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介绍范文

2024-06-10

中国名著介绍范文(精选8篇)

中国名著介绍 第1篇

中国四大名著详细介绍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回数:共一百二十回

介绍:根据陈寿《三国志》,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

《水浒传》介绍:作者在《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号耐庵。籍贯: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著《水浒》的施耐庵。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经》、《礼记》等许多书。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书都去浏览。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苏州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搏鱼》、《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消遣,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西游记》作者:(明)吴承恩又名:《西游释厄传》

回数:共一百回(实一百零一回)

介绍: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杨讷作)基础上创作而成。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吴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活了将近80岁。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情僧录》 《大观琐录》 《金玉缘》 《情界铨》作者:(清)曹雪芹

介绍:红楼梦写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乾隆时代,内容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说明了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本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红楼梦》也被公认为四大名著的顶峰和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中国四大名著开篇词

《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1]。《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水浒传》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据中州,七雄绕绕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刹时新月下长川,江湖桑田变古路。讶求鱼橼木,拟穷猿择木,恐伤,弓远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西游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中国名著介绍 第2篇

蔡源源《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英文名: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作者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是十四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伟大作家之一。

戴乃迭对中国名著的翻译成就概览 第3篇

一、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

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 戴乃迭与杨宪益合译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译本与闵福德、霍克斯合译译本是迄今为止发行量最大、最具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两个英文全译本。所不同的是:闵福德、霍克斯合译译本多采用了意译, 在翻译过程中对《红楼梦》原文有不少语言加工, 所以尽管它成功反映了原著的故事全貌, 但在很多细节处偏向于西方人的文化理解和口味;戴乃迭夫妇合译译本则更多采用了难度较大的直译, 既最大限度忠实原文, 又让英文读者在品阅时可以深入理解和细细回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戴乃迭的丈夫杨宪益历来强调翻译过程中忠实原文的重要性, 并将其放在翻译工作上的第一位。对此, 戴乃迭高度同意和赞赏。他们在翻译《红楼梦》时就按照这一原则严格开展工作。因而在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英译版中, 几乎到处都是对原文不做变动的直译。当然, 这种翻译方式在中外文化固有差异面前难免碰到无法直译出来的“文化空白”障碍, 每当这时, 戴乃迭就会采用注释方式为读者加以说明。例如在《红楼梦》的开篇处, 曹雪芹在讲述女娲补天的故事时, 提到青埂峰下被扔弃的一块石头, 在此, 汉语中的青埂峰与情根峰谐音。这一中文的语意双关埋下了全书故事情节展开的伏笔, 为情种贾宝玉的故事做好了铺垫, 为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写下了序言。如果直接把青埂峰翻译成英文, 英文读者势必无法知晓和理解这一取名的缘由。戴乃迭在翻译这三个字时就很好地注意了这一语意双关处所造成的“文化空白”。在译注中, 戴乃迭向读者交代了青埂峰的取名缘由, 意为“爱之根基”, 有效增进了英文读者对《红楼梦》原著内涵的理解。再比如贾母到清虚观看戏一幕, 贾母问贾珍第三出戏演什么, 贾珍回答演的是《南柯梦》, 听完后贾母便不再言语了。这一幕如果直译, 很难让英文读者理解此时贾母的心境。戴乃迭用注释向读者解释道:《南柯梦》是为悲剧, 与贾母兴致勃勃来看戏时的心境不相适应。此处足见戴乃迭对中国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戴乃迭翻译的《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长达30余万字, 深刻揭露了中国传统文化至封建社会末期的衰落, 考察了中国文人在明清时期的生存困境与科举制弊端。对这部中国历史文化名著的英译, 困难之大可以想象。尽管吴敬梓是用白话, 而非传统文言将此著完成, 但书中大量诸如“拔贡”、“生员”、“榜眼”等古代中文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使用极少, 甚至连不少中国人都可能读不懂, 要翻译成英文足以考验译者的中英文化功底与翻译素养。

