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优秀

2024-05-11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优秀(精选15篇)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优秀 第1篇

教学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的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思维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材分析: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景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采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将探究解题思路和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式抽象概括出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

【设计意图: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是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一环节学习同级的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情境中获取信息

1.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交流中探究新知

1.反馈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方法二: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2.明确概念,揭示课题(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它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揭示课题。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这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教师指出:加与减、乘与除分别是同一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反思中加深理解

1.比一比:今天的计算方法和以前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2.练一练: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1)课件出示例1的条件,同时提出问题:这天阅览室共来了多少人?

(2)尝试练习后全班交流,重点使学生明确:中午走了24人是多余的条件。

3.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

(1)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列综合算式:53+38-24。

(2)学生独立计算。

(3)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设计意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唤起学生对已有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回忆,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注重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的规范,为以后学习不同类型的脱式计算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一)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改错(教材第50页第3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改错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带有问题的总结,对新旧知识有所梳理和升华,并能起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

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巩固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板书设计:

同级混合运算

53-24+38

=29+38

=6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优秀 第2篇

云台小学

冯继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54页例4,和练习十二的习题。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 出解释。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梳理学生已有的有关混合运算顺序的知识,教师应注重帮助学 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如: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通过教材上提供的现实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以调用;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等。从而达到梳理的目的。

3、学情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应重在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在色条图的帮助下,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搜集有效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任务:

1、学生在找有效信息的过程中补充色条图。

2、通过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借助色条图,列式计算。

3、通过习题补充问题,寻找有效条件,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学习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木偶剧场找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一起解决了问题,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又能发现什么新的问题呢?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2)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2、抽生完整地叙述图意

1、探究活动一:解决问题的方法

(1)提出合作要求:回忆昨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想想怎么解决这道题?

(2)小组汇报,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并

板书算式:

第一种方法:

54-8=46(个)46—22=24(个)

综合算式:54-8-22=24(个)。

第二种方法:

8+22=30(个)54—30=24(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并列出综合算式。

小结:求还剩下多少个?用了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总数里面连续减去两次买走的面包个数。

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出一共买走多少个面包,再用原总数减去买走的总个数。

3、老师介绍小括号的作用

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使用小括号。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54—(8+22)=24(个)

1、回忆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通过题中结合出的两个未知条件求出中间量,然后把中间量作为未知条件,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题中的问题。

2、重点说一说小括号的作用,及如何运用小括号

1、让学完成教材练习一第2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图画。

教师:画面上的小朋友在讨论什么呢?

让学生从画面中了解信息。要求第三组收集了多少个,应当怎样想呢?你可以怎样解答呢?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解答出来。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优秀 第3篇

那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上,以本人亲身体验过的一堂四则混合运算课程为例,认为教师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六个“善于”,也就是:

一、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规律出发,开拓创新

刚一上课,老师就拿出来一道口算题“17X3=?”和一道整数四则运算题“21-4X6+10=?”,把学生把对口算题的旧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巧妙的过渡到了对四则运算新知识进行积极探索的环节,“诱导”学生专心地听他对新知识进行讲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然后,这位教师通过列出一道例题“15-4X3+7=?”与基本训练题“(15-4)X3+7=?”进行对比,把学生引导至新课程中来,为学生积极学习新知识从心理层次上打下了基础。

二、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探索

在老师讲解完前一道例题后,学生就会从心理产生诸多的疑惑,这样的教学法会促使学生对数学四则混合运算发生认识上的冲突,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内部动机,对其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继续教育形成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老师在讲解完“15-4X3+7=?”的例题后,又在黑板上写出了“13X(15-4X3)-3X7=?”,问道:”谁能不通过老师的讲解就能做出这道题?”这种问题恰到好处,因为它适时引导了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而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还会边看边提示到:”我以前讲过这种题应该先算什么?然后算什么?还有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对这些知识都不感到陌生,所以会先计算“4X3=12”,然后算“15-12=3”,之后算出“13X3=39”,再算“3X7=21”,最终计算“39-21=18”,由此而得出正确答案。这一系列问题,有利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明确的导向作用。

