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教案

2024-05-31

《理想》课堂教案(精选8篇)

《理想》课堂教案 第1篇

“让理想之光闪耀”主题班会课教案设计

一、活动目的

让学生畅谈职业理想,明确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加压力,坚持不懈,学会对自己负责,逐步成人、成才。

二活动意义

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多种多样的人才,按照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观点,除5%以下的儿童有智力缺陷的,95%以上的儿童都有可能成才。可是现实并非如此。影响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非智力的因素,学生积极性不高是一个突出的表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由学习动机所决定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父母亲在养育他们过程中付出的艰辛,懂得父母亲对自己的期盼,懂得要对自己的前途负责,定下明确的奋斗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辜负父母的期盼,不辜负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活动前准备

1、先请家长给自己孩子写一封信,谈谈父母亲在养育他们过程中付出的艰辛,诉说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2、到人才市场或向家长及周围的人了解社会上对不同职业人员的需求情况及条件。

3、对小品《招聘现场》的表演做好排练。

四、活动程序 1.诗歌朗诵:

《放飞理想》

理想埋藏在我们的每个细胞里,随着全身血液的流淌,随着心脏的跳动而张狂。

理想体现在我们的每一个举动中,让我们抛弃一切累赘跃起空中。

理想带领我们的心情潮水般激昂,发出许久不闻的声响。

我们感动,再一次感动!

我们渴望甩掉鞋子,追逐理想,理想就是一座难以攀越的高峰,需要我们以勇气和毅力去征服,理想就是布满荆棘的绝地,等待着我们用双脚踏平。

理想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等待我们用智慧扬帆远航。

当绯红的朝阳升起时,当美丽的鲜花绽开时,当香甜的果实成熟时,当热烈的掌声响起时,让我们一起高呼:

世界是我们的!

主持人:16年前,我们带着父母亲对我们美好的期盼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我们的父母亲用他们的辛劳把我们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养育成今天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我们带着父母亲的期盼,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成长,渴望自己在学业上能够成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大家知道父母亲对我们的期盼有多少吗?下面请听听父母亲殷切期盼的心声。

2、请学生读父母给自己的书信,谈父母亲在养育他们过程中付出的艰辛,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附上家长书信三封)

3、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职业理想。

主持人:从以上同学的介绍,可以知道家长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可是,这是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制定的目标。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发展。我们的目标能否实现,还要看你的目标与国家的要求是否相一致。请欣赏小品《招聘现场》 4.表演小品:《招聘现场》

表演模式:各单位在人才市场设点(可有机关、国企、私企、外企等)。

(1)主考官站在企业的角度,设想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提出问题进行考察。应聘者站在设法到理想单位就职的角度,表现自己的才华。还可表现出应聘者在自己距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或由于自己的某些不适合的举止而失去就职的机会。

(2)用人单位介绍录用应聘者的原因,最好包括仪表、学历、经验、才干,体现复合型人才的特点,说明对用人单位而言是合适的人才,而对录用者来说,是能够扬长,且能够胜任的岗位。

(3)学生按上述要求自编自导自演小品《招聘现场》。

主持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社会对职业的需要,面对机遇,迎接挑战,你准备好了吗?

要想成功,没有目标就会迷失了方向,可是有了目标,不做努力,成功则成为空想。那么怎样做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呢?

5.让学生们畅所欲言,明确奋斗目标,定下努力方向。

通过讨论,学生们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共识:

⑴、严于律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严于律己,即使是天才也会白白浪费。

⑵、学会学习,可请科代表介绍各学科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⑶、学会发问。今天的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远比学会获取答案重要。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观思考问题的人,才能不断质疑,主动学习、大胆创新,学有成就。

⑷、做好眼前的事,这是成功者的共有的优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们不管走到哪里,从不得过且过,总是尽心尽力地做好眼前的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⑸、尝试成功的体验,坚定自己的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挫折和成功是我们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两种结果,要坚持努力,积极思考,减少失败,争取成功。任何事,只要你努力去做,动脑筋去做,没有做不成的。在学习中,低起点,小目标,促成功,汇聚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以取得大的成功。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⑹、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法国总统希拉克说:“终生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面临知识经济,我们必须做好终生受教育的准备。这样,学习就成为不可或缺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赖以生存,不断发展。

主持人:同学们,新中国成立54年了,我们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了54年的结果。二十一世纪已经到来,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要想把自己培养成明天的人才,取决于今天努力的程度。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对自己负责的观念。只有做到对自己负责,才能成为乐于学习、学有所长的人才。

