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著心得体会

2024-06-24

走进名著心得体会(精选9篇)

走进名著心得体会 第1篇

走进名著-------听课心得

星期二,我有幸观摩了实验小学三位老师的精彩的课堂教学,每一堂课都是那么的风格迥异,老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充满诗意的课堂和一群群可爱的孩子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受益匪浅。

参加课堂教学展示的老师们向我们大家展示了他们是怎么把握教材的特点,每堂课都语文味儿十足,有的课堂温情脉脉,有的课堂激情四溢;有的语言春风化雨„„让我充分感受领悟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较高的文学修养,感受到他们充实有效的课堂。

我听了中高段语文课,每节课都令我回味无穷。在第一节老师执教的《三国演义》这一课当中,印象最深的是对几个人物的刻画。孩子们通过对文本的透彻的了解后,个个介绍的都非常精彩。第二节老师执教《西游记》时采取了做游戏的方法,猜人物性格特点,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课堂上老师问学生孙悟空有哪些称呼。学生竟然从美猴王到弼马温,从石猴到孙行者,甚至行者孙,一一被他们叫出来了,令我惊叹。孩子们的词语丰富性也是超乎我的想象的。“聪明”、“机智”、“勇敢”甚至“狡猾”,一个个鲜活的词语从他们的嘴里蹦出来,真是不可小觑。第三节老师执教《水浒传》,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机智的驾驭课堂,极富亲和力的引导,从几个片段去让学生分析评价人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语文意识。

三位老师的堂课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导入、作者作品简介、研讨分析、现场调查、布置作业五部分。课堂徐徐深入,娓娓道来,铺垫扎实,水到渠成。总之,名著导读教学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更好的发挥名著导读中“导”的作用,用好教材。

总之,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走进名著心得体会 第2篇

名著,这个词无论在何时、在何地都时时伴随着我们。名著,向来被人们赞颂、学习。名著一直蕴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读名著就是和名人谈话,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学名著就是在学做人会让我们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这些都是大的方面,往小了说,名著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提高阅读能力,可以掌握的知识,可以学会习作,让作文水平提高。

鲁迅的《朝花夕拾》收录了他的十篇优秀杂文,相当有历史价值,让我们明白了近代历史的黑暗社会,用许多反面例子来教育我们好好作人,修正我们的品质。而《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则给我们展示了保尔.柯察金从小到大的历程,他那坚强不屈的品质,积极向上的人格都给人以极大的震撼,使你不得不为之钦佩,感叹自己的人生价值。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则把你带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你的思绪随着他进入了海洋世界,驾驶着“鹦鹉罗号”穿越黑洞,周游奇妙的海底乐园,你会被那神奇的软体动物、美丽的珊瑚深深吸引。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让你来到三国时代,这儿是一个勾心斗角、智者云集的社会,诸葛亮的聪明智慧令刘备一次次虎口脱险,你目瞪口呆之余,他又巧设空城、化险为夷,你只能甘拜下风、自叹不如了。

名著会让你如同心灵受了一次洗礼。它像时光机,让你在历史的长河中游荡;又如金钥匙,把知识的门打开;还似哲学家,告诉你人生的许多哲理。

走进名著心得体会 第3篇

名著导读的立足点在课堂,名著导读课立足于“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传授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下面以《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品味经典。

一、再现课堂实录

(一)激趣导入

(由音乐导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词?

(众生举手,一学生读《滚滚长江东逝水》,语调抑扬顿挫,富于感情)

师:“浪花淘尽英雄”。不错,长篇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故事。妙趣横生,塑造了500多位人物形象,代表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都写得形神俱足。被世人称为“第一才子书”,也被称为“英雄的史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些“英雄”。(引导学生初涉名著)

(二)一品三国———外貌中见性格

师:请在下面的外貌描述中猜猜他是谁?(进一步暖场,调动学生的兴趣)

师:(出示关于诸葛亮外貌描写的课件)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生:诸葛亮。

师:这段文字中哪一个字最能说出他的特点?

生:神仙之概,突出“神”。

师:很好。《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

师:(出示关于刘备外貌描写的课件)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

生:不知道。

师:对手骂他“大耳贼”;有人尊他“皇叔”。

生:刘备。

师:哪一个字最能说出他的特点?

