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优美散文范文

2024-07-03

爬山优美散文范文(精选10篇)

爬山优美散文 第1篇

气喘嘘嘘,口干舌燥,满身臭汗,我爬到了山顶。春天来了,山脚下哗哗的小溪旁开满了黄色的小花,踏着石头我越过小溪。或许是我选择的山本身就比较陡或许是我选择的位置不对,一路上,除了在半山腰遇到一条小路,再也没什么路了。山下已到春天,可山上还满是干草枯树,不过这些树帮了不少忙。没有其他想法,只是往上。由于鞋比较滑,再加上全是干土,有的石块上还有青苔,所以爬起来挺困难,有几次差点没摔倒,我只有抓着树干或突起的石头。我爬过,身后传来土和小石块滚下山的哗啦声,还有树枝折断的喀嚓声。脸一次次**树枝划过,手也被树上的刺刺破了,幸好刺小无碍。偶尔停下来往下看,下面的一切都小了许多。不知什么时候我手里多了个带杈的木棍,它也帮了我不少的忙。一个人安静的坐在山顶上,微风吹着,干树叶哗啦啦响,听着周围的鸟鸣,山下此起彼伏的鸡鸣,还有奇怪的可能是训牲口的老人的大吼声,以及不时传来的长长的汽车鸣笛,看着山下的房子,小溪,周围干枯的树,对面的山,想起来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廷山”。我为何要爬山?我问自己。或许只是想,或许只是体验,或许我在寻找什么。想起手里的棍,决定带着木棍做纪念。后面有座山,比我刚爬上的这座高,我决定爬上去。

突然刮起了大风,大片的干树叶扑面而来,一会儿的功夫风停了,或许山风就是如此,来去自由,无拘无束,来无因,去无由。

送走山风,我接着爬。这山还是有人上来过的,因为有明显的走过的痕迹。刚爬一会,想起棍子落下面了,只好再下去。往下一看,这可怎么下啊,第一次有些害怕,因为看不见下面的路,再加上脚下滑,感觉下要比上难多了,要是下不去了,那可就坏了,不禁担心起来。管呢,说不定另一边好下呢,我慢慢下去,取回木棍,继续往上爬。这回我注意到几块大石头,平平的,我都想上去躺会。但是,我没有,我不应该停下。还算顺利,我又一次到了山顶。果然,山的另一边要缓多了,还有宛延曲折的路直通山下,我舒了一口气。在这里,我正面就是小镇,镇子显的那么小,只是几堆火柴盒。远处是连绵的山,镇子,山峰,都朦胧在烟雾中,显的虚无飘渺。我为何要爬山?这个问题一直都在困惑我。或许是为了看到些不同的东西,或许是为了看的更远,或许是为了短暂的解脱和放松,我喜欢这种感觉。在我看来,爬山跟人生有着很多的相似,很多东西有内在的本质的共同之处。发现后面还有更高的,不爬了,量力而行。下山了,木棍又帮了我大忙,脚下滑,就弓着身子,用棍子撑着,把力量要到棍上就好多了,快到山下时,棍子喀嚓一下折断了,但我没有扔掉,我不应该扔掉。又回到山下,稍微回想一下整个爬山过程,沿着小溪,踏上归程。

我为什么要爬山?爬的再高,终究也要回到起点。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一个人明知道自己早晚要离开这个世界仍然努力工作、学习的原因是一样的。就像人们对在困难时帮助过自己陪伴过自己的人念念不忘一样,我不愿把已经折断的木棍扔掉;就像人们不愿在达到目标前停歇一样,我不愿躺在大石头上休息,等等很多共同点。但是这个问题也同样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说,是一种,做事之前潜意识里认为做比不做要正确,要有收获,这场没有裁判,没法量化,对错只在人心;有人说,是一种投资,每个人最公平的东西是时间,这就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投到哪方面就会有哪方面的收获,而收获的是什么呢,比方说,挣了很多钱,很高兴,那收获是钱还是高兴呢?我想更多还是高兴吧,钱有什么意义啊,是钱给了一种满足感,使我高兴了,所以如果能做到没钱也高兴就好了,可惜做不到;有人说,是一种体验,就像爬山,爬过了,该高兴的高兴了,该感叹的感叹了,那还剩下什么,也就体验吧,脑子里有这事,长了点见识,如此而已。总结这三种想法得到的是什么呢?

爬山优美散文 第2篇

如今爬山已成为时尚,哪怕是爬得腰酸腿痛,哪怕时有惊吓,仍挡不住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欲望。家乡的山,多是石山,那石头硬,据说是花岗岩,这才有了后来清江梯级开发的基础。有的石头已经沉寂了千年,或许还将无休止地埋没;有的石头经过岁月的磨砺,风吹日晒,剥蚀了,风化成了滋润万物的土壤;有的砌在了路上,做了垫脚石;有的被开凿了,做了建筑材料;有的刻成了雕塑,成了文化符号。

我从小在山中长大,小时要帮家人做些家务,经常上山,不是割草砍柴,就是刨药材打荆条,可没有那个闲工夫和雅兴登高游玩。上山的时候不算什么,下山的时候要背着百十来斤沉重的柴草,累是自然的,但也没有像现在纯粹的游玩那么辛苦。