6、副班主任作总结。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作为副班主任,我想把从筹备活动过程中读了大家的作文“一件令父母亲感动的事情”以及“家长们的书信”之后我的感受拿来与大家分享。在“感动”文章中,有的同学记下了在父母亲生病时,自己是如何细心地照顾好父母亲,让父母亲感动的事;有的同学记下了自己在假期陪伴父母,学做饭,虽然做出的饭菜不是很可口,却让父母很感动;还有一位同学在文章里说他以前是住校的,妈妈难得见他一次,妈妈想念儿子的时候,会到学校找他,但他却说母亲土气,害得母亲常常掉泪。这位同学说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感到非常内疚,觉得自己真不应该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他说现在唯一想干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报答母亲,善待母亲„„读了同学们的作文我非常地感动。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同学们在成长中逐步学会了关心、体贴父母、照顾父母,这是最可贵之处。我也读了你们父母亲的信,体会到父母亲在教育孩子上的良苦用心。梁慧姗的母亲在信中说:“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一部分,作为父母都希望儿女们能健康成长,学有所长,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曾吉龙的爸爸在信中说他希望儿子多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能成为对世界发展有用的一份子。钟颖欣的妈妈在信中详尽地诉说了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夫妻俩所付出的心血,他们希望女儿奋发向上,努力学习,走向成功的人生。

同学们,这就是你们父母亲的的心声,天下父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健康成长,学有所长,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我们的同学无不是带着父母的殷切的期望,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我们江海中学的。我希望同学们不要辜负了父母对你们的期盼,不要辜负了老师们的辛勤的劳动,要学会对自己的前途负责,努力学习,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

同学们,请记住:今天我们播下的是希望的种子,洒下的是勤劳的汗水,明天收获的将会是累累的硕果!7.同唱一首歌《真心英雄》,主题班会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五.活动体会

1、活动的设计旨在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寻找到教育的恰当切入点,使教育确有实效。

2、活动的形式是开放的,向家庭、社会开放。

3、活动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认识不求唯一性。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各显其才,通过活动认识社会现实的严峻,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认识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行动上自加压力,坚持不懈,不断激发自己强烈的学习动机,对自己负责,逐步成人、成才。

《理想》课堂教案 第2篇

构建课堂新理想 实现理想新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在注重工具性的同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我以新课改为契机,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子,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新理想,师生共同实现理想新课堂,为切实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主义思想渗透和人文精神关怀,凸现学生生命的灵动

人文精神所涵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判断、审美理念、对历史的认知与认同、集体意识、关怀意识、道德意识、生命意识和国家意识等等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健全人格的基石。如果这些东西模糊不清,人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拼搏的理由,他就有可能走向虚无、反动甚至罪恶,在这种状况之下,即使有再丰富的知识,也毫无用途。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用对知识机械割裂式地传授来代替学生主体的一种感染、一种参悟、一种建构。这样缺少人文精神的课堂是毫无生机毫无前景的课堂。所以依据新课改理念探索、构建、实践课堂新理想,就成了我教学工作中关注的重中之重。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是世界短篇小说长廊中的一篇不朽之作,它表达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爱的主题。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先讲了一件事:一对新婚夫妇在路上遇到了一起车祸,在千钧一发之际丈夫用尽生命的最后一丝气力,推开了新娘,自己却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学生听后眼眶湿润了,随即便七嘴八舌地评论开

来。在探讨“什么才是真挚的爱”的过程中,学生一下子切入了文章的主题,并且明白了很多“爱”的道理。学生这种结合自身感受的畅所欲言,有的不仅是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带来的更多效应是学生在评价的同时,学会了对美与丑、善与恶的审视,道德情感得到了激发,学生真正受到了情感的洗礼和心灵的震颤。

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仔细体会作者的思乡心境,就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因为文章短短的几行文字,简单的几个画面,就积淀了作者的全部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反复指导朗读作品本身就是对余光中的人生经历与人生境遇的最好感悟和体验,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效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

二、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这方面必须关注“师生双主体”问题:一是老师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问题关键不在于老师是否作为教学的主宰,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实施者、知识的引导者、彼此的沟通者、兴趣的激发者、情感的唤醒者和学生的欣赏者,对学生要持一种尊重、理解、关怀的态度,让学生处于一个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这样他们就能无所不谈,就能尽量发表各自独到的见解。一是学生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问题关键在于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一切要围绕学生实际展开,这样才有可能创设出一种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以学定教“四步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定向导学(出示目标、学生自学)——互动展示(组内互导、展示交流)——检测反馈(问题检测与问题训练)——拓展迁移(学生小结、拓展延伸),就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目空一切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伟大的悲剧》时,我先让学生第一遍自读,梳理故事情节:

(1)、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蹬上归程。

(2)、回来的路危险增加了十倍,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在夜里死去了。

(3)、接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为了不拖累同伴们而独自走向暴风雪,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死神。

(4)、最后,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在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狠之时,无法离开帐篷,最后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第二遍自读,复述故事,整体感知。请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哪些细节最能使你感动和难忘。学生的回答可能有所不同,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明理由,只要言之成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鼓励或表扬。

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每一遍自读,我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的不理想,就让他再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细读、范读。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和展示时,学生就会有很多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的课堂,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能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老师也能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探究的成果和收获,逐步消除有些学生的盲从、和自卑心理。