三、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注意学生容易产生思维障碍的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对这些障碍提出解决对策,为了引导学生去解出下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的计算过程,可以让学生运用对前一题探索的方法,学会以此类推和迁移,开动自己的脑筋去尝试开发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四、善于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

小学生数学的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机智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就拿该教师列出的前后两道题来说,当老师向学生问到这两道题相比有什么区别的时候,也是在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主动探索出:数学的四则混合运算题,应注意到计算的先后顺序,也就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先算有括号的,后算没括号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善于精心设计教学大纲,指出练习层次

老师在课堂练习中,除了对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训练打下坚实基础以外,还应准备一些“尝试题”,充分培养学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积极性,在计算的同时于其他学生加强讨论。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完整解答出尝试题之后,教师还要总结该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以及由此而应当注意的问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专项练习,例如:基本训练、变式练习、游戏练习,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助于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六、善于加强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

学生讨论是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老师在对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学生讨论这一环节,老师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传递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专门作出画龙点睛式的讲解,保证学生学习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得到系统地掌握。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输来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

综上所述,要想完成一堂小学数学四则混合运算课程,教师在表演技巧、艺术以及设问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花费心思,对不足之处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尽快通过尝试题出示关、学生讨论关,使教师方面真正发挥主导作用,从而保证教科书方面的示范作用以及学生方面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永富.小学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2,20:159.

[2]汤加萍.关于小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12:67-68.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优秀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创新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二年级混合运算教学,其目的是要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称为混合运算;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也叫做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规定的计算先后次序,称为运算顺序。出现运算错误的原因各种各样,但不论什么原因造成的错误,教师都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寻找出现错误的频率和原因,对症下药寻找解决的方法。

一、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运算规律

四则混合运算是教学大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学好此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任何数学问题都有一定规律性,经过了前人的总结,得出了关于四则运算的运算规律:①当运算式中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时,按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②式中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时,先算乘除,后算加减;③式中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然后再按正常顺序计算。课本中关于四则运算的例题也不是很难,只要根据运算规律逐步计算,就不会产生什么差错,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同学因为做题不认真,或者真的是有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因此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意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四则混合运算中易出现的问题

1.运算顺序错误

如273-34+24=273-58;500÷20×5=500÷100=5;80-20×3=60×3=180等。这些错误的产生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运算的基本法则,对运算顺序掌握不清,不能正确判断出运算优先级,而直观的被某些数值的“特殊关系”所干扰。比如500÷20×5=500÷100=5中,人的直观反映是20×5算起来较容易,因此会下意识的先做此运算,从而导致运算错误。针对这种错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首先要加强“说运算顺序,说先做什么”的培养;其次让学生在进行第一步运算的步骤下边画横线标记;最后把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对比,引起学生注意。如:120÷20×3与120-20×3等。

2.完全忽视括号的存在

括号在数学中就表示一种优先顺序,因此只要有括号,就必须先运算括号里边的,但是有些学生计算时,却总是将其忽略,如:5×(2+16)=10+16=26;25÷(5-3)=5-3=2等错误,想要避免此错误,在平时教学中,要使同学养成在计算前先看式子中有无括号的习惯,并做有括号和没有的括号的相似题目的对比练习,如:180÷(6-3)和180÷6-3;经过计算两者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为180÷(6-3)=180÷3=60;后者为180÷6-3=30-3=27;经过多次这样的对比计算,学生就会加深对括号的印象,在以后的计算中就能做到先算括号里的。

3.把第一步运算结果写在式子前面的错误

如:90-4×5=20-90=70。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学生的思维处于“简单的同步”状态,即先运算便将结果先写出来,针对此状况,要指导学生正确分析混合运算的意义,90-4×5是从90里减去4与5的乘积,求差是多少,4乘以5是减数。

4.过失性错误

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学生抄错数或者计算错误是极其普遍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计算时缺少兴趣,情绪低沉,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部分同学口算、笔算失误较多。因此,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一要提高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积极性;二要注重学生口算、笔算能力基本功的训练,尽可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三要引导学生多用草稿;四要营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三、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的思考