上小学时爬一座山,上初中爬两座山。记得上初中的路途中有一位老乡养了一条恶狗,离它有几百米就开始叫了。有一次路过,它还追了我半里路,其实我也没拿它主人家的什么东西。那时的狗与现在的好像狗不一样,那时的狗敬业,而现在的狗是玩物,没有管家的责任,你就是走到主人的家里它也懒得叫几声。因为受吓,后来才和同学一起上学。上初中是寄学,星期五才能回家,吸引人的是亲情,还有美食,不高兴的是又要挑水了。挑水上山下山来回有三四里路,如遇上干旱还要排队才能取到水。因为缺水,也是一水多用,就是水中长了虫子也不愿丢弃。星期天下午返校,背上玉米面、红苕、咸菜,少量大米,偶尔从家中带点黄豆、猪肉和同学一起分享,那也是像过年一样,高兴的不得了。上初中时,我运气不太好,又遇上学校在山上办农场,因此爬山在我的记忆中特别深刻。

人到中年工作生活的压力小了,又有好友相邀,到泰山、华山等名山,故乡的大山小山也常去爬爬,乐趣不少,风景照片也可与好友分享。其实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当年的人,只心情不一样,当年是生活所迫,现在是休闲游玩。

今年春天,几个老同学相约,到老家的方山玩了一天。方山离的城区西30公里的一片石林,排列成队,错落有致,可谓千姿百态,有的如健笔凌云,青锋刺天;有的婀娜多姿,如少女含情脉脉;有的横刀立马,像披挂将军;有的像罗汉、玉蟒、走兽……其中最大的一座立于石林之中,好像又浮于石林之上。山顶方圆约60平方公里,四周悬崖峭壁,似刀削斧劈,只有东西一条小道可通上下,别无它路,且上下海拔相差一千多米。

走入上山的大门,一条通向山顶的陡峭石阶便呈现在眼前。有的是直接在悬崖上开凿的,有的是用条石铺砌;一边是怪石嶙峋的陡壁悬崖,一边是长满花草树木的深沟,沟中是流淌着泉水。它就是那些年代东西交住的官道。这条路不知走了多少人,也不知哪些地方的人从这里走过,留下的只有早已被脚板磨得光光的石梯。

上山的半路上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的石碑,不太清晰的文字,多少让人了解个大概。脚下踩着的石阶是当年县府募捐铺设的,从谷底一直延伸向上,向上,直到天柱山。那个年代,可算是功德无量了。如今山顶上还有一个村民小组,从祖上起就居住于此,二百多亩地,几十号人足可以自给有余,又有小径可通上下,而此路正在西边,正呼应了石碑上文字的记载。

在那上山的路边还有一土地庙,不是那庙特殊,是那副对联让人吃惊,“善�[此地心无愧,恶过其门胆自寒”,是不是先人们对那些不文明的行为一个警示,不得而知。

山顶是三座高130米的岩柱并峙,相距仅4米,形如三株巨笋,茁壮生长在天地之间。站立山门望去,岩笋似从天而降,又如破土而出。两座人造石桥,飞架三柱之间,桥缠笋,笋缠桥,像在峰顶摆下一个冲天石阵。

登顶的天梯十分陡峭,往上时在石柱的右侧,那弯弯曲曲、忽隐忽现的3000余步石阶,仿佛置身于摇摇晃晃的云中天梯上。每步石阶都只能搁下半只脚,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据传说,当年300石匠用了三年时间才凿通这条朝山之路。

在山顶上,还有一阴一阳的两口水井。相传当年修建时,正值冰冻季节,工匠们发现一块三尺见方的地方热气腾腾,深挖丈许,涌出清泉,遂成一井,井中不断冒出热气,寒冬不冻。相距数尺,再挖一井,每到冬季井内就冰冻寸余。这一阴一阳的水井也给这山平添了不少灵气。

站立在天柱顶峰极目远眺,晴日崇山峻岭尽收眼底,北可见长江浩浩东流,南可见清江蜿蜒而去;雾日则烟雨朦胧,红墙绿叶点缀其间,景象变化万千。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才知那山高;站在山顶上,才体会到众山小。

一年四季均可爬山,但各有风景特色。爬春天的山,草绿如茵,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展翅的雄鹰,奔放的.羊群,还有那在田园里耕耘的山民……如果不出去游玩,好像就没有拥有春天。白居易的“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爬夏天的山,虽然炎热,但野外一派生机,家花野花竟相开放,仍是吸引人的地方,爬的满脸汗水,衣服粘在身上,那汗滴偶尔还折射出亮光,一边享受路边的花草、树木、泥土特有的香味,一边感受生命的活力;爬秋天的山,渴了,喝一口泉水,累了,随手摘一粒野果,口齿生香,树树皆秋色;爬冬天的山,特别是漫大雪,高山田野洁白,飞瀑成冰瀑,树木成琼枝,唯美而浪漫。一说冬天,总是夹带着一丝寒意,如阳光照在身上,感到是多么温暖。

在爬山过程中,经受毅力、耐力、体力的考验,在经历困难、险境之后的胜境,让人心情愉悦、满足、兴奋,从中体会人生的妙处。那种山上的新鲜空气,山中小鸟的鸣叫,郁郁苍苍的植被,美丽的野花,让心灵变得纯净和自由,让人早就忘烦恼和忧愁、疲劳和艰辛。

散文的语言优美性 第3篇

不同的文字组合反映不同的表象系统, 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在读散文的时候要体会文章的优美感, 捕捉表象。比如《故都的秋》中文章没有运用生僻华丽的词汇, 也没有拗口的句式。文章一开篇就说“北国的秋, 却特别的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对故都秋的客观描述, 也显得作者的心境, 简洁而准确。又如读到故都的秋味的时候, 作者用了一个“尝”字精炼而含蓄的表现出作者对秋的情有独钟。在写到秋蝉的时候, 全段用了几个直接突出的悲凉的词——衰弱, 残, 啼, 嘶。这几个词给人就是一种声嘶力竭, 生命有盛到衰的凄惨之感。

