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申论写作

2024-06-29

2023申论写作(精选6篇)

2023申论写作 第1篇

关于公务员申论写作这个必考的题型,有的考生很容易写成高中议论文形式,其实不然,申论一定要抓住几个方面才可以写好,那么如何进行申论写作呢?其实申论写作也有技巧可寻,本文主要从以下语言、结构、观点、论证这四方面做出阐述。

一、申论语言的特点

申论作文所使用的语言并非一般议论文的语言,需要符合以下要求: 工作语言

申论作为一种应用文体,用于公务员完成工作,所以其语言表达应符合完成工作任务的需求,即简洁、实用、冷静、理性。

简洁、实用:语言要言简意赅,一方面不要说多余的话,另一方面每一句话都有特定的作用。

冷静、理性:用语不要包含情绪,不让情绪影响工作。在语言上就是要少用或不用抒情或描写。

公文语言

上述要求是一切工作语言的共同要求,公务员工作与一般公司、企业不同,所使用的语言应尽量符合公文语言的要求,要使用官方、正式的语言,含义准确不要模糊,通俗易懂不要生僻,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要用方言俚语,不乱用缩略简化语。

不要文艺腔

所谓文艺腔,就是使用类似于散文、诗歌、杂文、小说等的文学化语言,文风简洁平实即可。比如,诗歌的语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就不适合;但是公务员也表达感情,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样表达出了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不要有学生腔

这不符合公务员的身份。如有考生作文写到“我妈妈说......”。你的妈妈不是全国妇联主席的话,请不要引用类似近亲属的话。

二、申论语言对比

例1:我们需要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让广大的老百姓都能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比如说,开设环境治污专项举报电话,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节能环保的意识。大家要从现在开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油。

例2: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节能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须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从小事着手,形成崇尚节约、重视环保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创建活动,各级政府机关要走在前面,各级领导干部要争做表率。把教育引导与利益调节、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来,逐步使自觉节能减排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习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对比例1和例2可以看出,例1考生经过努力是可以自己写出来的;例2则绝非考生现在的水平所能及。例2的语言几乎每一句都可圈可点,不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不可能有这样的高度,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例1写的还不错,也知道举例论证,但显得琐碎,尤其是其用语“老百姓”。谁经常用“老百姓”这个词?只能是老百姓自己。公务员在谈到老百姓的时候一般用哪个词?人民群众。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往往一个词就透露出你的身份,公务员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和人民群众明显不同。

熟悉了解语言的特点,在加上申论的一些写作技巧,才能写出更好的申论来。

2023申论写作 第2篇

先说词语生动,既活泼,新鲜,不老套,不死板,充满活力,赋予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1,选具有浮雕感的动词,使用要巧妙,这样可以很好的显示人物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表现人物的特征传达出这个人物所带有的情感色彩。2,注意音律的变化,平仄音节的使用。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还可以使用叠词。3,可以多用一些句式。像肯定句,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这些都可以增加情感。例子:“皎月当空,清辉满地,或倚窗,或伏几,或辗转床褥,常常会涌起一股或浓或淡的乡思。”

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考场作文得分的高低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中就有语言因素。这是语言上的差距,所以多用修辞来弥补很重要。像比喻,排比,拟人,等等。

三,文具有意蕴

意思就是文句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主要有这几种方法:

1,省略法,主要用于事物不用尽述或难以尽述,还有就是就是某些不必明说的内容,这会使文章显得有深意。

2,暗示法,就是用某种事物来暗指某一事物或情理。比如:“打开窗子吧!现在打开窗子,不光是为了迎接晨曦,。。更是为了迎接一个新的世纪!”其中的打开窗子就是指的解放思想。这样觉得很贴切。

3,点缀法。即把好的名言警句,诗句点缀其中,因为这些都带有很深远的意境。所以可是文章意义深远。还可以用名句结尾,比如说有一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的《陶醉》,这篇文章就是这样。

4,双关法,这说白了就是一语双关。这种方法我们书上很常见,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方法。所以这方法我不做解释,同学们应该都理解。

