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2022-04-2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专修学院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现状,提出了专修学院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对策及途径。

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篇1: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摘 要: 培养中职学校实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市场营销课程应重点突出专业技能性、实用性和通融性,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的需求。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是系统地给学生以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事情。”这是斯宾塞的至理名言。传统的职业教育重视文化理论课,对专业技能却没能很好地进行实践,导致学生在专业理论上夸夸其谈,在实际操作中显得“无能为力”。目前在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下,必须大力提倡以就业为主的人才目标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上岗能力。

一、现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

(一)教学现状分析

市场营销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创新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难以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方法。

部分专业课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和市场技术发展速度,传授的专业知识远远滞后,不能满足成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在专业理论讲解中难免会有“纸上谈兵”之嫌。

2.校企合作等实践性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存在差距。

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顶岗实习在实际运作中却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现在很多企业接收中职学生多数是作为一线技术工人培养,很少会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岗位安排。另外,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商业秘密也日益增多,学生在实习岗位根本接触不到本岗位的实质性工作。

3.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

目前,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仍侧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社会、市场、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加之很多一线教师缺乏丰富的市场实战经验,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实现突出学生技能的最基本要求。

(二)学生素质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近几年迅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办学竞争日益加剧,这直接导致生源日益降低。目前,中职学生有如下显著特点。

1.基础太薄弱。

随着高考扩招的逐步推进,考上大学不再是件难事,中国家长普遍认为只有考大学才是“正道”,所以,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孩子宁愿进高中,也不会来到中职学校读书,这样就使得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高。

2.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学习基础薄弱,中职学生在学习上的挫败感是非常强烈的,大多数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之所以坐在教室里,不是因为自己想要来到学校,或是喜爱这个专业,而是家长要求他们来学校。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成为难题,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3.学习不努力,没有压力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国家出台的各项教育资助计划的实施,学费已经不再是家庭主要的经济负担。再加之,在就业环节中,实习生很少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导致学生产生“学与不学一个样”的错误认识。

二、市场营销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创新教学理念

市场营销课堂教学实战技能训练旨在使学生在基本掌握市场营销理论的前提下,学以致用,紧密结合企业市场和营销岗位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市场营销实战能力。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实战技能训练的主要理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必须突出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必须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使学生通过仿真模拟环境和软件模拟环境理解专业知识,获得该专业的直接上岗能力;最后,必须将营销专业实验、实训内容和手段的改革,建立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平台上,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二)改革教学内容

为充分满足市场营销课堂教学要求,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本专业还注意进行课程整合和开发。

1.适度合并精简文化基础课,调整市场营销主干课程的门类及课时分配,加大实训课时比例。

2.科学调整相关科目的讲授内容,较好地解决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

3.适当增开专业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相关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

(三)探索教学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

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既可让学生体验未来职业岗位的情感,从而深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又可使学生在感悟职业角色的内涵中,调动学习的内动力,把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与职业心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习,形成良好、规范的职业行为,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行为引导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这个项目,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确认角色,学会了解角色内涵,从而进入角色,并圆满完成角色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岗位及至适应今后的变更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具体现实的商务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在中专教育中常用的课程设计教学法就是项目教学法的特例。

3.模拟公司运作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市场营销实战模拟教学软件,可以作为传统理论教学向创新型学习观过度的一个中间阶段。市场营销实战模拟教学软件是以市场营销基本理论为核心在模拟流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经营、决策的综合性教学模拟软件。这样的软件操作起来以班级为单位构建一个真实的企业营销环境,并按普通公司的运作模式与方法进行运作,以便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市场营销理论、方法与策略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者,每个经营者都创建自己的公司、品牌,制定产品策略、宣传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等,公司与公司之间互相竞争。

(四)改革考核办法

市场营销课程考核应遵循“以能力考评为中心,以过程考评为基础,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原则。把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案例分析、实践作业、促销策划、市场调查、期末成绩等结合起来,把考核比重由原来的20%—30%提高到40%—50%。这样更能增强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增强教学实践性。

市场营销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完善立体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更需要教师不断地强化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此,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与探索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最高目标,不断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作者:付瑞媛

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篇2:

专修学院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摘 要: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专修学院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现状,提出了专修学院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对策及途径。

关键词: 专修学院 市场营销 教学模式改革 自学考试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日趋明显,市场营销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专业。纵观各类专修学院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现状,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不太科学等问题不容忽视。如何科学地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营销技能,形成较好的应岗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便能快速适应营销岗位,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已成为当下营销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现状

1.采用教材过时。

市场营销是一门时效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当今瞬息万变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兴起,正改变着市场营销环境,影响着市场营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同时营销案例也不断更新,如果教师只运用书本上年代久远的案例,则没有时效性,也缺乏新意。专修学院所采用的教材均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指定教材,而就市场营销学而言,所指定的教材还是2004年版本。在网络营销风靡的现代,该版本仅用小小一节的篇幅提及该手段,时间和内容上都较为陈旧,脱离了现实的状况。

