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喀喇沁范文

2024-06-18

走进喀喇沁范文(精选3篇)

走进喀喇沁 第1篇

关键词:清代,喀喇沁旗,桑蚕丝

在历代卷帙浩繁的史籍文献中曾对“野蚕成茧”有广泛的记载。清代, 在以游牧业为主的喀喇沁旗已经开始种桑养蚕。由于与内地相比, 喀喇沁旗的种桑养蚕业出现较晚、规模较小、影响不大, 所以目前学术界关于喀喇沁旗蚕业的研究还比较少。专门论著还没有, 论文也只有杨贵明、薛秋生、梁庆学《从内蒙古赤峰蚕业发展状况看南蚕北移》与姚耀涛、沈根生《喀喇沁旗发展蚕桑的几点思考》这两篇。《从内蒙古赤峰蚕业发展状况看南蚕北移》主要以赤峰市为例, 从自然环境、农业发展状况、人民对于蚕桑的认识、栽桑养蚕的历史、蚕业发展的组织形式、栽桑养蚕发展现状、发展规划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南蚕北移的可行性;《喀喇沁旗发展蚕桑的几点思考》主要从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论述喀喇沁旗蚕桑的发展情况。因此, 对于清代以来, 喀喇沁旗桑蚕业的兴起和发展的研究还属于空白状态。故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对其加以论述, 以期增补历史上关于此段历史的空白。从现实角度来看,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入调整, 全国各地农业开始向质量型、市场型和效益型转变。养蚕业也开始向边远的、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山区地区转移, 表现在养蚕业的发展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养蚕业区域性的转移和延伸带来新问题, 即蚕业新区发展的蚕桑品种问题、技术问题、生产及市场问题等。在养蚕业发展的新形势下,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养蚕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考证近代喀喇沁旗柞蚕业[1]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 为其向纵深的方向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喀喇沁旗蚕丝业兴起的条件

早在三千多年前, 柞蚕就已被古代先民们发现并开始尝试驯化饲养。西晋时期崔豹所撰写的《古今注》, 是对人工养殖柞蚕的最早记载。汉“元帝永光四年 (前40) , 东莱郡东牟山野蚕为茧, 茧生蛾, 蛾生卵, 卵著石, 收得万余石, 民以为蚕絮”[2]112。“东莱”是今山东半岛, “东牟山”一般认为在今山东牟平县境内。由此得知, 柞蚕最早起源于我国的山东半岛。自明中期以后, 柞蚕业发生巨大变化, 开始由利用采集野生蚕茧, 逐渐过渡到人工放养、生产柞蚕茧。由于康熙、乾隆、嘉庆等清代统治者对养蚕业的大力倡导, 加之人们对柞蚕经济价值的认识提高了, 使柞蚕业很快发展起来。所以, 清代成为中国柞蚕业传播的鼎盛时期。喀喇沁旗的柞蚕业, 就是在这一时期由“山东来的移民传入的”[3]211。

喀喇沁旗有桑树存活、生长的自然环境。柞蚕的习性忌湿地、嫌恶风、欢喜干燥温暖的丘陵。所以, 饲育柞蚕的柞树, 都选择面向阳光的且北风吹不到的倾斜地。从气候条件看, 喀喇沁旗处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春季风大干燥, 夏季多雨高温, 秋季霜冻较早, 冬季寒冷少雪, 四季分明。而且日照时间长, 无霜期长达六个月, 这是喀喇沁旗柞丝绸业兴起的最佳气候机理。从土壤条件看, 喀喇沁旗地形复杂多样,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海拔在500—1890.9米之间, 由中低山地、丘陵漫岗和河谷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组成, 高低起伏, 坡度较缓。其中, 西南地区多为山区, 天然植被覆盖面积较大;中部为黄土丘陵及山麓地带, 山峦起伏, 坡向多变, 冲沟密布, 植被较少;东部老哈河畔及锡伯河沿岸为河谷平川地区, 储水量大, 水资源较丰富, 地表覆盖的深达数丈的洪水冲积的黄土层土壤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 适合植物生长。因此可以看出, 喀喇沁旗不仅有柞蚕喜欢的丘陵地, 而且水文与土壤等各方面都易于桑树的成活。

