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2024-06-29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精选11篇)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第1篇

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浅谈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来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个人能力,体会合作、分享快乐,不仅促进了幼儿对社会经验的了解,并使幼儿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而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给幼儿创设、提供一个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就如《纲要》中所说的那样:“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环境是指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它是一种隐蔽的潜能,可以通过幼儿活动这一中介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创设一个能满足儿童游戏需要的环境至关重要。教师从强调儿童是游戏的主人的观点出发,应和儿童共同成为游戏的创设者。角色游戏是一种幼儿自主创造性活动,其环境创设对幼儿发展的促进更具潜力,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对于如何创设中班角色游戏的环境有一点心得:

一.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让幼儿玩得轻松自由。

为了能使幼儿更多地体验到愉快感和成功感,我们必须为幼儿提供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即自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它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只有儿童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幼儿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鼓励的眼神、微笑的面容、及时的示意等,都让幼儿感到尊重、信任和鼓励,从而产生自信,更加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游戏之中。

二.美观舒适的区角布置引导孩子自由探索。

开放的环境布置有利于孩子在随手可得中自由地进行各种探索活动,舒适而美观的环境布置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秩序感,更有利于孩子初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创设游戏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材料的可操作性以及锻炼了孩子哪一方面的能力。如我所创设的娃娃家的门,幼儿通过钻爬可以随意进出;在起着隔断作用的同时又锻炼了孩子的钻爬能力,让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三.创设不同年龄特点的主题角色游戏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只有当环境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环境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幼教工作者要不断从观念到行为上进行着调整与变化,力求让环境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以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否则,幼儿只能被动的适应。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不同年龄特点的主题角色游戏的环境。如《娃娃家》,小班幼儿由于刚上幼儿园,对家始终存在着亲切感,所以我们首先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的环境,就是一个婴孩的世界,让孩子在家中感到安全、自由、有玩伴、有最自然的游戏,“家中”的一些物品(例如照片、用具、玩具)可让儿童自己带来,儿童的稚嫩的绘画、手工作品也不要小视,它们是家中体现小主人特征与表现力的宝贵装饰品;中班让孩子参与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包括布置什么,怎样布置,该否调整等,学习自己动手实现对环境的需求与愿望,教师给以最大指导、帮助;大班让幼儿自我设计、自我动手、自我决策、自主管理环境创设的方方面面,环境的内容、形式、材料的功能、类型、通过儿童自己协商、讨论、动手实现,教师予以热情地支持,与孩子合作共创。

四、角色游戏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我们由过去的权威型转变到游戏中的介入,常常以观察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变过去的包办代替到以幼儿为主体,即教师与幼儿一起确定游戏主题、分配好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制订游戏规则、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的介入要把握好度,不能干涉太多,也不能不干涉,要主动关心、照顾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与幼儿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克服游戏中困难,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满足幼儿的情绪、情感需要,尊重幼儿,从而感受游戏中的快乐。二是教师不仅是观察者,而是与幼儿一起思考、合作。三是在分析游戏的基础上,关注幼儿的观点,并提出例证,把游戏引入深入。教师的介入是影响幼儿游戏的因素,而不是唯一的因素,不是干扰,而是为幼儿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己亲自去实践、亲自去探索。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让幼儿扮演好想象的角色;满足幼儿想象的以物代物;坚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大胆的与同伴交往。使孩子们在游戏中社会性得到较好的发展。五.环境创设的材料的选择应从幼儿生活出发

创设环境材料的选择上不能盲目地追求那些精美的、逼真的操作材料,更多的是需要老师和幼儿共同去发现和创制新的幼儿喜欢的材料,只要建立“玩”的关系,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手中的玩具,则处处都是可以供幼儿操作的材料,如:片状的废旧广告纸、纸板、布、塑料薄膜等;块状的泡沫、积木等;点状的珠子、扣子,乃至开心果壳;纸板箱、瓶子、罐子、盒子等;线状的毛线、麻绳、丝带、塑料软管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可以丰富各个角色游戏的活动内容,同时也是幼儿平时都能接触到的,比较有生活经验的物品孩子们都比较感兴趣。除了单独使用外,更可以与其它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不仅给孩子选择的自由,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而且经济,不必花很多的钱。同时与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制作教玩具相比,更加省时省力,不易被破坏和损耗,也不怕被破坏和损耗。

虽然心理环境是一种抽象、无形的环境,但是它对幼儿发展,特别是幼儿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自由、平等、温暖,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满怀信心地去游戏、探索、创造。教师不能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样布置,我想怎样创设”上,而应将精力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上,从而把孩子作为创设环境的主人,从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幼儿获得收获。以上,只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经验,我们将继续加强研究,继续深入。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第2篇

刘静

内容提要:

1、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要与教育资源相结合

2、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要有助于幼儿和谐发展

3、教师在班级环境创设中,应充当怎样的角色

关键词:班级环境 创设

意大利教育学家瑞吉欧认为,“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新《纲要》对环境创设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一个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优质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班级环境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与班级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发展,更是每个一线教师都应该关心的话题。

目前,班级环境创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布置相对静态、单向,固定的多,变化的少,装饰的多,实用的少;教师仍是环境创设的主角,环境的设计、制作以教师为主,缺少幼儿的参与;环境创设的有意性、教育性不强,不能与当下活动、幼儿需要紧密结合;活动区材料的丰富性、实用性、适宜性不足,更多体现成人意志,很难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忽视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由于这种环境创设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的,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因而环境失去了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要寻找教师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联系点,如何用环境来达到相互交流的欲望,寻找家园共育的支点,这也是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应该体现的方面。

本文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从“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要与教育资源相结”、“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要有助于幼儿和谐发展”、“教师在班级环境创设中,应充当怎样的角色?”,三方面谈我园及本人在实践中对班级环境创设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要与教育资源相结合

(一)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要与班级主题紧密结合

班级环境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环境创设尤为重要。首先,要创设班级主题墙,体现主题网络的特点,让孩子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之中,每一个主题中都有孩子作品的呈现,流动便于取放的环境创设,让孩子自己感受到进步,体验成长乐趣,同时,也给孩子之间相互交流创设平台,相互欣赏,共同进步。在每一个班的门口,都留有孩子的作品展示架,每一个学期孩子的作品,在展示完之后,都会放到总展示架上,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孩子可以自己翻一翻,家长也可以自己翻一翻,从作品中,来真实的体验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每一学期末,都会将孩子的作品,针对性的装入孩子的个人成长档案,当孩子在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就会有一本很珍贵的幼儿园生活学习活动资料,里面装点孩子成长的足迹,其中有老师的评价,由家长的心声,希望能给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

