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论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日本茶道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茶文化是一门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艺术,数千年的历史赋予了其浓厚的东方色彩。中日两国作为东方茶文化的代表,虽同宗同源却又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体系。日本茶道里千家第十五代千宗室在《〈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中,引用确切的史料就日本茶道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细致论证,为中日茶文化史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第一篇:日本茶道文化论文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比较研究

摘要: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茶,一种古老的经济作物,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在人们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文化,拥有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内涵、差异、联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多角度的揭示了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影响;日本茶道

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绽放光彩,本文介紹了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的起源与发展、差异及共同点。通过对两国茶文化的介绍与对比,了解两种茶文化的不同与联系,旨在分析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概述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日本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民族从早期的学习模仿消化到创造,可以说中华文明在日本文明发展史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文化却又带有日本民族的特征。

(一)中国茶文化的概念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的国家,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领域无一不涉及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始于三国,延续至今,且成为待客、祭祀的一种手段。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茶叶产量逐年上增,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引来了社会各国热爱东方文化的人士的追求和研究。

(二)日本茶道的概念与发展

茶道是一门文化艺术,茶文化在日本播种萌芽,演变为茶道日本,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融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形成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日本茶道更是艺术,是平心静气,修身养性的良药,它的发展和形成历程可以分为六个时期:1.奈良、平安时代。这是一个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该时期的日本开始接受中国的茶文化,属于启蒙阶段。2.镰仓时代。寺院成为饮茶的标志场所,此为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斗茶”盛行,这段时间是日本茶文化的繁荣发展时期。3.室町时代。室町时代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热潮。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发展的异常迅速。4.安土、桃山时代。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同时也带来了市民文化的繁荣和发达,茶道融艺术、饮食、娱乐为一体受到市民的瞩目

二、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差异

日本茶道虽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但是它们二者之间是各具特色,各自拥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独领风骚数年,其具体差异表现为下列六个方面。

(1)源流之别。中国茶文化是源头,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集儒家经典、道家精华、释家为一体,文化内涵深刻,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光辉的一页。日本茶道是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本土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始于宋朝,以日本禅宗的茶文化为基础,融合了中国茶文化精髓。(2)茶具之别。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不同也体现在茶具上,中国茶具以陶瓷制品为主,设计风格独特。而日本茶具则多为木质器皿,也有少量的瓷器。(3)内涵之别。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而日本茶道集道教、儒学、佛教、神道、基督教、阴阳学思想为一体。(4)要素之别。中国茶文化构成要素有茶艺、茶人、主题、程序、环境五个方面。日本茶道与中国构成要素一致,也有茶点、茶炉、配料、环境、茶具五个部分。(5)烹制之别。中国茶文化在烹制茶技艺方面讲究“四法”和“三法”。日本茶道偏爱用茶末泡茶,而中国却不同,讲究茶的叶子、成色和配制。(6)流派之别。中国茶文化历经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锤炼,以文化上的沉淀最为突出。与中国茶文化不同的是,日本茶道纵含多流派。

三、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茶文化,因此,日本茶道和中国茶文化在寓意、文化理念和艺术表现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和共同之处。(1)寓意联系。茶文化与茶道虽有千秋但有共同之处:追求“和”与“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饮茶者通过享受茶与自然结合的美妙意境来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日本饮茶人视身边所用器具为生命,享受着这种人和物和谐相融的美好意境。(2)理念联系。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都以茶为载体,秉承儒家思想,通过有关茶的实体活动来体现人的精神理念。日本茶道受中国禅宗思想影响,以示和平,互爱,平心静气和修身养性。(3)艺术联系。除去对茶文化的物质和思想的体会之外,茶的艺术化追求也成为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一个相同点。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既不同又联系,两者间应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中日和平发展的年代,兼容并蓄,传承交流是主流形式,通过茶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7.

[2]汪洋.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比较研究[J].福建茶叶,2017(05).