喀喇沁旗桑蚕业兴起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密不可分的。喀喇沁旗与山东省和辽宁省毗邻, 这两个省都是近代柞丝绸业比较发达的省区。清代, 山东地区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 因此每年都有大批贫苦农民流落关外 (与之相邻且地广人稀的喀喇沁旗, 成为首选之地) 谋生。大量的山东人涌入喀喇沁旗不仅充实了本地的劳动力市场, 而且还带来了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这其中就包括山东省的柞蚕及人工放养技术。最初, 迁入喀喇沁旗的山东人发现当地的气候和土壤与山东省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认为这里也能够种植山东的植物品种。桲罗树又称玻璃棵子, 就是他们移植的品种之一, 属柞树 (qucrcus obovata) 种, 叶子有手掌大小, 可以饲养山蚕。移民们开始把它种在塔子沟附近, 成书于1773年 (乾隆三十八年) 的《辽海丛书》之《塔子沟纪略》, 详细记叙了山东人民携带柞蚕种从陆路出关到塔子沟地区的养蚕情形。“塔属各旗境内, 高山之中多产箥箩, 其叶大如掌, 可饲山蚕, 余无他用, 先是山东种地人, 自伊本省携带蚕种出口, 试养以后, 人争效之, 至今放蚕者众, 茧成之后, 捻线织绸, 名曰山绸, 与内地茧绸无异。”[4]912清代, 塔子沟 (即今辽宁的凌源县) 隶属于喀喇沁旗。所以当阿·马·波滋德涅耶夫到此考察时, 可以看到桲罗树已生长在喀喇沁各旗的很多地区———有的长在高山地带, 有的长在石子很少的旱地上[3]211。

同时, 近代喀喇沁旗桑蚕业的兴起还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1905年, 贡桑诺尔布[5]王爷在清末新政振兴实业的口号下, 派专人到浙江地区购买桑树苗万余株, 经上海运到天津, 由天津装火车运到北京, 再由北京用马车运回喀喇沁王府。并在福会寺庙前和王府后花园开辟出数百亩的土地, 种植桑树苗。

二、喀喇沁旗桑蚕业的生产与经营

柞蚕卵都放养在柞、槲、栎、柚等坚属树上, 这种树木被叫做放蚕树。喀喇沁旗常见的放蚕树有大叶桲罗树, 即大叶柞;小叶菠罗树, 即小叶柞。大叶柞气味平和, 叶实 (即树种) 不生, 大蚕最为合宜。一般叫小叶柞为尖柞, “柞叶长圆, 其性坚韧, 以之饲蚕最为上品”[6], 所以当做幼小野蚕的饲料, 最为适宜。此外又有一种小叶油尖柞, “生长最速, 叶肥枝茂, 蚕食之茧厚丝长, 洵为佳品”[6]。但这种柞树, 喀喇沁旗地区当时比较少见。

清朝末年, 柞树的种植与养护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提高种子播种后的发芽率, 在选择种子时, 人们会选取发育充分、形状大圆、且较重的;将春播的种子, 先埋在沙中, 经过整个冬季再选。为了杀灭种子中的害虫, 在播种之前的数日, 将种子全部浸于杀虫水中。春季发芽时, 注意实行充分的修理、培养助其成长;到秋天拔出发育不良的苗木。经过2—3年, 在树干距离地上约1尺的地方刈截, 之后, 每年实行刈截一次, 抑止其自然伸长。调整后的桑树, 根据树的老幼, 分为不同的区划。在各区划内, 集合相同年龄的幼树, 或新刈截过的树苗, 以便饲育幼蚕, 使充分成长的柞蚕停止在较硬的叶子上。每棵树能养的蚕数, 第一年一般是5—6只而已;至第3—4年约可养15只;第5—6年, 可以增加养育30只以上;在第7年的刈截前, 每树就能养50只。但是, 树的寿命是有限度的, 其叶随年增硬, 叶形亦次第缩小, 所以柞树达到某种年龄, 就可以把它拔起, 在原处栽植新苗。

