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

2024-05-28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精选6篇)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 第1篇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就是要培养“表情达意之美,语言特色之美、表达效果之美”的审美及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语言的分类和特点。

2、理解并掌握诗歌语言的风格。

3、掌握诗歌语言结构上的特点。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言内容

(一)从内容的角度分析,诗歌语言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典故语言。

1、意象语言(词语):诸如松、竹、梅、菊;大漠、边关、古道、烽燧;夕阳、落红、柳絮、杨花;子规、猿啼、寒蝉、乌鸦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庾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2、情感语言(词语):“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还有间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之佳境,只能从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3、象征语言(诗句):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了无私心的道理。

4、典故语言(词语或诗句):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见《尸子》卷下:“(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鸿雁”指书信(见《汉书》载苏武归汉之事)等。它们大多源于历史典故,这方面需要学生平时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二)从语法角度分析,要关注数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在汉魏以前可摘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但“炼字”“炼句”毕竟是诗歌创作到了高度繁荣的唐代的自觉的产物。苏东坡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也流传下“推敲”和“一字师”的佳话。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炼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

①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②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③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④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⑤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⑥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⑦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⑧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有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数量词

例1,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例2,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例3,“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支开”,使“一支”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例4,杜甫《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春残之始,风飘万点,春残欲尽的残春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

例5,许浑的《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中,“一声”“万点”,一“鸣”一“栖”,一闻一见,入微地描述了清晨景色,别具一番赏心悦目的风韵。

2、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赵嘏的《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游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无边的乡愁;孤雁从南楼飞过,凄哀的鸣叫,使乡愁更加上一层“雁归人未归”的感伤。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动词

例1,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稍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例2,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例3,杜甫的《曲江对雨》诗中“林花着雨胭脂湿”句,“湿”字驳落,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分别以“润”、“老”、“嫩”“落”补缺,都不及“湿”字鲜明生动。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王勃《郊兴》)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例5,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6,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例7,洪瑹《阮郎归》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近的春天。

4、形容词

例1,王维《观猎》第三、四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主谓短语,“枯”“疾”“尽”“轻”,都是谓语。“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例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代替。

例3,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通感的妙用。

还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

例4,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例5,《诗经》早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黄山谷《咏雪》的“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可以说是后来居上。

例6,“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炼形容词置于句首或句末的,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有如现代的印象派绘画,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鲜明的印象。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词炼于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是炼形容词于句末,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又以表冷清的“寂寞”形容之,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含情深婉。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和风雨联系到了一起,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5、副词

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阴铿写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又如王昌龄《闺怨》中的诗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诗眼”“词眼”与炼字

中国古典诗人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有“诗眼”“词眼”之说。“诗眼”见诸魏庆之《诗人玉屑》,“词眼”见诸陆韶《词旨》。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其实,“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诸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的“燃”“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论家津津乐道的著名的“眼”。

诗词的写作,始于意格,成于字句,于是,前贤们从修辞学的角度,推崇诗词字句的工巧,把字工句警当做毕生追求的目标,为之殚精竭虑。的确,字句锤炼得好,可以带动全篇,所谓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

具体地说,在诗词的关键去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历来备受赞赏。“淡”状出视觉感受,“滴”达出听觉感受,“淡”和“滴”染出一种冷漠、孤寂的境界。上述“春风又绿江南岸”,据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王安石原稿作“到”,又改“过”“入”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个“绿”字果然鬼斧神工,把春天的气息鲜丽地点化出来。与此相类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莫怪乎北宋时人赠给宋祁一个“红杏尚书”的雅号!

然而,“诗眼”“词眼”不是孤立的“炼字”。前贤们仅从修辞学的角度探求,究竟层次偏浅;而从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上去理解,从全篇的章法结构上去分析,才有可能探得真髓。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以此,“炼字亦须遥管遥应也”。刘熙载更把这种观点拓展到其他文学门类甚至经义的领域,称作“文眼”。他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又说,“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也就是说,“炼字”局部点化之功,仰仗于整体构思的“前注”“后顾”。设若没有“顾注”,竞竞吹求造语之巧,苦苦推敲一字之工,不但追寻不到意境,反而由于斧凿做作,惹人生厌。

王国维力主境界说,他赞赏宋祁的“闹”字炼得好,是因为着眼于境界,看他一语道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作诗点眼,犹如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尽失,点眼时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

五言诗点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点眼多在第五字,和节奏多作上二下三与上四下三有关。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语,第三字是动词所在;在七言诗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语,第五字是动词所在。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锤炼字眼的重要对象。

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因为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动词一个类别。