生:(1分钟交流后得出结论)“仁”。

师:(出示关于曹操外貌描写的课件)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生:白脸的曹操

师: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刻画最精彩的人物,他有什么特点?当然也是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诈”“奸”。

师: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出色,这便是《三国演义》中最被推崇的人物描写,可谓在简洁明快的语言中,人物个性初见端倪。

(三)二品三国———事件中见性格

师:有文学评论家说过,“《三国演义》中的‘他’,作家语言看似简洁,却绝非三言两语所能说透”。显然,一个字的个性远不能代表全部。让我们在两个精彩的三国故事中去细细品味吧。

师:请快速阅读《杨修之死》和《曹操煮酒论英雄》。

(插播《杨修之死》影视片段,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师:请小组讨论3分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七个故事。

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1) 阔门; (2) 食酥; (3) 梦中杀人; (4) 告丕; (5) 城门; (6) 作答教; (7) 解号令。

师:概括得很准确。

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生1:“惑乱军心。”

生2:“惑乱军心”只是借口,曹操杀杨修是忌才。

师: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

生1:当然会。《士兵突击》里面强调,军人要守军纪。

生2:不杀,他是人才,杀了浪费。

师:(笑)有人评价杨修“身死因才误”。

师:从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曹操是嫉妒贤才、残忍奸诈、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生:杨修是才思敏捷、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师:同学们分析总结得很全面,也很深刻。(插播《曹操煮酒论英雄》影视片段)

师:(介绍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刘备说出曹操心目中的英雄了吗?

生:没有!他乱说的。

……

师:最后,曹操说英雄是谁?

生:曹操和刘备。

师:此时,刘备有什么反应呢?

生:惊恐万分。

师:书上有这个词吗?

生:没有。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上。”

师:刘备为什么有这种反应?

生:(沉默)

师:大家再看看前文,看看曹操给英雄下的定义。

生:对了,曹操认为将来只有刘备可以和他争夺天下。

师:看来我们回答某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上下文。

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来看,曹操请刘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生:是试探刘备。生:是怀疑刘备。

……

师:曹操是两件事中的核心人物,除了第一回合中我们看到的“奸”,同学们还看到了曹操怎样的个性特点?

生:诡诈、咄咄逼人、骄横霸气、野心勃勃、踌躇满志、高瞻远瞩。

师:成语运用出色。当然,总结得更好。

师: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鸿门宴的故事,曹操既然明确地意识到刘备是和他比肩的英雄,为什么不趁机杀了他?当然,这个历史之谜留待同学们课后阅读原著后来回答。

师:可见,《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就在于“个性的人,立体的人”。

(四)三品三国———比较中提素养

师:那么,你希望具有他们三位中谁的性格特点呢?或者你认为哪位同学身上有他们的一些影子呢?请结合文本谈理由。

(本环节是发散性提问,安排小组讨论,组内说自己的观点,全班交流)

生1:刘备,他宽厚,能趋利避害。

生2:曹操,是英雄,有气魄。

生3:关羽,讲义气,诚信。

生4:诸葛亮,有智慧。

生5:曹操,有一句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当皇帝的大臣不是好大臣,他有志向。

(师生笑,气氛融洽)

生6:孙权,关爱下属。(学过课文《孙权劝学》)

生7:周瑜,有才。

生8:吕蒙,知错就改,勤奋……

师:原来三国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性格中正潜藏着你、我、他。又或许在你的身上似乎找不到与这三位人物相似的性格特点。那么在三国浩瀚的历史人物群像中,你又在谁的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呢……

生9:我们班范天成像刘备,因为他爱帮助人……

(气氛非常热烈,不时传出笑声。这一环节可以调动学生更多地探讨三国人物的兴趣。)

(五)四品三国———探究中长见识

师:一部好的作品如一座宝藏,我们可以沿着一些“线头”再品、再寻、再答!(展示“线头”:诸葛亮之舌战群儒;军事家之宝典:纵横权谋三十六计之三国版;史学家之疑惑:《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师:同学们课后会去读《三国演义》吗?

生:(异口同声)会!

师:请同学们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出发走进《三国演义》,进一步品读它。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教学)

二、提炼课堂精粹

名著经典汇集了每一民族、每一时代的文化精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堂名著导读课,它的闪光点是“趣”“读”“导”。

(一)运用多种激趣法,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师应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寻找乐趣, 进而形成志趣。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能真正喜爱名著,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积极地阅读。本堂课运用多元激趣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一是导入激趣法,一曲《三国演义》片头曲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学生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二是诵读激趣法,一位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全体师生被那恢弘跌宕之气深深震撼。三是影视激趣法,顺应读图时代的特征,以媒介的形式向全体学生呈现《杨修之死》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片段,找到读图和读文的最佳结合点,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和人文底蕴的激发。这些都让学生带着对名著经典的神往,走进《三国演义》。

