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情感的课堂

2024-06-17

走进情感的课堂(精选11篇)

走进情感的课堂 第1篇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情感是学生普遍共有的。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生活得充实, 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力。巨大的热情和激情能驱动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取得丰富的学习效果。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但形成的力量和结果却是巨大的和有形的。后进者急起上进, 失望者燃起信心, 冷漠者出现热情, 敌视者转为友善, 悲观者勇气倍增, 常常都是因情感的转变。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 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 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 产生新的情感, 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因此, 情感教育, 对学生动之以情, 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人们说, 爱是动情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老师对学生的爱, 情感教育就很难进行。教师要以温馨的爱感动学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 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 这些都是数学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不仅是对数学教学工作更高层次的要求, 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但在传统的教学质量观中, 知识教育或片面的能力教育占据了绝对中心, 对于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造成了种种缺陷, 也给落实素质教育设置了很多障碍。从教学论的角度看, 传统的数学教学忽略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国家教委曾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规划会议上强调:在教学方面, 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培养, 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事实上, 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 希望老师既是“良师”, 更是“益友”。这势必要求打破传统,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的过程;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 单纯强调某一个过程只会事倍功半。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 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 而诸如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却有很大的差别, 而且这些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生素质差异的主要原因。当前, 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加强“素质教育”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动机, 兴趣是思维训练的一种“内驱力”, 人们一切积极、主动的活动, 都是由于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开始的。

数学教学也不例外, 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 (也不可能有) 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及对数学真理的追求,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 数学学科的教学由于其学科的原因, 本身就有其枯燥乏味的一面, 如果不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趣味性的引入, 势必让学生感到数学难学难懂, 从而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毫不夸张地说, 情感是数学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

二、数学教学中情感艺术的实施和体现

1.建立一种稳定和谐师生关系的“情感场”, 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与他有关的事物。同样, 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 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 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 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 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尤其是学困生, 他们由于成绩差, 长期被自卑所困扰, 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 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

作为教师, 要做到对学困生从不歧视、讥笑、挖苦;对他们的困难要热忱帮助;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 使他们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真诚地给学生以信任、鼓励, 投入情感、积极参与到他们的交流中, 点拨引导, 使他们在激情中明理, 获得新知。不时间一句幽默的话语, 一个舒心的微笑, 一个恰到好处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温暖, 从喜欢我到喜欢数学学科,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产生愉快的情绪, 进而升华为渴望继续学习的情感, 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 最终形成行为习惯, 乐此不疲, 终生受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 就一定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 产生有效的“正迁移”, 变为学习的动力。

2.挖掘教材本身的魅力和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充分发挥课堂“情感场”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情感, 激活学生的思维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 那么你讲上一句, 他就知下一句。

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 同样, 教师也会有顺心的时候和不顺心的时候, 此时, 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留在教室门外, 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面带微笑的教师在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 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虑和困惑, 这些难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教师除了以口、手、耳、目来相传、示范、模仿来传递信息, 还须根据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审时度势、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教学艺术,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情感必须有感染力。要具有感染力, 教师必须对学生有真挚无私的神圣之爱。正如有一位学者所指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 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 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此外, 教师必需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 就在于教师上课时对所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最后, 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有着执着追求, 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而并不是仅仅当作职业来从事。此时此刻, 学生感觉到学习不是外部强加的, 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他们就会乐意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让情感教育走进语文课堂论文 第2篇

人的感情世界是最为丰富的,只有人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只有人能尽善尽美地领悟对方的感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知识课、语言课、说理课,而置学生的情感教育于不顾。看着教材上一篇篇形质兼美的文章,我们怎能荒芜了学生的心田?尤其是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更需要在课堂上倾注更多的情感教育。