申论终端写作六要 第3篇

一、引论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引出题旨

引论即文章的开头。引论的任务就是要把文章要论述的本质性、核心性问题“引”出来,即通常所说的“提出问题”,好让下面的本论部分进行分析论述,以“解决问题”。引论无论如何起势,目的都要迅速进入话题,准确展开论述。好的引论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切中要害,概括提示问题缘起;二是开门见山,直捷道出申论主题;三是新颖深刻,引人入胜;四是文字精要,简洁明了。例如《加强药品使用监测工作》一文的引论:“曾经是抗感冒良药的康泰克,如今却让人为之害上了一场‘大感冒’。含PPA的药品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政府禁止,公司撤药,患者拒绝,各部门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有人指出,PPA对人体不利,药厂早知却不公开,试问公众健康权利谁来保障?社会呼吁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引论先以“抗感冒良药”却让社会“害上大感冒”的反常现象作为议论的缘起,然后揭示“药厂早知却不公开”的真象引人震惊,接着用一个反诘句过渡,直接将自己下文要申述的问题端上台面。简捷、切要、引人,采用了典型的“概述———过渡———论点”引论“三步法”,可谓精彩绝妙之笔。

二、本论要浓墨重彩、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本论是申论文章的主体,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观点的核心部分,它要求论据充足,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是体现考生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主要部分。

本论内容的展开通常有三种形式。第一是纵式,又称递进式或掘进式,即紧扣一个中心,层层分析、步步推进对问题进行论证;第二是横式,又称并列式,即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问题进行论证,几方面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或从属之分;第三种是合式,又称纵横交叉式,即根据实际论述的需要,将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交叉并用,这是最适用最常见的形式。在考试中,应根据实际表达的需要,采用适当的展开方式。

要写好本论,应抓住两点:一是要有意采用“分兵合击”的方法,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论证,揭示本质,或采用“剥笋”法,由外到内,层层解剖,直切内核;二是要着意提炼层次主旨,以主旨句作为路标,引导分析途径,显示论证线索。一般来说,本论部分可安排3—5段,即3—5个分论点(或说方面、角度)去论证中心论点,每段首句应是该段概括提炼出来的主旨句,即分论点。这样写有两大好处:第一是对于创作者而言,提炼主旨句的过程就是确定本段论述方向和重点的过程,有了明确的论点定格,本段论证目标就会十分明确,由几个分论点引导本论写作,全篇就能紧紧扣住中心论点,这样的文章条理清晰,写得轻快;第二是对于阅卷者而言,看了首句就可明白本段分论点,综合几段首句,便可掌握全文中心论点,这样的文章眉目清秀,读得轻松。有的段首主旨句还采用了句式相同或相似的排比句,效果更佳,如《城市管理急需改进》一文本论中的四段主旨句分别为“城管观念要转变”;“城管面子要抹煞”;“城管方法要柔性”;“城管法规要宽容”。这四个句子,不仅显示了论证中心论点的四个不同角度,也显示了这四个分论点之间紧密贯通的内在联系。这样的结构形式,会倍增阅卷者好感,提高评分档次。在实际写作中,也可采用数字序号加上小标题的形式标明各段大意或分论点。

三、结论要响亮、强化、凝练、精要

结论就是文章的结尾,是对全文总内容、总论点的归结和升华。所谓“归结”,是对前文内容的再度提炼凝聚和鲜明重现;所谓“升华”,是将前文论点再度强化和提高,使之更富理性化,突现新境界。申论的收束讲究“豹尾”,要求响亮、有力,给人无穷的回味。申论的结尾,应体现作者的论述目的和意图,应为强化中心论点服务。好的申论结尾,应达到如此境界:或达到并作出一个明确结论;或归纳并强调某一鲜明观点;或停顿在一个正面而积极的基调上。采用哪种方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1000多字的申论文章,结论不允许拖长,一般提倡“一句收”,就是只用一句话煞尾。如《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一文的结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的保护,这就好像人的双腿一样,只有共同发展,共同努力,共同迈进,才能少跌跟斗,少走弯路,大步奔向美好未来。”这条结论就是一句话,先用两个分句来收束前文,然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必须齐头并进才能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心论点,有高度,有力量,精要而响亮。

四、字数要合理分配、科学控制

申论文章的字数是有明确规定的,在命题中表述的模式大体如“不超过……字”、“不少于……字”、“……字左右”;2008年国考题规定“总字数1000—1200字”;2009年国考题规定“1000—1200字”。申论写作必须遵守命题规定的字数限制,越接近上限字数越好,误差上、下不能超出10%。写少了,没能把问题论述得更充分,不仅浪费了篇幅,还会给阅卷者造成一个已经理穷词绝、不能写够1200字的感觉,就会影响评分。写多了也不行,评分标准规定不能超过总字数的10%,超过了这个标准,说明考生缺乏控制能力,扣分是必然的。鉴于这种状况,要把文章写好,行文中合理分配字数就显得十分必要。

