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与经济全球化论文

2022-04-1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贸易保护与经济全球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分析西方工业国家不同历史阶段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变化,归纳贸易保护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贸易保护仍然是各国政策的支撑点,进一步分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和贸易的重要启示。

贸易保护与经济全球化论文 篇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贸易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在全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为了缩短在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方面的差距,中国应该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规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有效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

10年前,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只有232亿美元,占总出口比重11%。而2006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达到了总出口比重的29%。不难看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大幅度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带动力量。目前,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着落后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状况,为了缩短在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方面的差距,中国应该中国应该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规定,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有效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

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在全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高技术产业贸易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构成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也成为决定各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原因,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强烈的影响着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和层次,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提升、技术水平的升级和充分吸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在全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技术产业贸易反映了动态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动态贸易理论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比较优势不再囿于一个国家的禀赋的绝对拥有量和相对拥有量,加大知识技术及人力资本等要素的投入,使其增长速度快于实物资本及劳动力普通要素,就会将该国的比较劣势部门产业变成比较优势产业,进而提升其贸易结构。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形式。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展中国家推行工业化战略中优先考虑发展的产业之一,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贸易优势转向高技术产业后,国内围绕该产业的相关行业的成长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加之要素积累都会更有利于其发展,从而带来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是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当前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占了国际贸易份额的80%以上。而跨国公司企业内贸易的3/4采取了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形式,因此跨国公司是当前高新技术产业贸易的主要参加者。20世纪8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这也符合费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的解释,处于标准化阶段的产品对所在地的生产成本及区位因素成为主导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而发展中国家符合跨国公司的投资要求。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将处于不同国家的各个子公司的生产、销售连为一体,特别是通过加工贸易的国际分工形式。将各个东道国参与到了跨国公司构造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享受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四是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有技术外溢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先进技术的拥有国通过贸易方式向进口国同时输出了与贸易有关的技术、性能、参数等,从而发生了“技术外溢”,使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国成为技术的输入国,使得该国技术水平能够在低成本下较快的提高,而这个过程是通过“干中学”完成国内和国际技术外溢的。

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即在不完全竞争环境下,实施这一贸易政策的国家不但无损于其经济福利,反而有可能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西方学者认为,在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与国家利益和声望关系最大的高新技水产业中,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最有用武之地的,政府的人为干预政策也是最值得的。但是我们要注重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密切结合,两者要互相协调,配合使用。可以将那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有较大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利益的产业确立为目标产业,从战略高度对这些目标产业进行保护与扶持,尤其要有意识地鼓励中国厂商大胆进入某些有待开拓的高新技术产业,某些空白的进口竞争性产业,以及某些虽为外国垄断资本把持但其已丧失竞争优势的产业。在这些产业中主动利用战略性产业与贸易政策争取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只要适时适地适量地进行保护和扶持,就不会损害本国与外国消费者的利益,这在理论上是被允许的、正当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自觉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政策才有可能成为最忧的贸易政策。

1、培育高新技术出口产业新的增长点。目前虽然部分处于国际竞争劣势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出口份额低,但增长的潜力很大,如航空航天产业、医药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现代农业等。因此,政府必须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扶持,使之在未来几年内成为高新技术出口产业新的增长点,继续保持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高速增长的势头,继续发挥对外贸易增长的引擎作用。中国虽然制定了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政策,但产业重点不突出,政策过于宽泛,有限的资金难于集中发挥效力,而且出口促进措施主要集中在经营环节,很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因此,今后应从宏观层面与管理机制上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扶持力度,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口政策扶植的战略性目标产业。同时,围绕着提升高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采取更有弹性、温和的制度设计。WTO并非完全排斥补贴,其允许的补贴主要有可申诉补贴和不可申诉补贴两大类。在现行的WTO规则下,不可申诉的补贴用于R&D的补贴潜力最大。因此,中国应调整补贴的方向,将出口补贴的重点转向高技术产业的研发环节,把对出口企业的扶植集中到符合WTO规则的R&D补贴上,推进国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促使中国高技术产业获得动态的比较优势。

2、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和外资的关系。自主创新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原始创新,二是集成创新,三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所谓自主创新,就是通过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通过集成创新,把各种相关技术加以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后再创新。这三者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可厚此薄彼。总之,自主创新不