(二)班级特色装饰

教师们比较细的地方也想到了,那就是幼儿园室内配合区角的装饰。例如:根据自然角位置特点,教室前窗的上方装饰成森林,隐隐约约的树叶之间有老虎在走动,猴子在树枝玩耍,还有小猫在休息,缠绕的喇叭花,相互辉映,进入教室有一种置身森林绿色的感觉,与下面的自然角相互辉映,比较自然,便于孩子进行观察。根据班级图书角的位置,在图书角的上方,设置葫芦架,绿绿的树叶,葫芦娃在看书,与下面的图书角相互辉映。班班有大布帘,在保护墙壁的同时,大布帘的装饰与班级的主题墙,共同建构班级的室内环境。同时,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室门口也进行了装饰,并给自己的班级取名字,例如:根据自己所开展的教研活动命名自己班级的名字,大班开展关于绳的系列活动,于是他们把门口装饰成一只小蜜蜂在跳绳,并与大树回应,取名“跳跳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取名字,小班把教室门口装饰上串串红樱桃,取名为“红果果班”,比较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应着对班级区角的超市装饰为“红果果超市”,富有童真童趣,自然和谐一体的环境创设本身对幼儿的一日生活充满吸引力,让孩子有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进而积极参与幼儿的一日生活。

(三)家园互动栏的创设搭建家园互动的平台

家园互动栏,给予家长、幼儿园班级之间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传达教育信息,书写教育体会。老师们把家园联系栏的名称取得比较有创意,也很特别,例如:爸爸、妈妈看过来,家园碰碰车;迎奥运家园直通车,装饰得比较新颖别致。温馨的提示,亲切的话语,都会让家长忍不住看一看,班里今天又会有什么事情,家园联系栏给予家长很多的方便,使家园联系更加密切。

(四)区角材料要做到与教育主题相结合

教师可根据建构式活动教材中提及的对环境创设的要求,来投放丰富区角材料,做到区角与教育主题相结合,并作为孩子对教育活动的延伸部分,使孩子保持对某一活动主题的持久兴趣,并给予孩子区角活动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进一步探索、巩固我们的教育活动。例如:小班主题《小不点儿》,活动目标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正在慢慢的长大,教师就对这一主题的区角材料结合活动主题整体考虑,首先在娃娃家的创设中,让孩子从家带自己小时候的帽子、衣服、袜子等并用挂钩挂在娃娃家中,孩子在区角活动中自己进一步的感受已经长大了;同时让孩子带自己小时候的一张照片与现在的照片进行比较,教师制作像框与箭头,让孩子自己亲身的感受到自己长大了;在美工区中教师投放动物从小到大的图片,进一步然孩子感知,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通过系列活动让孩子多角度、多方面体验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

二、幼儿园班级环境 创设要有助于幼儿和谐发展

(一)幼儿树立小主人意识,自主创设班级环境

树立“幼儿是环境的主人”的观念,将环境创设视作“和幼儿一起创造充实的生活”(引自日本97年“全国幼教课程研究会”对环境创设的定位)当我们开展“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时,我向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欢迎春姑娘来到我们班里?于是孩子们开始各显神通,积极地参与到收集材料,布置环境的活动中。有的孩子带来了各种盛开的鲜花,有的带来了捕捉到的小昆虫,有的带来了小金鱼,还有的画了一幅幅漂亮的画。不少幼儿还不约而同地带来了他们和爸爸妈妈外出踏春拍摄的照片,兴奋地讲述着他们的种种趣事,还兴奋地喊着:“老师,快点把照片贴上去呀!”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分工协作,画的画,剪的剪,折的折,贴的贴,就这样,一派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象就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都开心地笑了。

我发现:凡是幼儿自主创设的环境,就是幼儿最感兴趣,最乐意参加活动的地方。每当看到孩子们直愣着双眼,专注地看着自己或同伴笔下创造的压扁的大脑袋、裂开的大嘴巴等画面,久久不愿意离去时,我由原先的担忧与不安变为了现在的欣赏与坦然。我不再担忧孩子们作品的粗糙和稚嫩,展示在墙面上会不会让人觉得可笑和难看。而恰恰相反,我觉得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特有的审美特点,敦实、稚拙的形象会令他们产生更多的关注与怜爱。

(二)以兴趣为出发点,洞悉幼儿生活,努力生成、创设幼儿关注、喜爱的班级环境

刚入园的幼儿对自己的家庭较为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因此在“开心宝宝”的这个主题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家中有谁?有些什么?爸爸妈妈喜欢做什么?等等。然后与幼儿一起收集“家”中的一些物品(例如,照片、娃娃喜欢玩的玩具、喜欢吃的糖果等),最后营造了温暖的“娃娃家”,让孩子们在“家”中感到安全、自由、有玩伴、能活动。

随着幼儿不断发展,他们有条件也有能力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因此应关注幼儿的发现,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环境创设应蕴含在幼儿的发现、关注点上。在班级区域的设置上,我们留有幼儿自发形成的观察区,即幼儿觉得有趣、奇怪的物品都可以放置这个区中进行观察。

实录一:蜗牛为什么爱吃树叶?

一个 雨天,我带领幼儿在幼儿园中散步,当孩子们看到草中有许多蜗牛吃着嫩嫩的树叶时,他们提出“为什么树叶是蜗牛的粮食?”“树叶中有些什么营养才会让蜗牛吃得这么肥?”“这种树叶是什么植物,它是不是蜗牛的粮食呢?”于是几个幼儿围在一起对植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我发现幼儿生成的这一问题十分有价值,植物是幼儿生活中十分熟悉、接触频繁,又十分丰富、易于收集和观察的材料。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在自然角里放了一些植物,还带领幼儿去幼儿园看其它植物,接着幼儿们也陆续从家中带来了许多植物。一时间,教室里像个“植物园”,教师以欣赏的态度和幼儿一起看植物,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提问,让幼儿积极讨论,发表意见,把个别幼儿的兴趣引伸为大家的兴趣,让幼儿对进一步探索“植物”产生了可能。

实录二:是球还是虫?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在轮胎里发现了一个个“小球”,仔细一看这些个“小球”还会在水里游戏。“老师,这些是什么?”“圆圆的像个小球。”“不对,不对,像个西瓜„„”一时间,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兴趣正浓。这时,我找来了一个瓶子,把这些“小球”请到了班内的自然角。孩子们还给他们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西瓜虫。

