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诗作《青春》赏析

2024-05-28

席慕容诗作《青春》赏析(精选6篇)

席慕容诗作《青春》赏析 第1篇

席慕容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浅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容诗作《青春》赏析 第2篇

席慕蓉说,在她看来,生命是不断的经过、经过、经过,她写的东西都是在生命现场里所得到的触动,尽管有些触动要等到一二十年后才恍然大悟。

为了解释自己在生命现场里的触动,席慕蓉讲述了《一棵开花的树》的创作过程。她回忆说,当时自己在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书。5月份有一次坐火车经过苗栗的山间,火车不断从山洞间进出。当火车从一个很长的山洞出来以后,她无意间回头朝山洞后面的山地上张望,看到高高的山坡上有一棵油桐开满了白色的花。

”那时候我差点叫起来,我想怎么有这样一棵树,这么慎重地把自己全部开满了花,看不到绿色的叶子,像华盖一样地站在山坡上。可是,我刚要仔细看的时候,火车一转弯,树就看不见了。“就是这棵真实地存在于席慕蓉生命现场里的油桐,让她念念不忘。

她心想,正如海是蓝给自己看一样,花当然也是慎重地开给它自己的,但是,如果没有自己那一回头的机缘,树上的花儿是不是就会纷纷凋零?这促使她写下了《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蓉说:“这是我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我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花的树,我在替它发声。”

关于辛夷坞青春小说的赏析 第3篇

一、辛夷坞小说的“暖伤”特点

辛夷坞给自己的系列作品是这样定义的:小说主人公在经历了这么多现实的困难, 经过了那么多爱与被爱的曲折纠结之后, “我已然愿意给爱情一个温暖的结局, 让主人公在以后的岁月中愿意去回忆”。她寄希望于读者们在感受过这些青春爱情故事之后, 依然对爱情和生活抱有希望, 并且能依然从中获得温暖的力量, 因此, 辛夷坞的小说一直都以我手写我心的笔调去创作。尊重现实, 组中内心的真情实感, 而绝非无病呻吟。辛夷坞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一部作品中的配角总会以主角的形象出现在另一部作品中, 这也是构成她的系列小说能引起读者阅读渴望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其作品的暖伤主题更是折射出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历程。例如《致我们终将到来的青春》中的人物都是活在当下的, 这些青年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自我, 主人公郑微热烈率真地追求着自己渴望的东西, 敢于肯定自我, 敢于正视自己的内心, 她充满活力, 心怀着对邻家哥哥林静的浓浓爱意, 入院考上了跟他同一个城市的大学, 当她满怀期望的去找林静时, 却得知他已出国, 因为机缘巧合爱上了老张室友学霸陈孝正, 于是一对欢喜冤家经过百般修炼终成恋人, 然而毕业之际, 陈孝正迫于压力毅然选择出国, 郑微再受打击。多年后郑微蜕变为职场丽人, 一次陪好友去医院偶遇了林静, 在得知林静当初回避自己的原因后, 郑微恍然大悟, 但是一切已惘然, 青春已过……当陈孝正满血复活地从美国回来并决定与郑微再续前缘时, 面对着充满悔意对她细心呵护的林静和充满爱意却毫无安全感的陈孝正, 郑微终于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她也终于明白“任何男人都曾经是陈孝正, 也会在经历一些事后成为别人的林静”。整部小说围绕着青春的主题, 温暖而感伤, 恰似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青春和爱情, 少年的天真、热情、冲动、执着、迷惘、豁然开朗, 青春的成长, 离不开这些温暖的感伤, 触碰着我们每个人在记忆里寻觅着曾经的心碎和淡淡的哀伤, 体验着最真的青春历程。