喀喇沁地区种植柞树大多都不施肥料, 而是利用饲养在树上的柞蚕排泄物。间有刈取植林中的丛生杂草, 把它们燃烧后的灰当做肥料施上。但是, 在生丝的市价很高时, 想提前进行缫丝, 有的施以少量肥料, 使桑树在早春就发芽, 而利于饲养幼蚕。对于柞林中的杂草, 则很注意清除, 一方面可以帮助桑树发育, 另一方面则可以使柞蚕吃不到其他植物的叶子。“一般柞蚕饲养家, 向来不注意此点, 近年来, 已充分认识柞蚕丝的价值, 因之, 农家关于这种植林法, 亦已加注意了。”[7]334这套技术经验, 是清代及以前的劳动人民, 在多年生产实践中, 在摸索蚕的食叶需要和柞树生长发育中总结出来的。当时因为柞场植被好, 土质肥沃, 柞树播种后4—5年就可用于放蚕。而现在柞树播种后往往7—8年才能饲养幼蚕。可见,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技术, 在柞蚕生产史上同样得到体现。

在机缫丝出现之前, 喀喇沁旗无论是农家自缫, 还是纩丝作坊的缫丝都用土法。“开始蒸茧用适量之水注锅内, 加以适量之碱, 岫岩、庄河一带, 通常每千茧用老碱五两”[8]2772, 这种用碱蒸茧对柞蚕丝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在蒸茧时多用铁制的锅, 因为碱易与铁化合, 破坏了柞蚕丝的颜色, 使之不能染成暗色以外的色彩。旧式丝厂中, 所用主要器具为“框”, 因而制丝场又叫框丝房, 这样缫出的丝极为粗杂, 且常常混入其他的不纯物品。当地的蒙古人从移入的山东人那里学会了养蚕技术, 从茧子抽出蚕丝、缎成生丝, 卖给汉人;汉人则把蚕丝织成三种丝织品。第一种叫“搭连绢”。这是极粗糙的一种丝织品;第二种叫“茧绸”;第三种是最高级的, 叫“绢缎”[3]211。至于这些丝织品的质量, 可以说它们都像是一种次等的曲绸, 只是比曲绸粗糙得多。还应当指出, 直到现在蒙古人的养蚕业还必须在汉族人的指点下进行, 必须从制作出的加工品中拿出十分之一交给官府作为赋税。

三、喀喇沁旗蚕丝业的影响

第一, 养蚕业促进了赤峰市特别是喀喇沁旗的近代化进程, 发展多样化副业经济, 促进手工业的发展。17世纪末, 大量山东、直隶汉族人民的涌入, 传播了汉族的手工业技术, 改变了喀喇沁旗原来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 农业逐渐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 某些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部门也开始出现。如由山东移民传入的养蚕业, 在喀喇沁地区得以推广。养蚕业作为当地人的副业经济的兴起,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了喀喇沁旗经济发展的多样化。

第二, 在购买与卖出蚕茧的过程中, 促进了喀喇沁旗商业的繁荣。桑蚕业兴起过程中, 促进了喀喇沁旗与外界的交流。在简单的买卖过程中, 喀喇沁旗近代商品经济悄然兴起。另外, 由于喀喇沁旗独特的地理位置, 距离山东、北京、东北都非常近, 所以也有利于喀喇沁旗商业经济的繁荣。商品流通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生产和消费, 繁荣了当地的经济贸易, 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赤峰地区同外界的联系和沟通, 使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化, 启迪了人民的思想, 开阔了旗民的眼界。

第三, 近代喀喇沁旗桑蚕业的发展, 有了专门的丝和蚕茧的纺织机构。为了加强管理, 清代在八沟厅设置了专门的桑蚕机构, 形成了从购买———种植———饲养———缫丝———出售一系列的管理体系, 为现代喀喇沁旗桑蚕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柞蚕原产于中国, 是由古代栖息在柞树上的一种野蚕经过长期驯化饲养而成。在蚕业生产中, 柞蚕是仅次于桑蚕的第二种经济昆虫。柞蚕丝是柞蚕在化蛹前结茧时所吐的丝, 一般呈淡褐色, 俗称“灰丝”, 通常用来制造柞丝绸。相对于家蚕 (桑蚕) 而言, 柞蚕又被称作野蚕或山蚕.

[2]章楷.我国放养柞蚕的起源和传播考略[J].蚕业科学, 1982 (2) .

