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走进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体会

2024-06-05

关于走进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体会(精选6篇)

关于走进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体会 第1篇

关于红色文化在税务文化建设中的实践及思考

(陈龙生张新波)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是先进的、积极的、科学的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弘扬红色文化,开发和利用其政治价值,对国税系统内部管理、保持队伍先进性及进一步提升税务文化建设的整体效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使红色文化在推动国税事业健康和谐发展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韶山国税在“文化兴税”思想指导下,对红色文化与税务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从队伍建设着手,以红色文化推进国税文化理念建设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基层干部队伍素质,韶山国税局党组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教育基地,探索形成整合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建设红色队伍的发展模式,有针对性的加强以党员为标兵的税务干部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及价值观建设。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干部素质培养

加强干部精神文化培养。每年七月一日组织干部在毛泽东塑像广场开展廉洁自我为主题的宣誓活动,并参观毛泽东遗物馆和纪念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用贴近现实、融合人性的文化理念熏陶和引导干部;通过弘扬勤勉敬业、吃苦耐劳、和谐互助的优秀品质,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公正公平、善于管理的良好作风,鼓励干部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爱岗敬业,坚决抑制和转变工作中不负责任、片面追求享乐的不良习气。将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让红色文化精神去熏陶感染每一位干部,通过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推动全局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重视干部行为文化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陶冶心性,优化言行,外践于行,内化于心。为打造良好的行为文化,韶山国税对各岗位干部道德行为准则予以明确,确立了言行标杆;成立各项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文体活动,提升了干部的生活趣味和文化品味;积极响应并组织相关的公益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培养干部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干部的身心和体魄都得到提升,充分展现了国税人的精神风貌,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

2.以红色文化为牵引,加强党建工作

韶山市局党组始终重视党建工作,在党的建设工作上一直坚持认真、务实、创新,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优势开展各类党建活动。

通过优秀党员、干部的高素质带动整体素质提升。对党员经常性的教育管理监督,建立党员示范岗,通过党员在思想和业务上的先进性,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模范作用,对周围干部产生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这种互动关系的适当运用,增强团队的战斗力和成员的执行力,促进形成良好的团队风气。

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积极营造崇尚学习的好风气。创新学习方法,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坚持每周定期开展一次集中政治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情况定期举办一次党员干部政策理论培训班,每个支

部定期组织一次政治学习讨论会,每个党员定期自学1—2本政治理论读本。让党员干部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行新形势下的税收职能,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二、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用红色文化推进机关管理效能提升 红色文化并非只讲传统和继承,其精髓还在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吸收红色文化成果,将优秀的传统经验时代化。用红色文化来推动管理思想主要目的是保证干部的自觉执行,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系统化。

务实管理机制。力图为税务干部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成长环境,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陆续推行了目标管理考核、项目管理、绩效排名考核等三大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各科室以及个人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入科学化的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了各个岗位的规范化管理。

透明决策机制。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与公开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广开言路,了解各种不同的意见.并且尊重不同意见,在多元中作出一元抉择,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引申到市局内部的民主管理之中;完善局内部政务公开、廉政档案、责任追究等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保证局内各项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保证广大纳税人及干部对各项决策的知情权及监督权。

完善沟通机制。在内部管理上及时了解干部们反映的各项具体问题及对局内部管理的积极建议,畅通意见表达渠道,尊重每位干部的合理建议,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与公开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切实解决基层税务机关中的存在的各项具体问题。这既为每一位干部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也为局机关打造了务实服务的良好社会形象,优质服务受到广大纳税人的高度认可。

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干部是税收工作创新的主体,而教育又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因此,必须真正落实建设学习型组织工作,做好知识和人才队伍的储备。根据不同干部的性格特点及特长,量体裁衣,因人尽事,为其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关心年轻干部的成长,及时了解他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为其排忧解难,并鼓励其要树立信心,大胆做事,勇于承担并面对各项挑战。教育管理手段深入到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干部,达到约束行为、激发干劲、提升素质的目的。

日益成熟的管理制度文化,让工作中的是非曲直一目了然,“人治”弊病得到了有效避免,干部办公办事逐步规范、纪律逐步增强,工作质效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三、以社会责任为归宿,用红色文化推进优质服务形象塑造 加强税收宣传。在毛泽东铜像广场面向纳税人和游客开展以“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的税收宣传月活动。推动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的普遍建立,体现内涵,展示国税部门在依法治税、优化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良好部门形象。