(三)班级环境创设的主题、内容、形式来自幼儿,并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透过班级环境创设,可了解幼儿的关注点、发展情况,看到幼儿学习的过程,看到不同幼儿在同一个活动中的个体反映,环境创设中幼儿们的学习热点。同时,也由幼儿的“关注点”、“发展情况”、“个体反映”、“学习热点”等再一次引发新的班级环境创设的主题、内容及形式。例如,我们在开展 “一起玩”主题活动时,与幼儿一起布置了一个“玩具之家”,那里面的各种各样玩具都是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小朋友可以到“玩具之家”里找“玩具”朋友做游戏,当玩具没人整理时,“玩具”要找自己的小主人。在这个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幼儿对车特别感兴趣,但又不认识。于是,我们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区角——“汽车制造厂”,以满足幼儿的兴趣,求知欲。

三、教师在班级环境创设中,应充当怎样的角色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中,教师应以这三“者”为指导,同时注重自己的教养态度和管理方式。

(一)聆听幼儿的心声,与幼儿共同布置班级环境

让幼儿真正成为班级环境的主人,教师首先要观察、了解、聆听幼儿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追寻他们的兴趣点。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渗透物化教育目标,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班级墙饰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环境,不是必然成为幼儿教育的因素的,只有当它进入幼儿的认知和情感世界,并被作为幼儿认识和体验的对象和材料后,才能真正成为幼儿教育因素。而且,它还要随着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只有这样,幼儿才能不断受益。为此,我们更换主题墙饰时,我们总是会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商量,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和见解,再将教师的想法与他们进行交流、分享,达成一致共识,最后我们共同分工、分头寻找材料。如在主题“亲亲小动物”中,我和孩子们共同设计了“小动物的家”,鱼的家在河里,鸟的家在树梢,老鼠的家在洞里等等,每个小动物有各自的家,小朋友帮小动物找到家后,才可到小动物家做客。通过幼儿有目的地与墙饰环境“交往”、“互动”,使环境转化为适合幼儿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孩子们在参与环境布置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信息刺激,获得各种情景体验,知识启迪,满足了幼儿对动态环境的好奇和求知欲,促进身心和谐的发展。

(二)注重环境创设过程中幼儿主体性发展

陈鹤琴指出:“通过儿童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环境要素是客观的,是被认识的对象,而幼儿则处于主体地位。环境要素的教育价值能否实现,要受到主体状态的制约,当幼儿积极主动地作用于环境要素时,环境要素对幼儿的影响就增大,反之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幼儿是班级的主人,在我们班的环境创设过程中,总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只是起指导和修饰的作用。例如在创设“西瓜灯节”的主题环境时,经过师幼的共同商量,最终决定,由老师写“西瓜灯节”这几个字,幼儿收集有关“西瓜灯节”报刊杂志的图片,画各种各样的西瓜灯或者拍摄照片。由于幼儿间有个体差异,但我更注意幼儿在参与过程中是否倾注了感情,只要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设过程中去,哪怕他画得拍得不太好,在我的眼里,都是一幅幅充满情感,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所以,我们让每个幼儿的作品都上墙,让每个幼儿都动动脑筋,参与到班级环境的创设。

总之,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应当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有目的的通过环境地创设和利用,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创造,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真正做到环境为幼儿服务,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吸取、收集先进的信息。让环境追随幼儿,使幼儿的身心更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书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江苏教育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李季湄、肖湘宁;

3.《学前教育原理》刘焱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4.《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研究》等各类相关杂志上相关资料;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第3篇

幼儿作为幼儿园安全环境创设的主体,是进行安全工作的核心。不同幼儿受家庭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的差异性,并在日常的学习中表现出自己的心态和内在需求。所以,在进行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安全创设中,幼儿教师应该将幼儿放在主体的地位,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去进行班级安全环境的创设。

教师是幼儿园班级安全工作的执行者,具有主导型的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是班级安全环境的创设者,既承担着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又承担着对幼儿进行安全帮助的工作。

家长对幼儿园的安全工作起着监督的作用,是幼儿园班级安全环境创设的合作方和监管者。首先,家长作为幼儿的监护人,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幼儿起着规范教育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教养,并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识。其次,家长对幼儿园的安全工作起着监督作用,以更放心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得幼儿园班级的安全环境创设与幼儿园达成一致,使幼儿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二、幼儿园班级安全环境创设的特点

(一)安全行为主体的不成熟性

幼儿园班级安全环境创设的主体是幼儿,以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3-4岁的小班幼儿具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其他能力有待提升,具有一定的行为模仿性。4-5岁的中班幼儿,开始展现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能够有自己具体化的思维活动、意识行为等方面的发展。5-6岁的大班幼儿,开始能够进行自我情绪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性有所提升,对教师的工作也开始配合,开始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等。

(二)安全工作多样化

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教育形式和安全类型造成了安全工作的多样化。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既可以进行生活中的渗透式教育,也可以在班级教育活动中进行。在安全类型方面,进行班级安全创设时,要保障幼儿的活动玩具、课堂教具以及生活用具等物质上的安全环境,以及为幼儿提供温馨、民主、尊重的精神安全环境,避免教师对幼儿进行体罚,甚至辱骂的不良现象,做到物质和精神安全的双重环境保障。

(三)安全工作有规范强制性

在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下,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对幼儿安全工作非常重视,并将相关要求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性的要求和落实,以保证幼儿能够有健康、安全、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三、幼儿园班级安全环境创设实施

(一)温馨舒适的生活活动安全环境创设

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主要有: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适应集体的生活、学会进行自我保护等。

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可以自己动手吃饭、穿衣,可以对自我需求进行有效解决,此外可以有适当的饮水意识。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可以自己吃饭的目标时,首先要保障幼儿的生活用餐环境整洁、安全以及温馨,并对所用餐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并培养幼儿按时吃饭的习惯和良好的餐桌礼仪。

幼儿能够适应集体生活主要表现在是否和班级同学合群,以及喜不喜欢各科教师等。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接触的第一个集体,进行环境的适应时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种现象在小班幼儿身上最为明显。所以,对于小班幼儿的不适应集体问题,幼儿教师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幼儿感兴趣的另一个生活环境。教师在引导他们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良情绪的排解和释放,并进一步地让他们尝试着更好地进行同伴的交流,真正地去适应集体。

(二)进行幼儿园班级安全环境创设是适应教学环境的需要

1. 作为安全环境创设的引导者的教师,需要掌握正确的安全知识和相关技能,保证自己教给幼儿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是科学可行的。

2. 有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意识,在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之后,针对性地从安全目标的行为出发,将幼儿生活中的有关安全经验和安全教育的相关课程结合起来,使幼儿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基础的安全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我保护。

3.对安全教育的时机效果进行后续关注。在班级安全教学中的时间一般较短,但是考虑到幼儿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教师要避免纯理论化的说教,从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角度出发,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更有效地进行理解。