作者:赵丹红

第二篇:从《〈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看茶文化在东瀛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茶文化是一门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艺术,数千年的历史赋予了其浓厚的东方色彩。中日两国作为东方茶文化的代表,虽同宗同源却又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体系。日本茶道里千家第十五代千宗室在《〈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中,引用确切的史料就日本茶道对中国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细致论证,为中日茶文化史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第十五代千宗室;中日茶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

本文拟题“从《〈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看茶文化在东瀛的传承与发展”,这是出于对当代茶文化发展的关心与认真思考。(1)笔者希望通过阐释当代日本最大茶道流派里千家第十五代千宗室(以下简称千宗室)的著作《〈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探讨其在中日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交流中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及其具有的学习与借鉴价值。

一、中国茶文化的东渡与日本茶道三千家的诞生

茶文化源于中国,自神农氏尝百草遇茶,陆羽撰写《茶经》称圣,历代茶人将儒、释、道三家融入其中,既有对经典的传承,更有与时俱进的流变;有对茶文化的坚守,更有跨越国界的交流与互哺。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赋予了茶文化浓厚的东方色彩,就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最大收益者而言,毋须质疑,当属东瀛日本,遣隋使与遣唐使随佛教东传将茶文化一并带入了日本,经历上千年本土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当今的日本化茶道体系。这种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机交融,被学者称为“复合形态的变异”。②日本茶道史中最具有影响力的茶人当属千利休(1522—1591),他用高超的茶艺以及“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等茶道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茶人兼商人,千利休悲壮的切腹之死也令其名留史册。千利休的切腹原因至今未能完全解开,被称为了战国时代之谜,研究学者多认为是因为其“和”的思想有悖于丰臣秀吉的黩武之路而被勒令切腹,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当代日本三大茶道派别的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正是千利休的后人。在千利休死后,丰臣秀吉再次召见其子,允许恢复千家。当由崇尚“茶禅一体”的千利休的次子将千家茶道传至千宗旦的时候,千家茶道被发展得更为出色。千宗旦一生拒绝仕途,在全心发展茶道艺术的同时培养其子精于茶道,其子修建的“今日庵”“不審庵”“官休庵”正是当今日本茶道三大流派里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的发源地。

二、千宗室及《〈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中关于中日茶文化的阐释

在日本茶道三千家中,里千家逐渐成为了最大的茶道流派,其第十五代千宗室(现改称千玄室)所倡导的“一碗茶中出和平”的茶文化理念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千宗室1923年出生于京都,在就读于同志社大学法学院期间曾作为海军参加过战争,战场的经历使其深切地感受到了和平的重要,此后一直致力于通过茶道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推广宣传和平思想。千宗室的茶文化理念既是对先人千利休的茶道思想中的“和”的继承,也是自身茶道思想“道学实”的体现。千宗室著有《茶的精神》《茶中精神》《里千家茶道》等书,其中由南开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是千宗室在南开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的中文译本。书中引用确切的史料论证了日本茶道的由来与演变,勾勒出了日本茶道精神的理想世界。

千宗室在《〈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中就陆羽《茶经》对日本茶道的作用进行肯定的同时,也分析出形成日本茶道本质,并使其成为日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在书中序言部分,千宗室对何为茶道进行了表述,认为茶之境界在于它的娱乐性,能实现于现实社会中的高层次精神性娱乐的正是茶道。对于茶究竟是否生于中国,千宗室的判断是因为《本草纲目》中有神农尝百草,其中百分之七十有毒,以茶解毒的记载,或者曾有野生茶树在中国。千宗室确定随着佛教的东移,茶树也随之传入中国。通过相关史料的查找,千宗室感到详细描述陆羽以前的茶的相关论述中含糊者居多,茶书中被奉为最高最古的经典著作的应该就是《茶经》。通过对陆羽生平和相关著书的分析,千宗室得出陆羽著作可能有后人补笔,而对于陆羽其人,通过参照对比相关传说和相传为陆羽亲笔撰写的《陆羽自传》中的共同点,归纳出陆羽是家系不明的孤儿,虽其貌不扬且有口吃,却善辩且善思,嫌弃杂事而一心向书,所交之友皆为文雅居士,逝去时间与地点皆不详。千宗室在赞扬陆羽高雅人格与独具天赋的茶的世界观之后,提及在陆羽的精神基调中,包含着要从一碗茶中去感受通向其自然之根源的意志。而陆羽敢于取经纬中的“经”字于自己的《茶经》,是一种具有强烈自信与极大抱负的做法。通过对茶文化传至日本的史料分析,千宗室认为茶文化之所以自平安时代起兴起于日本,是使节、留学生和僧侣们为移植中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而这些中国使节们所继承的正是由陆羽首次集大成的茶的高超哲学和思想。千宗室从中做出了即使日本自古便有茶树,而真正将其作为饮料发现其价值性以及发现茶是人类追求向往自由王国不可缺少的喜悦感的却不是日本人,而都是以陆羽为首的中国诗人与文人们,正是他们告诉了日本人茶文化思想的哲学性。千宗室在通过研究分析荣西东渡与《吃茶养生记》后得出当时的茶文化已渐渐渗入到日本的武士和贵族阶层,而室町时代村田珠光等学者的出现则正式宣布了日本茶道的形成。至于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千宗室肯定了《南方录》象征着日本茶道“一期一会”思想的确立,评价正是基于传统的创造性才能经常地为其注入新鲜的感觉,成为明日之茶道的最为必要的真谛。千宗室在《〈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中通过引用确切的史料,在论证了茶文化思想诞生于中国的同时,也提出了日本茶文化是在对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革新与创造。对于《〈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一书,专家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评价其为一部系统研究日本茶道源流及其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以茶为主题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专著。确认了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的《茶经》是最早和最高的经典之作。指出日本茶道虽然源自中国,但绝非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移植或翻版,将茶文化概括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视实物性能的养生型和升华为宗教审美意境的理想型。

