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2024-05-28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精选11篇)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1篇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学家2009论坛”述要

2009-12-17 09:40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学家2009论坛”前不久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保增长。与会者认为,随着经济最困难时期的过去,应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包括树立就业优先目标,鼓励和引导投资的区域梯度转移等。特别应优化投资的主体结构,以政府投资为杠杆启动民间投资,发挥好民营经济的作用。实现经济持久增长,必须将消费放在重要位置。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应坚持提高居民收入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双管齐下。可以把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突破口,逐步解决农村消费低迷的问题。

调结构。与会者提出,在后危机阶段,应把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推动结构调整,一是做好加

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较快增长;二是做好减法,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的作用,运用公共投资推进节能环保,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三是做好乘法,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四是做好除法,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促改革。与会者认为,从根本上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困扰,不仅要依靠扩张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要从推动企业创新入手,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技术创新问题,提高企业营利能力和竞争力,以明显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应统筹经济领域改革与社会领域改革,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新动力。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2篇

进入本世纪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后,发展阶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并带来需求结构的战略性升级。在发展阶段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共同作用下,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正是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中国开始走向消费大国的转型与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这也构成中国改革开放后30年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

一、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中国走向消费大国,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战略性转变。这是由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的:

第一,随着中国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转变,需求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例如,居民消费需求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由物质追求到人的自身发展追求的升级。扩大公共产品消费需求已成为适应中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

第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需求萎缩成为中长期趋势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尽快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中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应当伴随着一个消费需求大幅上升的时期。但是,由于多种因素,这些年中国消费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国家的消费率比,相差10~20个百分点。从今年的情况看,前三个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但在7.7%的GDP增长中,投资贡献(7.3个百分点)仍然大大高于消费贡献(4个百分点),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随着中国内部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外部需求的萎缩,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增长是必然选择,并有可能在未来五年左右将居民消费率提高5~10个百分点。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加快调整消费和投资关系的同时,需要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第一,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全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幅提高居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二,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此引导居民消费倾向;第三,加快财税和金融体制转型,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消费型金融体制的建立;第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实现投资结构重点由生产性投资向消费性投资的转变。

二、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构建消费大国的战略性选择。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大概在55%~60%左右。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但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远低于工业化中后期60%的均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与升级。

有研究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平均10%的增长率中,城市化贡献了3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因素的制约,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还远未释放出来。未来5~10年,中国的城市化将呈现加快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率至少还有10个百分点左右的提高空间。考虑到乘数效应,估计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增加大约1.2万亿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由城市化带来的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的增长,至少可以支持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着严重的制度障碍,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障碍。这是中国城市化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实质性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后5~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将加快中国走向消费大国的进程。

三、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伴随着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不仅表明居民消费倾向的改变,也突出了政府缩小收入差距和加强公共投入的职责,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从总体看,新阶段中国社会突出矛盾由私人产品短缺变为公共产品短缺。这一变化对形成消费主导型发展方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调节居民消费倾向。改革开放30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而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重要指标——平均消费倾向却在总体上持续下降。1990~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66,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与城市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73。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3.9%,但居民社会保障等支出年均增长36%,远远高于居民各项收入的增速,对可支配收入的负面贡献率也从0.4%上升到8.1%。这说明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够,是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持续走低的重要因素。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初步测算,未来10年,实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公共服务支出年均增长率至少要达到5%左右,投资总额达到15~20万亿元。

——按照这个测算,未来3年在已确定的8500亿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支出的同时,在义务教育领域需要1.3万亿左右的投资,在基本社会保障领域需要2.2万亿左右的投资,共投资4.4万亿,三项支出大约占财政总支出的20%左右。——这个基本公共服务投资计划,可以在未来5年左右初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一套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并为建立一个低水平、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体系奠定重要基础。

——以这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为起点,估计未来3年左右,消费率大概可以提高5~10个百分点;未来10年左右,可初步建立一个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而,走出一条以扩大内需为主线的改革发展新路子。

四、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不仅是本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环境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革命。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

世界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的大国作用和大国责任不断凸显。我们既要看到国际上的某些复杂因素,更要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责任和作用。主动应对减排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选择问题:第一,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二,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三,推进环境产权制度改革;第四,推进碳交易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推进这些改革,将大大加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五、政府转型时代的改革

中国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的突破: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第二,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的关键在于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第三,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的突破,关键在于通过政府转型形成规范的公共权力行使的制度框架。