“身轻一鸟过”“白玉堂深曾草诏”,便是不受诗眼在第三、五字说法局限的例子。在词里,句子参差不齐,句法千差万别,当然更无从咬死第几字方得为眼,所以“绿肥红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为眼,“宠柳娇花”又不妨以一、三字为眼。

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副词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惋的情调。

二、课堂小结

诗歌鉴赏应从语言入手,抓住诗眼,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等极易被锤炼的字词,感受古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人锤炼词句的精妙,词义的丰富,意蕴的深远。同时,也可通过情感语言把握诗人抒发的情感,表达的志趣。

三、作业布置

做2013年高考语文课标卷诗词鉴赏试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种类。

2、掌握高考诗歌语言风格试题的特点及答题方法。

3、提高学生多角度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诗歌语言风格的种类。

2、掌握重要诗人的诗歌风格特点。教学过程:

一、语言风格的分类

1、平淡(质朴、朴素):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读来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优美(绚丽、绮丽):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4、直率(率真):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5、委婉(含蓄):其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常常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清新:其特点是比喻新颖,用语通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7、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8、自然:指诗词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9、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10、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11、奔放(豪放、豪迈):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12、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13、凝练(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穷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4、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因此,我们应熟悉一些作家的语言风格:

二、常见著名诗人的诗风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的俊寒清冷 贾岛的孤峭清瘦

三、小结:

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极具诗人个性特点的。只有把握诗歌的风格,才可以从语言入手,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形象,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之妙。

四、布置作业:

背诵重要诗人的诗歌风格,掌握诗歌的风格分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诗歌结构特点。

2、理解高考诗歌鉴赏结构类试题的命题规律。

3、掌握诗歌鉴赏结构类试题的答题方法。教学重难点

1、掌握古代诗歌结构特点。

2、把握高考诗歌结构类试题的题型和答题技巧。教学过程: 一,常见结构特色

在古代诗文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词,常能出现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正常表述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雨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正常表述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3、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杨柳岸晓风残月”“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二,教学总结 : 应考策略和规范答题

(一)、炼字型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规范答题模型: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例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1)、同意。看,在诗中是回望的意思。(步骤一)。

(2)、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3)、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问题:“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1)“卧”是躺着的意思。

(2)一个“卧”字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真实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3)“卧”字使用极妙,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意境更加耐人寻味。

(二)、“诗眼”型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词)的诗(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2)、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3)、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规范答题模式:

(1)、指出该字或该词在表达主旨上所起的作用。(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3)、分析该字在诗歌结构上起的作用。

3、答题示例: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1)、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家园之思。

(2)、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3)、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三)、语言风格型

如何解答语言风格型试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请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4、规范答题模型: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1)用两三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长干曲四(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题:品评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1)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指出语言特点2分)

(2)“何处住”,“在横塘”,自问自答的对话描写,语言朴素而明快,体现了一种纯朴自然的美。(结合语句具体分析得2分)

(3)表达了诗人对纯朴率真的船家女的喜爱之情。(指出表达感情得2分)【例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1)、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2)、“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3)、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语言结构型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09年山东卷)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问: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三、课堂小结

诗歌的篇幅有限,又有韵律的要求,为了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的内容,抒发或强烈或真挚的情感,有时就必然要改变句子结构,选择叠字叠词等特殊方法。这样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利用这一结构特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试题规律,掌握做题的方法和思路。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四、布置作业

做2013年高考安徽试卷诗词鉴赏试题。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 第2篇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

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语言风格

清新绚丽平淡(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象九个烟点,大海小得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第3篇

一、品味词语

1. 精炼传神的词。

品味诗歌的语言时我们通常要懂得炼字。所谓炼字, 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 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古人写诗, 十分讲究炼字, 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 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虚词。

(1) 动词。在鉴赏诗歌时, 要重点关注动词, 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日落松风起, 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 山翠拂人衣。” (裴迪《华子岗》) “侵”字写夕阳余晖逐渐消退的过程, 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时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 增强了动感, 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 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对云光山翠的眷恋不舍之情, 而这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2) 形容词。诗词中的形容词大部分是修饰语, 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需关注的重点对象。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周邦彦的“风老莺雏, 雨肥梅子”。以上各句中的“绿”“红”“老”“肥”, 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这些词语各有妙用,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 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 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 改为“一枝开”, 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4) 虚词。在古典诗词中, 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 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婉、活跃情韵、化呆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 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2. 妙用叠音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如:“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 “迢迢”写牵牛星之远, “皎皎”写织女星之明, “纤纤”写素手之细, “札札”写机杼之声, “盈盈”写银河之水, “脉脉”写相视之态。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 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 渲染颜色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渲染气氛, 烘托感情。欣赏时, 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 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 互相映衬, 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 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 形象拟声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 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其作用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等拟声词, 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 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二、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 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 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整, 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 更好地表情达意, 也采用倒装的句式。为适应格律的要求, 为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 古人作诗常常要打乱正常的语序。

