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历史发展

2024-06-05

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精选8篇)

中国人口历史发展 第1篇

初一历史教案参考: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国策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七年级历史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国策测试题。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教学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发展的问题处理不好,环境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来源:学|科|网]

3、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4、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自己动手、动脑的认知水平。

【教学方法】

教法:用典型案例、精典问题的分析方法,创设情境和氛围,进行情境式教学。

学法:阅读分析案例和地图,思考讨论总结、重要的数据对比分析。

【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显示案例、景观图片、图表、训练题目、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

1、本节课的导入:环境问题是何时产生?怎样产生的呢?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原因。历史时期以自然原因为主,而当今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不平衡,各地人口合环境的压力也不一样,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不言自明,环境问题的表现也各有各的特点。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导学,投影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师可点拨:恶化的生态环境曾使玛雅文明消失,以史为鉴,为了长久的利益,上述地区应怎么去做?――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的导学,由于这一部分较难理解,先投影《淮河的水污染》,然后进行案例分析,教师需进行适当的补充、引导。通过上述各项活动,在设凝、提问、讨论后,经教师点拨、引申,让学生慢慢咀嚼、体味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最后师生共同从机理上揭示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4、教师拓展:在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地降低了,为此又须花费巨额资金去治理环境,付出高昂的代价。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绝不应再步其后尘!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大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资料)

通过这些图片和材料让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我国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的压力

环境危机的压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过渡)

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面对我国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并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屏幕显示南水北调示意图请同学思考:南水北调能不能根本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紧张问题。

那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呢?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应采取的措施

(问)有那些好的方法呢?请同学门给社会出出主意,你们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方法:

调整农业结构

开展综合利用

开发利用新能源

2、发展工业的同时注意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来实现。尽量地减少污染,对有污染的应该采取措施。

4、大量的种植树木,绿化环境

5、把居民区和工业区分开。

6、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7、寻找新的清洁的能源。

……

(巩固复习)略。

资料补充介绍:植物与环境

大气污染报警器 雪松,雪松对二氧化硫和氟化氢这两种气体很敏感,当雪松针叶出现发黄、枯焦现象时,说明周围可能有二氧化硫或氟化氢污染。

紫花苜蓿、胡萝卜、菠菜可以监测二氧化硫污染;菖兰、郁金香、杏、梅葡萄可以监测氟污染;苹果、桃、玉米、洋葱可以监测氯污染。

如果你想知道附近有没有氟污染,那么你不妨试一试,放一、二盆美丽的菖兰,随时注意它的生长表现,如果叶片边缘和尖端出现淡棕黄色的带状伤斑,而且受害组织之间有一明显的界限,这就是菖兰给你发出的警报:你周围的.空气中有氟污染,不可掉以轻心!菖兰是被大家所公认的很好的警报器,当氟的浓度在百万分之0.005时既会出现症状,而浓度在百万分之8时才对人有害,所以得到菖兰警报之后采取防污染措施还来得及。

利用植物警报简单方便,既美化环境,又能监视污染,一举两得。

空气净化器 有一些植物它们的“肚子”吸了不少“毒”,但却没有中毒,依然花枝争荣,生气盎然。

据计算,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二氧化硫;1公顷银桦林每年可吸收11.8千克氟化氢;1公顷刺槐林每年可吸收氯气42千克;美洲槭等能吸收二氧化氮;栓皮栎、加拿大白杨、桂香柳等能吸收醛、酮、醇、醚和安息香砒啉等毒气。向日葵、夹竹桃等吸收污染气体的能力也很强。

净化污水 芦苇、小糠草、泽泻能杀死水中的细菌;水葱、田蓟、水生薄荷等能杀死水中的大肠杆菌;凤眼莲、浮萍、菹草、金鱼藻等都有较高的吸收锌等重金属的能力天然消音器 据测定:1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30%,2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40%,3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50%,4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弱噪声60%。

天然氧气“制造厂” 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据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750千克氧气,吃掉1000千克二氧化碳。探矿手 在澳洲和挪威分别有石竹科的两种植物专门生长在含铜极高的土壤上,是铜矿的指示植物;在美国有一种豆科植物名叫“灰毛紫穗槐”,是铅矿的指示植物;还有一种豆科植物和一种十字花科植物,是硒矿的指示植物;在西德和瑞典,发现一种“堇菜”,专门生长在锌矿的废堆上,另一种十字花科的植物也能指示锌矿;在我国有一种“海洲香薷”,是铜矿的指示植物,在它们根部的干物质里含有3%的铜,当地的群众把这种植物称为“铜草”。

中国人口历史发展 第2篇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身体素质文化精神

二、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佳的选项

3、C4、B5、C6、A7、B8、D

三、根据下列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9、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一个孩子出生后到成人并参加工作,才能成为生产者,在这之前主要是消费者。因此靠多生孩子来致富,是不现实的。第二,农村人口多,是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如果多生孩,反而使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尖锐;人口过多也会制约法经济发展,导致资源相对短缺,居住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

10、这种说法不正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我国过多人口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导致了资源相对短缺,居住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同时,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不是简单的人手,而是高素质的劳动者。

11、(略)。后果:①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影响应业和劳动素质的提高;③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④不利于中国和世界的稳定和发展。

12、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贯彻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人口国策,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中学生一定要懂得一些有关人口的科学知识,认识计划生育的意义和要求,自觉执行人口政策,并积极向群众作宣传,实现可持续发展。

13、人们使用化学农药杀灭蔬菜中的害虫,而有许多农药毒性不易分解,残留在菜中,使菜受了污染。人们吃了受农药污染的食物,就会使这些污染和毒素在人体内存留,导致农药中毒。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以免中毒,都市人就专爱买有虫的菜,我们应开发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

