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现代爱情诗

2024-05-26

感人的现代爱情诗(精选9篇)

感人的现代爱情诗 第1篇

作者:静心雪韵

穿越时光来爱你

淡淡的岁月,搁浅了曾经流浪的心,相逢的刹那,已然用尽了你我一生的等待。

——题记

细数流萤的晚上

可以为你留住一个夏天么

叩响门扉的稚嫩小手

托着两只顾盼生辉的,星船

你说,月儿的刘海儿有点乱

是不是刚才跑得太急

把想见你的心

放在了头顶

目光生出雾霭的年纪

谁和谁

在彼此的眸中久栖不去

草色,近,却无

清潭的纯净竟也能把夜润透

青涩的章节里

百花会挤瘦思念

却也把轻吻谱成旋律

哼唱在月亮之上

梦你的夜

夜夜都被马蹄敲碎

轻拈过的,那枝桃花

在雪色的异域粉白地绽开

等你踏破玲珑的心事

读,一个被思念潮湿的远方

渐次忘却

光阴里滋长的烦恼几缕

发如墨,颜似玉

又在轮回中和你谋面

相拥着躲进一个朝代吧

我们,不谙世事

雁字成行旭日待嫁

随风起舞的万千青丝

便是我盛世的嫁衣

摊开纤细的掌

波纹汇聚的生命勾勒里

你早已伫立,于

我今世的一水之岸

一种缘,我攥了多久

着墨不多的素描

任,柔情漾出欲成凉瓷的心

是你吗

将前尘的泪珠撕成薄暮的烟雨

蘸尽心怀里墨色的暖

提名,心归人住

走过你,就是另一个季节

云淡风轻,往事倦怠

可我的脚步却再也迈不出

这幅爱的写意

许是,久了

香茗投入杯底

忘记了等待浸泡的滋味

往事已经模糊

我们却执着地梦游,于

那段最美的华年

谁会悄然先睡,成为

另一个不能遥渡的彼岸

那些振动心灵的故事

一如盈盈活水

被默默掬走了纯白

花谢,梦沉,永夜。

不要伤悲,好吗

只要记得回家的路

那弯月儿就会一直在

或残或盈

或缺或圆

在天清地远的思念里

在风轻云淡的季节里

所有的月色

都会衔着温馨含笑归来

现代感人爱情诗四:在一阙清词上,许你……(诗词组合)

作者:蝶小妖

鹧鸪天

瘦尽今宵为了谁,茜纱窗下盼君归。筝音澹澹抚心曲,月色娟娟伴紫薇。

——摘自蝶小妖《鹧鸪天·无题》

还记得那一晚吗?一根水管

突然爆裂

镜面延伸的纹路

孤傲成一条五月河

那一刻,我多想让自己空白

一次一次

灌醉自己

你手拿一支无弓的羽箭

朝我射出锥心的故事

那一晚,我连划十一根火柴

想划亮天空

思绪紧贴心的部位

奔跑、奔跑。挣脱囚禁的尘世

玉蝴蝶

两心剥,田园唱晚,为忆选、第二家乡。驾星光,梦魂飞跃,隔地苍茫。

——摘自蝶小妖《玉蝴蝶·心曲》

一只玉蝴蝶,有话要说

却欲言又止

漂泊的人,该怎样抒写爱的童话

我站在思念的渡口

手,是迎风的帆

足,是起航的船

穿越沧海,到达你居住的地方

我探下身子

也许,我的`表达

还不够明朗

结结巴巴,甚至还有语病

但那只蝴蝶,在你的花园中栩栩如生

眉妩

笔端肺腑,展雪笺、诗意如诉。看江水潺潺,流淌在、寸心处。

——摘自蝶小妖《眉妩·无题》

胡杨的枝桠,正以风的速度

丈量心的距离

念你名字的沙弥

没了木鱼,如何诉

天空亮了起来,拽起我的爱情

穿越江水

我来时,你没有察觉。我不知道

横在我胸口的痛

究竟是你的骨,还是你的柔

捣练子

君赋月,我拈棋,一阕清词吟自痴。十指相间疑似梦,楚河汉界苦沉思。

——摘自蝶小妖《捣练子·相思词十四韵》

你临风赋月,我手拈围棋

这个场景

我精心描绘了很多次

那盘棋局,你赢我赢?无关紧要

今世,我只想慵懒地

卷在你的叶心,包裹前世的寒冷

你我约定

在一阕清词上,读瘦,一段爱情

感人的现代爱情诗 第2篇

请你悄悄地念一念我的名字,

并且说:有人在思念我,

在世间我活在一个人的心里。

普希金《我的名字》

《诗经》爱情诗的现代意义 第3篇

《诗经》中的爱情诗大多分布在“风”中,“风”是十五个地区的民歌,这些地区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在这些诗歌中,既有爱情的产生,也有约会的甜蜜和刻骨相思。在爱情观念上,这些爱情诗都是追求专一,自由淳朴;在表现手法上,既含蓄又率真。这些爱情观点影响了我国传统的爱情观点。

在《诗经》中,描写爱情的产生一般都和劳动相关,在劳动中,一对青年男女偶然相遇,也会激发爱情火花;也有的是在生活中偶然遇到,而产生情意。在“郑风”中,《野有蔓草》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景,“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描写的就是在春夏之交,一对青年男女在劳动途中邂逅。女孩清澈无邪的眼睛深深打动了少年。这样的邂逅在随后的生活中成为一种默契,总是在固定的地点相遇,久而久之,两人走到一起了。

在西周,虽然有“周公之制”这样的礼教,但这种礼教主要在于防止近亲结婚,使婚姻有正规的制度,并没有限制青年男女的交往。一般情况下,男女交往是比较自由的。这些情况在“召南”中的《野有死麋》中可以看出,“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这里描写的就是一个少女在野外见到一个少年,两情相悦,互生情愫。

在《诗经》中,不仅写了青年男女的相遇相恋,还写了他们在恋爱时的思念、互赠信物。

表现相互思念的作品,最著名的就是开卷第一篇,“周南”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其中的“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些句子,表达的都是在恋爱中,男方对女方的刻骨相思。

与此相同的还有“秦风”中的《蒹葭》,其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通过反复咏叹,表达了男青年对女方深切的思念,总觉得触手可及时,伊人又在遥不可及之处。这种含蓄委婉的表现方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风”中的《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里用排比的方式,描写了一个少年对采葛少女的深深思念,一日不见,如隔三月、三秋、三年,将恋人之间那种度日如年的痛苦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恋人之间互赠定情物,在《诗经》中也有体现,那时的青年男女赠送的礼物不是特别贵重物品,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物件,但却有特殊意义。在“邶风”中,《静女》就是描写这种情景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里的彤管,后人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是管为红色的笔,也有的认为认为是一种管状的红色植物,不论是那种,在被赠者眼里都是及其贵重的。