1.要注意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其优秀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其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也同时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和多向思维能力。教学中,在观察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往往都会有一个常规,但是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既要重视常规,同时又要不能被常规所束缚。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常规处理方法就是考虑将分数化成小数,若不能化为有限小数,才考虑将小数化成分数;小数与分数相乘除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小数与分数的分母能否直接约分,如果不能,才将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上一部分已经讲过,此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一般都能背出此顺序,但是要深刻和理解这一顺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使学生理解以下几点:算式中有无括号;一重括号还是双重括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不是先乘后除,先加后减,而是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计算时要将递等式写出来。学生如果能弄清楚以上几个问题,在运算顺序上产生的错误就会大大减少。

3.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出简便算法,提高计算速度

计算前指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数据特点和运算规律,能口算的口算,能简化的简化。口算是提高计算速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笔算的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笔算的熟练与正确。所以,在平时也应加强对口算的基本功练习。在教学中,可以举出一组习题供学生练习,对计算方法进行归纳。再如,在有小数、分数的计算中,尽量将能化成小数的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格式,写出主要运算步骤

学生要养成书写递等式的习惯,把尚未计算的数值和已计算的结果,按照顺序写了来,按此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特别是在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的、认真的、正确的照脱式的计算要求去做。但是脱式的计算步骤既不能过繁也不能过简,主要步骤必须写出。

5.培养学生成复查的良好习惯,提高准确率

计算后,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仔细地检查,检查可以发觉自己的不足,查缺补漏,在此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准确率达到最高。具体方法如下:①看运算符号,检查计算顺序是否正确;②看脱式过程,检查有无抄错数或漏项;③查一查每步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如果按照以上几点认真复查计算过程,就会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大大减少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提高学生四则运算的准确率,提高学生分数并非是一日之功,这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热情、学习方法有重要关系,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成绩,应从各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并使同学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针对不同学生使用不同激励方法,一定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总之,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学生四则混合运算审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帮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计算过程中要细心审题,沉着冷静地分析问题,遇到信息量大、难度大的题目,要坚定信心逐步分析和计算。

参考文献:

[1]张天孝,唐彩斌.新课程理念下的四则运算[J].黑龙江教育.2007,(9)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第5篇

(1)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2)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通过问题引入,让学生自由说说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自己都学到了什么。再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就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接着让学生把一些综合算式进行分类、对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再现和梳理。

通过看图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在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时,要能正确运用小括号。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第6篇

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所以在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正确率也比较高。

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不错。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集体检查也就是一边指竖式一边说算法提高准确率,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第7篇

教学《混合运算》信息窗1,我通过生活化情境“休闲假日”进行导入,当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时,我引导学生同桌合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出现了三种答案:第一种9+9+9+9+5=41(人);第二种9×4=36(人)36+5=41(人);第三种5+4×9=41(人)。当我以第三种为例,问学生为什么不先算5+4,学生马上就能进行反驳:5+4没有道理,要先算4×9求出已经分组的同学有36人,再加上没有分组的5人,就知道旅游团的一总有多少人了。在这里,我就很自然的引出混合运算的一条规则: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或除),后算加(或减)。

以上事例,不仅反映出我自己的一些教学思想,更能折射出学生那赋予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之所以出现这些不同的算法,展现了他们不同的认知个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他们的不同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模式去培养所有的人。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鼓励算法的多样化,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同时,不同算法的展示,也为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提供了材料,为学生进行比较、反思提供了充分的素材。通过这样的学习与反思,我觉得,我和学生得到了共同的进步。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优秀 第8篇

关键词:中职二年级;数学运算能力训练;有效性

中职二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训练的实验

1.实验目的

为进一步检验在中职二年级进行数学运算能力训练的有效性,以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专业课的自信心。

2.实验设计

(1)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来自M学校10电商班班。该班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参加南京职教教研室的数学统考,二年级的时候没有数学课,开设了计算能力训练的选修课。