14、略

四、根据下列要求,完成相关活动

15、略

16、略

论人口红利及中国经济发展 第3篇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学问中, 有一个涉及人口经济学的专业术语, 称为“人口红利”。此阶段是发达国家昔日所经历而发展中国家今日所身处的一个阶段。究其含义, 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 老龄及低龄人口比重较小, 即俗称的”中间大, 两头小”结构, 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能够为其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同时, 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出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恰好处于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的阶段上, 并且能够对这种人口红利加以充分利用, 则该国 (地区) 的经济增长就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动力。人口学家亦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

相同的“人口红利”期所导致的经济增长的不同结果意味着“人口红利”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

事实上, 人口红利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契机, 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关联了诸多主客观条件的, 其中包括资源、政治、环境和人口等等。人口红利期背景下, 经济能否得到充分发展, 更多的是在于其优势能否得到最大发挥。

所以, 如何因势利导使“人口红利”发挥最大的潜力, 是我们需要去研究的。经济学界一般认为, “人口红利”或者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就目前中国形势来看, 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 劳动人口比例较高, 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 而且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第二点的影响是双面的, 由于中国传统意识较强, 在老龄化的初期阶段, 新进入老龄阶段的人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 随着老龄人口比例增加, 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 相反还有可能使储蓄率进一步上升。有人也因此把老龄化的初期阶段看成是第二次“人口红利”期。

除此之外, 生产领域的“人口红利”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问题, 外国学家还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威廉·配第的人口经济思想, 就认为一国财富的规模取决于人口数量、勤勉程度和技艺水平, 他把生产性人口数量看作是国家财富的标志主要。而中国的传统政策理论秉承了中国古典哲学着眼长远、统筹全局的传统。政策对人口产生作用,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个区域的人口数量和质量, 都因处在不同的阶段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分析这些, 就难以对区域内人口政策进行有效的规划。在数量方面, 应当充分应用人口红利这个时期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的特点, 使经济增长获得一个额外的源泉, 来创造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质量方面, 应该注重区域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一方面是对人力的培训, 以期待创造更多的生产力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对区域内人口文化性的提升, 属于职能的履行。具体来说, 一方面, 通过总结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增长, 仍然是我国目前人口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经济理论的基本要求 (“人口红利”期得到稳定的维持) 。另一方面, 人的质量因素一直是被忽视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除了本身的原因外, 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质量低, 开发力度不够。经济学家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 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 然而, 在当代研究经济增长问题, 有必要将传统的资本概念中包括进人力资本概念。因此, 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 提高人口质量, 把经济发展中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和人才优势、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从主要依托物质资本逐步转向依托人力资本上来。

总的来说, 要使人口红利发挥出最大功效, 必须抓好人力资源的建设, 这样才能够使得人口红利阶段称为真正的黄金阶段。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 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及政治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 显而易见,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发展人们的技能和知识就不能发展任何别的东西。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的核心地位更为突出, 因此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 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并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本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 人口红利的后期阶段, “红利”将转变为相对应的“人口负债”。人口老龄化将会从多个方面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力。首先, 老龄化会带来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 劳动力的负担和成本加大;其次, 老龄化会加大消费性人口比例, 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第三, 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将严重影响到劳动生产率。

从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上来看, 二元的城乡结构体系可以弥补其随着劳动人口年龄的增长带来的劳动力数量减少。由于现实的需要, 在中国有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 他们不远万里奔赴祖国的东部沿海或者是邻近的大中城市, 为各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在此, 我们可以回溯到过去的20年, 在中国改革开放10年之后, 大面积的人口流动便开始了。其中之一就是农民工的涌流。农民工进城务工最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一方面, 在这些务工人员中, 部分是有着某种专业技能, 能够从事一些技术性的工人, 如缝纫、针织等;而另一方面, 一大部分农民工单纯的抱着在城市务工“多挣些钱, 改善生活”的目的。除此之外, 外出务工成为农民的选择, 存在着一个现实原因, 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 使得农民感到种粮“得不偿失”甚至“入不敷出”。于是, 历史的车辙不自然地滚到了这一页, 近十多年来, 中国的各大中小城市中都有一批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人——农民工, 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也大大扩大了消费市场, 有效带动了城市化的建设, 农民工试着融入这样一个对他们来说充满着期望与神秘的城市, 对于国家和我们的党, 这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页。然而, 进城后的农民工, 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 出现了众多与城市和谐不符的状况。同时, 由于没有相应的组织体系加以管理, 作为一个外来者与社会的弱势者, 使农民工在求职、福利待遇等方面受到侵害。长此以往, 农民工只是城市劳动力的流动, 永远无法成为城市的一员, 无法真正进入城市。在这样一个人均3000美元GDP的冲刺和转折阶段, 中国农民工的各项体系在艰难中缓慢地发展着。因此, 要促使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之间长期和谐相长, 还必须有效地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人们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 与各个地区的区域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并且地区的经济活动又在不断的改变着地区的区位条件, 进而影响未来的经济活动。在此将经济活动限定为从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生产活动。长期的资源交换、互通有无会加深一定范围内事物间的联系, 由此便产生了共同的经济基础, 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形成了共同体, 文化上、血缘上接触自然会水涨船高, 于是语言文字风俗便应运而生。区域大致也由此产生。不难发现, 这样的区域的界定, 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 这也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历史渊源。以有效合理的人口转移和流动, 促进协调人口结构调整并带动农村家庭生育观念的更新转变, 鼓励走出国门, 参与世界经济。促进人口的流动和转移的另一个层面是要积极推进人口的对外交流, 具体方式包括:留学深造, 外派劳务, 人员交流等等。当然这种人口向外流动的方式在缓解人口数量压力上可能作用甚微, 但有利于中国经济日益与全球经济的合作与交流, 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与发展。

