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垂老别》

2024-05-29

杜甫《垂老别》(精选6篇)

杜甫《垂老别》 第1篇

【年代】:唐

【作者】:杜甫——《垂老别》

【内容】: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介胄:即甲胄,铠甲和头盔。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土门、杏园:均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岂择衰老端:哪管什么老年人还是青年人的心愿?端。端绪、思绪。

迟回:徘徊。

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蓬室:茅舍。

赏析:

一对老夫妇把子孙全部献给了朝廷,到头来非但得不到官府关心,反而还要把老翁拉去当兵,老翁在与老伴生离死别之际,却又为老伴解宽心。这表面上的年历作宽慰,更是深一层的五脏俱裂,让人魄动心惊。

杜甫《垂老别》 第2篇

【原文】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1)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2)身独完(3)!

投杖(4)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5),长揖(6)别上官(7)。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8)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9)壁(10)甚坚,杏园(11)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12)!

忆昔少壮日,迟回(13)竟(14)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15)。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16)!

弃绝蓬室居,塌然(17)摧肺肝。

【注释】

(1)垂老:将老。

(2)焉用:何以。

(3)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即活。

(4)投杖:扔掉拐杖。

(5)介胄:即甲胄。铠甲和头盔。

(6)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7)上官:指地方官吏。

(8)孰知:深知。

(9)土门:在河阳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10)壁:壁垒。

(11)杏园:在今河南极县,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12)端:端绪、思绪。

(13)迟回:徘徊。

(14)竟:终。

(15)丹:红。

(16)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17)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

【译文】

四野的战争还没有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不减,悲伤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在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创作背景】

杜甫《垂老别》 第3篇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唐肃宗乾元二年 (759) 三月, 杜甫从洛阳回到华州 (时任华州司功参军) 。这首诗大约写于旅途中。此时, 唐军兵败邺城 (今河南安阳) , 大将郭子仪收集残兵, 断河阳桥, 保洛阳。形势十分严峻。诗人在沿途目睹这次惨败后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便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新婚别》是这组诗中之一首。

这首诗可分为三段。自开头至“何以拜姑嫜”, 为第一段, 主要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 反映了不合理的府兵制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开头二句以比兴起, 宛转地道出了这个女子的哀怨。“兔丝”, 即兔丝子, 是一种柔弱的蔓生植物, 须缠绕在其他植物坚硬的枝干上才能向上生长。“蓬麻”, 蓬草和麻, 两种都长得不高的弱小植物。正因为如此, 所以菟丝子附在蓬、麻身上, 引蔓自然不会太长。这个比喻很恰当, 把封建社会女子经济不独立, 只能依靠丈夫才能生活的情况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接下二句, 则直言道出新娘子的哀伤与愤懑。下八句是新娘子申述“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的理由。“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是第一个理由。“结发”, 即结婚。古代成婚之夕, 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席”, 用芦苇或竹篾等编织的床垫。“床”, 有人释为“古代坐榻”, 似不确。刘熙在《释名》中说:“所坐卧曰床。床, 装也, 所以自装载也。”古代在没有凳椅之前 (汉代还没有凳椅) , 床, 既当卧具, 又可当坐具。而“榻”, 虽然在《说文解字》中说:“榻, 床也”, 但却不能用来睡觉。因此 , 这里的床 不是“坐榻”, 而是指卧具。温庭筠诗《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中之“床”, 即用此义。以上二句意谓, 结婚做了你的妻子, 连你家床席还没有睡暖。这里是极言二人共同生活的时间太短暂。“暮婚”, 古代婚礼一般均在黄昏举行, 故“婚”原写作昏。“无乃”, 语气词, 岂不是。此句以反诘语出之, 充分表达了新娘子激动的心情。“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是第二个理由。“河阳”, 今河南省孟州市。这里本不是唐朝边境, 但安史之乱后, 叛军紧逼洛阳, 唐军节节败退, 河阳便成了边防。诗人用“守边”二字, 似颇有深意。这次战争的性质不是如《兵车行》中所写的开边拓土的侵略战争, 而是一场保卫家国的正义战争。二是语中暗含讥讽, 叛军竟打到了东都附近的河阳, 说明唐朝最高统治者的昏愦无能。三是既然征夫是去守边打仗, 那就凶多吉少, 因而“晨告别”, 很可能成为“永诀”。这便道出了“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的真正理由。当然, 至于“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也不能不算理由, 但那是次要的。“姑嫜 (zhQng张) ”, 即公婆。古礼规定, 结婚三日后, 要先告家庙, 上祖坟, 然后拜见公婆, 确定身份。现在新郎在结婚次日即出征, 所以新娘子才为自己的身份不明而为难。

