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平凡的世界

2024-05-22

路遥平凡的世界(精选9篇)

路遥平凡的世界 第1篇

平凡的世界路遥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生于陕北清涧,因家贫,7岁过继给延川县的伯父。初中3年他基本是靠同学们的接济,才读完中学。1991年,他用6年时间完成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一年后,年仅42岁的他因肝病猝然离世。很多熟悉他的人都说,“路遥是自己把自己累死的”。

路遥好友 著名作家 高建群 :他创作的时候,我陪他去黄陵店头煤矿体验生活,我说那还有更大的矿井,机械化的矿井,他说不,他就要看原始的矿井,将来主人公在这,他的生活氛围劳动在这。看完后关起门来,他叫我做听众他来讲,他说在动笔之前他要把这个故事要反复地讲,讲到什么程度呢,连他也糊涂了这个真的还是假的,分不清了,这个时候再来动笔。

路遥好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诗人 曹谷溪:比如他写到田晓霞死了,他自己痛哭流涕,路遥是一个参与意识非常强烈的`角色(作家),但他必须使他自己孤独地和他创作的人物一块说笑、生活、梦幻。

《平凡的世界》以黄土高原农村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奋斗为线索,全景式地书写中国1975年至1985年间的城乡社会变化。路遥希望通过这部小说,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为了这部小说,路遥甚至逐年逐月逐日查阅这十年间《人民日报》的合订本。

路遥好友 陕西著名作家 高建群:他找我,他说要把10年的人民日报看一遍,我说孙少平孙少安跟这个(政治)关系又不大,他说即使关系不大,但是人物在事件发生中,世界在发生什么,咱们作为作者要有一种感觉。

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在陕北甘泉县为《平凡的世界》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他从书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手中的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此刻的路遥已经泪流满面。他再一次想到自己的父亲,想到父亲和庄稼人的劳动。

23年前,路遥去世了;23年后,路遥和《平凡的世界》依然在中国人的心里占有重要位置。他不屈不挠向往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成为许多人的精神财富。

路遥好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诗人 曹谷溪: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呼喊出土地和人民的声音。

路遥好友 著名作家 高建群:那些人物性格也都很鲜明,而且很多人看着哭着想起了自己,因为它强烈地有那种时代感。

纪录片《路遥》原声:“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永远也是一个伟大的世界。”

路遥平凡的世界 第2篇

2. 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哭泣……金黄的落叶洒落心间,我早已不再是青春年少…

3. 女人就像一杯白开水,无色无味,无情无意。“

4. 凡事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人的关系。

5. 指针没有在那一时刻停留。时间继续走向前去,永远也不再返回到它经过的地方了……

6. 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

7. 生活永远是美好的,而人的痛苦却时时发生。

8. 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

9.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路遥平凡的世界 第3篇

该书在新华书店供不应求情况下, 出版商连夜加印, 在路遥生前曾就读过的延安大学, 同学们打去出了“向孙少安一般去奋斗、向田润叶一样去爱”的大红横幅。当当网在开播后统计网民评论多达129931条之多, 有许多网友纷纷发表观后感言:有一位叫快乐人生的网友留言“在平凡的世界里除了物质匮乏以外, 有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另一位重庆网友说“坚信路遥这部作品将流芳百世, 他无疑是无冕之王的好作品, 顶!!!。还有一位叫关关的网友说:“一直认为这就是中国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只有用不遏制的奋斗, 才能使青春之花即是凋谢, 也是壮丽的凋谢!”通过人们对《平凡的世界》关注和热爱, 我们感到了路遥这位人民的好作家, 陕北人民的好儿子虽然离开我们整整23年了, 但是他短暂的人生留给世间的优秀作品至今仍闪闪发光, 照亮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 前行的路。

我们在这里用几个平庸的字, 是概适不了路遥奉献给我们这都作品的伟大意义的, 路遥这位才华横溢、善良又而有责任感的优秀作家生前不计功名不计利禄。新民晚报报道:“直到英年早逝的那一天, 路遥始终未能与穷困解缘, 其中明显的例子是得了‘茅盾文学奖’连去领奖的路费都拿不出, 只好向兄弟借, 而要买几百本作品送人, 更是难为死他了……”厚夫这位《路遥传》的作者路遥文学馆馆长始于2002年写《路遥传》的念头, 2010年开始动笔, 路遥大起大落的人生状态也经常影响到他的写作, 以至于他多次因为陷入无限悲伤而停笔。路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世上又有多少真正了解他、知道他呢?据他生前的同学同事们都说《平凡的世界》里的主人翁孙少平、孙少安就是他自己, 现任路遥家乡清涧王家堡村村长康桂树, 他在看了《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后说:“看上去, 好像自己身边的事都来了”。路遥就是在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庄打下了人生要奋斗的坚实思想基础, 他的作品所提倡的“像牛一样去劳动, 向土地一样去奉献”的善良朴素奉献精神, 道出了路遥崇高的精神境界。陕西优秀作家贾平凹先生对路遥给予高度评价, 他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 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 但是他是夸父, 倒在干渴的路上, 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光焰”。我们在来看看路遥本人在致茅盾文学奖获词说的一席话, 他说“人民是我们的母亲,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他歌唱”。由此可见路遥这番肺腑之言道出了一位农民的儿子的赤子之心, 可见他是一位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对生活对人民有一颗感恩的心, 他并且是一位非常谦虚的作家, 他的一切创作都在为人民歌唱, 表明了路遥这位地地道道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农民儿子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文坛上的姣姣者, 成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能在他离开我们23年后至今还激励着千千万万活着的人前行, 《路遥传》的作者厚说:“中国社会只要有奋斗者就有路遥空间, 中国社会只要有城乡差别就有路遥空间, 路遥的精神和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和研究”。

