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初探

2023-02-01

第一篇: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初探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策略

pood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策略

作者:赵妮推荐:周义彬

[摘要]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的深入,对高校后勤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后勤工作必须进行相应改革、从高校后勤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入手,结合实际分析当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答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激励机制;绩效管理[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意义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问题,相关的研究很多,众多理解各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主流理解。一是从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理论的对比角度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是有别于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的新型人事管理,它是对传统人事管理理念的继承和超越式发展。二是从功能角度理解。人力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管理和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正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一种管理科学。三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和个人发展的最大化,通过各种方式对企业相关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激励,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它的指导思想是经济学和人本思想,即以经济学思想来指导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

“后勤”概念起源于军事领域,它最初是指军队等武装力量正常运行所需的物质保障借用国家力量来供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后勤不仅运用在军事领域已经有很多年,并且已经在各个行业中被普遍应用到。高校后勤,指为实现高校科研育人的特殊职能提供所需保障的后勤服务工作的总和。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内外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利用,而人力资源是这所有资源中最关键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把这个关键的战略性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和利用,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同样的道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高校后勤的管理和发展布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后勤工作在高校的各方面工作中起着最基础的支撑作用,故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关系着高校各方而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初期采用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式,在此情况下,高校后勤管理必须结合实际,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探索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道路,使新时期的高校后勤管理呈现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新景象。

与单纯的企业后勤相比,高校后勤具有其共性和特殊性。首先,高校后勤有其作为后勤部门的发展需要,在这个方而,高校后勤与普通企业后勤并无二致。高校后勤要想改革和发展,首先要面对服务和经营的两大课题。在服务上,须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范性制度,使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在经营上,高校后勤应该不局限于高校,立足市场,积极探求节约成本,促进经济增长的经营模式,例如,可以在同一高校圈内实现共享型后勤服务,实现降低成本,规模化发展。而要实现这些服务和经营提升目标,拥有现代市场经济和管理学知识和能力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其次,高校后勤作为高校的一部分,不可脱离高校科研育人的大前提。高校肩负着国家赋子的特殊职责,这就是引导科研发展的前沿方向,和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同时高校还应该是呼吁和维护社会道德与良心,倡导和平良知的正义之所,具有其与生俱来的道德因素和责任。因此,高校后勤应该区别于普通企业后勤,不能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完善便利的后服务,保证高校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这也要求高校后勤人员仅具有专业知识素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能在繁琐的工作中起到高校应有的典范作用。通过以上两个方而的分析,高校后勤对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养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也决定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重视不够

在开展一项工作之前,我们需对这项工作的目的、实现途径、预期效果等有个心理估计,并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突发情况进行预防和设置补救措施。而这些都有

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要对所要进行的工作,在思想上有高度的重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工作也是如此。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片面地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高校的科研和教学发展上,而对高校后勤作为高校所有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缺乏认识,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也仅仅限于人事管理,并没有被放在应有的高度。甚至有的高校在后勤人员的安排上很随意,缺乏慎重的考虑,在一些重要的岗位上安排一些专业和服务素质都不高的人员,导致后勤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低下。所以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后勤工作人力资源工作,是目前我国高校而对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我国的高校后勤人员的组成大致上可分为:编制内的学校正式员工和合同聘用制员工。而在编人员一般为学校教职员工安置的家属,机构分流安置人员等,这部分人员一般有较丰富的后勤工作经验,但在工作方式改革和模式创新方而会显得保守。聘用制员工一般是后勤企业而向社会招聘的人员,这部分人员有高学历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民工,学历情况不一而足,这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有创新的意识和诉求,但工作经验上有欠缺。这样的人员构成,使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年龄构成、学历背景、业务能力等各方而的差距非常大,这种复杂的人员构成情况也很容易导致工作中各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矛盾凸显,使工作效率降低,服务质量下降。

(三)缺乏有效激励机制

在管理学中,激励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高校后勤企业想要体提升工作,同样应该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但目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却相对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是薪酬待遇上编制内人员与非在编人员的差距过大。由于编制内人员的薪酬待遇是参照事业单位人员的标准执行的,很大程度上高于非编制人员,而不是按照每个人的工作业绩来拉开工资差距,造成员工缺乏工作热情的现象很普遍。第二是岗位安排上没有做到任人唯贤。只有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机制,才能使人力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只有员工认可的竞争机制,才能选拔出类拔萃的员工,并使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同时还要关注员工的精神诉求,使每个人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才能充分发挥才能。

(四)缺乏制度性的培养计划

高校后勤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需要其员工具有较高的素质,如果员工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将使后勤工作陷入僵化,这就需要有效地培训机制。而在当前的国内高校中,只有很少数的后勤集团有系统的后勤员工培训提升计划,员工培训并没有得到重视。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制定员工培养计划,纳入工作重点

在有了科学的人员任用制度后,还要根据服务对象对服务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要求,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故而持续有效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在思想上重视这一工作,将其纳入常规工作计划中;其次在培训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同岗位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比如,后勤工作人员可以大致分为管理岗和技术岗圈,对他们的培训应该是有区别的,才能使各个岗位的人员素质切实得到提升。其次,在培训后应该对参加学习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可多种多样,试卷测试、操作测试、后续工作表现等都可以作为考核标准,再通过末位淘汰的方法,淘汰不合格的员工,提高后勤人员的工作学习动力和热情。