1. 定语与中心词倒置。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 (高树) , “雨里鸡鸣一两家” (一两家鸡鸣) 等。

2. 主语与宾语倒置。

如“泉声咽危石” (危石咽泉声) , “云气嘘青壁” (青壁嘘云气) 等。

3. 动宾倒置。

如“多情应笑我” (应笑我多情) 等。

4. 其他复杂的语序倒置。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凰栖老碧梧枝) 等。

总之, 语序的倒置在形式上主要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 在内容上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些意蕴, 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三、明了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 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 或用白描, 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深刻, 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 不追求辞藻的华丽, 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 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全篇20个字, 毫无难解之处。

2. 含蓄委婉。

诗歌最富有灵气, 诗的灵气在于隽永, 在于字短情长, 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 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 而是藏在形象中, 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 思而得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 其时其境其情, 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 统统显于言外, 隐于空白。

3. 清新雅致。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 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用语新颖别致, 不落俗套, 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 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既是诗又是画, 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 气势雄伟, 境界开阔。

5. 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 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 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 曲径通幽, 情调缠绵, 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7. 幽默讽刺。

诗中多用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8. 雄浑磅礴。

其特点是:骨力挺健, 气壮山河, 气吞宇宙, 气度豁达, 气概恢宏, 气宇轩昂。在具体作品中, 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 如刘邦的《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 如项羽的《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 如曹操的《观沧海》。

9. 豪迈奔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 情感激荡, 格调昂扬, 想象奇特, 夸张出格, 是李白豪放诗歌的特点。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 , 气势浩荡, 一泻千里。

1 0. 沉郁顿挫。

当诗人沉思默处、义愤填膺时, 就变得沉郁。杜甫之诗, 为沉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 他的忧愁, 不只是个人的, 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 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 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1 1. 悲壮慷慨。

触景生情, 睹物伤怀, 悲壮慷慨, 谓之悲慨。陈子昂的诗, 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 登上城楼, 泫然流涕, 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 茫茫大地, 用如椽之笔, 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 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 响彻云霄;慷慨之气, 横绝太空。

1 2. 英俊飒爽。

古代诗歌鉴赏之语言 第4篇

一、炼字题

1.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意。如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数量词产生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2.名词。考生可以通过一些意象名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意象名词连用时,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特别是表达送别相思之情的诗歌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

3.动词。鉴赏诗歌时,考生要重点关注动词,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同时诗歌中也会出现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结合文言文中动词的用法,考生可以快速分析出诗歌中动词的“潜台词”。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这两个动词在这里都是使动用法。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作者溅泪惊心罢了。

4.形容词。形容词具有形象性、富有表现力的特性,所以诗歌中的形容词往往在摹写情态的同时,增强意象的气氛感,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反映思想感情。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展现出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甚为壮观。

5.“诗眼”。“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在诗词的关键之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表难表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鉴赏诗歌的“诗眼”,既要从字眼的表层含义上去理解,更要结合诗歌的上下文从深层的内涵上去揣摩;既要从字眼所用的技巧手法上去分析,更要从该字眼所在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上去探究。

常见题型: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炼句题

在古代诗句中,有一些特殊结构形式的句子,在运用时能表现出特殊的表达效果。

1.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音词,形象地勾画出作者晚境凄凉、内心悲凉的特点。

2.倒装。一般起突出强调作用。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表述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通过倒装突出了星之稀少,雨之小。

3.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作者将六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地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一小桥一流水一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作者对家的思念。

常见题型:诗句“……”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一句诗为人们赞颂传诵的原因。“……”一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抓住其中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第三步,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代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旋涡。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能真切表现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 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進行赏析。

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宿甘露僧舍[注]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僧舍: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诗评家说,本诗中“放入”二字显得很有气魄,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2.怎样理解“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诗?

