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乡愁》赏析

2024-06-22

席慕蓉《乡愁》赏析(精选13篇)

席慕蓉《乡愁》赏析 第1篇

席慕蓉《乡愁》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虽只教了一回,我想,自己恐怕是再也忘不了了。我很为此而庆幸。是的,没有人会这样用比喻,也没有人用这样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后情不自禁地,那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滿大地的月亮,一齐朝自己的心海划来……“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

席慕蓉《乡愁》赏析 第2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英文: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席慕容的优秀诗歌

抉择

作者: 席慕蓉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和悲凄

那么 就让一切该发生的

都在瞬间出现

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无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后 再缓缓地老去

赏析:

全诗中透露着作者抉择与某人或某事某物可能发生的相遇,因为可能与它相遇是现在这个结局自己是否要后悔抉择了与它相遇....就是说,假若重来一趟,“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这里表述的是作者在假设自己自己若要来这世上,只是为与某事物相遇,作者在抉择“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 ”这里可能是如果相遇会发生的事,作者描写的优美,同样告诉读者,来这世上只是为了那一刹那的甜蜜,明显是亏的,那要不要相遇呢?作者在抉择要不要相遇呢?“那麽 就让一切该发生的 都在瞬间出现吧”这里是作者已经做好抉择要相遇了“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作者感到仅为了与它相遇,仅为了一刹那的美丽和甜蜜,相遇也是值得的,作者已为自己的抉择感到无悔“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后 再缓缓地老去”作者的心态是像回首往事情景的感觉,就像每个人回首过去去想假若,假若我来到这世上只为了与我爱的事物相遇,人生之所爱相遇,还要不要相遇,就是在抉择啊,可是就算我来到世上只为如此,我也不感到后悔,因为在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最珍爱的事物,都有自己封在心底最甜蜜最美好的事情,为了与它们相遇,只为来到世上也绝不会后悔了。即使生命中只有那么一点萤火般的细小的美好,当它为之照亮你的心灵,也可以是星河般的美丽。我们的人生可以抉择是否与之相遇,但一定不会后悔的。

原文为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那麽 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後 再缓缓地老去 。

错误

作者: 席慕蓉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

誓言可以修改

假如 你我的相遇

可以重新安排

那么

生活就会比较容易

假如 有一天

我终于能将你忘记

然而 这不是

随便传说的故事

也不是明天才要

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

然后将你

将你一笔抹去

赏析:

这首席慕容的《错误》每次读来都是一次悲伤的体验,纠结的感受。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席慕容用极为柔软的笔触点画得特别清晰、特别深刻。寥寥几句,就凸显了主人公相忘不能忘、想爱不能爱的复杂心情。每读一次,心就随着欺起伏一次,痛心于主人公的纠结,纠结于主人公的痛苦,痛苦于主人公的心痛。主人公心里想着好多好多假如,假如着自己从来没有与”你“相遇过,假如自己最终把”你”给忘了,但最后他放弃了,他推翻了自己的假如,他忘不了“你”,他不能停止爱“你”,他输在了自己的心跳上。他又无能为力,只有继续痛苦地爱着你。既不能与你相守,又不能忘记你,只能在心里默念你的名字几千遍几万遍,一直寂寞地爱着你。特别是最后心酸地说:我们之间没有随便传说的故事或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那样简单,我无法找出原稿然后将你一笔抹去,我始终不能忘记你。多么心酸的独白,多么动人的感情,多么纠结的内心,多么无奈的话语。主人公只能痛苦着,并且把这看成是个错误,一个令他抑郁终生的错误,一个永远改正不了的错误。

戏子

作者: 席慕蓉

请不要相信我的美丽

也不要相信我的爱情

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

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

所以 请千万不要

不要把我的悲哀当真

也别随着我的表演心碎

亲爱的朋友 今生今世

我只是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

流着自己的泪

赏析:

本诗是借用“戏子”这一职业表现了作者对于生活中,内心不愿触及却不得不触及的事物的真切表白。

本诗的诗眼在:“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和“亲爱的朋友,今生今世, 我只是个戏子,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 流着自己的泪”