等于“纯国产”,核心技术并不都是源自本国的技术发明,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也可以是引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中国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和出口的主力。从战略贸易政策在各国的应用实验来看,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地区)出现过中国这种情况,即一方面自身的高新技术产业急需在政府有效的保护下迅速成长;另一方面,高新技术领域的开放程度较高,外资企业的产业控制力较强。因此,在高新技术领域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能否真正起到扶持本国产业的效果?一些政策措施是否会进一步增强外资企业的市场地位?这些问题引起了诸多争议。毋庸置疑,自主创新是中国技术进步的根本方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外商投资企业技术转让的局限性和有偿性,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掌控技术主导权。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是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国家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就把握不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然而,在科技创新和研发国际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自主创新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相反,在全球化时代,广泛利用外部创新资源是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从现阶段中国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来看,在较长时间,高新技术产业许多领域的发展仍离不开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关键设备本身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手段之一,因而,应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和外资的关系,在集中国内优势资源重点扶持国内企业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继续吸引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开放”式的创新。

3、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扩大进出口,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适度进口。对高新技术企业进口货物,海关按照来料加工的有关规定,以实际加工出口数量,免征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从国外进口的用于高新技术开发而国内不能生产的仪器和设备,可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允许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保税工厂。通过出口信贷、财政贴息、减免出口关税等办法,鼓励本地高新技术企业扩大技术及产品出口,开拓海外市场。同时加大反倾销力度,保护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理顺银行、保险和企业三者的关系,加强出口信贷和保险对出口促进作用的宣传和引导,发挥出口信贷和保险对大型机电设备等高新产品出口的促进作用。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范围,凡是国家没有限制的产品,都可以出口,并免征出口关税。对国外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征收一定关税,以保护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赋予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出口经营权。要在我们优质技术领域形成若干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使一批我们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并培育一批以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世界级跨国公司。

4、要健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体系。为了加速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改善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软环境。要通过规范化的培训,使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科研院所拥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技术贸易人才,并培养一批技术贸易管理人才和中介代理人才。要完善政府外贸管理部门的服务机制,重视向高新技术出口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信息,可以考虑实行信息交流计划,包括政府信息系统免费或低费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信息,建立出口咨询网络系统,向企业提供国际贸易的专家咨询,提供贸易中介服务等。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化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行业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发挥高等院校及有关咨询机构在科技与国际经贸方面的学科优势、国外合作关系和信息渠道,为科技兴贸提供多方面咨询服务,并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国际标准认证、技术性贸易措施等相关方面的调研和战略研究。要促进出口企业通过国际标准认证,发展技术贸易中介代理机构,建立国家技术贸易市场信息与电子商务网络,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销服务中心。大力推广国际电子商务,加速中国进出口贸易手段由传统方式向电子化、网络化方式转变。要加强与银行、金融、税务、商检、海关等有关机构的协调工作,以保证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顺畅发展:推进“关贸协作”的不断发展,进一步简化商检、报关手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现“便捷通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电子通关”联网监管技术,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造便捷的“绿色通道”。

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关规定应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有效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

1、技术贸易壁垒的内涵。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藩篱不断拆除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保护性措施——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TBT),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所谓技术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或以贸易保护为目的所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的障碍。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包括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信息技术壁垒、绿色技术壁垒等内容,它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合法性、双重性、隐蔽性和灵活性、争议性等特点。世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增长点。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贸易额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而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则是引起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由于发达国家在开发和应用中的垄断地位造成了发达国家在实行贸易壁垒中的优势地位,高新技术产品所需要的规则、标准、协议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只能遵守和执行,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而且技术层次越高,这种从属性就愈强,从属的持续时间就愈长,因此而丧失的利益也就愈多。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及其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贸易摩擦中也处于被动地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高技术产业贸易保护的重要形式,而且是一种具有合法外衣的最难对付的保护措施。

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广泛性使高技术产业受到广泛影响。从产品角度看,TBT措施可以影响所有高技术产品,以及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从生产过程看,TBT措施又包括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和消费乃至报废处理

