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2024-06-05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精选8篇)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1篇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更加深入,这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发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发展的蓬勃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加强,涌现了大量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纵观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中国产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中国经济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勇于接受挑战。我们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我们更要警惕并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带来的冲击,尽可能的降低消极影响。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资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引进竞争的办法,燃起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国家应该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使相应的企业追求新技术具有更大的动力,积极完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可能对我国环境、资源以及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分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受发达国家的制约,还要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并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2篇

经济全球化――亚洲与中国

●经济全球化趋势无法逆转

●现代大公司目标是全世界

●国家实力体现在企业集团

桑兹卓姆(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全球化已经发生了。我们无法扭转全球化这一趋势,因为促进全球化发展的科技进步无法倒退。实际上,全球化的速度正不断加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弗雷泽(澳大利亚前总理):现在的全球化公司将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其产品和服务也同样如此。它不是将每个不同国家中的民族单位分开,而只有一个统一的销售单位―――全世界。公司活动中的某些方面显然是在地方上安排的,但公司的总框架将在全球的基础上组织,并在全球的范围内,从现有最佳途径中获得不同的生产要素。在今日的世界上,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满足国际市场的愿望。

诺伦(英国剑桥大学“中国管理办公室”高级经济学家):在当今社会,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每个国家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间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集中并表现在该国大型企业和集团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上。现实中的国际经济冲突表明,如果一个国家拥有几个大型企业或集团,它就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并能占据一个稳固的地位。例如,美国就依靠了通用汽车公司、波音公司、杜邦公司以及其它一批跨国公司。日本依靠6家大型企业集团,而韩国则依靠了10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

马西雷(博茨瓦纳前总统):在世界范围内,领导人们正越来越意识到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闭关锁国中生存,没有国际合作就不会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国界的贸易、政治、外交、艺术和文化协作在地区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这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司空壹(韩国全球经济研究所总裁及首席执行长官):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即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使亚洲金融危机传播至整个世界的罪魁祸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外汇交易日成交量为2万亿美元,但其中与实际经济活动直接相关的.成交量则微乎其微,其余大部分都是纯粹金融投机的结果。

宫崎勇(日本大和总研特别顾问、日中经济知识交流会顾问):“经济国际化”的背景有三个潮流变化:第一,人们的价值观变化,即人们从关心战争转为关心和平,对经济发展的期待感发生了变化;第二,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实行现代化改革,使国内经济结构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同时,采取贸易、资本、技术等的对外开放政策,其结果是市场经济超越国境,成为世界范围的市场经济;第三,促使第二潮流变化的信息革命的进展。

●学习控制经济全球化进程

●贫富间不平等正不断扩大

●放任金融系统将导致崩溃

●不平等引发新的国际矛盾

桑兹卓姆:全球化影响每个人,而且与严峻的经济动荡的风险和繁荣与危机的周期性循环密切相连。总的来说,纵观这些循环过程,我们认为全球化对发展和扶贫工作是有益的。另外,全球化是一个需要我们学习如何去控制的过程。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力,就可以降低经济动荡的风险。各国可以通过本国的政策和制度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动力为贫困人口服务。那些对公平有顾虑的国家不应为此而回避全球化。他们不应否认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益处。现在的挑战就是如何使这些益处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

拉曼军(泰国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泰国先锋农业公司董事长):现在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富裕国家要求进入工业化程度低、经济欠发达国家市场的话题。但我们很少听到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情况。发达国家中以前受保护的接受补贴的行业部门现在仍然受到高度保

[1] [2] [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3篇

一、定义及背景介绍

维基百科中全球化的定义为:“随着全球联系不断加强, 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以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紧密互相依存, 全球化也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1]。

全球化经常指经济的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 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 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2]WTO也致力于全球化的推动, WTO首任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曾说过:“我们 (世界贸易组织) 不再制定不同国家经济间的相互关系的准则, 而是正致力于单一的全球经济的宪法的制定。”

过去近30年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猛增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标志。

世界全体的贸易额从1985至2007年的23年间, 增加了约6倍, 年均增长约9.3%;并且贸易的增加比率超过了GDP年均增长比率 (约6.7%) 。出口占世界GDP总量的比率由1985年的15%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25%。世界的对外直接投资从1985年至2007年增长了32倍, 年均增长约17.2%, 远远超过了GDP增长比率。FDI占世界GDP总量的比率由1985年的不到0.4%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3.4% (1) 。这意味着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正在强化, 全球化趋势正在加剧。