例如《儒林外史》中王冕第一次见到尚未成为九五之尊的朱元璋时, 就称朱元璋有“龙凤之表”。对这一段的翻译, 如果译者不知“龙凤”在中国封建文化中的喻意, 就很可能直译成人的外貌长得像龙凤, 而将“龙凤”视为两种简单的虚拟动物。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戴乃迭自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她将此句译成“在王冕眼中的朱元璋有当皇帝的命相”, 完全忠实了原文的意思, 不致让英文读者曲解。再比如《儒林外史》中的关键词“功名”, 蕴含了深厚的中国封建文化背景和封建社会中后期中国文人特殊的追求, 它与西方语境下的资产阶级在商业社会所取得的、仅用金钱表征的“功名”有明显区别, 多指文人中举当官、光宗耀祖后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王冕会说“功名富贵乃身外之物”。戴乃迭在翻译这一关键词时非常小心谨慎, 她没有仅用一个英文单词去简单翻译“功名”, 而是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语境将“功名”拆分翻译, 有时译为成功, 有时译为成就, 有时译为名望, 有时也译为名声, 很多时候还用两到三个单词并列译释“功名”, 足见戴乃迭翻译的针对性和严谨性[2]376。

三、戴乃迭翻译的《鲁迅选集》

作为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在文化战线上的主将, 鲁迅以改变国民精神为初衷撰写了总计600余万字的小说、杂文、散文、评论等, 对中国近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鲁迅的著作都以白话文写成, 但多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 展现了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所以, 对鲁迅作品的英译绝非易事, 不仅需要译者对鲁迅作品的语言、内容精髓有较丰富的理解, 还需要对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社会状况与性质有着与中国爱国进步文人几乎一致的认识。应该说, 通过戴乃迭对《鲁迅选集》的翻译可以看出, 她近乎完美地达到了这两项要求。

例如全文不到三千字的短篇小说《孔乙己》, 鲁迅的原文将孔乙己穷酸、迂腐, 但又诚恳、善良的个性刻画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充分鞭挞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和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戴乃迭的译文也同样做到了这一点, 译文震撼了每一位英文读者的心灵, 在国际社会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广泛关注。在耳熟能详的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这一部分中, 一个“排”字让无数中国读者看到了既穷困又不愿拖欠酒钱的孔乙己形象, 令人印象深刻。戴乃迭深知此字在全文以及在中国读者心目当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对这个字的翻译, 戴乃迭字斟句酌, 她没有用英文中的“放”、“扔”、“置”等从直译层面上已足以表达“排”字动作的词语, 而是用“平放着”、“平躺着”这样的词来表达孔乙己掏钱、数钱时的缓慢动作与特殊心情, 将中文语境下“排”字的动作与心境的融合准确恰当地翻译成了英文, 方便了英文读者获悉该字背后的精妙之处。再如“多乎哉?不多也”一句, 原文惟妙惟肖地用此句刻画了孔乙己被旧制毒害的酸腐文人形象。戴乃迭从近十万英语单词中选用了一个与之意义最为贴切的古代英语用词, 从而将翻译的“神”与“形”都契合“信”的要求。

四、戴乃迭翻译的《边城》

《边城》的原作者沈从文自幼在湘西长大, 所以包括《边城》在内的绝大多数沈从文作品都是以湘西为创作背景的, 反映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前后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下某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乡土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 沈从文作品的艺术性独具风味, 作品语言多有俗话俚语, 给读者一种入乡随俗、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学美感。戴乃迭在翻译《边城》时, 深感对此作的翻译并不比任何一部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容易, 而且还要对原著的乡土文学美感加以特别的审视、构思, 以再现原作美感丰姿, 而戴乃迭迎难而上, 对《边城》的翻译再一次让中外读者称绝。

例如原文中对象征湘西当地男子勇敢的“豹子”与象征美好的“锦鸡”都加有大量俚语形容词进行描述, 甚至还有一些生僻的象声词。戴乃迭在翻译时避轻就重, 在保留原文意象基础上采取意译的形式, 直接点明俚语的含义, 而对根本无法翻译的暗喻型俚语合理舍弃。这样做既保证了忠实原文, 又言辞简洁、语意明了, 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向英文读者展现了中国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3]55。