等各个环节。比如,ISO14000标准是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它的范围包括生产前的方案、设计、生产及产品处理等26类产品的标准,这是包括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系列环保标准,从表现形式看,从各领域的有形高新技术商品到技术贸易无孔不入。中国目前遭受技术壁垒影响的商品多种多样,除农产品的卫生检疫纺织品的染料外,还有机电产品的安全性等问题。(2)对生产成本和竞争力的影响。技术壁垒涉及范围极广,它要求有整套技术规范。《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指出,任何政府不能搞歧视,制定的技术标准产生的贸易限制性不能超过合法目标的必要程度,但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不断提高产品标准。产品标准的提高会增加产品成本或运输成本,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出现。企业为了达到进口国的标准,不得不投人额外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增加有关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从而发生一些额外的费用支出,使生产成本增加。发达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能够较好地克服这种困难,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等限制很难开发出合乎工业化国家进口标准的产品,更难以实现环境成本的内部消化。发展中国家产品多以价格低廉优势打入国际市场,成本增加将降低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力。(3)对市场准入方面的影响。最近几年在认证和合格评定程序、条形码、计量单位以及电子商务标准方面遇到国外技术性壁垒,使中国外贸出口受到了极大损失,有些已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被迫退出,有的产品在当地被扣留或销毁。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壁垒的标准不断增多,中国许多工业标准低于国际标准,在高新技术领域更是如此。现在很多国家实行认证制度,如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德国的GS、欧盟的CE等,这些认证标志是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和电器产品输往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通行证,没有得到认证,产品就进入不了这些市场。另一方面是技术标准要求越来越繁琐苛刻,增加了中国商品出口的难度。第四,绿色技术壁垒的影响。绿色壁垒的核心是借保护环境来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那些貌似公正、实则不平等的技术标准,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目前,全世界都在提倡环保,因此绿色壁垒将是中国出口产品时面临的经常性、主要限制措施如环境标志在欧盟各国迅速推广,使中国出口产品中建筑材料、涂料、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产品等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此外,发达国家对商品包装材料的易处理性和可回收性有较高要求对采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包装还有较高的动植物检疫。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相关产品的出口。

3、消除和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府行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外贸发展影响巨大。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其发达的技术优势,对中国的出口产品提出种种苛刻的技术标准或条件加以限制,另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借中国申请加入WTO之际,以市场准入的名义,对中国提出了一揽子全面开放市场的要求而中国的诸项技术性标准和措施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尚不能适应和满足形势的需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把双刃剑。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在技术上领先、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就必然有利于产品打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在跨越技术贸易壁垒方面,中国政府一系列的工作(1)要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对外贸易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建立技术贸易壁垒数据库。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主要承担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通报以及向企业传递有关信息,特别要发挥驻外经商机构、经贸研究机构EOI中心优势,定期收集、整理、发布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研究主要贸易对象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时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打破壁垒,扩大出口。(2)要实施中国高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商品结构,就要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要在新兴的全球环保技术、设备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在商品生产方面要尽可能符合国际惯例,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改进生产技术,逐步走上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把高新技术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之,要将环境与发展统一起来,把发展视野扩展到每代人的衔接和总体利益平衡上,当代人发展要兼顾后人的利益,国际间交换应该平等为最大限度地消除绿色壁垒造成的不利影响,必须以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发和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3)技术壁垒的基础是技术创新能力,把握国际最先进技术,是突破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一是要选择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产业,跟踪并超越世界先进技术,瞄准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只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才能成为国际技术壁垒的主导者。中国选择高技术产业应在航空航天、算机及办公设备、电子与通信制造业等四个国际公认的高技术产业领域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类产品为主。二是技术壁垒的变化特性,要求高技术产业不断变化、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三是技术壁垒是国家之间技术实力的较量,在制定产品技术标准时不仅要考虑技术竞争力,还要考虑贸易竞争力。要加强质量技术监督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是中国有效地实施和利用TBT来推动进出口贸易发展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4)尽快建立中国技术法规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建立有效完善的国内技术贸易壁垒体系。一方面促使中国国内企业加强对技术贸易壁垒的认识,改进产品以适应各种先进标准,尽快通过国际标准与质量认证,主动攻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应针对中国加入WTO的新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并适时构筑中国国内技术贸易壁垒体系,使外国因害怕报复而尽量减少歧视性的技术规定。(5)要针对国外现在已经开始利用EDI和电子商务等构筑新的信息技术壁垒,积极倡导和扶植建立中国的电子商务平台,并制定相关法规,引导企业的竞争行为和方向。要加大科技投入,加速高新技术发展。采取得力措施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各级标准的技术水平。(6)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有关条款,特别要用好用足该协定的“例外条款”。应依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规定的在产品法规、标准、认证和检疫制度方面实行非歧视的原则和国民待遇,防止发达国家对中国商品实行双重标准。如果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中国出口产品规定高于其本国产品的技术标准而设置的技术贸易壁垒,中国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依据国际公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规定,通过磋商、谈判解决,也可以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利用相互的国际协议、公约的有关规定,突破发达国家的歧视性技术贸易壁垒。