“在涂满了油彩的面容之下, 我有的是颗戏子的心”。表明那颗戏子的心才是我,我那涂满了油彩美丽的面容和故事里的爱情都不是真我,“我只是个戏子”,而不是这戏。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真切的表明了作为故事的扮演者“戏子”和故事里的“美丽、爱情”没有太多的关系,或许可以借着别人的悲伤默默的流几滴自己凄凉的眼泪。

席慕蓉《乡愁》赏析 第3篇

到了当代, 乡愁文学在台湾文学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台湾乡愁文学“是台湾大陆籍人士怀乡情绪的反映, 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 “是无根的一代对根的呼唤和寻求, 是民族情结在人情和人性层面上的盘绕”。台湾的乡愁文学盛行于50年代, 此后绵延不绝, 直至今天, 成为台湾文学最常见的内容之一。代表作家有张秀亚、林海音、白先勇、聂华苓、余光中等。在众多的“乡愁”作品中, 席慕容的乡愁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主要表现在其抒情对象的独特与专一——敕勒川阴山下的茫茫草原。这一抒情对象的选择是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和历史渊源的。

席慕容是蒙古王族的后裔, 外婆是王族公主, 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 父母和叔叔们都是在蒙古家乡长大的。席慕容有一个美丽的蒙古名字, 全称穆伦·席连勃, “穆伦”蒙古语的意思是“大江河”。“1949年开始, 很多蒙古族人远离乡关, 一辈子没有回来过, 如我父母那样是硬生生被切断的。”席慕容也只能随父母漂泊异乡, 她生于四川, 长于台湾, 故乡对她来说只是父母故事中的故乡, “我却从来没有见过我的故乡”。特定的身世和特定的记忆使得她的乡愁的载体与其他台湾作家不同, 那片记载着祖先光荣与梦想, 记载着家族辉煌的大草原就成了作家无边乡愁的栖息地。自小她就濡染上深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她说:“我是蒙古人, 对于和自己民族有关的种种, 很早就有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爱惜的心情。”所以, 她怀着一颗浪漫的、富于想象的心灵, 描画着故乡的神貌, 歌唱着故乡的美丽。

对乡情的眷恋, 与她从小受到外婆与父亲及家里其他长辈的深刻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童年时, 外婆不知多少次地给她讲过故乡有一条希喇穆伦河, 她铭记在心, 对这条河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她知道, 她的外婆、母亲都是在这条河边诞生的, 她爱那条河, 也是爱那浓浓的亲情。她羡慕外婆的经历, 外婆曾经是能骑善射的公主。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为席慕容《七里香》所作的序中, 对席慕容的描述是:“猛地, 她抽出一幅油画, 逼在我眼前。‘这一幅是我的自画像, 我一直没有画完, 我有点不敢画下去的感觉, 因为我画了一半, 才忽然发现画得好象我外婆, 而外婆在一张照片里, 照片在玻璃框子里, 外婆已经死了13年了。’这女子, 何竟在画自画像的时候画出了记忆中的外婆呢?那其间有什么神秘的讯息呢?”席慕容把自己画成了记忆中的外婆, 在她的潜意识里, 涌动的是与外婆血肉相连的情感, 暗示的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她将自己的身世与那片遥远的草原、与那条养育了自己祖辈亲人的希喇穆伦河紧紧牵连着。

诗人的父亲常年在德国教授蒙古文, 席慕容在比利时学习绘画时, 曾去慕尼黑看望父亲, 父女二人出外散步, 走过一片清香扑鼻的草地, 父亲触动了乡思, 就对她说:“这多像我们老家的香草啊!多少年没闻到过这种味道了。”她深深理解父亲心中的乡愁, 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一句诗脱口而出:“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并写成了著名的《出塞曲》一诗。“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啊骑马归故乡”河山是“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草原是“千里闪着金光”的草原, 虽然只是想象中的故乡, 但诗人还是尽情抒发了对故乡的赞美与歌颂。诗人摄取了故乡草原特有的景物来作为意象, 广袤的草原, 芳草离离;茫茫的大漠, 风沙呼啸;古老的歌谣, 颤音缭绕;奔涌的黄河, 层叠的阴山, 还有那骑马的英雄, 荣归故乡。这些意象大气磅礴, 与抒情对象相契合, 表现了席慕容作为成吉思汗子孙对美丽故乡的赞美和对祖先荣光的崇敬, 以及思归不得的悲哀。“我所拥有的, 只有那在我全身奔腾的古老民族的血脉。我只要一闭眼, 就仿佛看见那苍苍茫茫的大漠, 听见所有的河流从天山流下。而丛山黯暗, 那长城万里是怎么样地从我心中蜿蜒而过啊!”