(二)引进高素质人才,构建专业化队伍

目前高校后勤正处于社会化改革的时期,这对后勤管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方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迫切地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队伍。另一方而,高校后勤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而且这种矛盾正处于深化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必须为后勤人员队伍注入新的新鲜血液。例如扩大人才引进的途径,积极而向社会招纳人才。另外,可以用高薪待遇来吸引一些业务素质比较高的人才等。目前我国已经有一部分高校不再片面注重科研和教育人才的史新和引进,同时把后勤人员的素质提高也纳入了学校的人才计划,力图通过人才的充实和加强,来构建一直高素质的专业化后勤人才队伍,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和导向。

(三)优化分配制度,实行绩效管理

当前我国高校后勤人员工作缺少热情和积极性的根木原因在于传统的不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这种平均分配制度忽视了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导致努力工作的员工与不努力工作的员工在薪酬待遇上不能拉开差距,甚至有时候山于级别和编制的原因,努力工作的员工可能在待遇上还比不上不努力工作的员工,这就极易造成员工情绪上的松懈,怠工现象难免出现。高校后勤企业应该借鉴现代企业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科学考核。员工工资可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大块,绩效工资随着员工每月的考核结果浮动,而且拉开差距,并且考核结果还将与今后的晋升、晋级挂钩,这样工作的表现和成果将直接影响薪资所得和职业发展,员工的工作热情必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能得到改善。

(四)完善配套设施,促进人力资源优化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工作已经越来越被重视,配套设施上也越来越趋于现代化,如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消防器材等公共设施,都已经很完备了,但仍然没有一套完善的后勤服务的支持系统。例如虽然目前各高校的主页都会有后勤部门的页面,但是功能和信息普遍很简单,没有发挥出很好的交流平台作用。如果能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相关的后勤部门网站,使后勤工作信息得到及时公开,师生员工的意见得到及时反馈,另外后勤工作人员作为服务人员,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广大师生进行实时交流,可以有助于双方理解,更可以真实了解到工作的不足和今后工作的重点,对后勤工作有很大的促进。另外,还应有与兄弟院校后勤部门进行交流学习的平台设施,这样有助于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大学园区尝试实行高校圈内后勤资源,包括后勤人力资源共享,以期达到节省资源,促进服务的目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应该继续深入,走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新道路

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后勤人力资源的建设是需要重视问题。只有认真总结分析以往工作经验与问题,找出相关问题的改进方案,切实加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才能为高校的

科研和教育事业提供完善的保障,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篇: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肩负着服务、管理、育人三大职能,其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高校要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后勤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格局的形成,以大数据为基础完善物联网平台,以智能工具和设备为依托保证信息化的落地。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目前仍存在诸多掣肘:认识不足、资金有限、人才缺乏、制度缺位、安全隐患是普遍阻碍信息化程度提升的难点,文章对突破困境的路径也进行了浅析。当前,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要迈向“高效率、高质量、高满意度”和“大服务、大保障、大后勤”的“高大”模式,助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跃进。

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有三个功能:服务、管理与育人。服务是后勤工作“以客户为中心”的体现,后勤管理工作的“客户”不仅包含学校、师生,在更高层次上还包含高校及社会,要努力实现“客户满意”的目标;管理是后勤统一协调调配人、财、物以实现保障工作的动态过程;作为培育人才的主阵地,高校的育人功能在后勤工作中也必然要得以体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服务、管理与育人功能在现阶段需要有强大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融合“互联网+”的思维,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智能工具和设备加以实现,从而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节约时间和经费,为高校整体治理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更为便捷高效的辅助。

一、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后勤管理信息化战略格局的形成

在传统的后勤管理工作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将后勤管理信息化提升至高校发展战略的层次,需要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

(一)领导重视,全局规划

后勤管理工作事无巨细,其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管理效率是否高效,对于高校发展重要性不言自明。高校内掌握决策权的领导是否重视后勤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是否将信息化发展作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基石,是决定后勤管理能否迈向信息化变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推进后勤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应从组织结构、资源调配等关键方面提供支持。在信息化变革过程中,要依据明确的战略规划逐步进行,避免资源浪费,建立“大后勤、大保障、大服务”的综合后勤管理体系,实现信息化时代后勤管理工作的螺旋式上升。

(二)管办分离,合作创新

在经济发展领域,企业对成本的管控和对效率的追求促使其主动探索了互联网应用技术,高校自身及研究院所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开发也日新月异,这些丰富的经验都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思路上的引导和经验借鉴,“互联网+”思维本身就内涵融合创新之义。积极探索管办分离,高校后勤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成为更高层级的管理者,将精力集中于统筹全局、资源合理分配和精细的流程管理,国际上一些高校关于后勤管理社会化實践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后勤管理要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信息化,创新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利用信息化后勤保障体系在做好勤务工作的同时,为高校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以大数据为基础构建和完善后勤管理物联网平台