二、经济全球化的观点

相对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证明地球是“圆的”, Friedman先生2004年2月的班加罗尔之行后意识到:“全球的竞技场变平了, 世界变平了。”他参观印度最大的信息产业Infosys后, 感悟到:人类历史上从来未有这样的时刻: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他们能够找到越来越多的合作对象和竞争对手, 人们将和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互相竞争和合作, 人们将会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上互相竞争和合作, 人们的机会将越来越平等。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电脑、电子邮件、网络、远程会议和各种新软件。

作为李嘉图理论的信徒, 他还相信: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壮大, 馅饼越来越大, 每个人得到的份额也会增长[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Bhagwati教授通过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证明, 中国的积极对外经济政策帮助中国的贫困比率从1978年的28%降低到1998年的9%, 这是全球化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他并不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他认为可持续的全球化进程应该是“被管理的”[4]。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tiglitz教授认为全球化并没有让尽可能多的人群受益, 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结构缺陷、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竞争。推广全球化的同时, 一部分地区贫富差距的扩大, 环境问题的出现, 经济的不安定以及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过渡出现的问题等需要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政策上的调整[5]。

我们充分肯定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同时也应该了解由于国际架构的不完善, 中国可能面临不仅仅国内的不安定因素。在正确理解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正负面影响的基础上, 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必要的宏观和产业政策调整, 使全球化真正帮助中国现代化建设。事实上, 我们已经看到了最近世界的不安定因素。

联合国公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 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期, 国际贸易前景暗淡, 发展中国家将受到深远影响, 全球在减少贫困、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可能大幅倒退。而爆发的主要导火索是2007年夏季开始的美国住房市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这次危机在2008年不断扩大, 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金融风暴再次引发了全面的经济危机, 发达国家已经陷入经济衰退, 新兴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迅速下滑, 包括过去几年经济增长强劲的一些国家。

下面将通过贸易和投资面来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三、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并且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贸易依存度提高, 中国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增强。

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突飞猛进, GDP由1985年的3090多亿美元, 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33820亿美元 (1) , 经济规模已经超越德国, 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经济年均增长11.5%, 比世界均速快了4.8个百分点。阿克塞尔德勒赫计量研究显示, 1975~2000年间, 中国经济全球化指数上升了2.14个百分点, 这直接导致了同期中国年经济增长率上升了2.33个百分点 (2) 。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 2007年, 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 世界排名跃居到第二位。中国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2007年也提高到6.7%, 位居世界第三位。从图1可以看出, 中国的贸易依存度 (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从1985年的8.8%大幅度提高至2007年的37.1%, 表明了出口对GDP的贡献在不断增强。加强国际合作, 已经成为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理性选择。

但同时, 出口产品的消费品20%强输出美国, 需要调整贸易均衡, 避免美国的经济调整产生的压力。其次随着贸易的扩大, 保护主义和其他贸易问题不断出现, 需要我们积极面对。中国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指出, 近期的经济危机蔓延全球, 各国可能会竞相采取保护本国产品的措施, 中国实际上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中国出口占世界总量的8%左右, 而所受到的贸易保护诉讼达到15%以上。如果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抬头, 那将带来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萎缩和投资下滑, 对此我们国家应保持警惕。

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提高

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工业制造品的出口迅速发展以及出口产品的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以纺织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已经被90年代的电子和电器产品所取代。发达国家开始认为中国将在世界贸易中威胁它们一直占据相对优势的高附加价值产品[6]。

如图2所示, 中国出口工业制造品从1995年的1245亿美元大幅度提高到2006年的8935亿美元, 并且对初级品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5.2倍提高到2006年的12.2倍。如图3所示, 纺织品出口占总出口比例从1985年的29%下降到2006年的12%, 而一般机械、电子产品以及电器产品分别从1985年的1%、3%、2%大幅上升到2006年的18%、20%和9%, 并且电子 (计算机设备和零部件为主) 和一般机械已经分别成为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品种。单纯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结构已经逐步发展成资本和劳动密集型并举的出口结构。