总而言之, 戴乃迭以对中文的推敲、揣摩, 对母语英文游刃有余的自如运用, 将质朴译质朴、将绚烂译绚烂, 在对中国名著的英译方面取得了令人无比惊叹的成就, 向后辈翻译工作者们完美诠释了做好一名翻译的要义与精义。

参考文献

[1]王寿兰.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2]陈福糠.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中国五大名著错字 第4篇

“无意错”是因为书写者一时大意或真的搞不清而写了错别字,“有意错”则不然。因为书法家不是不知道一个字应该怎么写,并非“没有文化”,而是出于某种艺术或文化上的原因,故意把字的结构打乱,笔画写错。正因如此,不少人并不认为书法家写出的“错别字”是错别字,反而觉得是一种意境,一种艺术。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错字,这些错字大多出现在文化古迹或是旅游景区内。这里找出五大最有典型性的著名“错字”,其中就有几个“有意错”的“错字”,供大伙一览。

天下第一错字——“避”

悬挂于著名景区承德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的门匾,边框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内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若仔细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字下部多写了一横。

之所说这个错字是“天下第一”,因为一是名气大、影响广,二是由皇帝生造的,确确实实写错了,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那么此字是谁人所写?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们应该当即就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说错?于是将错就错把匾挂了上去,一直挂到今天。

最有说法的错字——“鱼”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景点旁的“花港观鱼”碑,同样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碑上“鱼”字的繁体“魚”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清初统治者对汉文化不够重视),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其中是否有缘故呢?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上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他有意少写一点——三点成“水”(旧时三点代表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生活了。

最具哲理的错字——“流”“在”

错字如果是“有意错”,大都附有自己的道理。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有一“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是其为了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大文豪欧阳修所书。“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多了一点。

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位“风流太守”,与善解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结下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有意把“流”字少写一点,“在”字多写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真是极富哲理。

这样的错,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道四。它与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的“虫二”(意思是“风月无边”——“风”的古体“風”字和“月”字各自去掉外部即剩下“虫”和“二”)两字,奇思巧想如出一辙。

出现最多的错字——“明”

皇帝写错别字,皇帝陵上也有错别字。在江苏省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细心的游人至少可以发现两处错字:在明孝陵景区门口的文物标志牌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

前者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有意错”,后者则是民国初年人所题,其人姓名不详,但估计也是精通书法者。

这两个“眀”与少一点的“鱼”和多一横的“避”不同。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些“眀”字则是“非法”的,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帖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眀”是国内景点出现最多的错字之一。除上面提到的明孝陵外,在四川省成都市著名的武侯祠内有“眀良千古”的匾额;成都市新都区的宝光寺有“光眀世界”匾;山东省济南市的大明湖门牌同样写成了“眀”。

除了书法家的刻意为之,“眀”字的出现还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如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为什么?因为清代文字狱很厉害,当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相反,认为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就是这用意,“明者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富”“章”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字。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了最上面的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曰”字里。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了写错字的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韵味的错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田)”。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出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故人们非但不说它们是错字,反而在明白后连连叫绝。

对于孔府的这两个错字,据说皆是“神来之笔”,系仙人、高人指点。

相传在五代残唐之时,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孔府,看到了府前写的“富”字,便把“富”字宝盖头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方是持久之道。

“章”一竖通天,又是怎么一回事情?据说与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有关。当年纪晓岚应邀给孔府写楹联,但“章”字就是写不好,写了多遍皆不满意。纪晓岚索性放下笔,去休息了。不一会儿进入梦乡,纪晓岚看到有一老者在他写的“章”字上画了一笔,成了“破日通田(天)”之状。纪晓岚当即醒来,得了灵感,挥毫泼墨,把“章”字的一竖写出了头,这下意境立刻全出来了——“文章通天”,用在孔府的大门上再贴切不过。

类似的错字还有很多,国内很多景区都能发现,细心的朋友在旅游时稍为留意一下便能看到。需要说明的是,类似以上的这些错字从文字书写规范的角度来看,确实是问题字,但并不代表没有文化内涵。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这些错字才为人们欣赏和津津乐道!