大数据是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砖石,要着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以期使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数据价值最大化。

(一)扩宽信息收集渠道

丰富的基础数据可以使高校后勤管理实现广覆盖和全面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则使数据更为高效地进行传递,对基础数据的收集要做到渠道多样而畅通,努力建设PC端、移动端、微信端、客服电话、线下服务大厅、智能监控网络全方位信息收集的组合通道,实现后勤服务的快速响应。

(二)创建资源共享平台

传统的后勤管理管理方式往往会产生孤岛效应,各个系统各自为营,信息无法实现共享,造成大量的浪费,在拓宽信息收集渠道的同时,要统一信息化建设标准,打通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宽口径收集信息,集中统一处理,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高频应用数据的无缝对接,避免重复采集录入信息,更为高效便捷。

(三)搭建后勤管理物联网

依托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技术,按照约定协议,对高校内的人和物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形成后勤管理的物联网,提高信息传输的速率,5G时代的来临更是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驱动力。物联网是对信息的终极整合,在感应、传输和应用三大层面对后勤管理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全面促进高校内教学、校园资源与生活的系统整合。

(四)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大数据的应用和物联网平台的建成将后勤管理的全面化和细致化推向了新的高度,庞大的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传输信息经过科学精密的计算可以准确地捕捉到个人的习惯、偏好和动态,这在带来便利和提升后勤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问题,个人隐私和信息存在泄露风险,校内资源信息全部载入互联网也给学校管理信息的安全增加了风险。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高校在后勤管理中对物联网平台的建设和使用要在信息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进行,完善信息安全的保障机制,避免高校及校内人员、财物因信息泄露造成伤害或损失。

三、以智能工具和设备为依托保证后勤管理信息化落地

智能工具与设备在高校后勤管理的全场景中皆有用武之地,其是传统电气设备与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场景和目标选取相应的智能工具与设备,完成信息的判定、传输、处理等任务。

(一)智慧教室中的智能工具与设备

1.环境检测传感器

配备环境检测传感器的智慧教室主要应用空气温湿传感技术,对于教室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传感装置在完成教室内环境信息采集后反馈至物联网平台,经过计算处理得到相应指令,控制空调、灯光、门窗等设备以保证教室环境处于适宜条件。红外线传感器的热成像技术可以对进入教室的人员进行体温监控,可以对公共性传染疾病控制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节约了人力财力物力。智能型烟雾报警装置可以在传统装置识别火情、触发灭火设备基础之上完成火情信息的即时传输报警,后勤管理部门可在第一时间精准定位发生火情的地点,以警报、广播、短信、APP等多种方式通知周边人员立即撤离。

2.智能教学设备

教室中教师主导的讲台和学生座位区是两大基本空间。讲台区从传统的粉笔黑板变为投影仪器,再到触摸屏一体机的使用,教学工具的智能化大大提高,触摸屏一体机既可以展示教师提前准备的文稿、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也可以配以即时笔记对讲授内容进行注解。传统教室中的教学过程是一次性的,教学受空间和时间限制,智能教学设备应用可以在教师授课时,将触摸屏一体机所呈现的全部内容和教室内教师及学生状态进行实时传输,辅助教务人员进行课堂监督,并且自动存储在数据库中,方便调取和多次利用,既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可作为基础数据用于教师和学生考核。学生座位区域也可实现智能化改造,课桌椅装备自动感应和互动设备,课桌桌面即为电子屏,同步教师的触摸屏,学生也可在自己账户的课桌上实现疑问标注,实时反馈给教师。

(二)校内场馆中的智能工具与设备

1.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思路是将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融入传统的实体图书馆管理,可以在数据丰富的基础之上完成对用户个人的阅览习惯、兴趣的分析,帮助读者更便捷地获取资料;还可以对图书馆内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整体分析,获得高校内读者的阅读和学习偏好的全面信息。

2.智慧体育馆

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政策背景之下,高校对于发展体育健身,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智慧体育馆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校内人员可通过账户进入服务平台预约场地,查看校内竞赛的安排,场馆内可配备运动监测设备,进入人员凭借“电子纹身”通行及实时监测血压和体温等健康数据,运动数据可以做类似微信运动步数排行的处理,既增强健身活动的趣味性,又能保证运动者的安全。

(三)生活环境中的智能工具与设备

1.可视化地下管网

地下管网设备包含给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暖气管道和通信管道、信息网络电缆等多个内容。信息技术和监测设备的应用可以使并不直观的地下管网实现可视化和动态监控,由于管网复杂,传统的后勤管理除了日常维护工作外,就只能对出现问题的设备进行临时抢修,严重干扰校内教学和生活的秩序,可视化的管网监测设备可以使信息即时传输,便于发现潜在风险,将安全隐患缩减到最小,保证校内各项工作的井然有序。

2.智慧宿舍

宿舍是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在校内的居住场所,是最重要的生活环境,智慧宿舍的探索在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中产生较早,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智慧宿舍通过对进门身份识别登记、更新联网电表、智能洗衣机、宿舍故障报修、防火警报等全方位智能设备改造,搭建物联网,可以形成一个APP端口、一个身份账户、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等既互通又独立保证安全的验证方式,使宿舍生活更简便,节约水电能源和时间成本。