三、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当它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就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茶文化也不例外,这门诞生于华夏大地的综合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具有了浓厚的东方色彩,即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茶文化仍然广受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这种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茶文化中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和文化形态的巨大影响力。正如千宗室在里千家网站中所表述的:“茶道は芸術性、宗教性、哲学性、社交性といったすべてのものを包み込む、まれに見る総合的な文化であります。私は、この60有余年「一碗からピースフルネスを」という言葉を掲げて、この茶道のこころを国内外を問わず世界中の人々に伝えるために努めてまいりました。このインターネット·ホームページを通じて、茶道の伝える「和敬清寂」の理念が本当の意味での世界人類共通の願いである平和と幸せのために少しでも役立つことが出来ればと念じております。”(1)千宗室提到的茶道是一门包含艺术性、宗教性、哲学性、社交性的全部因素的稀有的综合文化。六十余年中千宗室为了向海内外传播茶道之心而不懈努力,用毕生心血去为实现“一碗茶中出和平”茶文化理念而努力不懈,为茶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力量。其《〈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是我们了解中日茶文化交流史的宝贵参考资料之一。

作者:尉海莹

第三篇:文化强国,茶道先行

陆尧:中国茶业的“四低”现状和“三提高”战略

陆尧,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管理杂志社社长助理、副编审,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理事、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理事,江苏方圆紫砂集团茶文化顾问,深圳东部华侨城茶文化顾问,陕西西乡中等茶业专业学校等6所茶艺学校名誉校长、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多年来,陆尧率先提出“茶文化三大社会功能”、“茶文化教育培训三元结构”、“茶馆投资与经营管理五位策略”、“奥运茶艺”等20多种新观点、新学说;正式出版《茶话新说》、《茶艺实践指南》等著作4本,发表《雅俗共赏话茶膳》、《茶文化旅游刍议》、《茶馆特色说》、《论茶产业整体创新》等原创性论文20余篇、茶诗30余首;为有关院校茶艺专业开设并讲授《茶文化概论》、《茶艺礼仪服务管理》、《茶馆企业文化》等课程。为了替茶业奔走呼号,陆尧先后配合许多媒体开专栏普及茶知识,他的“瘾君子”、“爱茶女”、“茶话新说”等都注入了他大量的心血,且始终无怨无悔。

中国茶产业目前存在一个“四低”现象。一是平均亩产比较低,每亩只有五六十斤;二是人均消费比较低,每人年均消费700克;三是出口价格低,中国茶叶出口平均价格只有两三美元,等于在卖原料;四是产业产值比较低。

为了茶产业的长久发展,中国茶业要实施“三提高”发展战略,即:以宣传科学饮茶为抓手,提倡以茶养生,提高茶叶人均消费水平;以深加工、精加工为抓手,提高茶叶平均亩产;以加强茶叶出口营销为抓手,提高茶叶出口创汇能力。

实施“三提高”战略要采取什么措施呢?