一、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

做老师不容易,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更不容易,这首先就需要教师有过硬的知识结构,也就是说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甚至是几桶水。当你让你的学生知道你能“通晓一切”的时候,当学生用崇拜的眼神望着你,认真地听你每一句话的时候,这不正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体现吗?还记得在给学生讲《最后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想起了余秋雨的《道士塔》,当我将其中的数据一一列出:“1905年10月,俄国人博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帕西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还不等我把这些数据念完,下面已经有了小小的骚动,这小小的骚动恰恰是学生爱国情感的流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应该是只关注书本教材,同样也需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当一个教师的知识面让在座的学生吃惊,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什么都懂的时候,他才会仰起他的头来看你,当他觉得你行的时候,他才会心甘情愿地认真听你上课,这就是所谓的“听其言,信其道”吧。正是这些积累的知识构成了情感教学的基础。

二、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

人的情感是多样化的,对待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由于观察者着眼点和自身经历的不同,因而会作出不同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的遐思迩想,那将是情感世界的一场盛会。这就需要教师融入学生之中,成为他们课堂中的朋友,要成为朋友,就必须以情感为纽带,这就需要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来促进感情交流。

首先,上课的内容要贴近学生。语文虽是汉语言,但学生总是感觉离现实生活较远,往往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就要对讲解的内容有所选择,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为上课的重点。还记得我在讲《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当时发现这篇文章虽然语言生动,但是内容繁多,各种云的形态又变化多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呢?我从网上找来与本课相关的云的图片及所对应的天气图片,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用天气预报的方式报道天气情况,并提醒大家应注意什么。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看哪一组预报天气最准确。当我班级中那个最不屑于听课的同学第一次站起来时,我充分感觉到他传达给我的情感信息。当我问到大家有没有掌握住看云识天气的本领时,所有学生给了我一个从未有过的响亮的回答。我知道这节课我成功了。那一节课,因为我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师生间产生了共鸣,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平时加强师生情感联系

教师情感教学的状态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眉飞色舞,而一下了讲台就正儿八经,我想这也不会是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如果能做到在平时寻找机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甚至当学生在学习方面或者其他方面有求于教师的时候,我们也能出于真诚地去帮助他,与他们缩短年龄上的差距,身份上的距离,那么就能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施展情感教学的力量。

让情感教育走进语文课堂 第3篇

一、教学内容方面

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都涉及到情感教育。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土地》、《故乡的榕树》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我的母亲》、《卖白菜》、《祭妹文》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致橡树》、《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还有其它如表现气节的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练,学生接受起来就不会有抵触情绪了。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赡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众所周知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看他怎样讲”的旁观心理。现代传媒及影视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成为一种禁而不止的风气。那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步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我们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特点,引导他们小心踏入这片圣土。如教学《荷花淀》,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来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白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早恋对学习无益并导致学业荒废的事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让学生从理性、道德方面去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爱情学”,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

广博的知识诚然与教学方法联系密切,而博爱、仁慈、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中学生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他们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要求老师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他们憧憬将来成为有价值的人,更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存在。但由于处境不同,加上个性的差异,有很多学生在渴望认同的同时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教师在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终生的。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特别是对进步较慢的学生,教师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这种引导应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都能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自我情感的小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要求学生养成勤记随笔的习惯。学习、亲情、友谊、社会等无所不包,均可入文。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能把老师当作朋友,有什么话说出来。对老师的教学及为人也可褒可贬,一句话:写真。这样,学生消除了惧怕和厌恶心理,由被动变主动,对生活中的人、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也从中更多的了解学生,获取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及时和家长沟通,避免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时脱节。时间一长学生的写作能力、思想境界与做人方面都有提高。看着不断进步和成熟的学生,老师更多的感受是欣慰和自豪。

让情感走进英语课堂 第4篇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教师从情感态度上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 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有目的、有意识地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学生激活的情感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促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二、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教育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 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 提高学习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情感型师生关系。教师的爱心不仅体现在优秀学生身上, 更要倾注在“学困生”身上, 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收获。

三、用细微的身教体现情感教育

老师健康热情、开朗的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一位整天心不在焉的老师, 把本职工作当做苦差事, 学生不可能与你身心交融, 不可能以主动进取的心态去投入学习中。每当我步入教室, 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责任感和神圣感, 总是热情饱满的, 从而不知不觉地感染每一个学生, 鼓舞着每一个学生。

