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著天地范文

2024-06-14

走进名著天地范文(精选6篇)

走进名著天地 第1篇

走进名著天地语文世界更精彩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学

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倡导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开展有益的读书交流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功德无量的。现就三年的名著阅读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

关键词:文学名著;批注式阅读;读书交流.当你打开这一本本名著:《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朝花夕拾》《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童年》《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西游记》„„你会觉得这些书既熟悉又新奇。在这些名著里,每页上面都工工整整得写着一些读书批注和心得体会,淡淡的墨香,与浓浓的书香一起浮动,钢笔字与铅字辉映成趣,成为一道道独具个性魅力的读书风景,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对文学名著已经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需要,于是我开始摸索着在班上推行这种写批注与心得体会的名著阅读法,成效显著。关于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这样建议道,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建议”又说:“这些要求相对于目前的语文学习现状还只是一个理想。”要变理想为现实,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名著阅读坚持近三年了,事实证明,学生不仅越来越喜欢读书,而且更加善于读书,放手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想不再是遥不可及了。为此,我谈谈三年来这方面的一些初浅的做法。

一、著阅读魅力无限,确定目标循序渐进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最重要是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是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名著是最好的材料。如果说书库是一片广袤的蓝天,名著就是一朵洁白无瑕的云朵;如果说书库是一棵高大的绿树,名著就是一条粗壮矫健的树枝;如果说书库是通向成功的一扇大门,名著就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

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也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尤其是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名著阅读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余雷老师也曾撰文《400万,你拥有了吗?》呼吁语文教学重视课外阅读,并且指出“拥有了400万,你的知识储备才能勉强达到‘小康’要想成为知识的‘富翁’,你还得不断扩大阅读量”。因此,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名著阅读巧妙激趣,引领学生驰骋天地

1.多媒体激趣

有的名著已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看过影片后再让学生阅读原著。这样可以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演,更容易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故事激趣

《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三顾茅庐” “关羽刮伤”“诸葛亮三气周瑜”等;《水浒传》中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等;这些故事学生都耳熟能详,利用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名人激趣

常给学生讲一些中外名人在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的范例。例如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冰心的散文和诗,老师让他们知道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孙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他啃了下来„„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学生对名著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兴趣。

4.诗词激趣

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文都和一些文学名著有关,这些诗词中也有许多已成为人们脍炙人口的名句,利用这些诗文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曹植的《七步诗》;诸葛亮的《出师表》;陈寿的《隆中

对》等等。

运用这些方法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开辟一个新的天地,从而真正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阅读一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三、个性阅读精彩纷呈,名著评析丰富人生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首先就要求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自由体验。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自由理解,自由表达。阅读过程中大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者“读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如果设计几个问题乃至出几个考题来“指导阅读”,势必消减学生领略名著风采的热情。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体悟、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在每次阅读中,我只提出一个要求:就你有感觉的语段作一些批注。“有感而批,可多可少。”那是因为我相信走进名著之后的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的惊喜与发现,他们会睁大双眼在其中捕捉体悟,会开动大脑边读边评价。他们也许会为名著的博大精深而叹服,也许会被其中某一情节深深吸引而久久驻足。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他们有些也许思考得很深,有些也许只是一点点皮毛感觉而已,但是必定每一个读进去的人都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记录下这些最初最真切的感受,并及时写在自己的书页上,想想若干年后回望自己的读书生涯,应该是件多么愉快且富有意义的事情呀!

事实告诉我们,学生乐此不疲,就连对作文最反感的学生也乐意发表自己对名著的看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些“批注式阅读”里,学生充分展示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名著的阅读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局面。他们与作者真诚对话。学生在《爱的教育》“篇后悟语”中这样写道:谢谢您用高尚的情感把许多感人故事联系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一个个爱的故事拨动了我们爱的心弦,引起了我们感情的共鸣,也激发了我们表达的愿望。读《简爱》学生写了这样的旁批:“问世间情为何物?爱真的很简单吗?”,读《名人传》学生写了这样的感悟: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力拼搏,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伟大的人格,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行列。读《钢铁是怎样炼

成的》学生写了这样的批注:“钢铁到底是怎样炼成的?靠的是顽强不屈永不放弃!还是精神不倒,信念永存„„”