但同时因为我国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2006年以纺织品、食品、纸张和玩具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 (33%) , 即使占最大比例的一般机械、电子和电器产品 (47%) 也多以OEM (代工) 方式出口到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中国被发达国家看作是组装和加工的主要“世界的工厂”而存在, 外国的资本在资本构成上仍然占较大的比例, 存在发展的脆弱性, 如何提高内需的依存度已经被我国政府摆上日程。

我们可以根据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7]看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如图4所示, 我们发现1985年占最大相对优势的纺织品 (5.27) , 尽管2006年仍然占相对优势 (2.70) , 但已经退位于玩具及其他轻工类产品 (3.10) 和家用电器类 (3.00) , 处于比较优势的第三位, 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资本密集型产品一般机械和电子产品分别从1985年的相对劣势 (0.10和0.24) 转变为2006年的相对优势 (1.41和1.57) , 但是其他资本密集型产品化学、精密仪器以及运输机械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2006年分别是0.45、0.18和0.88, 可以看出资本密集型产品处于两极分化, 我们国家的出口商品架构明显是仍然具备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资源类产品石油和金属非金属等均呈比较劣势, 2006年分别是0.09和0.75, 说明我们国家资源贫乏, 严重依赖进口。

张鸿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纯出口比较优势指数NEPR, 比较和评估了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现, 纺织品中服装类别RCA和NEPR均高于所有的出口商品, 显示出很强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而机械制品中, 一般机械表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以外, 其他机械产品进出口接近平衡, 基本上处于产业内贸易状态。需要我们正确了解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机构和现状, 应该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与引导, 促使这些行业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 不断改善工业产品的品质, 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 从而使我国的工业发展与对外贸易在不断追求动态比较优势中获得更多的动态利益, 促进我国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8]。

五、跨国公司为主的FDI促进了产业间贸易额不断提高

上面分析发现机械类产品的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 其主要原因是日本随着本国货币日元的升值和劳动力工资成本的上升, 不得不把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工序或区段 (主要是电子和电器产品) 转移到亚洲周边国家, 集中发展本国的优势产业, 提高经济竞争力。而中国同时期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 促进了商品的自由交换, 也促进了中国发展机械类产品所需的资本、技术和人员的引入。

中日以机械为主的产业内贸易快速发展, 跨国企业直接投资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传统的贸易理论无法解释我国的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现状。20世纪70年代末, 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和跨国公司活动的频繁, 一部分经济学家开始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贸易的原因和结果, 研究新的贸易结构与贸易政策, 创立了一系列新的学说。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克鲁格曼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创立了“规模经济贸易学说”, 即“新贸易理论学说”。这一理论以企业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世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解释战后发展迅速的工业国之间和相同产业之间的贸易。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们可以运用比较优势来分析此现象;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潮流下, 产业内在地域间分工合作愈来愈紧密, 这应该是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规模经济以及垄断竞争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我国现阶段的机械类产品出口大幅度提高。尽管中国存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外国的直接投资, 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周边国家竞争力的加强, 中国需要产业集聚来扩大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规模优势。

跨国企业为了规模经济和强化垄断优势, 积极在中国投资办厂, 它们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大幅度提高, 也促进了机械电子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松村和藤川指出现今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是跨国企业促进了产业内国际分工的结果, 苏美冷战后世界最主要的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及银行在全球的迅速扩张。跨国企业首先逐渐在海外建立具有当地法人资格的分公司, 其次逐渐建立了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体系 (比较优势的内部化) 。1995年3.9万家的跨国企业拥有的27万家海外分公司的海外销售达到6万亿美元, 相当于美国同时期GDP的82.7%。

中国利用外资自1985年一直位于发展中国家首位, 从近34亿美元大幅度增长到2007年的835亿美元, 即使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和荷兰, 位于世界第六大外资引进国。尽管我们看见FDI不断增长的趋势, 但从图5中我们也发现, 自1994年开始, FDI相对于我们国内经济水平有放缓的趋势, 它的增长趋势也在放缓, 需要我们实证分析。如果FDI以后减少, 是否会影响部分产业的出口和就业水平。

六、总结和新的课题

1.全球开展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较高的贸易依存度, 使中国容易面临国际市场下降趋势的冲击, 需要强化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在GDP的比重, 以减弱一部分主要消费市场, 例如美国经济下行的压力。随着贸易的扩大, 贸易摩擦也日渐增多, 需要更好地利用国际规则保持贸易的稳定发展。