《诗经》中还有很多为了追求爱情,而不惜努力的篇章,像“邶风”中的《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描写的就是一个男青年为了与自己的心上人相见,在腰上绑上葫芦,涉水到河对面去找自己心仪者。

二、《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爱情诗,在观点上,追求的是对爱情的专一性,在表达时既含蓄又率真。

1、爱情的专一性

自古以来,对感情专一一直是我国优良的民族传统,这种传统古已有之,在《诗经》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诗篇。“邶风”中的《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这首诗通过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对感情的忠贞不二,其中的“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形象地表达了心不可移的坚定信念。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这两句话常被拿来引用,成为海誓山盟的代名词。

“王风”中的《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毂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其中的“毂则异室,死则同穴”,后来逐渐演变为“生同室,死同穴”,表达了生死不分离的决心。

“郑风”中的《出其东门》则是用男性的口吻表达了爱情的专一,“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这首诗表达了男子对所钟情女子的专一性,和后来的“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异曲同工。

2、爱情表达方式

《诗经》中的爱情表达,既有含蓄的,也有率真热烈的。这和不同的个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召南”《摽有梅》中,表达得就是含蓄型,“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诗中的女子用树上成熟后纷纷坠地的梅子,婉转地嘱咐自己的心仪对象,暗示他要抓紧时间前去求亲,因为时光流逝,自己也会像树上的梅子一样,会红颜老去。

在“郑风”《褰裳》中,又是另一种方式,“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女子采用激将的方式要求自己爱慕的对象前来约会,你要想我就赶紧来,你要不来,就有别人前来了啊!

“郑风”中的《叔于田》,则是用一个少女的眼光来描写她心中的“男神”形象:“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通过设问的方式描写了少女心中的男子的美好,他俊美仁和,聪明,而且骑射本领高于他人,这正是女子所爱慕的。这种率真的表达方式,在我国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极少出现,因而价值更高。

3、《诗经》中的爱情生活

《诗经》中不仅描写了爱情的产生及发展,还描写了生活中的爱情。《诗经》中有两篇《鸡鸣》,描写的都是女子婚后的爱情生活。

“齐风”中的《鸡鸣》描写的是贵族生活,“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对结婚不久的小夫妻,在鸡鸣时分,妻子提醒丈夫该上朝了,但丈夫说不是鸡鸣声,是苍蝇的叫声;一会儿妻子又提醒他,东方发白了,天亮了,丈夫说,那不是太阳,是月光,再睡一会;最后妻子发火了,说再不起来,早朝都要散了,你就不怕人家恨你?这首诗通过两人的对话,将小夫妻之间的恩爱描摹得淋漓尽致。

“郑风”中的《女曰鸡鸣》同样是描写鸡鸣时夫妻对话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这一对夫妻是平民百姓,妻子说鸡打鸣了,丈夫也说天要亮了。然后两人开始做计划,丈夫出去打猎,准备打下野鸭子和大雁回家,由妻子做成美食,然后妻子弹琴,丈夫鼓瑟。说着说着,两人又互表衷情。和《鸡鸣》的夫妻相比,《女曰鸡鸣》中的夫妻只是一对柴米夫妻,但他们的恩爱和前者相比毫不逊色。

三、《诗经》中的爱情诗的现代意义

1、《诗经》爱情诗对古代爱情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情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给人影响最大的就是它的专一性。有这样的结果,并非是《诗经》本身的魅力,而是后世人在研究《诗经》时,对那些自由奔放的爱情加以批判,认为是有伤风化。甚至对于《氓》中的弃妇也认为是咎由自取,程朱理学之后,对于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更是严加限制,用“父为子纲”这样的孝道理论来限制男女自由恋爱。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简直被视为奇耻大辱,尤其是女性。在后来的《诗经》学习中,对诗中的爱情描写基本就是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

2、《诗经》中的爱情诗的现代意义

自从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的妇女地位大大提高,恋爱自由也成为现代女性的权利,再也无人敢来禁止。

但时代发展到21世纪,我国的婚姻观又出现了新的变异,女性恋爱时自由了,但却少了古代那种纯真。

《诗经》中那些因为爱情而产生的刻心铭骨的思念,在当代已经被物质化和现代化科技冲淡,因为科技发达,很多通讯工具可以解决距离问题,还因为思想开放,愿意就可以随时同居。这样就不必再有那种相见难的愁绪。

古代人的爱情重在一个“情”字,看中了对方,就会一直坚守,不会因为物质的原因而放弃,就像《女曰鸡鸣》中的那对夫妻,将相守当做最大的幸福。也像《静女》中那样,对方赠送的任何小物品都视为珍宝。

但在现代,爱情被严重物质化了,尤其是女性,在选择对象方面更多的考虑到物质,房子,车子,求婚戒指都有严格的要求。有些人开始还是为了爱情的,到后来走上社会,受他人和社会影响,也会抛弃物质匮乏的有情人,去追求有财有势之人。

在赠送礼物方面,也变得越来越俗气,玫瑰至少99朵;戒指最好是鸽子蛋,这样一来,让原本纯洁的感情蒙上了世俗气。

《诗经》中,爱情故事在生活中还会延续,像《鸡鸣》和《女曰鸡鸣》都体现了这一点,因为有爱情,所以能够在一起就非常幸福,但现代的婚姻,很多人将物质放在首位。婚后总是忙着挣钱,夫妻交流越来越少,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婚姻也走到尽头了。也有的人是不满现状,老想着与人攀比,常常是妻子逼着丈夫努力,结果丈夫成功后反而抛弃了妻子。这都是金钱至上引起的后果。

从《诗经》中的爱情诗可以看出,生活幸福不仅仅是物质富足,双方维护爱情才是生活幸福的源泉。作为现代人,应该要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看看古代人对待爱情的态度。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西周时期的各地民歌,宫廷音乐、宗庙祭祀音乐以及史诗,一共有305篇。在创作手法上,采用的是赋比兴的手法。《诗经》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史料价值,其中包含着西周及其之前的社会生活,宫廷生活。在漫长的封建时代,《诗经》一直作为我国学子的必读书目。《诗经》中有大量爱情诗,表现了当时的爱情观点,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女性

参考文献

[1]陆跃升.试论《诗经》婚恋诗中体现的婚姻观[J].鸡西大学学报.2011(07)

[2]张莹.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J].大众文艺(理论).2009(14)