增近税企关系。扎实为企业办实事,组织干部深入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向企业宣传国家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同时,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纳税人对当前纳税服务、税法宣传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利用自身掌握的政策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

出谋划策。

注重奉献爱心活动。近两年,市局干部职工多次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累计捐款已达十多万元。为多名困难学子及家庭解决了基本生活支出问题,极大提高了韶山国税的社会形象。

近年来,为推动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韶山国税人庄重地、辛勤地耕种着自己的红色文化,这既是成熟的思考,也是团队的抉择;这既是与时俱进的举措,也是应对未来的方略。红色文化与税务文化的互相融合、相互熏陶有力地增进了国税文化力量的充分迸发,推动了韶山国税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关于走进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体会 第2篇

一、调研背景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界定,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红色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爱国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包容厚德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价值和教育精神价值,同样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也日益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亮点。因此,充分利用和积极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发挥红色文化的经济产业功能与价值,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因此,深入调查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现状与问题,对关于红色革命区的文化遗产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二、调研情况

选取宜州红色之旅的下乡路线,由调查小组直接深入学校、市民家里以及街头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回收98份,有效问卷95份。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得知:

1、在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了解的问题调查中,有29%的群众不太了解,67%的群众较了解,而只有4%的群众非常了解红色文化(遗产);由此得出:绝大多数的群众都对红色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并没有很深入。比如说对红色起义的革命故事很多人都能够娓娓道来,但是却没能从这些红色故事中得到很大的启发,甚至有一部分人对于“红色起义”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因此,我们调研小组认为,无论是在当地革命区或者是在革命区以外的地方,加强当代人对红色精神的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关于人民群众对当地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满意程度方面,我们通过发放问卷并回收的方式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有20%的人认为比较满意,8%表示非常满意,60%表示一般满意,12%的人认为不满意。超过五分之四的满意程度为我们展示出了当地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强力保护。我们走访当地发现,在红色起义区,大部分人民群众的休闲时间是在红色纪念馆或者烈士纪念公园中度过的,来往的人数虽然多,但是他们对红色遗产的保护工作却做得非常到位,政府监管力度比较完善,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自律意识也很强,因此几乎没

有出现过文化遗产被损坏的情况。这才促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当地保护红色遗产的满意度能有这么高的局面。

3、在红色文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中问题中:有62%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影响一般,有22%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只有1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有4%的人认为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从而我们可知道,在红色革命区,红色文化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但是,对于离革命区稍微较远的地区来说,这种红色风潮并没有对他们的经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也有较少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影响,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在革命区之外的地方进行经济活动的。故而我们调研小组认为,红色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要使更多的人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则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推广和弘扬红色文化。

4、在“您对发展红色文化与发展经济建设还有哪些建议”的问题中,许多群众认为:(1)加强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发展红色文化;(2)要树立好文化城市与社会经建设中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重当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协调好城市规划与文化旧址之间产生的冲突;(3)建议人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增强人们的爱护、保护文物的意识,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发展;(4)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制定相关的文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红色文化的力度开展红色文化交流会,让人们更直接地了解更直接地了解红色文化;(5)发展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业,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节,把红色文化与其他活动联系起来,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加强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对一些工作领域的人员进行免门票等活动来吸引游客,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当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学习,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我们调研组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调研组的建议如下:

1、把文化产业内容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注重红色遗产保护,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彰显时代特色,引领主流价值导向,让红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延伸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跨度。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红色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新农村面貌以及与之相联的乡村游、农家乐越来越受旅游者的青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为充分体现和发挥红色文化遗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功能,必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的前提下,发展红色旅游业。

4、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革命区内内外外的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开展红色教育,传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

5、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文化,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保护经费的投入。还要制定一些有关红色文化保护的政策,让人民群众更加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

6、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

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7、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增强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的延续性;通过红色文化进企业,打造新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职工创业的热情;通过红色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促进社区的平安和谐;通过红色文化进机关,增强党员干部开拓红色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红色文化进警营,增强官兵爱国奉献的精神;通过红色文化进农村、进广场,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修养。

关于“红色文化”的几点思考 第3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中国,民族

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等纪念活动的隆重举行,举国上下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广泛深入,红色旅游持续火爆,红色影视闪亮登台,红色歌曲唱遍全国,红色收藏持续升温,红色展览陈设绚丽夺目,红色餐饮业也生意红火,这都表明亿万人民对红色文化的怀念、期盼和憧憬。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在中国革命的艰难岁月里,湖北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和红色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厚,更要认真传承和弘扬。但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首先要在什么是红色文化、怎样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等基本问题上形成共识。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略加论述,以推动“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