贾平凹说路遥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我们从他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路遥的全部创作都是围绕他所熟悉的人和身边事来写的, 他的写作创作过程是有着良好的思想基础的, 怎样以作品改变农民的思想, 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是他考虑比较多的, 他要让人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路遥之所以成为优秀的作家, 用导演毛卫宁的话来说就是“与路遥同时代作家很多, 同样描写苦难、贫穷、卑微, 但是唯独《平凡的世界》超越了贫穷、卑微, 超越残酷的生活, 以一种诗意化的方式表现那个特殊的年代”。路遥的优秀还表现在, 路遥没有忘记苦难, 没有忘记他的根在农村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 他的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是来源那里, 每一件事都真实发生过, 所有的描写生活的本身都接地气, 农民看得懂、进城做了工人的看得懂, 青年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都看得懂, 家贫的路遥热爱文学, 关注底层民间百姓生活, 深知自己吸吮着人民的乳汁长大的, 他的作品必须为人民唱赞歌, 他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和责任, 所以只有把整个创作融入真正的生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回馈人民。

路遥生长在平瘠的农村, 深知农民的疾苦和农民想法, 有着想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梦想, 路遥同时又是一位新时期的大学生。路遥有着很好的文学理论修养, 他到过矿山、露宿过田野, 人生有着丰富的阅历。所以路遥的创作整个过程是接地气更不会有任何的写作为了哗众取宠, 脱离生活的假大空的东西存在。

路遥是要把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通过他的作品揭示出来, 他忠实于自己的亲身实践, 知道人民大众最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食粮, 他注重内容也注重形式, 他采用的形式恰恰与一些作家写作创作方式不同, 他的作品最成功的方式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 地道的方言叙述对白, 不喜用华丽的词藻堆砌粉饰, 他笔触细腻而流畅, 人物包含了崇高的思想境界使得这部作品就象一棵参天大树屹立在黄土高厚, 屹立在人们心中,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创作获得成功主要是作品中像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这样一群充满着人生理想, 不被贫困、落后所吓倒的青年人, 面对挫折宁折不弯, 正确对待劳动与爱情、痛苦与欢乐, 用自己勤劳、善良、正直去战胜了困难, 改变人生、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赢得人们的心。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路遥的作品与人民血脉相通, 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进作品之中, 表明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使作品成为精品, 在他的作品中采拮的许多生活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再创作, 千锤百炼终成大器, 体现了路遥文学创作的最大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平凡的世界》斩获茅盾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 也是对路遥一生探求真理, 苦苦耕耘的最好回报和褒奖。路遥的苦没白吃、汗没白流。