(2)实验材料。

教学材料为教师自编计算器训练教材.测试材料由关于计算器使用对专业课学习的影响的问卷调查以及学生计算器运用成绩测试组成。

(3)实验方式。

开设计算能力训练选修课,将学生前测和期中、期末成绩进行比较,通过访问任课教师的方式了解计算能力的训练队学习专业课的影响。

3.实验过程

实验时间为时半年,从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

(1)实验前测。

选修课的第一节课对该班学生进行计算器能力测试,其测试成绩和关于计算器使用对专业课学习的影响的问卷调查作为前测。

(2)实验中测。

该班学生的期中计算器能力测试成绩作为中测。

(3)实验后测。

该班学生的期末计算能力测试成绩以及实验后学生再次关于计算器使用对专业课学习的影响的问卷调查作为后测。

4.实验结果分析

(1)数学计算能力训练对学生计算能力测验成绩的影响。

经过一学期的数学计算能力训练实验以后,笔者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测验成绩做了一下对比,如下表:

由表1的数据信息显示:数学计算能力训练实施后,学生的平均分在逐步提高,及格率从原来的59提高到了100,优分率从7.5提高到了68.6,而学生的差分率从6.8下降到了0。

事实说明,数学计算能力训练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训练对专业课学习的影响。

连燕玲老师在《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准备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的数学应具备三大功能:其一为基础功能,它是为生存需要所必备的实用功能;其二为服务功能,它是为自然科学及专业化学习服务的支撑性功能;其三为思辨功能,它是为培养学生素养,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高级功能。那么从现行职教走向和生源现状看,职校数学的关注点应落在一般实用性和相对狭窄的支撑上,数学学习轨迹要依从弱理论、重方法、强运算的发展途径。

而在南京市,所有的中职学生只上一年的数学课,在一年级即将结束的时候参加南京市的统考,在二年级将不再开设数学课.而对于二年级的中职学生来说,数学仍然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进行运算能力的训练是必要的.希望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对中职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运算能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心和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更好的学习专业课。

①学生对提高计算能力的需求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所提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将学生所接受的任务放在他面前,以使他能获得成绩,由于成绩,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能架起通往以肯定态度对待学习的桥梁。”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它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越高,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越多,期望越低,自信心越弱。

②学生通过计算能力的训练,提高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促进了专业课的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在一般的课堂学习中,并不存在孤立的课题A和课题B的学习。学习A是学习B的准备和前提,学习B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同A的联系中学习.在学校学习中的迁移,很少有像在实验室条件下严格意义的迁移.学习迁移的效果主要不是指运用一般原理于特殊事例的能力(下位学习的能力),而是指提高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的能力.通过数学计算能力的训练,让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在没有数学课的情况下,提高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课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计算能力训练后,认为计算器的运用对专业课的学习很有帮助的同学从原来的27.3上升到了68。同时通过和专业课老师的访谈,了解到学生在碰到需要计算的知识时,掌握速度和计算准确率大大提高,在校商贸实训基地实践时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实验证明,数学运算能力的训练能促使学生在专业课中很好的利用计算器,提高专业课的成绩,促进专业课的学习。

5.个别访谈

期中测试成绩出来后,我从计算能力测试一直保持好成绩、成绩提高较快、成绩提高不明显等不同层次中分别抽取2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普遍对数学运算能力训练感到满意,他们觉得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自己的数学运算能力得以不同层度的提高,学习相关的专业课时有了更好的自信心,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增强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上述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

6.实验的反思

(1)数学课是一门基础课,它能很好的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中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以开设选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能力训练,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中职二年级学生没有数学课的原因。数学计算能力的训练较好地帮助了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专业课的自信心。

(2)我对本次实验进行了认真地定量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中职二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专业课的自信心。

(3)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本实验主要进行了计算器的使用训练,存在较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实验时间比较短,有些结论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对本实验效果的测量标准不够严谨、科学,这一方面是由于笔者的理论水平尚待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待于有关理论的进一步取得进展。

结论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中职二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训练确能大幅度地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2.中职二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中职二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迁徙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愉快、积极地学习专业课,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

4.中职二年级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训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年级下《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第9篇