他们与作品人物对话。读《西游记》学生看到唐僧多次误会孙悟空,便写下了这样的批注:“斗战胜佛,您当初为什么选择保唐僧取经?”读高尔基《童年》中的精彩片断——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学生写了这样的批注:我真切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幸福的。我们被父母宠爱着、呵护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生动的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海味山珍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出面狠狠地教训那人一番。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毁灭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读到《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一节时,学生写了这样的旁批:我仿佛看到了天桥、白塔、牌楼、街道、小巷,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前行的身影。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作批注既帮助检测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感悟与情感体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人生。

四、读书交流深化阅读,提升能力成为习惯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的思想。为了使阅读成为学生一种持久的自觉性活动,充分肯定学生个性化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当一页页饱含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读书批注得到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满足感不言而喻,毫无疑问他们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今后的阅读。除了教师的肯定外,还应创设更多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从中获得更多启示,这样就能不断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由于文学名著的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读书交流活动已成为名著阅读的一种需要。

为此,我不怕耽误课时影响教学进度,尝试着在每天讲课之前,利用五分钟时间

让学生演讲,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将每个同学读书心得或成果及时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起初,学生有点为难,我只好让课代表、团书记、班长带头,然后班委干部逐个轮流演讲,接着按学号的顺序安排演讲,这样一来,学生忙乎起来了,他们说在台上说不出来时真尴尬,真感到羞耻,真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台上那一分钟,课后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名著,搜集资料,特别是学号偏后的学生,他们就提前去准备,以便演讲的更精彩。两年下来,学生积累的材料比原来的摘抄还要多。学生普遍感到,演讲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特别是在名著阅读方面,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同学们全面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思考和理解,袒露自己读书的疑惑,有时还必须接受同学们围绕该书的提出的质疑,完成答辩实属不易,这就要求同学做好充分的阅读准备。这种互动演讲活动,使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大了提高阅读质量,推动了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热情,久而久之名著阅读必将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生活需要。

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关于名著阅读的收效是巨大的。从量上分析,学生已读了大量名著,多的读到十四本左右,少的也读了六七本;从人的发展分析,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知识储量也大大丰富了;从思维能力分析,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增强;从写作分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使得学生整体写作水平提高了,涌现出了一批写作特长生,他们常有佳作在市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从学习的情感上分析,学生更热爱读书,更热爱语文了;从成绩上分析,班级整体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回头再来驻足欣赏这一本本写满读书批注的文学名著,我们不禁欣喜地说:我们一定要将名著阅读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苏卫兵《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及对策》 安徽教育,2001,Z2.2、李强 《名著阅读教学的调查与指导》,《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2年第五期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4、《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

5、《语文报教师版》2006年2月

走进名著天地 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激发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

2、复述小说情节,介绍小说人物,叙述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

过程与方法:

1、引导读书方法。

2、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学习虚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能复述小说情节,介绍小说人物,叙述自己的读书经历和感受,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教学难点】

尝试改写、续写小说等小型文学创作。【教学方法】

指导法;实践法;展示法;点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小说,你一定不陌生。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携起手来,再度走进那一片天地?

板书:《走进小说天地》

二、谈小说

那就请同学们来谈一下小说吧?

1、同学们,你读过小说吗?你都读过哪些小说?请写出你所读过的小说作品,比比谁最多?

2、在你读的小说过程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三、品小说

1、什么是小说?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3、下面老师给出大家出示一些描写片段,请大家看一下是什么描写?对比一下,两段文字有什么特点?

4、以上同学们看到的这些描写片段是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景物来反映小说的特点。

5、老师这有一幅图画,请大家看一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老师这也有一些片段请大家猜一猜这些片段描写的是谁?

6、猜了这么多的人物,能不能总结小说的方法或注意事项?

四、写作与推荐

1、寻找你周围生活中的小说素材,进行虚构、演绎,编一个故事,或试着写一篇小小说。

走进语文的新天地 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并将其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 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成为体现语文课改精神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孩子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语文综合时间活动使语文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 它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 让过去单调平面的语文学习变得丰富起来, 孩子们走进了语文的新天地。

一、从生活出发,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 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 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现实来看, 语文课本不论从收编文章的数量, 还是从题材、体裁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天宽地广, 因此, 语文实践活动应从多彩的生活出发, 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 积极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给他们一个轻松自由, 放飞心灵的空间, 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会像生命的泉水一样催开生命的花朵, 开启学生的心智, 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 自觉投入, 主动感受。如《语言文字小医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我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调查活动, 号召学生走上街头, 将商店、餐厅的招牌, 商品的商标、包装上的错字、别字就随手抄下来, 加以整理。学生兴趣盎然, 在不断地参与发现过程中, 学生们懂得了语文学习与社会的联系, 懂得了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书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 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与同伴合作,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提出是一种大语文教学观, 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将语文教学的内