本文在描写秋景的时候, 在细腻清新的叙写中充满了诗情画意, 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 琅琅上口。在描写庭院秋景时, 写到“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细数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长着几根稀稀疏疏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等。这些词语很容易在读者潜意识里在脑海里形成一副秋景图。在这一段中“很高很高”“碧绿”“细数”“漏”“静对”“蓝朵”“稀稀疏疏”“尖细且长”这些词语十分的优美, 拥有内在的美。在这样的词语中品味一种优美, 一种静, 一种清, 还在清静中蕴含这凄凉和悲哀在里面。在描写到天空的时候, 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在牵牛花的颜色选取上, 也选取了蓝, 百, 紫黑和淡红的一些冷色调, 更符合文中的“清”“静”“凄凉”的基调。同时语言上也更准确和精炼了。

又如在写到秋槐落蕊的时候, 他写到“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 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因为人不能听到花落的声音, 只能在清晨看到铺满地的花, 给人一种优雅的感受。“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那是一种听觉上的感受, 只能感觉到安静, 而“气味也没有”更是一种绝对的安逸。最后只能通过“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感知实物的存在。“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现实生活让作者痛苦不堪, “落寞”正是他情感的体现, 也表现出来他的细腻, 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感情的真实写照。

又如“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凉风, 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天又晴了, 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里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变情变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和秋的情调。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 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 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在破壁腰中, 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 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 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 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 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 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总之, 本文情意浓厚, 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 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

散文的语言是建构意象的基础, 也是作者思想感情表现的工具。 (《论散文》) 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 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 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 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 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因而, 语言优美使散文在反映生活和表现感情上更有自由更生动, 也使散文作品洋溢着特殊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 (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1]汪文顶:《怎样写散文》 (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8月)

[2]张炳隅:《文学鉴赏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2]张炳隅:《文学鉴赏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2001年第一期至第六期)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2001年第一期至第六期)

[4]《语文月刊》 (期刊2001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4]《语文月刊》 (期刊2001年第一期到第七期)

[5]王辽南:《散文的话语形态及其优化选择》[J];当代文坛;1995年04期[5]王辽南:《散文的话语形态及其优化选择》[J];当代文坛;1995年04期

[6]王聚敏:《再论“散文情感”——“大散文”情感批判》[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6]王聚敏:《再论“散文情感”——“大散文”情感批判》[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7]秦晋:《新散文现象和散文新观念》[J];文学评论;1993年01期[7]秦晋:《新散文现象和散文新观念》[J];文学评论;1993年01期

传递正能量的优美散文 第4篇

《散步》只有短短580字,写一家三代人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迟来的春天终于到来,“我”劝母亲趁天气好多出去走走,母亲接受了“我”的劝告,于是初春的一天我们一家三代人一起到田野去散步,一路上高兴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其乐融融。难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我”的妻子背上年幼的儿子。就是这么一次平常的散步,谱就了一曲真善美的赞歌。短文不仅熔铸了浓浓的亲情,歌颂了生命的意义,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符合时代的要求,传递了正能量。文中几处叙述和描写感人至深,并且饱含哲理。

《散步》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揭示了生命延续的道理,而且也表现了家庭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而“和谐”正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内容。家庭和美,社会和谐,乃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

《散步》的深刻意义还不仅于此。儒家经典《四书·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代先贤将这段话概括为“修齐治平”四字。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修身齐家”的榜样。他是一家的核心,是家中的顶梁柱,担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儿女的责任。由于有他,这个家才母慈子孝,夫妻和睦,小儿天真可爱,全家其乐融融。如果全社会人人都像他一样,何愁不国家大治,天下太平?

《散步》也是一篇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这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文章写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里散步踏青,必然要对初春田野的景色进行一定的描写。但文章对颇有诗情画意的景物的描写仅有寥寥几笔:“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着重的只是“随意铺着”的“新绿”和水田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并由此引发哲理性的思考:“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的确,生命是顽强的,但人的生命和植物的生命不同。植物的荣枯可以周而复始,正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人的生命却不能长生不老,也不能返老还童,所以作者将笔墨更多的用在生命的新老传承上。关于景物,作者还通过“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过同样精炼的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分明就是一幅春天的画卷,明媚的春景愉悦着母亲,儿子的孝心温暖着母亲,无边的春色弥漫在祖孙三代的心中……。

爬山优美散文 第5篇

适逢五一小长假,小飞和妻子一番商量,决定带父母去当地一座显赫的寺庙游玩。76岁的母亲,尽管平日里这病那病缠身,但丝毫不影响她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父亲虽大不过三四岁,但身体明显弱了许多,瘦骨嶙峋,腰弯背驼,走不了几步就体力不支。最终,还是拗不过父亲,只有母亲愿前往。

寺庙位于一座高大的山头,海拔1500米左右。远望去,宛如山尖扣着一顶金色的帽子。除此而外,漫山遍野苍松翠柏覆盖着,看不到一处裸露的山体。小飞好不容易在山脚找到一处停车点,众人下车。母亲在路边买了一炷香,坚持要自己拿着上山。