(二)找准泛读文本,领略阅读精髓

清华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韩奇老师说:“要让学生提升素养,就要通过多种文本的刺激,然后实现归纳和总结,这样人文素养才得以培养。”名著经典博大精深,如何找准其精髓,是值得探究的。本堂课,精选《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和《曹操煮酒论英雄》。在泛读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感悟人物的性格和文学的魅力。

(三)循序渐进导读,享受阅读幸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名著导读最终关键点是“导”,让学生学会欣赏名著,学会研读名著。本堂课注重让学生回归文本,围绕“四品三国”这条主线,循序渐进地导读《三国演义》。一品三国,外貌中见性格,让学生从名著简洁明快的语言中,初见个性。二品三国,事件中见性格。通过《杨修之死》的七事、《曹操煮酒论英雄》的五试,让学生深刻体悟杨修的才思敏捷、轻率大意,曹操的嫉妒贤才、志向远大,刘备的韬光养晦、大智若愚。三品三国,比较中提素养。让学生在“名人”中寻找自己的影子,拉近与名著的距离,实现一种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提升素养。四品三国,探究中长见识。提炼三国热点、难点、疑点,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尊重学生的兴趣,抛砖引玉,引读原著。一部名著经典犹如一座宝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到课外,对名著寻之再寻,品之再品。

三、撷取课堂反思

(一)让名著导读课多一些动感

激昂慷慨的语言和视频效果可以让学生动之以情,但生态课堂的根本是师生互动。这堂课教师的总结还不够及时,引导还不够到位,学生的回答比较规矩。如果对学生学习过程放心、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质疑、争论,师生有互动,生生有互动,那么这样的课堂就会更和谐、开放、幸福。

(二)让名著导读课多一些美感

名著精髓在于丰厚的思想底蕴,更在于精湛卓绝的语言艺术。《三国演义》的语言规范而典雅,简洁而深刻。如果在“一品三国”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细细品读那简洁明快的语言,那么学生一定能体悟名著语言的内涵与魅力,生活中也会多用美而简洁的语言。

(三)让名著导读课多一些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过程。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为教学契机,好好把握,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三品三国”这一环节中,很多学生都喜欢曹操这个人物,这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喜欢曹操,感觉他有谋略,但是奸雄的特征也许跟他们所处的相对浮躁的时代是紧密吻合的。这样有收有放,就能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思考得更加深刻。

走进名著感受名著的魅力 第4篇

关键词:决策;课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35-01

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赛课活动虽已落下帷幕,而我却还沉浸在从选材——备课——制作课件——赛课的过程中,本次赛课我感受良多在此将我的得失与大家分享。

一、徘徊中的决策

自从学校开会安排了青年教师大奖赛以来,我明知无法“逃脱”所以还是一直在心里挂牵着这件事儿,只是一直在选材的边沿不断徘徊着下不了决定。好不容易选择了《桥》这篇课文作为赛课内容却在周末下午才听好友说赛课要求上的是课外阅读方面的内容,我一下子就懵了,这可如何是好!明天就是星期一了,周一开会抽签周二赛课就将拉开帷幕,我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晚上吃过晚饭陪儿子做作业无意中看到了书架上的四大名著,头脑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我何不上名著方面的内容呢?我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了一下,我本身不是一个特别爱看书的人,对于四大名著虽有所了解却不熟悉要想用作上课内容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项莫大的挑战。我犹豫了,是选择书上的选学课文还是上名著?我拿不定主意,整晚我辗转反侧却没有结果……

二、逼上梁山

转眼间就到了周一开会的时间,当领导们安排好工作之后教导处李主任就喊我们抽签了。我可真“幸运”竟然抽到了第二号也就是说明天上午第二节课就是我赛课了,这可真是把我给“逼上梁山”了。回到家思考了很久最终我还是决定向高难度发起挑战——上名著内容。我思索着《西游记》孩子们太过于熟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太过于复杂深奥孩子们不太感兴趣,而《水浒传》故事精彩人物形象鲜明又极具趣味性,孩子们学习起来应该更有兴趣吧,最终我确定上《水浒传》,希望这一逼也能把我逼成一条“好汉”!

