的“孤岛”困境,使档案馆得以不断吸蓄社会档案资源,撬动社会合力共建档案文化。

二、档案工作的新思路

(一)更新思想观念

“大数据时代”赋予了现代档案馆更丰富的服务内涵、更立体的呈现方式、更便捷的传播通道。我们要通过数字技术,唤醒沉睡的馆藏资源,构建数字传播服务体系,让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用新的服务方式取代传统服务方式,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服务。

(二)加强科技创新

围绕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将档案科技创新纳入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档案服务领域科技标准规范。开展档案专用装备、软件,系统的研发应用,推进档案服务创新手段、提高效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一批档案服务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开展档案服务与科技融合示范工作。

(三)实行数字化转换

加快推进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服务网络,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有效保护,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加强档案大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加快推进档案数字资源在基层中的应用,实现“一站式”服务。

(四)提升服务能力

在保障档案安全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電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档案资源传输渠道。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推进数字出版,构建数字出版物传播平台。打造基层档案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应急服务平台。

(五)强化档案推送工作

加强档案资料和档案数据库建设,重点加强档案资料的收集、检索、研究和推送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项目所需的前期档案检索,中期档案查询与甄别项目建设的原创性、前瞻性及创新性,后期项目资料的补充及优化提升等提供系统的个性化服务,降低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工作的成本,实现档案工作服务方式由实体型向信息型转变,为地方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便利、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服务。

(六)强化队伍建设

加大对档案人员档案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使档案干部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成为档案事业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促进档案事业走出一条新路子,干出一番新事业,引领档案工作实现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常态。

上一篇:荆楚理工学院英语下一篇:七一中国梦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