三、课堂教学中要优化知识结构,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盎然情趣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激发学生的情趣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除了创设好的环境和氛围,优化知识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也是一个重要课题。它最起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优化。应该改变过去的一厢情愿而成为两厢情愿,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变知识的传授过程为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梯度式分层式教学,适应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二是扩展课堂的内涵,进行相关学科的交叉教学,强调学科间教学的相互渗透,实施迁移性联系性教学,这样的兴趣转移和情感介入都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是继续扩展到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也就是“把知识和能力与生活打通”,这就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上课的概念应扩展到“所见即所得”(当然这其中包括所听即所得),从这一点延伸开去便会成为“所思即所得”“所想即所得”。当然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境界,如果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知识的传授、学科的交叉又能蕴含于生活经验的传授和社会知识的讲解,那么我们课堂便会真正达到全面提升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私塾的厌恶。我事先让学生说说他们童年的故事。学生兴致勃勃地说了起来……他们大都出生在农村,与他们朝夕相伴的是田野、小河,无拘无束的生活使他们与大自然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可是现在却不能撒欢在其间了。“为什么?”“我们上学了……”“再和鲁迅小时侯的教育比一比”,学生很快就会明白很多……

四、课堂教学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变传授为探索,变坐享其成为亲力亲为,唤醒学生的乐学萌动

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喜悦是我的一贯追求。这里的活动不仅仅指

学习认知和训练活动,它还可以涵盖游戏、表演、展示、情境设臵再现等等多种多样的,且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一切活动。只要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引入课堂。这样说来,一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化的行动或者也可称之为活动展示。它不仅有利于打破原有僵化的教学模式,而且契合行动研究的理论,更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这确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故事性比较强,所以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依次按照每一个故事情节相应地编排了一个画面。如游行大典场面,试穿新装场面,用投影作为背景,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研习人物形象时,我并不是一味给学生讲解,让其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进入角色、参与其中。在赏析“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这一情节时,我改变了以往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三个场面写法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身的表演,来领悟写法的不同。这一举动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要到台上表演。为了进一步渲染气氛,我课前准备的一些小道具(王冠、胡子等)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上台表演时将皇帝夸张的动作、恐惧的心理、心口不一的言行,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学生饰演的老大臣手持拐杖,眼戴花镜,苍老的声音,更展现了其虚伪的本质;而饰演骗子的同学则以其诙谐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过之余,也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结束后,我又适时点拔、诱导,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人物形象各自特点。这可比单纯由老师讲解效果不知要好上几倍呢。

五、课堂教学探求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模式,悉心指导问题解决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用激励的态势让学生保持一种主观能动的

激情,其次要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要靠方法,学生在课本上发现的问题往往是封闭性的,而且教材都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容易找到标准的答案。但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很强的,很难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教材中提供的范文不是学习的“法典”,而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在学完了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之后,引导学生再学习席慕容的《乡愁》,将学法进行有效的迁移,同样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去探究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乡愁”主题,这就使知识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知识得到了整合,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很容易就会转化成了发展性学力。

所以要通过对新知的引入、教学环节的衔接、延伸等进行有效的设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把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灵魂,让学生自主质疑、主动求知、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建构以学生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为核心的自主学习的模式。这应该就是我们研究的核心,毕竟我们是在寻找一种理想与现实能够结合的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立足点会有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基点,只要学会了学习,我看学生终身发展应该不成问题。

六、课堂教学着力培养研究和合作意识,激发开展语文活动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在教学完《中国石拱桥》一文后,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古人为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宝贵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我们身边的桥又有哪些变化和发展呢?”很快学生就拟定了“诗歌中的桥,桥梁美学、种类,家乡的桥,未来的桥,心中的桥”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围绕中国桥的研究这一主题,他们就利用课余时间和休息日,兴趣盎然地到网上查阅资料、到图书室调阅史料和进行社会走访、调查,各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去完

成课题研究任务。两周后,一份集图片、音像、文字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内容丰富的《天堑变通途──中国桥的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报告等成果,就会如期出现在我的面前。实践证明,结合课堂教学所延伸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极大的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理想课堂”与“高效课堂” 第3篇

《学记》有言“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我以为此乃理想课堂的不二标准。教导孩子但不要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给孩子规范但不要压抑孩子的个性;启发孩子思考而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孩子。

理想课堂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 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 是开与达的统一, 是严与爱的统一, 是导与牵的统一。

“新教育实验”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理想课堂, 就是能够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的课堂。知识与生活共鸣, 就会从“僵死”走向“鲜活”, 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 课堂才会进发生命活力!