文学席慕容的怀乡之痛并不仅仅是个人之痛, 而是整个蒙古民族都难以释怀的痛楚。多年的离乱, 使得很多蒙古人被迫背井离乡, 将祖先赖以生存的大好河山抛在身后。那些远离家园的流浪者只能把所有的伤痛都锁在心中, “用沉默的态度来维持一个流浪者最后的尊严”。受那些可以称得上是“最后的贵族”的父辈们的影响, 席慕容的乡愁情结中就更多了一种民族的失乡之痛、失根之痛。因此席慕容说:“在平日我也一直是以中国人自居的, 该气的、该恨的、该快乐的, 我有哪一点不是跟身边的中国人一样呢?只是, 让我对那遥远的家乡释怀, 却是一直无法做到的。并且在年龄日渐添增之后, 也逐渐发现了那是一处无法治愈的伤痛。流泪与疼痛, 是因为逐渐感觉到了, 即使是百般挽留, 属于那个古老民族的一些珍贵的特性依然在逐渐消失, 并且终于一去不回。”“热泪并不完全是因为个人的悲伤”, 席慕容背负着几十年来家国的沧桑, 其诗文中强烈的民族归属感、族群的流亡感是其他的台湾乡愁作家没有的。

心之所系, 情之所牵, 心结所在, 就是故乡。唱一曲献给故乡的乡愁之歌吧, 虽然惆怅, 但充满了渴望:“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月明之夜, 正是伤感之时, 而偏偏又有“故乡的歌”如笛声从明净的夜空缕缕传来, 遥远而清晰。思乡, 想象那从未见过的故乡, 却只能是“一种模糊的怅惘”。挥之不去, 挥之又来的乡愁, 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远鲜活, “永不老去”。像很多作家一样, 席慕容大量使用了“月”这一意象来抒发乡愁。其它如“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 “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 “于是/月亮出来的时候/只好揣想你/微笑的模样/却绝不敢绝不敢/揣想它如何照我/塞外家乡”, 充分体现了“月是故乡明”这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

所幸, 命运似乎也很眷顾席慕容, 1989年, 她终于回到大陆探望故乡了。多少次梦回故土, 而梦想成真时, 情难自禁, 她说:“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她去看望了父亲与母亲的家乡, 心灵的震撼使她的创作生命呈现了质的超越。她说:“我原来以为, 也许生活能如一条河流, 尽管曲折, 还是可以迂迂回回地流下去。但是, 1989年夏天, 初见蒙古高原, 我心中多年维持的平衡又被推翻了。生命果真如一条河流, 如今终于来到了我的出海口, 眼前烟波浩瀚, 无边无际, 还无从辨识方向, 只有血脉深处那强烈的呼唤在引导着我。初识高原故土, 想要去探寻想要去了解的渴望令我沸腾。”

席慕容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诗人, 在抒写“乡愁”这一共同的母题时, 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民族、家庭的历史相连在一起, 这就使她的乡愁诗不仅仅是单纯的乡愁的抒发, 而且包孕着历史的沧桑感与文化的大乡愁意识。

参考文献

[1]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台湾文学部分) [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7:68-72.

[2]席慕容.我的家乡在高原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36-38.

论席慕蓉乡愁的视觉美 第4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本无形,经作者之手却成了具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格别具的画作:色彩方面,色调朦胧,月亮和雾营造出忧伤的氛围;意象方面,笛、月亮、雾、树等具象的出场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悠扬的笛声唤起人的幻想:漂泊在外,每当月亮由缺到盈、由昏暗到明亮时,便想起遥远的故乡,于是,拿起笛子,吹一曲略显伤感的曲子。时光荏苒,对故乡的回忆日渐模糊;而对故乡的思念,却像没有年轮的树,并不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淡变弱。此时的构图和节奏构成内在的和谐。诗人用“月亮”“怅惘”点明主题“乡愁”,放在诗的前四行,迸发出诗歌的感染力。随后,诗行变短,速度放缓,犹如乡愁值得沉吟和回味。同时,“故乡的歌是……故乡的面貌却是……乡愁是……”的排列,不仅有助于情感的升华,而且让读者描绘出自己家乡的模样,产生共鸣。诗歌主题的图像化使抽象的情感变为具体的图画。