作者:陈柳钦

贸易保护与经济全球化论文 篇2:

西方国家贸易保护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分析

摘 要:分析西方工业国家不同历史阶段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变化,归纳贸易保护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贸易保护仍然是各国政策的支撑点,进一步分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和贸易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贸易保护;历史;规律;趋势

一、西方工业国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进

1.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在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体系创立之前就存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重商主义最早提出贸易保护的观点,尽管不够系统,但其理论的基本点:“鼓励输出、限制输入,发展经济,实现国家财富积累”已经被当时各国政府所采纳。一些贸易保护的手段诸如行政管制、高额关税、退还税款、发放奖金和补助金、特许证等被政府广泛使用。

16世纪后期的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达到高潮。从17世纪开始,一些商人、政府官员、学者先后提出自由贸易的观点,并且在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发生了两场著名论战:一是关于放宽与法国贸易的限制是否对英国有利。主张自由贸易的和主张贸易保护的两大派别分别创办了各自的杂志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尽管两派在理论上各不相让,但政府还是执行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而主张放宽英法贸易的条款未能得到批准。二是英、法、德等国的学者围绕国际经济是否存在内在平衡机制所进行的论战。以休谟为代表的学者从货币数量论出发,认为国际经济中存在自动平衡和调节机制,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国际经济会自然的保持平衡,因此,他们主张贸易自由;以斯图亚特为代表的学者则反对休谟的货币数量论,否定国际经济中存在自动平衡机制,主张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这场争论在理论上也是难分胜负,但在现实中各国政府(包括当时比较先进的英国)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2.亚当·斯密之后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理论界一直把1776年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视为自由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标志。作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奠基者,斯密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鼎力主张对内实现自由放任、对外实行自由贸易,主张降低关税和取消出口补贴和奖励金,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对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展,提出了更为现实的“比较成本说”。绝对成本说和比较成本说构成了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

然而,斯密《国富论》的出版并没有对英国和其他西方各国的政策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在斯密和李嘉图完善自由贸易体系的同时,和其观点相对立的一些经济学家仍然始终倡导贸易保护,为此双方不断展开理论较量。1860年英法两国签定了《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随后,英国又和其他国家签署了降低关税的商贸条约,从而使西欧各国走上自由贸易道路。《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的签定,标志自由主义政策在英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这距离1776年斯密《国富论》的问世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由此可见,开辟贸易自由主义政策的道路是多么艰难。

3.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二战结束后,除美国以外的各垄断资本主义集团均遭重创,美国对欧洲、日本具备了无可匹敌的竞争优势,美国此时开始倡导自由贸易,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德国的经济逐渐恢复并日益强大,大量美元外流,致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1969年尼克松政府以保卫美元为由提出,为了保持对外军事支出,维护冷战盟主地位,美国的贸易收支经常保持盈余是必要的,为此,必须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上述历史表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自由主义政策实施不久,保护主义的政策则开始陆续在各国出现,到20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在二战以后,尽管日益强大起来的美国开始宣扬贸易保护,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日、德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国又重新举起了贸易保护的旗帜。