政府转型从2003年SARS危机提出到现在,应当说有所进展,但是没有多大的突破。中央政府确定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的“十一五”政策导向难以落实,重要根源在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仍很突出,尤其是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增长非常明显,甚至在反危机中还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其主要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上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从现实的情况看,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以建设消费大国为主线的转型与改革,需要彻底改变政企不分的体制,政府不应当也不需要继续扮演经济建设主体的角色;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干预和政府作用必须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就是说,不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中国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既涉及到经济领域,又涉及到社会领域,还涉及到行政领域。就是说,它是一个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为此,一方面要使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确立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改革总体思路。并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推进结构性改革:

第一,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活力,使经济增长由政府主导的需求平稳过渡到市场主导的需求上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3篇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所在

实现科学发展, 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充分发挥主体在发展中的能动性, 把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广义的经济发展方式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 它不仅要通过生产要素的变动包括它主要用于那些在不同时段有不同消费需求

量的行业。针对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的事实, 我们应该在上下班高峰期采取较高的资费标准, 而在其他时段采取较低的资费标准。采取峰值定价策略不但能把不同时段具有不同弹性的消费者区分出来采取价格歧视, 改进出租车司机和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区分可以有效改变资源的配置状况, 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交通供给的情况下, 让那些价格需求弹性较低的消费者在高峰期优先享用有限的资源, 而价格需求弹性较高消费者可以改乘其他交通工具或在其他时段出行, 缓解交通拥堵压力的同时也利用了空闲时段的资源。

与此同时, 采取时间价格歧视时还可考虑

季节性因素。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价, 而不应该千篇一律。调研情况, 利用不同季节客流量变化对出租车

行业影响的情况, 制定不同季节的出租车起步价和每公里收费价。

2. 基于不同车型的质量价格歧视。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城市采用的出租车是10万元以下的低档轿车, 车型集中在夏利、富康、桑塔纳等。而一些大城市近些年来迫于城市形象的考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 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而且要求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以及收入分配、居民生活、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 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并进, 经济成果的合理分配, 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的协调,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性举措。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的来说经济形势是好的,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例如,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资源消耗和资源供给的压力明显加大;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极为严峻;由于积累消费比例不合理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 制约着经济健康发展;国际贸易不平衡, 外贸顺差过大, 国际收支盈余过多;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也趋于突出。这些都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设法解决。目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也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就了新的国际经济格局, 主导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重大变化, 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 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态势多变, 国际金融体系变革扑朔迷离, 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既意味着新的挑战, 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能不能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 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 是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国际金融危机突显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复杂性和艰巨性

虑, 大搞“面子工程”将城市所有出租车集体换代。这样的做法对于出租车司机和消费者未必是最好的。笔者认为应该基于不同类型消费者采取不同类型的出租车, 实施质量价格歧视。

钱”;而在一些大城市的外围路段或是城乡结合部等地, 消费者收入普遍较低, 在这一区段运营的出租车可考虑适当降低资费标准, 满足该地区消费者用车需求, 出租车司机收入减少的部分应由经营公司给予补贴或降低该路段跑车司机上缴的“份钱”。

例如, 可以在一个城市划分两类出租车型:中档车和低档车。中档车应集中在一个城市中心地段 (如商务区、高档写字楼等) 运营, 针对的消费人群应是一些比较注重形象, 注重乘车舒适度的商务人士和政府官员等。而在城市其他地段或居民区, 针对普通消费者出租车应采用低档车型。这一区段的消费人群更加关注的是方便程度而不太注重车型款式和舒适程度。因此, 在一个城市应该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采取不同档次的车型, 收取不同的票

参考文献:

1.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6版上海三联书店, 2006

2.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4. 斯蒂格勒.价格理论 (第四版) [M].施仁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3.基于不同地段的空间价格歧视。除采用以上两种价格歧视手段外, 在一些较大的城市还可考虑在不同的地段采取不同的资费标准。在城市中心地段由于出租车需求量较大, 消费人群收入水平较高, 因此在这一区段运营的出租车可提高资费标准, 同时出租车经营的公司应适当提高在这一区段跑车司机上缴的“份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贵阳

(责编:若佳)

通常认为,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促使传统的、旧式的方式向现代的、新型的发展方式转变, 用现代的、新型的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旧式的发展方式。比如, 在当前我国就特别需要从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型的、劳动密集型的、外需拉动型的、外延扩张型的发展方式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内需驱动型的、内涵集约型的发展方式。