答:

3.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点,请选择其中的一点作出评论。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阳关曲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①无声转玉盘②。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银汉:银河。由无数星星组成,夜间像银白色的光带,故称银河。②玉盘:指月亮。中秋的月亮最圆。

1.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

答:

2.“银汉”原本是无声的,作者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多此一笔?谈谈你的理由。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 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楚国攻打郑国,战败,楚人钟仪沦为战俘并被送往晋国关押,虽然做了阶下囚,他依然戴着南方楚国的帽子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1.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分析。

答:

2.请赏析颈联“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答:

3.请结合全诗分析“凄清”二字的作用。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 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注]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居位时边境受侵,朝内统治严酷。

1.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答:

2.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作一具體分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 第5篇

【考纲要求】

考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赏析诗中炼字(词)、炼句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赏析炼字(词)是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炼句就是品析诗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赏析语言风格就是品析诗歌的语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所显示出的格调和气派。

高考鉴赏古诗语言的试题主要有分析炼字试题、分析炼句试题、分析语言风格试题三类。分析炼字试题主要有三种设题方式:(1)没有具体给出诗句中炼字,要求在准确判定出炼字的基础上作答,如2007年全国卷Ⅱ第12题②小题“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2)已具体指出炼字,要求简要分析炼字的作用,如2008年天津卷第16题①小题“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3)分析两种版本诗句中“哪一个字更好”的开放性试题,如2004年湖北卷第16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这类试题只要考生围绕一个炼字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地分析即可得分。分析炼句试题一般既要分析句子的表层意又要分析其深层意。【高考金题】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炼字试题,要求赏析五言律诗颈联中两个炼字。《江间作四首(其三)》首联描写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西山和英雄驰骋争霸的赤壁的雄奇地势。颔联作者遥想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建立的盖世功业,如滚滚东流的江水一去无回。颈联描写作者俯视沙滩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天空,看上去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赞叹宿鹭和飞鸿的闲适。尾联写最羡慕“渔竿客”驾一叶扁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悠闲神态,用“退”字生动别致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徐徐飞行的闲适状态。构成了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暗含着作者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2.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10年湖南卷)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参考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

第一种模式: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句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欲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小结: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何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第二种模式:引领型 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其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三)小结: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第三种模式:特色型

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

(1)用一二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有时需要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语言风格(语言特点)

见《学海导航》103页。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婉约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第四种模式:诗眼型

“诗眼”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一首诗内容的凝聚点,表现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二是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像;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这是局部的诗眼。例: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提问】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 参考答案:(1)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2)“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3)“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4)颔联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小结

提问方式: A、本首诗歌的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B、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题步骤:

1、点出诗眼,并释义。

2、紧扣诗眼,解释句意。

3、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

4、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

【规律总结】

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一般从词句入手。回答方式,一般总说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从手法(修辞、炼字)、内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就近几年高考题来看,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多些,表达效果也主要体现在表情达意上。炼字、诗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鉴赏诗歌的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

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3、形容词:这些词语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

4、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5、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6、叠词:词语的重叠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

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使用的限制,诗词里的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不是说花流泪,而是说花上溅上了愁人的眼泪;“鸟惊心”也不是说鸟儿受到惊吓,而是说鸟鸣惊动愁人的心。

三、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

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待。因为修辞的运用,诗歌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语言鉴赏也应特别关注这种情况。如王维写风:“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在日落西山、山水静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感到倦怠的时候,它盛情地为人们吹动松涛,奏响大自然的雄浑乐曲。这种拟人手法的使用,把善解人意的风的形象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再比如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喻色,“丝绦”喻形,把柳树青翠润泽、柳条细长柔嫩的特点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四、关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

用心

爱心

专心

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等。很多诗人长期的写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明白、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杜牧的清健俊朗、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韩孟的奇崛险怪、温庭筠的绮丽香艳等等。了解了这些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对于鉴赏诗歌语言特别有帮助。

巩固练习:

[题组一 炼字型] 1.(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了主旨,“悠悠”的作用就很清楚了:一写水面辽阔,二寓相思之深。

答案: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2.(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解析:该题考查炼字,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能够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应注意体会感悟。淅沥的小雨好像丝网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奈落花遍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题组二 诗眼型]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注]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注]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 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关于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案:“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表现了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

4.(2010·长春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 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题组三 语言特色型]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案:这首词以口语起入,明白如话,朴素中见真情。“思君”“此恨”“相思”等词把“我”的感情表露无遗;“只愿”“定不负”等词语体现了“我”情深意切的真情。

6.(2010·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注]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各种语言风格及其特征;其次,要认真分析所考查的两联诗句,具体说明诗句具有的风格。

答案: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或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每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用心

爱心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鉴赏 第6篇

1、引导学生注意对诗歌含蓄、精炼的语言作些解读。

2、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语言的方法和表达的注意点。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二、推敲字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晴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四、体会语言风格

(一)、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四)、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五)、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六)、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五、熟悉作家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郊寒岛瘦

六、实战演练

(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了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而“波撼”句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但是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气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绪。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七)、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上一篇:席慕容诗作《青春》赏析下一篇:有关紧张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