名著人物介绍 第5篇

1.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2.武 松(行 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3.吴 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4.林 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5.李 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6.宋 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 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7.杨 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 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西游:

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他由仙石化成,手持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够72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公里。他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了49天,反到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本是仙届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脑的形象。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红楼:

“金陵十二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李纨、秦可卿、巧姐、妙玉。

贾宝玉:贾政之子。封建叛逆者。“行为偏僻性乖张”,厌恶仕途,叛逆性格,崇尚直率,抨击封建道德的丑恶虚伪。

林黛玉:林如海之女、贾母外孙女、贾宝玉表妹。美丽聪慧、蔑视权势、多愁善感、多疑任性,同为封建的叛逆者。

薛宝钗:王夫人侄女,宝玉表姐。容貌美丽,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

史湘云:贾母内侄的女儿。娇憨,活泼,开朗,豪爽,天真坦荡,豪放不羁。贾元春:贾政长女、贵妃。美丽、贤淑,封建统治的牺牲品,贾府衰败的根源。王熙凤:贾琏妻,贾府大管家。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

李 纨:贾珠妻、贾兰之母。清净守节,洁身自好。

贾 母:贾代善妻,贾赦、贾政、贾敏之母。聪明诙谐,阅历丰富,通情达理,治家有方,深明大义,和蔼慈祥。

三国: 刘备:(字)玄德,蜀汉昭烈帝,东汉远支皇族,幼贫,贩鞋制席为业,后起兵,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曾投多人而不得志,自得诸葛亮后,采用联吴抗曹战略,大败曹操于赤壁。既而夺取荆州、汉中等地。终成三足鼎立之势。称帝于成都。诸葛亮:孔明,蜀军军师,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更被水镜先生说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蜀国开辟立下赫赫战功。他决胜千里之外,其《出师表》更为后人所传诵。

曹操:孟德,终生以“宁可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为信条,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政治家,更于其二子共称为“三曹”。“挟天子以令诸侯”、北霸中原,三国鼎立的最强盛的霸主。

孙权:仲谋,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与刘备联合,打败曹操与赤壁。后又打败刘备,称帝于武昌,曾采用设农官、屯田等进步政策,但赋役重、刑罚残酷,民怨很大。

关羽:云长,蜀将,汉寿亭侯,刘备结拜二弟,曾过五关斩六将,在被俘时说下“身在曹营心在汉”,西蜀五虎上将之手。

张飞:翼德,蜀将,蜀国骠骑大将军,刘备结拜三弟,曾智取瓦口关,长坂桥上大叫一声吓退曹军四十万,被称为“猛张飞”。

赵云:子龙,蜀将,五虎上将之一,在长坂坡上单骑救主,曹操见之更是欲将其招服。其智勇双全,无人能比。

周瑜:公瑾,吴将,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曾率大军大破曹兵于赤壁。精音乐,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吕布:孟起,三国第一猛将,初从并州刺使丁原;后因貂禅杀董卓。后任奋威将军,封温侯,割据徐州后被曹操擒杀。

黄忠:汉升,蜀将,五虎上将之一,八十多岁尚能拉开百斤之弓智取定军山,刘备深用之。

马超:孟起,蜀将,五虎上将之一,马腾之子,曾率兵夺下长安城,使曹操深为苦恼。与张飞大战千余合而不份胜负。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

曹操: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诸葛亮:智者和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

刘备: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在《三国演义》中被写成了仁的化身。关公:忠义,智勇双全。在《三国演义》中被写成了义的化身。