贾平凹还说路遥“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一个大气磅礴的人”。凡是看过路遥作品的人都会感到路遥正好印证了贾平凹曾今也说过的一句金典之话就是“用文学创作关照中国现实”, 路遥在他写过的许多作品里都倾注了他本人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家的思想。关注中国的发展、关注中国的百姓在历史巨变中的感受, 路遥常常陷入深深的思考, 路遥在上世纪70年代是回乡务知青,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他有幸结实了一批包括曹谷溪、史铁生、陶正在内的10多名热爱文学, 才华横溢的文化人, 其中就有我们敬爱的习近平总书记。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两会召开的日子里热播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 还有路遥生前的同学同事、家乡人民的关注和回忆, 人民网登摘一篇来自《新民晚报》的文章标题是习近平和路遥年轻时都是“读书狂人”。曹谷溪老人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详细谈了他与习近平总书记还有路遥一起的学习、工作经历, 谈了他们当年的友谊, 曹谷溪与路遥当年在一起经历的人和事。曹谷溪这位看过七旬的老人就曾与路遥在一起创办了《山花》《山花》是延川县的文艺小报, 由他主编, 路遥常在《山花》发表诗作取名山花, 据谷溪说习近平在梁家河大队离延川县城约有25公里山路, 当年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 习近平来县城开会或办事晚了, 回不去了就住在县革委会窑洞中和路遥住在一起。习近平主席说在两会上与主持人曹可凡谈到东方卫视热播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主动提及他曾和路遥住过一窑洞;习总书记说:“我同路遥很熟, 当年住过一个窑洞, 曾深入交流过, 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 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谷溪说:“在他印象中习近平和路遥年轻时都是“读书狂人”, 读书范围广泛, 十分好学”。他和路遥等谈文学、谈民生、谈思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 充满家园情怀。我们由此看出不论是出色的政治家还是优秀的作家他们平日里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是把自己的命运自己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结合在一起的, 他们身上的家国情怀是一位政治家必备的, 只有对生活对人生有追求的人才能关注更多旁人所不关注的东西, 他们站得更高看得远。路遥在1980年的在一封给曹谷溪的信中写道:“我总希望你努力争取做出一点事来, 除了该交的朋友, 少交往、少结识, 埋头读点书, 写点东西, 归根结底, 人活一辈子, 最重要的还不是吃好、穿好、逛好, 而应该以辉煌的成绩留在历史上为荣”。谷溪说:“路遥虽然只度过42年的短暂人生, 但他有大情怀, 他和习近平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路遥是在经济拮据困难中度过了一生, 诗人闻颖回忆第一次见面:在延川县文化馆, 路遥署名“缨依红”诗歌《车过南京桥》是路遥自己创作的, 他是为这首诗而来的, “他穿着件破旧的灰黑色棉袄, 里面的棉花都露出来了, 腰上记着一根麻绳, 看上去完全是一个农民的打扮”。就是这次见面, 闻颖建议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路遥自己将缨依红改成了路遥这个名字。路遥的早年生活虽然困苦但没有能够阻止他伟大的思想, 他为了写《平凡的世界》整整花了三年时间进行了准备, 翻阅了1975年到1985年间, 十年间的《人民时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延安日报》《榆林报》笔记作了几十本。据说手指都磨破了。路遥他对当时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改革开放是有深度的思考, 他还带着自己的弟弟王天乐一起到延安的东关下矿, 后又去了陕西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体验生活, 他在农村的山上放羊、在田野里过夜, 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体会《平凡的世界》里的人们所思所想, 路遥以自己的身体力行, 善良正直, 胸怀坦荡政治家卓越的眼光来创造如此巨著。文学创作的一切都是为人民, 唤醒人民去不怕困难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对生活充满信心, 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 然而这一切正是路遥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 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有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而铸成这部巨著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

我们的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尚有许多贫困落后的地方,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还处在贫困之中, 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也正在努力奋斗, 想早日摆脱贫困。像《平凡的世界》中所描写的人和事还有存在在我们的社会之中, 然而一些文人脱离现实生活捏造拼凑出一些假大空, 甚至低级趣味的东西来误导人们电影、电视剧中所表现出现的场景是豪华奢侈、美女名车, 一切物质都不用去吃苦奋斗, 都唾手可得, 充斥荧屏的泡沫剧, 三角恋豪门争宠, 偶像剧白富美、高富帅严重地误导青少年的世界观, 《平凡的世界》里的小人物的英雄气概, 释放出的强大的正能量正冲刷文坛文艺世界尚存的污泥浊水无疑是对这些严重歪曲了现实生活的作品无情的批判。当今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正在进入新时期, 攻尖战进入深水期, 时代和人民正需要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样一大批拥有正能量的优秀文艺作品来鼓舞人、影响人、激励人去拼搏去奋斗, 去脚踏实地地去干, 去实现中国梦。

《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的热播, 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情趣, 让人们懂得世界是没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的, 但人生必须有理想、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有一个善良正直的心, 有一颗对党对人民对这片生长的黄土地感恩的心。

今天我们拜读路遥的作品, 缅怀路遥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位伟大的作家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要:本文浅析《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创作思想, 深刻领会《平凡的世界》及作者路遥人生的伟大意义。本文浅析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所释放的正能量, 是路遥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电视剧,茅盾文学奖

参考文献

[1]摘自人民网, 文化滚动新闻推荐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上影, 呈现正能量, 向路遥致敬。<2015年2月27日>来源:《福建日报》.

[2]摘自人民网, 人民娱乐频道, 《平凡的世界》希望能影响90后, 原标题:在这个不平凡的时代再次体验《平凡的世界》, 2015年2月7日11:04来源:《钱江日报》.

[3]人民网, 从路遥的贫困说起。2015年3月20日15:01来源:《新民晚报》.

[4]山西新闻网读书《路遥传》作者厚夫忆路遥:中学时代就用心遥望, 2015年3月26日是, 来源《西安晚报》.

[5]摘自凤凰网文化活动文章:2012年11月16日贾平凹痛惮路遥: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6]摘自见人民网:人民娱乐频道《平凡的世界》希望能影响90后, 潘石屹主动代言, 2015年2月7日11:04, 来源《钱江晚报》.