四、表扬和鼓励学生,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上课时应充满激情, 如果教师热爱学生, 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 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 学生在得到鼓励后, 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 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有时候老师一句鼓励的话, 一声由衷的赞许, 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 对学生都至关重要。

五、优化课堂教学教法, 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

进行情景教学, 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英语老师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 如实物、图片、录像、幻灯、模型、简笔画等, 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将枯燥的、抽象的内容, 寓于一个十分有趣的、惹人探求的情景之中, 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 以增加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

走进围城情感美文 第5篇

不用努力吸气,自有各种香味充溢在鼻翼,亦不用闭上眼睛,这本是俗世的味道,无需闭眼努力地寻找。糖画香甜飘然而过,香油芬芳扑面而来,脂粉清香聚散萦绕……还有,还有木头的味道。古朴、沧桑、深沉、亲切,味道们一齐在明黄的夕照下酵发。

举目四望,是小小的楼围起的小小的天。黛瓦白墙,古木石砖,于风雨日照中斑驳苍苍。然淡黄木漆未褪,小楼之下未凄惶。一双沧桑的手墨染丹青,另一双沧桑的手将丹青轻贴,接过时书签仍有笔墨香。一旁,油纸伞透明在天空下;另一旁,碎花旗袍诉说以前过往。小亭之中,是一张张年迈而和善的脸,用侬软的吴语磕磕绊绊地话着家常。[由整理]

多么想如此伫立,在落日楼头,鸿雁声里,让俗世繁盛烟火之气将一身包裹;让蔓延无尽的小石板路将一眼望穿;让灼热而清朴的远古之风将一心吹彻……

2·.昆曲

“似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咿咿呀呀,声线绵延。

小楼之上,小小木屋,观良辰美景,品赏心乐事。只是,仍是鲜有人望见玲珑的灯笼上的隶书“昆曲”,仍是鲜有人踏进微微昏暗的小屋,仍是鲜有人踩着这略陡的木梯,沉沉稳稳地走上二层小楼,仍是鲜有人屏气凝神,神随韵转地倾听一曲袅娜…..仍是,鲜有人……

果真是“原先姹紫嫣红开遍,都似这般付与断井颓垣”。

3·.姑苏

“寒山一带悲哀碧。”

去姑苏,是要过寒山寺的。

已不再是“姑苏城外寒山寺”,而是“寒山寺外姑苏城”。

狭长幽暗的小门往里,是狭长幽暗的木梯,狭长幽暗的木梯往下,是狭长幽暗的姑苏城。顺着木梯,一步步往下,往下,再往下,一步步让自己坠入远古,坠入质朴,坠入尘封,坠入历史,坠入千年前的寻常百姓家。

再寻常但是。干草垛、小蜡烛、煤油灯、木农具……破旧的木门木窗上,是精细却略褪色的窗花;厨房里,是大锅灶,长木凳,小圆桌;闺房里,是梨花木床,梳妆铜镜,雕花屏风。

又如此的不寻常。唐伯虎真迹,清末的青花瓷碗,几百年的小瓦,早成为古董的古筝……最不寻常的是,这座城,位于地下,它叫“姑苏地下城”。

苏州竟如此之小,小到地面上容不下一个小小的姑苏;苏州竟如此之吝啬,吝啬到要将古物收在地底下。不,苏州其实很大,大到有无数宽阔的马路与高楼;苏州其实很慷慨,慷慨到投入一笔一笔又一笔资金拆古迹,建高楼。

离开时,还是经过了寒山寺。

于是,又想到“寒山一带悲哀碧”。

4·.归途

式微式微,胡不归?