二、辛夷坞小说引起的共鸣效应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中, 我们往往会与作品之间产生心灵感应, 深深地被作品所感动, 所吸引, 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地, 使鉴赏主题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 物我同一, 物我两忘, 这就称之为共鸣。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代入到作品中, 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种种经历, 随着主人公的经历或喜或悲。而辛夷坞的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极大地受到了广大青年的关注, 她们隐隐约约地在辛夷坞的作品中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 或性格、或经历、或那些个琐碎的情感对话, 辛夷坞关于对青春忧伤而温暖的书写引起了青年们的强烈的共鸣, 她们也似真似假地在故事里找到了相似或相同的情感体验, 慢慢地消解着自己曾经无处释放的忧伤。例如:辛夷坞自己所说,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我倾注的感情最真, 最不加掩饰的, 那还是青春, 虽然论技巧和文笔, 它未必是那些书里最突出的, 但是这本书之所以能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正式因为它让一代人产生了共鸣, 故事中的人, 或许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 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故事里的某个场面, 眼泪, 喜悦, 某一次矛盾的选择, 就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 似曾相识。”再如她的小说《我在回忆里等你》姚起云与司徒玦的感情纠葛, 姚起云的家庭窘迫, 从小寄养在富裕的司徒玦家里, 寄人篱下, 性格懦弱自卑, 敏感沉寂, 而司徒玦却阳光明媚, 张扬豁达, 二人性格迥异, 彼此相爱却又彼此深深伤害, 书中既有令人扼腕的亲情爱情, 又有令人费解的友情师生情, 凤凰男、孔雀女、心机婊等时下流行的人群讽刺无所不至, 也包括高校保送黑幕的揭露, 人物关系纵横起伏, 故事情节荡气回肠, 道不尽的悲欢离合牵绊着读者们的心绪起起落落, 似在书中似在现实, 辛夷坞近乎完美流畅的语言情思赢得了青年学生党们强烈共鸣和职场白领们对校园青春的无限回忆, 而此时, 辛夷坞的作品不再单纯是青年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 更是一种发人深思的价值体验和感悟, 在如今职场的沉压下, 更是一种精神的释放和心灵的解脱, 从而产生精神上极大的审美愉悦, 这也便是文学鉴赏中共鸣的深刻体验。

摘要:辛夷坞创作了一系列“暖伤青春”小说, 以描写青春为主题, 引起了读者的强烈情感共鸣, 受到了广大青年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我在回忆里等你》为例, 探讨了辛夷坞小说产生的共鸣效应带来的文学作用。

尤袤诗作遴选赏析 第4篇

关键词:描写;记叙;抒情;尤袤

作者简介:邢沛(1991.3-),男,江苏徐州人,南开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作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古代文学界对其关注度较低。之前也有个别对于尤袤作品研究的文章,但缺少以一种实用通俗的眼光来看待其作品,鉴于此,笔者运用现代的写作手法对尤袤的撷取艺术水平较高诗作进行逐句分析,在结论处阐发了笔者对于文学理论的新视角。

一、尤袤的生平概述

尤袤生于1127年,无锡人,1148年中进士,同年任泰兴县令,1161年创作的《淮民谣》是其代表作。尔后调往台州任知州,在任上免了贫民的税,得到宋孝宗的晋升,任淮东、江东提举常平。

其后任职江西,再升为吏部郎官、太子侍讲。宋光宗继位后,尤袤多次进谏,但尤袤的言论没有达到目的,同时被小人攻讦。结果,尤袤被逐出京城,出任婺州(今浙江金华)、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二地长官,后又任绘事中兼待讲。尤袤对于时局机位不满,曾数次要求辞官,光宗不允并擢升尤袤成礼部尚书。到七十岁时退休,1202年尤袤病逝。

二、尤袤诗作探析

下面笔者把诗歌按题材分为两大类:写景和写实。

1.写景类

《驻目亭(其一)》[1]全文:攀梯上甓级,小憩得危亭。一览尽寥廓,四山耸寒青。浩若凌太虚,翩如逐遐征。昏花拭病目,望处增双明。探析:首联记叙了上亭的过程,点明了亭子的作用。中间两联描写了亭周的风景,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说明了风景秀丽;尾联通过视觉变得清晰再次烘托出景色的壮观。

《浮远堂二首(其一)》全文:杖藜同上最高峰,却力虽穷兴未穷。领略江山归眼界,尽吞淮海入胸中。探析:首联记叙攀登过程且直抒胸臆说明了这事一个良好观景台,尔后,看到浩瀚的风光触景生情,仿佛把淮海都纳入胸中。这与杜甫的《望岳》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台州郡斋杂咏十二首·双岩堂》节选:回廊外环绕,修竹布行列。悬崖上幽径,窥壁见遗碣。面墙谁所筑,除去碍膺物。探析:这三句诗以环境衬托法写出了双岩堂的壮观和高耸,尤其是颈联采用烘托的手法突出了该堂的在山中高处,尾联卒章显志,烘托出双岩堂的美。

《重登斗野亭(其一)》节选:凄凉谢公堰,浩荡董家湖。陈迹成兴废,遗篇今有无。登临何限恨,搔首独长吁。探析:颔联借景抒情,以“凄凉”和“浩荡”表明了斗野亭的孤寂,后两联慨叹物是人非,运用互文的手法来设问该亭的现实意义。

《青山寺》全文:峥嵘楼阁扦天开,门外湖山翠作堆,荡漾烟波迷泽国,空蒙云气认蓬莱。香销龙象辉金碧,雨过麒麟驳翠苔。二十九年三到此,一生知有几回来。探析:诗中起始语言磅礴大气,妙用“扦”字说明了青山寺把天撑起,位置之高,跃然纸上,颔颈两联采用环境衬托法,说明了青山寺的雄伟与壮丽,尾联用卒章显志加烘托的手法表达对青山寺的眷恋。