[7][8]摘自人民网《文史》史海钩沉, 揭密:习近平和路遥年轻时都是“读书狂人”, 作者:俞亮鑫, 2015年3月11日10:56, 来源《新民晚报》.

[9]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时效性, 强新闻) , 新版《路遥全集》首发, 首次公开路遥11封亲笔信, 作者:肖雪, 2013年3月26日10:11, 来源《西安日报》.

路遥的平凡世界 第4篇

本期三篇文章便从不用的角度来谈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同点 三篇文章都是对路遥及其作品的感悟及评价,都是对作品中的人物体验式的感悟。《怀念路遥人格和文格的奇特魅力》一文回忆了作者与路遥亲如兄弟般的感情,表现了他的独特个性;《路遥无愧于哺育他的土地和人民》表达了对于失去路遥这样伟大的作家的悲痛,强调了路遥作品的深刻意义;《哥哥你不成才,卖了良心才回来》是对路遥作品的延伸阅读与体悟,是自觉不自觉地对作品中的人物“高加林”的模仿和由此而生的内心的自省,从而生出了原文中“哥哥你不成才,卖了良心才回来”的感悟。

异点 三篇文章的虽然都是与路遥及其作品相关的文章,但其各自的侧重点却各有不同。

《怀念路遥人格和文格的奇特魅力》主要是回忆路遥的为人处世的风格和态度,作者与作家相知甚熟,行文平实,如其人仍在,其声仍闻,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日常的路遥,真实感人;《路遥无愧于哺育他的土地和人民》从历史、社会、文学的等宏大的视角来评价路遥及其作品的伟大意义,深刻地分析路遥这个将根深深扎根于土地与人民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伟大历史地位;《哥哥你不成才,卖了良心才回来》的主题则是“借古喻今”,通过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来隐射现实人生中的“高加林”,最后的落脚点在于故乡,“故乡,就是为我们这些高加林准备的”,“而故乡的分量,好像也只有通过一代代青春的热血献祭,成为我们最后的乌托邦”。

路遥在逝世多年后,人们还在热烈地怀念他,还在谈论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路遥作品中的那些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他给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气与光亮,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

路遥平凡的世界语录 第5篇

2. 他慢慢的懂的,人活着,就是得随时准备经受困难。知道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

3. 那痛苦是一个健全人的痛苦--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幸福!为什么呢?因为痛苦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可如今的痛苦是绝望的痛苦,绝望的痛苦甚至使人不再痛苦--既然生活没有了希望,还有什么必要再痛苦呢?!

4. 当我的巴特农神庙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从这遥远的地方也能感受到他的辉煌。

5. 男子汉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而不是靠化妆和表演就能显现出来的!

6. 既不懈的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报酬和宠爱,而是理智而清醒的面对着现实。

7. 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8. 真的,如果痛苦不能改变生存,那还不如平静地将自己毁灭,毁灭,一切都毁灭了!只有生命还在苟延残喘。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9.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10. 这花朵没有人注目。也惟有本身才怜爱自身的芬芳。

11.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了的,至于理想,只不过是职业好坏的代名词罢了

12.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13. 只有用无尽的泪水来祭奠他那永不复归的青春之恋。

14.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路遥全集平凡的世界 第6篇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平凡的世界》在线小说入口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荣获茅盾文学奖。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3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 、鲁迅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路遥《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

人和社会,一切斗争的总结局也许都是中庸而已。与其认真,不如随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真正的爱情不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

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既不懈的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报酬和宠爱,而是理智而清醒的面对着现实。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历史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

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象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沦!!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与奋斗!

无论精神多么独立的人,感情却总是在寻找一种依附,寻找一种归宿。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喜欢海,不管湛蓝或是光灿,不管平静或是波涛汹涌,那起伏荡漾的,那丝丝的波动;喜欢听海的声音,不管是浪击礁石,或是浪涛翻滚,那轻柔的,那澎湃的;喜欢看海,不管心情是舒畅的或是沉闷的,不管天气是晴朗的或是阴沉的,那舒心的,那松弛的……

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

你知道,幸福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战胜困难…… 2、少平想起他做活的那家人对他的情义们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是的,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这两个字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

连伟人的一生都充满了那么大的艰辛,一个平凡的人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了的,至于理想,只不过是职业好坏的代名词罢了

生活中有那么一种人,你藐视甚至侮辱他,他不仅视为正常,还对你挺佩服;你要是在人格上对他平等相待,他反而小看你!

《平凡的世界》路遥名言 第7篇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了的,至于理想,只不过是职业好坏的代名词罢了。

生活永远是美好的,人的痛苦却时时在发生……

牺牲自己而全力支撑这个穷家,这是他多年类一贯的信念已经成了他生活的哲学。

只有自己诚心待人,别人才有可能对自己以诚相待。

对于一个有血性的青年来说,自己无力谋生,靠剥夺父亲在这个世界上活着,即便不是堕落,那也实在脸上无光。

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叫人尊重。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是人成熟起来

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也同样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儿战斗。

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窗外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但无论怎样,他还是高兴今天能用他自己劳动赚来的钱,在这里请晓霞吃一顿饭。哪怕他今生一世暗淡无光,可他在自己生命的历程中,仍然还有值得骄傲和怀恋的东西啊!