4.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興起。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都在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新的保护主义和传统的贸易保护相比,更具有隐蔽性的特点:(1)非关税壁垒。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工业,其手段是构筑高关税壁垒,跟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的贸易保护更侧重非关税壁垒。具体包括进口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自动出口限制、报关手续干扰、技术和卫生标准等。一些非关税壁垒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干预外贸、限制进出口的主要政策措施。据统计,现在各国实行的非关税壁垒手段上千种。有些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标准法规繁多,让出口国防不胜防,有些技术标准要求严格,使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一些发达国家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开始使用绿色贸易壁垒进行保护。(2)集团化和区域化。随着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国家纷纷结成各种各样的经济贸易同盟,集团化和区域化趋势加强。集团和区域内部相互取消关税,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对外推行贸易限制政策。很多集团和区域组织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对付外来竞争,保护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因此,集团和区域化组织具有天然的排外性和贸易保护性。以欧盟为例,从1958年来欧盟不断排斥成员外的贸易,导致内部相互进口的比重不断上升:1958年为33.8%,1971年为51%,1985年为57%,1992年为58.9%,1998年为63.2%,2000年为79.2%。(3)在自由化掩盖下的贸易保护。为了实现本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各国政府纷纷借助于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其他名义来实现贸易保护,更有甚者高举自由化的旗帜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例如,近几年欧盟各国借环保为名而频繁使用的绿色壁垒,一些国家借各种经济一体化组织实现的各种保护措施等等。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开放,各种贸易组织如GATT和WTO一轮一轮谈判不断地降低关税,东京回合后,欧共体平均关税为6%,日本为5.4%,美国为4.9%,乌拉圭回合后,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又进一步降到4%,但非关税壁垒不断加强,到乌拉圭回合后,非关税壁垒已达2 700多种,并且借助于GATT的免除条款、利用公平贸易的借口,逐步走向双边和歧视性贸易,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保护制度和机制,限制的范围已扩展到劳务和高技术领域,出现了许多经济集团搞集体贸易保护政策的情况。在自由化的旗帜掩盖下的各种贸易保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矛盾性和欺骗性,因此也被称谓“超级保护主义”。

二、贸易保护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1.贸易保护的规律性。(1)它经常出现在这些时候:当一国经济比较落后或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当一国原有的优势面临威胁或即将失去的时候;爆发战争期间。(2)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基本是交替进行的,而且自由主义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40年代之前西方工业国都在实行贸易保护措施,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以后到19世纪70年代各国主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70年代各国又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二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实施自由贸易;70年代以后新的贸易主义政策又被各国逐渐采用。(3)谁变成强国谁就率先打破贸易保护而提出自由贸易。19世纪40年代的自由贸易政策由当时的强国英国率先提出和实施;20世纪40年代自由贸易政策由当时强大的美国率先提出和实施。(4)世界经济处于增长和繁荣阶段易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世界经济面临或处于萧条阶段易实施贸易保护措施。

2.贸易保护的发展趋势。(1)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贸易保护仍然是各国贸易政策的支撑点。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竞争的激烈会不断实施贸易保护。(2)保护的手段时而透明、极端化(关税、政治、军事等手段),时而隐蔽化(各种非关税壁垒)。(3)新的保护手段不断应势而生(各种技术和绿色壁垒)。(4)整体保护增强(更多贸易组织会不断出现)。

三、貿易保护给中国的启示

(1)以史为鉴,认清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的实质和规律。历史证明,自由主义理论上发展和实践中的推行是大相径庭的。从规律看,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从自身利益出发倡导自由贸易。而且,往往是口头高喊自由主义,而暗中搞贸易保护。事实上,没有超国家利益的自由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斯密自由主义的提出是为了实现英国利益的最大化,李斯特、凯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和贸易保护理论的提出也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同时,必须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之首位。(2)学会驾驭贸易保护的新手段。如前文所述,一些国家配合国际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创造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如各种名目繁多的技术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掌握,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创新。(3)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妥协中求保护。必要的自由贸易有利于竞争,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相对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对推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把政府和企业放置更开放、更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发展。为了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和执行国际规则,但当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遭到迫害或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必须学会妥协和保护,政府应尽快掌握驾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整体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丹丹.贸易保护形式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2010,(8).

[2] 潘嘉玮.WTO例外条款探究[J].学术研究,2003,(6).

[3] 高芳英,刘玉斌20世纪美国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政策的交替和循环[J].学术界,1999,(2).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王晓鹤

贸易保护与经济全球化论文 篇3:

论加入WTO后我国的贸易政策调整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保护政策已经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而且,随着贸易保护边际成本的不断上升,其合理性也大大降低。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将小于理论上的预期值。入世后我国的贸易政策取向应该是适度的自由化。

关键词:当前;我国;WTO;自由贸易

一、当前贸易保护存在的理由已不复存在,其合理性也大大降低

(一)随着我国工业和外贸的迅猛发展,继续采取贸易保护的理由已渐渐失去

1.我国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产业结构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工业经济增长迅速,年均实际增长率达11.72%。第二产业在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41.6%上升到1999年的49.3%。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工业在国内总产值中占的比重就已和发达工业国相当(见表1)。我国工业发展不仅规模相当可观,而且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某些产品的生产总量也已经占据世界第一位,比如钢铁、水泥、电视机、电话机、服装和鞋等。“九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也已上升到较高阶段,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行业的比重升幅很大,1999年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电子通信产品的生产继续高速增长,如光通信设备增长53.1%,程控交换机增长48.2%,传真机增长53.3%,移动通信设备增长107.1%,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66%,半导体集成电路增长40.5%。整个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也比上年增长33.7%。①以上数据表明,“九五”期间的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中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工业结构的升级。