归途又在哪里。

回程,在车上翻看拍下的照片。一张张仔细地取着名字。

记得蔡依林的歌曾唱“总是在临走之前拍了相片”,然而我的相片中,没有一张有我。

都言情景交融,大概人与景也只有相容,才会美吧。只是,我自忖尚未能拥有一颗与远古的清洁精神一样质朴的赤子之心。

于是,最好的便是将那一幕幕景,不,是由那一幕幕景而起的情与思,镂刻于心,在某些星河璀璨的夜晚,拿出来浅浅咀嚼。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 第6篇

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是一朵美丽馨香的情感之花,散发着理性的光芒。解读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就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体会越深,距离作者的心灵越近。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使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呢?

一.设置特定情境

身临其境,人的感受常常最深,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是这个道理。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学生如果能够通过想象,进入作品的世界里,用五官去体察,用心灵去感受,一定会体会到作品中丰富的情感。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不妨请学生闭上双眼,神游桃花源,边“游”边说。有的说看到了“红桃花、绿竹林”,有的说闻到了“村中人为渔人准备的酒菜的香味”,感受到了“村中人握住渔人双手的力量和体温”……一时间,学生个个神采飞扬,“喜”形于色,课堂上情意浓浓,气氛热烈,师生都沉浸在那幅和谐的画卷之中,也深切地感受到陶渊明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和谐社会”的憧憬之情。

二.解读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一字传神,满篇生辉,因而也是探寻作者精神世界的神秘通道。李海林教授说:“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句子中的一些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叹词常常像海绵一样充盈着丰富的感情汁液,有心的读者只要轻轻一“挤”,便会受益颇丰。

1.结合语境。如《画山绣水》中有这样的句子:“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句中“泛滥”一词本指河水失去控制,水势浩大,而这里突出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象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抓住本意,由浅入深,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精选这个词语的“良苦用心”了。

2.尝试替换。换一个词语,代替原来的词语,在对比辨析中体会,会使情感体验更加深刻。如在一次观摩课上,有位老师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品味“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一句,他鼓励学生尝试把“挑逗”换成“挑衅”“挑战”,学生通过对比辨析,就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之情。

3.设想删除。删除的句子必然与原句在表情达意上有较大不同。这种反差对比也会使作品感情更加明晰。如《白鹭》一文中结尾“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一句中“实在”一词删去后,就不能表达作者对白鹭的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敢于质疑。对作品中一些关键词、句提出质疑,多问个为什么,能够对作者的感情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可以对“我怎么比拟得出呢”一句提出质疑:作者在上文已经通过比喻、衬托等手法生动形象地把绿“比拟”出来了,为什么作者还说“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问题一出,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热烈讨论,自然领悟到这句话并非多余,而是表达了作者对绿无法抑制的的喜爱之情。

三.感悟不同修辞

修辞和情感往往密不可分,修辞是外壳,情感是内核。“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清代段玉裁语),善于抒情的作者往往会通过修辞手法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常见的用来表达作者感情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比、借代、对偶等。不同的修辞表达情感的效果也有不同,如排比通常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借代能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像《故乡》中“圆规也不平起来”一句,就表现了作者对杨二嫂的嘲讽。对比有时能表现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通过对比,感情更加强烈。

四.注重文本拓展

立足于文本的拓展,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有时还能够激起课堂的情感高潮。拓展可以联系作者经历,可以联系其它的作品、人物,还可以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等。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谈到父亲与脚夫“讲价钱”,顺势问一学生是否有过类似经历,不料该生竟激动地谈起有一次母亲和三轮车夫讨价还价的事情。学生的口述很细致,感情也很真挚,显然母亲的“斤斤计较”触动了他的情感之弦,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一句的含义。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拓展是立足于文本,是为了更深切地体验作者的情感,是为了燃起学生内心的熊熊烈焰,而不是为拓展而拓展,为形式而形式,哗众取宠,生硬作秀。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刘勰语)文本是情感交流的载体,文本解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的最重要一环,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根本。要让学生看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情溢于海,当立足文本,用心解读。