上山的路原本是一条羊肠小道,赶着下雨就是一路泥泞。前几年,景区拉来石料,将此改成一条石阶路,路面也拓宽了许多。两旁树木参天,绿荫如盖,时不时传来一两声鸟鸣,拾阶而上,倒是别有一番情趣。

小飞担心母亲走台阶吃力,于是刻意放缓步伐,谁知母亲倒跑到他前面。只见她弯着腰低着头,目不斜视,将那炷香夹在腋下,两手拄到膝盖上,“咯噔咯噔”已攀爬了好几个台阶。周围人甚是诧异地望着身边走过的这位头发花白个子矮小的老者,那一刻,小飞心里美滋滋的。

过了许久,转过几个弯,眼前还是望不到头的石阶。母亲显然有些累了,额头沁出一层细汗,小飞赶忙递过去纸巾。可母亲还是决定用衣袖拭汗。妻子见状,让母亲休息一会再走。“是不是快到了?”母亲又问。“快了!”小飞善意地撒着谎。“要不我背着您走一段?”“菩萨保佑,我能走动!你背着我,还不让人笑话死啦!”母亲嗔怪道。小飞懂得母亲的要强,不让背的话,那就绝无可能成功。

缓了没几分钟,母亲执意继续前行。还是那种特有的姿势,认认真真往上攀登,只是速度大不如前。手里那炷香随着她一路高升。

终于,爬完了最后一道台阶来到了山顶。脚下一下子平坦起来,步履自然轻松许多,母亲长吁一口气。此时,头顶飘来一块乌云,人被罩在一片深色影子里,顿觉凉爽了许多。

这处寺庙的大殿修建在主峰之上。殿宇高大恢宏,殿前巨大的香炉里香火旺盛,殿内端坐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塑像。众香客依次匍匐在神像脚下,虔诚地拜了三拜,随后起身向功德箱内投下一些钱币,也有人从随身的口袋内掏出一些干果、食品供奉在桌案上。小飞母亲身形小,很快挤到蒲团前,跪下磕了三个响头。布施过后,从小飞手里接过一个大苹果放在供桌上,随手从供桌上拿了一节麻花,要带回去给小飞父亲吃。据说,这供过神仙的东西,吃了会送健康、保平安,带来好运的。

可就在这时,端坐供桌旁一个尼姑打扮的年轻女子突然起身,满脸愠色,一把从母亲手里夺走麻花。母亲不及反应,一下子愣怔在那里。周围的善男信女纷纷投来惊异的目光。小飞见状,立马讨要说法。尼姑打扮的年轻女子冷冷解释道:“拿供奉菩萨的供品即视为盗抢!”“那别的香客怎么手上有供品呢?”小飞追问。“那是经我们之手给的,就没事。你们自己来拿即为盗抢。”女子面无表情一字一顿道。“我们不懂此规,可我知道菩萨心肠,不至于像你说得这么刻毒吧!”旁边熙攘的人流似乎停滞下来。妻子不知啥时冲了过来,涨红着脸不断阻挡小飞再说下去。

出了大殿,天空竟下起阵雨。小飞只好和母亲在檐下避雨。母亲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句话不说看着远处。忽然,母亲似乎想起了什么,急急在裤兜里摸来摸去。“咦,你给的那20元钱咋就不见了呢?”母亲掏出裹钱的手绢,翻来翻去,就是不见那张钞票。“你是不是投进功德箱啦?”“没有啊,刚才我投的是你媳妇给我的几块硬币呀。”母亲边翻找边呢喃。小飞知道此刻劝也是劝不住的,就不再说什么。妻子闻听后,宽慰母亲说那钱权当布施了,又塞给母亲一些硬币。

雨停之后,众人走出避雨处正欲前行,谁知阵雨又杀了个回马枪。这次似乎下得更大更猛,气温骤降。小飞冷得差点打起哆嗦来,母亲却不以为然。期间,叮叮咣咣竟下了会儿冰雹,绿豆大小,星星点点散落在雨水当中。母亲口中不知念叨什么,似乎在祈求上天别再下冰雹。等太阳再度露头,气温立刻回升。

山上的庙宇众多,每处皆是不同的神仙塑像。小飞母亲只要见着塑像不问西东纳头便拜。小飞发现,虔心礼佛的人当中居然有很多年轻人,他们的仪式感相当强。而自己一人却像根电线杆杵在那里看东看西,浑身竟不自在起来。

老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原路返回时,小飞出了可不止一身汗啊,因为他必须搀着母亲下台阶。上台阶要是摔倒那只倒在原地,而下台阶要是摔倒,那可能就会滚下山去。然而母亲并不喜欢被人搀扶,起初老让小飞松手。她低下头,左腿先迈下,等右脚跟下来并齐,再迈左脚下一个台阶,如此往复,大不如上山时给力。后来,下台阶多了,她也不再拒绝小飞搀扶,就那样一走一顿往山下去。小飞紧随其右,衣背湿透了又被风干,一路惶恐,不敢有丝毫懈怠。期间,擦肩而过的一对年轻人小声嘀咕,“这位老人年纪这么大,应该是儿子背上山去的!”还有一位迎面走来的中年人,冲小飞母子直挑大拇指。走走停停中,母亲的话匣子也打开了,给这个路人说一句,给那个路人搭个腔,众人皆是高兴地回应着她。山林回荡着母亲爽朗的笑声。

第二日,小飞打回电话,母亲话语中不无兴奋,只说大腿肌肉有些酸痛,膝关节并无异样,也没有困乏地要睡上三天三夜的感觉,还照样给父亲做饭,陪邻里闲聊。“有神仙保佑我,精神得很着哩!”