一是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确立市场导向机制,以茶叶消费拉动茶叶生产。文化兴茶,消费先行。宜重点鼓励将茶叶从农产品转化为工业产品、养生保健产品,鼓励多开茶庄茶馆,重奖茶叶营销大户。十二五规划期间,争取中国人均茶叶消费超过700克。

在促进茶业消费方面,宜抓好三项具体工作:推广斗茶活动,办好茶博会,争取白领阶层多喝茶。

多年来,安溪、武夷山、福州等地定期举办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斗茶活动,政府积极支持,消费者踊跃参与,媒体乐于报道,有效推动了茶叶生产,促进了茶叶消费。同时,厦门、福州、广州、北京、上海、西安、唐山、呼和浩特等城市,出现了一批随身携带袋泡好茶、走到哪、斗到哪的爱茶人,也不同程度地拉动了当地茶叶消费的增长。这些做法,群众喜闻乐见,成本较低、便于操作,值得大力推广。

从2011年中国茶产业运行情况看,茶业会展经济对茶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其中,已经形成规模、影响较大的如广州茶博会、国际茶业大会(杭州)、武夷山茶博会、济南茶博会、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香港茶博会等。从实际效果看,广州茶博会消费者参会购物较踊跃,香港茶博会为参展商提供的服务最到位,国际茶业大会规格与研讨水平最高,其经验特别值得借鉴、推广。

在一定的意义上讲,白领阶层是很重要的消费群体,他们对喝茶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茶产业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宣传茶叶、咖啡、红酒是好朋友的理念,努力提供白领们容易接受的袋泡茶、乐泡机等,为他们消费茶叶提供安全、方便等保障。同时,要创造条件,引导、鼓励成功人士积极投资茶产业。2011年,北京新建茶馆茶会馆多家,如一茗茶会所、青溪园会所、溧阳会所、品林记茶会所等。其老板大都来自房地产、IT、金融等支柱产业,为扩大茶消费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是积极选育、推广优良茶叶品种,稳定春茶产量,扩大夏秋茶产量。十二五规划期间,争取平均亩产超过100斤。同时,实施茶叶生产可追溯制度,确保茶叶种植、加工、保管等质量。

三是在稳步扩大茶叶出口的同时,努力生产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以外国消费者容易接受的方式,宣传中国茶产品,做好国外市场拓展与营销工作。十二五规划期间,争取茶叶出口均价超过10美元。

文化强国,茶道先行。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加强文化产业建设,为中国茶产业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为了推动文化强国茶道先行、文化兴茶消费先行事业的发展,中国社科院茶研中心愿意继续做好政府和企业的智囊团、思想库,为茶产业的发展竭尽全力,多做实事。

鲁成银:

茶产业发展要注重四个方面的

创新

鲁成银,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茶叶研究院副院长,先后参加了“八五”、“九五”、“茶树种质资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国家重点项目“茶儿茶素等有效成分的分离应用”和“茶机能性成分综合提取与应用”研究等课题,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主要种植农产品安全限量及控制标准研究(茶叶部分)》、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农产品品质与相关标准基础数据库(茶叶部分)》、《主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标准研究(茶叶部分)》和《茶叶GAP技术规范的引进与建立》等国家科技项目,主持浙江省科技项目《浙江茶叶质量安全关键参数检测技术研究》 和《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加工技术及设备研制》。主持《无公害食品—茶叶》、《无公害食品—窨茶用茉莉花》、《红茶》、《绿茶》、《珠茶》、《茶叶感官审评通用方法》、《茶叶中氟含量测定》、《茶叶 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测定》、《茶叶中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茶叶中S421残留量测定》、《茶叶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测定》和《茶叶生产良好操作规范(GAP)》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促进中国茶产业发展,中茶科所注重四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茶树品种创新。因为安吉白茶,现在整个安吉都富起来了。所以说创新出一个独特的品种,它就会形成一个产业,那么就会致富一方百姓。品种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消费者是多样的,全世界几十亿的人口,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喝白茶,有的人可能喜欢喝其它的茶,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就要有多样化的品种。安吉白茶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是创新出一个独特的品种就能形成一个新的产业,就可以造福一方百姓。去年我们请肯尼亚茶叶专家到中茶所交流的时候,他们说现在用紫芽种,做CTC红茶。过去我们说紫芽做红茶不好,苦涩味会比较浓。但是,他说这个品种做的红茶有玫瑰花香。肯尼亚的红茶基本是做出口的,他这个种可以做出玫瑰花香,那就让肯尼亚的红碎茶比斯里兰卡比印度的竞争力有大幅度的提升。许多产红茶的国家都在努力做品种的创新,要不然人们喝的红茶就是一般的红茶。所以说品种的创新很重要,谁掌握了好的品种,谁就掌握了制高点。这是我们茶产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制高点,它比加工还重要。好的加工工艺还要有高品质的原料,而高品质的原料就要有好的品种基因。