4.学会对课堂的安全教育活动进行反思。反思之后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改进,这是教师在安全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反思过后能够将目标设置得更加贴近幼儿心理需求,使安全教育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安全环境创设是自由的

在进行区角活动的班级安全环境创设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进行材料投放时,对材料的掌控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进行适度的把握和控制。对小班的幼儿大多没有太强的合作意识,班级同伴关系不熟悉,进行材料投放时种类不需要太多,但每种的数量要和班级数量相对应,以免出现不必要的争夺现象。到中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团队合作意识,而且思维活动也渐趋频繁,所以在进行材料投放时减少数量增加种类。

2. 进行自由化的管理,教师在保障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随着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得到最佳的体验情绪,教师无需进行干涉。

3. 制定区角活动内的活动规则,尽可能地使每一位幼儿在区角活动时得到最多的快乐和满足,在制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让他们明白遵守规律是安全保障的最大前提。

四、结语

幼儿园班级安全活动中,幼儿教师在为幼儿提供安全环境的前提下,需要发挥引导作用,调动幼儿的参与性,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在安全环境创设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安全意识和最基本自我能力的培养。

摘要:幼儿园是教学的启蒙阶段,其环境的建设需要适应幼儿的心理发展,在进行安全环境创设时,需要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保证幼儿的安全,并在教学中适当进行安全教育的渗透。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安全环境 班级环境 幼儿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06-01

幼儿时期的孩子身心都处于初级发育阶段,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幼儿在幼儿园内的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幼儿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也是每个幼儿园的办学宗旨。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安全建设是幼儿园保护幼儿安全的有力保障,因此,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要求,有针对性的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十分必要,此外,良好的班级安全环境也可以收获更多家长的信任,让幼儿园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一、幼儿园安全班级环境的特点

1.幼儿的不成熟性

幼儿作为幼儿园班级安全环境的保护对象,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常情况下,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年龄普遍在3-4岁左右,这个时期的幼儿仅仅具有一些初级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动作的协调性上还比较欠缺,同时,幼儿的情绪作用大,这都为幼儿的安全保护带来了挑战;中班的幼儿年龄通常集中在4-5左右,这个阶段的幼儿比小班的幼儿更加活泼好动,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思维能力,但是在情绪控制方面还是较为欠缺;大班的幼儿年龄在5-6岁作用,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拥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并开始形成一些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并拥有十分旺盛的好奇心。这些不成熟的特点都给幼儿安全的保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幼儿园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以及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创设不同的班级安全环境。

2.强制性的安全工具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幼儿园的安全问题得到了教育部的深度重视,针对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安全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详细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幼儿园内的食品、建筑、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安全和质量。以期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保障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心理和生理安全。

3.种类繁多的安全工具

幼儿班级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复杂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教师模式的多样性、安全保护工具的多样性等等[1]。安全教育模式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以采用在生活中的渗透教育进行安全教育,也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集体教育活动来传播安全教育知识。安全保护工具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为幼儿提供安全的玩具、教师使用的安全教育以及幼儿在幼儿园内使用的安全的生活用品等等。此外,安全教育还涉及到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上的保护,避免对幼儿进行辱骂、体罚等等。

二、有效创设班级安全环境的措施

1.生活活动安全环境的创设

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生活活动主要表现在幼儿的生活自理、自我保护、对集体环境的适应等等。其中,生活自理主要包括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学会自己吃饭、饮水、穿衣服、如厕等等。幼儿园教师在这些生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应适时的为幼儿提供一个温馨、安全的活动环境,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幼儿接触的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主要表现在有一定的保护自己身体、规避危险的能力。幼儿园教师需要向幼儿传授保护身体的一些常识等等。幼儿对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与同伴的交流和与幼儿教师的沟通方面,尤其是3-4岁的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同伴和幼儿教师,更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的交往,同时4-6岁幼儿要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幼儿与其他同伴的合作意识等等。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耐心的引导和教育,积极的为幼儿提供一个温馨、快乐的班集体环境。

2.教学活动环境的安全

幼儿的教育活动需要幼儿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成长时期和幼儿的发育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教会幼儿学会控制情感,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等等[2]。首先,幼儿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安全知识教育;其次,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迅速掌握每一个幼儿的成长情况以及情绪情感,从而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具体的安全行为的教育课程和教学目标,并结合实际情况传授一些自我保护技能;最后,幼儿教师应时刻关注教学效果,通过对每个幼儿的细心观察,掌握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接受情况,并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3.幼儿园区角活动环境的安全

由于幼儿在区角活动时,活动范围较大,因此幼儿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区角活动时,首先应注意区角材料的投放数量,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投放不同类型和不同数量的区角材料,如小班的幼儿处在自我为中心,喜欢独自玩耍的阶段,幼儿教师在投放区角材料时,应减少区角材料的种类,增加区角材料的投放数量,方便幼儿独立玩耍;针对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处于中班和大班阶段的幼儿,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想意识,开始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幼儿教师在投放区角材料时,可以选择更多的材料种类,同时不必投放过多数量的区角材料。此外,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规则,以此来保证幼儿的安全,同时让幼儿明白区角活动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幼儿自身的安全。

三、结论

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创设一个安全的幼儿班级环境能够有效的保证幼儿的安全,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朱华凤.幼儿园安全和谐环境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3:116.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第5篇

幼儿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是在幼儿动作发展和思维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来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对幼儿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如何充分有效地让幼儿在这段时间中积极投入参与活动,得以充分锻炼,除了制定必要的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目标以及教师的指导外,在其活动中如何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环境创设和提供各种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活动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结合社会热点及季节变化,创设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情景性的户外体育区域环境和材料,注重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运动,自发生成,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有效利用活动区域-----关注幼儿园内自然环境

户外体育区域环境的创设和建立是开展体育区域活动的先决条件,必需要有较科学的理论依据来进行区域的划分。我们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园内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创设区域。

首先,充分利用塑胶场地周围的大型玩具,创设“小乌龟找妈妈”“黑猫警长游戏城”等游戏,让幼儿在情景游戏中练习钻爬、攀登等基本动作,发展幼儿钻爬、攀登等技能和大胆勇于探索等能力。

其次,我们将塑胶场地按小班幼儿的基本动作发展为主进行区域划分。如:将场地分割成三大块,一块场地创设“解救羊羊”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一块场地创设为“小青蛙捉害虫”的游戏,主要发展幼儿的跳跃能力;另一块场地设置为“逛世博会”的玩车游戏区,创设难易不同的道路,结合逛世博会的情景内容,发展幼儿各种基本动作和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等品质。