一、红色文化产生的渊源

红色文化和其他文化的最大不同是用“红色”来比喻、象征文化。中华民族对红色的爱慕、敬仰由来已久,有着广泛深刻的渊源。

从辞义上看,据《辞海》的解释,“红”有多重辞义:(1)火、血的颜色;(2)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及政治觉悟,如红军、又红又专;(3)表示胜利、成功等喜事,如满堂红;(4)旧指喜庆事,如红白大事;(5)指人发迹或受上司宠信,如走红,红人;(6)私营工厂或商店于年终时分配给股东的利润,如红利,分红。[1]这些辞义表明“红”确实令人喜欢、爱慕和敬仰。

从传统上看,中国民族对红色的爱好可以说与生俱来,流动在血脉里,遗传在基因中。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祖宗是炎黄二帝。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黄帝的“黄”字,是太阳初出之色,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因此,中华民族在立族之始就与红色结缘。此后,历朝历代的帝王和臣民也多以红色为荣为威为魂。帝王的宫门和墙壁多为红色,明朝甚至规定,给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还将皇帝御批的本章统由内阁朱书批发。“朱”批,具有无比崇高的权威。直至今天,我国党政机关颁发的文件,也被人们称之为“红头文件”。在延续五千多年的中华灿烂文化中,红色一直是我们的主流色彩、优质基因、精神灵魂。中华民族的历代英雄,如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神农尝百草为民治病、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以及历史上的屈原、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郑成功等的光辉事迹,都体现为赤胆红心的壮举,传承着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团结一致、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从近代中国革命看,中国共产党是在无数先贤志士力图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皆未能获得成功的条件下,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而成立的。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共同富裕。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反动派的残酷剝削和压迫,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物质条件下,党要想带领人民大众求得翻身解放,唯一的选择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以红色文化为优质基因的传统精神,学习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高高举起红色的革命旗帜,踏着烈士的血迹,奋勇前进。正是这一自觉的历史选择,实现了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新飞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成立后迅速地聚集了一批又一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抛头颅、撒热血、前仆后继、无私奉献、勇猛向前的先进战士,突破白色围剿,建立起了红军、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苏维埃政权,确立了“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內涵的苏区精神”(2),进而发挥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起了新中国。又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改革使得中华民族逐步在全球崛起,使得红色文化在中国广大人民的实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留下了浓厚的记忆和情怀,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红色文化的性质、涵义和特征

对于红色文化的性质、涵义和特征,当前我国理论界尚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讨阶段。有的认为,“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3)“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4)还有的认为,“红色文化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5)应该说这些见解都很有价值,给人以启迪。

依我之见,探讨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有全球的视野、历史的高度、对比的角度。

从性质上看,红色文化是相对于白色文化的恐怖、黑色文化的黑暗以及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搞“颜色革命”、“茉莉花革命”等而言的。表明它是当今中国唯一的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而非落后、腐朽、没落的文化。

从涵义上看,定义文化最难,世界上给文化下定义的权威说法有二百多种,至今没有公认的精确定义。红色文化也因此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界说。在我看来,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新形态。这种新形态的文化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文化上的体现。这种特色文化首先在“五四文化运动”中作了孕育,形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承、创新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新民民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特色文化也就是我们当今多数人怀缅和敬仰的红色文化。这种红色文化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出过概括,那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明确指出,这种文化其所以说它是“民族的”,是因为它“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饲料”,“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这种文化其所以说它是“科学的”,是因为它“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共产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畜”,只能“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这种文化其所以说它是“大众的”,是因为它“即是民主的”,“它应该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此,“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6)我们通常所说的红色文化就是指这一时期以红色根据地为中心,包括国民党统治区左翼文化在內的中国特色文化,或者说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也和其他文化一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一定时期內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政党文明等各种形态文明的总和。狭义的红色文化特指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专指包括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纪律、作风等的精神文明。

从内在结构看,红色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化文化层次,包括历史遗存的遗迹、遗址、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二是制度文化层次,包括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这些制度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各项文献与政策法规中;三是精神文化层次,包括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精神等。精神文化层次是红色文化结构中的核心层次,对红色文化具有重大的价值导向、思想阐释、道德规范及平衡社会等作用。