2.实训教学环节不重视。

专修学院属于非学历教育,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参加全国自学考试或成人教育考试,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院的主要目标便成了“应试”,通过各科考试帮助学生取得毕业证。偏重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受束缚,学生没有机会与企业接触,不了解课本上市场营销观念、营销环境和营销方法的真谛,缺乏客观认识事物和有效实践操作的能力。

3.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

当前专修学院的师资大多数是青年教师(35岁以下),学历为本科。这些教师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自考指定课本上的营销理论基础扎实,熟知营销各科考点,但营销实战经验普遍不足。由于毕业后直接进入专修学院,没有经历企业营销的实战与管理,工作后,一方面因工作量大,另一方面又意识到学历低,忙于提高学历层次,缺乏与企业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不了解企业营销管理的现实状况。

4.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是市场营销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营销实践。而我国专修学院市场营销学课程依然沿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有些教师即使运用多媒体,也只是起了板书的作用。其弊端表现为: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状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对现实案例的剖析,这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价值,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对策及途径

1.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学院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学院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对提高市场营销教学的实践性具有重要意义,它并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具备扎实营销理论且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开展高质量营销教学的基础和关键。针对前面所阐述的师资队伍状况,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1)学院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相关部门去实践,在虚心向企业员工学习的同时,也可给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积累经验;(2)从企业聘请具有深厚理论功底且丰富实践经历的杰出管理人员或业务经理担任教师,充实教师队伍。(3)聘请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或营销专家到学院开设讲座、讲专题,与学生分享他们的经营理念和一线营销经验。

3.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课堂模拟法、研讨法、游戏法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完成独立的思考,更深层次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内涵并将之有效地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例如在讲到广告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适当地播放一些精典广告视频,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4.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教学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大力发展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学习和训练,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院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提供改进措施,提高运营效率;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形成互利双赢的伙伴关系。

5.推行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

自考成绩或期末考试成绩依然是专修学院的唯一评定标准,而学生毕业后从事营销工作时,与人交流和沟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是最重要的能力,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要提高市场营销调查、案例分析、营销策划等营销技能。学院应根据营销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如增加课堂讨论、市场营销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项目营销策划等方面营销技能的考核力度及比重。

6.推进自考教育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既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考试制度,又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形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面对各种近年来出现的挑战与问题,自考本身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的保守单一、教材组织的特色匮乏等一系列的制度缺陷与弊端也日趋凸显。顺应社会需要,教育机构应加强自考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实现纸笔考核与实践考核并重的转变,为个人学习与职业发展提供“全真”教学平台。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专修学院市场营销人才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学院应坚持从以培养实践型营销人才为导向,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手段,增加校企合作,推行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促进自考教育体制的改革等方面着手,积极改进市场营销教学模式,为社会输送适合市场需要的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光乾.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9,(11):47.

[2]郭燕,饶曦,王祥翠.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策略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136-137.

[3]罗云华,杜冰冰.基于就业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66.

[4]苗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管理观察,2011,(25).

[5]岑红旗.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8,(4):134-136.

[6]徐长冬,于显辉.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北方经贸,2009,(9):169-170.

[7]杨月霞,卢金钟,康丽琴.市场营销业教学改革研究[J],2011,(1).

[8]赵农.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研究[J].首都教育学报,2010,(10).

作者:孔燕

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篇3:

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摘要]论文立足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探讨了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现状和研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职;经济学;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

作为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经济学课程在高职院校有其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本文立足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探讨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问题。

一、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

作为21世纪经济学革命的先声,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发端于2000年6月法国的一些经济学专业学生在互联网上的请愿活动。请愿活动的矛头直指新古典经济学,并赢得了世界上数以千计的经济学家的支持。这个运动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将数学在作为经济学的一种目的来使用;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对大量经济现实的漠视,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拒绝认真对待不是基于19世纪新古典主流的任何理论,反对现行“重灌输轻培养”的教条主义的经济学教学方式。为了替代这些现行做法,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支持多元论、批判性思维和对真实经济问题的研究。

二、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现状和研究

受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启发,可以探讨一下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现状和研究。

(一)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现状

利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有利于较全面地了解当今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现状。抽样样本包括:公开出版发行的高职类经济学基础教材18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11个(这些教材发表和网站建设的时间均在2004年至2010年期间)。可以发现,当今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存在四个共同特点

第一,在教学内容的体系安排上。抽样样本中的18部教材和11个精品课程网站教学内容均选择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即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分为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第二,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抽样样本中的18部教材和11个精品课程网站教学内容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均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部分作品也涉及了生产要素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理论。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均包括:宏观经济变量介绍、短期宏观经济波动、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少数教材列有专门选学章节,来介绍一些比较高深的宏观经济模型。

第三,在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教学内容上。抽样样本中的18部教材和11个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学内容中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部分,也主要介绍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供求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同时,由于高职教育强调的应用性,对于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基本没有涉及。

第四,强调应用。抽样样本中的18部教材和11个精品课程网站都强调强调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应用。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省级)就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实践项目化、教学资源立体化;这种将主题贯穿始终的创新教学模式,力图把教学内容中不同模块的设计作为后续专业课衔接的主要依据和实践基础。