论《诗经》爱情诗的民俗 第4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社会状况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情景。《诗经》收录了305篇诗歌,其中有很多反映社会民俗的诗,而爱情诗尤多,包含了丰富的民俗事项。《诗经》所包括的地区为黄河流域以及汉水流域,若以现在的省份来说,西起陕西,东至山东,南至湖北,北至河北。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诗经》跨越的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其爱情诗展现了周王朝不同地区丰富的奇异多样的民俗画卷。

一、“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婚姻与追求个性的自由恋爱并存

《诗经》的《齐风·南山》中有这样的诗句:“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豳风·伐柯》亦有“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诗句,这表明,告父母,经媒人,已成为婚姻缔结的必要程序。

在经历了上古的群婚制、偶婚制后,周代已进入了一夫一妻制,恋爱结婚不再是男女个人的事,而是和两姓之好。男女婚姻要遵守周礼(周代统治阶级内部专用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所规定的婚姻规范,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即媒人,又称媒妁,古人解释说,媒合二姓之好,斟酌二姓日镯妁。男女到了婚嫁年龄,由媒人介绍两人认识交往,正如《礼记·曲记》总结为“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礼记·坊记》说“男女无媒不变”。这在《齐风·南山》、《豳风·伐柯》里可见。《卫风·氓》记写了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当初氓急于结婚,女主人公就理智地告诉他:“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可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礼俗,即使两情相悦,也要按礼俗行事。《郑风·将仲子》就记述了一位热恋中的女子对这种礼俗的畏惧,“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桧风·羔裘》也描述了一个女子欲追求所爱却心存顾虑,“岂不尔思,劳心忉忉”。如若违背礼,就会遭受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周礼的主要用途是维护父系血亲家长制为基础的等级秩序,其适用范围只是统治集团内部,所以《礼记·曲苑》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时民间虽受周礼的影响,但并不像后世的“礼教吃人”,再加上政府为繁衍人口,还实行一些诸如“仲春二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之类的宽松政策,这样,当时的青年男女可自由交往,追求心仪的异性,进行自由恋爱。如《召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描述的是一位正在郊外丛林中打猎的青年遇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他以言语向挑,以小鹿为赠,终于获得女子的爱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民俗。再如《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婉如青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写的是一青年与一美丽女子于田野上邂逅相遇的情景。此外,《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与城隅”,《陈风·东门之池》“彼美叔姬,可与晤歌”,《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等,都表现了这种自由交往、自由相爱的民俗。

二、采草采薪占筮民俗与投瓜报玉的生殖崇拜民俗

在《诗经》中有采草的民俗。其中,写人们所采之草种类不一,有荇菜、绿、薇、苹、藻、茆、卷耳、芹等等。其用途各异,有的用以食用、药用,有的用以祭祀,有的用来寄托采摘者的相思之情。从中多可以窥视到当时人们与这些植物的密切关系,是当时民俗文化现象的反映。

采草的文化底蕴是占卜。古人占卜,不仅用龟,也用草。《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卜”,即在龟甲上钻孔,用火炙烤,根据龟甲上烧出的裂纹来判断吉凶,“筮”,即用蓍草的茎来占卦。这两句写氓用龟和蓍草来占卜他们的婚事,得到的是吉卦,可以举行婚礼。可见上古有用草占卜的习俗。《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 彼周行……云何吁矣。”写一位女子边采卷耳边思念远行的丈夫,筐子总是装不满,最后将筐放在路边。随之,女主人公的思绪转向了想象她丈夫在旅途上远望故乡,以此来浇愁的情形。又如《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第一章)这首诗也是写女子思念外出的丈夫而出来采卷耳、绿草、蓝草。由于行役之夫逾期不返,对丈夫产生了深深的思念。用采草来表达思人的情感,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民俗。然而,为什么这些女子把采不满筐的卷耳偏偏放在道边上想象丈夫的哀愁?为什么丈夫预定五日回归,而在六日未返时终朝采摘绿草、蓝草?为什么所有思念远征行役之夫的妻子一定都去采草呢?事实上,从我国远古原始采集时期到原始农耕时期,采集与农耕一律由主妇承担。古代主妇中的女巫肩负着生活事物中的全部信仰行事,其中占卜占有重要地位。远古占卜术最为普及的便是利用采草进行求吉避凶的预测,以致发展出职业占卜巫师用蓍草占卦的巫术。草占的巫术观念普及民间,形成了习俗。远古妇女的思夫并不是什么用采草寄托情思的浪漫情调的方式表达,而是用占卜吉凶,传达对征人的牵挂之情,特别是到征人回归的道边占卜吉凶成为常事。目前在我国西南、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留有这种古俗,在山村道边摘草抛撒、稻草计数以观外出亲人的吉凶祸福。

《诗经》爱情诗中也用采柴伐薪来进行占卜。《小雅·车辑》就是以伐薪来占卜新婚大吉的。“涉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 ,其叶湑兮。鲜我觏尔,我心写兮。”(第四章)析薪,象征着新婚,“其叶湑兮”是指柞树叶长得柔嫩繁茂,象征新婚美好,从第五章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琴。觏尔新昏,以慰我心”诗句来看,这是在迎娶新人途中,拜祭高山,以柴薪占卜大吉,祝福婚姻幸福美满。《王风·扬之水》云:“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不流束蒲……曷月予还归哉?”这是一首戍卒思归之诗,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束薪、束楚、束蒲,皆代指新婚。将束薪投入“扬之水”中,其结果它没有顺水而流去。这就预卜这位戍卒很难与意中人相见,诗中“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等句,已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点。《郑风·扬之水》以束薪碰到岩石,停止流动,而占卜夫妻离别之苦。“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第二章)朱子《辩说》谓此男女要结之词。束楚、束薪都是男女结婚征兆。“不流束楚”、“不流束薪”都谓不祥之占,因而丈夫劝她不轻信别人的话。

《诗经》中的以花草瓜果、树木玉石为象征物,是先民的一种生殖崇拜。花草瓜果象征着女性的生殖器,树木玉石象征着男性的生殖器。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象征呢?从表面上看,花瓣、叶片、某些瓜果以及树木、玉石的形状与生殖器相似;从内涵上说,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叶片无数,具无限的繁殖能力,树木的笔直茂盛、玉石的坚硬,具有强悍的生命能力。所以远古人类将盛开的、树叶茂密、果实丰盈的植物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将挺拔高大的树木、坚硬温润的玉石作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以祈求自身生殖鼎盛、繁衍不息。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在这首诗中,木瓜、木桃、木李象征女性生殖器,代表着女性;玉石象征男性生殖器,代表着男性。《唐风·椒卿》诗中以花椒多实比喻丰腴的女性多子,实际上透露出花椒与人口繁衍的关系,深层暗示的是对女性生殖器象征物花椒的崇拜。《召南·采蘋》、《周南·苤苢》中女子所采的蘋、藻、苤苢用在祭祀仪式上,成为祭品,其意使女性获得植物的强大的繁殖功能。这是符合神话思维的隐喻原则的。卡西尔在解释神话隐喻原则时指出:“全部神话运思都受着这条原则支配,都渗透着这条原则……任何人,只要他把整体的一部分置于自己的力量范围之内,在魔法意义上,就会由此获得控制整体本身的力量。……它现在或一直是一个部分,一直与整体(不论多么偶然)联系着,仅这一点就足够了,就足以使它沾染上那个较大的同一体的全部意蕴和力量了。”《郑风·山有扶苏》中以“扶苏”(大树)、“桥松”象征着男性,以“荷华”(荷花)、“游龙”(红蓼)象征女性。