第二,名优茶的机械化采制和配套技术的创新。现在劳动力严重缺乏,造成采茶荒,现在不只是沿海地区的采茶劳动力遇到问题,就连西南四川、云南、贵州区域,也存在采茶劳动力不足的现象。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发展机械化采制及其配套技术就很重要。

第三,提高茶叶质量安全的创新。茶喝起来很香,品质很好,很修身养性,那么有文化,又那么有品位,这些固然重要,但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质量安全问题。前面我所说的茶树品种很多,但病虫害也一样很多,而且很多农药都打不死它。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不用化学、农药是不现实,但这个技术还要不断创新。如果农残问题不能有效的解决,对于茶产业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现在我们在研究破解害虫跟其天敌的化学通讯,如果成功之后我们就能凭借在茶园释放该化学物质,告诉了害虫的天敌这里有食物可以觅食。这项技术将会是我们科研的一个制高点,但是越到后面难度就会越大。

第四,加工装备开发的创新。我们中茶所一直在做中小型企业、合作社的加工设备研发。大概成本在四五十万元左右,日产茶叶在五百斤左右的设备,比较符合中小茶企业的需要。这种适用小茶厂的小型生产线,我们中茶所也十分重视。

杨江帆:让文化助推中国茶产业做强做大

杨江帆,现任武夷学院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等职。杨江帆教授在全国率先开展茶叶经济学科研究,该学科研究方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先后主持福建省科技厅重大科研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办、省教育厅等各类课题17项,获国家专利1项、专利授权3项。他还率先开辟茶叶经济学科方向,将茶叶从传统的栽培、加工向产业、市场拓宽,培养茶叶技术与文化、经济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提升中国茶产业的产业化与效益水平。撰写《茶叶经济管理学》、《茶叶国际化经营》、《茶与21世纪生活新方式》等茶文化经济系列专著10部,并被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众多高校列为博硕士生用书。同时,他在武夷学院创办茶与应用生物系,开辟茶业经济文化、茶业策划与创意、茶业市场与营销等新的专业方向。

今天就讲一个观点:就是文化怎么助推中国茶业做强做大。

我们常说中国是茶业大国,但是我认为中国的茶业是“大而不大,强而不强”。所谓“大而不大”中国是产茶大国,在产量上、产值上是比较大,但是在品牌上,在出口量上,在税收上,都是不大。所以更谈不上强国。那怎么建设中国成为茶业的大国和强国呢?我认为重要的有两点:科技与文化。一要靠科技,二要靠文化。我认为这是中国茶业做强做大的两翼,两个重要的元素。刚才,鲁所长已经就科技怎么促进茶业做强做大做了精彩的讲演。那我接下来就文化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

上一周,我们邀请了世界创意产业之父贾斯丁教授到了我们武夷学院做了一个创意经济发展的报告。他讲了一个重要的观点,21世纪的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我们产品功能的发展,更重要的要取决于产品的文化象征意义。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深刻、非常重要。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中国茶产业怎么发展?第一靠科技,第二个就要靠文化。所以,这次中国社科院成立茶专家委员会,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作为茶人,我们感到特别高兴,这对茶产业也是个贡献。

那么,文化怎么推动中国茶产业做强做大呢?我认为:“文化”要“化”。有文并不代表就有文化。文化,就是“文而化之”,化成品牌,化成流程,化成效益,最终化成money。文化弄不到money,那就是没有文化。就像博士生一样,有一个文凭,但不能拿到比别人更高的工资,更高的效益,那就是没有文化。我的意思重点在于“文化”要“化”。我们茶研中心专家委员会,最主要研究内容就是“文”要怎么“化”到我们茶业里面来。