而不至于象一些可怜的乡下人,老了的时候,坐在冬日里冰凉的土炕上,可以回忆和夸耀的仅仅是自己年轻时的饭量和力气……

当我的巴特农神庙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从这遥远的地方也能感受到他的辉煌。

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

权威是用力量和智慧竖立起来的!

她给他那像土块一样平凡的一生留下了太阳般光辉的一页。

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你能痛苦,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

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条件去寻找终生伴侣。

兄弟要先做朋友,然后才是兄弟。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路遥《平凡的世界》名言警句

2.路遥《平凡的世界》经典语录

3.有关鸡的名言警句

4.小学生励志名言

5.关于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100句

6.廉政名言警句

7.为人处世的名言

8.长征中的名言警句

9.小学生必读的名言警句

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崇高美赏析 第8篇

关键词:艺术价值,生产模式,社会科学,平凡的世界

一、路遥《平凡的世界》内容与背景介绍

《平凡的世界》主要讲了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在陕西地区贫瘠的黄土高原,为了人身理想和个人追求平凡奋斗的故事。故事中的情节推进徐而不急、散而不乱,在稀松平常的落语中往往表现出了深刻的哲理。

陕北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路遥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围绕陕西黄土高原这一片农村土地来进行叙述的,这里的人们遵循着传统生活习惯,过着简单而朴实的生活。,路遥的作品就像是一曲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通过苍茫的嗓音唱出人生的戚戚婉婉。陕北的编年史几乎就是用歌谣编纂出来的。

二、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崇高美赏析

(一)自强不息的精神美

路遥是陕西人,他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生活比较困苦。他将自己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的奋斗经历,直接地嫁接到了主人公孙少平身上。通过主人公孙少平在学习、成长、奋斗和工作的顽强经历,从而表达了对于不屈命运年轻人不甘平庸、努力奋斗的精神赞美。

孙玉婷和贺凤英对于主人公孙少平的影响力比较大,他们在孙少平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通过经常接济他各种食物,让正在长身体的孙少平能够吃更好。孙少平在原西县高中读书,与地主出身的郝红梅相互爱怜,后郝红梅与家境优越的班长顾养民谈恋爱。同村同班的好友田润生为此抱不平狠揍顾养民一顿。倔强的少平开始与自己的自卑斗争,积极参加赴地区积极参加赴地区会演的排练。陕西地区的农家子弟要想跨过农门,走向更加开阔、更加宽广的城市,必须要通过勤学苦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二)抗争命运、精神高贵的硬汉子

在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人过着不平凡的生活。孙少平是我们当代农村出身奋斗在北上广深大城市青年群体的一个缩影,对于指导当今时代农村青年进行个人奋斗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出身的青年,很小的年纪就要步入成年人的世界,没有父母呵护,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提升自己能力的渠道。他们有的只是自己的淳朴、热情与奋斗,和不屈从于命运的坚忍。他们必须要学会独立自主,必须要学会坚强,这对于提高当前社会中农村青年的奋斗意识和精神承受能力有重要意义。

(三)心存责任、善于抓住机遇的追梦人

好读课外书的少平敏感、自尊,在经历了大旱、抢水、死人的事件后,变得更加成熟。孙少平的大哥孙少安经历的事情比孙少平更多,并且他的命运更加坎坷和崎岖。他没有能够留在城市地区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是过早地回到了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贫瘠地区当一个农民。他需要接受黄土高原地区干旱缺水的生存考验,他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也不能够抛弃一切与之在一起。

孙少安最终选择向命运低头,在屈服于命运之后,他选择一辈子留在农村发展,与贺秀莲结合也是迫于无奈。他的人身性格中充斥了更多的苦难与更多的无可奈何,他经历了比弟弟更多的遭遇。并且,孙少平最终还是凭借自己的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获得了人生的转机。平凡的世界这部书向广大的读者传递了良好的精神信号,不管是处在何种悲惨的境遇,只要你能够不放弃希望,并且能够在命运给你一次机会的时候好好把握,你就能够改变自己的人身。但是,在命运的转机出现之前,会有漫长的黑暗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努力度过这段黑暗时期就显得相当重要。

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对于不同人物角色的刻画比较准确,反应了特殊时代的人性特点。老祖母和父亲孙玉厚代表了上一辈中国劳动群众,孙玉厚的儿子孙少安和孙少平分别作出了不同的人身选择,拥有着不同的命运。孙少安、孙少平在命运的世界里,努力拼搏,以自己的坚忍不拔和可贵的自尊赢得了生活圈子里无数普通人的尊敬和认可。在《平凡的世界》这一本书中,作者路遥借助孙少平这个角色,向广大的读者传递了积极的正能量,强调了在困难时期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的重要性。黑暗总会过去,黎明终将到来。

参考文献

[1]王正.农民爱情叙事中的文化情缘——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J].浙江社会科学,2010,(6):93-97.DOI:10.3969.