3.智慧食堂

智能设备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食堂管理模式的问题,提高效率,提升教师和学生对食堂服务的满意度。通过移动端提前预约餐食、就餐位置、时长,精细化管理,减少浪费;可视化端口可供就餐人员监督后厨的卫生状况;出菜口使用按号传送的智能设备,减少人员接触;食堂管理的后台可以对就餐者的习惯偏好进行记录分析,在终端上进行推荐;餐具按照颜色或内置标记芯片进行分类回收清洗消毒。智慧食堂在利用智能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后,可以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大幅提高满意度。

四、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的困境与路径

后勤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优质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当信息化技术融入后勤管理,使以前一直“卖力气”的后勤工作多一些“智慧”,高校的“大管家”才挖掘出了巨大的潜能,对于高校的理性、科学治理水平多有助益。

得益于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研发人才成果涌现,对于高校后勤信息化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不得不承认,与设想的科技化、智慧型管理相比,现阶段的后勤信息化水平还远远落后,其中有些困境可能长期存在,属于体制或机制上普遍的掣肘;有些则相对灵活,需要各高校依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克服。

(一)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中的困境

1.后勤管理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大量资金投入是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桎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能够融入生产生活实践的信息系统在搭建初期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调试,精密电子仪器的购置和维修也是高校庞大的支持,正因为如此,即使很多高校对后勤管理信息重要性认识到位,却无资金展开行动,也就使信息化水平受到制约。这一问题是长期存在并将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

2.后勤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规范

后勤管理制度、标准和工作流程的空缺会导致工作的混乱,而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后勤管理井然有序的良好基礎之上可以事半功倍,制度管理不科学,人员考评和绩效管理制度的短板需要补齐。信息化建设是更为错综复杂,需要整体推进的工程,如果没规范的制度基础作为框架,就势必会杂乱无章,使本就千头万绪的后勤管理工作困难倍增。

3.信息入网存在安全隐患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主阵地,其信息资源和校内人员的个人信息需要严密保护。目前有能力自主研发后勤信息管理系统的高校十分有限,而科技公司则是提供信息技术支撑的主体,在业务外包,管办分离过程中,信息传递和存储会存在安全隐患,网络技术专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限制了人们对其监控的能力,如何保障在使用外部开发的程序、设备带来便利的同时,高校的重要资源、信息能规避泄露风险,也是很多在信息化建设面前踌躇不前的决策者不得不考虑的难点。

(二)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虽然受制于诸多因素,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多重困境,但参考国际相关经验和国内不断地实践探索,对困境的突破和解决仍有迹可循。

1.提高重视程度,由具有创新思维的领导组织专门机构负责

从领导层到学生,都需要提高对后勤管理信息化重视和关注,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建设,提高后勤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只有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才能有的放矢。对于信息化建设不是喊口号,是对后勤管理工作整体性变革,既需宏观的战略思维,又需对精细化管理有理论和实践心得的人来主导,因此,从组织架构上要由具有创新性思维、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领导牵头组建信息化建设的专门负责机构,确保实体权力,可以有效地调配资源和人力投入到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之中。

2.完善后勤管理的制度規范,将信息化水平纳入绩效考核

对信息化技能的考评要纳入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价,后勤管理各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也要纳入其整体的绩效评价,对于制度规范的完善小到一个终端设备的操作,大到部门长期战略规划,都是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只有制度的地基打牢打稳,才能使信息化体系类别清晰,职责明确,真正实现集约化运转。

3.法律和技术手段双管齐下,保证信息安全

在与科技公司合作及使用和购买信息服务时,高校要善用法律武器和契约协议,严防信息的泄露,保证校内人员信息的安全,也确保高校科研成果、数据等重要信息无隐患。有能力的高校应在课程设计上有所调整,培养自身的科技人才,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后勤管理信息化设备,或有能力对外包公司的工作有效监管。法律和技术二者相辅相成,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安全保驾护航。

五、结语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整体规划,协同推进。创新2.0时代的来临、5G技术的应用、紧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这些都是当代高校开展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实背景,为了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高校应在思维、战略、整体布局和具体手段上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后勤管理方式,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满意度,大服务、大保障、大后勤的“高大”模式,充分发挥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服务精神,精准化集约化流程管理,在潜移默化中创造富有生机活力的育人环境。虽然现阶段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仍旧面临一系列的难题,但我们应有充分的自信,信息化的后勤管理会在我国高校迈向一流的进程中贡献巨大力量,助力高校治理的全面现代化。

第三篇:后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研报告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来,全国各地各类高校顺应自身发展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化改革方式,其中有成有败,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也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尤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对新的不断发展的形势,面对各高校进一步发展以及高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的新要求,原先已经过十年探索并趋于成熟的

发展模式再次遇到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找出并解决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遇到的瓶颈,探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举措,重塑高校后勤新形象,才能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既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又适应高校进一步发展要求的后勤保障体系,将高校后勤经营、服务、管理等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一、制约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瓶颈