1、教学混合运算时,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规定性”.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一年级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要理解“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并不困难。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没括号的情况下,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顺序进行计算,不同级运算要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这一内容。在学习的初级,我结合我们学校大课间出场的顺序,用打比方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规定。我将二级运算比作二年级,一级运算比作一年级,当要出场的都是二年级或者都是一年级的时候,谁先出场呢(同级运算)?学生会回答:谁排在前面谁先出场(从左往右的顺序)。如果又有二年级又有一年级呢?根据已经积累的我校学生出场顺序的经验,学生回答:二年级先出场(不同级运算,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这样,通过打比方的方法,避开了学生认为理解比较困难的数学名词,理解和记忆起来比较方便。我还通过教学生简短的儿歌“先乘除来后加减,小括号里算在先”进一步帮助学生记忆。在计算之前,即便题目中没有要求,我也会要求学生要把先算的部分下面划横线,并问一问自己:这部分为什么先算?通过这些方法,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作为学生学习的“拐杖”.绝大多数孩子借助这一拐杖能够较好地完成混合运算的学习,但是也有绝少数孩子在计算的顺序上还是会有所混淆。

2、教学脱式计算时要规范写法。

由于脱式计算是本单元才开始正式学习的,在此之前,学生都是以直等的方式写出得数。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过程书写的规范。由于学生对将两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感觉有困难,我在教学中教学生使用“等量替换法”,将第一步算式中的算式部分替换第二步算式中的对应的数,替换完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要不要加小括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我的这种方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要不要加小括号的问题上有所混淆。

3、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解决没有中间问题的两步问题,并列出综合算式。

这是本单元最难的部分。因为在这一内容中,学生要先从数学信息和问题中,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解答,然后才能根据中间问题得出的答案解决最终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教师要逐步教学生学习画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通过边画图,边分析数量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隐藏的中间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因为有的学生面对较复杂的两步问题时,不愿或者不能仔细读题,而是用题目中的数量加减乘除乱列一气,中间也会出现有的孩子明明是乱做的,但是由于二年级乘法法都只学习了表内的,学生很容易根据数字的大小投机取巧。所以有的孩子虽然解答正确,但是算理却是非常不清晰的。为了避免学生钻这个空子,在分步列式时,我注重让学生说(写)出第一步算出了什么?第二步算出了什么?这样学生对算理是否清晰就一目了然。列出综合算式时,我强调学生列完以后一定要思考:需不需要加小括号?(这个算式加小括号会先算哪里?不加小括号会先算哪里?哪种跟题目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优秀 第10篇

本图呈现的是两位小记者在果品包装车间,了解包装情况的场面。两幅图分别呈现了果冻和梨糕的包装流水线,通过对话提供数学信息。拟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入对连除和先加再除(包括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掌握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在进行较复杂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去东方果汁厂做了采访,今天,咱们继续跟随小记者到果品包装车间,对果冻和梨糕的制作过程做一下采访,好吗?请仔细观察,他们都带来了哪些信息?

2、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有选择的记录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教学红点:连除运算

课件出示:有960个果冻,2个果冻装一包,4包装一盒,可以装多少盒?

谈话: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想一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1)小组讨论

(2)班内交流

(3)列出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交流理清思路,学生列出算式。学生可以列出分步算式,也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①先算装多少包,再算装多少盒。

分步算式

960÷2=480(包)

480÷4=120(盒)

综合算式:

960÷2÷4

=480÷4

=120(盒)

引出连除算式后,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意义。结合分布算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②也可先算一盒装多少个,再算可以装多少盒。

960÷(2×4)

=960÷8

=120(盒)

(3)教师小结:

2、解决第二教学红点:

一堆梨糕有320片,另一堆有520片,4片梨糕装一包,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1)学生列式,独立算出结果,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班内交流

3、教师小结:

4、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通过练习对连除及带括号的混合运算进行巩固,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要求学生能说出自己的分析思路,逐步训练学生有条理的分析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拓展应用,课外延伸。

1、自主练习3

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请学生明确题意:

510÷5÷2,639÷3+48,360÷(2×3)

(910—485)÷5,436—360÷4,380÷(132—127)

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计算,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7

学生独立审题,弄清题目意思,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做后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审题,弄清题目意思,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做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课本提供的教学资源,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思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地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知识。】

四、回顾整理,总结本课: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优秀 第11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的地方:新与旧——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额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些人是包括:要用递等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含有小括号的两部计算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们只需要为学生创设新的情境,让我们利用“迁移”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就可以正确计算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我先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在数之间添+、×符号,而后再添-、÷符号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让我们巩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和“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学生初偿知识迁移的滋味时,我再让我们完成“做一做”习题,从习题当中,让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了新知,同时体会到学习只要自己勇于探索,真知就离我们不远,成功就在我们手中。

二年级数学下《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优秀 第12篇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用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解决含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2.初步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几张面包图片,谈谈吃面包、烤面包等导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1.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预设1:分步列式:

90-36=54(个)

54÷9=6(次)

预设2:综合算式:(90-36)÷9 =54÷9 =6(次)请两个同学展示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教材55页第4题 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3)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2.教材55页第3题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3)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3.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课堂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出现了很多种解题方法,课

堂上随之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当一个学生说出(90-36)÷9这道算式时,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与学生在一年级原有的认识产生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我除了安排请学生来讲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学习方法,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出运算顺序,在这点的处理上,我感到处理的有点过多,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四、教师小结。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综合 第13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6—107页练习二十第5—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运算顺序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64÷8+4

(2)48+36-66(3)55-7×5(4)(84-36)÷8(5)48÷(8-2)(6)5×9+62、学生小结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三、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独立完成比较异同之处。

问:为什么题目中的数字相同,但结果不同? 指出: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

2、完成练习二十第7、8题。

3、小结: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时都要按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算,等式计算要注意格式。

四、应用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第9、11题,分别说出解题思路。

2、小结:解答连续两位应用题所求的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6、10题。教后随笔:

课题三:有括号的两步式题

教学内容:教学例4,完成教科书第108页“说说算算”中的习题和练习二十一第1—5题。教学要求:掌握有括号的两步式题,并能按顺序正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45÷5÷3

14-7+28

3×9-4

40+16÷8

2、将后两题分别加上括号,变为:3×(9-4)(40+16)÷8 比较: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问:有括号的式题应先算什么?(出示结语)

3、揭示课题:

我们将按这样的运算顺序来用递等式计算两步式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4(1)。

(1)出示后,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与前两天学习的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相比,多了什么?

(2)算式题有括号,应先算什么?(告诉学生:在有括号的算式题,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3)逐步演示并提醒学生:没进行第一步运算的部分,应位置不变照抄下来。

2、教学例4(2)。(1)出示后,说说运算顺序。(2)独立完成。

3、小结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这两题不先算乘法和除法?以深化学生对“先算括号里面的”印象。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说说算算”。

第一题:按要求独立完成。

第二题:出示生先比一比异同之处,再独立完成。强调:注意运算顺序的不同。

2、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独立完成后,学生比较两组题的异同,并说出各类两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第3、4、5题。

教后随笔:

课题四:混合运算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110页练习二十一第6—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运算顺序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64÷8+4

48+36-66

55-7×5

(84-36)÷8

48÷(8-2)

5×9+62、学生小结混合运算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三、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题。

独立完成比较异同之处。

问:为什么题目中的数字相同,但结果不同?

指出: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题。

3、小结: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时都要按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算,递等式计算要注意格式。

四、应用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9、11题,分别说说解题思路。

2、小结: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所求的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7、10题。

教学随笔:

课题五:混合运算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页的第1—5题。

教学要求:把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第一题:(1)让学生按照要求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2)帮助学生总结出已学过的混合运算顺序。(使学生明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有乘法和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第二题:(1)先让学生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说出它们的运算顺序。(3)比较它们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三题:(1)提醒学生认真审题,要求学生先想出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2)注意检查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重点辅导困难学生。第四题:分步计算,不要求列综合算式。