以花草瓜果、树木玉石象征生殖器是一种进步,格罗塞所谓“从动物装潢变迁到植物装潢,实在是文化史上的一种重要进步象征——就是从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这是一种由功利实用到仪式符号的过程。

三、恋于水与会于桑林的民俗

水是生命之源。周人生活于黄河两岸及其支流以及汉水上游,他们临水而生息,依水而繁衍。《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周人在水滨泽畔欢歌悲泣的图画。《诗经·国风》中,以水写意的诗作42篇,涉及恋爱的多达27篇水是青春男女相聚、恋爱之地。恋于水是当时一种民俗。

水边是引发情思的场所,《周南·汝坟》、《周南·关雎》、《陈风·泽陂》几首诗都是思念丈夫或恋人之作,诗中的主人公满怀着浓重的心事,不由自主地来水边派遣。茫茫的河水是人间无情的阻隔。《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主人公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渡过茫茫河水,去和自己的心目中的恋人想见,便只是无可奈何地望水浩叹、长歌徘徊。涉水是成功的恋情。《卫风·氓》一诗中女主人公两涉淇水得以与恋人成婚。《郑风·褰裳》中对她的追求者大声地说“如果爱我,就提起裙角涉过溱水来吧!如果你不爱我,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追求者了吗?”

为什么人们婚恋场所集中在水边呢?因为上古先民普遍认为:水是至洁之物,可以排除不祥,水不断能够洗去一切疾病灾难,而且可以促进美满的婚姻,解除不生子的疾病。水在人们的心目中,俨然就是孕育新生命的源泉和希望。

郑国所在之地有一些独特的有关水的风俗为别的地方所无。郑国的风俗,于三月上巳日在其境内的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祓除不祥。故《溱洧》一诗,诗人愿意与所悦的女子前往,而言三月桃花水下,方盛流而湟湟然,众士与女执兰而祓除。诗中言芍药,言别将赠以此草。《褰裳》、《出其东门》、《野有蔓草》等诗都与此风俗有关。此俗却不见于其他诸侯国。

在卫国,桑间也是青年男女聚合恋爱之地。《庸阝风· 桑中》:“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邀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沫”即殷都,也就是当时卫国的都城朝歌。“桑中”即桑间。“淇之上”即淇水口。在春秋时代,“桑中”已经成为男女情爱之事的代名词。

四、丰富多彩的亲迎民俗

《仪礼·婚礼》所载婚姻的仪节、程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亲迎是婚礼在仪式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庄严浓重、热闹的时刻,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

婚仪之中男方须亲自到女方家迎亲,以礼相待,且有较严格的规范。《郑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则反映的是当时盛行的“亲迎”之礼。《大雅·韩奕》“韩候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候迎止,于蹶之里”。就是写韩奕取周厉王的孙甥女、蹶父的女儿为妻时,亲自到蹶父的村子里迎亲。

但齐国因姜尚“因其俗,简其礼”,反其“礼所必亲迎”。(何休《公传隐公二年》注)《齐风·著》写齐国结婚民俗新郎不到女家行亲迎之礼,而是打扮很漂亮,把新娘从大门外面一直迎接到正堂。朱喜在《诗集传》中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婚礼,婿往女家亲迎,齐俗不迎亲,故女至婿门,始见其俟也”。

王候贵族亲迎很气派而平民亲迎却简朴。《大雅·韩奕》迎亲的队伍十分气派,“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而新娘的陪嫁也是“诸娣从之,祁祁如云”。《召南·何彼侬矣》“何彼浓矣……王姬之车”,则是写王姬出嫁时的车辆浓艳漂亮。《召南·鹊巢》中也写到一位贵族女子出嫁时的气派,“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而下层女子出嫁时的迎亲车辆则十分简单,《卫风·氓》中的弃妇回忆自己出嫁时的情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场面较为冷清,与贵族青年结婚时的盛大奢侈场面形成鲜明对比。

结婚时有人唱歌祝贺,一如今天的闹房之俗。《周南·桃夭》、《召南·鹊巢》、《唐风·绸缪》等都是祝贺新婚的歌辞。

《诗经》中大量的爱情诗,描绘出那个时代爱情婚姻生活的绚丽图景,生动展示了人类爱情婚姻,千载之下,依然鲜活,是观照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民俗的一面镜子。

最感人现代情诗 第5篇

三月下起了大雨,四月里遍地蔷薇

五月我们对面坐着,犹如梦中

就这样六月到了

六月里青草盛开,处处芬芳

七月,悲喜交加,麦浪翻滚连同草地,

直到天涯

八月就是八月,八月我守口如瓶

八月里我是瓶中的水,你是青天的云

九月和十月,是两只眼睛,

装满了大海,你在海上,我在海下

十一月尚未到来,透过它的窗口

我望见了十二月,十二月大雪弥漫

林白《过程》

经典浪漫的现代爱情诗 第6篇

爱是那么神秘

爱情,就像春风掠过西施的眼里

爱是那么甜蜜

爱是那么神秘

爱情,就像阳光温暖彼此心田

爱是那么甜蜜

爱是那么神秘

爱情,就像月亮照亮人生旅程

爱是那么甜蜜

爱是那么神秘

《诗经》爱情诗的现代解读 第7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文化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时至今日,这些抒发爱意和歌颂纯真爱情的诗篇仍然显得弥足珍贵。《诗经》为流传了2500多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少数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爱情文学经典。其中的爱情诗突出了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对爱情的纯洁而美好的感觉,少有礼教与世俗观念的束缚,且不乏哲理,发人深省,是人类早期的感情生活及中华民族源源流长的优秀品质的展示。它外在的情感生活及内在的精神实质都给我们当代的年轻人一种深深的震撼,让现代人们去领悟爱,学会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恋爱观,从心灵深处构建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理念,促进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健康和谐的.发展,促进社会不良风气的转变,本www.51lunwen.org整理提供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一、单纯美好,真挚自然

(一)生命本能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和谐,自由,平等的相互追慕

二、审美关照,人性感召

(一)审美:无功利的欣赏

(二)忠贞: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

三、健康质朴的择偶观

(一)男性的择偶标准

(二)女性择偶的标准

参考文献

[1][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10.