赵振华

中学生写作文总有一些困惑:这次作文写什么好呢?到哪里找写作的材料呢?有时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或者写自己的经历, 仍会冒出这样的问题:这么多内容, 我写什么好呢?那么, 怎样帮助学生解除这些困惑呢?下面我就中学生写作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写作的根本是积累

写作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积累材料。材料是写作之源, 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 学生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 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 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 捕捉生活热点, 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 有意识地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 并随手记下。这样, 发现多了, 积累也就多了。

阅读和听取, 则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 生活经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 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阅读书籍报刊, 听取逸闻轶事, 可以使自己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在教学中, 我建议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把内容进行整合:励志激趣类、知识类、其他类……按类来读, 把训练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去, 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然后, 我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写出自己眼睛里的世界和内心感受, 形式上不局限于规定的作文课。这样久了, 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 培养起“欣赏

涵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丰富的语文世界, 这个世界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宽松的条件:学生们可以选定学习时间, 决定学习时间的长短;学生不用在拥挤狭小的教室里学习, 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地点;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共同爱好的合作伙伴, 可以跨班、跨校, 还可以得到有专业知识的成人的帮助, 这些都为培养合作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活动中, 教师通过积极引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去理解, 去发现,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综合实践活动无疑是培养探究精神人才的一块肥沃的土壤。如教学《太阳》一课后, 我鼓励学生提出有关太阳的问题:“太阳为什么发光?”“太阳每秒能发出多少能量?”“太阳是怎么运动的?”“太阳的寿命有多久?”然后引导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观察日出、日落, 使他们对太阳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阅读有关与太阳有关的资料、文章、图片、音像, 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 让求知的火苗越烧越旺, 学生

浅谈中学生写作

(河北省平山县杨家桥中学

自我、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奠定“学作文, 写作文”的情感基础。

可见, 教育学生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 通过留心生活, 精于阅读, 就能积累很多材料, 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

二、写作不是现实的完整再现

写作讲求真实, 但写作不是现实的完整再现, 生活中的题材进入作文时, 必然要经过作者的修修剪剪。最后的结果就是, 故事中有真有假, 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 也有道听途说的;人物是现实中几个人糅合在一起的, 每个人身上都选取了特别的地方。例如, 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 可以说是在深刻了解国人众相之后才动笔的, 因而让当时很多人认为鲁迅先生就是在写自己。中学生身边经常发生一些精彩的、难忘的故事, 未必能完全入文, 但总有可取之处, 写作时学生可以将那些可取的部分写入文中, 需要修补的地方就借助于虚构, 只要不虚构得脱离生活实际就可以了。在作文方面, “诚实”是创新的绊脚石。

中学生写作时还要注意的是不要过于关注情节本身, 少用叙述, 多用描写, 因为没有足够的描写作铺垫, 感情难以打动人心;要少介绍人物的行为, 多让人物自己去表现个性, 要让读者忘记作者, 记住人物。此外, 作文中虚构的部分要有真实感。虚构不等于虚假, 更不是虚伪。文章的真实主要指感情的真实, 而非事实的真实。虚构不仅不会削弱文章的艺术力量, 反而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通过广泛搜集, 自己阅读, 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得,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并探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活动中, 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都得到了发展, 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语文教学。

三、和学科融合,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去打通了各学科的联系与配合,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学到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 又能获得其他学科方面的效益。如春季开学后, 我设计了“春天来了”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语文课上感受“春雨”“春风”, 科学课上学“种子”, 美术课上画“春光”, 音乐课上教唱“春天在哪里”, 数学课上编植树应用题, 班队会上举行“我心中的春天”主题会, 课外阅读“春”的文章, 社会实践“找春天”, 这样熔各科为一炉, 汲取多方面的营养, 综合性学语文, 用语文,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用自身特长, 享受成功快乐

体验是综合性学习价值的核心。学生在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会发现在书本上难以

050400)

三、要做生活的主人

感情是文章的灵魂, 有的学生害怕写作文, 不是因为自己“无情”, 而是因为不懂得怎么“抒情”。文学乃人的创作, 是写给人看的。文学, 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的学问。真实与虚构, 其实都很容易做到, 但写出真情实感, 则非常困难, 并非是因为无感可发, 而是因为有人很难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对于有的成年人来说, 则害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这是生命的悲哀。