让情感教育走进课堂 第7篇

一、以情导情,创设情境

情感是人们对一定事物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带有兴趣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原动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真诚的笑脸,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真情的流露,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民主、平等与和谐。如,在讲解《三亚落日》时,教师可边播放三亚风光的录像,边动情地描述三亚的迷人情景。教师通过录像,以及动情的描述,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达到音与画的和谐统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三亚的向往之情。

二、以情激情,情感共鸣

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点燃学生的思想,熏陶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活力,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品质。

例如,在《爱如茉莉》一文中,最为感人的要数作者的父母亲在病房里相互关爱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了。在教学时,笔者采用了先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适时掀起学生内心爱的涟漪。当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作者的父母互相关心,都不忍心打扰对方时,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此时,笔者让学生趴在桌上,听着舒缓的音乐,边听边回忆身边生活中所感动的事。当音乐结束,学生从回忆中回到课堂时,他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感动,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此时学生已经完全从文本走进了生活,他们的内心正在被汹涌澎湃的情感所激荡着,他们的心灵正在被感恩的情怀所包围,他们正在被生活中人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积极价值观所震撼着。

三、以情生情,陶冶情操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既要重知识,又要重情感,并调节自我情绪,进而引发学生兴趣情绪,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时,感受相应的情感体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掘课文中知识本身的魅力,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案为学案,注入情感因素,使之活起来,成为可以接受的信息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探求教材中这些人文因素,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使学生能在读中再现作品的形象,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读中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从鲜活的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获得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从而观照自身,潜移默化地向作者的人格靠近。

四、以情抒情,升华情感

对一些情理类的课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的情境,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写作中放飞心灵,抒发真情实感。例如,笔者在讲解《海伦·凯勒》一课时,当学生读到海伦如饥似渴地摸读盲文、拼写单词时被她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所打动,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于是,笔者抓住时机,让学生写出此时想对海伦·凯勒说的话。学生心灵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懂得了逆境中要坚强、奋进与执着,练笔也比较顺利。有的凭借想象写出了海伦学习每一单词时的艰难,有的学生反省了自己的学习态度,表达了以海伦为偶像刻苦学习的决心。学生写得激情飞扬,情真意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自己的情感历程,这样的一场情感洗礼、情感升华,领悟了人生的真谛。通过这样的练笔,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净化。

让情感教育走进生物课堂 第8篇

一、生物课堂中的情感交流的现状

现状一: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 教师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投入及思想教育的渗透, 致使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

现状二:教师缺乏对课本的深入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平铺直叙, 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建立对生物学习的好的情感, 从而没有信心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现状三:教师和学生之间疏忽交流。受传统观念和现实教学的影响,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总是不可能那么融洽和谐, 甚至出现了“敌对”的不正常现象。

二、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方法

1.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化情感交流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感情基础,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俗话说:“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学生总喜欢那些越来越喜欢自己的老师。

课堂上, 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应精神抖擞, 充满自信, 随时出现在离学生最近的位置。简单的体态, 胜势千言万语的说教, 易于学生接受、领悟, 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2.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斯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分为:接受、反应、态度。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情感目标,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关键, 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根本。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在讲授实验时可以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自己动手, 边做边看边想, 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 亲眼目睹了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了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性学习的能力。

3.加强生物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

众所周知, 生物教材是整个生物理论逻辑体系的缩影。生物教材中许多的知识点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教材, 把握好情感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处理时, 不仅要创设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 还必须充分领会教材内容蕴涵信息, 以便真正把握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 即既要备好认识因素方面的课 (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 , 也要备好情感因素方面的课 (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 , 而后者在生物教学中往往是容易忽略的。

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 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其中的情感价值, 理解生物学的意义及情感。如在讲解“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时, 教师就可以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合教师动画演示, 让学生学完以后仍然兴趣盎然, 同时也加深了印象。

4.实施积极的课堂评价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成功和失败是必然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 并及时恰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

心理学家提出:表扬是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恰当地使用一些赞誉之词, 如“你做得很好”、“你真是太棒了”、“你真了不起”等。