朱永新先生提出理想课堂六度———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 可以作为评判课堂的具体指标。

至于“高效课堂”, 我以为高效的“效”, 首先是“效果”, 其次是“效率”, 根本上指的是“效益”。

高效课堂要关注两个度:精力流失度和目标达成度。精力流失度考察效率, 目标达成度考察方向和程度, 即效度。效度是以目标为衡量依据的, 没有目标, 效度便毫无意义。高效课堂, 关键在于我们设定怎样的教育目标。而教育目标的设定反映着我们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应包含三重: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反映在教学目标上就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应试出发, 只关注学习性质量的课堂, 也可以高效———知识的高效传递。高效肯定比低效好, 但仅有这个显然不够, 只有秉持全面、和谐、可持续的教育质量观, 既关注学习性质量, 也关注发展性质量, 更关注生命性质量, 在这个基础上的高效, 才是我们需要的。

因此, 高效只是理想课堂的价值取向之一。高效课堂不一定是理想课堂, 但理想课堂一定是高效课堂。

理想教育 理想课堂 第4篇

一、教育理想及理想课堂

人人都是才,理想教育应该是使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其立足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此方能保证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良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保证受教育者的成才。

理想教育决定了理想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场所、阵地。在这里,既有集体意志,又有个人自由;既能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又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动力,正如《学记》所云:“知类通达,虽强力而不返也。”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要求学习;其二是会学习,能根据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来调整自己学习的内容、方向等,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其三是坚持学习,能调动自己的自制力系统,支持自己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如此,则理想课堂应该是以启发式教学和结构式教学为主的。所谓启发式教学是“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是“长善而救失”。所谓结构式教学是在每一科、每一册、每一单元、每一节的教学之初,都先给学生一个整体知识,然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补充、完善、优化其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

综上所述,理想课堂应该有如下特点: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高,思维状态活跃,课堂气氛活而不乱,教学效果好,能当堂完成教学任务。

二、理想课堂结构

我们稷王小学语文教学提倡“以学习语言文字为目的,以读写为主要训练手段”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读的过程是贯穿始终的“经线”,字词句训练是“纬线”,经纬交织,相互渗透,才是理想的结构和模式。为此,我校提出了“不熟读不开讲”的口号,要求老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再结合多媒体课件理解词语、句子,把课文读懂了,再要求读得有感情,真正读得流利、有感情了,再要求背诵,最后再设计一些练习,如复述、造句、片段仿写等,达到要求背诵的,人人会背,要求写的,个个写的出。专家指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

另外,应拿出若干课时让学生自由阅读经典、名著和感兴趣的好书或可读之书。通过几年的反复实践,我感到理想的课堂就是精讲、多读,让他们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自读自悟。只有这样,才能点燃他们智慧的火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质疑、师生才能互动。

教无定法,理想课堂不应是也不可能是统一的,在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基础上,不同教师、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最佳课堂模式。

理想的翅膀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进一步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识字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风筝代表着“我们”理想。

3、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我”和“小伙伴”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初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即可我们学习了《村居》知道小朋友们在春天喜欢放风筝,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再学习一篇有关放风筝的课文《理想的翅膀》。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里也介绍了很多风筝,想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式的风筝吗?赶快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么写的。

二、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的序号。

2、先用手势告诉老师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然后出示相应的词读一读,学生齐声读这些词。教师: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词都与我们这篇课文有关,现在这些生字都回到课文里了,你们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我们先看课文1—3自然段,让后思考:

(1)、春天,我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

(2)、“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风筝是什么样子的?

4、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5、看完我放什么风筝知道我的理想以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朋友的风筝又是什么样子呢?他们的理想又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再看一看,小组为单位通过给出的问题和表格学习。

教师出示课件

6、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7、看完所有的风筝我们来一起想想为什么他们放飞的风筝不一样?请同学们从文中找一句话来回答。

8、这篇课文写放风筝是从地面开始的,现在我们从地面在一起结束,同学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如果是你,你会放飞什么样的风筝?你的理想又是什么?按照给定的形式填一填。

三、复习课文内容

老师出示课件同学填空

四、课外延伸

同学们一起看看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理想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朗读训练,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板书设计 脉络:

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分----

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2、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蜕 饥寒 离乱 缀连 远行 倔强 洗濯 玷污 怨恨 扒窃 诅咒 浓阴 海天相吻

3、释词

寂寥 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4、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1)理想究竟是什么?(2)理清文章脉络

(带领学生边读边理清每一节的主要内容)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第8节, 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探究此诗脉络)

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2、3两节 “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 “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 “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 抄写字词

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8题

第2课时

一、语段赏析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

二、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2、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三、质疑和交流:

1、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

2、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言之成理即可。

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作业:

1、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0-15。

2、仿写练习:

例句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教学后记

《理想》教案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赏析诗歌的语言。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着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②正音、正字、释词

蜕变tuì 倔强jué 洗濯zhuó 玷污diàn 扒窃pá 诅咒zǔ 寂寥liáo 夸耀yào 脊梁jǐ 贪婪lán 怨恨yuàn 鬓发bìn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 倔强——坚强 洗濯——洗涤 玷污——沾染 扒窃——盗窃 诅咒——咒骂 寂寥——寂寞 夸耀——夸赞 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倔强:刚强不屈,固执。(2)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3)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4)寂寥:寂静而空阔。(5)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板书:

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

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②背诵这首诗歌。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作业

理想的阶梯 教案 第7篇

教学目的

1.学习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的写法。

2.学习例证、引证、对比、比较、数字等论证方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进行努力奋斗以实现崇高理想的教育。