二、把中国比做一个小区域, 那么区域发展最终得益的是中国人和中国所能辐射到的群体。我们在反思区域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的时候, 应该更多得看看, 从人本身, 从个体到群体, 做什么能对区域产生影响, 做什么能对区域产生好的影响。人类的文明不仅仅是具有传承和瞻仰的作用, 更多的是可以发挥现实的生产力。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形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来源于中国家庭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理念。城市人口的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也是有了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险体制度的逐渐完善, 解决了大多数家庭的后顾之忧。而对于广大的农村人口, 还不能被纳入这两大保障系统之中。进城务工人员还不能享受工作所在地的社保, 医疗, 子女入托和受教育等福利和权利。这不仅不利于人口的有效流动, 还容易滋生城乡人口的对立矛盾, 引发人口流动的负面作用。只有取消这种对城乡居民的差别待遇, 将所有居民, 不论城乡, 不论本外地, 都纳入到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这两大体系中, 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口流动的优势, 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 加快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和城市化和小城镇的发展进程, 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三、加大教育产业投入力度, 普及到高中的义务教育, 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方式, 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生教育, 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以日本举例, 国民经历二战后, 充分利用了青壮年优势和当时的国际援助, 有效得使经济恢复;在日本, 从明治维新伊始到二战战败初期, 政府对现代教育一直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强调“邑无不学之户, 家无不学之人”、“人人都能享受到知识的光辉”。通过教育立法、不偏废各类教育、大量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投入等措施培养了人才, 而且日本大学生无不以服务祖国、帮助政府解决国家问题为荣。对国民进行普遍的义务教育, 在战后的几十年中, 日本大体上每十年就要对《学习指导要领》修订一次。使得日本国民的基本素质、国际化、道德化水平, 得到了良好的确保。21世纪的今天, 在这样一个资源稀缺, 周边有利环境匮乏的情况下, 日本依旧领先于世界的发展, 国内具有良好的环境系统和严谨的文化意识, 这是我们不得不学习的。提倡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并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学校收费, 减轻家庭负担, 扩大受教育人口的范围, 真正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受教育权, 从而提高全国人口素质。在成人教育上, 一方面应该降低门槛, 采取宽进严出的教育原则, 将更多更广泛的人员吸引进入学校, 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 使他们能在工作和学习中提高。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包括社区教育, 农村教育, 老年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并存发展, 逐渐形成一种全民终生教育氛围, 使国家的人口素质逐步提升, 这才能把中国的人口状况引入到由数量型转变成为一种质量型的发展轨道, 从而更加有力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综上所述, “人口红利”是绝大多数国家会经历的一个人口经济学阶段, 其自身的巨大社会财富创造力不仅取决于本身的属性, 更是相关经济主体共同的作用, 只有全面和谐、渐进有序地处理人口发展、社会建设等问题, 才能使这个阶段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本庆, 吴苏朋, 安康.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商场现代化, 2008 (10)

[2]赵涤非.古典经济学对人口经济理论发展的影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6 (8)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观 第4篇

?筵 华封三祝

夏、商和西周三代,中国传统的人口观已开始萌芽。史书与考古发掘都表明:当时是以集中大批劳动力的大田集体劳作占统治地位。而从人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的繁衍)的角度看,三代之时以男性家长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已确立。这一时期考古发掘可以判定为夫妻关系的成年男女合葬墓,最常见的葬式是男子仰身直肢葬,女子侧身屈肢葬,且面向男子,表明男子开始居统治地位,女子降居于从属和被奴役地位。三代时的婚姻又有媵妾为补充。殷商王朝所实行的已是以纳妾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周代直到春秋时诸侯仍可多次婚娶,而且多有陪媵。

中国传统时代以多生育男子,也即“田力”为美好的祝愿。这一祝愿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唐尧之时。《庄子·天地》篇中,记有华之封人(守边人)与尧的对话,他祝愿尧长寿、富有、男孩多。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多子多孙的一种社会共识。“华封三祝”后被敷衍为“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并深刻地影响到后世人们的生育意愿。

?筵 人丁兴旺 有教无类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军备,增强实力,多以行政措施鼓励生育;人丁兴旺以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受到重视。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人口观的形成期。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时代,人们的生活资料主要是“食”和“衣”。由于铁器和牛耕,农田的粮食生产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劳师动众,而可由“匹夫耕之”;桑在西周时还是大田作物,而到春秋战国也已在房前屋后栽种,并可由“匹妇蚕之”。由牛郎和织女携手组成的个体小农家庭就此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成了中国传统时代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兼具人口再生产和生活资料再生产两大职能的小农家庭,开始在春秋霸权的争夺中发挥出自己的功用。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军备,增强实力,多以行政措施强制早婚,鼓励生育。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后,也下令早婚并奖励生育。当时的一些思想家,如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墨子认为:世间唯有人最难成倍增长。如欲尽快增殖人口,只有通过早婚早育。

人口众多的目标达到后,又有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追求。春秋后期,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访问,感慨其人丁兴旺。学生冉有问他人口众多以后该怎么办。孔子答道:“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再问富裕以后又该如何?孔子说:“教育他们。”(《论语·子路篇》)孔子本人也幸逢其会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私人办学且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他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并提倡“有教无类”。这就使得原本只是少数贵族才能受到的教育,开始成为布衣平民的事业。身为教育家的孔子,对于财富和人口增殖的见解也与那些急功近利的统治者们不同。他说:“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筵 广土众民

战国时期,中国人口有了空前的增长。与此相适应的是严密的户籍管理,尤其是被称为“上计”的统计制度在此期间开始形成。战国时期的主流人口思想,可大体归结为对“广土众民”的追求。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徕民”的各种主张,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争夺,其中以秦国的商鞅最为突出。商鞅提出:地方狭小而人民众多的,叫“民胜其地”,务必开垦荒地;地方广大而人民稀少的,叫“地胜其民”,必须招徕人口。《管子》则提出“三满”的命题:拥有广大土地而不加以开发利用,叫作“土满”;拥有众多人口而不能加以治理,叫作“人满”;拥有强大武装而不知道止息,叫作“武满”。如果听任“三满”的状况持续下去,国家就不成其为国家了。这是后世“人满”之说的源头。