二、应用题练习。

第五题:先让学生看清题意,教师帮助审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2 第14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脱式计算的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正确进行脱式计算,并提高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脱式、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结果,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2=

7+8=

7×9=

54÷6= 3×6=

6÷3=

9×7=

6×5= 48+16=

54÷9=

47-18=

21÷7= 60-18=

7×8=

5×4=

8×6=

2.先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再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最后算出结果 24+8-6

3×6÷9

47-10+

528÷7×6 学生算出结果后,师生共同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谈话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上面同学们口算的四个两步混合式题,也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结果,怎样进行书写呢?请同学们共同研究一道题。

2.出示例

147-12+5 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脱式计算的步骤,教师可逐题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1)这道题都含有哪些运算符号?

(2)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3)第一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第二步计算得多少?写在哪儿?

这样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过程。

例1

47-12+5

=35+5

=40 3.教师出示:48+16-37

54÷9×7 让学生尝试性地做一做,以模仿例1的书写格式,使学生初步学会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并请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

学生甲

48+16-37

=64-37

64是哪一步计算结果?

=27 学生乙

54÷9×7

=6×7

“7”照写下来,为什么?

=42 学生完成后,教师可提问旁注,强调两道题的书写步骤,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上述三道题计算时的书写格式。

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清楚:

(1)每道题第一步计算结果,都要写在第一行的下面。

(2)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要照抄下来。

(3)在算式下面第二行要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

(4)左边的等号上下要对齐。

4.教师出示例

26×3+50

50-6×3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这两个式题各含有什么运算符号?和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设问:“这样的混合式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接着师生共同完成例题的计算过程。

例2

6×3+50

50-6×3

=18+50

=50-18

=68

=32 请较好学生说出“6×3+50”先算6和3的积,再加上50,算出它们的和。“50-6×3”先算6和3的积,再从50里面减去。以渗透四则式题按运算顺序的读法。

为了巩固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教师可再强调指出50没有参加计算,在原算式下面先照抄下来,再写出要减去的6和3相乘的结果。为了巩固例2的计算步骤,可出“19+5×3”和“7×8-29”两道同类题,让全班学生做一做。

5.教师出示例3“54÷6-7,7+54÷6”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两步式题。学生看清题目后,教师可指出:“像这样的两步混合式题有除法和加、减法,而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然后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完成。并请两名学生板演。

学生甲

54÷6-7

学生乙

7+54÷6

=9-7

=7+9

=2

=16 学生完成后,可让同座位同学互相说一说,每道题是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学习了三道例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两步混合式题的特点,小结出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的问题,并有重点地板书在黑板上。

(三)巩固反馈

1.根据下面算式,正确填上()里的数

2.找出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3.脱式计算下面各题

(1)58-4×8

(2)4×8+15(3)45÷5-8

(4)8+45÷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着重教学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括号,乘除在后,但需要先算的两步式题。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学生较长时间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开始做这样的题容易受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在课堂设计上要注意突出这一难点。在三个例题安排的基础上,每个例题教学后,又安排了“试一试”的题目,以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正确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数学二年级上册同步混合运算试题 第15篇

一、填空

1.填一填。

(1)61-28+26这个算式,先算法,再算()法,结果是()。

(2)1865这个算式,先算()法,再算()法,结果是()。

2.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3.把下面每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4.在填上>、<或=。

二、选择

1.计算21+147时,先算()。

A.21+14

B.147

2.把48=32,32-16=16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是()。

A.48-16=16

B.16+48=16

C.32-48=16

3.(100-46)6的得数是()。

A.54

B.9

C.8

4.算式50-6+8要先算()法。

A.减

B.加

三、解答

1.一本书共100页。

还要读几天?

答:还要读天。

2.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香蕉?列式计算。

答:两个猴子一共采了个香蕉。

3.每人折的纸鹤同样多,他们一共折了多少只?

答:他们一共折了只。

4.公共汽车上原有36人,到中山路站时有4人下车,有13人上车。

答:现在车上有人。

上一篇:村农业休闲旅游规划下一篇:[团队游戏]孤岛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