从特征上看,红色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最为根本的特征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理论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结合,是古今中西优秀文化的整合和结晶,因而具有其独特的优长之处。这些优长之处主要表现为6点。(1)鲜明的阶级性、人民性。它公开声明自身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并为其实现而全心全意地服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引导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强烈的时代性。它既在革命时期反映无产阶级革命和战争时代的特征,又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反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始终从时代的需求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不僵化、不教条、不超越客观现实的可能。(3)显著的实践性。它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具体实践之中,来自实践,服务实践,以实践作为检验正确与否的标准,在实践中逐步地加以完善和发展。(4)独特的民族性。它以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优良传统作基础,有独特的中国内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5)体系的开放性。它面向现代化,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新论断、创造新思想;面向世界,对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多样化文化采取开放的态度,吸取和借鉴其优秀成果为我所用;面向未来,不断地深化和拓展,使其更加繁荣。(6)智慧的集体性。它凝聚了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智慧,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智慧,是集体智慧的整合和结晶。这6点充分表明红色文化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革命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实践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三、红色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红色文化建设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它建设的好与坏、成与败,关乎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关乎综合国力的强与弱,关乎国家、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软实力、巧实力的发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国家、民族实现强国富民、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一系列的科学论述。

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现代红色文化的创立者和开拓者,早在1918年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就曾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党的第一代成熟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毛泽东明确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7)“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8)“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9)“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10)

党的第二代成熟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邓小平及其继任者江泽民、胡锦涛对此的论述也很多。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11)“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2)“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优势。”(13)江译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4)“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15)“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才能为发展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16)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始终高举引导中国社会前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旗帜,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也才能有力地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对我国社会的渗透和侵蚀。”(17)“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18)“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19)“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2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更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出发,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红色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有人认为,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巳愈33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接近20年,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单位人”相对减少,“社会人”越来越多,人们的思想活动明显带有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特征,再强调红色文化已经“过时”,至少“不合时宜”。我不赞成这种看法。我认为面对上述显著的变化,我们不但不应该弱化红色文化的价值,而且应该强化红色文化的价值。

市场经济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从来就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能促进产品的竞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经济的繁荣和富裕;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固有的缺陷:除自发性盲目性外,还容易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诱发两极分化。这几年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由于过度的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的痼疾而爆发的。但是,市场经济的这些痼疾却可以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去加以遏制。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画龙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21)用社会主义制度去遏制市场经济的痼疾,除了加强宏观调控,运用政策、法律等手段,在经济、政治上构筑起防止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两极分化的篱栅外,重要办法之一就是开展红色文化普及活动,倡导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公而忘私、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革命精神,从思想上遏制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防止其在人们精神上的蔓延。这几年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金融状况、经济形势更好,也是因为我们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倡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了与他们不同的遏制市场经济痼疾的办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引领前进的旗帜。文化作为一种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深深熔铸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每一个历史进程中。以“文”化人,能夠提高人的素质与涵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文”化物,能够为物品注入文化元素,提高其品位和价值;以“文”化事,能够借助文化的力量,促进事物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情的柔性解决。红色文化的价值更是如此。在当今中国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这些价值巳经在过去和现在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还将在未来的实践中更加充分地得到证明。例如:

红色文化有利于构建诚信奉献、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渠道,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构筑强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红色文化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实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增强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影响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红色文化有利于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利于形成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安定有序的良好社会风气;

红色文化有利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在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中增强勇气和信心,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我国政治局势和社会局势的和谐稳定;

红色文化有利于动员人民群众,强化对贪污腐败和黄赌毒黑等社会丑恶现象的舆论监督、道德监督、社会监督,展开群防群治,打击违法犯罪,净化社会环境和社会空气;

红色文化有利于形成反映不同群体和阶层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心声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因此,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既迎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信念和利益诉求,不仅能够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而且能够有效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活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减压阀、安全阀、缓冲器、润滑剂。

五、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这种背景下,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从很多方面去作出更有实效的努力。例如:

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的干部要积极带头,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表率。要正本清源,端正思想认识,扫除歪风邪气,杜绝形式主义、假大空,净化红色文化的生态环境,多干有利于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实事。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红色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贸易为主要方式,推动更多红色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努力把东方文化建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尽快完善开展红色文化活动,如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红色博览等方面的的相关政策、法规、条例,鼓励、扶植红色文化发展,为其保驾护航。

吸引培训一批专门从事红色文化工作的人才,为红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大力发展公益性红色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水平。

加大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并且大力开展红色文化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内容创新的活动,展现文化魅力。