然而, 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存在、转向以及被代替, 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条件以至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等的产物, 它具有在综合条件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特征。当一种发展方式的存在条件没有被新的条件打破、替代时, 想要在主观上让这种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是很困难的, 转变的情形也是很复杂和艰巨的。马克思在谈到农业领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曾经说过:“那些新近开垦、以前从未耕种过、相对地说比较不肥沃的土地, ……它无须施用肥料、甚至只要进行粗放耕作, 也能长期获得收成”, (1) 因此人们就会选择这种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是在土地相对充裕, 资本和技术相对稀缺的情况下, 理性经济人为了追求最大利益, 自觉发挥充裕土地的资源优势, 从而避开资本技术稀缺资源而对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不仅在于其转变过程和使用的手段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而且其主观目的性的驱动, 也会形成巨大的惯性力量。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就深刻指出过:“资本家对待一种新的技术发明在生产上使用的态度, 首先要看这种技术能否使得资本增值, 或者说增加相对剩余价值, 如若新技术不能带来更多的价值增值, 资本家就宁愿继续采用旧技术而置新技术于不顾。” (2) 可见,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除了取决于发展方式存在的客观条件外, 其选择的目的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 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 一年来我们党准确判断、从容应对,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共克时艰, 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 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的明显下滑态势, 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 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 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 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 内在动力仍然不足, 特别是结构调整总体进展不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乏力等问题依然突出。国家几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 通过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和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即使是总体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基础性作用, 但也不能保证几万亿的“托市”资金各部门各单位具体实施中不发生消极影响, 比如如果政策选择和力度把握不当, 投资方向选择不好, 也有可能软化低素质企业的预算约束和信用约束, 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埋下隐患。

同时,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应急阶段基本过去后, 宏观调控由救急、救市转向结构性问题调理, 将更为关键、更为困难。在经济企稳的情况下, 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解决自身的结构问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这可能是比“救急、救市”更难打的一场硬仗。其实, 早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 我国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就已经开始, 但受危机的影响, 一些调整和转变后来又处在停滞状态, 现在必须要再回过头去强化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在保增长日见成效的同时, 我们对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和新近凸显出来的问题, 要有更清醒的认识, 要看到我们面临的不少困难和矛盾都根源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缓慢和滞后, 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再也继续不下去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经历了这场危机的洗礼, 如何利用下一轮世界经济扩张周期, 使我国经济重新回到快速发展的轨道, 同时又决不重复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将是经济发展战略中一个紧迫而复杂的难题。

三、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路径

在充满变数的后危机时代,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推进自主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不断从制度保证、科技支撑和人力资源开发等三个主要方面, 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一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强制度安排的产权约束。深化改革加强约束,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在一定条件下, 人们都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经营方案, 即效用最大化原则。当缺少相应产权约束时, “铺摊子”的粗放经营是最有利的方案。要让产权约束硬化, 让利益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就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优化所有制结构,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要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机制, 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要通过制度安排, 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 逐步取消垄断行业产品的行政定价机制, 构建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机制和节能减排市场化运作机制, 使得企业能自觉地对资源环境约束状况的变化及时做出正确反应, 比如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 提高排污处理收费标准, 实现治污成本内部化, 迫使企业不能把自己的成本外部化、把治污费用转嫁给社会, 从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和落后产能, 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和条件。

二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支撑。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虽然起因在金融, 归根结底却是上一轮经济增长的科技动力已消耗殆尽, 不能再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的机会。新的经济要真正从危机中复苏, 一定要寻找新的科技基础。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 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 实施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 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要抓紧研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创新产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机制, 加强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 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范围, 及早形成支撑下一个繁荣周期的现代新兴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 统筹不同所有制单位的科研投入, 改变长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问题, 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真正面向世界、面向市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要着力改善民生, 推进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依赖与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 人力资源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手段, 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要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归结于人的发展的需要,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设置的根本。围绕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重点;以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优先发展教育, 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大公共支出, 加强公共服务, 努力调动人们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与此同时,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仅要强调改善民生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的目标的根本性, 而且要突出人力资源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手段的决定性。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把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来开发和管理, 促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 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优势, 这是我国国情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性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借助的物质条件, 起初可能只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后来越来越多的是经过劳动改造、加工、创造出来的“人造物”, 为此, 要把人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主体, 把与人力资源相关的费用既看作消费更看作是投资, 特别是要把人的劳动作为生产的最重要成本。要在这个思想指导下, 正确处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 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在绝大部分百姓的收入来源都是劳动收入的情况下, 首先是要以工资改革为核心, 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是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的调整力度, 在二次分配中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把惠民生的事情办好办实, 不断夯实科学发展的群众基础, 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注释:

(1)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163页

(2)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701页

摘要: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回升向好, 但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的新形势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有事关全局的关键性意义。我们一定要从更深的理论和实践层次上, 拓展思路, 破解困局, 采取措施, 争取在充满变数的后危机时代, 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争取下一轮世界经济扩张周期中赢得战略主动。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方式,基本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163页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4篇