教学设想

《理想的阶梯》是一篇内容丰富,论述充分,针对性强,富于启发教育意义,非常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好文章。

本文的教学重点可放在三个方面:理解文章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如何选用典型的、充分的事例作论据以有力地证明论点;另外,列举事例与分析议论相结合,对比、比较、数字、设问、反问等的运用,也值得注意。

用三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文章的总体内容与结构。

2.解释词语。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阶梯》。这是一篇好文章,很值得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发表在15年前的《中国青年》杂志上,文章的针对性明确,论述很充分,写作上有它的特点,所谈的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今天读起来我们会感到很切近,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吸取有用的东西。

2.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现在我提出几个思考题,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注意掌握文章的内容,考虑这几个问题如何作答。

思考题一:本文八个段,其总体内容和结构是什么?

思考题二:本文的总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哪些?文中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作论述?

思考题三:本文用什么作论据? 思考题四:文中是如何列举事例并加以分析议论的?

3.学生各自阅读理解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的回答。

4.学生朗读课文。叫三、四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

5.了解学生对文章总体内容的结构的理解。

提问:本文八个段,其总体内容和结构是什么?(可提问两三名同学;有不同看法可进行讨论;老师对同学的看法酌情讲评,结论留待下节课再作。)

6.解释词语

碌碌无为:碌碌,平庸,无特殊能力。

毅力:坚强持久的意志。

怨天尤人:尤,归咎,怨恨。

凌云:凌,升高。

笔耕不辍:辍,chuò,中止,停止。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鞭笞:笞chì,鞭打。

翱翔:áo xiáng,在空中回旋地飞。

抱负:远大的志向。

攫住:攫,jué,抓。

硕果:大的果实,比喻巨大的成绩;硕,shuò。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题一(总体内容与结构)

2.作思考题二(总论点,分论点)

(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回答写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文章的总体内容与结构。

2.总论点与分论点。

3.论证方法:例证、引证、数字。

教学过程

1.了解同学对本文总体内容与结构,总论点与分论点的理解情况 提问一:关于本文八个段的总体内容与结构,上节课大家谈了一些看法,经过进一步考虑,同学们看看应当作何理解?

提问二:本文的总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哪些?文中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出总论点,设立分论点以进行论述的?

2.概略讲解本文的总体内容与结构

教师:本文八个段,其总体内容与结构概略说是这样: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文要谈论的问题;第二部分(3─8段)解决问题,针对第一部分提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论述,逐一解决。下面,我们来对全文作个较为具体、细致的分析。

3.逐段讲解文章

第1段

提问:为什么文章一开始先说“青年最爱谈理想”,然后才说:“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头一句能否省去?

讲解:“青年最爱谈理想”,这句是说青年人有个特点──“最爱谈理想”,追求美好的理想,希望实现自己的的美好理想。这句话即是说明性的,说明青年有什么特点;也含着激励之意,激励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志向远大,胸怀宽广,这是作者撰文的一个意图,文章开头第一句正体现了这点。同时,这句话还引出后一句,提出本文要谈论的问题。“最爱谈”,自然就会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开头第一句不能省去,没有这句话,不能充分体现作者为文之旨;没有这句话,后一句的提出问题未免突然。

第2段

提问一:第二段主要写什么?

讲解:第二段主要是摆出青年中存在的导致其“苦恼”的三种情况和结果。三种情况是:“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提问二:第二段和第一段内容有什么联系?

讲解:这两段内容之间有因果关系,第一段说:“苦恼”是“果”,第二段是摆出导致“苦恼”的三种“因”。一、二两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文要谈论的问题,摆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

第3段

提问一:第三段的中心是哪句?这个中心意思的提出与上文有何关系?

讲解:本段的中心是“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句话。本文的总论点就是这句话,说明怎样才能实现理想。这一论点的提出,是针对上文中摆出的由于“刻苦勤奋不足”等原因而不能实现理想这一个问题,而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提问二:本段三句话,彼此如何相联?

讲解:第一句“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从正面提出论点。第二句“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从反面说明论点。第三句“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是本段的结论,它的内容与前两句是因果关系,因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所以“有理想的青年,都应……”,又是作者恳切的引导,体现了作者为文之旨。

第4段

提问一:第四段包含几层意思?

讲解:第四段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首句),提出本段的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第二层(“马克思……成功了”),用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的感人事迹和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的动人事例作论据,证明本段的论点。第三层(“那些杰出的人物”到段末),分析论据,论证论点,联系实际,激励青年:“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艰苦奋斗”,“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提问二:本段突出写了马克思、诺贝尔的什么思想精神?如何写出了他们的这种思想精神?

讲解:本段突出写了马克思、诺贝尔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刻苦努力,忘我奋斗的思想精神。写马克思,第一句“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突出马克思理想崇高,奋斗不息,接着概述,“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有典型事例介绍“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写诺贝尔,先强调指出他“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怀有崇高的志向,接着概述,他“废寝忘食,4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详细描写最后一次试验的情况,“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第5段

提问一:第五段包含几层内容?