外国名著介绍 第6篇

《爱的教育》这一本书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苦儿流浪记》讲述一个大户人家的长女小梅,幼时被欲夺其家产的叔叔偷出来丢弃,先被一农户拾回收养,后卖给一流浪艺人。老艺人死后,她被一花匠收养,后花匠破产,她不得不再次四处流浪。她遇到一位善良的夫人,不料正是她的母亲,苦儿终于回到了幸福的家庭,她的叔叔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爱的教育》名著介绍 第7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把握故事情节 2.能分析人物性格 3.把握主题思想 作者简介及主题思想:

《爱的教育》(原名Cuore,直译为心)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恩利科的眼光,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载了小学生恩利科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里科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例话。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

《爱的教育》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本书讲述了无数个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的小读者: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

人物介绍:

恩利科—— 本书主人公,一个刚上小学三年纪的意大利小男孩,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由于父亲的引导和教育,纯真善良,学习勤奋,待人诚恳、友善,观察生活敏锐。

克莱迪,是一个让恩里克很羡慕的人。那是因为他读书勤苦,经常替父

3、母分担家务,减轻父母的疲劳。这,和恩里克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了。书中就有一篇“忙碌的克莱迪”,写的就是克莱迪为父母接柴的事儿。

罗佩尼,是三年级的学生。在开学没几天的时候,因为救快被马车撞伤的一年级小学生,而被轧断了一只脚。他舍己救人的英勇行为,得到了大家的倾佩,但是其有可怜的一面--经常被同学笑是瘸子。尽管大家都在取笑他,但他还是挺坚强的,所以是一个微笑面对生活的孩子。

卡隆,他是恩里克班里最大个子的人。头大肩宽,笑起来很可爱,这是他的一大特点,因此,他特招人喜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对人友善,帮助被欺负的小同学,这是他的过人之处,所以“正直”、“勇敢”,成了同学们对他的称赞,他还是大家公认的最有教养的人呢!

备考练习:

一、有关《爱的教育》正确的一项是()A、《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所作。B、《爱的教育》原名《心》。

C、《爱的教育》书中不仅有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还有他的父母及老师讲的故事。

D、《爱的教育》中《意大利》一文父亲是要教育恩利科要勤俭节约的美德。

二、烧炭工和绅士

亚米契斯

(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3分)2.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3.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30字左右)(3分)4.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2分)

5.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3分)

一、D

二、1.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2.(1)“皱皱眉头”包含了多层意思:既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 到羞愧,同时还为如何妥善处理此事而担忧。(2)“用力”一词一方面写出了烧炭工为绅士教子有方而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没有贫贱观念、平等 待人的绅士的崇敬之情。

3.示例一: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真是一个好孩子,我很喜欢你。示例二;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

4.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

中国名著介绍 第8篇

魏晋时期, 曹丕尝言“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唐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思想;宋代苏轼在《凫绎先生诗集序》中声称“吾所谓文, 必与道俱”。诸说与孔子的“兴观群怨”之说遥相辉映, 旨在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但明清之前所谓的“文”, 一般围绕传统的诗文, 鲜少涉及小说。

明清时期, 社会思潮发生了重大转变。理学、心学式微, 社会结构内部出现了一股汹涌澎湃的经世实学思潮和社会批判思潮[1]。小说的发展也进入“异军突起”阶段, 社会思潮的变化影响到小说的创作, “文以载道”本为中国传统诗文的功用, 此时蔓延及小说, 小说开始逐步承担起“载道”的功能。

小说在产生之初一直被视为“末流”, 孔子曰:“虽小道, 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在承认小说具有一定认识价值的同时, 视之为“君子弗为”的“小道”, 这一评价制约了小说地位的发展, 为传统文人所轻视。

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与小说的发展, 明清小说评论家开始认识到小说的存在价值。敢于打破陈规的是金圣叹, 他将《水浒传》、《西厢记》与《庄子》、《离骚》、《史记》、“杜诗”置于同等地位, 并通过《水浒传》的评点, 指出小说的现实功用, 这对传统文学观是一个质的突破。除此, 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观序》中也指出小说:“其善者知劝, 而不善者亦有惭恧悚惕, 以共成风化之美。”[2]这些认识和意见,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说的地位。