那么怎么“化”呢?第一是用科技推动产品创新。比如金骏眉,它一下子就带动了全国的红茶热。金骏眉就是一个普通的红茶,它怎么可以卖到8000元、10000元呢?文化的因素是相当大的。金骏眉的最主要贡献我个人认为有两点:第一个是它改变了中国人对中低档茶的看法,现在全国红茶跟风,到处都在做红茶。再者是茶跟文化的结合,是非常成功的,“金骏眉”三个字就有很多的文化含量。产品的创新过程中,文化可以促进产品的多样性,符合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第二,推动品牌建设的关键在于文化。没有文化,品牌做不大,做不强。天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案例,天福到大陆短短几年时间,现在成为中国茶产业航母,文化的力量是功不可没的。天福不仅有茶学院,高速公路上还有天福的品牌文化,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第三就是要用文化来开拓市场。11月25日,世界茶业大会在武夷山召开,英国茶叶委员会主席就提出了一个让我们深思的问题,他说英国的人均饮茶量2公斤,我们中国人均饮茶量是0.7公斤。那请问中国的茶叶市场在哪里?茶产业的效益在哪里?听到这个话作为一个中国茶人我感到很震撼。我们作为茶的故乡,茶的发源地,为什么我们的饮茶量如此之少?因为茶的文化、茶的知识的普及远远不够。我们国内的茶叶市场的空间非常广阔。这几年茶文化也很活跃,我们社科院介入研究茶文化,我觉得意义很大。据不完全统计,我们中国的茶刊物有几百种。但是真正像《问道·中国茶》这样有分量的,能谈到文化的不多。很多的茶文化是无病呻吟,没有影响力。

怎么推动茶产业发展?如何通过茶文化让中国茶产业做强呢?我想做强标准有三点:第一个是整合力,第二个是竞争力,第三个是影响力。文化在这三个方面都会发挥很好的作用。首先,提升中国茶产业的整合力,要靠文化。现在我们茶产业跟其他产业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企业散,价值不高,品牌不大,影响力不强。这些都是产业的共同特点,但是这个共同问题的根源在于茶产业小、散。小、散表面看起来是经济问题、产业问题,事实上是文化问题。现在有很多模式,诸如企业加农户,农民合作社之类的。但是成功的不多。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文化。中国的茶农大都安于现状。我工作在武夷山对于这个更有感触,许多茶农都不知道连锁加盟,还是习惯于一家一户卖茶。这样怎么形成品牌?怎么形成规模?怎么形成效益?所以不从文化着手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立顿公司可以占到我国茶产值的三分之二,主要就是在于文化的因素。所以,提升整合力必须从文化切入。第二,提升茶业竞争力也要从茶文化着手。因为当前经济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文化就是软实力,就是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流程、工艺都可以仿制,只有文化是不可替代的,知识产权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必须要从文化入手,要放在文化建设上面。第三,是要用文化提升中国茶产业的影响力。我们的人均饮茶量要从0.7公斤上升到2公斤,这个空间要怎么填充?那就得普及茶的科技、文化、健康。此外,中国茶走向国际市场也是要靠文化。我们茶叶出口量为什么少?我们中国茶的品质那么好,外国人为什么喝的不多。我到欧洲去考察,看到茶店很少有我们中国的茶叶。就算有一些,老外也不喜欢,因为我们中国茶叶包装不符合他们的需求,我们没有很好地研究国外市场的文化,我们喜欢做红的、绿的包装,可是老外却不喜欢这种包装,所以我们的茶叶就进不了他们的市场。所以,提升我们中国茶业的影响力就要从文化着手。

张世贤:要大力创造茶业品牌附加值

张世贤,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担任社会职务有:中国投资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品牌营销学会副会长。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经济管理》、《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过200多篇论文和相关经济评论。出版有10多部个人专著,比较有影响的如《现代品牌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中国引资发展战略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经济学演义》(华夏出版社,2004)、《老板不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品牌战略》(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等。

茶产业的未来很光明,为什么呢?这几年中国的茶产业发展很快,不但是产量在提高,而且品质、知名度也在提高。刚才陆尧老师讲到中国茶产业的“四低”,四低是中国茶产业的现状,但是对于这方面,真正的中国茶人,无论是种茶的人、喝茶的人、爱茶的人,还是传播茶文化的人,对这个都很有信心。茶的产量低未来可能是茶产业发展的瓶颈,我觉得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慢,但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附加值有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在哪里呢?过去我们说出口低,主要是卖原料,不是卖产品,特别不是卖中国茶的茶品牌,这是要命的。这个产业的附加值到底在哪里呢?在于品牌。现在的消费,衣食住行都是在往品牌方向发展,比如穿衣,现在穿衣不是为了御寒了,其实是在“穿”文化,“穿”文化就是“穿”品牌,“穿”品牌就是在“穿”价值。有了品牌的附加价值,空间就大了。所以未来茶业的发展也得往品牌方向发展,那品牌要往哪个方面发展呢?其实就是往微笑曲线的两端,一端是搞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产品的品质,让人能够喝到好茶;另一端就是品牌营销,就是提升品牌的附加值;怎么来提升品牌附加值呢?其实是要做强品牌文化。我觉得未来茶的文化含量要高于科技含量,因为科技很多方面已经很成熟了,无非就是提高品质。而附加值这个问题不是提高品质能解决的,而是要提高品牌的文化。国外品牌怎么做呢?他们是想方设法把文化融入到品牌里去。你说一个LV的包,凭什么要卖几万甚至几十万呢?就是品牌文化。