席慕蓉的乡愁代表了台湾地区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而作为蒙古族成员,她的乡愁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物、文化历史、边塞风光相联系。其作品是“从其画境与浑圆的构图中,展现她内心的愿望,有些甚至是内心生活的告白”。如果说《乡愁》是南国小桥流水般的娇弱柔情,那么,《出塞曲》就是典型的蒙古民族的粗犷豪放: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从行列美来看,作者依旧采取先短后长的创作模式,娓娓道来对家乡的思念。从绘画美来说,前两节多在铺陈,最后一展塞外的秀美风光:草原、大漠、黄河、阴山、英雄、骏马,色彩多样。从形象美来看,诗人对出塞的着墨不多,带着哼唱向读者展现了出塞的雄壮和激昂,人们仿佛置身疆场,高唱《出塞曲》,荣归故里。台湾的美是柔的,春暖花开,婉转绵柔,莺歌燕语;塞外的美是刚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道西风瘦马般苍茫。人常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借一曲《出塞曲》聊以慰藉,一抒胸怀。音调绵长,意蕴深远,那是祖先血泪与荣耀交织的历史!

席慕蓉作为著名的当代诗人,创作无数,其中,尤以“乡愁诗”见长。这与她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绘画出身的她在创作诗歌时无疑受到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因素的影响。她能够从视觉美的角度出发,进而挖掘乡愁诗中的“行列美”“绘画美”和“形象美”,从而使得乡愁诗作的高度得以进一步升华。

(选自2015年第11期《青年文学家》,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席慕蓉的诗,不少同学都很喜欢。你细细品味过其中的韵味吗?“行列美”“绘画美”和“形象美”,这些通常只在绘画作品中才被强调的因素出现在她的诗歌中,使她的诗作带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特别美感。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看看还能有哪些发现与收获?

读有所思

1.你如何理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句话?

席慕容乡愁诗中常见意象赏析 第5篇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102班

林茜

1021110204

摘要:“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①,发出这样一声沉重叹息的席慕蓉,把她的思乡愁绪融入了诗中,那短短的几句话,胜过千言万语的倾述,尤其是那些意象地运用,看似简单而又意韵深远,看似无心而又让人泪湿衣襟。每一处,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关键词:席慕容 乡愁诗 常见 意象 赏析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席慕蓉,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响当当的一位女性。她的妙笔下总能生出一股清雅,她的字语间又常有一丝愁绪。那样一丝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那样一种好像是渗入生活中渗入骨髓中一起笔就不由自主地溢出的思恋,便是她的思乡之情。一位来自察哈尔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一位蒙古族王族之后的伟大文学女性,一位如今居于海峡另一边——台湾的普通游子,一片对根满怀归情而又无可奈何的落叶„„“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发出这样一声沉重叹息的席慕蓉,把她的思乡愁绪融入了诗中,那短短的几句话,胜过千言万语的倾述,尤其是那些意象地运用,看似简单而又意韵深远,看似无心而又让人泪湿衣襟。每一处,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黄河”“长城”长万里

黄河,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城,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象征。提及黄河、长城,便是代表着中国;提及中国,便不得不提长城与黄河。正是因此,长城、黄河也是很多游子梦中的思念,黄河的水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长城的砖砌成了他们的风骨。席慕蓉也不例外。她思的“大乡”是祖国,“小乡”是祖籍故乡。

①:出自席慕蓉诗《风沙狂》。

那一首感情真挚,意境悠远,我们从小学就能背下的《长城谣》中,席慕蓉炽热的思乡情触动我们的心。“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长城,这个中华民族的象征性建筑,在席慕蓉的心里,是怎样的神圣与厚重,对它的感情又是如此复杂和深沉,以至无法轻易唱出,以至不敢随意描述。“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长城,再加上黄河,双重的思念,双倍的爱戴,这样的两个华夏儿女耳熟能详的意象,如此普通,却也是最真挚的。