一般来讲, 小说有三大功用:一曰认识;二曰审美;三曰娱乐。本文所指的社会功用倾向于小说的认识作用, 即通过小说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的兴衰和政治的得失, 并感化、激励读者扬善惩恶。下文以四大名著为例进行分析。

一、《西游记》:寓真于诞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 以诙谐滑稽的笔法, 记神述奇, 蕴含着某种深意。鲁迅先生称, “作者虽儒生, 此书则实出于游戏……假欲勉求大旨, 盖亦求放心之喻”[3], 指出《西游记》是一部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孙悟空是个“亦真亦幻, 幻中寓真”的人物, 他虽为“石猴”, 但身上更多的是人性。作为一个凡众, 却敢于造反, 蔑视皇权。大闹天宫时, 他高呼, “皇帝轮流做, 明年到我家”, 表现出桀骜不驯的个性;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仍“不思悔改”;取经路上, 无论是天界权威、佛界神灵还是妖魔鬼怪, 一概不放在眼里。为了骗取小妖的宝贝, 威胁玉帝:“若道半声不肯, 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第七十七回, 求救佛祖, 却笑称佛祖为“妖精的外甥”, 如此不同凡俗。这一形象, 代表了封建时代平民对于不合理制度强烈抗争, 以及对自由的积极进取精神。

整部小说以超现实的笔法讲述了唐僧师徒前往西天求经的故事, 尽管作者用幻笔记神叙怪, 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现实的投影与折光。第二十九回国王想派群臣去解救百花公主, “连问数声, 更无一人敢答”, 这批“木雕成的武将, 泥塑就的文官”, 真如李贽对庸臣的批评“只解打恭作揖”, “一旦有警, 则面面相觑, 绝无人色”[4];第四十四回写车迟国国王迫害和尚, 各府州县都张挂着和尚的“影身图”, 凡拿到一个和尚就有奖赏。此时忽然插进一句:“莫说是和尚, 就是剪鬃、秃子, 都不放过。四下里快手又多, 缉事的又广, 凭你怎么也是难脱。”这句话看似风趣, 实则对当时厂卫密布、特务横行的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末尾如来说道:“你那东土乃南瞻部洲。只因天高地厚, 物广人酬, 多贪多杀, 多淫多诳……不忠不孝, 不仁不义……造下无边之孽, 致有地狱之灾。”借如来之口, 道出了荒诞背后的真实。

《西游记》的作者正是通过“寓真于诞”的表现方式, 将严肃的社会主题贯穿到看似荒诞的嬉笑怒骂之中, “含泪的讽刺”应该比直接的痛斥更能直击人心。

二、《水浒传》:发愤之作

《水浒传》所揭露的是围绕在宋徽宗周围的祸国殃民的贪官污吏, 所倡导的则是“忠义”。《水浒传》中交织着明暗两条线索, 明的线索是以宋江为核心的英雄集团极力想要招安, 为国家效命。

而暗的线索则是以宋徽宗赵佶为首的一群贪官污吏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恶行。金圣叹在总批中说道:“不写一百八人, 先写高俅, 则是乱自上作也。”这段话讲出了当权者“深惧”的箴言———乱自上作, 而《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场景, 触目惊心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教训。高俅本为破落户子弟, 因行为不端被父亲告到官府, 被东京城里人民不容, 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乡亲不容, 却被抬举做了高官。宋徽宗未继位时, 浮浪子弟帮闲之事, “无一般不晓, 更无般不爱”。只因高俅踢得一脚好毬, 便要抬举他, 乱自上作, 所言不虚。皇帝昏庸, 官吏必然贪暴。第十四回, 吴用拉三阮劫取生辰纲, 说到官兵为何不来捉拿梁山伯一伙人, 阮小五讲道:“如今那官司一处处动掸便害百姓, 但一声下乡村来, 倒先把好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 又要盘缠打发他。”第十八回写晁盖等劫取了生辰纲, 逃到梁山泊, 济州府缉捕何涛带千余官兵和做公的前来追剿, 先把百姓的船只“尽数夺了”, 透过这写细节, 把官军搅扰百姓、愚蠢无能表现得淋漓极致。