目前,大家讲茶文化,讲茶悠久的历史文化,讲其中儒释道的文化,这些更多的带有产业共性的特性。而做品牌,则要注重品牌的文化个性。如果品牌的文化个性能得到目标消费者的认同,附加值就上去了。消费者认为喝这个品牌的茶,是一种品位,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所以品牌文化个性建设非常重要。

孙宇:中国茶叶进出口状况

孙宇,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副秘书长。

感谢陆主任,给我们中国食品储备商会茶叶分会一个五分钟的时间,在这么好的一个日子里呢,向大家汇报一下中国茶叶出口的这么一个简单的情况。先向大家祝愿一声,圣诞快乐新年快乐!这么多的前辈专家在一起,对我们茶叶出口是巨大的支持。据海关统计,2011年1到10月份,我国茶叶出口达到了26.69万吨,金额达到了7.91亿美元,平均单价是每吨2961美元。这与2010年的同期相比,出口数量金额还有平均单价,分别是上升了9.16%、27.51%和16.8%。如果按照这种趋势预测的话,今年我们全国的茶叶出口总量,将有可能再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31万吨,而出口金额将直接越过8亿美元达到9亿美元这种规模。但是我们的外销跟内销的火爆相比,还是不成正比。

目前,我们国家的茶叶出口比较低端,我们的企业散小,创新能力不足,所以导致品牌的缺失和销售渠道的缺失。这是现在我们国家出口所面临巨大的瓶颈。例如,2010年前10个月,我国绿茶出口是5.8亿美元,出口量是28.21万吨,均价是2724美元每吨,同比分别上升13.18%、30.32%和15.14%。因为绿茶是我们出口的主要的品种,所以2010到2011年的前10个月,我绿茶出口的增长,完全掩盖了其他品种出口的下降。俗话说“一俊遮百丑”。

我们绿茶的出口主要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毛利塔利亚还有伊朗。特别是我国茶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摩洛哥,同期出口量增长了22%,金额同期增长是46%,平均单价增长了20%。其实从去年世界茶叶生长的情况看,并不是一个对出口十分有利的好年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只有肯尼亚出现了小额的减产,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产量都是有所增加,特别是越南,现在茶叶的出口势头非常明显,而且其绿茶很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抢占了中国的市场份额。但是我们国家2011年为什么前10个月出现了这种量价齐升的势头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主要是我们国家的生产成本上升导致销售格价的上升。我国茶叶的外销利润是很薄,凡是进行茶叶出口的企业,可以压缩的利润空间都非常小,所以一旦茶叶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只能尽量把成本都转嫁到外国去。去年,我国茶叶生产成本例如水、电和人工费用都在上涨,出口企业不得不把这部分上涨成本让外商买单。

2、人民币汇率的坚挺,推高了各类外销茶的价格。今年欧元区经济问题不断,汇率从年初的对人民币1比8.63现在升涨到1比8.28;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从年初的1比6.63升涨到现在的1比6.33。可以预见的是明年的茶叶外销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

3、我重点讲以下我对摩洛哥市场还有非洲市场的一些看法。今年前10个月,我国对摩洛哥的出口数量增长了22%,出口金额增长了46%,平均单价增长了20%,这是怎么造成的呢?