在发展阶段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共同作用下,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正是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中国开始走向消费大国的转型与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这也构成中国改革开放后30年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

第一、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与改革中国走向消费大国,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战略性转变。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加快调整消费和投资关系的同时,需要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第一,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全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幅提高居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二,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此引导居民消费倾向;第三,加快财税和金融体制转型,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消费型金融体制的建立;第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实现投资结构重点由生产性投资向消费性投资的转变。

第二、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构建消费大国的战略性选择。

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大概在55%~60%左右。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但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远低于工业化中后期60%的均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与升级。有研究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平均10%的增长率中,城市化贡献了3个百分点。

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因素的制约,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还远未释放出来。未来5~10年,中国的城市化将呈现加快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率至少还有10个百分点左右的提高空间。考虑到乘数效应,估计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增加大约1.2万亿元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由城市化带来的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的增长,至少可以支持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着严重的制度障碍,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障碍。这是中国城市化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实质性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后5~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将加快中国走向消费大国的进程。

第三、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转型与改革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伴随着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

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不仅表明居民消费倾向的改变,也突出了政府缩小收入差距和加强公共投入的职责,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从总体看,新阶段中国社会突出矛盾由私人产品短缺变为公共产品短缺。这一变化对形成消费主导型发展方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初步测算,未来10年,实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公共服务支出年均增长率至少要达到5%左右,投资总额达到15~20万亿元。

按照这个测算,未来3年在已确定的8500亿元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支出的同时,在义务教育领域需要1.3万亿元左右的投资,在基本社会保障领域需要2.2万亿元左右的投资,共投资4.4万亿元,三项支出大约占财政总支出的20%左右。

这个基本公共服务投资计划,可以在未来5年左右初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一套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并为建立一个低水平、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体系奠定重要基础。

以这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为起点,估计未来3年左右,消费率大概可以提高5~10个百分点;未来10年左右,可初步建立一个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而,走出一条以扩大内需为主线的改革发展新路子。

第四、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改革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不仅是本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环境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革命。

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世界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的大国作用和大国责任不断凸显。我们既要看到国际上的某些复杂因素,更要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责任和作用。

主动应对减排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选择问题:第一,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二,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三,推进环境产权制度改革;第四,推进碳交易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推进这些改革,将大大加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第五、政府转型时代中国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的突破。

需要强调的是,不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中国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既涉及到经济领域,又涉及到社会领域,还涉及到行政领域。就是说,它是一个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5篇

马书燮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6篇

1后金融危机时代概述

1.1后金融危机时代概念界定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金融业等受到的严重冲击之后所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全球经济正处在受到巨大震荡后的缓慢恢复与发展阶段,标志着全球经济在触底后正缓慢回升,主要表现在美国实体经济运行情况好转,众多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现象恢复。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世界经济竞争加剧。由于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许多国家在经济遭受重创后希望尽早走出阴影实现经济重建,所以加剧了对市场资源的争夺,各国企业在这样的资源争夺战之中面临严峻考验。其次,由于金融危机,各个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引下出现不平衡发展态势,各企业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最后,世界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在这一时期内,世界经济处于大范围的动荡期,发展前景存在很大变数,不能在此阶段对经济做出合理预测,许多资金都流向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在此状况中发展较为困难。

1.2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特征概述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7篇

企业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出现较大波动,在发展较为平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开始立足现实,探索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这也是根据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所决定的。首先,金融危机时代对企业所造成的重创使得其在下一发展阶段力求突破,全球经济在出现了一段时期的负增长之后竞争开始加剧,企业之间对于优势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因此,我国企业应当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经济发展规律,摒弃滞后的经济管理理念,建立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具有更大优势。其次,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许多弱点与不足,例如企业内部管理失调、人才分配不合理、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等,由于存在着发展上的不足与隐患,企业不能很好地应对危机,怎样将这些不足通过有效管理进行弥补,进一步恢复企业经济实力,成为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只有对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创新发展,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把控,从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工作效率,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长久发展。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8篇

低碳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 而生态环境保护则是当今低碳经济的焦点。当前, 开展节能减排, 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模式, 己经成为各国共识。同时, 世界各国企业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越来越要承担社会环境责任。近年来我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逐步兴起, 一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会计框架进行了探讨, 大大推动了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发展。