2.出口结构优化。以前纺织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结构开始优化成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并存的出口结构, 但是仍有一部分主要资源和食品严重依赖进口, 需要通过与国外资源类公司合作, 稳定货源地和资源价格。最近中铝和力拓的合作是很好的先例。但我国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参与全球化进程中, 需要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3.产业内贸易增加对我们国内的产业构造和生产要素市场给予的影响有多大, 相关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 需要以后综合微观和宏观的理论和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主要产业的基础零部件依赖国外进口, 受制于人, 如果国外供应商企业在基础零部件供给、价格、供货期、规格等多方面对我国采取限制, 将影响产业的正常发展和做大做强。

4.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直接投资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但最近增长趋势有所放缓, 需要我们了解原因, 并逐步加强国内资本对一部分优势产业的投资。

摘要: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出口结构的优化、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中国贸易依存度高, 当国际市场发生某种不利变化时, 中国国内经济会受到一定的冲击。文章首先介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中国贸易发展现状, 然后分析贸易出口增长变化、出口结构的变化、比较优势的变化以及产业内贸易的实质和动因, 最后提出一些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EB/OL].http://zh.wikipedia.org/.

[2]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9593.htm.

[3]Friedman, Thomas L.the World is Flat[M].Holtzbrinck Publishers..

[4]Bhagwati, Jagdish.In Defense of Globaliz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5]Stiglitz, Joseph E., 2006, "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 W.W.Norton.

[6]Guillaume Gaulier, Francoise Lemoine, Deniz unal-Kes-enci, 2004:"China's Integration in Asian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its Implications", 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04-E-033.

[7]Balassa, B. (1965) .Trade Liberalis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Manchester School, 33, 99-12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初探 第4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在受国际经济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2009年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分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受发达国家的制约,还要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并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试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5篇

试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 要: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对外开放程度上来看,中国经济可以说很好地融入到了世界的发展中去。但是,过去几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要想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借助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地实施,促使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对外开放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28-01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外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各部门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经济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从26万亿元增加到约52万亿元,按现价计算翻了约一番。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在对外开放上,中国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外汇储备、国际合作发展势头强劲。五年前我们只有2.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去年到了3.87万亿,将近3.9万亿。我们的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地位会有提升,估计会从8.8%提到11.1%左右,最后的数字这个月底以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字为准。我们的顺差过去最高占GDP的百分之6点几,这两年贸易顺差一直控制在3%以下,是国际公认的合理的区间。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中国经济可以说很好地融入到了世界的发展中去。但是,过去几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要想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因此,参与经济全球化,抓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机遇,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日趋明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当下国际社会对国内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认清趋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全方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全方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坚定不移的走“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所谓的“引进来”就是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资源和资金投入,这一策略于改革开放初期收效甚好。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走出去”战略于2000年正式被提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外开放的水平。这一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是鼓励国内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企业生产及劳务的对外输出,扶持和培育一大批跨国企业。第二是支持国内比较有优势的部分企业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中,提升企业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两大战略的提出虽然时间上有早晚,但是确实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两大策略的积极推进,可有效提升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力度和国际合作水平,把国内有优势的产业推向国际舞台。 2.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是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对策之一。调整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其一要积极改善现有经济体制,尽快完善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规划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完善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其二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充分利用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集约化经营。 优化产业结构,是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的重点所在。优化产业结构,要实现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优化产业结构,要提升产业发展高科技含量,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要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要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把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能力为今后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点。 3.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21世纪国际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在今后的国家发展中,还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其一,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推进教育民办和公办共存的格局。其二,要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尤其是科技地投入比重,鼓励各种形式教育科技投入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其三,要重视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的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其四,推进专项人才培养战略,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其五,要加强教育中科技的渗透力度,推进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其六,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力度,提升国内经济产业的科技水平。其七,加强在资源、信息、农业等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力度,加快专项开发力度,促进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再创造。 三、结论 总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日趋明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当下国际社会对国内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借助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地实施,促使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 梅琳,张强,李佳,王伟.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安全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03). [2] 蒙柳翠,王婷. FDI与中国经济的关系及其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11(16). [3] 肖俊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认识――兼议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举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1) [4] 成思危.加强区域一体化 应对经济全球化――“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与对策研究研讨会”开幕词[J].中国人大. 2004(04). [5] 姜晓晖.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1届年会”综述[J].行政与法.2010(05).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6篇