小说不仅描绘社会生活的场景, 帮助读者提高认识现实的能力, 使之扬善惩恶, 而且通过塑造具有优秀品格的人物作为标杆, 使读者感动、振奋, 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宋江这一形象颇具代表性, 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他是“忠义”的化身, 江湖人称“孝义黑三郎”, 深受儒家“忠孝义节”思想的影响。宋江之“孝”, 人尽皆知。作为县衙押司, 为了避免给父亲带来麻烦, 便让父亲告了自己“忤逆”, 出了原籍, 与父亲断绝了父子关系, 看似不孝, 实为大孝。第三十五回, 闻知父亲因病身故, 捶着胸脯自骂:“不孝逆子, 做下非为, 老父身亡, 不能尽人子之道, 畜生何异!”又自把头去壁上磕撞, 大哭起来。最后哭得昏迷, 半晌方才苏醒。这段描写, 可谓经典, 孝子形象立显。宋江之“义”, 义薄云天。身为官府公差, 在晁盖等“劫生辰纲”事发后, 置国家法度于不顾, 担着血海也似干系帮助晁盖等人逃脱, 事后晁盖派刘唐答谢, 不肯收受金银, 反告诫之:“保重, 再不可来。”第十八回对他的评价:“平生只好结识江湖好汉, 但有来投奔他的, 若高若低, 无有不纳……如常散施棺材药饵, 济人贫苦, 周人之急, 扶人之困。”可谓是讲求道义的典型。宋江之忠, 堪称大忠, 他用行动来显示自己忠于皇帝。屡遭迫害, 被逼上梁山, 率众起义时, 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 并且“只反贪官, 不反皇帝”。集团稳定之后, 更是念念不忘招安, 即使奸臣当道, 仍旧通过各种渠道接受招安。尤其在临死之前, 怕李逵等再次造反反鸩死李逵, 更是将“忠”发挥到极致。

三、《三国演义》:拥刘反曹

蒋大器在托名庸愚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说:“若读到古人忠处, 便思自己忠与不忠, 孝处, 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 皆当如此, 方是有益。”[5]所谓的“见贤思齐, 不贤则避之”小说的教育作用正是如此实现。

在《三国演义》中, “拥刘反曹”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拥刘反曹不仅仅是因为刘备是汉代后裔, 而是刘备身上拥有千百年来民众认可的特质。“士为知己者死”, 同为政治领袖, 曹操、刘备在做人与用人方面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作者正是通过比较告诉我们善恶是非。

曹操用人“以权术相驭”, 刘备用人“以性情相契”。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 非常懂得人才的重要性, 颇有将帅之才。曹操一向看中关羽, 奈何无有时机, 第二十四回, 刘备败走投袁绍, 曹操抓住时机想让关羽为自己所用, 出于无奈, 关羽在屯土山与曹操约定三事, 谈及刘备说:“但知玄德消息, 虽远必往。”操摇首曰:“然则吾养云长何用?此事却难从。”后听从张辽劝说, 勉强同意三事。随后, 关羽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 不管曹操同意与否, 坚决前往, 曹操不得已同意, 并前去送行, 送行过程中对张辽说:“想他去此不远, 我一发结识他, 做个人情。”曹操对关羽确实爱惜, 但只是出于政治目的, 为了成就霸业, 而不是为了性情相契, 这也是关羽坚决去曹就备的原因。随着他芟夷群雄, 地位稳固, 他真正的一面开始显露。荀彧素为曹操忠心谋划, “发言授策, 无施不效”, 亦因曹操多忌而被胁自鸠。曹操生性多疑, 果于杀戮, 位高弥甚, 不是简单的性格问题。作为一名政治家, 实反映他以前的度外用人, “特出于矫伪, 以济一时之用, 所谓以权术相驭”[6]。