讲解:第五段包含两层内容。第一层(首句),提出本段的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是第二个分论点。第二层(第二句直至段末),用富兰克林、爱迪生、鲁迅、巴尔扎克四位世界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名言和事迹作论据,证明论点。

提问二:本段写道:“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夜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巴尔扎克“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94部小说。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其中有三个问句,这三个问句是否同一类型?

讲解:这三个问句不是同一类型。前两个是设问句,问后需作答以明其意。最后一个是反问句,问中其意已明。

第6段

提问一:第六段第一句“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是不是本段的论点?是不是总论点下的又一个分论点?为什么?

讲解:这句是本段的论点,因为从第二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起的内容就论证这个论点的。分三步作论证:先是计算生命时日而指出“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继而引朱自清《匆匆》中“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的话作为论证;最后以“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的断语作结。这句话不是总论点下的又一个分论点,因为这段的内容说明时间为什么应该珍惜,这是第二个分论点所说的有理想的人“珍惜时间”的原因,这段在文章中属于论述第二个分论点的范围,不是提出另一个新的分论点。

提问二: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讲解:本段用了三种论证方法:

一、数字(计数)论证。“人生七十古来稀,1/3要睡去,要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30几年,1万多天。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

二、引用论证。引用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中的一段话。

三、对比论证。“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 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第七段,回答以下问题。

(1)本段包含几层内容?

(2)本段针对什么而写?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3)本段何处用了对比、比较的论证方法?

2.完成思考题三(论据),四(举例与分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文段的层次

2.论证方法:对比、比较

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

第7段提问一:第七段包含几层内容?

讲解:第七段包含四层内容:第一层(首句),提出本段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是第三个分论点;第二层(“奋斗的必要……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讲道理阐明论点:第三层(“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奋斗不息顽强精神”),针对青年中存在的问题,用高尔基、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等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迎难而上”的事例证明论点,激励青年;第四层(“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到段末),归纳总结,鼓励青年迎难奋进,为崇高理想的实现奉献自己的一生。

提问二:本段针对什么而写?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讲解:本段针对前面摆出的青年中存在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而写。先提出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接着讲明“奋斗的必要”的道理,然后分两部分论述,以解决青年中存在的这方面的问题。

一、针对“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这个问题,用伽利略、布鲁诺“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而坚持科学信念;以高尔基“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的实例证明论点,激励青年“迎难而上”,“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

二、针对“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这个问题,用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作过“中学教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当过“小职员”等等事例来阐明“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这一论点,启发青年认识到“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最后以热情鼓励作结:“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提问三:本段何处用了对比论证、比较论证?

讲解:本段有三处用了对比论证:“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幻想一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比较论证:“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这也许是事实。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 第8段

提问:第八段是文章的结束段,有三句话:“1.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的阶梯。2.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3.让我们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这三句之间的层次关系,下面几种理解哪是正确的?为什么?

A.1 │ 2 ‖ 3 B.1 │ 2 ‖ 3(并列)(因果)(因果)(递进)

C.1 │ 2 ‖ 3 D.1 │ 2 ‖ 3(并列)(递进)(因果)(因果)讲解:D是正确的。理由如下:这个结束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总结全文,强调中心论点,突出文章主旨,这就是1、2两句;1与2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奋斗”是攀登四化高峰的“阶梯”,所以“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二是发出号召,这就是第三句;

1、2与3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奋斗”是攀登四化高峰的“阶梯”,只有“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理想高峰”,所以我们应当“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

预习作业:

1·给下面加点的宇注音。

遮挽()翱()翔 鞭笞()废寝()忘食

笔耕不辍()怨天尤()人 擢()取

2·解释下列词语。

遮挽: 翱翔:

鞭笞: 废寝忘食:

笔耕不辍: 怨天尤人:

3·本文是一篇谈 的议论文。

4·“理想的阶梯”是。“阶梯”原指“台阶 “”梯子”。在这里比喻为。

5·“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即是说。

6·“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句意是。7·文中指出青年因处理不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问题是什么?

8·什么样的人才能攀登理想的阶梯? 9·写出文中引用的事例。

10·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1·文章为了阐述中心论点,又设置了三个分论点,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这三个分论点是什么?

答:

2·解释下列词语。

遮挽:拦住挽回。

翱翔:鸟在天空回旋飞翔。比喻自由自在地遨游。鞭笞:用鞭子、竹板之类抽打。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致力于某件事。

笔耕不辍:长时间不停止地写作。

怨天尤人:受了挫折或出了问题后,只是一味怨天,归罪别人。

3·如何实现理想。

4·奋斗,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

(题目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阶梯”指实现理想的方法和途径。作者以比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实现理想必须像登阶梯那样,坚韧不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

5·实现理想,必须奋斗。

6·刻苦勤奋的人才能实现理想。换言之,要实现理想,必须奋斗,要奋斗;必须刻苦勤奋。

7·①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的精神不足;②想为理想付出努力,但不善于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③认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8·刻苦勤奋、珍惜时间的人,迎难而上的人。