席慕蓉的乡愁诗中,不仅仅是在《长城谣》中有黄河与长城的英姿。龙的传人们胸怀故乡,总是不能绕过长城与黄河这两条美丽的羁绊。那首如今已被编成曲目的苍凉又不失雄劲的《出塞曲》中,也写道“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谁说出塞歌的调子都太悲凉”,故乡的天空永远是最美的,哪怕是被乌云覆盖的时候,故乡的土地永远是最香的,哪怕有狂风卷起的泥沙。因为是只有长城外才有的香,因为是故乡,苍凉的景致也是最美的,悲凉的曲调也是最温馨的。

“月亮”“笛”声梦里起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①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苏轼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③„„从很久以前,月亮和思乡便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直延续到今,月亮甚至成了思乡的代名词。在中秋的晚上,那轮满满的银月,足够煽起所有游子的归情,此后不管是新月满月,那丝情绪再也剪不断。

席慕蓉那首著名的《乡愁》中写到“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笛声总是悠扬,但又总是含着忧伤,故乡的歌,于席慕蓉而言,也是这样。晚上万籁俱寂之时,仰望那一轮银月,好像听到了故乡的歌,像笛声般萦绕耳际,感觉到了心底的思绪,像愁云般覆上心头。这一句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里的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不错,这样一首《折柳》笛声,是萦绕在席慕蓉心中不消的乡音。

①:出自李白诗《静夜思》。②:出自杜甫诗《月夜忆舍弟》。

③:出自苏轼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隐痛》中“月亮出来的时候/只好揣想你/微笑的模样/却绝不敢/绝不敢/揣想/它/如何照我/塞外家乡”;《命运》中“海月深深/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长城谣》中“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 „„月亮,已经深深映入席慕蓉思乡的心,而又反映在她的乡愁诗中。

“塞外”“风沙”“芳草”萋

塞外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称塞北。席慕蓉是蒙古族的,祖籍在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她的故乡是名符其实的塞外。因此,塞外在她的诗中也是常常可见的。1989年蒙古之行之前席慕蓉一直都是活在父母的乡愁里,她对塞外家乡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述说或是从古今图书,而想到塞外,“风沙”与“芳草”便也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从古自今塞外是无数文人墨客的宠儿,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中,“塞外”“风沙”“芳草”很自然地被联系至一起,席慕蓉也不例外。

“我迷失在灰黯的弄巷里/而塞外/正芳草离离”; ①风沙起时/乡心就起/风沙落时/乡心却无处停息②”„春天会想起,故乡的芳草是否变绿;夏天的时候会惦念,故乡的麦穗是否长青;秋天会挂念,故乡的树是否叶落;冬天的时候会自言,故乡的雪是否依然落满屋檐?一年四季,游子的思乡会变幻,却无消减。席慕蓉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西欧,不管是风沙起的时节还是在风沙落的时节,总也不能绕过的,是对家乡的联想。“塞外”的“风沙”、“芳草”也是她乡愁的深深寄托。

“关山”“阴山”把“马”骑

关山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扼陕甘交通的要道,阴山,我们更是从小便熟知它的名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③”。这两座山,也可以说是塞外风光的代名词,席慕蓉家乡的代名词,总能给人以很多幻想,诗人席慕蓉自然也对这两座山情有独钟。古时描写塞外的诗多写风景和战争,不管是风景中还是战争里,都不会少了马 ①:出自席慕蓉诗《命运》。②:出自席慕蓉诗《风沙狂》。

③:南北朝时期北朝鲜卑族民歌《敕勒川》。的身影,塞外是它奔驰的天地。把三者联系到一起,仅是想象,便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席慕蓉在《出塞曲》中写到:“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归故乡”,她的诗不仅清雅娟秀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豪迈苍凉的场景依然能刻画得让人如临其境,一幅英雄骑马荣归故里的景象在她笔下栩栩如生。在《命运》中她也写道:“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由此也可见,席慕蓉对草原的生活是向往的。“请让我与你们为侣/划遍长空/飞向那历历关山”①,那关山所在地,是诗人渴望的漂泊的终点,是诗人日思夜想的归宿——故乡。

席慕蓉《乡愁》写作背景 第6篇

背景: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后来赴台湾。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原文: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 第7篇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分享了《乡愁》席慕蓉的读书笔记,欢迎欣赏!