[3]阿·马·波滋德涅耶夫, 刘汉民.蒙古及蒙古人 (第二卷) [Z].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

[4]金毓黻.塔子沟纪略[A].辽海丛书 (二) 卷九[Z].沈阳:辽海书社出版, 1984.

[5]贡桑诺尔布 (1872——1931) , 字乐亭, 号夔盦, 是成吉思汗勋臣乌梁海济拉玛的后裔, 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世袭札萨克亲王兼卓索图盟盟长, 著有《竹友斋诗集》。他是赤峰及东蒙地区近代史中最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他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 接受民主启蒙思想, 大力推行旗政新举措, 创造了振清代蒙族经济、文化的十项第一, 为塞外蒙古诸部翘楚.

[6]辽宁省档案馆藏.谨将栽柞养蚕办法开拟呈请[Z].盖平县公署档 (三) 232-4373号.

[7]乐嗣炳.中国蚕丝[Z].上海:世界书局印行, 1935.

喀喇沁圣泉 第2篇

旺业甸国家森林公园有一条劈木为板,铺板为路的林间栈道。幽幽的密林间,长长的栈道静静地躺在那里,曲曲折折的消失在密林深处。阳光透过层层的树木枝叶洒落在长长的栈道上,斑斓得像是长在一条舞动的巨龙身上神秘的鳞甲,深浅变幻莫测。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幽暗模糊,处在明亮处的栈道,反射出幽蓝的光,忽暗忽明,显得愈发神秘。无须步入深处,这条幽幽的栈道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了。

沿着栈道前行数十米,一眼清泉汩汩流动,这就是掩映在密林深处的锡伯河的源头,无数的泉水汇集成长年川流不息的锡伯河,成为喀喇沁的母亲河。涓涓水流,叮叮咚咚的水音跟云雀的鸣唱一样美妙。古人说 “眠云听泉” 的感受,我想也就不过如此吧。此时此刻五脏六肺乃至每根神经,都觉得那么清爽畅快和舒适。

“自喀喇沁王府至茅荆坝一百二十里并无居人,所过溪水清浅,啼鸟时闻。石碑河(锡伯河)平川青草,牛羊遍野。” 乾隆四十六年,李调元因公务途径喀喇沁时曾如此描述。

锡伯河是一个温柔细腻的母亲,用她的身体养育着两岸的后代子孙。曾经游牧民族居于锡伯河两岸,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日子。深秋,锡伯河岸的草原上,牧民们驾着牛车,赶着自家的牛羊、马群,装上木杆、毡房及全部家当,浩浩荡荡地迁徙到新的草场,准备越冬。队伍中铃铛清脆悦耳,还不时传来喇叭声声,像是庆祝盛大的节日;骑士跃马扬鞭,挥舞着套马杆,驱赶着并不驯服的马群;牧羊犬鞍前马后,欢快雀跃,警惕地护卫着羊群。

“偶向南郊逐晚风,清林缭绕牧林东,一群骐骥倾云彩,几对牛羊簇锦丛,驱犊堤边芳草绿,秣驹河畔夕阳红。” 这首诗是锡伯河畔的牧民们传统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一座座蒙古包就是他们的家园,锡伯河则是抚育他们的生命之源。

历经多年历史沧桑,锡伯河在锦山镇摇身一变,成了碧波荡漾,游船穿梭的水上公园。夏日晴和,河滨路花繁叶茂,轻烟淡雾茏罩着十里长堤,水浮青山影,燕舞碧云天。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流光溢彩,灿如银河,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较白日更是别一番情趣。锡伯河南岸的市民文化广场是内蒙最大的下沉式广场,宽畅明亮,花坛绿地交错,青松白桦相依,清风徐徐,花香阵阵。

浅析喀喇沁旗县域经济发展 第3篇

1.1 区位优势明显

喀喇沁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赤峰市西南部, 属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结合部, 地处蒙、冀、辽三省的交汇处。喀喇沁旗交通便利, 旗政府所在地锦山镇距北京380公里, 天津420公里, 距沈阳400公里, 大连700公里, 锦州港280公里。赤峰玉龙机场坐落在喀旗境内, 赤锦、赤沈、京通铁路和国省公路G306、S206线穿境而过。