(一)主体因素

主体问题在这里主要是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过程及其结果。主体作用良好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良好,否则反之。目前高校后勤工作的主体由后勤管理人员、后勤经营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三部分构成。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多年的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主体的基本情况稳定,但是不足和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1、后勤管理人员

这里所说的后勤管理人员是特指高校学校层面的从事大后勤管理工作的干部,他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肩负着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保障后勤体系顺畅运行、保障后勤实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的使命,后勤管理人员的责任不可谓不大,任务不可谓不重。然而,多年来,由于思维习惯和管理惯性使然,不少高校对此重要和关键部门的后勤管理干部的定位一直存在偏差,同样是服务和服从于整个高校发展的大局,为高校发展贡献心力,但是广大后勤管理干部的地位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使得许多后勤管理人员荣誉感和成就感缺乏,致使不得不时常考虑个人出路和前途问题,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有些高校将后勤部门作为干部分流的承接单位,使得后勤管理人员基本是按经验和习惯来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往往没有经营管理知识,业务水平不高;部分外聘管理干部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较低,加上待遇上与学校在编管理干部又有较大差异,稳定性和积极性较差;在很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又将后勤管理部门条块划分太多,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加上一些后勤管理干部本位主义的影响,人为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壁垒和障碍。

2、后勤经营人员

后勤经营人员指在高校后勤各个实体从事具体经营管理的干部。和高校后勤管理人员一样,有较多的高校后勤经营人员也来自学校机关干部分流,存在年龄老化、专业水平低下、开拓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意识较差等缺点,使得很多后勤实体的经营管理远远滞后于社会企业的水平。而且由于大多数高校将后勤经营实体剥离(或相对剥离)学校,实体实行独立成本核算,自负盈亏,后勤经营人员的经营压力很大,往往有重经营轻服务的现象和思想,容易把后勤工作的经济效益看得过重而轻视或忽视社会效益,容易导致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产生不好的后勤服务形象。同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后勤经营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奉献精神欠缺,也严重影响了的高校后勤整体形象和战斗力。

3、后勤服务人员

后勤服务人员是在后勤实体工作一线,直接面向广大师生的员工。后勤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对广大师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影响着整个后勤在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地位。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后勤的很多一线正式员工来源于本校教职工家属、农转非人员、部队转业军人、高校征用土地后的农民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机关、学院等部门精简机构,压缩下来的不少人员又进入了后勤部门。这些人员长期在后勤工作服务,形成了一种工作动力不足、服务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等的工作氛围和态度,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积极主动思考单位进一步发展的意识。同时,对于外聘的一线员工,因与社会同类企业相比,高校后勤实体的经营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在薪酬方面不具备优势,而且往往与正式职工相比差距过大,这些也使得这些外聘员工的激励不够,看不到自身职业发展的平台和前景,因此荣誉感低、稳定性较差,流动频繁,这也大大影响了后勤实体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后勤实体的整体实力不足,经营成本和风险相对较大,加上后勤工作环境较差、地位较低、工作辛苦等,这也使得高校后勤劳工用工面临诸多难题。

(二)客观环境因素

工作的外围是个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小环境、以及各种外在因素影响下的后勤人员自身微环境的改变。

多年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呈现了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国家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做出统一的部署和规划,不同高校按照自身特点和需求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对

第四篇:高校后勤-关于高校后勤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 关于高校后勤细化管理与服务的探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服务质量的优劣和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是判断其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决定高校后勤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因素,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加强后勤各岗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使后勤服务工作处处以人为本,更加细致完善,从而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能够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后勤保障的创新之路。高校后勤管理机构是维持学校日常教学秩序,保障师生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部门。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直接关系到后勤服务质量工作的优劣,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后勤深化改革与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步。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粗放式管理,管理体系落后,思想观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服务质量的优劣和师生员工的满意度是判断其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决定高校后勤未来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因素,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加强后勤各岗位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使后勤服务工作处处以人为本,更加细致完善,从而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能够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后勤保障的创新之路。

高校后勤管理机构是维持学校日常教学秩序,保障师生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部门。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直接关系到后勤服务质量工作的优劣,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后勤深化改革与发展,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步。但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目前还存在粗放式管理,管理体系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服务工作被动等问题,在这种的状况下,为更好地坚持后勤“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我院后勤集团开始探索后勤管理的新出路——通过细化后勤内部管理,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我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历了六个春秋,为学院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做出了贡献,在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思考如何解决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我

1 们在管理和提供优质服务和增加服务项目之间产生的矛盾(差距)?如何在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下,怎样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后勤改革,让服务上层次,上台阶,使之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师生的需求。达到师生满意、学院领导满意和后勤员工满意的目标。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在市场企业竞争中,各方实力相近似时,那么,其成败的关键环节就在于如何注重细节管理。为用户提供同样的服务,你的服务比别人更深入,更周全,更细化,市场自然会被你占领。因此,后勤的细化管理为高校后勤的发展与生存打开了一道大门。

细化管理,就是进一步明确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甚至管理到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细化管理,规范后勤各工作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和优质服务标准,使每一位后勤员工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优质服务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确责任,调动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和主动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几年来,我们在集团内部管理过程中,按企业化管理标准,陆续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各项规章制度,覆盖了后勤各工作岗位,而要真正落实这些规章制度,必须从细微之处入手,从点滴抓起,做艰苦细致工作。“海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只有重视细节,研究细节,关注细节,解决细节,注重细小工作的积累,才能够达到科学化管理的要求。那么,高校后勤的细化管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后勤各项管理工作制度