再次,利用场地周围的小路,开设“打怪兽”、“套圈”等游戏,进行投掷、向目标物投准等动作练习,发展幼儿投掷技能。

只有因地制宜合理划分活动区域,发挥区域的最大功能,才能极大地丰富幼儿活动内容,让孩子更积极、更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

二、有针对性投放材料,创设情景性区域环境------关注幼儿活动兴趣

从小班幼儿兴趣爱好来看,他们喜欢充满童趣、情趣、乐趣的活动内容。为此,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性游戏内容,激发他们对运动的兴趣。

如:我们针对幼儿爱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创设“解救羊羊”这个游戏,提供了羊羊图片、塑料砖、自制小树、长木板、轮胎、梯子、弧形塑料条、小木条、弓形玩具等材料,在穿过树林,走过独木桥,越过沼泽地等场所,将“羊羊”从“灰太狼”家救出。在这样充满童趣的情景性游戏中,幼儿兴趣十足,玩的不亦乐乎,从而达到发展幼儿走和平衡等动作,培养幼儿乐于助人的品质。

再如:结合社会热点,我们创设“逛世博会”游戏,提供小树、轮胎、用粗麻袋席子等自制道路、小木桥、自制大牛奶盒拖车、小推车、拖拉车、自制小房子、背篓、各国标志性产品等材料,通过让幼儿以开车去旅游的情节,尝试走不同的道路,感知各国的风俗,感受游戏的快乐,使幼儿在游戏中参与世博、了解世博,并培养幼儿勇于挑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情境性区域更能吸引小班孩子参与的兴趣,教师适宜地以角色情节刺激幼儿,大大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激发幼儿的挑战性,培养幼儿自信心----关注活动的强度、密度

户外区域活动最终目的是让幼儿机体得到锻炼,以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提高。适量的运动负荷能调节幼儿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量,保证幼儿运动后取得超量恢复的最佳效果,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在身体锻炼时,应注意活动中的强度和密度的协调,遵循“低强度、高密度”的原则。

我们在各区域的材料投放时,针对游戏特点和幼儿动作发展,提供难易不同的材料供幼儿尝试。如:幼儿刚开始参加区域活动时,我们在每个游戏区内创设几条同内容的比较简单的道路让幼儿探索。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我们不断更换材料或增加游戏难度,如:增加不同的道路供幼儿自主选择、在跳跃区内把绳索放高一些等,通过材料增加创设情节、器械的调节摆放增强幼儿活动的强度和密度,使幼儿的活动过程呈现一条波浪曲线。

活动器材的摆放、活动器材的难度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应考滤其多面性,呈“小步递进”状,让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以保护和促进幼儿的挑战与和自信心。

四、及时更换材料,提升区域活动质量-----关注幼儿动作发展

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他们不再满足现有创设的环境和游戏材料。为此,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对活动材料随时加以调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如:在玩车区域中,刚开始我们创设的是“送动物回家”的游戏,提供难易不同的两条道路(麻袋和席子铺成的路)和两种车(纸盒小车和独轮车),让幼儿拖着或推着车游戏;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我们增设独木桥和有一定坡度的桥,增加小推车和三轮车等,让幼儿有新的尝试,提升幼儿运动能力;到小班第二学期,我们结合社会热点,更换游戏情景,以“逛世博”的主题,变换场地形式,增加道路难度,提供自行车等材料,让幼儿尝试新的挑战。

再如:“小青蛙抓害虫”游戏,我们是从原来的“摘果子”游戏逐渐演变而来的,在游戏中我们逐步增加大小纸盒、游泳圈、跳箱等,增设道路难度,让幼儿尝试通过跨过盒子,钻过游泳圈,跳下跳箱跳等去抓害虫送小青蛙吃来达到不断提升幼儿的动作发展的目标。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动作的多方面发展,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只有不断更换材料,变换情景,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通过探索、尝试,发现多种运动方式和方法,激励幼儿面对困难,勇于挑战,从而培养了幼儿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发展了幼儿的运动能力。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第6篇

幼儿园环境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隐性课程”。所谓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幼儿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直接经验和形象事物的制约,因此好的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实习阶段,我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了班级环境创设的相关环节,形成了对环境创设的初步认识。

首先,我认为环境创设要依托教学计划,体现教学主题。在大二班时,我参加过一次环境创设活动,是对各个区角进行环境创设材料的填充。由于在对本月教学计划十分不清楚的情况下,我对各个区角进行填充时一则感觉没有主题可选,二则各个区角之间主题没有协调一致。因为在月教学主题活动中,各大领域是相互贯通和一致的,所以各个区角之间的环境创设的内容也应该有相似性,协调一致。而不是简单的填充一些与领域相关的材料、场景等。其次,环境创设更多地要有幼儿的共同参与。在小二班跟班实习时,很多家长和幼儿都很配合班级的环境创设工作。如在娃娃家环境创设过程中,很多家长会让幼儿带一些衣服、布娃娃等;在阅读区,有很多幼儿带来书籍供大家一起分享;在美工区,结合教学幼儿带来了自制的小风车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幼儿和家长都参与到了环境创设中来。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环境创设还要更多地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并且动手操作。可与幼儿互相讨论在各个区域如何进行环境创设,对一些好的建议吸收采纳并进行处理,适当地让幼儿参与进来自制一些环境布置所需要的材料,这样既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环境创设的目的何在,促进幼儿与环境互动。

最后,环境创设中,材料的选择及布置要体现安全性原则。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材料布置,要坚决采取措施。如悬挂在天花板上的装饰物品要牢固、轻巧,防止掉下来砸到幼儿。尖锐物品切忌放置幼儿能接触的地方,等等。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评比方案 第7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促进我园区角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我园教师的环境创设能力,更好地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我园结合**学前教育4D工作室《关于开展区级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评选活动的通知》的文件要求,拟在园内开展班级环境创设评比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评比主题:班级环境创设

二、参评对象:***幼儿园大、中、小各个班级

三、评比内容:班级空间布局、主题墙饰、区角材料

四、评比要求:

1.环境创设美观大方,布局合理,符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

2.能围绕课程内容和游戏需求创设,体现主题活动开展的轨迹,记录和呈现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

3.环境创设过程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4.活动区角设置应不少于5个,其中角色游戏区不少于3个,区角数量能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

5.材料的投放体现目的性、适宜性、层次性、丰富性、安全性、有成品、半成品和本土自然资源。

五、评比时间:2015年3月3日(星期三)中午1:00 1.各班班主任在3月3日之前上交电子版“班级环境创设方案”。评比时,各班老师要将班级环境创设的思路与具体内容作一个简要介绍(时间不超过5分钟)。2.本次活动的评委由幼儿园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组成:**** 3.2015年3月3日中午各班由保育教师代守午睡,所有教师在1:00准时参加评比活动。