三、备课遇拦路虎

确定好上课内容和课题之后,我顾不上吃饭就开始坐在电脑前备课。四个多小时过去了,经过不断地修改教案也已基本敲定。该制作课件了,可我的电脑却给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我想尽办法却总是不能在PPT中插入文字,此时已经是晚上11:40这可如何是好?窗外虽是寒风中夹着凉凉的雨滴而我却急的冒汗……紧急关头好友向我伸出了援手为我解决了难题,真是雪中送炭啊!深夜2点过,我终于初步完成了课件制作。

四、最后的准备

星期二早晨刚7点半我就到学校了,因为我的教案还需再次修改,评委用的教案还没有打印,学生学习的题单也还需要最后的修改和打印,课件有些地方要进行最后的处理……太多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眼看着就要到我上课了……,我沉住气一连做了几个深呼吸然后投入了最后的准备工作中。

在距第一节课下课还有10分钟时间的时候,我终于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拿着为孩子们准备的题单我来到教室打断了数学老师的讲课将题单发给了孩子们,并让他们上好厕所带好文具及题单集合到四楼多媒体教室上课,刚讲完要求下课铃就拉响了……

五、反思得失

孩子们刚到多媒体教室坐定上课铃就拉响了,我深呼吸后定了定神神便按照教案开始了我的“名著之旅”。

40分钟的课看似很长却在转眼间结束了。上完课,我只觉得浑身轻松可心中却是百感交集。回顾本节课,我自认为比较成功的是:1、注重对阅读古典名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明确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2、明确了书—故事—人物—细节之间的关系。3、对气氛的渲染,对孩子们积极性的调动和对孩子们学习的反馈方面也做得比较好。存在的最大的不足有三点:1、徘徊犹豫下不了决定,所以迟迟未决定上课内容;2、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所以不熟悉教学设计,上课不够流畅。3、在对孩子们进行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指导和对故事、人物形象及细节描写方面的学习指导犹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彻底。

走进名著作文 第5篇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爱上了与名著一起的日子,常常幻想,名著的世界是一片广阔无际的海洋,而我便是那在水中自由自在尽情畅游的一条快乐的小鱼。名著在我眼前展现出一个奇妙、多彩的世界,走近它,我感受到了真、善、美。

喜欢《红楼梦》,那么多优秀的女子,我却唯独偏爱林黛玉。林黛玉虽有时哭,却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感,黛玉虽有时说出一些刻薄让人无法接受的话,却是她真正想说的。或许有些人会喜欢宝钗的沉稳大气。是的,她会迎合着凤姐、老太太的话,讨她们开心,而黛玉不会,因为黛玉的身上闪烁着一个字“真”。

三国中,曹操的才、术并济令许多人崇敬,但我还是喜欢刘备。曹操会说出“宁愿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话,而刘备不会;曹操会误以为别人要杀他,而辜负了华佗为其治病的一片好心,杀了他,而刘备不会,因为刘备身上闪烁着一个字“善”。

那丑陋的敲钟人的模样,总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的外貌确实很丑,但他会为了自己心爱的吉普赛女子而奋不顾身。即使吉普赛女子并没有在意他,他让我看到了一颗美的心灵。

走进名著天地 第6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学

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倡导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教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开展有益的读书交流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功德无量的。现就三年的名著阅读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

关键词:文学名著;批注式阅读;读书交流.当你打开这一本本名著:《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朝花夕拾》《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童年》《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西游记》„„你会觉得这些书既熟悉又新奇。在这些名著里,每页上面都工工整整得写着一些读书批注和心得体会,淡淡的墨香,与浓浓的书香一起浮动,钢笔字与铅字辉映成趣,成为一道道独具个性魅力的读书风景,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对文学名著已经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和需要,于是我开始摸索着在班上推行这种写批注与心得体会的名著阅读法,成效显著。关于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这样建议道,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建议”又说:“这些要求相对于目前的语文学习现状还只是一个理想。”要变理想为现实,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名著阅读坚持近三年了,事实证明,学生不仅越来越喜欢读书,而且更加善于读书,放手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想不再是遥不可及了。为此,我谈谈三年来这方面的一些初浅的做法。

一、著阅读魅力无限,确定目标循序渐进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最重要是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是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名著是最好的材料。如果说书库是一片广袤的蓝天,名著就是一朵洁白无瑕的云朵;如果说书库是一棵高大的绿树,名著就是一条粗壮矫健的树枝;如果说书库是通向成功的一扇大门,名著就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

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也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尤其是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名著阅读得到了一定的强化。余雷老师也曾撰文《400万,你拥有了吗?》呼吁语文教学重视课外阅读,并且指出“拥有了400万,你的知识储备才能勉强达到‘小康’要想成为知识的‘富翁’,你还得不断扩大阅读量”。因此,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有计划地阅读一批名著,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名著阅读巧妙激趣,引领学生驰骋天地