“环境会计”的概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 “绿色会计理论”逐步成为我国系统研究环境会计的标志。此后, 理论界针对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环境信息披露、排放权交易会计和环境的成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环境会计基本理论框架, 分析了环境信息披露架构和因素等问题。一些学者基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 对排污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一些学者对我国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问题及环境成本分析框架进行了考察, 推动了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的发展。2010年, 在加快经济转型的背景下, 我国启动了低碳城市试点, 提供了环境会计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 这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环境会计制度发展。本文分析了环境会计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讨论了环境会计发展的历程, 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思路探讨。

二、环境会计的内涵、发展与理论基础

(一) 环境会计的内涵与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开始, 环境污染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 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西方学者比蒙斯等的研究成果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大幕。上世纪90年代, 西方越来越重视环境与会计的结合, 会计开始反映环境资源, 目标在于改善全球环境问题。环境会计发展成为一种关于人造资产和自然资产增减的会计。“管理”论认为, 环境会计通过环境会计管理系统确认和分配相关的现金流。环境会计是指环境与会计理论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为不同实体提供信息流。

国内学者也对环境会计的内涵展开了研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环境会计融合了环境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主要用于补偿自然资源消耗与自然环境占用, 综合运用了会计学方法反映、报告各会计主体的生产活动影响, 并为决策者提供信息。通过对现行会计的修正, 环境会计将货币和实物指标相结合, 核算和披露了环境资源的损耗和补偿, 并为决策者提供了有效的环境信息, 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发展。

(二) 理论基础

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立足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模式, 它以自然资源环境为主要内容, 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针对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 精确核算相关投入与产出, 有其实际意义, 因此, 开展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构成。国内外学者针对当前会计体系的局限性, 更加关注生态公平与效率。顾名思义, 可持续会计是为生态系统和社会服务的会计, 有利于关注绿色环境会计。

二是外部性理论。私人经济活动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外部性揭示了污染的外部成本, 科斯定理则认为明晰的产权有助于解决外部性问题。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 污染权交易理论认为污染权控制污染具有可出售性, 一些学者用严格的理论模型解释了市场化方式解决污染问题的途径。这一理论认为, 环境会计的实施在于把环境资产、负债等纳入会计核算中, 促进外部成本的内部化, 保护生态环境。

三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注入投资、分散了风险, 应该享有一定的企业所有权。该理论在关注股东利益时提出要保障所有个人或群体的利益。实际上,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利益群体的支持, 通过环境会计核算, 可以充分考虑企业活动的影响、提高信息透明度。而企业基于受托责任要向委托方全面披露经济和社会受托责任情况, 要建立全新的环境会计体系, 践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的发展思路

环境会计能够实现低碳经济, 有助于正确核算包括自然资源损耗及生态补偿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推动其进程, 有助于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前, 我国已从战略角度提出了低碳经济战略, 而环境会计能够核算通常的“绿色GDP”, 更具前瞻和实际意义, 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的发展思路如下。

首先, 排污权交易市场尚未健全和完善, 价格信息不完善, 缺乏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会计影响的研究, 信息披露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研究不深入, 环境会计尚未实现与行为科学的结合。未来发展中, 要建立完善的理论框架, 在环境会计研究中有几个思路:

首先, 要完善环境会计法规体系, 加强监管, 建立并完善环境会计法规体系和相关会计准则, 具体涵盖了会计法、环境会计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 也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环境会计核算制度。而在实践层面, 要注重完善环境会计核算基础和假设, 尽快规范环境会计核算对象, 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形式, 增强可操作性, 保证信息质量。

其次, 要努力提高环保意识, 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会计工作。环境会计工作的开展取决于公众和社会团体, 环境责任意识的增强、公民素质的提高都有助于促进环境会计制度的完善。从政府层面看, 要加强对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 将环境会计纳入系统性社会工程, 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和公众的监督作用, 对环境会计工作开展监督, 努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岳.公司治理结构对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 2010 (1)

[2]蒋麟凤.企业价值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 2010 (2)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

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体受到严重冲击,在各国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方案的作用下,于金融危机爆发一年后发布的各项经济数据,无论是10月30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的美国第三季度经济首度出现的正增长,还是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长达8.9%,都显现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迹象。可见,全球经济已经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

在“后危机”时代下,经济发展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如何在重振增长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了当下的焦点。出席2009年夏季达沃斯年会的代表认为,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在为期三天的达沃斯论坛上,低碳经济成为与会的经济领袖和政界人士讨论的重要议题。北京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在论坛上说,发展低碳经济是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突围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可见,低碳是“后危机”时代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