关于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发展 红色旅游文化 思考

地处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市,从本世纪初以来,当地党委、政府就着手开发旅游业,来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了享誉省内外的梵净山景区、中国土家族第一村——云舍、寨沙侗族村、九龙洞景区、思南石林、苗王城、云台山景区、万山国家矿山公园、乌江百里画廊等著名风景区,旅游业已经成为铜仁市的支柱产业,并呈快速增长的势头。据统计,2013年铜仁市接待游客20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旅游总收入157.07万元,比上年增长31.4%。2015年“十一”黄金周,铜仁市接待游客260.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2亿元。当前铜仁市正在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打造“武陵之都·仁义之城”城市品牌,致力于打造大健康旅游產业示范区、世界级生态和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世界知名、国内著名的健康养生基地、休闲度假胜地。随着该市调整铁路通车和县县通调整公路的交通优势,铜仁市的旅游业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副会长、金洲集团董事长、云南湄公河集团董事长俞锦方先生在今年九月召开的第二届贵商发展大会上说:贵州结天时地利,已经到大发展大机遇的时候,贵州旅游拥有三个方面的差异特点,一是贵州不仅是地上青山绿水,地下也处处是景观,这是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的;二是贵州是活的民族博物馆;三是贵州是中国革命的摇蓝,红色旅游文化前景可观,俞景方先生概括出了贵州旅游的多内容性。回顾铜仁市在这十年开发生态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红色文化旅游确牌相对滞后的状态。笔者义为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将是铜仁今后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内容,铜仁完全具备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的丰厚条件。

一.红色文化旅游的两大社会功能

笔者认为红色文化旅游具有两大社会功效。一是红色文化旅游展现的红色文化,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可对旅游者进行红色文化熏陶,有育人的功效。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及其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种族人民,在追逐中国革命成果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其表现形式为在民主革命时期,许多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英勇斗争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不畏困难,坚守崇高的理想信念,严以修身、严以律已,有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习近来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他特别强调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断向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灌输红色文化精神,让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广大群众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红色文化旅游,就可以让旅游者,接受以上红色文化精神的熏陶,在旅游中受到教育,起到育人的收效。二是可以增加当地经济收入,拉动经济增长,有经济效益的功效。改革开放以来,不少革命老区逐渐开拓红色文化旅游,将其红色文化资源推向旅游市场,从而产生了红色文化旅游新型文化产业经济模式。据统计,2003年全国参加红色文化旅游的有1亿多人次,给革命老区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达200亿元。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产生出红色文化产业经济模式,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民主革命时期党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那里发生的许多革命业绩的地域都是大山深处偏僻的农村,是贫困地区。现在全国正在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贫困地区全面脱贫,而在这些地方开拓红色文化旅游,也就会成为拉动这些地域经济增长,摆脱贫困的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子。

二.黔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黔东北是贵州省一块红色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34年5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红二军团)在贺龙、夏曦、关向应同志率领下,从四川彭水县西渡乌江向黔东进军,6月19日中共中央湘鄂醇西分局在德江县的枫香溪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了贵州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黔东特区。黔东人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组建农工会、贫农团、游击队、自卫队,掀起了伟大的土地革命风暴。到同年9月底,在印江、沿河、江口、松桃、酉阳、秀山六县毗邻地区建立了十七个苏维埃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了一百多个苏维埃乡政府,五个独立团和十支游击队,革命形势不断发展壮大。

1934年8月,中央红军为民突破敌人第五次“围剿”,实行战略转移,中央军革委命令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西征,执行长征先遣队的任务。红六军团于十月进入石阡县境,七日在石阡县甘溪的战斗中失利,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的重要包围之中。16日困牛山战斗打响,军团主力突击石阡。师长云龙和团长田海青率红18师52团800多名战士断后,他们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后只剩下百余战士,在弹尽粮绝被敌人层层围困下,毅然集体跳崖壮烈牺牲。10月24日,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胜利会师,完成了长征先遣的任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黔东北留下了大量丰富的精神财富和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和文物,成为了独特的黔东红色文化。

出生在黔东北地区的周逸群、邝继勋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为民族求解放、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其革命事业和革命精神永远是黔东北地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以上足以表明黔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三.大力发展黔东北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

根据上述两点,可以纵观地处黔东北的铜仁市有必要也有可能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为发展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业,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要制订一个发展铜仁市红色文化旅游的规划。做好可行性的认证,以及旅游点的选择,提出建设的关设施的计划,评估出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步骤和达到的目标。