9·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理想,刻苦奋斗一生;诺贝尔为减轻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发明了炸药;鲁迅先生惜时如命,笔耕不辍;巴尔扎克以如痴如狂的拼劲,奋笔疾书;爱迪生挤时间,连续工作,废寝忘食;伽利略、布鲁诺冒受宗教极刑的危险,追求真理;高尔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在敌人明枪暗箭下,在饥饿、死亡的威胁中坚持写作、战斗;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都在平凡岗位上成了“状元”。

10·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11·三个分论点即第3、4、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每个同学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了希望,有过多少不同的想法、目标和希望,其中最能激励自己去为之奋斗的就是自己的理想。但要实现理想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分别请几名同学谈谈自己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感想后,引入课题。

三、检查预习

四、研习新课。

1、认真读课文,理解什么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并从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再弄清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以下的内容都围绕它来展开阐述。)

2、“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文章的第l没能否略去不写?为什么?

(作者从青年们的热门话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谈起,指出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三种现象,并针对三种现象提出了“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这一观点。

文章的开头一段不能略去,因为从青年们的热门话题谈起,才能引起青年们的阅读兴趣,达到增强文章的吸引力的效果。)

3、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论述部分与课文第2段有什么联系?

作者提出中心论点后,接着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要求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三个方面论述的中心句)

(三个方面:分别从“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明中心论点。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共同构成排比段落。各方面的第1句是中心句,也是全文的分论点。三个方面既独立成章,又相辅相成,结为一个整体,共同为中心论点服务,阐述论证了中心论点。

另外,这三个方面又是与第2段中三个“有的……”相对应的,因此三个分论点又 围绕中心论点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三种现象提出来,它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阐述了“奋斗”的内容。)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分论点部分的论述层次,概括层意。

(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第①句):提出分论点“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第二层(马克思为……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展开论述,列举事例,说明杰出的人物是沿着理想的阶梯刻苦勤奋取得成功的。第三层(今天……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激励青年们刻苦勤奋,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5、朗读1一3段,请同学简述马克思和诺贝尔的故事。

6、朗读5、6段后思考:作者提出“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这个观点后,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作者先从正反哪方面阐述?(正面)

文中列举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人物?

(鲁迅、巴尔扎克、爱迪生。

鲁迅对时间是“惜”如生命;巴尔扎克是如痴如狂地不肯浪费一刻时间去“拼”,而爱迪生则是“挤”时间,“连续工作24小时,甚至36小时”。)

再从正反哪方面阐述?(反面)

(作者先算了一笔时间帐,说明“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然后引用朱自清的一段话说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常理,指出有的人至今不知珍惜时光。

最后是小结,扣住上一段开头提出的观点,把“有无理想”和“是否珍惜时间”联系起来说理: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对时间自然不珍惜;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7、读第7段,在分析第一、二两个分论点的基础上,与同桌分析第三个分论点部分的内容。

讨论明确:章提出“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这一观点后,作者分两层论述。

首先阐述如何对待困难。以伽利略、布鲁诺、高尔基为例进行论证,详写高尔基,略写伽利略、布鲁诺。第二层主要论述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否有成就。这一层列举了华罗庚、开普勒、道尔顿、爱因斯坦的事例,阐明“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成功”这一道理。最后激励“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要怕困难,要迎难而上,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8、提问:结尾部分是怎样总结全文的?

(最后一段从上文三个方面的分析阐述归结出“奋斗,是改变现实的强大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的结论。这个结论,与第2段提出的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相呼应,使文章首尾结合,结构谨严。这个结论,紧扣中心,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是联系实际对中心论点进行具体的阐发。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尾提出了极具感召力的言词:让我们在向四化进军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已的“奋斗之歌”吧!

9、最后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用 修辞方法,把“奋斗”喻为。这是从上文三方面分述归结出的。这句话和 相呼应,又密切联系 的现实。第二句以“只有……才能……”这一表示 的复句,再次强调奋斗的意义与作用。“一级级攀登”和“一步步接近”说明。第三句以“让……吧”形式向人们 结束全文。

(依次填入:暗喻;杠杆,阶梯;结论;中心论点;当前四化建设;唯一条件;只要顽强不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争分夺秒地登攀,定能实现理想;发出号召。)

10、从总体上看,全文采用了什么结构形式?