2.我国外贸发展迅速,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自1978年以来,我国外贸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迅速增长,外贸出口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制成品比重显著提高。我国的工业和外贸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20世纪60与70年代相比,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保护贸易政策已基本完成了其保护落后民族工业成长的历史使命。由于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同发达国家一样具有了向海外市场拓展的要求,这种向海外市场发展的共同要求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相互依存。因此,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由于发达国家单方面海外扩张的要求而导致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疯狂掠夺和剥削,形成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如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显然,社会经济环境和背景的改变使得我国继续采取贸易保护的理由不复存在。

(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贸易保护的边际成本日益上升,其合理性大大降低

贸易保护有利也有弊,实施贸易保护有一个成本和收益的比较问题。贸易保护的负面效应也即贸易保护所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主要是容易形成行业中的低效率和造成市场信号的扭曲。贸易政策在保护落后国家民族工业的成长这点上其边际收益最大,然而随着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贸易保护的边际成本则会不断上升而边际收益会不断下降。当该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贸易保护所造成的经济运行的低效率将会极大地阻碍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此时,该国采取贸易保护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继续采取贸易保护边际成本已超过边际收益,这表现在采取贸易保护的负面效应已经非常突出。

1.贸易保护造成长期以来我国价格信号扭曲,进而导致结构性偏差和资源的浪费

长期的贸易保护,导致我国市场上价格信号扭曲,进而形成结构偏差和资源浪费。一方面,价格信号扭曲,造成我国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脱节。由于限制了进口,国内一些质量差,技术含量低的商品却能有比较好的价格,这就为一些落后的企业提供了宽松的生存空间,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长期如此,市场就会出现有效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过剩。产业结构在市场信号扭曲信用下发生了不正常的倾斜,使得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这是造成前一阶段我国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价格信号扭曲,使我国资源和产业的比较优势无法得到准确地反映。贸易保护造成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产品都存在人为的价格扭曲,而且两个市场是脱节的。因此,我国资源和产业的比较优势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准确地反映,我国的经济难以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确定自己的市场分工和产业结构定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无法有效地实现,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

2.贸易保护造成我国企业技术落后和生产的低效率

表2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于发达工业国的历史状况。这是由于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采取贸易保护的结果。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情况已大为改观,但是由于贸易保护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存在 ,我国企业科技水平的进步就仍然大大滞后于较发达国家。这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长期处于较低层次中可以得到反映。首先,我国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大多数出口制成品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的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列前几位的主要集中在服装、家用电器、通讯设备、玩具、钢材等劳动密集型产品。1998年我国出口总额1837.57亿美元,其中纺织品出口额404.9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而光学、计量、检验、医疗、精密仪器和设备的出口额仅为65.6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三十分之一。其次,我国的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5年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比重的平均水平达到47%,世界平均水平为42%,而我国在1996年才达到32%的水平。目前,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落后于发达国家大约15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99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这两类产品比重为27.3%,而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即使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也偏低,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比重要比我国高出一倍。

二、入WTO之后我国的贸易政策取向

(一)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实际冲击会小于理论预期

1.长期以来我国关税的实际征收率远远小于名义关税率

由于我国存在大量的加工贸易和关税减免,走私和偷漏税现象严重,我国的关税实际征收水平远远低于名义关税率。例如,1994年我国的名义关税率为42%左右,但世界银行专家认为实际关税水平只有3.3%,1995年为2.7%,1996年为2.6%,呈实际下降趋势。各部门的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的差异也明显不同,例如,汽车的名义关税率较高,但实际关税率在28%左右③。加入WTO之后名义关税率有较大幅度地降低,各种税收优惠特别是偷漏税现象也会明显减少,因而实际关税水平的变动幅度不会太大,由此造成的市场的实际冲击也会小于理论预期。