与曹操不同, 刘备用人以信为本、宽仁有度、善于知人。“三请诸葛”, 家喻户晓, 是刘备礼贤下士的典型例证。白帝城托孤, 更是感动世人。“汉主谓亮曰:‘若子嗣可辅, 辅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亮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 效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7]君臣之间的感情何其深厚。另外, 他与关、张二人的深厚情谊非常人能比。

刘备“思贤若渴而爱恤下人”;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三人“所见各异”, 却始终“恩若兄弟”, 显然就在于———君子和而不同。“拥刘反曹”固然有着内外各方面的因素, 但与以刘备为首的蜀国核心集团待人处事有着很大的关系, 作者借这一观念告诉世人究竟应该怎样为人处世。

四、《红楼梦》:警世之作

王希廉在《红楼梦批序》中说道:“《红楼梦》虽小说, 而善恶报施, 劝惩垂诫, 通其说者, 且与神圣同功。”[8]极力强调小说对世人的劝谏作用。

《红楼梦》以贾家的兴衰为主线, 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关于主题, 有“曹雪芹自传”一说, 是否为其自传, 值得商榷, 但曹雪芹作为封建家族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见证者, 用客观描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及对命运的思考, 帮助读者以直观的方式认识当时的社会。

《红楼梦》第一回, 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带有纲领性的性质:“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人生不过一场梦, 发人警醒。第四回, 通过贾雨村的门子提供的“护官符”, 可以看出四大家族的豪富、奢侈, 也向我们揭示了封建贵族及其家庭腐朽的黑暗现实。

整个贾府看似繁华, 实则内忧外患, 《红楼梦》描写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 诗书簪缨之族”, 乍看是何等绚烂, “鲜花着锦, 烈火烹油”, 却落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荣、宁二府中的人物, 看似知书达理, 实际上则是“每日家偷鸡, 爬灰的爬灰, 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贾府由繁华至衰落, 源于他内部的腐朽, 贾府的腐朽也折射出了社会的腐朽。贾府的腐朽有诸多表现, 所谓“万恶皆由内始”, 贾府子弟的荒淫是腐朽的源头。贾府子弟少有不在风月场中厮混的, 宁府的贾珍、荣府的贾琏, 更是风月场中的班头。贾珍, 作为整个家族的长孙, 外表光鲜, 实则行为不堪。虽有一妻二妾, 却与儿媳秦可卿关系暧昧, 与妻妹尤二姐纠缠不清, 导致秦可卿“淫葬天香楼”, 尤二姐也不得善终。贾珍这一乱伦行为, 为世人不耻。贾琏与鲍二家偷情, 凤姐得知后, 要贾母评理, 贾母却说:“什么要紧的事, 小孩子年轻, 馋嘴猫儿似的, 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的。”贾母的话道出了这个封建家族生活的荒淫, 并不是偶尔为之, 而是常态如此。窥斑见豹, 贾府的灭亡源于自身内部的腐朽。封建统治阶级的灭亡岂非如此?

曹雪芹正是通过贾府这一庞大家族的兴衰起伏, 来揭示现实社会的腐朽与罪恶, 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予以全面批判, 从而揭示清王朝腐朽没落的根本原因。

总而言之, 四大名著承载了文学“文以载道”的功能, 通过对事件或诙谐、或游戏、或真假参半的表现手法关注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文人, 在“言志”的同时, 比普通人身上多一份责任与担当。四大名著的作者正是通过小说干预现实的功能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向民众展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怎样的, 并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只是有些时候“当局者迷”, 作者也有属于自己的困惑。

参考文献

[1]王杰.反省与启蒙:经世实学思潮与社会批判思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 12 (1) :48-53.

[2]抱瓮老人辑顾学颉校注.今古奇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4]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5][8]黄霖, 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 (上篇) [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6]赵翼撰, 曹光甫校点.廿二史札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8.

上一篇:人工智能心得体会下一篇:老干局09上半年机关效能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