1.多媒体激趣

有的名著已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看过影片后再让学生阅读原著。这样可以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学生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演,更容易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故事激趣

《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三顾茅庐” “关羽刮伤”“诸葛亮三气周瑜”等;《水浒传》中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等;这些故事学生都耳熟能详,利用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名人激趣

常给学生讲一些中外名人在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的范例。例如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冰心的散文和诗,老师让他们知道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孙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他啃了下来„„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学生对名著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兴趣。

4.诗词激趣

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文都和一些文学名著有关,这些诗词中也有许多已成为人们脍炙人口的名句,利用这些诗文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如: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曹植的《七步诗》;诸葛亮的《出师表》;陈寿的《隆中

对》等等。

运用这些方法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开辟一个新的天地,从而真正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去阅读一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三、个性阅读精彩纷呈,名著评析丰富人生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首先就要求还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自由体验。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自由理解,自由表达。阅读过程中大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者“读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如果设计几个问题乃至出几个考题来“指导阅读”,势必消减学生领略名著风采的热情。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体悟、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在每次阅读中,我只提出一个要求:就你有感觉的语段作一些批注。“有感而批,可多可少。”那是因为我相信走进名著之后的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的惊喜与发现,他们会睁大双眼在其中捕捉体悟,会开动大脑边读边评价。他们也许会为名著的博大精深而叹服,也许会被其中某一情节深深吸引而久久驻足。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不同,他们有些也许思考得很深,有些也许只是一点点皮毛感觉而已,但是必定每一个读进去的人都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记录下这些最初最真切的感受,并及时写在自己的书页上,想想若干年后回望自己的读书生涯,应该是件多么愉快且富有意义的事情呀!

事实告诉我们,学生乐此不疲,就连对作文最反感的学生也乐意发表自己对名著的看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些“批注式阅读”里,学生充分展示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名著的阅读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局面。他们与作者真诚对话。学生在《爱的教育》“篇后悟语”中这样写道:谢谢您用高尚的情感把许多感人故事联系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一个个爱的故事拨动了我们爱的心弦,引起了我们感情的共鸣,也激发了我们表达的愿望。读《简爱》学生写了这样的旁批:“问世间情为何物?爱真的很简单吗?”,读《名人传》学生写了这样的感悟: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力拼搏,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伟大的人格,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行列。读《钢铁是怎样炼

成的》学生写了这样的批注:“钢铁到底是怎样炼成的?靠的是顽强不屈永不放弃!还是精神不倒,信念永存„„”

他们与作品人物对话。读《西游记》学生看到唐僧多次误会孙悟空,便写下了这样的批注:“斗战胜佛,您当初为什么选择保唐僧取经?”读高尔基《童年》中的精彩片断——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学生写了这样的批注:我真切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幸福的。我们被父母宠爱着、呵护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生动的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海味山珍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出面狠狠地教训那人一番。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毁灭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读到《烈日暴雨下的祥子》一节时,学生写了这样的旁批:我仿佛看到了天桥、白塔、牌楼、街道、小巷,车厂、大杂院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但是这儿没有丝毫田园诗一般的快乐,而是祥子的那双大脚马不停蹄地跑过大街,穿过小巷,烈日下,雨雪中处处有他艰难前行的身影。这逼真的描写让我体会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们不可逾越的悲惨命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作批注既帮助检测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感悟与情感体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人生。

四、读书交流深化阅读,提升能力成为习惯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的思想。为了使阅读成为学生一种持久的自觉性活动,充分肯定学生个性化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当一页页饱含学生个性化体验的读书批注得到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满足感不言而喻,毫无疑问他们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今后的阅读。除了教师的肯定外,还应创设更多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从中获得更多启示,这样就能不断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由于文学名著的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读书交流活动已成为名著阅读的一种需要。

为此,我不怕耽误课时影响教学进度,尝试着在每天讲课之前,利用五分钟时间

让学生演讲,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将每个同学读书心得或成果及时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起初,学生有点为难,我只好让课代表、团书记、班长带头,然后班委干部逐个轮流演讲,接着按学号的顺序安排演讲,这样一来,学生忙乎起来了,他们说在台上说不出来时真尴尬,真感到羞耻,真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台上那一分钟,课后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名著,搜集资料,特别是学号偏后的学生,他们就提前去准备,以便演讲的更精彩。两年下来,学生积累的材料比原来的摘抄还要多。学生普遍感到,演讲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特别是在名著阅读方面,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同学们全面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对该书的思考和理解,袒露自己读书的疑惑,有时还必须接受同学们围绕该书的提出的质疑,完成答辩实属不易,这就要求同学做好充分的阅读准备。这种互动演讲活动,使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大了提高阅读质量,推动了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热情,久而久之名著阅读必将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生活需要。