[2]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3]姜亮夫.先秦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2.

[5]《周礼》

感人的现代爱情诗 第8篇

新月诗派的主将闻一多称新诗节奏单元为“音尺”。他在《律诗底研究》中认为, “逗”是中诗节中最重要的, “大概音尺在中诗当为逗。‘春水’、‘船如’、‘天上坐’实为三逗。合逗而成句, 犹合尺 (2, 1, 3) 而成行也。”可见, 他说的音尺, 类似于中国古代诗歌的逗也就是顿,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音组。而徐志摩的《诗刊放假》中却指出:“……正如一个人身的秘密是他的血脉的流通, 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他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行数的长短, 字句的整齐或不整齐的决定, 全得凭你体会到的音节的波动性……”显然新月诗派在新诗的格律问题上有所分歧, 即韵律诗和旋律诗的分野。

闻一多的西方情结在诗歌中表现明显。闻诗更多透露出对世界的冷鹜甚至绝望。如《你指着太阳起誓》。失恋情绪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爱情的失望甚至绝望, 爱情在这里已不是海枯石烂的誓言和地久天长的厮守。真正的爱情是转瞬即逝的, 只一瞬间的感动就足以陶醉了。真正永恒的只是死亡, 那“不坏的千春”才是人生永恒的归宿。这明显带有西方的死亡意识。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是“不知生焉知死”, 是儒家重生入世思想。其次, 形式的西化。朱光潜《诗论》中认为, 西诗的单位是“行”, 每行不必是一句, 上行没有表尽的意思可以流注到下一行完成。中诗以“句”为单位, 大多数诗一句完了, 意义也同时完成, 声音也就自然停顿, 但情况也非绝对。中诗有些诗虽然分为上下两句, 但意义却不能拆开形成有规律的段落, 如“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彤庭所分帛, 本自寒女出”等诗句 (此类诗句很少) 。这首诗清楚了显示出向西诗分行学习的味道, 诗的第一句“你指着太阳起誓, 叫天边的凫雁说你的忠贞。”就分为两行, 上行没有表达尽的意思流注到下一行才得以完成。类似的还有《口供》和后期的奇作《奇迹》。虽然他的爱情诗创作并不丰富却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徐志摩作为新诗的一代领袖, 同时也是诗坛的一代情种, 他的大部分诗作都带着爱情况味, 不过处处显示爱情也就使某些诗失去了爱情诗应有的深度。他明确主张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对音节字句的分析不以为然, 在“理性节制情感”和“诗歌格律化”的口号下走出一条独特的诗歌音乐化的路子。古典主义的矜持和浪漫主义的理想和抒情使他形成了一种天才式的挥洒。虽然他作为新月诗派当之无愧的领袖, 事实上却与但多数新月诗人走的并非一条路子, 自成一格。他在爱情诗领域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与张幼仪、陆小曼的爱情纠葛, 与林徽因等女子的电光火石般的情感让他对爱情体味痛苦而令人回味。他对“爱、美、理想”的追求, 以爱情为心的婚恋经历以及天才诗人的敏感和手腕, 使得他的爱情诗创作几乎可以贯穿他一生, 甚至《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雪花的快乐》之类的含蓄隐晦的诗作都可以看做是爱情的呓语。至于《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跳荡》、《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偶然》、《别拧我, 疼》都是他爱情的波折和快乐的心灵记述。他的爱情诗都带着自叙传性质, 几乎都是他爱情的某种记录。

举《偶然》为例:“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的波心———|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林洙在《大匠的困惑》中认为是有所谓的“爱情的本事”, 但是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却具有了一种对爱情的超越, 即已经超脱出爱情的羁绊, 瞬间的体验成为永恒的咏叹。这与闻一多截然不同。相较不难发现, 徐诗在诗的节奏音韵更为自然, 没有刻意为之的痕迹, 更多中国古诗传统。中国古诗从《诗经》逐步形成“哀而不伤”的传统, 徐诗在理性节制情感的要求上达到了新月诗派的要求。通过诗的隐喻方式使爱情有了超越时空的意味, 这与闻诗对爱情的绝望和痛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的情感节奏、心理节奏与语言节奏的自然完美的融合使这首诗达到了新月诗派爱情诗的某种极致。新月诗派整体上还是颇致力于爱情诗创作的, 如沈祖牟《瓶花》, 刘梦苇的《示娴》, 孙大雨的《决绝》, 邵洵美的《女人》、《季候》都是爱情诗中的较有水准的创作。他们在格律、形式的创新还是内容情感都丰富着现代爱情诗。

扩大诗径和创作技巧两方面, 从爱情诗的发展来看, 早期象征派和现代诗派重在后者。他们使中国新诗逐渐摆脱了古典和浪漫的情调和技巧, 走进现代诗歌的领域, 在现代诗歌技巧和诗歌理念的更新是全方位的。可以说在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创作和新月诗派的新格律体的大潮之后, 他们真正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现代诗歌的创作———形式与内容的逐步现代化。

李金发的《弃妇》中, 弃妇形象表现了被遗弃的女人的落魄和痛苦, 这里的弃妇已经超越了被爱情遗弃的女人的意象而成为时代里苦闷青年的象征。穆木天的《落花》, 以落花象征人生的孤寂和爱情的愁苦, 朦胧情调淡淡愁绪与长长的诗句平缓的节奏, 总体上达到了象征的幽微, 然而在爱情诗的历史中还只是技巧的一个开拓和尝试而已, 与李金发一起开拓了爱情诗的新的创作技艺。现代诗派偏重于现代生活中的敏感和个人悲欢愁苦即所谓的“现代的情绪”, 其实是走进了“浊世的哀音”和“青春的病态”, 这与早期象征派诗歌有着天然的默契。他们对意象抒情诗的提倡是在继承中国古诗传统打破胡适“作诗如作文”和之前诗歌浅直缺乏韵味的倾向。这明显又是对早期象征派的诗继承和发展;而他们对新诗散文美的追求, 却是对新月诗派一次反拨, 在早期白话诗的“白话”、新月诗派的“格律”、初期象征派的“晦涩”之后提出了新诗的另一种美学主张。