对学生的表扬方式要因人而异,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表扬他们的同时还要指出他们的不足, 从而让他们有更大的进步;对于一些成绩较不理想的学生就应该以鼓励他们为主, 多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事实证明, 学生每获得一次成功, 他们都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从而升华为渴望继续钻研的学习情感, 使他们对生物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终成为习惯, 乐此不疲。

三、教学实践

本人着重以高二生物学的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总结。在这一学期的实验过程中, 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行为调查, 实验结束后并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发现,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无论是课堂的学习气氛、师生配合、课堂秩序、质问能力还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都有了质的飞跃。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有一名十分调皮的男生, 当他得知自己的成绩竟然在班级的前五名, 连他自己也不相信, 竟然兴奋地叫了起来:“学习的感觉真好!”

通过一学期的尝试, 我深刻地感受到:生物课堂急需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走进情感的课堂 第9篇

一、唱歌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人们为了表达某种情感体验进行歌曲的创作,而演唱歌曲的过程则是再创作的过程。演唱者通过对歌曲的旋律、歌词、速度、力度等内容的了解,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和体验,用歌声准确的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需要老师逐步引导完成的。在教学中,我通过叙述故事、讨论问题、创设情境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其中,激发情感。

例如,在教唱歌曲《保卫黄河》(义教版第七册)这首歌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作者冼星海的生平、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作者在黄河岸边考察,在河岸上看到河中梢公与波浪搏击的情景,从中领悟到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搏斗的伟大精神,于是激发了创作灵感。之后,冼星海只用了六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充分显示民族精神、民族气概的作品《黄河大合唱》,而《保卫黄河》是其中的一段。它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斥了敌人的残暴和人民所受的深重灾难,勾画了人民起来保卫祖国反对敌人的战争情景。当老师以富有激情的言语、体态给学生讲述完这个大背景之后,再让学生来欣赏这首作品时,学生便能清晰的感受到作品中那激励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气魄,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自然在之后的演唱时学生也都较好地表达出歌曲的情绪和气势。

教材中有一部分歌曲是歌颂亲情,唤起学生爱心的。如《小乌鸦爱妈妈》(义教版第五册),歌曲通过描写小乌鸦如何照顾病中的妈妈,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和尊敬长辈。如今的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自私、霸道、缺乏爱心、以自我为中心是许多孩子的通病,因而在诸如此类歌曲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爱、对父母的爱放在首要位置,把培养亲情的教育融入歌唱教学中。

教材中的歌曲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每一首歌曲都表达了作者特定的情绪和情感,只要我们善于挖掘乐谱中所隐含的情感,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相信定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及学习的兴趣,使唱歌教学不再枯燥和干涩。

二、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好的音乐作品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它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表现,或婉转或活泼或庄严或凄凉,使人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从而深切的体会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例如歌曲《长江之歌》,表达的是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充满着激情和力量。歌曲分两大段,前段表达了对长江养育之情的感激和赞美;后段表达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讴歌和赞美。在这首歌曲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在这里,长江不仅仅是长江本身了,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江之源及波浪滚滚的黄河、长江水,引导学生探索长江、黄河的发源地,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江河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初听,让学生感受歌曲旋律磅礴的气势与歌词中蕴涵的诗意。然后提问:你从这首歌的旋律中感受到了什么?从歌词中你又看到了什么?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再听歌曲,以加强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最后让学生跟着音乐边听边轻声哼唱,充分感受歌曲的形象美和情感美。

三、唱游教学中的情感深化

如果说唱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音乐欣赏中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那么在学生的律动、歌舞表演中,这种情感将会得到深化。都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是这样设计《不倒翁》一课的教学:先在音乐教室里布置一些真正的不倒翁,大大小小,形态各异,当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仿佛走进了乐园,学习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当得知要学习《不倒翁》歌时,学生更是兴奋不已。接下来的学习便很容易了。接着就让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观察不倒翁的特点(教师摇动不倒翁),然后让学生根据歌词创编动作,此时的学生早已被不倒翁憨厚、滑稽的神态打动了,沉浸在一片轻松愉快之中。天真的孩子,纯真的心,快乐其实很简单,就在于教师怎样去引导。