战国之时,一方面是各大国的争城争地,杀人盈野盈城;另一方面是古老的氏族封建制的消亡——大批邦国被灭,无数世家绝禄。激烈的社会变革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他们的流风余韵最多五世就断绝了。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家族是否有“后”,也即是否有男性后代这一问题的关注。在孟子看来,一切“孝”的行为,都应以繁衍后代、子孙众多为首要前提;从不绝子嗣这个大前提出发,私自娶妻也变得无可非议了。他的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到后世人们的婚姻观和生育意愿。

?筵 以民为本

秦汉开始,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王朝相继更替的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业已形成的传统人口观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也有着一些新的发展变化。

汉代的人口观中,贾谊的“民本”思想是极为突出的。贾谊所生活的文帝时期,上距汉兴还不到四十年,对秦亡的教训记忆犹新。他大声疾呼:“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不忘记以往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行事的借鉴),并写下了《过秦》等政论性文章。他竭力倡导“民本”的思想,指出:人民虽然低贱却不可以怠慢,虽然愚笨却不可以欺凌。自古至今,凡是与民为敌的,人民或迟或早终将战胜他。他的结论是:人民是“万世之本”,决不可轻忽欺凌。

社会上,一些探讨养生与治病以及论述人之身体素质之类的论著也在汉代应时而生。大约最后成书于秦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人之生长发育以及疾病的机理,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贾谊在其所撰的《新书》中甚至专门列有《胎教篇》,阐述怀孕的母亲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子女进行先天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西汉后期,已有人公开对早婚习俗提出质疑。宣帝时的谏臣王吉即认为:夫妇是人伦的大纲,人之寿命的长短也由此决定。世俗嫁娶太早,还不懂得如何做父母就已经有了孩子,教育感化不明,所以人民往往早夭。

?筵 民寡则用易足

生活在东汉末年的荀悦,亲身经历了黄巾起义的动乱和战后的萧条,由此得出了“古者人民盛矣,今也至寡”的印象。但他认为:人少也有人少的好处,因为“民寡则用易足,土广则物易生”。曾先后在南朝梁、北齐、北周和隋任职的颜之推,在成于隋初的《颜氏家训》一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子弟讲述立身、治家、处世的道理。他深切体会到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对人的素质的影响,认为“九州之人,言语不同”,必须正音、正字,才有利于国家统一思想交流。他主张实行胎教,没有条件的,至少也要从婴儿期教起。他反对溺女婴,可又对当时北朝妇女行动不受束缚,甚至交结官府等等看不惯,主张妇女只可任家务,不可持家政,更不可参加社会活动。《颜氏家训》被认为是传统家训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初,曾任太史令的傅奕对“数盈十万”的寺院僧尼“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深恶痛绝,主张让这些僧尼还俗婚配,以使国家一下子就可多出十余万户人家来“产育男女”,这样既有利于人口的增殖,也有利于朝廷兵源的扩大。但另一位初唐人士王梵志却认为,如果听任人口增长,就会造成“人满”之患,因此竭力主张少生少养。在初唐人口水平还十分低下的情况下,王梵志的观点确实是很“另类”的了。

?筵 取缔冗者

作为对人口管理方面的一个补偿,保甲制度于宋代兴起并逐步得到发展完善。而从人口统计的角度看,成丁之由男女兼指发展为专指男子,成丁的统计由男女兼备而演变为只统计男丁,也是始于宋代。北宋教育家、思想家李觏认为:四民之外的“冗者”,也即大量无职业或从事不正当职业的过剩人口以及过量的工商人口的存在,造成了平民生计的艰难;而究其原因又是土地兼并使然。因此,他赞成“限田”,并要求取缔那些“冗者”,尤其是取缔僧尼道士。

值得注意的是,自宋代起婚龄较前代已有上升的趋势。北宋还依唐开元令,规定“男年十五岁,女年十三岁,听嫁娶”;到了南宋嘉定年间已改为男年十六,女年十四。而实际婚龄,男多在二十岁左右,女多在十五到十九岁之间。

?筵 人多则穷

明代末年,人们则对“人满”之患有了较多的思考和忧虑。文学家冯梦龙说:如果每对夫妇总是生一男一女,永远没有增减,可以长久维持下去;倘若生二男二女,每一代就加一倍,只增不减,如何来养活他们?科学家徐光启根据宗室贵族人口的增长为依据,得出结论:所谓古代人民多,后世人民少是没有根据的。人的增长率,大抵每三十年增加一倍。如果没有大的战争,绝不可能减少。

清代乾隆末年,已届耄耋之年的乾隆帝在一份上谕中表达了他对人口增长太多的忧虑:国家承蒙上天的眷佑,一百多年来太平无事,但人口也比往昔多了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多人食用,生产的粮食已不可能像从前那样充裕了,再加上庐舍所占土地也在成倍增长,从事生产的人手少,消费粮食的人口多,这与百姓的生计很有关系。倘若再因年成好,随意浪费粮食,民情游惰,田亩荒芜,势必有粮食不够吃,而经济窘迫的那一天。朕对此十分忧虑!

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洪亮吉也明确提出了关于人口增长带来危险的警告:治平的时间长了,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所以用来养人的资源是有限的;治平的时间长了,国家也不能不让人出生,而政府为人民所能采取的手段也是十分有限的。一人居住的地方,让十个人来住就已不够了,何况让百人来居住呢!一人的食物让十个人来吃也已不够了,何况让百人来吃呢!