粗略统计一下新月诗派的爱情诗, 吻唇眸心的出现率几乎占了大半, 如同旧诗中风花雪月的意象几乎成了一套隐喻系统。写到爱情必会出现这些字眼, 以至于一场约会、一个吻都要借助爱情诗记录一番。这并不是说不可以, 但是即使是徐志摩这样的天才诗人也会出现像《别拧我, 疼》之类的诗作, 其余的新月诗人更是陷入其中, 以至于对爱情本身的礼赞流于艳情般的书写了。再看象征派诗的晦涩也好, 现代派诗的散文也罢, 都是对爱情诗创作技巧的开拓翻新———戴望舒的《雨巷》在诗的音乐性上和意象的营构上还是没有超出新月诗派的影响;卞之琳的《鱼化石》“你我都远了, 乃有了鱼化石”, 这爱情的象征意味超过爱情本身, 还是在晦涩中挣扎不出;何其芳的《预言》倒是很具意味, 象征手法的运用, 句子的整饬特别是音乐性的追求都达到了现代派的一个高峰, 但是诗中“不幸的爱情”幻若一阵奇风, 吹过了只留下皱了的湖面, 象征的技巧盖过了爱情本事。

更值得注意的是爱情诗的这一次转机和开拓是长期被文学史忽视的。二十年代末直到三十年代抗战的爆发, 时代环境的逐步恶化使得现代爱情诗的这一次转机变得十分难得不可重复。他们摆脱了“湖畔诗”徘徊在爱情之外的渴求, 将现代诗歌技巧付诸实践, 使得爱情诗有了新的突破的可能。事实上, 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和现代话剧的成熟和丰收, 新诗尤其是爱情诗的成绩标志着现代文学的全面丰收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周晓风:《新诗的历程——现代新诗文体流变 (1919——1949) 》, 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1年1月。

[2]朱光潜:《诗论》,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4月。

[3]郑敏:《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

[4]刘象愚:《外国文论简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5]季镇淮 (主编) :《闻一多研究四十年》,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8年。

[6]谢冕 (主编) :《徐志摩名作欣赏》,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3年。

陈毅爱情诗背后的故事 第9篇

挥泪赋《忆亡》,痛悼爱妻肖菊英

1927年10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残部进驻江西信丰。朱德和陈毅召集当地开明士绅座谈,其间秘书进来,与朱德耳语几句,朱德马上叫陈毅去处理:有十几个战士抢劫了离城20余里的一家当铺。陈毅骑马赶去,命令战士列队听他训话。陈毅讲了革命队伍与国民党军队不同,革命战士应爱护群众一草一木,然后要大家把抢来的钱物交还,并查出三个为首的抢劫者,当场枪决,以平民愤。朱德很赞成陈毅的处理,宣布这支队伍由他和陈毅共同领导。就在此时,围观群众中有个年仅15岁的女孩,长得美丽端庄,她就是信丰县妇女解放协会主席肖菊英。陈毅风流倜傥的英姿和义正辞严的谈吐,在她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0年7月,活动在赣南的26、27、28纵队和赣南独立师合编成红22军,隶属红一军团,陈毅任军长,邱达三任政委。陈毅到任后,先在信丰黄泥排,后迁至犀牛和信丰城内,办起干部学校,自任校长,为红22军和地方武装培养骨干。肖菊英是干部学校第一批学员。她学习刻苦,发奋好强,不仅政治、军事训练成绩优秀,还是文娱骨干。肖菊英的美丽端庄、多才多艺,深深打动了陈毅的心。他俩在感情上越来越接近,并得到肖菊英父母的支持,很快订下了婚事。

当年8月中旬,为配合攻打长沙中途撤回的红一军团主力攻下吉安城,陈毅奉命率红22军开赴前线,干部学校的学员提前结业,肖菊英分配到红22军军部参谋处担任秘书工作。部队撤离信丰前,肖菊英和陈毅一同回家向父母告别。陈毅和肖菊英身着戎装走进家门,警卫人员牵着一匹白马和一匹黄马站在门外。肖菊英对父母说:“我们部队马上要出发开往远处,这次走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会。”她咬住嘴唇低声而坚定地说:“我已作好准备,如果革命不成功,不会再回来。”母亲抚摸着即将离别而又前程未卜的爱女,难分难舍,潸然泪下。陈毅见此情景,忙安慰岳父母莫要悲伤,并提议能否送一件肖菊英心爱之物作纪念。母亲深思了一下,看到门外肖菊英骑的那匹大黄马背上没有鞍子,便到内屋找出她自己陪嫁的一条红毛毯,搭在马背上。这条红毛毯,寄托了父母一片真诚的心愿:祝福即将离别的女儿、女婿以及红军部队旗开得胜,革命成功,早日回家团聚。

9月,时年29岁的陈毅率红22军到达泰和县城,与18岁的肖菊英正式结婚,婚后第二天继续向吉安进军,10月4日攻下了吉安。陈毅和肖菊英的蜜月就是在攻打吉安的行军与作战途中度过的。

红一军团攻克吉安后,在缴获敌人的文件中,发现了有关“AB团”的史料,其中涉及中共江西省行委和赣西南特委的某些干部。“AB团”是国民党右派在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中一小撮极端分子纠合起来的秘密组织,只存在几个月就自行消失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却认为赣西南的党组织存在“非常严重的危机”,必须来一番根本的改造,以“挽救这一危机”。遂于1930年12月初,派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政务处处长李韶九,携带总前委指示信,并率一连部队,到中共江西省行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富田,实施肃反任务,准备“找到线索来一个大的突破”。李韶九一到富田,就采用逼供信的手段,大量捕人。几天时间,在中共江西省行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及赣西南特委机关,抓捕了包括主要领导干部在内的100余人,致使机关内人人自危。在此情况下,中共江西省行委和江西地方武装红二十军的部分负责人便铤而走险,干了两件很恶劣的事:一是模仿毛泽东的笔迹,伪造了毛给总前委秘书古柏的信,制造要把朱德、彭德怀、黄公略打成“AB团主犯”的谣言,企图制造总前委分裂的局面。他们故意把此信送到彭德怀手中,彭德怀一眼看穿此信乃伪造,将信送给毛泽东,揭穿了这一阴谋。另一件事是,他们鼓动红二十军哗变,扣留李韶九,放出被捕人,并率红二十军西渡赣江,脱离总前委领导,单独到永新、莲花一带活动。他们沿途还提出“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彭、黄”的口号,这就是著名的“富田事变”。

“富田事变”给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以极大震惊,也使全党受到极大震动,错误认为“富田事变”是“AB团”里应外合,公开叛变。总前委对“富田事变”采取“坚决进攻的策略”,毛泽东以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名义,起草了讨逆布告,说:“段(良弼)、谢(汉昌)、刘(启)、李(文林)谋逆,叛变起于富田,赶走曾山主席,扣留中央委员,反对工农红军,反对分地分田。”号召中央苏区军民进行反击和镇压。于是中央苏区打“AB团”的肃反运动不断升格,导致广泛扩大化,给党和红军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富田事变”发生后,陈毅奉命去抓“AB团”重灾区的赣西南,担任特委书记。其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被击退,第二次“围剿”即将开始的关键时刻。陈毅从大局出发,伸张正义,释放了一大批被错抓的所谓“AB团骨干分子”,很快稳定了人心,积极投入第二次反“围剿”战斗。陈毅此举引起了负责肃反工作的领导人李韶九的怀疑和不满,他给陈毅扣上了“AB团总团长”的帽子,连肖菊英也被说成是“AB团骨干分子”。红22军政委邱达三已被当成“AB团骨干分子”抓了起来,肖菊英对陈毅的安全也十分担心。