六、奖项设置及推优工作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第8篇

一、调查目的

1.切实了解教师对区域活动课程的看法, 了解怎样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创设区域环境以及孩子们的具体表现。

2.为幼儿园课题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3.为教师培训提供实践的具体方法和理论基础。

二、调查内容:调查幼儿园各个年龄段的区域环境创设

1.合理利用空间:合理划分区域数量, 合理的时间安排, 丰富的区域内容。

2.投放材料:提供材料的目的性、适宜性、多用性。

3.教师对创设适宜环境支持幼儿行为的理解与意识。

三、调查过程

(一) 调查群体

1. 从我区四所幼儿园中, 随机选取小、中、大各两个班的区域活动。

2. 问卷或访谈幼儿园在职教师100人。

(二) 方式方法

1. 通过问卷和访谈, 了解教师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2. 参考教师上课的数据和过程, 反思教师区域活动的能力和提高的空间。

(三) 调查时间

2012年9月———11月。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问卷单选题 (抽样)

问题1:区域活动及其环境创设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否重要?

选项: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不重要

统计:76.3%;23.7%;0%

问题2: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有利于支持幼儿行为吗?

选项:是一般不是

统计:59.3%;40.7%;0%

问题3:班级区域环境创设的主体在谁?

选项:教师幼儿两者互为主体

统计:0%;0%;100%

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 76.3%的教师认为区域游戏及其环境创设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很重要;59.3%的教师认为, 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支持幼儿的行为, 但仍有40.7%的教师认为适宜的环境创设对支持幼儿行为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这说明教师的观念虽然已经有所改变,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仍有困惑。大部分教师也已经认识到, 幼儿环境的创设并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 应该让孩子充分参与到其中, 同时合理地利用好家长资源, 这也是创设适宜环境的有效途径。

(二) 问卷多选题 (抽样)

问题1:在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时, 应该注重哪个方面?

选项:A.兴趣性B.互动性C.主题性D.平衡性

统计:全选83.3%;选择A、B:16.7%

问题2:怎样的区域环境才是最适宜孩子发展的?

选项:A.与课程目标一致B.吸引孩子参与C.动态可操作的D.美观、童趣

统计:全选66.7%;选A、B、D:16.7%;选B:8.3%;选B、D:8.3%

问题3:你所在班级区域活动材料的主要来源?

选项:A.教师自制B.师幼共制C.园所购买D.幼儿自带

统计:全选69%;选A、B:17%;选C:11%;选D:93%。

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83.3%的教师教育观念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 他们在环境创设中能够关注到幼儿兴趣、当前教育的主题等各方面内容的整合。66.7%的教师认识到区域环境的创设要与课程目标一致, 吸引孩子参与, 材料操作性要强;69%班级的材料来园于家园多方的共识与合作, 93%班级材料来源于家长支持下的幼儿携带。家长、幼儿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三) 访谈与考察情况分析

1. 对班级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认识不足。教师存在重集体教学、轻区域活动的倾向, 视区域活动为教学的延伸或“摆设”, 适合班额较少的开展。于是, 将精力主要放在集体教学上, 幼儿园在教师教学考核和展示中也更多关注集体教学, 园本教研中听课评课多, 很少对区域活动进行认真备课和研讨;教师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中, 很少去研究思考与幼儿学习、发展的节律相吻合;有的班级在检查评比阶段, 区域活动内容很丰富, 但事后就变得有名无实了。

2. 不同年龄适用的时间不同。

通过调查发现, 在一周中区域活动的时间每天在2—3次之间, 每天2次的有40%, 每天3次及以上的占60%, 每天1小时左右, 在划定的地方上, 每班在5—8个之间, 一般有2—3个固定的区域, 3—4个流动区域;小、中、大班时空利用无显著差异。

小、中、大班材料投放稍有层次, 如小班以娃娃家为主, 中班以烧烤等角色游戏为主, 大班以智力游戏为主。有的材料投放过少或更新不及时;有的班区域中成品材料、固定性材料较多, 多用性、半成品、创造性材料不足。

3. 教师对次活动的指导存在心理障碍, 指导不到位。

区域活动主要通过环境材料来传递和承载教育目标, 而环境及材料是否适宜, 要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幼儿年龄特点、当前兴趣及相关经验、发展水平的深刻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上。所以说, 教师的指导对于活动的开展来说尤为重要, 虽然说, 教师有心对学生进行指导, 但对材料的投放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一些要求存在畏难心理, 指导水平一般, 往往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39%的教师抱怨客观条件所限, 班额多, 空间小。这说明教师的指导水平有待加强。

五、反思与建议

区域活动是一个重在利用环境育人的活动, 区域活动的开展应该在适宜环境的创设中。

在区域环境探究中, 我们深深意识到环境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环境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摇篮, 环境能激发幼儿相应的体验, 创设和利用良好的区域环境是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的有力措施。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环境创设;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76

一、幼儿园班级安全环境创设的构成要素

幼儿作为幼儿园安全环境创设的主体,是进行安全工作的核心。不同幼儿受家庭环境、遗传等因素的影响,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的差异性,并在日常的学习中表现出自己的心态和内在需求。所以,在进行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安全创设中,幼儿教师应该将幼儿放在主体的地位,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去进行班级安全环境的创设。

教师是幼儿园班级安全工作的执行者,具有主导型的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是班级安全环境的创设者,既承担着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又承担着对幼儿进行安全帮助的工作。

家长对幼儿园的安全工作起着监督的作用,是幼儿园班级安全环境创设的合作方和监管者。首先,家长作为幼儿的监护人,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并对幼儿起着规范教育的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教养,并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识。其次,家长对幼儿园的安全工作起着监督作用,以更放心地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得幼儿园班级的安全环境创设与幼儿园达成一致,使幼儿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二、幼儿园班级安全环境创设的特点

(一)安全行为主体的不成熟性

幼儿园班级安全环境创设的主体是幼儿,以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3-4岁的小班幼儿具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其他能力有待提升,具有一定的行为模仿性。4-5岁的中班幼儿,开始展现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能够有自己具体化的思维活动、意识行为等方面的发展。5-6岁的大班幼儿,开始能够进行自我情绪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性有所提升,对教师的工作也开始配合,开始具有较强的求知欲等。

(二)安全工作多样化

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教育形式和安全类型造成了安全工作的多样化。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既可以进行生活中的渗透式教育,也可以在班级教育活动中进行。在安全类型方面,进行班级安全创设时,要保障幼儿的活动玩具、课堂教具以及生活用具等物质上的安全环境,以及为幼儿提供温馨、民主、尊重的精神安全环境,避免教师对幼儿进行体罚,甚至辱骂的不良现象,做到物质和精神安全的双重环境保障。