《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1 当风吹起,追求自由的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断绝了羁绊,在未知的世界中尽情的探索,忘记了远方的思念,忘记了故土的牵挂,似乎在这片新的天地中可以找到永久的寄托。然而,当暮色降临,夜空中没有了熟悉的星影,月光冷冷寂寂再也没有温暖,泪,无知无觉,悄然流下,在眼眶,在心田。

十几年的风雨拼搏,终于,在那一刻,熟悉的故土,眷恋的家人,再也无法成为羁绊,潇洒挥手,面朝夕阳,踏上远方征程,没有一丝留恋,不再顾及挽留的目光亲情,留于身后的只有柏油路上淡淡的斜影。

或许,就像那一颗颗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种子,在这片未知的新奇世界中,一切都可成为前进的理由,都可化为强而有力的脉动。无尽的好奇充斥于血液之中,仿佛般催生着四射的活力。这里,似乎就是我生命的全部,是我为之奋斗的一切,这里会有我的荣光,会有我的骄傲。

时间,真的流水般,白驹过隙的消散,不再是初来乍到,没有了原先的兴奋,短短的岁月消磨,突然间心中有了莫名的悸动,想要在夜风中狂奔,在月下嚎叫。

那夜,在冷寂月光的陪伴下,我走向了荒无人烟的丛林小道。

风,狂奔中,在耳畔呼啸——呜呜……,伴随心碎声,突然泪流满面,慢慢的缓行,任凭泪水肆虐,无意间静静的抬头,月,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那莫名的悸动,真的好熟悉,好熟悉——故乡的月,故乡的风。

仿佛一瞬间,回忆,蒙太奇的闪现,流水似的在脑海中流过,徒劳地双手掬起,却在指缝间流逝,默默的倚树而坐,任风呼啸,任月萦绕。

回忆,努力的回忆,淡淡的模糊影像,勾起的没有视觉,却是难得味觉,当风捐杂着草木的在鼻尖飘过,恍然间,久违的味道,深深刺激了味蕾。那是家的味道,家的芳香,强忍了眼际的泪,缓缓合眼,慢慢品味瞬间的感觉。刹那间,家,瞬间置身于以为原本早已淡忘的家中——那是门,厚重的门,缓缓打开,打开了外界的封闭,打开了心中的枷锁,走入短暂离别,却恍若隔世的家。手,慢慢的抚摸,家具的丝丝纹路,书桌上熟悉的刻印,阳台上那颗颗翠绿的植被。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都是那么的催人。

心际间,暖流淌过,恍然明白,家,就算风筝飞的再远,控线的手永远在那刻有羁绊的家中。

或许,追求自由的种子,不会永远的耐住寂寞,总有一天要展翅翱翔,想要冲破家的羁绊,然而,无论飞的多远、多高,总有一天会明白,家,是生命中永远的羁绊。

《乡愁》席慕蓉读书笔记2 席慕容《乡愁》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赏析二三事 第8篇

一、诗歌的真实性

李元洛先生说:“诗歌创作, 是最个性化最富于个人才气的事业, 它要表现诗人对于生活新鲜独特异于常人的艺术感觉和美学思考。”可见, 同一主题不同体裁的作品, 甚至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作品所呈现给读者的是新鲜、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就是诗人的个性所在。余光中的这首《乡愁》与诗人同一主题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诗歌的真实性。余光中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邮票是写实, 那时寄宿于学校, 离家十几里山路, 有时候周末没回家, 就写信与母亲联系”;[1]P78长大后余光中与范我存新婚不久就去了美国, 经常来往于美国与台湾之间;而“母亲的逝世使得北回归线成为余光中灵魂中一根最敏感的神经”。[2]这一切都是事实, 都是人生。虽说这是二十分钟写出来的诗, 诗人却酝酿了二十年。这首诗不仅仅是诗人二十年情感的沉淀, 更包含了诗人四十多年的人生故事, 这些就是围绕着余光中自己真实的四个人生阶段展开的。亲情、爱情、爱国情, 情感的真实坦露来自于诗人内心的剖白与人生经历的深思。正是因为这首诗是诗人真实的情感体验, 才使得这首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诗歌的古典与现代性