此刻,小飞倒是后怕不已,母亲虽不服老,可万一在上下山途中有个闪失,那后果真不敢想象啊!但转念又想,不让年迈的父母出门,让其长年厮守柴门,终老于床榻,就孝顺吗?不,父母再老也需要有眼界,否则,何谈生活质量?闭塞与孤独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孝。

(本文为“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征文大赛参赛文章)

爬山随感散文 第6篇

前天晚上同学给我在网上留言,说好久没去爬山了,约了几个同学准备周日去爬山。

是呀,差不多有四个多月没去了吧,一个冬天就畏缩在家里,仿佛把整个人都禁锢了,天气已渐渐转暖,是该走出去透透气,放松一下心情了,可能是因为兴奋昨晚三点多醒后就没再入睡,七点差一刻钟起床洗涑完毕,一看时间还早,给老公炒好了鸡蛋饭,泡了一杯红枣菊花茶装入包中,八点过五分准时从家出发,在市场买了五杯酸奶,匆匆赶往车站,同学约的时间是八点半在长江大桥下见。

呵呵!自从上次同事批评我不守时后,我也好好的反省了,我现在时间观念很强哦,说几点钟到就几点到,等我赶去,一个人影也没见到,不过情有可原,她们比我住的要远一些,站在江边等人也不是滋味哦,虽然是春天了,可是冷冷的江风会时不时的拍打着脸颊及双腿,因为是去爬山,所以穿的比较单薄,站在那儿不由的让人瑟瑟发抖,抬头看看天空,又是一片灰蒙蒙的,太阳仿佛使劲了全身力气也没拨开云雾,迟迟没露出笑脸来,此时的`江面雾气腾腾,但江水依然是清澈碧绿,不远处一艘游船缓缓行驶而来,(因为是上水,游船行驶的很慢)今天比较幸运,平时很少见到这种大型的游船,货船比较多。

桥下有一群中老年人在锻炼身体,有打太极拳的,有跳民族舞的,有跳交谊舞的,有跳恰恰舞的,有打羽毛球的,如果你不仔细瞧,似乎看不出她们的年龄,从她们身上无处不散发出青春的活力及蓬勃向上的精神,这种活力与精神也深深地感染着我,忽然背后传来同学的笑声打破我了此时的思绪,不知不觉我已等了她们差不多二十分钟,见面后我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离上次见面才一个多月呢,一路上充满着欢声笑语,我们的心情丝毫没受到这阴霾天气的影响。

著名爬山游记散文 第7篇

兹光阁墨柱青瓦,其重檐式建筑更彰显出中国古建筑独有的神韵,正门的匾额题有“兹光阁”三字,字体大气而端庄,仔细一看,竟是董必武所题。立于兹光阁前向上仰望,只见其身后山峰直入云霄,而苍松翠柏更立险峰之上,宛如一副浑然天成的水墨画直铺于眼前,正当我沉醉此间时,导游唤我们出发了,我们要由此乘玉屏索道,去玉屏楼看黄山奇松之首—迎客松。

在阵阵的轰鸣声,缆车徐徐开动,车窗外景色多彩秀丽,山势陡峭而崎岖,林木葱郁而挺拔,真是“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奥地利进口的缆车速度很快,根没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去远眺那些无限美好的风光,不过只十几分钟玉屏楼就在我们眼前了。

走下缆车我们就感到阵阵凉意,山间薄雾蒙蒙,忽见不远外有一巨石宛如大象昴首望天,大气天成,石象前面的迎客松,笼罩在空蒙的山雾中,如身着轻纱的仕女,玉手轻扬,注视着大好河山,于婷婷玉立间尽显其美丽与端庄。诗云:“美目盼兮,巧笑靓兮”我想她一定是在经历了千年风雨,看遍春花秋月之后,才能有此般的淡定与从容。忽然雾散了,人们大声叫了起来,迎客松自云雾中走出,如美人轻撩面纱一般摄人心魄,清秀而温婉,热情而真挚。迎客松周围的石崖上有许多石刻,记得其中一副刻得是“岱宗逊色”,夫岱宗者,泰山也,余以为黄山之美在景色秀丽,东岳之尊在历史厚重,实不可相提并论。

导游又在唤我们了,原来是要带领我们向莲花峰进发,莲花峰海拔1864。8米,拔地摩天,险峭雄奇,而且还经过异常艰险的百步云梯,听过导游的介绍,有人不禁切切私语,萌生退意。余淡然一笑,快步向前,不一会就有人跟了上来,此时行动就是最好的动员,正所谓“乱云飞渡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

在我腿微微发酸的时候,我们进抵百步云梯,雾寒风急赶紧取出背包中的衣物穿上,环顾四周,真是景如其名,百步云梯高耸入云,两侧万丈深渊,是登莲花峰最险的一段狭长山道。望着升腾的云雾,忽感腹中饥饿,拿出干粮,胡乱吃了几口,顿觉豪气丛生。我抬头仰望前方的石阶,陡峭异常,几近垂直,狭窄得只容一人通过,手脚并用艰难而上,爬行过半,竟飘起雪花片片,大家进退不得,队伍停在半空,吾人心中胆气顿生,大吼一声“兄弟们上啊!”,一行人等奋力向前冲过云梯天险。狭路相逢,勇者胜,登山如此,人生亦如此。