此时,赣西南特委机关驻在兴国县城李家祠堂内,这祠堂原是清光绪年间江南提督军门李占椿的花园别墅,地方比较大。陈毅和肖菊英住在后边绣花楼上。肖菊英一面担任特委的机要秘书,一面还兼任特委妇女部长。夫妻二人互相支持,同甘共苦,始终坚定地战斗在一起。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结束后不久的一天,陈毅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叫他连夜带一名警卫员去于都参加紧急会议。他对抓“AB团”的错误做法十分不满,同肃反负责人李韶九有过激烈争吵,中共江西省行委书记李文林就是去开会被当成“AB团骨干”抓起来的,因此陈毅暗忖此行凶多吉少。临行时,他嘱咐肖菊英:“我去开会了,三天之内不回来,你就快走,到你老家信丰藏起来。如果我没事,我会派人把你接回来。”

nlc202309090639

陈毅到达于都后,才知道是开地方工作会议,部署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准备工作,其中有一项是要求各地立即停止抓“AB团”,纠正肃反扩大化,陈毅虚惊一场。陈毅在回归途中,遇到了国民党地方武装民团的袭击,白马被打死了,他只得和警卫员绕道步行,回到兴国县城已是第四天下午。

陈毅走后,肖菊英一直心神不宁,到了和陈毅约定的第三天晚上,她坐在窗前,望眼欲穿等待陈毅归来。她仿佛听到街上传来狗叫声,似乎又有人敲门,喜出望外,匆匆下楼去开门,可门外空无一人,使她大失所望。眼看天色微明,她彻底绝望,决心“和陈毅一起去”了,毅然跳入楼下的古井中。

陈毅满怀夫妻重逢的喜悦心情,推开李家祠堂大门,眼前只见白花挂在厅堂内,肖菊英全身湿淋淋地躺在门板上。此情此景,令陈毅心如刀绞。他强忍悲痛,将爱妻遗体埋葬。送葬归来,一夜无眠,含泪写下了《忆亡》:

余妻肖菊英,不幸牺牲,草草送葬,夜来为诗,语无伦次,哀哉。泉山渺渺汝何之?检点遗篇几首诗。

芳影如生随处在,依稀门角见玉姿。

检点遗篇几首诗,几回读罢几回痴。

人间总比天堂好,宿愿能偿连理枝。

依稀门角见玉姿,定睛知误强自支。

送葬归来凉月夜,泉山渺渺汝何之。

革命生涯都说好,军前效力死还高。

艰难困苦平常事,丧偶中年泪更滔。

肖菊英牺牲后,陈毅曾化装到信丰,向岳父母讲述肖菊英牺牲经过。1949年8月,信丰刚解放,时任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上海市长的陈毅,就致电中共赣西南区委书记杨尚奎,再次提到肖菊英牺牲和她尸骨被国民党军挖毁之事,托付杨尚奎向肖菊英亲属表示抚慰。1950年春,陈毅又致信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肖菊英的老同学钱益民,询问肖菊英亲属的近况,得知肖菊英父亲已去世,便邀肖菊英母亲、弟弟来上海会面。后来陈毅还根据肖菊英两个弟弟的技术专长,建议江西省有关部门安排了工作。1952年,陈毅又给肖菊英母亲寄去近照,以示对亡妻的怀念和对岳母的抚慰。

《兴国旅舍》书怀,追念亡妻赖月明

肖菊英不幸去世后,陈毅一直生活在感情的阴影下,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和省委组织部长兼妇女部长的蔡畅夫妇,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他俩主动当“月老”,热心牵线搭桥。1932年5月,陈毅与江西省少共儿童局干事、18岁的赖月明结了婚。赖月明原名赖三娇,是兴国县石村人,出身开明士绅家庭,17岁参加革命工作。她生得品貌端庄,能文能武,深得陈毅之爱。她和陈毅婚后,互相勉励,生活得很幸福。可是,陈毅工作在前线,赖月明工作在后方,他俩蜜月仅短短几天,以后两人一直是聚少离多。

陈毅和赖月明婚后第二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对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直接用于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而且“步步为营,堡垒推进”,中央苏区执行左倾路线的领导们,反对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战术,用共产国际来的军事专家李德的完全不适合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套战法应对。五次反“围剿”作战开始后,陈毅受命兼任西方军总指挥,负责指挥二十三军,警卫师,独立二、三、四、十一、十三团及江西军区各地方游击队,在招远、新丰前线作战,上级规定的作战方针是“阵地防御,步步设防”,作战十分艰苦。

1934年8月28日上午,战线已退到万安、兴国老营盘一线,陈毅来到三军团六师的前沿阵地视察,正值敌军周浑元部一个师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老营盘阵地猛烈攻击。陈毅视察完毕,作了指示,离开六师的前沿指挥所。就在此时,陈毅右胯骨被敌弹击中,造成粉碎性骨折,顿时倾倒,血流如注。

陈毅负重伤后,住进了瑞金云石山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赖月明闻讯十分焦急,得到领导同意,连夜来到陈毅身边看护。这是她和陈毅婚后较长时间的一次团聚,前后两个多月。

陈毅本应做外科手术,但医院没有电源,不能拍X光片,医生只得让他服药治疗保养。过了一段时间,陈毅烧退了,大腿仍是红肿疼痛,不能伸直,不能下床。他十分焦急,听说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就要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还没有一位中央领导人找他谈过话。10月9日,医院各科室的医疗器械、药品都装箱了,看样子一两天就要转移,陈毅在同病房的陈正人、周裕立二人劝说下,这才给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写了信。周恩来接信后,当天即派人把电台的一台汽油发电机送来,医院连夜将装了箱的手术器械打开,拍了X光片,为陈毅做了手术,取出体内碎骨。第二天,周恩来代表中央来看望陈毅,并传达中央的决定:主力红军转移后,中央苏区成立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项英任中央分局书记,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10月底,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从瑞金梅坑迁到于都县境内宽田。其时几路大兵即将压境,形势十分危急。陈毅首先动员妻子赖月明回兴国老家,赖月明舍不得离开丈夫,但这是革命大局,只能服从。陈毅不放心她一人走,特地派了宜黄县委组织部女部长万香一路护送。陈毅和赖月明分手后,陈毅将毛泽覃妻子贺怡、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儿子小毛、贺子珍父母亲等,分乘三条装钨砂和粮食的船,送到赣州郊区隐藏起来。接着陈毅就投入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艰险岁月。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陈毅率领的赣南红军游击队编入新四军。他下山后,几次派人到兴国寻找赖月明,都未见踪影。10月4日,陈毅亲自带着贺怡、宋生发前往兴国,就关于释放政治犯问题与国民党兴国县政府交涉。除了公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失散多年的妻子赖月明。