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关于名著阅读的收效是巨大的。从量上分析,学生已读了大量名著,多的读到十四本左右,少的也读了六七本;从人的发展分析,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得到很大程度提高,知识储量也大大丰富了;从思维能力分析,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增强;从写作分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使得学生整体写作水平提高了,涌现出了一批写作特长生,他们常有佳作在市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从学习的情感上分析,学生更热爱读书,更热爱语文了;从成绩上分析,班级整体语文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回头再来驻足欣赏这一本本写满读书批注的文学名著,我们不禁欣喜地说:我们一定要将名著阅读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苏卫兵《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及对策》 安徽教育,2001,Z2.2、李强 《名著阅读教学的调查与指导》,《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2年第五期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4、《语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

走进名著阅读经典 第7篇

杭州市余杭实验小学

洪春幸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现代汉语词典》)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让我们的孩子走近经典、阅读名著,已经成为语文界、教育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愿望。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报》登载了“让民族文化血脉相传”的座谈会纪要,季羡林、王元化、金庸、余秋雨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实施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引导孩子阅读经典名著。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增加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建议主要包括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

小学生和经典名著的距离有多远?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别林斯基说过一句话:“你可以不必担心孩子领悟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其实,当孩子们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中,脸颊红红、目光灼灼时,我们已无需多言,经典名著对于头脑的启迪自有其时,也自有其序。

小学阶段经典名著的教学,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了解名著,引领孩子走近名著,激发孩子热爱名著。我们应该把期待的目光放长远一些,再长远一些,一本经典名著不会也不能教会孩子学习语文,但它应当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觉世界,激发他们心中温柔的、微妙的感觉。

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名著都不多,并且都是节选改编的,这当然是考虑了种种原因,还有教材选文标准长期争议不下又相互妥协的结果,本文暂且不论。但是,这仅有的几篇经典名著的“影子”,应当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比如:《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三顾茅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小学阶段经典名著教学的基本精神应该是:教与学全方位向名著开放。

教与学向名著的作者开放。名著的作者当然是名家,是一个文学名家、文化名家,认识名家就是一种素质、一种品位。名著的作者在孩子的心中,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理想的化身、神秘的偶像,是点燃孩子心中对名著向往之火的一个易燃点。

教与学向名著的经典情节开放。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名著都是节选改编的,孤立缺少联系,单薄失去趣味。一次,我在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有学生问:“这个故事中原本有许多有趣、聪明的计谋,为什么这里都没有了?”原来他读过《三国演义》,知道“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认为阅读原著要比读课文更快乐、更有趣。于是,我就引导孩子们了解与“赤壁之战”相关的三国故事,把他们带入了《三国演义》的原著天地。

教与学向名著的人物开放。名著和名著中的人物是相映生辉的,没有《西游记》当然不会有孙悟空,因为孙悟空的横空出世,《西游记》更加熠熠生辉。学生对名著的喜爱主要表现在对名著人物的喜爱,对某个人物的喜爱之情往往会成为孩子搜寻名著、阅读名著的主要动力,而对某个人物了解的多少又往往会成为小伙伴之间炫耀的资本。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孩子从多种途径获得的《西游记》知识,教学向孙悟空的“前尘”“后事”延伸,可以有效的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并可转化为对《西游记》的阅读欲。

教与学向名著的时代背景开放。名著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名著所讲述的故事也是处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的,了解一点背景知识,有利于孩子理解故事,更能激励孩子去探究名著。《赤壁之战》的背景是:东汉末年,曹操消灭了袁绍、吕布,平定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欲于一举统一中国,挥师南下……如何消灭袁绍、吕布?如何挟天子以令诸侯?会成为孩子心中一个急欲解开的谜。

教与学向名著的评论开放。名著评论大都成为了一门学问,浩瀚的《红楼梦》评论成就了“红学”的辉煌。名著评论是小学阶段名著教学的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开发和利用好这份资源,可以促进孩子们深入阅读名著,打开孩子智慧的天窗。教学《孙悟空三大白骨精》后,向孩子们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孙悟空”人物评论,启发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份“我眼中的孙悟空”,既可以激发孩子阅读《西游记》的热情,又是一次个性化阅读的历练。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们做的孙悟空评论不但观点鲜明,也说的有理有据,而且图文并茂。“孙悟空——„忠‟的化身”、“机智勇敢的孙行者”、“贵人相助孙悟空”……