在几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做好后勤工作的前提是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化。让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管理更加科学,服务更加规范。随着后勤工作的不断深入,要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查找管理漏洞,适时完善后勤相应的制度。在制度细化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稳扎稳打,切切实实做好此项工作,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1.细化岗位职责

将后勤工作内容层层落实到每个具体人,明确每位员工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对象,把后勤工作任务实实在在地细化到人,做到后勤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细化岗位责任,有助于加强对员工工作的监督考核,促进后勤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后勤服务的整体质量。 2.细化服务标准

2 就是制定为教学、为科研、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相应标准,服务质量的优劣是衡量高校后勤管理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其能否长久的立足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重要因素。在细化服务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在制定优质服务标准上下功夫,始终把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标准。让细化服务标准成为优质服务的制度保障。同时,细化服务要与集团的整体建设相结合,教育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提升服务标准,让师生实实在在地享受高校后勤提供的优质服务,促进后勤集团健康有序地发展壮大。

在这方面,我院后勤集团膳食中心在保障全院正常用餐的情况下,深入调查研究,通过与师生的交流,广泛征求师生对饮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到部分师生在体检中发现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于是,立即组织人力在食堂内增设了低盐、低脂、无糖菜肴售饭窗口。又如,为方便患病师生的用餐,建立了病号饭登记与送餐服务。正是这样的点滴细节服务,为后勤服务质量增添了几许光彩,受到了用餐者的好评。 3.细化员工培训机制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提高后勤员工的工作能力?使之符合后勤集团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使之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细化员工的培训机制,是解决以上两大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为此我们各中心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都把员工的技能培训列入重要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特别是对新员工,在他们上岗之前,对其进行全面的岗位细化标准的技能培训,经测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方能上岗工作;对老员工,也定期组织岗位技能深化培训,不断制定出新的工作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提高老员工的服务技能;对后勤集团管理干部的培训,主要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和科学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及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在今年集团开展读一本好书《细节决定成败》的活动中,集团中心主任纷纷结合本职工作写了自己的读书心得,感到受益匪浅。

二、狠抓制度落实,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落实,都将是一纸空文,也就不能为后勤管理做用。因此,制度细化后,要狠抓制度落实。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使其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尽可能发挥最大作用。如何开展后勤服务标准细化后的制度落实工作,我们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3 首先,要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在后勤工作岗位上不断转变服务态度,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被服务者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服务工作是否到位的尺子。服务工作的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后勤工作在师生心中的形象,转变服务态度让师生们感到服务的温馨,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师生与后勤员工之间的距离,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目的。

其次,服务态度转变了,服务项目增加了,服务质量提高了,不能因此满足现状,沾沾自喜,要不断总结经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要继续深化细化服务标准的落实,坚持常抓不懈。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质量是师生对后勤服务工作的客观考核,高质量的服务自然会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最后,加强自身的技能锻炼,有做好工作的良好愿望而没有实践工作的本领,是不可能成为师生服务的工作者。一流的产品,产自一流的技能,技能是高校后勤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保证。所以,要想使服务标准落到实处,就要加强自身的技能锻炼,开展后勤服务技能大练兵活动,在后勤各工作岗位上,培养技术能手,在一些工作岗位上开展一专多能,能处理应急事件的较全面专业技术人才。 为此,我们建立了监督检查机制。集团和各中心分别设置了服务质量监督投诉电话,集团办公室设专人接待来信来访,广泛听取师生员工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对查证核实的问题,依照集团责任追究制度,记录在案,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进行公布,达到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作用,目的是依靠制度来规范后勤工作,确保后勤各项服务落到实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一项较长时期的转变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加强内部管理,在现行的后勤体制下,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细化内部管理,始终坚持高校“三服务、三育人”服务宗旨,高校后勤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才会一步步得到提高,才能为高校后勤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奠定扎实稳固的基础,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后勤管理处处长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遵照校党委的要求,我将2003—2006的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及师生员工作简要汇报,恳请大家的批评,帮助。

三年来,我在不同的岗位上经历了思想和工作逐步适应的过程,我认真履行自己

4 的职责,以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勤奋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欢迎登陆文琦秘书网站 http://)

一、校长办公室工作的回顾

2003年元月-2005年元月,在校办担任负责综合接待的副主任期间,参与了防控非典、人大选举、更名及更名庆典等多项大型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校办工作的经历使我接触了学校教学、科研、后勤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全局观念和政策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二、后勤管理处工作的回顾

2005年调任后勤管理处处长兼后勤国资直属支部书记后,我认识到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牢记坚持为教学科研,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全心扑到工作中,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通过努力,为学校获得了“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山西省绿化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具体如下:

(一)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身作则,强化服务意识,全处职工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明显提升。

我组织全处人员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处务公开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加强制度建设,主动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结合岗位职责,强调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充分发挥了后勤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撑保障作用,为教学科研和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