那么到底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由于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面对的残酷现实,人类必须利用自身智慧解决这一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在其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作为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照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到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在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之后,英国首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并且希望通过利用其自身能源基础设施更新的机遇和低碳经济技术领域的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活力,占领未来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市场,赢得国际政治主动权并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尽管减少碳排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目标,但毫无疑问,提高经济竞争力和获取政治优势是其主要驱动因素。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的热点,一些发达国家也已经把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增长极。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签署的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成为“绿色新政”的开端。欧盟其他国家以及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也基于各自在能源、环境、产业、政治等方面的优势及其全球战略,不断在“低碳经济”的各个领域取得进展,通过多种模式引领全球低碳发展的潮流。中国也正成为大力推行低碳经济的国家之一。

每个国家实施低碳经济都要适合自己的国情。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和条件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差异。发展中国家处于成长阶段,其目标首先是发展,并且提高人均能源的消费水平,在当前阶段只能通过降低能源强度和提高碳生产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逐步挂钩,而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直接就承诺量化减排。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低碳经济在实质上与我国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质和灵魂,它又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从而在操作中有明确的“抓手”,低碳经济一针见血地抓住了“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能源安全、发展创新经济”的要害。但是,尽管低碳经济前景被看好,低碳在中国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1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工业是消耗能源的主要部门。但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落后,又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阻碍。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2中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而此种结构在碳排放强度方面是特别不利的。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所以,中国在向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必定困难重重。

3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更换大量设备。但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这又成为我国低碳发展的一大制约。

4中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中国走向低碳经济的最大限制。所以实际情况下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但这巨大的资金投入显然又是中国的沉重负担。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10篇

作者: 多兰乌日塔 / 时间: 2010年 11月号

2010年10月14日,《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0年)》(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首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该发布会暨论坛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银行家》杂志社协办。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交通银行行长牛锡明、农业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建设银行副行长朱小黄、招商银行副行长张光华、上海银行行长瞿秋平、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魏国雄、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以及来自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容显文、吴卫军等嘉宾出席并发表了致辞,发布会暨论坛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主持。

整体发展形势研判:变革与“转型”

鉴于美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元区造成的长远不利影响,多数银行家认为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报告》显示,银行家们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存在较大分歧:40%的银行家认为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发展走势难以判断;29%的银行家认为全年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复苏形势逐步稳固。

《报告》指出,当前中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本约束加强、金融“脱媒化”提速和同业竞争更为激烈。

面对新的变化,“转型”成为银行家们采取的最主要应对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发展模式由原先的规模扩张型转变为以讲求财务成本、注重定价能力和资本节约三者并重为典型特点的集约式增长。

我国银行业发展分析:机遇与挑战

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在致辞中对本调查报告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我国银行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成就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国“抓住”了银行业改革的最佳“时间窗口”,在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以及世贸过渡期结束之前完成了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重建了银行的资本基础,为随后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交通银行行长牛锡明在致辞中指出,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银行业发展不仅面临机遇,也面临着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巨大变革。首先,中国金融业与世界金融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银行业无法脱离国际金融体系而独立发展,而如何在统一监管体系下保持中国银行业稳健、健康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其次,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的收入结构、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如何随之调整,并在适应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实现经营转型和有效防控风险,成为当前需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最后,电子网络的发展对银行业的经营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电子支付的替代效应更加明显,银行的物理经营网点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发展压力。

近年来,对银行业的审慎监管逐步完善。针对流动性风险、大额风险暴露和集中度风险等的审慎监管指标成为银行自身风险管理中的重要行为标准和考核“标杆”。资产分类准确度和拨备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简单、透明、有效的监管原则在金融创新风险监管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此外,贷款价值比和债务收入比等指标成为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在“防火墙”建设上也已形成有效的机制。这种“中国式”的监管探索,为我国银行业防范和控制风险建立起了坚固的“防线”,为银行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当前我国银行业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未雨绸缪。一方面,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虽出现复苏迹象,但仍面临失业率居高不下等诸多问题;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国内的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期,资产价格过高和通货膨胀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关于银行信贷安全,危机后大量的信贷投放有力支持了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但在信贷投放中,对项目审核不严、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和贷款高度集中等问题较为突出。《报告》显示,63%的银行家认为地方平台贷款风险比较突出,是银行经营发展中需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如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要着力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加快推进我国银行业发展:总结与建议

推动银行业经营发展的战略转型。《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要吸取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在强调稳健经营的同时鼓励改革创新,要靠稳健经营来防控风险,靠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

为此,《报告》指出,要加快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转型,向综合化经营模式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在传统物理网点发展的基础上,创新经营发展模式;银行业之间合作共赢,在有序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同业利润共享和风险合理分担,确保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报告》认为,转型是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关键,过去几年中国银行业在转型方面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但银行业的发展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特别是面对当前经济金融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推进战略转型对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影响和意义尤为重要。