[2]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常销书”生产模式分析[J].小说评论,2003,(1):58-65.DOI:10.3969.

路遥与《平凡的世界》 第9篇

接着,他决定到位于陕西铜川的陈家山煤矿开始这部书第一部初稿的写作。这部“规模很大的书”,就是《平凡的世界》。

在路遥来陈家山煤矿之前,矿上已经在离矿区不很远的矿医院为他找好了地方。那是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对路遥来说无用的沙发。

父亲被逮捕过这件事,为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帮了大忙。

路遥来到陈家山,准备开始写作,可他却迟迟下不了笔,因为找不到一个好的开头。

整整三天,路遥苦思冥想,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1981年亲生父亲被逮捕的事情。

1981年夏天的一天中午,甘泉县文化局局长张弢找到时任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驻延安记者站负责人贾炳申,说是路遥刚到延安,求贾炳申办一件事。

张弢说:路遥的父亲因为砍了公路边的树,被清涧县抓起来了。张弢又解释说:一村人都砍了,他既不是带头的,也不是砍得最多的,就因为他“无儿子”担着,就把他抓了。

已驻站一年多的贾炳申知道,在陕北这个地方,家里没有“公家人”(在外工作的干部)的人家会受欺负,没有儿子的家庭也受欺负,这类事情比较普遍。贾炳申很想帮忙,但清涧属于榆林,贾炳申是延安记者站的,真不好管。张弢知道贾炳申的为难,嘴里对贾炳申喃喃道:“你不去,他父亲看来没希望了。”

贾炳申沉思一会儿,与张弢一起来到延河饭店。此时,路遥正站在炎热的阳光中,边抽烟边焦急地等待。看到他俩走来,路遥快步走下台阶,握着贾炳申的手说:“这就好了,这就好了!”

贾炳申了解了一下情况,就去找县委书记。

“当时清涧是全省最穷的县之一。我到的当晚全县城停电,县委办通讯员打着手电把我领到县委书记办公室。”贾炳申后来回忆给路遥帮忙这件事儿,“掏出记者证验明正身后,我便直奔主题,把路遥讲的情况和我调查的情况做了反映,并很明确地提出,处理盗伐公路行道树无可非议,但这样的处理有失偏颇,要抓应该抓带头砍树的。书记也当即表示,让公安部门查清楚,第二天上午告诉我结果。”

正是亲生父亲被逮捕这件事儿,为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帮了大忙。他将此事演变成“王满银”贩卖老鼠药被公社劳教,一下子引出了这部书所有的重要人物。

墙上出现了一张表格,写着1到53的一组数字,路遥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

五六天过后,路遥已经开始初步建立起工作规律,每天伏案十五六个小时,掌握了每天大约的工作量和写作进度。

墙上出现了一张表格,写着1到53的一组数字—第一部共53章,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每划掉一个数字,路遥都要愣着看半天那张表格。

路遥心里很清楚这一组数字意味着什么,那是一片看不见边际的泥淖。每划掉一个数字,就证明他又前进了一步。他极力克制着不让自己遥望最后“53”这个数字,只要求自己扎实地迈出当天的一步,迈出第二天的一步。

写作紧张起来,常常会错过了食堂的开饭时间,有时候,路遥一天就吃一顿。医院职工食堂的师傅与路遥对话算多的人,也无非是问路遥,想吃什么,师傅好给他做什么。

但矿区的生活是过分简单了。不是矿上不想让他吃好,无论是陈家山煤矿领导还是医院方面,一直在尽心操办,只是条件有限。深山之中,矿工家属有几万人,一遇秋雨冬雪,交通常常中断。有一年还不得不给这里空投面粉。没有蔬菜,没有鸡蛋,连点豆腐都很难搞到。

早饭被路遥錯过了,中午一般只有馒头米汤咸菜。晚上有时多吃点面条,有时和中午一模一样。这个矿山医院,医生职工大都回家吃饭,又几乎没有几个住院的,所以,伙食也相当难搞。

每当写作到凌晨,路遥只能吃上一个冷硬的馒头,喝一杯咖啡,填一填早已空空如也的肚子。睡下后,他时常感觉第二天起不来了,但一觉醒来,体力稍有恢复,又立即从床上爬起来,用热水洗把脸,痛饮一杯咖啡,然后坐在书桌前开始新一天的写作。

当年见过路遥的陈家山医院医生,如今大多已调离了这里,只有一两个人说见过路遥。回忆起当年,医生说因为知道他是大作家,都不敢上前与他搭话。路遥工作时,更是没有人进过他的房间,生怕影响了他的创作。