活跃于道光年间的龚自珍、魏源等人,对中国之“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极为焦虑,对可能到来的大动乱也十分敏感。除“平均”之类古已有之的主张外,他们还主张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不士、不农、不工、不商”的游惰人口实行自愿或强制性的迁徙。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第5篇

2012-06-17

自1985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中国人口得到了控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的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相比之下,年轻人相比之下有所减少,随着人们晚婚晚育的意识逐渐的增长,年轻人就业问题,中年人的压力降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偏远地方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自己不但要养活一家人,夫妻双方的2对老人,再加上还有小孩的问题,平均每个人需要养活4个人,如果正常的夫妻每月工资为4000元,这样的工资平均家庭收入每人每月也只有500,去掉正常日常开支,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加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医疗费和消费水平,面对这样的窘境,辛辛苦苦挣到的血汗钱,也花费殆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提高一线工人的工资,让农民工没有歧视的融入到社会中去。当前世界处于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面对电子行业纷纷裁员下,中国应该加快科技的步伐,构建更加和谐的电子信息社会。各行业均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科学有序的去发展。政府工作,更应该面向每个百姓,应该把服务面向基层群众,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政府积极的工作,和化解、减少政府与百姓的矛盾,提高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共同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可以在手机中增加应用程序的方式,更加合理的搭建政府与百姓心与心的沟通,让百姓有话有地方说,有倾听的对象。

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由原来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4------1.7个孩子,这样可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不至于阶段性的就业潮,婴儿潮,和老龄潮,稳步推进,更加合理稳健的人口控制机制。当人口低于一定的数量时改为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8------2.3个孩子,有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紧张。人口问题,如果得不到更会的解决,势必在以后25-40年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突出。希望尽早处理,妥善解决这些关系到中国13亿发展方向中来。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第6篇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近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总量、结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中长期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的流出地卫生计生服务、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分析了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和流动老人的健康服务情况。《报告》包括主报告及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出地人口变动状况及相关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和家庭发展、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流动老人健康服务等5个专题。主要内容如下:

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流动迁移仍将持续活跃。

20,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

二、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

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为51.1%。

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20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1]。

三、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人口流动渐趋活跃。

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2015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由此可见,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

东部地区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2013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8.2%,2015年相应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为87.7%。

四、流动人口流向中心城市[2]的比例下降,流向非中心城市地区的比例有所上升。

中心城市吸收的跨省流动人口虽然过半,但比例有所下降。2013年流向中心城市的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56.8%,2015年降为54.9%。

中心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吸纳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比例在增加,逐渐成为吸收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的主要地区。2013年流向中心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的省内农村户籍流动人口占全国相应人口的比例为45.6%,2015年该比例为50.5%。

五、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流入人口的家庭规模[3]有所扩大。

2015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规模为2.61人,与2013年相比,流入人口家庭规模增加了0.11人。超过一半的家庭有3人及以上同城居住。从流动范围看,省内流动人口的家庭规模大于跨省流动人口。2013年,跨省为2.43人,省内为2.65人;2015年,跨省为2.54人,省内为2.75人。

居住时间越长则共同流动的家庭人口数量越多。从居住时间看,2015年,居住3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平均家庭规模为2.29人,居住3-4年的为2.70人,居住5年及以上的为2.95人。

六、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持续增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快速提高。

调查显示,流动人口在现住地的平均居住时间超过4年,有一半人在当地居住时间超过3年。未来打算在现住地长期居住的比例超过半数。

与相比,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的比例上升了29.1个百分点,达到56.6%。相应地,在户籍地出生的比例明显下降。

流动人口子女出生地分布

年 20

七、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以低龄为主,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是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约有八成低于70岁(其中,60-64岁约占54%,65-69岁约占24%),70-79岁的占18%,80岁及以上的高龄流动老人不到5%。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仍有23%的流动老人因务工经商而流动。

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和社会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覆盖面不断扩大。

流动人口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比例持续上升。2015年,89.3%的流动人口至少参加一种医疗保险,比提高21个百分点。2015年,0-6岁的流动人口子女的《儿童保健手册》建册率为91.8%,比年提高5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子女免费接种比例达98.4%。在2014年有过生育行为的流动妇女中,至少接受过1次产前检查的比例为99.6%,接受产后42天健康检查的比例为80%。

流动人口的医保参与率

20 2015年

《报告》的附录部分整理记录了近1年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事项和主要活动,综述了近年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公布了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基本情况。

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从2010年开始组织全国范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每年发布年度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7年。

[1]根据和2014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计算得到的全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6.8岁和37.5岁,两年间增加0.7岁。

[2]中心城市指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

[3]流入地家庭规模指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成员数量。

附: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等有关情况专题发布会文字实录

时 间:10月19日

地 点:西直门办公区2号楼1层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宋树立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

嘉 宾:王 谦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司长

段成荣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

杨如年 江苏省无锡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热门报告推荐阅读:

1.执法单位优化发展环境自查报告

2.20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具体内容

3.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6内容概要

4.发展党员党费收缴自查报告

5.2016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6.2016转作风促发展自查报告

7.服务员发展专项资金申请报告

8.《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主要内容

9.单位转作风促发展自查报告

中国人口历史发展 第7篇

J:作为北美精算师协会的会长,您如何理解精算对保险行业的重要性?

M:精算在保险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它在中国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国的中产阶段队伍在不断壮大,这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对精算需求的增长。

J: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发展,养老金及退休金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M:中国的老龄化发展将会带动医疗保险的发展,也会带动对养老保险类型的理财产品以及人寿保险的需求。另外,对汽车保险的需求也会增长。80年代私家车的数量非常有限,但现在中国机动车数量激增,目前已有约一亿两千万辆左右,未来还将继续上涨。

医疗保险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我认为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其次,公共资源将愈加趋紧;第三,中国公民消费能力将增强。在这方面SOA可利用其领先的国际地位以及其培养的优秀人才来帮助发展中国的保险产业。

J:您怎么看待中国的精算行业的发展?

M:SOA目前在中国有670成员和多候选人。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有两万四千名成员以及三万六千多名的候选人。我们大部分的成员在北美,增长最快的部分则是在亚洲,尤其是中国。

我注意到目前中国精算行业人员都非常的年轻,普遍比行业内小了十岁。他们可能还需要花好几年的时间达到公司里较高的位置。

J:您是否认为目前行业内的人员在经验上有所不足?

M:相对来说他们的经验会不足,但这个行业同样也在成长,所以这对他们来说也不是坏事。

J: 您认为SOA的培训和考试怎样帮助精算师面对挑战?

M: 精算师的认证考试非常严格,候选人需要花7-8年的时间通过所有的考试。SOA的考试一直在变,大体来说,候选者需要通过10门考试才能获得认证资格。这保证了SOA成员极高的素质,并使他们有能力解决日后岗位上遇到的各种难题。

J: 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精算考试相比,SOA有怎样的特点?