申论文章同样要求“凤头”、“豹尾”、“猪肚”,如前文所述,文章开头的引论只需把要申述的问题简捷明快地提引出来,达到“凤头”即可;收尾的结论也只需将全文概括、强化、升华,崭露“豹尾”便行。故头、尾两部分均应尽量精简,合占全文的1/3字数便可,将2/3的字数留给本论,以成“猪肚”。更确切地说,1200字的文章,引论不应超过200字,结论不应超过150字,将800字留给本论,用3—5个分论点进行论述,每个分论点200字左右,应当可以把问题说清。这样的字数分配应该说是比较科学的。

行文过程中的“限字”还得讲究技巧。首先要书写工整,字体大小均匀,每行长短平齐,这样就可使每行字数基本一致,计数时只数行不数字便可,以免浪费时间,影响思路。如每行30字,7行就是210字,引论不能超过7行,这就做到了很好的控制;其次是当文章写到一半的时候,就需要来一次字数估量,适当增、减下文内容,当文章写到3/4的时候,要进行第二次字数估量,将文章字数较为准确地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五、书写要认真、工整、规范

申论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凭借考生的书写文字来表达的,字迹是考生向阅卷者传递信息的直接媒介,是阅卷者接受信息、形成感受的唯一依据,所以,考生对这个媒介的准确性必须引起重视。申论写作是考试,重在表意效果,并不强求字要写得多么漂亮,但必须写得工整、规范,让人一眼就能认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从多年的申论试卷看,注重写好字的考生并不多,大多是狂潦乱草字迹难认,或多笔少画不规范,或笔画笔顺凌乱不规矩,写成了错别字,这样的字根本就不能正确表达作者的意思,再好的内容也等于没有,有的甚至形成了反义。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是说文章的思想、风格是作者思想风格的准确再现。其实要说:“字如其人。”也并无不当。故很多阅卷者将书写不认真、不工整、不规范视为思想散漫、作风马虎,缺乏公务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处以扣分。这是书写不认真、不工整、不规范的另一个致命弊端。

六、标点符号、行款格式要正确、规范

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也和文字一样具有表意作用,用不好就会损伤文意。但纵观多年的考卷,就十分令人伤感,有的文章从头至尾就是一段,连首行起始也不会空两字,引论、本论、结论三大层次都无法辨认;有的文章标点符号不是一“顿”到底,就是一“逗”到底,文末的句号也不会放,连句子都无法辨别。这不仅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更暴露了作者文化素质之低劣。连基本的标点符号、行款格式都不懂的人,又如何能当公务员?文面就是“门面”,直接决定评卷者的“印象分”和“情感分”,一篇标点正确、行款得当、字迹工整、文面清秀的文章,体现作者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思想作风、优良的文化素养,会得到评卷者的好感和认可,评以高分;如果看到的是一篇字迹潦草、行款不整、标点错乱、错字连篇、无法认读的文章,评卷者就会反感和厌烦,常常压个低分就翻了过去,根本不去认真评读。不少评卷者坦言:内容大体类似的文章,往往以文面感觉定高低。这是考生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文所谈,终究不过是“纸上”谈考而已,考生要想写出高质量的申论文章,还须加强考前训练,只有“劳于平日”,方能“逸于考场”。

参考文献

[1]张喜洋.“申论”布局:贵在有序[J].应用写作, 2006, (9) :48.

[2]李士谦.谈谈完成申论写作题的整体设计[J].应用写作, 2007, (6) :51.