1.2 工业产业聚集

喀喇沁旗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初步形成了铜材开发、矿业冶金、建筑建材、轻纺服装、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体系。其中锦山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热电联产—铜冶炼—铜电解—氟化工—铜材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体系, 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积极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

1.3 旅游资源独特

喀喇沁旗曾被誉为“中国北方适宜人居城镇之一”。中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蒙古族亲王府、千年古刹龙泉寺、世外桃源美林谷、地质奇观月牙山溶洞、茅荆坝林海、“塞外黄山”马鞍山等一系列自然和人文景观。尤其是亚洲最大的滑雪场——美林谷滑雪场更增添了喀喇沁无穷的魅力。

2. 喀喇沁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全旗经济总量仍然偏小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5亿元, 同比增长7%;公共财政收入4.4亿元, 下降6.2%;地方财政总支出27.6亿元, 增长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亿元, 增长11.7%;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57元和8007元, 分别增长9.6%和11%

2.2 重大项目储备不足, 瓶颈制约有待化解, 招大引强仍需进一步发力

2014年喀旗实施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75个, 完成投资71.5亿元, 。但从项目后期的落实力度以及项目进展情况来看, 重大项目不多, 部分项目还存在中途停滞、项目转移等问题。

2.3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社会建设和管理仍需加强

2014年, 喀喇沁旗各类民生领域支出18.9亿元, 占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的68%。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 新农合报销封顶线提高到30万元。。与之前相比, 民生建设确实得到了改进, 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还有差距, 还需进一步加强。

3. 喀喇沁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途径

喀旗的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具有较大潜力, 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明显。据此, 喀旗应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资源潜力、生态状况等条件, 结合当地的实际来正确地选择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以期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创新, 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有可能成为高速发展的区域。

3.1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是现代经济的主体, 是最具有拉动力的产业, 无论是经济总量的扩张、财政收入的增长, 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发展, 工业都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喀喇沁旗可以将区域内的有限资源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推进工业化进程这个战略关键点上来。以“一区一带”建设和产业集聚为重点, 着力完善开发规划, 推进基础配套, 优化发展格局, 区带联动, 产业互动, 加快形成有利于项目落户、要素集聚和产业聚合的配套环境,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为重点, 坚持引大联强、三产并重, 积极向上争取、向外引进、向内激活各类投资主体上项目, 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规模、速度和质量, 确保新增项目不断档、有效投入不减速。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 积极延伸产业链条, 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和优化要素供给, 努力构建多点支撑、多元发展、多极增长的现代产业体系。

3.2 大力发展旅游与文化产业

纵观喀喇沁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一条良好途径。加强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深入挖掘蒙元文化、王府文化、宗教文化内涵, 完善“一府三寺”文化服务功能, 开发文化旅游精品演艺项目, 提升文化旅游活力和吸引力。加快发展文化娱乐、培育文化产业孵化基地。持续加强乡村文化站室、草原书屋和文化大院建设, 扶持农村文艺团体发展, 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向社会开放力度。

3.3 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实现全旗经济总量的大跃进

实现喀喇沁旗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之路, 也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增强地方经济实力、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的迫切需求。所以, 喀喇沁旗可以从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入手, 实现全旗经济总量的大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突出打好特色种植、精品养殖和绿色有机食品“三张牌”, 推动重点产业连片集中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强化政策扶持和组织引导作用, 积极推进新农村示范建设, 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锦山东城区开发建设, 高质量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度加强城镇管理。严格规划执行和控制管理, 巩固“两违”整治成果, 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大力实施山体绿化和城镇美化工程, 做足做活“显山、露水、透绿”文章, 努力塑造特色鲜明、人文内涵、精致优美的宜居城镇, 全方位推进城乡发展。强化项目引进, 积极创新招商政策和方式方法, 努力调动全社会的招商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喀喇沁旗城市总体规划 (2012—2030) .

[2]2014年喀喇沁旗政府工作报告.喀喇沁旗人民政府, 2015.

[3]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走进喀喇沁】相关文章:

走进童心走进快乐08-14

走进自然06-13

走进江西07-01

走进端午07-05

走进金色大厅05-16

走进音乐课堂05-18

走进新课程06-04

走进学生心灵06-16

《走进意象艺术》06-26

理念走进现实07-11

上一篇:奥运圣火的传递下一篇:慕课环境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