M:SOA目前来说已经有了六大精算师发展途径(Track)。我年轻的时候,只有2个路径,后来发展到5个,现在我们把财产保险路径 (General Insurance track)也加了进去,这样我们就覆盖了全部的领域。这点很重要,因为财产保险在中国正是一块不断增长的市场。另外,成员也多了很多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任一适合自己的途径。过去一个学生如果想换专业方向,他必须从头学起,而如今他可以很容易地切换到另一个专业领域。另外一点就是,未来10-的发展我们难以预见,多重选择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灵活地应对各种变化。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曾经从事过养老金固定收益估算方面的工作,而这部分市场在美国目前正在萎缩,因此大部分这个专业的人都转向了精算的其他方向,多发展路径就帮助他们更容易地进入到其他领域。并且,你有机会接触到涉及各个领域的研究课题,而不是只局限了在一个领域内。

同时,我需要补充的是,SOA不仅仅只针对精算学生提供认证考试。我们和精算从业者,雇主,以及保险业的其他机构,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每年会定期举行各类研讨会及活动,邀请来自不同地区的协会成员及专业人士参加。中午我刚和一个中国保险公司的团队吃饭,讨论了对于中国精算、保险业的发展SOA可以做些什么,比如为从业者提供持续性的培训。我们和中国本地的精算协会也有联系,希望可以共同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J:对于目前精算行业初级岗位就业竞争激烈,高级岗位人才紧缺的问题,您怎么看?

M:一般来说,真正好的学生都会找到心仪的工作。精算行业本身很难,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马上找到最理想的职位。如果一个学生学的很用心,通过了考试,也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找到一份理想的精算工作我认为不是问题。

J: 您认为互联网崛起以及大数据的普及将会对保险产生怎样的影响?

中国人口普查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第8篇

人口普查是世界各国获取人口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建国后我国共进行了6次人口普查, 历次的人口普查成果对于掌握我国国情、做好社会主义建设宏观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我国正确实施人口政策, 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本文通过回顾人口普查的发展历程, 总结6次人口普查工作经验,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按照国际标准, 开展人口普查, 对部分工作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二、人口普查的发展历程及方法体系的改革

(一) 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进行了6次人口普查。

1953年, 我国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项目包括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和户主关系6项。第一次人口普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清了全国人口底数。

1964年, 我国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普查项目共9项, 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6项外, 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职业3个项目。

1982年, 我国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同前两次相比, 有3个明显特点:一是规模更大, 面临10亿人口的普查对象;二是普查项目增至19项, 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职业、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以及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项目;三是改进了数据处理手段, 第一次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1990年, 我国以7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的项目共21项, 按户填报6项, 按人填报15项。与前三次人口普查采取设立普查登记站的方法相比,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改为主要采取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

2000年, 我国以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四次人口普查相比, 五普具有6个特点。一是采用长短表技术。普查设计了两种普查表, 一种项目较少, 由大部分人填报, 称为短表;一种项目较多, 由一部分人填报, 称为长表。长表通过抽样选取10%的户填报, 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二是增加了反映居民生活质量、居住条件及环境、人口迁移与流动等普查项目。普查表分为按户填报和按人填报的项目, 短表按户填报10项, 按人填报9项;长表按户填报的有23项, 按人填报的有26项;死亡表8项;共计76项。三是改变了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和空间标准。普查时每个人以在常住地登记取代在户口登记地登记。与前4次相比, 这次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由一年缩短为半年, 空间标准由县市缩小到乡镇街道。四是改变了普查的标准时间。由过去的7月1日零时改为11月1日零时。五是增加了附表“暂住人口调查表”。六是首次采用了光电技术录入和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GIS) 。

2010年, 我国以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普查主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和住房情况等。与“五普”相比, 有4个显著不同点:一是把普查对象由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自然人改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二是登记地由在常住地登记改为在现住地登记, “逢人就查”、“见人就登”。三是增加港澳台和外籍人员调查表。四是调整了普查项目, 短表按户填报6项、按人填报12项, 长表按户填报18项、按人填报31项, 死亡表8项, 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短表8项、港澳台人员外加3项, 共计86项。按户填报的项目有所减少, 而按人填报的项目适当增加。

6次人口普查的历史表明, 我国人口普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 普查方法逐步正规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二) 方法体系的改革

1. 普查项目增多, 普查内容更充实。

人口普查项目是获取人口原始资料的基本单位, 历次人口普查在不同时期项目设计各有不同, 总体上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递增趋势, 如表1所示:

单位:项

前4次普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主要以摸清人口底数、年龄结构、民族构成、户口状况和人口素质为主要目的而设置普查项目。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 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普查项目大幅增加。第六次人口普查则更加合理安排普查项目, 减少按户填报的项目, 增加按人填报的项目, 更有效满足政府部门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经济性。

2. 应用抽样调查方法, 普查方法更科学。

第五次人口普查起, 采用长短表结合的方法进行, 运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抽取10%的户填报长表。抽样调查方法的使用, 既方便实用, 又节省劳动力、减少调查时间, 有效地提高了普查效率。

3. 使用计算机新技术, 普查技术更先进。

第三次人口普查首次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从第五次人口普查起采用光电技术录入和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光电录入技术的引入提高了数据录入、汇总的效率, 能有效保证了人口普查资料的时效性, 排除了人为的再生性误差, 提高精度及数据质量。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人口普查, 将人口社会经济信息与地理信息有效融合, 高精度定位地理信息, 不仅提高了人口普查的工作效率, 更拓展了人口信息的应用范围。

4. 组织实施手段多样化, 宣传覆盖面更广。

人口普查经过建立各级普查机构, 制定工作计划、普查方案及普查表, 试点, 普查区划制图和地址码, 宣传动员, 户口整顿, 普查人员的选调和培训, 摸底, 登记, 质量抽查, 数据处理, 普查数据公布, 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和分析, 工作总结等阶段, 组织实施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人口普查宣传途径更具多样性和全面性,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有线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及街头宣传、大型公益广告宣传牌、张贴宣传画、入户发放宣传品等形式, 力求使人口普查深入民心, 家喻户晓。