走进情感的课堂 第10篇

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鲜事物的新奇感使我产生了将这一神奇的现象搬上讲台, 与孩子们共享神奇实验魔力、体验物理实验魅力所在的冲动。我的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同组理化生及科技、信息各科老师的积极支持, 同组8位老师的共同特点:喜欢动手、善于实验探究。于是, 那一周的教研活动时间乃至接下来的一整天, 我们一旦有空便泡在实验室里选择器材、调试水压、调试现象……从最初的水流基本顶不起乒乓球, 到后来的球能离开吸管口一小段距离, 但空中停留时间过短, 且极不稳定, 我们不断改进吸管切口的平整程度, 进而将提供水压的水流换用自来水管供水, 直至实验达到了惊人的效果:乒乓球不仅能在空中喷泉漩涡中翩翩起舞, 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控制水压的大小 (水龙头开关) , 随意控制乒乓球在空中停留的高度, 达到完美神奇的效果!

神奇的实验现象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 是接下来我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仅仅是突兀地向孩子们展示该现象, 最多也就是赚得大家的唏嘘赞叹, 仅此而已, 并不能给他们留下多少印象。真正地学习必须要亲身经历才能印象深刻, 让孩子们在欣赏精彩神奇的实验的同时, 自己也必须成为课堂的主人, 每个孩子都得真正融入到实验中去, 才能体验物理之美。于是, 我提前在班上布置任务, 分小组收集能反映物理知识的趣味小实验,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每一个小组展示一个趣味实验, 并阐明实验原理, 随后辅导全班同学一起完成该实验。

经过每个小组组员的群策群力, 全班6个小组很快有了自己的绝活:“巧取硬币”“气球吸杯”“瓶吞鸡蛋”“筷子提米”“神奇的摩擦力”“分子间有间隙”。课前我逐一对每组的组长 (主持人) 进行了精心的培训。

课前老师对每个小组实验的独立保密的技术指导和对主持人的单独培训无疑增添了这个课堂的神秘色彩。上课铃一响, 我走上讲台, 待和孩子们相互问过好之后, 马上旋开讲台上水龙头开关, 瞬时, 水流至下而上冲到半空, 顿时引发了孩子们的唏嘘之声, 我再不慌不忙地把手中的乒乓球随手往水柱中一放, 乒乓球稳稳地停留在了空中。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 短暂地错愕之后,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孩子们的热情被切底点燃了!接下来6个小组的表现又不断地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实验现象本身的精彩, 主持人的艺术现场调控, 听课嘉宾的现场指导与参与, 让整个课堂如一个欢乐热情的海洋, 听课老师“咔嚓”抓拍镜头的声音、孩子们成功完成一个实验后的惊叹声、鼓掌声, 共同构建了一幅美丽物理课堂的画面。

“放”中求“真”走进幼儿情感世界 第11篇

一、化无痕于有形——放低身子。

教师的放低身子,是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给予孩子既一视同仁又各具特色的关注,能让每个幼儿得到更多的智慧的关注。教师俯下身子,才能认同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的心灵,和孩子取得平等的地位。放低,不是形式上的“和幼儿玩成一片”,不是与幼儿的如影随形,而是应当与幼儿保持亲密无间的距离,给幼儿足够的自我发展的空间。这种放低表现在活动前的精心准备与活动中的适宜应对中。在设计《爱玩的佳佳》这一活动时,为了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我从众多的备选方案中进行了反复比对,用删除法选定。“一备”教案我“捂”了好几天,时不时地会被我拿出来看看、想想,直到“一教”前晚,才将教学环节逐一敲定,“一议”“二议”后,根据已经实施了二次的教学效果、新认识和当前班幼儿学习水平与状态出发,进行适当修改。