推进银行经营战略转型,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型“步伐”,推进差异化发展战略;树立和坚持科学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综合化经营,构建相对均衡的业务结构;加强流程银行建设,加大银行内部的资源整合力度和不断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等都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改进的重要方面。

银行的战略转型必须要坚定方向,同时具有相应的风险管控能力和创新意识。银行要不断提高消费者保护意识,从体制机制流程、产品及服务等各个层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综合化和便捷化需求。银行要坚持资本约束下的理性经营,实现资本收益的最大化。要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坚持科学的配制和策略。对于中小股份制银行,应把握风险与发展的平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不断提升内部发展能力

高度重视和推进银行社会责任建设。在社会责任建设方面,必须从战略高度树立并强化银行的社会责任理念,有效协调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关系,将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将社会责任和自身特点结合起来,推动银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增强主动服务理念和能力。银行的战略转型应根据外部市场需求和银行自身的优势准确定位,只有如此,才能够提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金融服务。

银行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其客户需求是动态和多样的,这要求银行不断提供创新性的金融服务,力争“走在”客户之前。银行应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方位服务意识,在整个银行业中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通过理念转变,使员工不断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进大中型银行“垂直化”运营。《报告》着重指出,大中型银行必须在加快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按业务条线开展并实施“垂直化”的运营和管理。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0年)》发布会暨首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除邀请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嘉宾外,还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对中国银行业的战略发展建言献策。杨再平副会长在会议结束时表示,此次发布会和论坛展示了中国银行家的风采,展现了银行家们对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深远思考,更汇聚了中国银行家们的众多精彩、深刻、独到而有价值的银行发展经营看法与观点。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第11篇

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与数字中国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于3月28日在深圳五洲宾馆隆重举行。本届峰会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IT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IT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全局的促进和引领作用。

以下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演讲实录:

马云:各位嘉宾早上好!特别荣幸能够有这个机会参加IT领袖峰会,我自己觉得这个峰会在这个时候开的正是时候,我看主题是后危机时代,我一直在想也许我们永远走不出危机,我在亚布力的时候我觉得人类要么走向危机之中,要么在危机中走。因为我觉得危机会一个接着一个,金融危机过后,有大自然危机、产业危机,危机其实会越来越多。

假如我们把危机作为借口,在危机中也有好的企业,没有危机的时候也有坏的企业,我们如果说把危机作为我们没有发展好、没有对未来有信心,不去创新的借口的话,我们这些人就在制造未来的危机,或者说我们这些人就是一些危机。

我个人认为今天的危机,我们今天在欢呼说我们金融危机走了出来或者说至少有了一些抬头,我觉得并没有。前年可能是最危险的一年,在所有人没有看到危机的时候,危机降临的时候是最黑暗、最危险的时候。

而去近百年来从来没有一次危机得到各国领导人、企业界、各界人士高度关注,一个危机得到所有人关注的时候,危机并不是真正的危机,而变成一种机会。但是大家认为我们做了这个工作,出现一些好的情况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一些其他工作,或者我们是不是应该放松的时候,这个时候危机才真正起来。

下雪天并不冷,融雪的时候最冷。从今天来看,我个人认为今年、明年、后年才是危机最严峻的时刻。我们今天讲的最多的方式是改变明天,而我们没有创造明天,创造明天除了改变自己以外,最重要是改变思想,通过改变思想创造明天。

改变自己还需要外来动力,可能互联网就是外来动力。我们这些人非常庆幸活在今天的时代,尽管我们不断抱怨这种危机、这种麻烦、这种痛苦,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很幸运,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

我们公司内部分析了很多,为什么互联网发展这么快,他贯彻了几个价值体系,第一,他比以往更为开放,更懂得分享,更懂得承担责任,更是透明。所以它是一种价值,它是一种文化。我坚信如果这种先进的价值体系、先进的文化、先进的产业技术,它一定会引领外来,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这个产业,我为我们这个产业感到骄傲、感到荣幸,我们一定能够通过技术、思想、勇气去改变世界、去完善未来。

我今天也是这么觉得,我们讲的最多的改变,改变因未来而变,因问题而改。我们很多是因为昨天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改变。我认为因为明天有这样的事情,我们去变化,因昨天的问题我们去改。对任何国家来讲,任何行业来讲,我们都是说展望的未来是怎么样。昨天我们在上海我们发现企业家讲话越来越政治,政治家讲话越来越企业家。我们向政府汇报工作,我们汇报了5分钟,他教我们一个小时怎么做企业。