(二)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

学界针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刘记红(2007)主张,经济学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专业需求进行筛选和模块式整合, 各有侧重,简单明确;实现经济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良好衔接。金春良(2008)主张,按照“必须、够用”原则整合经济学教学内容;在保证理论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实现宽度和深度;兼顾课程目标、专业需要和学生接受能力阐。姚晴霞(2009)主张高职经济学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知识传授服务于学生能力培养。

学界针对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强调服务专业和能力应用,选择的教学内容限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教条”的灌输,没有涉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学观点争论。

二、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存在问题

受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启发,可以发现当今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面临着世界范围内高等院校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些普遍问题。

第一,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主体的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不足。20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历史不断检验和挑战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随着对经济事实的分析日渐深入,经济学在20世纪发展出许多新学派、新理论、新观点,如信息经济学、博弈论、产权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法律经济学等。面对许多经济事实,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存在理论缺陷,需要吸收新的经济学理论成果。显然,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果涵盖新古典经济学的话,过于封闭。

第二,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未涵盖足够的非新古典经济学的内容。经济学存在诸多观点和争议,新古典经济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科学体系”,经济学的发展不应该鼓励这种“学术霸权”。对于诸多经济学流派,比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派等,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有所涉及。毕竟,这些经济学流派的观点有其科学性,不仅解释了许多经济事实,而且在现实经济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灌输轻培养,重理论轻方法。许多时候,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是简单地把新古典经济学作为“经典教条”灌输给学生,强调理论的背诵,不提倡科学的怀疑精神,不注重科学分析方法的传授。这样,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处理问题的习惯。

第四,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一直有“黑板上的经济学”的倾向。高职经济学课程虽然经过多年来努力建设,日益强调应用,在反映经济现实上取得不少进展,但是相对于日益发展的经济世界而言,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依然存在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的问题,具体表现就是教学案例陈旧和对经济现实的解释不够。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关注现实经济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进。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设法解决。

三、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

受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启发,下面进一步提出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

(一)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

针对存在问题,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科学原则。对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坚持科学态度。经济理论来源于经济实践,经济理论的发展也要依赖于经济实践的推动;经济理论可以指导和推动经济实践。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是对某个单一经济观点或封闭体系的“经典教条”的灌输,应该鼓励科学的怀疑精神,应该鼓励积极的经济观点之间的争鸣,尤其是要注重对科学分析方法的学习和完善。经济学绝不是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真理,而是伴随着经济世界的变幻而不断演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全面原则。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全面地涵盖经济学各流派的思想和观点。虽然新古典经济学受到了来自于新经济实践和新经济思想挑战,但其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地位依然保持,已经发展出许多值得继承发扬的观点和方法。同时因为新古典经济学存在其局限性,所以关注非西方主流经济学派就尤为必要了。只有坚持探究经济学诸多流派的发展,吸收经济学各种学派的思想,才可以避免以偏概全和挂一漏万。

第三,实践原则。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经济实践相结合。经济实践是一个客观的过程,经济理论反映的只是一定条件下各国经济运行的高度抽象,因此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有面向经济实践才有其存在意义。经济理论在中国不仅要面向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更要面向中国的经济实践,回答中国经济实践中产生的现实问题。高职经济学课程应该结合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来选择和发展教学内容。

(二)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对策

遵循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下面进一步提出改革的具体对策。

第一,根据教育规律和实际情况,设定课程目标。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普遍把经济学课程定位为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准备。除了为专业课做准备,经济学课程更应关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经济学课程要围绕培养学生素质构建目标体系:以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知识目标;以具有运用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路,以形成学科基本素养为拓展目标。特别要强调,由于经济学带有主观价值倾向性,更是要把接受经济学教育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问题纳入课程目标。要保证教学内容服务于课程目标体系。

第二,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力争全面和多样。高职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准确涵盖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构筑好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还要在重视新古典经济学的贡献的基础上,更多关注经济学其他流派,尤其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对经济思想史上的各流派的有机整合。

第三,在具体授课过程中,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服务于不同专业。在保持基本教学内容完整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能力和需要,利用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适于被高职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对不同专业,相同的教学内容在讲授时也要有所侧重。如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有关市场部分内容的教学;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厂商部分内容的教学;对财会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成本收益部分内容的教学;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国际经济关系部分内容的教学。直面专业的教学内容选择,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第四,注重案例教学,尤其注重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案例。在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案例是最容易被学生领会和理解的、是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有效载体。因此构建具有足够覆盖面和充足说服力的案例库,有助于充分有效地开展例教学。在案例选择上,要重视适合中国国情的案例,因为其说服力和时效性最强。

四、结语

本文受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启发,针对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指出当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改革高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对策。论文的有关论述只是初步设想,未及探讨实施有关设想的具体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富布鲁克.经济学的危机: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最初600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贾根良,徐尚.“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白永秀.建国60年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家,2009,(7).

[4]刘记红.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5]金春良.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4).

[6] 姚晴霞.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

作者:龙智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幼儿性别教育探讨论文下一篇:民办高校参与型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