可是某一天,正当路遥埋头写作时,突然闯进来一个手执某新闻单位临时记者证的人要采访他。路遥一再给记者解释,但无济于事,记者反而坐在对面的沙发上准备和路遥“长期作战”。此时,路遥已经失去了理智和耐心,站起来粗暴地抓住记者,将他推搡着送出房间。

待路遥重新坐回桌边,心脏还在乱跳。虽然他后悔刚才自己的无礼行为,但他没有办法。

“如果我让他满意,我这一天就要倒霉了。我将无法完成今天的‘生产任务’。今天完不成任务,将会影响以后的工作,我那演算的数字方程式将全部打乱变成为另一张图表,这要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一向喜欢孤独的路遥,此刻也惧怕起了孤独。他极其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柔情。

1985年10月21日,有一个西安的长途电话打给路遥,电话里说,老作家秦兆阳先生和他的老伴来西安了。

这消息使路遥停下了笔。

“几乎在一刹那间,我就决定赶回西安去陪伴老秦几天,看名胜古迹。在当时的状态中,即使家里的老人有什么事,我也会犹豫是否要丢下工作回去料理。但是,我内心中对老秦的感情却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赶快联系回西安的车,可连绵的阴雨使矿区通往外界的路中断了。众人帮忙,好不容易坐上一辆有履带的拖拉机,准备通过另一条简易公路出山。结果在一座山上因路滑被阻,七个小时不能越过,路遥只好返回陈家山煤矿。

nlc202309051445

“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我立在窗前,看着外面纷纷扬扬的雨雪,在心中乞求老秦的原谅。因此原因,以后去过几次北京,都鼓不起勇气去看望这位我尊敬的老人。

但我永远记着:如果没有他,我也许不会在文学的路上到今天。在很大的程度上,《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正是我给柳青和秦兆阳两位导师交出的一份答卷。”(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长着一脸自称为“匈奴式”的胡须,络腮胡须长得很快,几天不刮就难受。来之前,他没有像香烟和咖啡一样备足了刮胡刀片,矿上竟然也买不到这东西。一个刀片,勉强用了十几次后,就再也刮不动了,每刮一次都很艰难,非得割几道血口子才算了事。他只好停止了这种痛苦,每个星期抽点时间,转悠到河岸边摆摊的剃头匠那里专门刮一次胡须。

一向喜欢孤独的路遥,此刻也惧怕起了孤独。路遥坦言,孤独的日子里,他极其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柔情。整个身体僵硬得如同一块冰。写不下去,痛不欲生;写得顺利,欣喜若狂。这两种时候,都需要一种安慰和体贴。

每个星期六的傍晚,医院里走得空无一人。路遥常伏在窗前,久久地遥望河对岸林立的家属楼。看见层层亮着灯火的窗户,想象每一扇窗户里面,一家人围坐一起聚餐,然后窗帘一道道拉住,灯火一盏盏熄灭,一片黑暗。

黑暗中,路遥不禁两眼发热。他长长地吐出一声叹息,然后重新坐回桌前,回到那一群虚构的男女之间。

1986年元旦在即,墙上那张表格,终于被路遥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划掉。

要出山了,要和这个煤矿、这个工作间告别了,要见到亲爱的女儿了,路遥兴奋异常。

路遥研究过很多新派写法,但他认为只有现实主义写法最适合《平凡的世界》这样一个题材。

1986年夏天,路遥离开西安,这次他来到延安地区一个偏僻小县城—吴起县,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写作。

吴起县武装部院子角落里一孔很小的窑洞,是路遥开始又一次的“长途跋涉”的地方。正是三伏天,这里的气候却特别凉爽,窑洞里阴凉得都有点沁人肌肤,路遥不得不每天生一小时火炉。

这孔简陋的窑洞里有一张单人床,一个桌子,桌子上堆着一些书籍,放着几块掰碎的干馍馍、几包咖啡和一包当地生产的粗糙的饼干。这些食物,是为赶不上招待所的饭点准备的。

路遥每天下午三点开始写作,一直写到第二天凌晨才睡下,他中午一点以后起床,饭时早过了。这种反时差路遥已积习难改,无法与正常餐点合拍了。

1986年第6期《花城》发表了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同时,《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单行本也在1986年12月顺利出版发行。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和出版后,外界的反响并不如路遥所愿。上个世纪80年代,许多外国文艺思潮刚刚涌进中国,现代主义、先锋派、意识流等方兴未艾,不跟潮流,不玩这些,好像就落伍了,而路遥仍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写作,于是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太老套了。

其实,路遥研究过很多新派写法,读过不少现代主义作品,但对比之后,他还是为《平凡的世界》选定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他认为,现实主义写法最适合《平凡的世界》这样一个题材。