中学生处于年少时, 生命充满了激情, 生活充满着真情, 应该学做真人, 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喜怒哀乐, 尽情抒发, 这对于做人和写作都是有好处的。但要注意的是, 情有淡浓之分。作文时有时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 准确把握情感。就拿喜爱之情来说, 就有“稍稍有点喜欢”“比较喜欢”“很喜欢”“最喜欢”等多种层次。怎样去把握, 需要学生自己用心体会。有的学生写自己亲人的故事, 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 但别人读起来却无动于衷。究其原因, 就是每个人都有亲人, 你必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写, 也就是要写出“独特”之处。所以, 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做生活的主人, 只有这样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

总之, 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中学生作文没有固定的学习方法, 也没有固定的写法, 但它却有一定的规律供我们借鉴。我相信, 只要通过我们师生的不断探索、琢磨与不懈努力, 就一定会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文能力。

发现的生动事件, 经历课堂上难以遇到的现实情境, 获得从教科书上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和感情。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 会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 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和社会, 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获得成功感。

如班里举办的“风筝节”实践活动, 共有七项内容:1.环境布置, 营造了一个浓浓的“风筝节”氛围。2.通过黑板报介绍有关风筝的知识和优秀诗文。3.绘画比赛, 让学生发挥想象, 画出心中的风筝。4.制作比赛,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制作风筝。5.放飞比赛, 到广场举行放风筝比赛。6.摄影展览, 让学生用照相机抓拍风筝节活动中的精彩镜头。7.征文比赛, 把亲身经历的体验和感受, 写出来留作美好的回忆。这样的活动, 唤起了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 充分挖掘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的方面表现自己的优势。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天地 第4篇

一、歌曲赏析

《西游记》:“你挑着担,我骑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在男高音高亢的旋律中,让人明白取经之路的艰辛。不同人物行路的方式清晰地体现。朝霞与四季的时间变幻,坎坷与艰苦的不断。无论怎样,让人明白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整个歌词给了人一种精神的鼓舞。

《红楼梦》:“一个是阆园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从凄婉的曲调中,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悲剧式的故事,主人公因何相遇也点出其背景,一块女娲补天之玉,一棵昆仑山的仙草,给学生一种神秘感,而为何女主人公绵绵不断之泪,更易引起学生的探究。

《水浒》:“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啊!”这是一种带着男子汉野性的歌声,并非唱出而是“吼”出来的,这正好切合了书中人物的特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群野性的好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更能让人联想到这种性格和书中出现的多个故事,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思索,为何要风风火火闯九州,结果怎样?

《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白发渔樵江渚上……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作为《三国演义》的篇头词,加上浑厚的歌声,似乎让人看到了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无数战争,又让人明白了这是一群英雄参与的战争,那水那山那太阳还在,叱咤一时的英雄却都已成为历史了,留下的只有给人的回味、思考。

经典的影视,必留下经典的曲调,四大名著的主题歌,更是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抓住不同类型不同曲调,通过分析歌词的意义内涵,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名著,更带着探究意识自觉地进入其中。

二、故事介绍

相对于整部庞大繁杂的小说来说,要了解或掌握其中一个典型故事,比了解全书要容易得多,一个简单的故事,只要熟悉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即行,如:《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拳打镇关西”,《三国》中的“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当然在简单了解的基础上,如要详细复述,那还得掌握故事中的多种描写手法,如渲染气氛的景物描写,刻画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法,了解到的故事会更加丰富,在此基础上,或开故事会,或每天花一定时间轮流讲述,逐日逐周积累而达到化整为散,变散为整的目的,而且有了熟知的情节,也为整部小说的阅读打开了一个缺口,由于故事不按一定顺序,跳跃式进行讲述,势必会令学生产生思考,为何会产生这事?这事以后怎样了?为达到目的,不得不先行去阅读以解心头之疑,如此,阅读整部作品即像开垦荒地一样,不断从已垦之地向周围陌生之处延伸。进而达到由无数小板块形成一个大板块,达到了解整部作品的目的。