浅析公务员培训之申论写作 第4篇

关键词:申论;客观性命题;理性表述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28-1

笔者处于“申论”教学研究第一线,深切地认为,作为一种测试、选拔国家公务员综合素质的新型文体,“申论”更能体现写作学科内在的务实、创新本质。没有多写多练固然不可能写出规范的申论,但如果没有搞清楚“申论”这个文体的本质特征,则无法有针对性地写、练。

一、申论是什么

严格地说,“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从字面上理解,“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表明、申述、引申,二是根据给定材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开拓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论”的含义较多,主要有二。一是议、议论。《说文》:“论,议也。”段玉裁注:“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二是含有深思、谋虑的意思。《周礼.考工记.序》:“或坐而论道。郑玄注:“论道,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合起来,“申’,可以理解成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申论”也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申论”说到底就是根据公务员工作的实际需要,适当借鉴我国古代“对策”(策论)的某些特点,专门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文体。

二、申论蕴含的写作规律

(一)客观性命题及其要求与意图。

1.命题要求。

客观性命题与考察的目标相一致。“申论”的命题是客观的,但其背后潜藏着出题者的主观要求,即“申论”考察的目标是什么?对此,《考试大纲》有明确规定:“申论,主要是通过应考者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试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由此可见,申论考察的目标是明确的,针对性很强。

它主要考察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主要是通过应考者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和提供的可行性方案来体现的。从这一角度看,考察的目标与测试的命题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目标与试题二者都有具体的针对性。

2.命题意图。

命题意图是作答的依据和切入点。在“申论”的客观性命题背后不仅潜藏着主观要求,也潜藏着出题者或隐或显的意图。命题角度不同,答题也应有不同的针对性。综观几年来的“申论”试题,其主体部分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供料写作”,而所供材料又都是涉及國计民生、带有普遍性、为来自各方面的考生所熟悉的情况。可见,从命题意图的角度看,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二)应考者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

1.思考性的评判阅读。

面对“申论”所给定的材料,有人阅读后奋笔疾书,有人心中茫然,半天写不出一个字。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阅读缺乏思考与评判。其表现是,阅读时要么简单地就事论事,因而把握不住各类材料之间的联系、类别、性质、主次。那么如何进行思考性的评判阅读呢?笔者提供如下具体方法:、

一是理清材料内在的组合方式。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申论考试的材料,其组合方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材料是按照所反映事件(或案例、社会现象)的性质来摘录、组装的,其中各个子材料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第二种,材料是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即按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组织的。其中各个子材料环环相扣,共同讲述某一社会事件。它具有案例的某些特点。

二是理清材料的逻辑关系。阅读纵式组合的材料,可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梳理材料内容。阅读横式组合的材料,可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讲述“相同”内容的材料归口合并在一起,来理清其逻辑关系。

三是区分材料的主次关系。1 500 ~ 3 000字左右的材料,文字较多,内容复杂,这就需要筛选。筛选必须根据客观性命题所潜藏的要求与意图来进行。思考性评判阅读的重点是那些与客观性命题所潜藏的要求与意图关系紧密的子材料,对不很紧密的、次要的材料,作一般了解即可。

最后,就是对重点子材料的圈点与精读、归纳与概括。

2.理性化的文字表述。

“申论”作答时,无论是概括内容、提出方案,还是进行论证,都应当统筹考虑,前后衔接。概括的过程,既是熟悉资料的过程,也是分析、判断的过程;提出方案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进行思辨的过程。必须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并彼此印证。

第一,概括问题。首先,要充分注意题干的指令性要求。“概括主要内容”与“概括主要问题”,其区别是明显的。而字数规定,或是150字,或是350字,也不可忽略。当然,还有说话的“身份”要求等,也要注意。其次,要学会抓关键问题。

第二,提出方案。首先,个人定位要准确。仔细审定客观性材料为考生设定的身份—虚拟身份,否则,身份定位错了,提出的问题一定“走偏”。其次,善于针对问题提出意见或办法。尤其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一定要用“自我”设定的“身份”去抓住要害,逐步展开,切忌面面俱到,舍本求末。第三,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或办法(措施)要有可操作性。

第三,论述问题。首先,要抓住给定材料中一个应该“申而论之”的大问题,发表见解;其次,要有一个明确的题目和鲜明的观点。确定什么题目,与背景材料提供的空间和“申论”所要求的字数限制都有关系。由于时间和字数的限制,一二千字的申论,只能紧抓要害问题,阐述清楚。鲜明的观点是“申论”的灵魂。一篇“申论”意义的大小,价值的高低,主要在这里体现。第三,就是详实的阐述和论证。事实与道理的有机结合,是增强“申论”说服力的一项最基本的原则、要求和方法。事实是说理的依托、由头或论据,说理则是对事实本质的理性的开掘、分析、推理、引申和发挥。理从事出,虚实结合,是增强申论的理论色彩与说服力的奥妙所在。

参考文献:

[1]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编委会.申论[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4.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李学勤.周礼注疏: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刘姗.文心雕龙·论说[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023申论写作 第5篇

申论考试,也就是时政考试,应用文写作。写作题型包括报告、讲话稿、演讲稿、开幕词、公开信、意见以及通知等几种形式。下面,中公教育就结合不同的题目类型,为大家进行分析概括。

一、特点

1.功能的多样性。在下行文中,通知的功能是最为丰富的。它可以用来布置工作、传达指示、晓谕事项、发布规章、批转和转发文件、任免干部等等。但通知在下行文中的规格,要低于命令、决议、决定、指示等文体。用它发布的规章,多是基层的,或是局部性的、非要害性的。

2.运用的广泛性。通知的发文机关,几乎不受级别的限制。大到国家级的党政机关,小到基层的企事业单位都可以发布通知。通知的受文对象也比较广泛。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的干部和职工,接触最多的上级公文就是通知。而且通知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下行文,但部分通知也可以发往不相隶属机关。

3.一定的指导性。用通知来发布规章、布置工作、传达指示、转发文件,都在实现着通知的指导功能,受文单位对通知的内容要认真学习,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知布置的任务。个别晓谕性的通知,特别是通知作为平行文发布的时候,可以没有指导性或只有微弱的指导性。

4.较强的时效性

通知是一种制发比较快捷、运用比较灵便的公文文种,它所办理的事项,都有比较明确的时间限制,受文机关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完成,不得拖延。

二、分类

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六大类:

1.发布性通知:用于发布行政规章制度及党内规章制度。2.批转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给所属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3.转发性通知:用于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的机关的公文给所属人员,让他们周知或执行。

4.指示性通知: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某项工作所有指示,要求办理或者执行,而根据内容又不适宜于用命令,用指示性通知。

5.任免性通知:上级机关在任免下级机关的领导人时使用任免通知。

6.事务性通知:用于处理日常工作中带事务性的事情,常把有关信息或要求用通知的形式传达给有关机构或群众。

三、写作结构 1.通知标题和主送机关(1)标题

通知的标题一般采用公文标题的常规写法,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文种组成。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禁用公费变相出国(境)旅游的通知》。

也可以省略发文机关,由主要内容+文种组成标题。如《关于印发〈规范国有土地租赁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222号)。

发布规章的通知,所发布的规章名称要出现在标题的主要内容部分,并使用书名号。批转和转发文件的公文,所转发的文件内容要出现在标题中,但不一定使用书名号。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

(2)主送机关

通知的发文对象比较广泛,因此,主送机关较多,要注意主送机关排列的规范性。如人事部《关于解除国家公务员行政处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主送机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人事劳动)厅(局)、监察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监察局(室):

由于级别、各称不同,主送机关的称法和排列非常复杂,这个序列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确定下来的。

2.通知的正文

(1)缘由【山西事业单位微信号:shxsydw】

发布指示、安排工作的通知,这部分的写法跟决定、指示很接近,主要用来表述有关背景、根据、目的、意义等。

批转、转发文件的通知,根据情况,可以在开头表述通知缘由,但多数以直接表达转发对象和转发决定为开头,无需说明缘由。

发布规章的通知,多数情况下篇段合一,无明显的开头部分,一般也不交代缘由。(2)事项

这是通知的主体部分,所发布的指示、安排的工作、提出的方法、措施和步骤等,都在这一部分中有条理地组织表达。内容复杂的需要分条列款。

(3)执行要求

发布指示、安排工作的通知,可以在结尾处提出贯彻执行的有关要求。如无必要,可以没有这一部分。

其它篇幅短小的通知,一般不需有专门的结尾部分。

2023申论写作 第6篇

一、方法指导

考生可根据给定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其类别与自己以往收集的这一类别的社会问题进行比较和印证,认识该主要问题形成的普遍规律以及一般的解决方案,同时根据该主要问题形成的特殊原因和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一般性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二、注意事项

提出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提出的方案就要针对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条件和具体环节,提出各种解决办法,消除问题在各个主要环节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提出方案不可能一步到位,方案中可能有不完善的方面,因此,要对方案反复论证评估,查找漏洞,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使最终方案成为可选的最佳方案。而所谓最佳方案,就是指方案首先必须合理、合法,不与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相抵触;其次,方案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方案必须以较小的成本、较小的风险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上一篇: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下一篇:描写表达心情愤怒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