“眼前这种状况,也不能算失败。最重要的是,我自己心里很清楚,对第一部的某些疑问,正是二三部我将要解决的。我不能要求别人耐心等待我的工作,但我要耐心准备解决许多问题。

这样,便产生了一种急迫感,急迫地想投入下面的工作。我想我能给挑剔的批评界提供一些比第一部更好的东西。”(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

此时,路遥身体的变化十分明显,不用照镜子,他也知道自己苍老了许多,不到38岁的年龄,两鬓已染了白发,走路的速度也缓慢了,饭量明显减少了许多,右边的眼睛一直在发炎,难受得令人发狂。看了医生,医生认为是思维长期集中焦虑而造成的,建议他停止工作和阅读。

路遥当然知道医生的建议是正确的,但却是无法接受的。

好在这时候,路遥接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通知,让他在三四月间出访联邦德国。这期间正好是路遥考虑休整的空档时间,因此便很乐意地参加了这个活动。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因此也有了许多个“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穿西装。

访问结束后,路遥回到了陕西省作协机关院内那间被他称之为“牢房”的写作间,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二稿的修改和抄写工作。

每天黎明时,路遥才从他的写作间走出来,走在作协老院子不长的一段过道里。

知道路遥出国访问回来,他的大学同学王双全等便来到作协大院看望他。那天,路遥显得特别兴奋,与同学谈天说地的,谈外国,谈中国,说洋人,说国人。在他的书桌上,是《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书稿,整齐地摞了厚厚的一摞,足有一尺多高。

路遥对王双全说,这部书的第三部构思已完成,近期就要动笔了。他还说,第三部的写作,想在王双全的老家洛川县进行,需要住上两周的时间。

这时,一个电话找路遥,说是延川家里打来的。路遥一接,听到的却是一个不幸的消息:养父病故了。

路遥很难过,可他尽力抑制着悲恸,没有回去奔喪。他联系上了四弟王天乐,让他代他妥善料理老人的后事。

路遥7岁那年,父亲把他从清涧王家堡送到延川郭家沟他的伯父家中。伯父母没有生养,他们把路遥视为亲生的儿子,宁愿自己不吃,也不能让路遥饿着;宁愿自己受冷,也要路遥有穿有戴;不管自己要承受多大的困难,也要供路遥进城上学……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伯父用老镢头在土地里刨出来的。可是,在他老人家病危的时候,路遥未能给他送上一碗水喝,在他老人家的黄土坟前,路遥未能焚烧一张纸钱……作为儿子,应该说路遥没有行孝!”(曹谷溪《关于路遥的谈话》)

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路遥的情形更加凄苦,每天进行着超负荷的体力与脑力劳动。除过劳累,饥饿问题依然如影相随。在陈家山煤矿没啥可吃,回到西安城里还是如此。

当然不是西安城里没有吃的,吃的到处都是,主要是路遥没有时间正点吃饭。生活基本得靠自己料理,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且常常拖在晚上十点钟左右。再迟一点,夜市就关闭了。

有时不知不觉就写到夜间十二点钟,夜市也去不成了,路遥只好硬着头皮到没有入睡的评论家王愚或其他同事家里要两个冷馍一根大葱,凑合着算吃了一顿饭,他形容自己就如同《平凡的世界》里流浪落魄的王满银。

每天,直到黎明时,路遥才如同一个幽灵,慢慢从他的写作间走出来,走在作协老院子不长的一段过道里。月光下,只有他自己时长时短的身影随行。

院子后面的一栋家属楼,一单元三层,是路遥的家。这套房子是他在《人生》获奖之后不久,从同单元的五层三居室调整到三层四居室的。

他艰难地登上一个一个台阶,小心地拧开门,悄悄地走入自己的卧室。紧张而疲惫的一天,终于可以停歇了。

修改和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日子里,因为过度的劳累和营养的匮乏,路遥常常几乎无力端坐,很多时候,他只能半躺在桌面上,斜着身子勉强用笔写字。他不是用体力,而是完全凭借精神的力量支撑着他最后的工作。

《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快完稿时,路遥忽然吐了一口血。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一书中,路遥描述了他写作写到精疲力尽时的情形:“稿子完成的当天,我感到身上再也没有一点劲了,只有腿、膝盖还稍微有点力量,于是,就跪在地板上把散乱的稿页和材料收拾起来。终于完全倒下了。身体软弱得像一摊泥。最痛苦的是每吸进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坐一下,就睡着了。有时去门房取报或在院子晒太阳就鼾声如雷地睡了过去。坐在沙发上一边喝水一边打盹,脸被水杯碰开一道血口子。”

他继续写道:“我不知自己患了什么病。其实,后来我才知道,如果一个人三天不吃饭一直在火车站扛麻袋,谁都可能得这种病。这是无节制的拼命工作所导致的自然结果。”

1988年5月,《平凡的世界》三部全部完成。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病医治无效在西安英年早逝,年仅42岁。

上一篇: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下一篇:公务员体检通用和特殊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