教与学向名著的经典因素开放。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有多种因素在不同的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或相得益彰,或推波助澜……这些经典因素主要包括一些或与名著的内容相关、或与名著的人物相关、或直接由名著而引发的经典诗文、民间谚语、优秀影视剧甚至经典游戏等。教学《三顾茅庐》,引入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杜甫的《蜀相》,是中国经典文化的集中熏陶;教学《赤壁之战》,引入苏轼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是体验赤壁之战的另一种浪漫情怀;教学《孙悟空三大白骨精》,引导学生比较《大话西游》,是对后现代主义的古典关怀……

名著大多历时久远,但是能够成为经典,馨香弥久,又必定具备了其超时代的价值。正如史达尔夫人所说:“在日益发展的科学中,最后的一步是最惊人的一步;而文学艺术却可以在最初的一次诗情迸发中达到以后无法超越的某种美。”(史达尔夫人:《论文学》,1986,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小学阶段进行名著教学,带领孩子从小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徜徉,是和在春日的阳光下与孩子们一起在草地上奔跑一样充满诱惑的事。

走进名著, 与高尚者共舞 第8篇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必须施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指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 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文学是人学, 是人类灵魂的导师。歌德说:“读一本好书, 就像和一个高尚者谈话。”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形象化的生活教科书。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时代风云、社会面貌等都综合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引人遐思, 给人启迪。因此文学名著应该成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重点。“亲近文学”是新教材的基本思路之一, 并且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了名著阅读专题。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名著阅读活动的目标在于: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开发语文课程的文化资源,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设有效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与书中人物展开对话, 促进批判性思考, 获得审美体验, 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指导性的阅读活动弘扬主流文化,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辨别和融合能力。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引导学生读哪些书最好?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外阅读建议, 再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经典作品, 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推出以下阅读书目:

1. 必读书目:

(中国部分) 吴承恩《西游记》, 施耐庵《水浒》, 老舍《骆驼祥子》, 冰心《繁星·春水》, 鲁迅《朝花夕拾》。 (外国部分) 罗曼·罗兰《名人传》,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高尔基《童年》,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选读篇目:

(中国作品) 曹雪芹《红楼梦》, 罗贯中《三国演义》, 巴金《激流三部曲》, 路遥《平凡的世界》。 (外国作品) 雨果《巴黎圣母院》,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J·K罗林《哈里波特》, 泰戈尔《飞鸟集》《新月集》。

这些作品涉及古今中外, 篇幅有长有短, 内容有深有浅, 为学生的自由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有利于开阔视野, 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阅读活动的开展, 首先需要充足的资料作保障。但农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不多。可以这样解决资料问题:师生带书。每人准备一两本, 拿到学校交换阅读。也可以在网上浏览作品。

阅读方法是课内外结合, 以课内带课外, 以课外阅读为主。周末的语文课读书, 课上看不完, 回家再去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集中阅读方式, 用一周的时间课上读书并检测阅读效果。必读篇目尽量利用课上时间读, 以保证阅读质量。读完后写出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阅读效果, 开展多向, 多层次的交流。如:师生交流, 生生交流, 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等。交流形式也多种多样:讲故事、辩论、写读后感、开卷检测等。

四、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实践证明, 读书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名著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读书也是积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名著对写作大有帮助。

1. 丰富审美体验, 提升精神境界。

文学名著最大的特点是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 作家在作品中投注了深沉炽热的情感, 凝聚着作家对人生、社会、时代的严肃思考和独特的看法。那些至死不渝的忠诚, 热情似火的浪漫, 晶莹剔透的纯真, 盘根错节的爱情, 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 受到洗礼, 从而激发读者内在的激情, 增强对世界对人生的感受力。

例如:一个学生在读《巴黎圣母院》时说:“‘卡西莫多’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他是美丑的组合体, 也是一个复杂的精神混合物。他的自卑与勇敢, 善良与邪念, 顺从与反抗, 都令人回味无穷。”这说明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复杂性, 而且产生了接受复杂, 欣赏复杂的意识。

有的作品思想深刻而复杂, 不是初中生能全面透彻领会的。但他们在感受故事情节、人物魅力的同时, 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接触并领会作品的思想, 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对世界的认识。

另外, 品味文学艺术形象, 有助于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文学作品的魅力主要在于那些典型的艺术形象, 许多形象已经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 如:诸葛亮代表智慧, 关羽代表忠义, 葛朗台代表吝啬……品味这些形象对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提高审美感受的能力大有益处。