一、经济全球化将推动经济转轨进程。以加入WTO为标志,我国的改革进入新阶段

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我国的改革进入新阶段,例如:经济全球化大大增加了对政府的压力,彻底的政府改革不可避免;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面的市场竞争,加快企业改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具紧迫性;经济全球化强调金融的国际化,金融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将首当其冲。

加入WTO为我国提供了新的改革动力。加入WTO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全面开放阶段,逐步放开包括金融、保险、电讯、会计、咨询、旅游等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我国加入WTO,目的是通过开放市场来解决经济转轨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放倒逼改革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转轨的新特点,以全面开放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大破除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以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从而在改革开放中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加入WTO,给我国经济改革留下的时间和空间都十分有限。进入新世纪,改革更具紧迫性。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转轨的紧迫性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改革受到严格的时间限制。同时,改革又要面临国内外的双向压力。既有国内压力,又有国际压力。前20年我们的改革虽然存在国际压力,但是因为没有加入WTO,一些规则的遵守带有很大弹性,今后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因此,改革的内容必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从这个意义说,加入WTO是我国的第二次开放,第二次改革。

二、经济全球化将促进经济转轨国家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结构性重大变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我国应当积极推进结构性改革

我国按照WTO的规则参与经济全球化,必然使原有的产业结构、体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此,未来几年,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任务在于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保持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抓住机遇,适时地实施和推进结构性改革,就能加快体制创新,从而为促进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较快发展提供真正动力。

结构性改革是改革推进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强调制度框架的改革和经济调控规则的改变,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及规制环境。我国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经济体制转轨正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其一,我们采取的渐进式改革的方法在实践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改革中积累和遗留下来的深层次问题、结构性矛盾日益集中地突现出来,日益对改革进程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形成制约;其二,无论是在宏观经济层面或经济运行层面,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交织在一起,结构调整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为结构调整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这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重要特点;其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我国正式成为WTO成员,从外部对我国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和进程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动力和压力。

由于体制性的结构问题成为改革的突出矛盾,因而实行并加快结构性改革是新形势下改革的重要选择。推进结构性改革,对我国“十五”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对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应当说,20多年的改革实践已为结构性改革创造了很好的基础。在当前宏观经济和社会都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结构性改革的条件也是比较有利的。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第7篇

摘要:当今的时代是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期,我国处于这样的时代,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与矛盾,而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正确的理解全球化经济对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先提出重点。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产生原因开始,引出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机遇与挑战的表现,最后论证我们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的必要性。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 机遇 挑战

一、经济全求化与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不过早在19世纪末就曾出现贸易与投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场,但这一进程被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了。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商业贸易高速增长,国际投资日趋活跃,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互联网迅速扩。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以下原因:

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张。这一要求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过程中,通过跨国投资活动,形成了在全球配置资源,跨国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跨国性投资、生产与贸易活动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保障这种跨国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

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二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成为国际经济与合作的战略目标。同时,发达国家凭借其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在国际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设制中,不遗余力地推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前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相继独立,在探索自己发民族经济的道路上大多数屡遭挫折,但一些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贸易、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改革 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技术扩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输出初级产品,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供给者,有的甚至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也对进一步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提出了新的要求。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走上了经济转型道路。为尽快摆脱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全球范围谋求发展机遇,也纷纷选择开放政策。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动选择。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自由化经济政策,为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经济自由化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因此,一些地缘相邻、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与地区相互提供贸易与投资便利,促进经济一体化,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如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它们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安排,与多边贸易关系的宗旨并行不悖。只要不出现排他性趋势,区域集团化也会从另一方面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2]

[1]

二、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向,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从而分析利弊,正确理解。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 20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从经济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自由竞争原则,自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矛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其表现有二,一是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状况,主要是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稳定。二是通过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影响政治稳定发展。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这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形成一种综合影响力,贯穿在我国经济政治发展进程之中。因此,市场机制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最基本的方式。

从政治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跨国公司和企业根据自由竞争原则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争权逐利,导致了国际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却不对各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负责。因此,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和各国社会政治稳定的职责,仍然需要各国政府承担,通过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使市场起到基础性配置全球性资源的作用。但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自由民主市场模式”,鼓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自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行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方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一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至奉行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干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手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大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