2.根据关税有效保护理论,建立合理的关税有效保护结构,可以将入世的冲击降至最低程度

根据关税有效保护理论,在生产过程是多元阶段的情况下,一个生产部门的贸易保护程度不仅要受最终产品关税课征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因中间投入的被征进口关税及其中间投入系数大小的影响,这就使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不同于名义关税率,它是对某种产品生产增加值提供的一种保护率,是某一产品相对于自由贸易下单位增加值提高的比率(W·M·Gorden,1996);有效保护率(ERP)是最终产品名义关税率、进口投入名义关税率和投入产出系数三个变量的函数。当进口制成品的关税率大于进口原材料的关税率时,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会大于名义保护率,反之则反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个国家可以建立起这样一种关税梯度结构,对越低加工阶段的产品课征越低的名义关税率。

1992年以来,我国连续6次降低关税水平,算术平均关税税率已从1992年的43.1%降至目前的17%;1998年4月我国又提出,将工业品关税算术平均水平降至10.8%;在加入WTO的中美谈判中,我方又提出使2005年工业品平均关税率降至10.56%。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上述合理的关税梯度结构原则。例如,中国将在2006年之前,把汽车关税率降至25%,而把汽车零件关税率降至10%。从中国已经发生了的关税政策变迁的经验分析来看,中国基本上也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税保护结构。1997年10月中国关税政策调整后,根据有效保护程度的不同,形成了高、中、低三类有效保护结构:一是ERP<17%的低关税有效保护部门,包括采掘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电力、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等。其中,金属矿采选业和电力行业处于ERP<0的负保护状态,体现了政府对这些产品的进口促进意图。二是17%30%的高关税保护部门,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缝纫皮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正是因为有了合理的关税有效保护结构,使我国在加入WTO后,能够降低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3.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的现实市场状况使得加入WTO所带来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实行自由贸易之后,一国的生产资源将会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中撤离出来,集中力量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与它国交换来提高自身福利水平。其结论是: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原先受保护的部门将在进口品的冲击下萎缩,其结果是本国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和增长的贫困化。这也是一些人反对加入WTO的理由。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的基础上的。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量的部门内贸易使得许多经济学家发现现实中的市场结构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是现实经济中的常态,而且制造业中还大量地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于是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这一前提出发,来研究贸易自由化的竞争效应。根据盛斌(1996)的研究,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中国广泛存在着,本文将据此假设条件,来尝试分析贸易自由化的竞争效应。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定存在一个寡头垄断的行业,国内产品与进口品之间具有不完全替代性,设其替代弹性为δ,而且国内居民的效用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的(Harrison 1994)。据此可以推导出居民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弹性为

其中,δ为国内产品与进口品的替代弹性,Pd为国内产品价格,Pm为进口品价格,ξ为居民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弹性。

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国内厂商为有限几家,每年厂商观察到的对其产品的需求弹性为Nξ(N为厂商个数),他们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如图1所示。D为需求曲线,MR为边际收益,MC为边际成本(为简单起见,设MC不变),厂商根据MR=MC来决定价格和产出,均衡点为A,产量为Q,价格为P1。现在由于实行贸易自由化,进口品价格下降,(Pd/Pm)上升,由(1)式可知居民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弹性将上升,厂商面临的需求线变得平缓,即逆时针转动;同时由于进口品的冲击,居民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减少了,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内移动,得到新的需求线D‘以及新的边际收益线MR‘。新均衡为B点,此时产量扩大为Q2,价格下降为P2

比较贸易自由化前后寡头厂商的均衡点A和B,我们发现,贸易自由化后,如果进口品的替代效应使得国内厂商面临的需求弹性变得足够大的话,受保护部门的产出将会增加,这与比较优势理论所做的预测正好相反。也就是说,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状况下,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冲击并没有导致受保护部门萎缩,反而使其产量增加。因而我们说,贸易自由化的冲击效应被异化。

我国的贸易自由化是从1992年开始展开的,中国单方面承诺选择性地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其加权平均税率从1992年的31.2%下降到1999年的15%,非关税壁垒涉及范围从1992年的50%降到1999年的17%。同时我国还简化了进口程序,实现在经常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给予一大批企业以自营进出口权。这些措施推进了我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根据陶剑(1999)的研究,1993年以来的贸易改革确实获得了规模经济的好处并使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有所提高。因而我们可以推论,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的冲击也并不一定会使我国受保护部门产出下降,相反从外部引进的竞争使得垄断厂商面临更为平坦的需求曲线,这将刺激他们扩大产量,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和增加福利。