A 总——分 B 分——总 C 总——分——总总结全文。

(答:C 总——分——总)

五、教学小结

这是一篇立论文章。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针对青年中存在的三种现象,从三个不同方面举例说理,层次分明地向人们阐述了“怎样实现理想”的问题。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读懂论点。作者在文章中要表明的主要见解和主张就是中心论点。为了更好地论述它,有时把文章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分述一个问题或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叫做分论点。分论点起证明、发挥中心论点的作用,为阐明中心论点服务。如本文就是从“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三个并列方面阐明中心论点的。

要读懂论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本文采用的是事实论据,这就要求在选择论据时,必须注意:(1)要真实。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如果论据不真实,论点也就难以成立。(2)要典型。论证是否有力,不在于论据多少而决定于论据是不是有代表性,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不能是偶然的、个别的、片面的事实,(3)要充分。论据与论点之间要求有逻辑关系,即论据确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观点与材料必须统一。

还要读懂论证。选用确凿、典型的事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叫例证法。本文主要采用了这种方法。例证法,只摆出论据是不够的,还要说明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论点成立,这就要靠析理,如第6段在列举华罗庚等人的事实之后,作者写道:“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很平凡吗?可见,根本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一个真正崇高的理想和为这一理想而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过析理使论据和论点的关系真正成为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

[小资料]

课文中几位未作注释的名人:

1·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发明了黑色炸药。根据他的遗嘱规定,将其遗产设立“诺贝尔奖金”。

2·爱迪生(1847~1931),美国发明家、企业家,在电报、电话、发电、电影技术、矿业、建筑、化工等方面有许多著名的发明。

3·布鲁诺(1548~1600),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他接受并发展了哥自尼的“日心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大阳系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系统。因反对经院哲学,主张人们有怀疑宗教教义的自由,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

4·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生于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长篇小说《母亲》被认为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

5·道尔顿(1766一1844),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对气象、物理和化学三学科曾作出不少的贡献。

理想课堂与和谐课堂之我见 第8篇

一、构建“理想课堂”、“和谐课堂”体现的是一种追求。

在我看来, 理想课堂, 就像地平线一样, 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方向, 也许永远也未必能达到。因此, 我认为“构建理想课堂、和谐课堂”体现的应是我们的一种追求。三十余年的实践和反思告诉我, “构建理想课堂、和谐课堂”, 这里的“理想”“和谐”, 应该是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何谓更好?应该没有绝对的标准 (叶澜教授语) 。理想、和谐课堂虽没有绝对的标准, 但它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1) 有意义, 拒绝作秀, 一节扎实的、能真实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的课; (2) 有效率, 包括做人、思考问题的方式, 对人情感的滋润, 拒绝教条, 一节能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的课; (3) 有生成性, 拒绝现代的“卖油翁”, 课堂上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 有互动的过程, 气氛相当活跃; (4) 有趣味; (5) 有待完善, 课堂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我把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二、构建“理想课堂”、“和谐课堂”体现的是一种教育梦想。

理想、和谐课堂, 我们奋力追求的一个教育梦想。为实现这个教育梦想, 多少老师一生都在追随:用自己的行动探究着, 用自己的示范课阐释着, 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 可以说, 每个老师都曾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课堂。虽然他们对理想、和谐课堂的描述各不相同, 但其本质是一样的。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 它使我对“理想、和谐课堂”的看法有所改变, 我想用一句很俗的话来概括我最近的想法, 那就是“来也冲冲、去也冲冲”。我这里所说的“冲冲”不是急冲冲、怒冲冲, 而是兴冲冲。意思就是:在上课之前, 我们和学生能怀着高兴期待的心情走进教室上课, 在上课之后, 我们和学生 (尤其是我们教师) 同样能怀着高兴、愉悦的心情走出教室。怎样才能做到大家都兴冲冲呢?我认为在课堂上做到五个“静、竞、净、径、劲”, 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 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去探究, 并在践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就一定会让大家都兴冲冲。第一个是安静的“静”。我赋予它的含义是“安静、宁静”, 是针对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说的。我觉得我们老师需要静心对一节课进行解读、思考、设计, 学生也需要静心的学习、思考、写作业。当然让学生安静并不是要他们像木头桩子似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第二个是竞争的“竞”。我赋予它的含义是“竞争与合作”。卢茨安罗·德·科瑞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 只有互相拥抱才能飞翔”。这说明了什么, 无疑, 这说明了合作的重要。第三个是干净的“净”。我赋予它的含义是“简约、流畅, 清清爽爽。”意思是每一节课都能紧紧围绕重难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 不重复罗嗦, 不拖泥带水, 尽可能把课设计并上得干净些、简单些、清爽些。第四个“径”, 道路也。我的意思是一节课我们要给学生什么, 给学生什么路走我们老师要清清楚楚。如, 是一直让他跟随着你走, 还是你为他指明一条路, 让他自己尝试着去走, 我认为理想的课堂应该更侧重于后者。第五个是劲道、后劲的“劲”, 我赋予它的含义是“有效乃至高效”。

所以, 在教学设计中要与人类生活的世界沟通、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 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 这样才能使教材“活”起来;同时, 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 结合相关内容,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 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 主动经历观察、质疑、讨论、探究的过程, 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才能让学生“活”起来, 而课堂的生命性最重要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摘要:课堂, 作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 每位教师都在努力追求着精彩, 吸引着许多教师展开了对“理想课堂”这个话题的探讨, 构筑理想课堂是我的一种追求, 更是我的一个教育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 我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 就开始了苦苦追寻……三十余年的实践和反思告诉我, “构建理想课堂、和谐课堂”, 这里的“理想”“和谐”, 应该是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上一篇:【必备】浓浓亲情的作文下一篇:入戏的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