穿过窄窄的一线天,再向上走不远,见一圆形石碑,上书“黄山莲花峰高程1864。8米”我们终于登上莲花之颠了。立于山颠,方知夫子当年“一览众山小”是何等的豪迈情怀。

“再不下山,就到不了光明顶了”在导游的呼唤中声,我们下山向光明顶进发,“光明顶不是明教总坛吗,原来在这!”有人恍然大悟道“明教的总坛光明顶在昆仑山,那是金庸杜撰的”有学识渊博者更正道。一路上迤逦而行,低头看路,抬头看雾,两边看树,途中有一亭,古朴而雅致,在此小憩只觉人在画中,画中在心中。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抵达光明顶。漫步在云蒸霞蔚、烟岚缥缈之中,吾等云云众生好似飞升于琼楼玉宇之间,夜宿光明顶,一夜无眠。

在一片嘈杂声中,我走出光明顶山庄向炼丹台走去,还好人不是很多,我立于台上只见东方一缕红光现于天边。山谷中有大团的云雾飞过,霞光尽染于云雾之上,紫色的云雾如身穿纱衣仙女,飘飞于天上人间。突然,人群骚动起来,原来东方破晓,幽暗的晨光转瞬间即逝,无论是峰峦、松柏、还是游人的身上都披上了万道霞光,人们大声欢呼着,声震云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时此刻唯有润公大气磅礴的诗词才能诠释人们的心情。

领略了前山的雄奇,更渴望尽睹后山的秀丽,于是我们向始信峰进发。山中林木郁郁葱葱,清晨的露珠在树叶上闪烁流动,清新而温润的空气氤氲于山谷之中。走出山谷,只见前方,一巨石硕大无比,浑然天成,直立于山颠,名曰飞来石,据说这就是《红楼梦》中幻化为通灵宝玉的顽石。既然宝玉源于此,那么化身黛玉绛朱草又在何方呢。

在西海宾馆的旁边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导游说这直升飞机的停机坪,为海主席巡幸黄山而专门兴建的,当年为了修这个停机坪几乎削平半个山头,其工程之浩大可见一斑。

既来之则安之。认清方向,我们朝始信峰进发!“到了始信峰,方信黄山天下奇”。“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沿路的黑虎松、连理松、竖琴松、探海松,形态各异,生动形象,更有许多无名松让我连连称奇。原来不过10分钟的路程,我们走了足40分钟,有太多的美景让我们驻足不前。

立于始信峰,我们登顶环顾,云海茫茫、险峻壮观。对面的石笋峰在雾气的笼罩下似一幅刚刚洇过的水墨山水,留张照片以作纪念吧,几张照片的功夫,那山水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雾越来越大了,我掉队了,只身继续前行。

黄山之处于迷雾,正如我之处于迷茫,在迷茫中我想看清方向终究是徒劳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前行,在行进的途中寻找方向,修正方向,终有云开雾散之时,我会看到属于我的风景。看来黄山真的很有灵性,与吾心有戚戚焉。

大运河的优美篇首(散文) 第8篇

人对什么都有探求之心,泰山极顶,长城龙头,黄河源地,天涯海角都已去过,大运河之首却成为一个焦渴的期待,那是久违的故乡吗?

正是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时节,出京城好远了,又出了通州好远,天地越见舒朗,直到再不见一座建筑,完全一片野旷天低的景象。

有雪纷纷扬起,温度更显低落,情绪却昂扬起来。浑茫间走下一个斜坡,再拐个弯,就看见了粉墙黛瓦。是的,这里该有一些房舍,这里该是多么繁闹的去处,茶肆酒楼客栈官署都会有。一排高树挤出了一条通道,落叶发出苍然的声响,车辚马萧一般。尽头一堵巨石,石上有字,再看一个牌坊,上书:漕运码头。是了。急走几步,不顾鞋子踩进水洼,眼前已然出现一条气宇轩昂的大河。禁不住喊出了声,那声音,连自己都吃惊,似乎在村口见到了倚望的亲人。我呆愣着,这就是大运河?那个京杭大运河的北首?

许多河流的源头,都是细水浅溪,就像一部交响的序曲,而后才渐入高潮。只有大运河首来得这么突然,横江断河一般,置你于无准备的惊叹之中。

河首像个大口,万里旷风都顺到了这里。水面蒸腾着雾气,像河在呼吸。大运河,你老有千岁,同自然的河流相比,却仍是一条年轻的河。你那么平静,平静得只有轻波微澜,越是如此,越显端肃。你那么宽阔,比我想象的宽多了。看不清你流去的地方,那里已烟锁雾罩。

漕运码头空无一人,干净得像一个封面,打开去看,却是山重水复、雄浑壮阔、帆樯林立、舳舻相接。身背肩扛的急步,浑浊嘶哑的呼喊,昂扬长啸的骡马,低陷沉转的车轮,泪眼彷徨的送别,白发苍然的祈望。一条大船刚刚离港,一批船舶又小心靠岸。漕运发达时,仅从天津每年过来的漕船就有两万艘,更别说还有商船。

大运河,一个运字,让水的实用功能活泛起来。运河不仅输去一条通衢大道,还输去了大河的文明之波,广袤的土地变得丰沃,并催发了农耕经济向商旅经济的转变,码头带动着一个个集镇和城市迅速膨胀。水道的开通已使直沽寨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天津卫”。运河沿岸呢?淮阴、镇江、常州、无锡无不得益大运河的润泽,还有苏州、嘉兴、杭州呢。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更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方。