三、人物找寻

一部纷繁复杂的文学巨著,几百个人物的聚集、情节的曲折绵长自不必说,要理清什么故事,什么场合出现什么人物,极易混淆不清,更会令学生产生一种烦躁与恐惧心理,失去阅读的兴趣,化繁为简,抽丝剥茧,不失为一种好的阅读法。如诸葛亮有关故事为:一副对联,两次出师,三顾茅庐,五丈原殒,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阵卦图。初涉文学巨著的学生,选择专读“一个人”之法比较可行,即抓住有关人物的内容阅读,其他内容跳过,使内容上紧缩,时间上省略。

通过这种单一式人物相关内容的梳理,除积累一系列事件名称外,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手法刻画人物,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何,读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都能在阅读过程中一一体会或表现出来。运用此法,类推阅读,通过对几个人物的梳理,在不断交织和相互补充中感知整部作品。

四、诗词探索

走进秋季的天地诗歌 第5篇

在秋里弥漫

仰望你在微笑

一片彩霞飘过眉宇

忘掉白发和风尘的苍桑

蓝天下的秋晚

成熟的血肉和骨髓

带一份生命的厚重

大步跨进岁月的金秋

走进小说天地优秀作文 第6篇

四平从北京专程赶到武汉,是为了会见一个叫“雪”的网友。“雪”家住南方,没见过真实的雪。经过多方面的考虑,最后折中,武汉也有雪下。四平这两天一直很激动,他一直在想,出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位红唇白齿,长发飘逸的高挑女孩,最好穿着深统靴。 四平感觉到候车厅里嘈杂的人声,似乎是在谈论心目中的“雪”,报话员好像在诉说着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哦,是平吗?”没看见牌子上写着吗,四平放低视线,跟前站着一个齐颈的女孩。“你找我?”四平问。“我就是雪啊!”女孩笑着说。 四平顿时感觉冷水浇顶,凉了半截。他细细打量着眼前的“雪”:黄碎发,圆圆的脸,噘嘴,除了眼睛有些朦胧以外,其它的与他心中的“雪”相差千里。

“让你久等啦。“雪”也打量着四平。 “不要紧,我也是刚下车。”四平嘴里虽这么说,心里却在为一百多元的车费心疼。 “你说的真好——心中的雪比现实中的雪更美,过两天武汉就要下雪了吧,到时候,我就可以见识一下了。”“雪”一脸喜悦, “是吧。”四平脑子像卡了壳,停了电,只是想早点大家各走各的路。 “我们去吃饭吧!我请你!”四平强打精神说不用你请,应该由男士请。 吃饭的时候,“雪”盛饭眼睛几乎挨着碗,四平问你的眼镜呢,“雪”说在车上就挤掉了,打算见到四平就去街上买。

吃完了饭,两个人就去买眼镜。一路上,“雪”还在兴奋不已的谈天论地,四平却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只是哦哦地应着,心里却在想着找一个借口离开“雪”。找什么借口呢?打电话,不行,她跟着;住旅社时偷偷溜掉,太麻烦,还要多花钱。已到了商场门口了,这时,四平身旁走过一男一女,其中女的突然说:“你等会儿,我去方便一下。”对了,四平灵机一动。他把“雪”拉到一颗树下,说:“雪,我想去上个厕所,你就在这儿等我一下吧,别乱走。”

等到四平在厕所里磨蹭了一阵,跟着一个男人出来时,他知道“雪”眼神不好,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刚走几步,四平感觉右肩被人轻轻拍了一下,顿时把他吓了个魂飞魄散。“行行好吗,我没有钱回家了,给点钱我买个馒头吃吧。”四平一看是个女乞丐,才松了一口气 ,慌忙施舍给一元钱后夺路而逃。

回到家后,四平心里怎么也不踏实。他无意中想起了那个女乞丐,又联想到“雪”。

这天,电脑又响起了叩击声,点击,是“雪”!四平的手指不禁一颤,不小心打开了“雪”的简历栏,最下面是一行留言:一个南方弱视女孩,渴望去北方看一场雪。天啦!原来是个弱视。

点开聊天栏,四平看见“雪”发过来一句话:不知为什么,你那次不告而别,我的眼病不能再耽搁了,家里人又在催,于是只得又赶了回去,好遗憾!没看见那场雪,我明天就要动手术了,希望能得到你的祝福。经过询问,四平才得知“雪”眼病已非常厉害,马上就要动手术了,如果手术不成功,可能会失明。

半个月后,当四平第三十次打开QQ,然而,“雪”一直再没上线。四平想:是下了吗?她的眼病好了吗?也许最坏的猜测就是……

上一篇:我憧憬未来记叙文下一篇:生活随笔:浇花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