余光中在评论诗歌时说过:“一位当代诗人如能继承古典的大传统和‘五四’的小传统, 同时又能旁采域外的诗义传统, 他的自我诗教当较完整。”正如他所说, 余光中的诗便是融汇古今, 贯穿中西。他的作品无不体现着古典诗歌的韵味, 甚至“能用中国古典文学的标准来衡量新诗”。而这种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意象层面。

分析诗歌必然要分析诗歌的意象, 在这首诗中诗人就将思念浓缩成了一个个意象, 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其中“船”、“海”这两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就已经出现, 如:”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连余光中自己也说, 之所以采用船票不用机票是因为船票有古典诗歌的意味。而这两个意象传承到本首诗中则变化为“船票”、“海峡”, 这些是现代化的代表, 但含义仍与古代相近, 这既是传承又是创新。

三、诗歌的口语化

笔者赏析本首诗时特别注意到了“这头”、“那头”这几个字。众所周知, 原本“这”的读音是zhè, “那”的读音是nà。但是在听过所有的朗诵音频, 甚至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读《乡愁》后发现, 朗读者都将这两个字的读音处理成了“zhèi”、“nèi”。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在第1595页中为“这”字释义时, 特别提到:“在口语里, ‘这’单用或者后边直接跟名词时, 说zhè;‘这’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时, 常常说zhèi。以下【这程子】、【这个】、【这会儿】、【这些】、【这样】各条在口语里都常常说zhèi。”同样, 在908页为“那”字释义时, 也如是解释。“这头”“那头”自然也属以上情况。这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自然很容易触发所有敏感的心灵, 让愁绪直逼每一个有着离乡经历人的心头。

《乡愁》的巨大成功虽然使得余光中一下子家喻户晓, 却也遮盖了他身上其余的光芒。的确, 余老写诗近千首, 其中乡愁题材的占据了十分之一, 除了《乡愁》其他写乡愁的诗却成为了遗珠之作, 无人问津, 比如《当我死时》。此外, 除了余光中先生, 席慕容, 戴望舒也都有乡愁题材的佳作, 虽然在技术手法和表达效果上与《乡愁》相比稍有逊色, 但是笔者认为在文学评论中少不了“艺术容忍力”, 更少不了对比阅读的价值。所以笔者建议不管是在中小学教材中还是现代诗歌乡愁题材的范畴中, 可以打破“乡愁体”一家独大的局面, 百家争鸣。

摘要:《乡愁》已然成为“乡愁体”的最佳代表, 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笔者试从真实性、古典与现代性、口语化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解读《乡愁》成名的原因。与此同时, 呼吁多角度阅读, 展现艺术的包容性。

关键词:真实性,古典与现代性,口语化

参考文献

[1]古远清.《余光中评说五十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337, 78, 37, 26.

[2]陈君华.《望乡的牧神·余光中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1.76.

乡愁席慕容鉴赏 第9篇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鉴赏: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乡愁》《狂风沙》……22日晚的香港光华新闻文化中心里,诗人席慕容一首首诵读自己关于故乡的作品,时而哽咽。

这场以“诗歌中的乡愁”为名的“文人沙龙”,是她参加本届香港书展以来,第二次当众朗诵诗歌。对于诗歌写作,她认为,诗是有生命的,有时靠外貌,有时靠内心,有时则靠着笨拙的渴望。

作为席慕容多年诗歌创作的核心意象,“乡愁”更被频频提起。1943年出生于重庆的席慕容祖籍内蒙古,父母皆为蒙古族,草原文化对其写作和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沙龙现场,她展示着自己拍摄的一张张照片,从草原上的牧羊人和湿地,到草原沙漠中的湖泊,席慕容说,草原是我的故乡。

“我父亲不舍得回来,而我没有对草原的记忆。”席慕容回忆说,“所以我就回来帮父亲看。”46岁之前,她从未到过蒙古高原,而现在,她希望自己可以冬天时在台湾,夏天时回到故乡。

谈到儿女是否能明白自己的乡愁时,席慕容记得,此前完全不理解她情绪的女儿,在留学时听到蒙古音乐的唱片,会突然懂得妈妈为什么会流泪,“歌里的孤独和寂寞她明白了”。

乡愁朗诵席慕容 第10篇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乡愁朗诵吧!

乡愁朗诵席慕容

【诗歌全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席慕容《乡愁》课后问答 第11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问题:

1、诗歌第一节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2、这首诗的比喻有几种?有什么特色?