5. 加强普查资料开发, 提供的统计服务更优良。

人口普查资料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人口消费与市场和平均预期寿命等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和条件。我国人口普查越来越注重对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 广泛深入分析研究人口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 积极探索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为党政领导和各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更优良的统计服务, 为实现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三、人口普查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一) 普查组织实施面临压力加大

一是人口流动现象加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旧城改造拆迁、保留子女优质教育学位、改善住房等原因,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加剧, 出现了大量的人户分离、一户多宅等现象, 空挂户、集体户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也较突出。流动人口登记调查较为困难, 容易出现重登或漏登的现象。

二是群众配合度下降。各种名义的社会调查越来越多, 有人打着调查的名义上门推销商品, 造成群众对普查员的不信任, 给人口普查的入户登记带来了困难。居民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拒绝调查、回避调查等不配合调查的现象有所增加, 参与和配合意愿下降。

(二) 调查设计有待完善

1. 由于普查表个别指标烦琐, 概念界定模糊, 被调查者难以理解, 增加了调查难度, 拖长了调查时间。如5年前常住地指标, 很多年纪大或常年流动的住户一时难以想起, 需要花费时间回忆;初婚年月和存活子女数等指标, 过于直接并涉及个人隐私, 往往难以直接询问, 普查员需调整访问用语, 才能消除被调查者顾虑、获取信息, 才能保证普查数据质量。

2. 长表中按户填报的月租房费用涉及家庭经济情况等敏感问题, 有些人由于怕“露富”等原因, 应付式填报, 导致申报资料与实际不符, 这样得出来的数据对实际参考作用有限。

3.《死亡表》中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两项实用价值不大, 《死亡表》仅调查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死亡的人口, 这两项数据对实际工作的作用较小, 且死亡人口资料可直接来源于民政或户籍登记资料, 宜减少这2项。

(三) 尚未采用邮寄调查和网络调查等廉价、有效的调查手段

第六次人口普查采用普查员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单一方式进行。随着我国邮政网点的建设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可研究采用邮寄调查和网络调查等廉价、有效调查方式。

(四) 数据公布时效性不强, 数据发布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每次普查完成后,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统一出版数据集, 但数据集所公布的信息相对较少, 原始数据中还有很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2010年人口普查中, 人口普查公报在2011年4月28日发布, 时效性有待加强。公报的信息较少, 对数据的来源和调查方法、抽样比例、抽样误差及回答率等方面的说明不够详细。

四、国际规则和先进经验

(一) 基本情况

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普查的情况如表2所示, 其中用到的几种普查方法定义如下:

传统问卷式普查:在标准时点按照一系列的普查项目从个人或住户收集人口信息, 长表和短表都可能用到, 可采取各种数据采集方法, 包括邮寄调查表、电话访问、网络调查和入户访问等。

行政记录登记式普查:以不同的行政记录登记系统整合出人口基本资料。

登记式普查结合抽样调查:以行政记录登记式普查获得人口基础资料 (短表) , 以抽样调查获取较为详细的信息 (长表) 。

滚动抽样式普查:短表采用传统问卷式普查, 长表以滚动抽样进行每月或每年的常态性调查获得即时而详尽的人口资料。

(二) 数据采集方法

新加坡采用网络调查, 先给所有住户发出普查通知书, 住户给予的答复中会声明是否使用网上作答, 网上调查约占一半的份额, 所采用的互联网普查系统, 为每个被调查住户分配一个用户名和密码, 并有操作指引。被调查者登录网站后便可填写问卷与确认个人基本资料。英国为解决传统的普查覆盖面大、普查员需要面对面访问而工作量大的问题, 为改善问卷回答的速度和准确性, 设计了网络填报的方式, 在填报过程中, 给填报者很多提示, 家庭中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添加所有成员信息, 约1/4的选择网上填表。澳大利亚也采用网络普查和入户调查结合的方式, 采用强大的信息加密技术可以确保通过公共网络上传信息的保密性, 约有3成左右的民众选择网上填表。互联网住户调查系统为家庭住户提供了便捷的调查方式, 被调查者可以选择在指定期限内他们希望并且方便的时间完成网上调查, 优点是可当场确认并检验被调查者所填写的资料, 资料上传后可立即通过计算机处理, 大大降低因人工处理所引起的非抽样误差。

美国人口普查采用邮寄方式进行, 对没有回复邮件的住户采用调查员入户访问的方式调查。

(三) 事后质量抽查

美国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查采取三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设计。第一阶段抽取街区层, 对街区群样本现场勘查, 编制街区群内居住单元地址目录;第二阶段抽取调查小区样本;第三阶段抽取住户单元。对抽取的样本住户内的个人采用年龄、性别、种族、房屋所有权限期、地区、城市类别和邮寄回答率等进行事后分层。

英国事后质量抽查采取两阶段分层不等概率抽样设计。第一阶段, 把英国分成112个设计区 (每个约含50万人) , 由若干邮政编码区域组成, 划分成简单、中等和困难3类调查区, 再从每一类调查区内抽取调查区样本。第二阶段,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从每个调查区内抽取一定数量的邮政编码, 这些邮政编码对应的住户构成最终样本单元。

(四) 普查资料开发

美国人口普查发布的人口资料包括人口简况、用于国会拨款的人口数据、用于重新划分选区的人口数据、1%公共使用微观抽样数据档案、5%公共使用微观抽样数据档案以及特别选定的制表及相关的专题报告、评价结果、测试和研究报告、答复率和行为分析等。