2.要建设好红色文化旅游的平台。对黔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包装,对其革命战争年代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要进行策划和安排,通过适合游人心理、游人需求创造条件,搭建展现其红色文化旅游的平台。可以运用任弼时、贺龙、王震、肖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全国人民中的崇高威望,策划一些红色文化精品旅游平台:一是红二、六军团共同会师;二是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在枫香溪召开会议以及建立的黔东特区;三是中央红军先遣队红六军团在石阡县甘溪、困牛山等地战斗过和地方,在石阡县创建的湘黔边革命根据地,以及在铜仁和思南分别建立的周逸群和邝继勛纪念馆。通过这些平台,使旅游者得到精神熏陶,同时又实现了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

3.要宣传黔东北革命前辈的革命业绩,以吸引广大游客。要向省内外积极宣传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夏曦、关向应的领导下,创建的黔东革命根据地。川黔边地广大军民,经过英勇奋战,先后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黔东苏区全盛时期,东起酉阳南腰界,西抵德江县潮砥,南到印江县梵净山,北至沿河县城。纵横二百余里,人口十多万,红军和川黔边苏区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进行了频繁、激烈的战斗。在建设和保卫苏区的伟大斗争中,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红军干部战士、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进行了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英勇斗争。要大力宣传革命前辈这些革命精神,吸引广大游人去领略这些精神,从而开启铜仁市的红色文化旅游。

4.组织一些特殊群体参加红色文化旅游。

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中,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一些特殊的群体,如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学习的干部,在一些培训班接受培训的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学生、高中生等,到这些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参观,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带动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就可以使铜仁市在发展旅游业时,呈现出俞锦方先生提出的贵州旅游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那时铜仁市将迎来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参考文献

1.黄细嘉,薛盈盈.《革命老区发展与红色旅游关联性研究》;

2.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红三军在沿河》党史资料丛书。

关于走进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体会 第5篇

红色文化仡佬民族文化走进校园

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务教通〔2016〕278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仡佬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使我校全体师生更加全面的了解红色革命历史和本土仡佬民族文化,按照教育局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仡佬民族文化是地方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理当成为学校最宝贵、最丰厚的教育资源。我校将以“根植红色文化沃土,传承仡佬民族精神”作为办学的核心价值观和德育目标指向,通过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和仡佬民族文化精神教育,使学生在参与、感受、体验中接受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和仡佬文化资源,吸取红色文化和仡佬文化的宝贵精神,弘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革命精神及仡佬人“忠孝义”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在全面接受素质教育的同时,学习和传承革命精神,让革命精神在他们幼稚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二、组织领导 组长:陈 琳

副组长:曾熊、何伟、王小波 组员:中层人员及各班班主任

三、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开展

1、红色仡佬文化精神走进道德讲堂。利用道德讲堂活动向学生渗透红色仡佬精神的教育,让他们通过唱一首歌、讲一个故事、谈一番感受等环节,感受革命先烈们的忠义孝勇。

2、讲红色故事、开展主题班会,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3、运用学校大屏幕,播放党章、党史、观一部红色影片等有关中国共产党党的知识,在校园营造浓厚的革命传统教育氛围。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开展红色仡佬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要高度重视,扎实安排,精心组织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考核。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我校将充分利用展板、电子屏、校园广播等宣传,把握正确导向,加大宣传力度。

3、认真总结,确保实效。我校将及时地总结活动的开展情况,并用简报的形式报送各部门,从而丰富办学及校园文化的内涵。

务川县实验小学

2016

红色文化心得体会 第6篇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激发人们积极向善的道德意愿。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崇德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需要崇高的道德理想作为精神支撑。应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的实际,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道德意愿和情感,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就山东而言,应充分挖掘齐鲁优秀道德资源,大力弘扬山东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沂蒙精神,进一步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努力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基本道德规范的认同与遵循。我国古代形成了以“仁爱”思想为核心的一整套传统美德规范,儒家倡导的“君子坦荡荡”的人格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都是中华传统道德规范的生动写照。应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科学判断是非优劣、美丑善恶,以强烈的道德责任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尊严,提高公民道德实践能力。践行道德规范,维护道德秩序,既靠他律,也靠自律。崇德明德、向上向善,不仅需要每个人的高度自觉,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应在注重个人修身养性、激发公民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坚决抵制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不良现象,通过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推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在弘扬传统美德、开展道德实践方面,山东省充分利用丰厚的道德资源,深入推进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扎实开展“四德”工程建设和“学雷锋,做山东好人”以及志愿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弘扬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了坚实思想道德支撑。

上一篇:中学贺信下一篇:理财公司答谢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