2.写实类

尤袤的写实类的诗作中的代表作《淮民谣》由于前人多有分析研究,故本文不在解析之,一下是尤袤写实诗作的筛选分析。

《台州》全文:百病疮痍费抚摩,官供仍愧拙催科。自怜鞅掌成何事,赢得霜毛一倍多。探析:首联描写,尾联抒情,通过自己的脸上的毛变白形象地烘托出为百姓的事操劳过度。

《节爱堂》全文:谁怜穷山民,糠籺不自赡。纷纷死沟壑,往往困征敛。夫惟节与爱,是谓仁且俭。揭兹圣人言,聊用自针砭。探析:本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于广大贫民的深切同情,后半联及颔联描写了老百姓的贫穷,而“困征敛”三个字直击统治者的苛政。颈联议论点题,强调施行仁政和勤俭节约,尾联作者用一个“揭”字抨击了统治者的明知故犯,对于先哲的话置若罔闻,“自针砭”看似是作者自律,实际是告诫统治者要自律,全诗写得真实,议论颇具穿透力。

《雪》节选:飞花厚一尺,和月照三更。草木浅深白,丘塍高下平。饥民莫咨怨,第一念边兵。 《雪(其二)》节选:昨夜忽飞三尺雪,今年须兆十分秋。占时父老应先喜,忍冻饥民莫漫愁。晴色已回春气候,晚风摇绿看来牟。探析:笔者把这两首《雪》放在一起,因为都是通过雪景催生出真挚的情感。前者是饥民看雪景联想到戍边的将士,后者是通过下雪写出了老百姓的境遇有所好转,最后表达对于春天的期盼。

《送提举杨大监解组西归》节选:为郡不知歌舞乐,忧民赢得鬓毛斑。澄清未展须持节,注想方深便赐环。从此相思隔烟水,梦魂飞不到螺山。探析:该诗后三联为描写、议论、抒情,颔联运用“歌舞乐”和“鬓毛斑”对比,说明了作者的忧民,第三句的“环”通“还”,该字点了题,说明朝廷叫走不合时宜,尾联的“烟水”和“螺山”两个具体的景物是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说明了作者的留恋。

三、结论

笔者探析了尤袤成就较高的作品后认为:尤袤的作品仅次于陆游和李清照,若不是大部分作品被焚毁,比杨万里和范成大作品亦不相上下。此外,笔者从创作论的角度:发现这些诗歌基本都运用了描写和记叙这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而这两种表达方式其实是可以认为一体的,因此,笔者认为:叙述是以时间为载体的描写,而描写是以时刻为载体的叙述。希望笔者的发现能够为中小学语文诗歌分析中提供一定的鉴赏思路,以为从事创造论研究的同行提供一个视角。

注释:

席慕容《青春》赏析 第5篇

第一节开头两句就殿定了全诗的基调,当未来的或孤单或抑郁与过往的美好同时在头脑中清晰可见时,泪水便汪洋恣肆——诗歌用一个动人的拟人句“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看似轻松的语气,细细品读,会意识到其中孕育了多少无可奈何。模糊的视线中,已经不记得曾经的曾经,美好怎样流淌进自己生命的河流中,只记得,那么古老,那么晴朗,只是夏日已不再来。

第二节诗人开始了追索往事,想尽力去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和“年轻的你”曾经有过的共同记忆,只是,是不是“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我”已经不记得那曾经了,只有“你”的影像那么飞快地穿梭过我的思绪,不容“我”挽留。抑或,诗人已经泣不成声,模糊的视线中“你微笑的面容”若隐若现,逐渐地消失,像华美绚丽的晚霞——日落后的群岚,淡淡地,淡淡地,退出我的视野。同时,如果更深地探索一下,冒着牵强附会的危险,从若“云影掠过”到“日落后”,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诗人端坐了整整一下午或者一整天,凝思,沉迷,痛苦,快乐,欲罢不能,直至最后的迷迷糊糊,一切都变得不再清晰,影影绰绰如晚霞渐渐褪去天边,情感已达到了高潮,为下节做情感铺垫。

席慕容青春之一赏析 第6篇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赏析】

就像独坐在落幕后清冷的剧场中追忆舞台上曾经流淌过的精彩华章,就像伫立在纷飞的秋叶中谛听春日里生命清脆的律动,就像跋涉在沉寂的沙漠中回望那片涌动着希望的绿洲。穿行在生命的旅途上,一次次咏唱席慕蓉的《青春》,一次次咀嚼那份甜蜜的忧伤。当青春的炊烟已经袅袅飘散,而生命的灶台却依旧温热炙人。