香港人口普查发布的人口资料包括:简要报告、主要报告、主要统计表、统计图解、区域分界地图、人口推算、生命表和人口趋势等20个专题报告。

五、完善我国人口普查制度的建议

(一) 科学制定普查方案

一是简化人口普查问卷。调查项目过多、调查内容过于敏感会引起拒访率上升、调查时间过长、调查成本过高等后果。可借鉴美国人口普查, 对所有人口只调查简单的短表问卷 (只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族裔、与户主的关系、住所是否租赁等主要信息) , 重点在于摸清全国人口;其他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等详细信息通过长表抽样调查收集, 且长表内容也不宜过多, 调查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较为适宜。二是制定标准普查用语, 对普查问卷的标准询问用语应作进一步规范, 针对普查过程中被调查者不同的回答, 制定规范的入户访问标准用语, 避免普查员组织过程的走样。

(二) 规范普查实施流程, 加强普查过程中的数据质量控制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普查。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支持人口普查工作, 可借鉴美国人口普查局通过付费广告和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 广泛宣传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普查, 如实填报。尤其要广泛宣传人口普查对统计资料绝对保密, 可借鉴美国人口普查局对普查资料信息要保存72年才能解密、加拿大92年之后才能解密的方式, 将保密规定列入人口普查条例中。二是积极做好普查前的准备工作, 对于问卷的设计、调查方式、新技术的应用效果等都可通过普查前的预调查进行评估, 评估后修改和完善普查方案, 有效提高普查质量。三是加强对人口普查重点技术的基础研究, 提高人口普查的科学性。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人口普查技术, 如长表的抽样方法、对总体的推算方法、对全国、各省以及各市的误差测量方法等, 都需要做好研究并形成易于各级地方政府使用的方法。

(三) 采用先进有效的数据采集方法和数据处理方式

第一, 可尝试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邮寄问卷或网络填报的方式进行普查。如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的邮件答复率为67%, 我国若能开展邮寄调查方式, 则能大幅降低普查成本及时间。网络调查中只需给每个住房单元一个唯一的用户名 (如地址编码) 与密码, 则可让我国大规模的网络用户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填写普查问卷。第二, 对普查地址的管理上, 我国可尝试建立地址定位系统数据库, 如能为每个普查员配备一个GPS上门调查, 调查小区通过计算机进行划分, 可减少对调查小区进行手工绘图、地理编码等工作量, 进一步提高人口计数的精确性。第三, 对手写字符的数据项, 加大力度开发智能字符识别 (ICR) 技术, 直接对普查表采用光学识别技术进行数据录入, 无法识别的再转为人工处理, 减少后期编码的劳动力投入。对普查数据的后期处理, 应开发统一的处理程序, 做到一旦完成数据收集, 就得获得所需要的总体数据及抽样调查的推算数据。第四, 有效利用无线手提电脑和先进的电子数据集成系统等, 可研究借鉴美国2010年人口普查使用的野外数据自动采集程序, 普查员利用随身携带的PDA帮助普查对象注册指纹, 刷入指纹确认系统中关联的个人信息, 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再把这些数据实时传送到美国人口普查局, 这样就减轻了繁重的人口信息采集工作量。还可借鉴2011年国家统计局在河北省尝试采用PDA (手持移动终端数据采集器) 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 系统可现场进行逻辑审核和错误信息提示, 调查结果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发送到数据库中, 实现调查数据在线审核、网上直报, 减少了审核、报送、录入等环节工作量。第五, 随着我国行政登记体系的逐步完善, 未来可考虑采用行政登记普查结合抽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人口普查, 进一步降低普查成本。

(四) 加强数据质量评估, 做好事后质量抽查

事后质量抽查是评价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评估人口普查登记范围完整性和普查登记内容准确性、如实反映普查登记质量和普查登记误差的有效工具。在设计事后质量抽查问卷时应着眼于普查重点项目 (如总人口、出生死亡人口、迁移流动人口、是否参加工作、是否寻找工作、能否工作等) , 抽查表设计应简单、易操作。通过科学严密的事后质量抽查, 检查普查小区的范围与人口漏报、重报情况和普查表主要指标的错填、漏填情况。事后质量抽查的组织方式必须要严谨。在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统一组织指导下, 由省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国家根据总体估计的精度要求, 严格按照抽样调查理论进行科学测算样本量及分配样本, 并负责数据录入和数据汇总比较。省级负责抽查的组织、抽查登记和抽查表编码等工作。

(五) 完善普查数据发布制度、加强资料开发力度

我国应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普查数据发布制度, 在人口普查方案中明确数据发布的确切时间和具体的数据项。在普查登记结束后, 尽快公布人口普查初步数据, 包括数据的来源、普查的方法、核心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和误差等。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指标体系应保持全国统一, 计算方法和公布形式不能随意变更, 既能保证数据在空间上的可比性, 又有利于使用者根据指标说明并按研究需要进行数据分析, 增强数据的适用性。在完成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后, 公布最终的普查结果, 并通过社会招标等形式完成人口普查的资料开发和课题研究。完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统一出版的普查数据集, 充分挖掘原始数据中的信息资源。对普查数据的利用, 除了机器汇总出版物外, 还可以把一些重要的数据制作成相应的宏观数据库, 如年龄、性别结构数据库, 生育、死亡、迁移数据库等, 这些数据库可以在网站公布或制作成光盘提供给用户使用。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我国已进行了6次人口普查, 普查内容逐步充实、普查方法更科学、普查技术更先进、资料开发更深入。本文回顾了我国人口普查的发展历程, 总结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 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提出对将来开展人口普查工作的展望, 有利于加快完善我国人口普查制度, 及时准确反映全国及各地的人口变化情况。

关键词:中国,人口普查,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州.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面临的新问题.数据, 2008年第9期.

[2]杜小鹏, 胡桂华.对我国2010年人口普查事后调查工作的若干建议.西北人口, 2008年第1期.

[3]颜贝珊, 余清祥.2010年各国人口普查制度之研究.人口学刊, 2010年6月.

[4]陈新华, 胡桂华.国外人口普查——从全面调查到行政记录.西北人口, 2010年第4期.

上一篇:想放弃又想坚持的句子下一篇:2010中考作文高分兵法:考场作文如何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