70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运河的时候,不由得惊叹万分,并说:“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马可·波罗当时把浙江称为蛮子省,他没有想到,那个蛮子省,后来成了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说起来,应该庆幸一次次从皇宫里发出的疏浚运河的圣谕,不仅是从隋文帝开始,在他之前早已有过,隋炀帝之后更是接续不断。那些声音越过道道森严壁垒的高墙,低徊于运河之上。

运河的挖掘和整治,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无从知道那些群体中的普通姓名,但不妨碍对他们深怀敬意。从一条沟渠的初始,到千里通畅的结果,无疑见证了人类构筑文明的艰苦进程。声声号子里,多少生命在蠕动,他们淌洒着汗水和血水,也淌洒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奋争史,而最终,低沉的号子变成了水边清丽的歌声。

运河首先表现出了民族对自身环境的挑战,它是一种群体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价值取向和生命观念的飞升。正是运河的穿引,中国东西走向的水系有了横向交流,运河身上汇通了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和海河的血脉。一个数字难掩心中的自豪,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运河能与之比肩。

站立运河源首,想着她不同于其他河流的地方,她不跌宕,不凶猛,没有急流险滩、峡谷漩涡,她母亲般大气、淳厚、秀美、沉静。她比其他河流更善于接受和容纳,即使是很窄的河道,也能见到一支支首尾相接的船队往来穿梭,那种繁忙有序而无声,不会出现大惊小怪的声笛和躲闪。即使是目前,京杭运河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我知道,北京的很多河流都归入了大运河,这条人工开挖的河首先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城带来了好運,以至于不少帝王从这里一次次乘舟巡访。乾隆是在哪里下船的呢?“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这是乾隆登舟时的心情。李白早从白帝城出发,乾隆从北京而去,同是烟花三月,到了扬州也相差千年。不过李白站在运河边说了:“齐功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乾隆的毎次出行都有收获,不是考察的收获,就是私访的收获,或是文思的收获。乾隆十次到泰山,六次下江南,借助大运河,他走得比历代任何一个皇帝都勤。

不能简单说这些帝王都是游山玩水,包括隋炀帝在内,他们还是要做些事情的。出行起码比坐在金銮殿听汇报强,比在位48年有25年躲在深宫不理国事的朱翊钧强。也许杨广修好了运河,一激动排场搞过了头,史上这种一激动的事情不算少,因而杨广挖运河的功劳被骂名掩盖。皮日休倒是给了个公道话:“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过这样也好,提醒有些人做点事别忘乎所以。

大运河既已完成,就不是哪个人的了,而是整个中华甚至整个人类的。隋炀帝早已销声,乾隆帝也随波匿迹,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帝王更是淹没在浪沙之中。多少年后一声锤响,中国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看见了燃灯塔,它高高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凭着“一支塔影”,顶风沐雨的船工就知道通州河首到了,心境立时开阔起来。

在燃灯寺的外面,见有从运河挖出的巨木,那从南方运来的宫廷用品,不知哪一次事件,使它们水下沉睡400年。塔前还遇一老者,81了,十分健谈,他说中学就在运河边上的,前面坐的同学是刘绍棠。立时想起那个善写河淖的通州人,运河水波托举出多少人物?可是灿若星辰了。

将目光放远,运河不远处,还有一个同样由人工修造的工程——万里长城。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线条,长城和运河的一撇一捺,构成中华版图上的“人”字。是的,那是历史最能代表人类活动的标志。现在看来,长城的一撇,更多地成了观赏物,而京杭大运河,却是有力又有益的一捺。一防一疏,总是后者被视为经验。想起河首所在通州的名字,这名字那么名副其实。古时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通州,通州有着“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一通而百通,不说其他,光一条运河就够了。

雪花弥漫。大运河,久久看着你的时候,就感觉你身上有一种宗教色彩,原以为你很难抵达,真到了跟前又似乎在虚幻中,是因为心中久存的景仰吗?

想有一段清闲时日,乘一叶扁舟,慢慢地漂,慢慢地体验运河所带给的感知与兴奋。而后望着燃灯塔,在通州源首靠岸。

责任编辑 黑 丰

著名爬山游记散文 第9篇

我们早已在皖豫山庄预定了房间,放好了行李,热情好客的老板娘便拿过一张黄山导游图,详细介绍了黄山景点和登山路线,还建议我们利用下午时间去附近的翡翠谷游玩,听说此地是黄山第五绝,素有天下第一丽水之名,也是《藏龙卧虎》的拍摄取景地,于是都想去看看。

稍稍休息片刻,我们便沿着迂回的山路来到翡翠谷。却见佳木茏葱,花草葳蕤,四围皆为青山掩映,一路上树木撑起一片阴凉,把炎热的夏日挡在山外。走不多时,潺潺的流水声已近耳际,一股清流,状如白练,从山谷上面奔泻而下,于低洼处汇聚成池,池水清澈见底,翠绿无比,仿佛一块碧玉溶解在里面似的。此时阳光照过山峰的背影折射在池中,水波跃金,摇曳不定,形成五彩虹霓般回旋着的层层圈环,各种各式奇妙悦目的石卵,嵌在水底,如珍珠,如翡翠,如宝石,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彩池之名的由来。听说在这个山谷中,这样的彩池大大小小,数达百余。