(二)适当的自由化是入世后我国外贸政策的正确取向

1.推动自由贸易,融入经济全球化,可以大大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

由于当前信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已变得十分便捷,地球仿佛变成了小小的“地球村”,一国的企业可以即时地获得世界市场的信息,可以将生产和贸易的各个环节分布到世界市场任何一个有利可图的地方,实现全球化的经营管理,从而大大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和生产经营成本。经济全球化可以突破单个国家市场规模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能够带来更高的效益。我国只有融入WTO的自由化框架,推动自由贸易,才能分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

2.推动自由贸易有利于我国形成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自由贸易过程中容易发生“技术外溢”和“干中学”的观点。这就是说,在自由贸易中,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最初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其技术,纯粹是为了贸易的需要而不得不把与贸易内容有关的技术、性能、特点和某些参数向进口方介绍,这样,在贸易中就自然地输出了技术,即“技术外溢”。而作为商品的进口国,就自然成了技术的输入国,使该国技术在低成本下得以较快地提高,这个过程则是通过“干中学”来完成的。显然,“技术外溢”和“干中学”对于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形成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加入WTO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的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

当前在我国的工业中,中、低档产品生产过剩,高档、优质产品相对短缺,而进口高档产品的价格较高,因而在消费和生产需求中都存在着中、低档产品替代高档产品的现象。这种需求结构被动适应生产结构的现象,反过来阻碍了我国工业的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加入WTO将会使得进口高档、优质产品和价格明显降低,这既对国内市场形成了一定冲击,也有利于扩大对高档、优质产品的需求,从而通过需求结构的升级促进生产结构升级和工业技术进步,加快我国低水平生产的淘汰过程。

4.推动自由贸易,有利于国际资本在国内充分自由地流动,为知识经济时代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充足的资本来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性供给约束已经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成为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调整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理想状态的形成,在资源条件上必须满足一个重要前提,即经济资源在产业间的转换是高度灵活的。然而,由于产业资源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路径依赖和资产专用性特点,资源在产业间的转换需要高昂的交易成本。所以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效应在实际中会遇到障碍,这就是经济资源在产业间的转换缺乏灵活性。

对于一个采取贸易保护的相对封闭的经济来说,产业结构调整效应通常会导致较长时期的经济低迷。由于物质资本资源在产业间转移困难,需求扩张的产业不能形成足够的资本存量,因而无法吸纳从传统产业中游离出来的失业人口。相应地,传统产业由于受市场萎缩的约束,物质资本存量过剩却难以转移,不断地形成新的失业人口。相反,在一个采取自由贸易的开放经济中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物质资本资源在产业间转移困难的问题在开放的经济中将不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过程的重大障碍。因为国际间资本资源的平行转移会取代孤立经济的资本资源的跨产业转移,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物质资本资源及其物化的知识资源运动转移的主要方式。所以特别是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国际资本的来源,直接地决定着这个国家新的经济结构的形成,一旦新的经济结构得以形成,经济就会在新的起点上保持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产业结构正面临着进一步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也必然会受到传统产业结构刚性的制约,导致新经济的建立缺乏足够的资本存量,传统产业的物质资本存量却大量过剩。因此,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我国就应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自由贸易,努力创造吸引外资的有利条件,只有这样才会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我国经济步入新的经济增长平台。

①《国家统计年鉴》2000年。

②《国家统计年鉴》2000年。

③任寿根,《WTO与中国关税政策》,《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文贯中,郑志海,等.WTO与中国:走经济全球化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2]陈漓高.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李善同,翟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动态一般均衡分析[J].世界经济,2000,(2).

[4]盛斌.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和贸易政策[J].经济研究,1996,(8).

[5]W.M.Corden(1971):The Theory of Prote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Harrison(1994)“productivity,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rade Refom”,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36,pp.53-73.

[7]Tybout(1991):“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Liberalix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y”,Working paper Series,Brown Univ.

[8]陶剑.中国贸易自由化改革的竞争效应及福利影响[J].世界经济,1999,(12).

[9]陆家骝.论中国“入世”的经济结构效应[J].中山大学学报,2000,(3).

On the Adjustment of Trade Policy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LIAO Chun YANG Lai-ke(Guangdong Business SChool,Guangzhou 510630,China)

Key words:at present; China; WTO; free trade.(责任编辑、责任校对:薛平)

收稿日期:2002-06-18

作者简介:廖春(1969-),女,广东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研究。

杨来科(1968-),男,广东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科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经济与贸易理论研究。

作者:廖 春 杨来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论文下一篇: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