行业发展越来越快,我们忘记自己是做政府的,忘掉自己是做企业的,忘掉自己做建筑,忘掉自己做学术,我们回到一个普通的人,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只有共同达到一种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体系,我们才会分工合作、互相合作。今天人类需要恢复到最初的价值体系,回到本来,我们是普通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未来,根据未来我们制定战略,根据战略我们制定规划战术,逐步逐步实现。

所以我觉得对我来看,我永远坚信未来超过今天,我永远相信方法比问题多。就像我父亲说我不如他,我父亲超过了我爷爷,那个时候观点很有意思,爷爷说你不如我们,是因为毛笔字写得不如我漂亮,现在没有人写毛笔字了。

我父亲说我不如他,他说你早出生20年,这样想问题早就枪毙掉了。我觉得我们争论了很多,但是还是一带超过了一代,我儿子1.82米,我爸爸说我把儿子教成这样,谁厉害。我也坚信80后、90后是不是有问题,当然有很多问题,但是我坚信80后、90后远远超过了我们,很多问题我们懂的,他们不懂,但是他们懂的东西,我们真的不懂。

我们也了解很多人非常艰难,现在网上做决策,网上确实很值得研究,很多人讲倾听网民、倾听网上声音,我也很郁闷,我感觉中国上网的人的素质总体来说要比不上网高,但是在网上发表观点的人,总体是网上水平最差的那一帮人。

假如我们去替这些人制定国家政策、制定未来的话,麻烦就大了。最流行的是那些愤青、愤知,我觉得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对今天的问题不用你讲问题,我们问题是怎么解决问题,怎么创造未来、怎么创新。所以我对80后、90后,我爷爷这一代是看报纸,我父亲听的是广播,我孩子说我谁都不相信,我愿意参与。

时代在发生很大变化,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人真正每天花的时间是通过互联网做交易,有多少人花时间在电影电视上。刚才讲了王中军,投资电影很重要原因是因为5、6年前我们公司年轻人在讲话,他们在笑,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后来我知道他们从电视剧里听,这就是未来。80、90后他们一定超越我们,花点时间在他们身上,他们喜欢看电影,我们应该在电影,他们喜欢上网,我们应该让他们上网。他们才是我们的未来。

另外一个,在经济危机有没有过去的重要标志是人们有没有恢复信心、恢复希望。上一个世纪企业对于大规模、大产业、大格局、大流水线来做,未来是信息化出现,企业一定是小企业取胜,假如还是抱着上一世纪的思想,你不管怎么转都会失败。今天解决绝大部分就业问题的企业是小企业,今天解决创业的问题是小企业。

国家给了国企这么多资源利润还不够,还做得不够好,我们应该给年轻人多一些机会。我自己觉得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腾讯这样的企业、百度这样的企业,我们都是诞生在90后以后,我们95%员工是90后、80后,这些人创造了我们父辈们不可想象的企业,他们更透明、更承担责任。

我在公司里讲,我现在出任美国大自然保护基金会全球董事会董事,全体员工是真心的鼓掌,他们觉得你是在关心未来、关心环保,而年轻人认为未来、生活,这些才是我们真正关注的。所以我觉得请大家关注小企业,关注小企业就是关注创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经济有没有恢复,就像一个人愿不愿意生孩子,就是对未来有没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我不会养孩子。当然养孩子,不等于对未来有信心。

从国家来讲,你会发现很多企业在注册,每年有新的企业不断注册的话,说明对未来有信心,我相信这样做将来有赚钱,这是希望的象征,是信心的象征。假如说对未来没有信心,是不可能成立企业,不可能创业。

另外一个指标,每一个城市每年死去的小企业是不是在增加,如果死去的企业在增加,死去的小企业在增加,说明环境有问题。经济恢复重要标志是小企业的恢复,解决问题几百万个大学生我们一定要靠小企业,今天的小企业可能在居民区里,可能在小巷子里,他们一定是未来的百度、未来的腾讯。

小企业的问题都是差不多的,融资的问题,技术的问题,管理的问题,我们政府应该做宏观的事情,给大家搭一个平台。我感谢互联网,互联网把创业成本降低,使得我们企业不仅仅可以在中国做生意,可以在全球做生意。

最后,我希望通过IT峰会提醒大家高度关注我们的地球,我觉得地球真正在痛苦,我们说人类在痛苦,其实地球比我们更痛苦。我个人觉得地球养30、40亿人是最舒适,而地球现在却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我们不断在毁坏森林,如果森林是地球汗毛的话。

上一篇:事业单位试题解析下一篇: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