赞叹之余,我们继续沿着山路向山谷深处进发,越往上走,水声越大,哗哗之声不绝于耳。行不多时眼前豁然一亮,闪出一块开阔的地方,里面矗立一块大石,上书黄色的三个大字“许愿石”,下面缠绕一条铁链,走近一看,铁链上全是大大小小的许愿锁。听人说翡翠谷又称情人谷,到这里许愿祈求冥冥中的一个缘分,是非常的灵验。友人不太相信这个,我还是合十作揖,默默许愿,自觉得灵验与否,另当别论,能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如此灵山秀水之地,还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过许愿石之后,山路忽然平坦起来,来到一地,不知何名,却有千百竿翠竹相迎,个个清脆欲滴,宛似一团绿云,遮天蔽日。人身处其中,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清凉的世界,这里没有鸟鸣,也无人语,唯有小溪水从林间潺湲而过,景色美丽极了,也清幽极了!听说《藏龙卧虎》影片中,李慕白和玉娇龙在竹梢打斗的场面便是取景于此,由此可见,导演李安选景的眼光真是高人一筹。剧中李慕白和玉娇龙施展轻功,挥舞宝剑,缠斗在万里竹海之上,犹如两只翩翩而舞的蝴蝶,唯美的画面倾倒了无数影迷。

越往上走,山路愈加陡峭,过了滴雨石,炼丹台,再往上,便无路可行,方知是来至峡谷的最深处。四周岩崖高耸入云,翠峰峥嵘,势如斧削,下面人仰首一望,就如坐井观天。崖上生长着无数小松树,有的斜身探水,有的依山傍石,有的金鸡独立,形态各异。仔细一看,石壁多处地方有水汩汩流出,方才明白山谷中的溪水都是由此汇聚而成。除溪流外,这山谷里巨石林立,奇形怪状,星罗棋布,叫人大开眼界。溪水之畔的一个空旷地方,镌刻了一个红色的大大的‘爱’字,许多游人都坐在这里合影留念。

爬山虎散文 第10篇

我望着“岭南天地”青砖屋角的一丛草陷入了沉思,那是一道多么亮丽的南国冬日的风景!

“爬山虎”!光名字就非常有气势。是一只常年奔跑在崎岖山路,不畏艰难,不惧磨难的活生生的老虎?不,是一丛非常惹眼的绿!虽然南国四季如春,但像今年的冬天,六十年一遇的大冷,很多植物都仿佛进入了冬眠:迎春的水仙迟迟不含苞,桃花也一朵朵紧绷着脸,想靠一束剑兰装点一下抹了冷色的节日,剑兰也躲躲闪闪,不肯笑开眉眼,只得在花枝的脖颈上吊上一只只人为的红包,串上一个个往日的小灯笼,增添点气氛。郁闷呀!

正是想节日过得欢闹一些,一家决定到佛山新开放的“岭南天地”走走,却没有想到,在冰冷的冬日,让我邂遇那美丽的爬山虎。

爬山虎,在生活中备受争议。赞它的,固然因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上攀登,无论长在峭石的缝隙,断崖的丛中,还是龟裂的壁墙,半圮的弃垒;无论是春和景明,莺歌燕舞,还是烈日酷暑,干涸煎熬,它都能自如面对。贬它的,却是因为它生长时,喜欢攀爬在别的东西上面,被认为是见风驶舵,没有脊梁。世间从来没有不被议论的人和事。把非议撇开,还“爬山虎”一个独立特行的形象。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任由别人说去!”

我看见的爬山虎,正按自己的`方式活着。它把头高高昂起,它把脊梁挺得直直,它一定想望着远方。远方的梦想也许在它心中蕴蓄了几世几年。是呀,这么弱小的身躯,怎么挨过风吹雨打;是呀,这么卑微的出身,如何得到别人的帮助?但,路,不是自己闯出来的吗?爬山虎,在屋角思考了无数个日夜,决定,从脚下起步!它想起了自己的同胞,有的被遗弃在荒野,但艰辛地从压迫中抬起头来了;有的被困在孤岭,但坚强地从寂寞里睁开了眼睛;有的被卷入岩缝,但暗暗使足铆劲,冒出来了。它不忘奋斗的时候,团结自己的姐妹。一支爬山虎,颤巍巍地爬上青墙,可能未必引起你关注,但几十支爬山虎一起爬上青墙,那就夺目了!看!它们平衡地排列着,高高低低,老老小小,仿佛由父母,携着家眷,一起演出,一起追逐梦想。它们共同构成的绿意,直逼你的眼球,仿佛可以渗进你的内心,让你平添一种温暖,一种希望,一种感怀,一种敬意!也许,此刻它尚感失落,怎样才能攀爬得更高,屹立山冈、墙头、峭壁,每天与太阳打个照面,与广阔的世界相拥,与时代的脚步齐拍?它被一种高崇的理想呼唤着,它忘记了长久的寂寞,艰辛的劳动,世人的白眼,它从午夜积蓄力量,它从自身找到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停止耕耘、探索,往上!往上!目标永远在前方!那是与天空靠近的地方,那是生命的终极目标。

我刹那被那一丛幽幽的绿感动了!人生中有多少未遂之愿,但只要能敞开自己的胸怀,张开自己的脚步,沿着自己生命的足迹走下去,总会有让人惊鸿一瞥的震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爬山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父爱 优美散文05-18

暖春优美散文05-25

宁静优美散文06-11

村长优美散文06-19

黄叶优美散文07-02

散文优美范文05-19

优美散文范文05-20

优美抒情散文摘抄05-15

念故人优美散文05-20

祝福的优美散文05-20

上一篇: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200下一篇:会议 领导讲话稿与会议主持人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