从文化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心稳定。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心理的稳定状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大众传播工具却被西方发达国家支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一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推销“西方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一和心理稳定,产生和形成了无形的渗透影响和强大的舆论压力。从社会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已经十分普遍地扩大了,我国社会公众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与文化差距,人们在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可能产生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三、为什么要我们要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资本和产品能够实现全球性的流动,有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这能够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起来,所以说以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人类进步的,它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象我国就是这要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既无可反对,也无法回避。这跟我们无法阻止地球自转和抱怨恶劣的天气毫无用处一样。我国历史发展表明,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走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而只能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在此进程中趋利避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们的目标是希望在市场体系扩大的过程中,巩固自身的优势,包括新技术的控制,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维持和增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发达国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扩展,以及通过多边机构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推动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进程来体现。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希望获得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一些好处,而考虑更多的是风险防范问题,如维护经济主权、经济安全,同时又担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在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所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问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思考。

从另一方面来说,根本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它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全球化的合作,经济全球化是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国际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现金融震荡,就会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强烈冲击。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总之,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这点在我国也有体现,所以理解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有助于理解与更好的解决这些新的特点与矛盾。

参考文献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第8篇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 吸引了外资。

中国的经济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 国内不仅有足够的劳动力, 更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 多数发达的国家十分看好中国市场, 开始渐渐倾向于在中国投资, 创立了许多公司和工厂, 这样中国便将这些外来资金吸引到了国内。同时, 这些来自发达国家的公司和工厂, 会给中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大力促进了中国公司和工厂的发展。

2. 影响了贸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 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得愈加频繁, 就目前的国际市场来看,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并且出口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内地各公司、企业、工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让这些公司、企业、工厂在很大程度上接轨于国际。

3. 促进劳动力分配。

目前我国很多工厂企业都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提升, 很多工作都可以用机器来完成, 不再像以往那样需要过多的劳动力, 那么如何分配这些多余的劳动力是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许多外资企业都在中国设立了公司和工厂, 为国家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 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人才, 这样使得我国的科技人才就有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

1. 威胁我国民族产业。

经济全球化将带来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 让各国之间的投资和贸易更加自由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经济想要保持自给自足的局面已不可能, 我国国内的经济已和世界经济联系的更加普遍。同时,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 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和企业进入国内市场, 国内的技术、劳动力市场、原材料的供求状况都在全球经济的直接影响下, 这对国内的一些民族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形势十分严峻。

2. 中国将卷入金融全球化浪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将导致金融全球化的后果, 我国也不可避免的被卷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目前国际资本流动迅速频繁, 短期资本占据了上风, 因为其具有巨大投机性的特定, 这样无疑会给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状况来看, 一旦出现某种原因, 致使短期资本大规模的撤出, 将直接造成货币和金融危机的发生。怎样杜绝此种状况出现在中国, 是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一道难题。

3. 对我国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之下, 发达国家因为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 就会对自身的产业进行转移, 把高耗能以及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去, 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低价资源以及廉价劳动力, 生产出他们所需要的产品, 而将低耗能和高技术产业留在本国发展,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为没有足够资金, 技术也相对落后, 所以只能接受。我国素有世界大工厂之称, 就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上看, 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却消耗了国内大量的资源, 严重的污染了环境。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1. 坚持良好的经济政策。

一是要在政府机构的内部建立起技术分析部门, 并任命专业性较强的政策顾问。比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 政府就加强了金融管理部门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二是要充分利用经济学上的方法, 去分析鼓励机制以及体制适应性等一系列问题, 致力于提高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2. 积极同发展中国家合作。

单个的发展中国家力量是薄弱的, 没有实力去推动和制定对自身经济发展有利的经济全球化规则。因此, 中国要主动积极的同所有发展中国家合作, 致力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努力让发达国家在新制定的规则下, 能够更多的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 要积极参加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 加强多边经贸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 发挥出稳定和具有建设性的作用。

3. 加强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 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 国家应对有条件的产业做出引导的作用,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的竞争中去, 这样才能让这些产业相应的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革新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管理理念, 在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前提下, 能够向国外发展, 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利益。

4.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就是科技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因此, 中国应当继续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利用先进的技术, 让国内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大力促进其生产力的发展, 以此实现国内经济的稳步提升。

四、结语

总之, 经济全球化必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 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到积极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之中, 不断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纵观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经济总量雄踞世界第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 中国必须抓住机遇, 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 才能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繁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1) :200-200.

上一篇:最期待的季节小学作文下一篇:工程应收账款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