活动组织中,我放低身子把对幼儿的爱和理解用赏识的眼神、动作、语言回馈孩子。以前在教学中常出现“你真棒”的赞扬夸奖声此起彼伏,表扬如通货膨胀的货币被贬值了。我把对幼儿的赏识以幼儿最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明明有些紧张,说不出佳佳到哪里去了,我走过去,蹲下身子,轻轻抚摸他的头,信任地看着他;个性张扬的元浩为自己的精彩答案喜悦着,我与他击掌祝贺;乖巧的熙熙又想到了新办法,我让她想要什么样的表扬,她扑进我的怀里,和我亲昵了一把……尊重是宽松、和諧、充满关爱的,幼儿是自主、能动与愉悦的。

二、关注全体与个体——放眼幼儿。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永不磨灭的教育话题,也是教学过程追求实事求是最具体的表现。放眼的关键在于全和细。教师既要关注到面,又要关注到点。面:听故事时,全体幼儿是否都在专注地倾听;佳佳做错事请幼儿做一个动作或表情来批评她时,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放手表现了……。面的关注更多地是对量的关注,保证每个幼儿都能投入地参与活动,全面体验,全面涉足。关注面时重欣赏、重积累、重感悟。点:常以一导十,以点带面。重趣味、重细节、重创新。佳佳做错事,艺睿举起小手,做打屁股状,她的想法可谓别出心裁;幼儿表演佳佳和妈妈走失后重逢的情景时,眼看其他幼儿都成双成对,虎头虎脑的杰杰叫了起来“怎么没人找我”,我赶紧过去把他搂在怀里。对点与面的关注帮助幼儿领悟真挚的亲情,品评佳佳的行为,领悟于点滴,触类以旁通,移情于生活。

三、由形象向抽象提升——巧妙放手。

对幼儿而言,由形象刺激向抽象提升的过程,需要他们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感受到的新信息,从而在新旧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经验以某种意义,这就需要安静的、独立的思考,需要教师放手,让幼儿独立经历这一成长的过程。这种放手不是对幼儿的放任自流,看似热热闹闹的场面,其实会干扰幼儿的思考。在组织《爱玩的佳佳》这一活动时,我的放手表现在幼儿思考表达时,教师专注地听、赏识地看,而非喋喋不休的说;表现在幼儿提出不当看法时,不急于干预,让他们充分地质疑思考;表现在活动最后环节,部分幼儿送错礼物时,不急于干预,不追求形式上的正确,而是留待机会,让幼儿自己发现错误、感悟升华。

四、融知性于感性——放得自然。

运动员比赛只有放开才能取得好成绩,同样,幼儿乐意参与探索、交流等学得最有兴趣的时候学得最好。因此,我在活动中首先将自己的愉悦情绪和热情鼓励毫不吝啬地传给幼儿,他们也把心动和激情献给教学。如幼儿在用一个动作或表情来批评做错事的佳佳时,幼儿有的做拎耳朵状,有的假装哭泣,有的瞪眼皱眉,有的扮起了鬼脸,童趣盎然。孩子们放开了,语言活了、思维活了、学习活了。

在活动中,我把对幼儿来说重要关键的知性经验,蕴涵在感性表达中,幼儿放胆表达。幼儿在多样化的情感体验及表达中,体验父母爱宝宝,宝宝爱父母的情感,为形成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和情感打下基础。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送礼物等对佳佳的行为进行评价,与同伴、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幼儿的参与既在同伴面前展示了自己,让同伴对自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又是一个相互交流、提高的过程。幼儿的评价表面看似是一种倾向知性的评价,是在不断的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新的理性思维的过程。但挖掘其深层意义,小班幼儿能够大胆站在大家面前表述自己的意见,放达情感、放胆表达所需要的信心和勇气也是一个情感系统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积极参与评价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巧妙而适时的放,能营造从有情有意亦有智的意境,可靓化情境、深化内涵、泛化情感,使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这种“不露痕迹”的精心设计,以教师的放低身子、放下束缚、放眼幼儿,实现幼儿的放飞心灵、放开思维、放达情感、放手表达。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城北幼儿园 江苏】

上一篇:语文外国作品下一篇:计量管理中计算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