自“父母养我时”至“兵气恐不扬”, 为第二段, 主要写新娘子的矛盾心理和转而支持丈夫“事戎行”的思想过程。前四句写新娘子对婚前生活的回顾和对未来生活的希冀。所谓“日夜令我藏”, 当有两层含意:一是表示父母非常疼爱女儿, 把她当作宝贝一样藏在深闺;二是封建意识作祟, 认为未婚女孩子不可抛头露面。“生女有所归”, 意谓有了女儿最终总要嫁人。“归”, 指女子出嫁。古人认为, 女儿的最终归宿是婆家, 所以嫁女曰归。“鸡狗亦得将”, 即“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的意思。“将”, 跟随。这句诗是诗人故意把新娘子的愿望压得很低, 目的是为下二句作铺垫。意思是说, 新嫁娘的要求并不高, 只图好坏嫁个男人过日子即可, 不想却嫁个“往死地”的“暂时人”。这怎能不令她伤心难过, 柔肠百折呢!但接下二句, 她又说:“我本来决心要跟你一起去, 但会把事情弄得更复杂、更糟糕。”“苍黄”, 《墨子·所染篇》:“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 其色亦变。’”本义当极大变化讲, 这里引申为急遽失措。下四句是写新娘子对丈夫的支持和鼓励。从“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的哀怨到“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的劝勉, 新娘子的内心经过了多么复杂而激烈的斗争啊!写到这里, 新娘子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 她深明大义, 又识大体, 为了国家的崇高利益, 甘愿作出自我牺牲。“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二句, 典出《汉书·李陵传》:“我士气少衰, 而鼓不起者, 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兵气”, 即士气。“不扬”, 即不振。

自“自嗟贫家女”至结尾, 为第三段, 主要写新娘子对丈夫的忠贞爱情, 其中也包含爱国深情。前二句写未早成婚的原因是家贫而嫁妆难致。既然“罗襦裳”是“久致”而得, 所以新娘子对它分外珍视。但是下二句忽又一转, 说:“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这里不仅表现新娘子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而且包含了她一片爱国之心。她之所以要决绝地“对君洗红妆”, 就是要以对丈夫的忠贞来鼓励他去英勇杀敌, 保卫国家, 因此, 我们不能不为这位普通妇女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最后四句, 紧承上二句诗意, 新娘子又以“大小必双翔”的百鸟作比, 继续向丈夫表述自己的坚贞之情, 以坚其斗志。“错迕 (wL五) ”, 错杂违迕。这里当不如意讲。“望”, 期望团聚。这四句诗既是这一小段的收束, 也是全诗的总结。女主人公虽然仍有哀怨和伤感, 但更多的却是希望。这样的结尾, 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

朗读垂老别原文及翻译 第4篇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注释

⑴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

⑵垂老:将老。

⑶焉用:犹哪用。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⑷投杖:扔掉拐杖。

⑸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⑹介胄:犹甲胄,铠甲和头盔。

⑺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上官:指地方官吏。

⑻岁暮:年底。

⑼孰知:即熟知,深知。

⑽加餐:多进饮食。

⑾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壁:壁垒。

⑿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⒀势异:形势不同。

⒁岂择:岂能选择。端:端绪、思绪。

⒂迟回:徘徊。竟:终。

⒃被冈峦:布满山冈。

⒄丹:红。流血多,故川原染红。

⒅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⒆蓬室:茅屋。

⒇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赏析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战火逼近,官府要他上前线,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唏嘘。“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变化。“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了。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他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接着就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同情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毕竟是坚强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悲痛。“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叹了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万国”以下六句,老翁把话头进一步引向现实,发出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我们怎敢只想到自己,还老在那里踌躇徬徨?”这一小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逼真而广阔地展开了时代生活的画面,这是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他告诉老妻:人间的灾难并不只是降临在他们两人头上,言外之意是要想开一些。一是面对凶横的敌人,他们不能再徘徊了,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扑上前去拼一场。通过这些既形象生动又概括集中的话语,诗人塑造了一个正直的、豁达大度而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这在中国诗史上还不多见。从诗情发展的脉络来看,这是一大振起,难舍难分的局面终将结束了。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诀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脏六腑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这不是寻常的离别,而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乡。长期患难与共、冷暖相关的亲人,转瞬间就要见不到了,此情此景,老翁难以承受。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汇聚成人间的深悲巨痛。这一结尾,情思大跌,却蕴蓄着丰厚深长的意境:独行老翁的前途将会怎样,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将否陷入绝境,仓皇莫测的战局将怎样发展变化,这一切都将留给读者去体会、想象和思索。

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我安慰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严谨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杜甫:《新婚别》 赏析 第5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妇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进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赏析:

这是一首悲壮的诗章。婚礼刚刚完毕,新婚夫妇尚未拜见姑嫜,新郎却立即要奔赴战场出征打仗。诗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她对爱情、对丈夫忠贞不渝,惟愿“与君永相望”;可是为了百姓的安康,对丈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奋勇上战场。

杜甫——《无家别》 第6篇

【作者】:杜甫——《无家别》

【内容】: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天宝:玄宗年号。自天宝十四年(755)起,天下开始**。

蒿藜:青蒿、蒺藜之类。泛指野草。

贱子:老兵自称。

旧蹊:旧路,借指故里。

日瘦气惨凄:言日色黯淡无光,故里一片愁云惨雾。

灌畦:给每行畦的作物依次浇灌。

习鼓鼙:练习敲打军鼓。意即再征入伍。鼙,战鼓。

委沟溪:言老母去世后被扔到山沟里,得不到儿子送终与安葬。委。丢弃。

终身两酸嘶:言母亲死于九泉抱恨终天,自己活在人间也永远遗憾。酸嘶,悲哀。

蒸黎:百姓。

赏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杜甫《垂老别》】相关文章:

杜甫精神07-02

子规杜甫06-06

李白杜甫诗歌05-30

杜甫后期诗歌06-10

杜甫论文题目04-09

望岳杜甫范文05-20

浅谈杜甫《绝句》05-22

杜甫名作《绝句》赏析06-02

杜甫草堂春意浓06-05

杜甫古诗月赏析06-16

上一篇:多彩校园生活 放飞青春梦想下一篇:六月总结与期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