(三)安全工作有规范强制性

在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下,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对幼儿安全工作非常重视,并将相关要求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性的要求和落实,以保证幼儿能够有健康、安全、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三、幼儿园班级安全环境创设实施

(一)温馨舒适的生活活动安全环境创设

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主要有: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适应集体的生活、学会进行自我保护等。

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可以自己动手吃饭、穿衣,可以对自我需求进行有效解决,此外可以有适当的饮水意识。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可以自己吃饭的目标时,首先要保障幼儿的生活用餐环境整洁、安全以及温馨,并对所用餐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并培养幼儿按时吃饭的习惯和良好的餐桌礼仪。

幼儿能够适应集体生活主要表现在是否和班级同学合群,以及喜不喜欢各科教师等。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接触的第一个集体,进行环境的适应时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种现象在小班幼儿身上最为明显。所以,对于小班幼儿的不适应集体问题,幼儿教师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幼儿感兴趣的另一个生活环境。教师在引导他们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良情绪的排解和释放,并进一步地让他们尝试着更好地进行同伴的交流,真正地去适应集体。

(二)进行幼儿园班级安全环境创设是适应教学环境的需要

1.作为安全环境创设的引导者的教师,需要掌握正确的安全知识和相关技能,保证自己教给幼儿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是科学可行的。

2.有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意识,在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之后,针对性地从安全目标的行为出发,将幼儿生活中的有关安全经验和安全教育的相关课程结合起来,使幼儿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基础的安全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我保护。

3.对安全教育的时机效果进行后续关注。在班级安全教学中的时间一般较短,但是考虑到幼儿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教师要避免纯理论化的说教,从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角度出发,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更有效地进行理解。

4.学会对课堂的安全教育活动进行反思。反思之后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改进,这是教师在安全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反思过后能够将目标设置得更加贴近幼儿心理需求,使安全教育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安全环境创设是自由的

在进行区角活动的班级安全环境创设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进行材料投放时,对材料的掌控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进行适度的把握和控制。对小班的幼儿大多没有太强的合作意识,班级同伴关系不熟悉,进行材料投放时种类不需要太多,但每种的数量要和班级数量相对应,以免出现不必要的争夺现象。到中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团队合作意识,而且思维活动也渐趋频繁,所以在进行材料投放时减少数量增加种类。

2.进行自由化的管理,教师在保障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随着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得到最佳的体验情绪,教师无需进行干涉。

3.制定区角活动内的活动规则,尽可能地使每一位幼儿在区角活动时得到最多的快乐和满足,在制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让他们明白遵守规律是安全保障的最大前提。

四、结语

标点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评比小结 第10篇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

开学一个月了,新生情绪都已稳定,园内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我园于9月底召集全体教师安排了一项重要任务:园内班级环创评比活动。评比时间定为2014年10月16—17日下午。

这次接到任务后,各班老师们都很快开始行动起来了,搜集材料,进行整体构思,主题设计等。很明显,整个幼儿园气氛都紧张起来了,经常会听到班级的老师们在讨论着某一个板块要怎么设计,缺少什么材料去哪儿找之类的话题。也看到大家虽然忙碌,但也是团结互助的。肖曼老师是我园美术老师,老师们都积极的找我和肖曼老师交流。同时我和肖曼老师是“有求必应”的。从安排任务到评比只有一周多一点的时间,但是各班级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这是孩子们和家长、老师有目共睹的。

环境最美的小

二、中二和大二班

这次评比,大家一致认为以上班级布置最美观、合理,而且让人感觉很温馨。这是与班级老师十天来的辛苦付出分不开的。这些老师都比较年轻,也许正是因为年轻,多了更多的创意;也许正是因为年轻,也多了些许努力的韧劲。每一幅图,每一个手工制作,每一个活动区的布置,都是精心、精致的。直到评比前一刻,老师还在做最后的修改和加工,这些老师的精益求精是值得全园老师学习的。

最有创意的蓝老师

小三班蓝老师的创意在本次评比中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班级由于墙面破坏比较严重,到处都是墙灰脱落的痕迹,所以布置起来并不容易。但是蓝老师巧妙地运用广告纸,遮去了很多的“丑”。她还找来废弃纸巾筒为原材料和以前班级的花瓣贴纸,在墙上进行粘贴,看上去效果真的很好,绿意盎然,让人眼前一亮。

最值得表扬的全体老师

每次幼儿园不管有任何任务,大家都毫不抱怨,总是以最认真的态度去完成。这次,在布置班级环境的过程中总是看到老师们忙碌的身影:搜集材料、制作手工、站在桌子上画墙饰„„叶娟老师也很好学,上网寻找创意等。不管评比结果如何,我都要说:老师,你真的是好样的!在说环境的环节,每位老师都表现得非常好。班级两位老师轮番上阵,把自己班级环境的创设思路、目标讲解的清晰透彻。介绍材料的投放和操作方法方面也体现出老师们对区域教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评分过程中,大家通过参观学习和交流,大家增长了不少见识,同时也受到很多启发。

活动过后,我总是会反思,因此也有更多的收获,这次班级环境创设也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班级环境布置所体现出的孩子的主体性不强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是与孩子的学习生活分不开的,应该是能体现孩子自主参与,与环境互动和对话的。虽然,各班都有孩子作品的展示,但是在主题墙的设计,及活动区的布置上,能体现孩子参与的东西不多,还有待加强。

二、班级环境布置中材料的使用不够丰富

除了个别班级能利用废旧包装盒、包装袋、瓶子、罐子等生活中的材料外,各班级布置教室所使用的材料仅限于幼儿园为其准备的彩色卡纸、即时贴、皱纹纸等。材料的使用过于单一,不能体现多元化及环保的理念。其实幼儿园环境创设,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材料真的很多:纸杯、饮料瓶、瓶盖、旧报纸等,都是我们可以变废为宝的材料。

三、区域材料的投放与操作过于保守

班级区域材料的投放方面老师们的思路还相对保守,材料可更丰富,更要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段及个体差异。因此投放材料的应有难有易。这是大家应该普遍关注的一点。不过大家初渋区域教学这个领域。能达到目前的程度已经很不错了。希望在以后区域活动实践中摸索出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四、评分标准不同意打分悬殊较大

由于老师们初次接触区域教学,对这个新鲜事物认识层次不一。认知度和理解度存在较大的偏差。出现了不同人员对同一班级评分时最高分达到98分,最低分58分的现象。其实这也是正常现象,随着老师们对区域教学的逐渐熟悉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这种现象会逐渐的消失。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老师们调节好心态不要过多在意名次,更重要的是这个参与的过程,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建议:

由于我园共有9各班级,实际参加评比的班级只有8个班。如果按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的评法,就会出现优秀奖二名的尴尬情况。是否可以以分数从高到低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其它均为优秀奖(5个)。

标点幼儿园助理:曾钦玉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第11篇

山东省实验幼儿园

幼儿园班级是幼儿除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地方,而大片的墙面环境最能体现班级特色,蕴含着教育信息。墙面环境作为“无声教材”,是促进幼儿的感知器,会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创设有价值的墙面环境单从理论上看是十分有意义的,然而又是十分不易的。现今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和解决。

一、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现存的问题

(一)教师对墙面创设功能及其发挥教育作用的片面认识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可见,墙面创设更加注重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针对幼儿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创设,把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之中,让幼儿园的每一面墙都发挥教育功能,然而,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墙面布置更注重的是墙面的整洁、有序、美观。因此,许多教师只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出发去构建环境,很少顾及幼儿的主动性、主体性。教室里陈列的也往往是教师精心制作的几件工艺品或从幼儿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几幅“杰作”,大部分幼儿的作品被冷落在柜子里。这种按成人心态、眼光来布置的教室,制约和影响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二)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成人化,幼儿缺乏参与性

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的主题内容主要源于三个方面:教师选取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教师从网络、杂志或其他园所借鉴来的,完全是教师的兴趣爱好。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喜好来设计班级墙面环境,而很少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一方面,墙面布置与孩子的视线应该是适宜的。但很多教师在创设环境时都忽视了这一点。以自己的身高为标准,幼儿伸手都够不到,更无法有效地与环境互动。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缺乏正确的导向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墙面环境创设大多是教师一手包办,忽视了幼儿发现环境、享受环境和在环境中成长的重要性。幼儿被置身于事外,没有被真正纳人其中。他们面对的是已经生成的墙面环境。其实,幼儿对于有自己参与创作的墙面更感兴趣,尤其是对展示自己作品的墙面有成就感、自豪感;同时参与创设墙面环境的过程也使他们感到满足、有趣。因此,如何摆脱创设的环境过于成人化,以及教师一手包办,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固定化

由于幼儿园工作琐碎繁杂的特殊性,教师把环境创设当成费时费力的任务来看待,墙面环境创设就成为一种负担,大多数教师想一劳永逸,环境创设一年到头缺乏变化。这样的墙面缺乏新鲜感,设计单调,缺乏趣味性,难使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有的班级幼儿已经升人大班了,而环境的创设还是中班时候留下的,很多墙面主题都已经无人问津了,教师也很少去关注和考虑其变化性。这样的墙面环境又有何用处?因此,如何做到既节省时间,又能创设一面多变的墙面环境值得我们深思。

二、对策分析

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应来源于幼儿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幼儿的发展,其成效应反映在促进幼儿发展的结果上。为了能发挥墙饰的教育性、幼儿的参与性和实效性,笔者通过对幼儿园墙面环境的观察、分析,及与教师的讨论,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列三点建议。

(一)教师应正确认识墙面环境的教育功能

墙面环境创设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教师应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针对幼儿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墙面环境创设,把教育意图渗透在墙面环境之中,让幼儿园的每一处墙面环境都发挥教育功能。具体可从墙面环境的行为指向、情感指向和认知指向功能三方面来认识。墙面环境有助于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一大指向就是行为指向,即通过对墙面有目的的安排,促使幼儿发生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比如中班的“今天我值日”,可以通过主题墙来教育幼儿值日生都要做些什么。通过图画直观、明了地告诉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幼儿便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值日生了。墙面环境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很好的情感体验学习,每一面主题墙都蕴涵着某种情感,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情感历程旅行。比如大班的主题墙“下雨啦”,幼儿在欣赏主题墙时很兴奋,画面传递了一种既兴奋又焦急的感受,小雨点快乐淘气的样子,小兔子和鸭子急忙赶回家的心情,幼儿仿佛置身其中,经历了一份快乐的心情旅程。3 墙面环境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马拉古齐曾说:“我们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的作用,利用墙壁的空间暂时和永久地展示幼儿和成人的生活。”按他所说,墙面环境可以记录幼儿、教师、家长开展课程的整个过程,为他们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反思的平台。墙面环境创设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让幼儿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儿童化,让幼儿参与其中

墙面创设儿童化,要求我们在创设环境时,应充分结合儿童的特点,创设一面幼儿喜欢的具有特色的墙面;要求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支持幼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使墙面环境不再是一种美丽的摆设,而是更好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桥梁,充分发挥幼儿在墙面创设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发挥墙面环境教育功能。因此,墙面布置的高度应与孩子的视线适宜,让幼儿能置身其中,形成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基本上在1米高左右,孩子平视即可看到。

墙面布置要突出班级幼儿个性化,积极引导儿童以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他们自身对世界、对自然的理解。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墙面环境,让幼儿将心里想说的话,或者将良好的表现行为通过画画、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教师还应鼓励幼儿细心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既给幼儿带来了新鲜感,激发了幼儿的强烈兴趣,又为幼儿的个性化活动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从而大大强化了环境同幼儿的互动。

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儿童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幼儿园班级墙面环境的创设最终是为幼儿服务的,墙面环境能否与幼儿发生作用,完全依赖于幼儿的选择。幼儿才是墙面创设教育价值体现的决定因素。孩子眼中有趣的墙面布置,除了要有自己的作品,图案形象要逼真有趣,以及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布置。幼儿对于有自己参与创作的墙面更感兴趣,尤其是对有展示自己作品的墙面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这样的墙面会引发幼儿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参与创设墙面环境的过程也使他们感到满足,感到有趣,对幼儿而言,这是一个游戏的过程。

(三)定期更换墙面内容,使墙面环境多变而有趣

生动、直观、动态的环境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园的墙面环境创设要经常改变主题墙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换墙面创设的材料,积极投放些幼儿喜欢的、新鲜的、有意义的材料。

在班级环境创设中,要考虑它的教育性,而不能盲目追求美观。如小班主题墙“晨区活

动玩什么?”就是一面变动的墙,教师通过创设这面主题墙让幼儿知道早晨进园应该做什么,让他们知道,周一到周五,小朋友在晨区活动玩的玩具是不一样的,这样就不会每天都要老师分配,而且这面墙还是变动的,当教师定期更换区域盘玩具时,就更换墙面上的图片,将新图片贴在墙上,墙上的图片直观,让幼儿一看就明白了,慢慢便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总之,要有效发挥班级墙面环境的教育功能,应增强幼儿与班级墙面环境的互动,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创造,让环境追随幼儿,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酒店库管个人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给老师的毕业感谢信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