《青春》是与消沉无关的慨叹。诗歌开篇仅仅一句“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那种对青春远逝的无限伤感、那种对生命短暂的无穷幽怨仿佛立刻遮蔽了天空,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就像那起程的泪水汹涌而来,打湿了每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生命。接着作者开始了对远去的青春岁月的追寻,而这种追寻不但没有让疲惫的心得到慰藉,反而把作者引入到更深沉的慨叹之中:“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 却不得不承认 //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按照常理,慨叹与消沉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然而在《青春》含泪的叹惋中我们却感受到了追求者执著坚毅的身影,这种慨叹与消沉无关,这种慨叹是绚烂梦想与无情现实碰撞的耀眼火花,这种慨叹是火红青春与平淡生活对比后的强烈反差,这种慨叹是短暂生命与永恒岁月抗争的无奈叹惋。生命中的确有一种慨叹与消沉无关,它关乎生命深层的呼喊,它是求索者执著的脚印,它是思索者探究的目光,就像陈子昂在幽州台上震撼古今、响彻寰宇的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是一种哀而不伤的悲凉,那是一种怨而不怒的沉静。

《青春》是与美丽有约的追寻。作者在洒满泪水的心路上追寻那个“古老的夏日”,于是看到年轻的生命如云影般掠过岁月沉寂的湖面,于是看到微笑的面容如淡淡的晚霞融入远方迷茫的山岚。虽然追寻的梦想沉浸在泪里,虽然追寻的结果飘散在风中,但是追寻的美丽身影却深深地印在滚烫的生命大地上。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追求的高度决定了生命的高度。应该说,客观上的美丽往往是短暂的,就像鲜花的烂漫与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绿与枯黄,就像容颜的妩媚与憔悴,似乎就在转瞬之间已经“朝如青丝暮成雪”;但是生命的高贵在于情感,在于精神,正如帕思卡尔所说:“人只是一根芦苇,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然而却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的全部高贵就在于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丽就会在心底凝固为永恒。在追寻中,也许青春的容颜不会回来,但青春的血液可以再次涌动在体内;也许青春的快乐无处寻觅,但青春的柔情可以再次弥漫在心间。在夕阳的余光中我们追寻日出的壮美,在萧瑟的秋风里我们追寻群芳吐艳的繁华。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追寻的其实不是从前,而是一种温暖,一种力量,一种美丽呀!也许一个人身体健壮结实,而他的心已如死灰;也许一个人身体衰弱不堪,而他的心却春意盎然。失落的青春何处寻?精神的家园草萋萋,那里的风景最美丽。

《青春》是与生命同行的感悟。当我们跟随着作者遥望青春如烟袅袅飘散的时候,生命的篝火却在熊熊燃烧。作者似乎阅尽人世沧桑风雨,仰望今日风轻云淡,追忆昔时彩霞满天,那泪水打湿的不仅是难再的青春,更是无情流淌的生命。青春的美丽、青春的短暂、青春的伤感,作者对青春的叹惋难道不正是对生命感悟的放大吗?生命与青春一样不可复制,生命与青春一样拥有斑斓的色彩,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难道生命不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追忆青春,引发的是我们对生命珍重的思索。青春的眩目的色彩后面同样也有失落的.灰暗,生命快乐与幸福的大厦同样也建立在痛苦的基石上。

青春与生命都在诠释着这样的哲学命题: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伤。追寻与失落都是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共同演奏着壮丽而缠绵的生命交响曲。只有清醒地认识到青春和生命的短暂,才能真正理解并珍重、享受生命的快乐,接受生命的忧伤,珍重生命的点点滴滴。当然,作者对青春和生命的感悟之所以一唱三叹、委婉动人,还在于作者没有采用空洞抽象的说理来谈青春,谈生命,而是沉入心灵的最深处,奏响生命中最真诚的心曲。这心曲回荡在人生的舞台上,这心曲荡漾在青春的笑靥里,这心曲徘徊在生命的步履中。可见,作品真正的力量应该从心中汲取,这样才能使个体的感悟升华为群体的共鸣,这就像宋代词人蒋捷的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写的是个人的人生经历,但何尝不是许多人生命的缩影呢?含着泪的倾诉,挟裹着人生风雨的喟叹。

搭建起青春的祭坛,祭拜的不是逝去的岁月,而是拥抱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着苦涩的泪水,不是为了淹没青春的花朵,而是为了滋润生命的大树。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席慕容诗作《青春》赏析

2.席慕容诗歌赏析:无怨的青春

3.席慕容《青春》及赏析

4.席慕容《青春》英文翻译

5.席慕容关于青春的诗句

6.席慕容青春及赏析

7.席慕容无怨的青春赏析

8.席慕容的爱情诗《无怨的青春》

9.席慕容 诗《青春》

上一篇:秋收时节优美散文下一篇: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