2. 培养批判意识, 审视流行文化。

名著的思想内容深刻而复杂,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形成批判性思考。理解名著还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比如, 在阅读检测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理解《水浒》中英雄杀人放火的行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奸诈可恶,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怎样?再如:一个学生读完《鲁滨逊漂流记》之后, 被主人公的冒险精神感动, 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是离家出走, 走南闯北, 开创一片新天地, 干一番大事, 再荣归故里。我的评语是:“你的开创精神很可贵, 但创业是艰难的, 光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 很多中学生离家出走的悲剧你也许知道吧。再认真读一读鲁滨逊的那种智慧, 那些丰富的知识经验, 还有那特定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 你具备了吗?现在该做的是努力学习, 增长本领, 相信你长大后一定会有所作为。”使学生深入理解书本内容, 促进健康成长。

学生被流行文化包围, 他们随时都会遇到冲突和选择。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经典文化、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 是阅读活动中必然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走进名著 第9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呢?这里谈点粗浅看法。

一、精心指导选择读物,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英国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这部作品为什么会从英国走向全球,吸引着当下这么多的青少年如痴如醉地阅读,原因就是符合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所以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名著,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内容生动有趣,知识性强,易于被学生吸收领会的名著,如《西游记》、《汤姆索娅历险记》、《爱的教育》、《俄儿斯骑鹅旅行记》、《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基督山伯爵》、《福尔摩斯探案集》等。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去阅读、欣赏和品味,有能力直接与大师对话,直接去亲近原汁原味的“绿色文体”。

二、投其所好,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走近名著。电脑电视以直观的声像刺激,利于学生放松心境。因此,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多愿用来上网,或看电视剧,我们何不投其所好,引导他们走进名著,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我让学生读完文章后,把他们带到了多媒体室。不久,雨果的生平,思想简介,以及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建筑的图片等相关的资料一一下载,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学生纷纷举手问《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是讲什么的?好不好看?我于是趁机向他们介绍这两本书,布置学生利用“五一”长假阅读它们,并布置写读后感。假期回来后,科代表向我反映:读后感收不齐,书读不太懂,文章写不出。我安慰科代表,没关系,晚点收。正好我买这两部名著时,都配有DVD光盘,于是我又把同学带到多媒体室,组织学生观看这两部名著的光碟,学生兴致很高,说“原来名著这么有意思”。课堂时间不够,同学们自己找课余时间看完了。茶余饭后经常有同学模仿剧中的人物表演、背台词,写出了许多有较高质量的读后感。期末考试是市里出题,其中有一大题是有关名著阅读的,由于是第一次考名著,也不知道题型,所以我们没复习到,但同学们的得分率是98%,基本上没丢分,学生从中尝到了读名著的甜头,兴趣大增。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名著的兴趣,并提高阅读效益,老师还要经常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1、读书笔记展览。当学生们阅读了名著后,往往情动于衷,有话想说,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凝置于纸,发话于文。指导他们写出一篇篇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的读后感,适时进行评选,在校刊上刊登,在展览窗内张贴,在校广播站广播,并鼓励他们向全国的报刊杂志投稿,让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2、召开研讨会,任何一部名著,其内涵都是十分丰富的,任何人都不能穷尽其所表达的意义。中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限制,肯定疑惑会更多。例如读《巴黎圣母院》后,我提出:同学们通过读原著,看电影,对这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书中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听就都兴致勃勃深钻原著,寻找问题,新问题层出不穷,诸如:为什么聋子也可以做法官?弗洛德二十多年来收养卡西魔多是出于真心,还是别有用意?世界之大,为什么雨果偏偏写巴黎圣母院,况且这地方以前也没有什么名气?害死爱斯梅兰达的真凶手是谁?作者为什么要写爱斯梅兰达的母亲的事,这与文章主题有什么联系,为什么电影中她的母亲没有出现?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我带着鼓励的语气问: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哪些同学愿意从中自由选择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结果学生发言十分踊跃。

还有一些问题,没有人解答,怎么办?我这样引导: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不少同学谈了自己的见解,但在课堂上我们仅作了初步的讨论,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哪些同学愿意带着问题到课下广泛查寻资料,继续作深入的探讨研究?学生纷纷举手领取问题,研究同一问题的学生,还兴高采烈地结合成学习小组,准备课下继续研究。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钻研问题的能力,分享了阅读的快乐,促进了整体学习水平和全面素质提高。

上一篇:工程项目创优计划编制办法下一篇:联防大队人员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