后勤管理处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根据学校制定的后勤服务标准,代表学校检查、监督、指导服务实体的工作。一年多来,对学生食堂、超市的食品卫生安全、饭菜质量与价格、服务态度进行了多次检查,监督,排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按照“三服务、两育人”的原则,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为教学科研和全校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对内协调两集团深挖潜力,不断规范后勤服务,精心安排,确保了2005级近9000名新生入住,保证了师生学习生活秩序正常、稳定;对外与太原市水资委、自来水公司、供电局、煤气公司、供热公司等部门协调,为学校争取了政策,节约了资金,保障了生活秩序。如去年冬季,我校的煤气供应形势非常严峻,师生员工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我处及时向省、市人民政府反

或映,并采取调整浴室开放时间、增加部分电加工餐饮设备、根据气源供应随时生产等措施来保证师生的正常就餐,以最大努力保障了学校正常的生活秩序 任劳任怨,甘作为师生服务的老黄牛。去年,我校建校以来规模最大的职工住宅调配工作在全校教职工的关注中拉开了序幕。我带领全处同志认真调研,先后召开房管会8次,修订了《中北大学住房条例(暂行)》;制定了《新南区住户手册》、《装修管理规定》等办法,对新南区住宅的物业、装修等做出了详尽的规定。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冒着酷暑,使近500名教职工高高兴兴领取了新房钥匙,有力维护了学校的安全和稳定;耐心走访了所有的拆迁户及遗属;虚心征求了引进博士、教授的意见,汇总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全校公布房源、人员情况,对反映的问题及时核对、纠正,圆满完成了住房调整工作,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信任和好评。

(三)规范管理,开拓创新,竭尽全力履行工作职责。

我认为,后勤工作必须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上任伊始,我改革了校园保洁工作模式,既为80名贫困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岗位,又使校园环境大为改观,提高了保洁水平;加强了对单身公寓、学生宿舍、公共场所、办公教学区的安全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如改造线路、增加照明、疏通安全通道等,目前,所有单身公寓一改过去楼道内堆放杂物,脏乱差的状况,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本着勤俭办学、节约高效的原则,协调公交公司托管了学校班车,安全、准点、舒适地完成了市内教职工上下班的交通运送任务,学校节约了资金,职工乘车比以前舒适了,教职工普遍反应良好。

为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办公条件,2005年完成维修改造工程多项,涉及实验室改造、教学办公场所改造、水电线路改造、道路改造和校园绿化,所有工程均按期完工,接受了审计处的审计,确保了全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 创建节约型校园是学校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为保证学校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我指导开展了节能宣传月活动,并实施了澡堂刷卡系统改造,有效减少了水、煤气用量,仅此一项可为学校每年节约经费60多万元;对我校的磁卡售饭系统进行了改造,使我校的餐饮服务迈上了新的台阶。

加强了后勤部门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后勤管理处网站的开通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欢迎,网站已受理近1000封师生来信,并被评为“最佳网站”;编辑了11期《后

6 勤工作通讯》,大力宣传学校后勤改革的方针、政策及改革成果;多次召开了学生伙食委员会、公寓委员会和单身职工的座谈会,及时了解师生需求,不断改进工作。

(四)加强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发扬奉献精神,树立了“勤奋热情、诚信务实”的后勤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我加强了对全处干部职工的教育和引导,努力改进工作作风。2005年的几次暴雨,我处干部职工都在防汛一线,确保了学校安全度过汛期;在日常工作中实行“首问责任制”,杜绝推诿、效率低等现象,树立了“勤奋热情、诚信务实”的后勤机关工作人员形象。

目前,我正带领全处同志积极引导两个集团认真巩固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果,努力推进后勤数字化建设,创建餐饮、维修两个省级“青年文明号”窗口,稳步推进学校后勤改革。

作为后勤管理处的处长,我深知肩上担子的份量,时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省,虽然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但离学校党委的要求和广大师生的期盼还有相当距离。究其根源,主要是自己学习不够,有时还存在浮躁情绪。但我坚信有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全校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我一定能做好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让全校师生满意。

第五篇:论高校后勤管理

浅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

摘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和师生活动服务的部门,对于学校科学合理的整体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客观、主观等多种原因,目前高校后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应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提高高校后勤人员综合素质和建设高校后勤现代化管理,改进服务观念,提高工作质量,与师生共同打造和谐校园。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对策

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管理的好与坏,对于高校学生及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也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充分认识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后勤工作,加强后勤管理,对于学校的建设、事业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粗浅认识的基础之上,我进行了进一步加深了解,对高校的后勤管理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具体内容及其重要性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量庞大并且种类繁杂,其范围主要包括:学校食堂、宿舍、教室、图书馆、其他校园设施的各项事务管理,教职工的教学工作和生活后勤保障、水电等能源的使用和管理、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管理等。高校后勤既是学校能源消耗的服务和管理部门,也是学校耗能的主要单位。将节能、后勤保障、师生需求、人性化服务与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节能高效、优质新型的后勤保障与人性化服务和管理体系,是后勤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高校后勤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一个良好的高校后勤体系以及相关设施是大学开展日常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生活的基础性保障,是大学生在校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每一个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与后勤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的。