10月6日,宋生发打探到了确实消息,赖月明回到家乡后继续坚持斗争,不幸被捕,国民党一个姓方的乡丁看中了她,硬要娶她,赖月明宁死不从,跳崖自尽了。

对于赖月明可能遭到不幸,陈毅是有思想准备的,但一经证实,仍然感到五雷轰顶。回想起赖月明的音容笑貌,陈毅心中充满无限的怀念与苍凉,禁不住泪流满面。在那破旧的芳园旅舍,陈毅面对孤灯,提笔写下《兴国旅舍》表达自己的哀思:

nlc202309090639

兴城旅夜倍凄清,破纸窗前透月明。

战斗艰难还剩我,阿蒙愧负故人情。

当年陈毅送别赖月明,夫妻俩依依不舍的情景犹历历在目,想不到那次竟是诀别,从此二人天上人间,永无相见之日。一句“愧负故人情”,可见陈毅对赖月明牺牲的悲痛和内疚。

从《赞春兰》到《所思》,深爱娇妻张掌珠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后,陈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开赴前线抗日。1939年3月,周恩来陪叶挺从重庆来皖南军部视察工作。3月10日,军部大礼堂演出陈白尘编的四幕话剧《魔窟》,陈毅从江南来军部参加会议,也看了演出,对扮演小白菜的张茜一见钟情。一天晚上,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来看望陈毅,陈毅和他是老友,谈到了张茜,朱克靖介绍说,张茜是他从武汉招收来的,出生于船员家庭,是独生女,乳名春兰,学名掌珠,才17岁。陈毅得知张茜乳名春兰,魂牵梦绕,特地写了一首题为《赞春兰》的诗,诗曰:

小箭含胎初上岗,似是欲绽蕊初黄。

娇姿高雅世难觅,万紫千红妒幽香。

当年10月,朱克靖从军战地服务团抽了20多人,组成一个小分队,由夏时领队,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开展宣传演出活动,特地把张茜也派了去。11月7日,小分队在江南指挥部驻地水西村演出《魔窟》,缺少道具,张茜跑去找陈毅借军服,陈毅当即脱下自己身上穿的一套军装,让张茜拿走,他忘记了自己写的《赞春兰》诗稿还放在上衣口袋里。张茜回到住地,发现陈毅军服口袋内有东西,就掏出来看是不是重要文件,一看是首诗,便轻声念了起来,念完后顿时满脸飞红,想不到陈毅如此爱慕自己。她不声不响地将诗稿装进口袋里。

此后,陈毅几次与张茜见面。他放开心扉,向张茜讲了自己的革命经历和两次婚姻的悲剧。陈毅光明磊落的胸怀打动了张茜的心,两人的距离拉近了。不久,张茜又收到陈毅写给她的一首求爱诗:

春光照眼意如痴,愧我江南统锐师。

豪情廿载今何在?输与红芳不自知。

1940年2月,39岁的陈毅与18岁的张茜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驻地溧阳水西村结婚,当晚陈毅写下了题为《佳期》的诗,满怀甜蜜之情,记录下这个幸福时刻:

烛影摇红喜可知,催妆为赋小乔诗。

同心能偿深疑梦,注目相看不语时。

一笑艰难成往事,共盟奋勉记佳期。

百年一吻叮咛后,明月来窥夜正迟。

这对革命夫妻的爱情极富特色,陈毅的爱透露着戎马战将的深沉气魄,张茜的爱洋溢着青春激情。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陈毅与张茜聚少离多,陈毅时常写诗表达他对张茜的思念之情。1941年初,张茜从苏中北上盐城,陈毅久候不至,特地写了《内人东来未至,夜有作》:

足音常在耳间鸣,一路风波梦不成。

漏尽四更天未晓,明月知我此时情。

1943年11月,陈毅奉命由淮南赴延安,张茜怀有身孕,带着长子昊苏留在淮南。行前陈毅赋诗辞别:

我行访塞北,君留守淮南。

彼此单形影,独自料温寒。

留在淮南的张茜,生下次子丹淮,她带着两个幼儿,被组织上安排到津浦路明光站东南农村打埋伏,一直到抗战胜利。张茜思念陈毅,写了一首《寄怀》诗:

鸣声凄凄孤蝉哀,情思郁郁人伤怀。

行云慵步回苍穹,游子久留羁旅中。

空向行云凝眸处,望穿秋水人不至。

几番报归盼欢聚,几番又传归期误。

归期误,一别春秋已两度,幼儿长成双询父。

1945年冬,陈毅从延安到山东临沂,接张茜和两个孩子去临沂团聚。第二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张茜随陈毅转战山东。1947年8月,山东战场形势吃紧,张茜又生了三子小鲁,她带着三个幼儿随我军家属一道,由烟台登船撤往当时苏联红军驻守的大连港。由于我军不具备海上作战能力,撤退途中有同志遇险。消息传来,陈毅十分忧虑,特写了《所思》一首,其中有句:

蓦然昨夜梦中寻,又见汝身尽是血。

醒来虽然知是梦,难解愁肠千百结。

誓祝再聚不分离,但愿再会常欢悦。

长忆送汝登车日,屈指迄今已三月。

军中不羡愚夫妇,镇日相守到白头。

但望渡海天地宽,稳渡勿为蛟龙得。

张茜在大连,抓紧时间学习俄语和英语,直到上海解放,才和陈毅团聚。陈毅和张茜共同生活了30年,生有三子一女。1972年1月6日陈毅去世,第二年张茜也患了癌症,她抱病编成了《陈毅诗词选集》,于1974年3月20日病逝,年仅50岁。张茜留下了《陈毅诗词选集》,编成题后二首。

其一:

因病堪悲唯自勉,理君遗作见生平。

持枪跃马经殊死,秉笔勤书记战程。

波漾流溪冬月影,风回碣石夏潮声。

残躯何幸逾寒暑,一卷编成慰我情。

其二:

强扶病体理遗篇,争取分阴又一年。

把卷忆君平日事,淋漓幸会溢行间。

(作者系文史学者)

上一篇:初中作文400下一篇:作物栽培学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