3、你如何理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句话?

答案1:

1、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营造了一个月光清冷充满着离愁别绪的意境。(因为笛声通常悠扬清远,给人以怀远的感觉)

2、有明喻、暗喻两种。通篇都借比喻来表达思乡之情。

3、有两层含义。一是说乡愁没有年轮,时时刻刻都有着乡愁;第二层是说,乡愁永不老去,一直将持续下去。

答案2:

1、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2、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乡愁席慕容阅读答案 第12篇

《乡愁》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乡愁》

仿写席慕容的乡愁 第13篇

原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仿写

故乡的雨是一帧流动的画

总是在租房的天花板打响

故乡的味道却是一股温馨的想念

像是梦中的栀子花香

半空之中漂浮

延伸阅读:席慕容,我心中最美的诗人

我常揣想,席慕容,她究竟是怎样的一名女子?诗歌,书画,散文,信手而来,她把人生最动人的东西都演绎的那么唯美。特别是她的诗歌,陪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伴我走过了一段又一段风雨路历程,触动了我心灵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席慕容,是我心中最美的诗人!

在那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那一棵开花的树》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自己又何尝不想也化作一棵树,长在心上人必经的路旁,开满企盼的鲜花,请他走近细听我等待的热情。然而,情难舍,人难留,而当他终于无视地走过,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而是我凋零的心啊!哪个怀春的少女没有偷偷写过爱情诗呢?可只有人家席慕容才能把爱情诠释得这么美,这么真,这么深,这么切,这么痛!淋漓尽致,无与伦比!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誓言可以修改/假如你我的相遇,可以重新安排/那么,生活就会比较容易/假如,一天/我终于能将你忘记/然而,这不是随便传说的故事/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然后将你将你一笔抹去 。” 席慕容的《错误》写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痛苦和无奈!相爱不如不爱,不爱却又偏偏相爱,偏偏相爱却又不能相爱!又无法找出原稿将你一笔抹去,怎不令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既然不能相爱,那就把爱深藏在心底吧,“ 可是不眠的夜/仍然太长 /而早生的.白发/又泄露了我的悲伤”!星转斗移,物是人非,你的无情让人心寒,一曲《悲歌》更是痴心人无声的控诉:“今生 将不再见你/只为 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 只是些沧桑的日月和流年”。

时光的流水缓缓地地滑过,多愁善感的诗人席慕容不由得发出了这样深深的感慨:“我可以锁住笔 为什么/却锁不住爱和忧伤/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零/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但诗人又是豁达和睿智的,她深深地明白:“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地复原/ 世界 仍然是一个/温柔的等待着我成熟的果园/ 天 这样蓝/树这样绿/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安宁和美丽 ”……优美空灵的语言是席慕容美丽的外衣,而豁达深邃的思想又是席慕容闪光的灵魂,浪漫忧伤,又带着些许禅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梦如幻,令人如醉如痴……席慕容骨子深处散发的睿智与深情让她的诗歌充满了感恩与灵性,生活中小小的细节总能触动她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诗化成一节音符,灵性成一段文字,如清歌一曲,弹着清丽的旋律,闪着耀眼的波光,带着对爱情的追求、年华的惆怅和绵绵的清愁,流淌到你我的心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席慕容有关“乡情,乡思,乡愁”的诗歌写得也不少,而且情难自抑,犹如悬崖瀑布,奔腾飞跃,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无论身在何处,每每走进这类诗歌,心中珍藏的那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都可谓一泻千里,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一首《乡愁》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在心头萦绕:“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爱情,人生,乡愁,是席慕容诗歌永恒的主题,因为“我知道凡是美丽的总不肯/也不会为我停留/所以我把我的爱情和忧伤挂在墙上展览 / 并且出售”。写诗,是席慕容最美的表达方式,她告诉我们:“若你忽然问我/为什么要写诗/为什么不去做些别的有用的事/那么 我也不知道/ 该怎样回答/我如金匠 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 薄如蝉翼的金饰/不知道这样努力地/ 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 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 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席慕容《诗的价值》诠释的不仅是一位诗人的心声,更表达了她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上一篇:野风车小学的优秀读书心得下一篇:莆田市房地产管理中心秀屿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