二: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学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为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的进步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规模宏大的校内服务市场,不断增加新的后勤服务项目。 新时期后勤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管理范围打破了传统模式,后勤管理趋向社会化、复杂化、一体化、信息化、法制化等等。现代后勤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系统,内部各组成环节的协调失衡,都将直接影响整体保障效能。后勤管理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后勤保障效益的高低,且直接关系到校园安全稳定。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后勤管理制度不够严格。

后勤部门的制度或措施有待完善,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社会竞争意识不强,参与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从而使服务工作相对滞后。后勤部门的自我宣传工作做得不够,直接影响了高校后勤的管理、服务效果。以我校学生公寓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为例,一方面宿舍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学生无视安全要求,违反安全规定,在宿舍使用一些大功率的电器设备,乱拉乱接电线,使用蜡烛、酒精炉等等。此外,一些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如私自留宿外来人员、离开宿舍不及时锁门等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许多安全隐患。

(二)后勤队伍建设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

后勤工作的基层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知识经济时代对后勤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具备后勤专业知识的人员数量极少,且专职后勤工作者中也大都存在

知识老化的现象,其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尚需提高,如现今的计算机的使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后勤工作的交流也日渐频繁,但既精通软件的设计又深谙后勤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却并不多见。在职称结构方面,后勤工作者中高级职称比率与其他部门相比明显较少,比率偏低。

(三)部分后勤工作基础设施陈旧,技术手段较落后。

高等学校是传授和创造高新知识和技术的前沿阵地,教学和实验设备、技术设备十分先进,但高校的后勤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与教学方面的改革发展相对来说进展较慢,技术投入较少,领导对后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分配不合理。

三:高校后勤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增强后勤部门的制度管理。

基层后勤人员要改变过去那种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服务方式,要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后勤管理人员要加强各项管理工作的力度,杜绝学生宿舍的一切不安全因素,改善食堂的膳食水平,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二)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

知识经济时代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后勤工作必须加快现代化步伐,与现代化建设接轨,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后勤工作。首先,加快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步伐。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后勤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等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后勤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密集存贮和快速检索功能,这是后勤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作。然后,加快高校后勤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后勤信息的网络化。各级后勤部门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新的管理模式在后勤工作中的应用,加快后勤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建设高性能的后勤信息网络。最后,将后勤信息公布于校园网上,实现后勤管理的公开透明。

(三)通过各种途径提高高校后勤工作者的素质。

后勤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仅仅维持现状就难以胜任后勤工作的需要。要培养高素质后勤人才队伍,必须加强上岗前培训和上岗后不断培训,使后勤工作者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以后的后勤工作提高效率。

(四)让学生广泛参与后勤服务过程

多数高校在勤工组学岗位中均设有后勤服务方面的岗位,如校园卫生打扫等,从事的工种一般以体力劳动为主,存在一定局限性。为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设计和提供更多具备一定思考性、观察性、培养性的后勤实践岗位实为重要。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可根据各自后勤的管理特点,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勤工助学管理岗位。并通过一定宣传,让更多学生认识到各种岗位的实践性。相信具备实践性且有一定经济收入的勤工助学岗位定能获得更多学生的青睐。

让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能够更大程度地增进后勤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所以充分需要发挥高校各种学生组织的中间纽带作用,积极沟通并协调大学生与后勤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架设一条沟通桥梁与情感纽带,促使双方都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多想一点,这就能够有效地保障高校和谐稳定校园环境建设的成功。

(五)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

在处理后勤工作与师生的关系时,后勤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服务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根本出发点,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争取得到师生的理解和支持。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万象更新,才能够将学生的互动参与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办出一个令师生满意的后勤部门。

(六)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工作。

近年以来,随着物价上涨,给高校后勤工作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和压力。后勤服务是学校校园里的主要消费部门,高校每年的经费开支,后勤服务方面占有相当大比重。高校资金紧缺和物价上涨,致使后勤工作的正常运转压力倍增。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资金等各方面的压力,成为高校后勤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

高校后勤是实现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重要保障,由于服务对象众多、服务范围较广,使得资源消耗大。高校后勤涉及基建维修管理、房产管理、水电管理及饮食管理等方面,在节约资源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建立节约型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合理利用资源,改进高校后勤管理,对创建节约型校园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后勤是高校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后勤工作的质量影响着高校正常秩序运行及其发展的速度。加强高校后勤管理对于改善高校教书育人的环境,加强高校后勤部门自身效益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领导应该逐渐重视起后勤管理工作。为了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我们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后勤部门的工作,从节约水电、爱护校园设施、维持校园整洁等做起,为实现和谐美好的校园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杜必文.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探析[J],黑河学刊, 2011 (2).

[2] 费益军,刘洁.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后勤管理以提升综合能力的几点思考[J],青春岁月,2012(4).

[3] 叶常富.高校后勤管理改革中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28期.

[4] 石勇.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4).

[5] 吴全宏.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 (4).

浅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

学院:文理学院

班级:公管101班

姓名:刘美琳

学号: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共享店铺经营模式例子下一篇:高校基层学习型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