据我们这次考察了解:第一是因为这几年商务部、质检总局还有我们商会联手,对出口摩洛哥的茶进行了一次很严厉的质量整顿,我们的茶叶质量确实是明显提升了。在这种大环境下呢,坏茶出不去,只能出比较好的茶,这样价格出现了主动的上涨;第二,根据外商反映,在今年春天的时候,市场上普遍传言说中国的茶叶减产,造成了外商们心理的恐慌。于是我们的茶叶也趁机卖出了好价钱,这样就造成了今年我们前10个月摩洛哥市场上量价的提升。从对摩洛哥市场的研究上,我感觉我们国家茶叶出口并不是没有定价权,只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质量搞上去,同时我们的行动统一起来,有明确的主导方向,我们就能把定价权拿回来。因为外商实际上也是一盘散沙,他们连个行业协会都组织不起来,他们之间也有很深的矛盾,所以这方面我们应该好好总结一下。

同时我们在摩洛哥市场看到,摩洛哥人的饮茶习惯和中国非常不同。他们平常饮用的是薄荷茶,只是借助茶的一点苦涩的本身的味道,并不是特别要求茶叶有多香、多好。所以我们要是向他们推荐我们的名优茶根本行不通。而且在谈话中,他们当地人对自己薄荷茶的饮用方式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甚至认为薄荷茶是摩洛哥人的一大创举,是对世界茶文化的贡献。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拓展非洲的市场,应该考虑他们的饮茶习惯,有的放矢。

那么,我们针对摩洛哥人的饮茶习惯,应该在出口产品前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我简单谈一下我的设想。

我们应该去结合摩洛哥消费者的习惯去研发新的品种,包括融合了中国和摩洛哥双方特色的新的茶叶品种,能够在尊重他们的茶叶饮用习惯的同时,融入进中国的茶叶文化特色,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饮茶习惯。就是依靠我们科研的力量,在薄荷茶中研制出能够有特殊口感、特殊味道的茶。比如他的茶很苦涩,他自己认为这种苦涩很好,那我们能不能加入一些人参片啊这种东西,提升它的苦涩味道,但同时又带进一种香味,带进一种不同的口感。能否让薄荷茶的冲泡方式更加简化更加时尚。因为他们薄荷茶的饮用比我们平时中国功夫茶的冲泡还要麻烦,一般客人要等半小时左右才能喝上这种茶。

打破传统的关于茶类的划分概念,然后产生一种新的茶叶产品,去赢得更高的利润。如果产品还是传统单一,我们就要不上价,这样也就无法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样,我们可以给它树立一个全新的中国茶形象,树立一个全新的中国茶价格,同时也帮助中国茶树立自己的品牌,能够建立起自己的销售渠道。

我觉得今天专家委员会的诞生,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是大有益。我代表蔡军老师也代表我们的茶叶分会,希望能够和各位专家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共同把我们的茶叶出口提升一个档次。谢谢大家!

邵长泉:促进中国茶从物质层面向文化层面升级

邵长泉,独立策划人,现任中国社科院茶产业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名茶品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筹委会成员、中国策划协会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万里茶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外烟酒茶》杂志常务副社长、《幸福生活指南》旅游杂志主编、问道传媒机构总策划。策划活动:历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2007海峡“和之夜”禅茶文化盛典、2008海峡两岸茶文化陆羽奖、2009世界禅茶文化论坛、第四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太姥山国际禅茶文化节、“三教”泰斗武夷论茶(武夷山景区主办,汤一介先生、一诚法师、任法融道长)、茶和儒释道—感悟中国智慧(于丹、德海法师)、2010武夷山民间斗茶赛、第五届海峡茶博会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九曲流觞等。

我们爱喝茶的人都强调缘分,那么什么叫做缘呢?我认为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和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今天是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今天是中国文化迎来大好发展的春天,今天同样是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日子,所以今天就是合适的时间;这里是中国的首都,是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在地,是中国政策智囊机构的所在地,所以对于研讨茶产业的发展,这里就是最合适的地点。在座的各位是茶产业的专家和领导,一起讨论中国茶产业发展的话题,在座的各位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同样,今天在这里是成立社科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举办“文化强国,茶道先行”这样的一个研讨会,对于讨论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是一件大事,是一件最合适的事情。

若干年前,我为武夷山一年一度举办的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策划了一个主题词—“缘结武夷·茶和天下”,而今天我想说:“缘聚北京·茶动中国”。希望这个殊胜的茶缘能够促进和推动中国茶产业的发展。

一杯茶至少承载着三个层面的文化。第一个层面,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层面的茶是解渴的,是满足人类生理需要、生存需要的,是物质的茶。第二个层面,茶与琴、棋、书、画、诗、酒并列,我们常说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个层面的茶是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是满足人类心理需要的,是文化的茶。第三个层面,茶与宗教结合,成为一种信仰,就是常看到的“茶禅一味”,这个层面的茶是满足人类生命需要的,就像日本茶道一样,它是精神层面的,是一种信仰的茶。人类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生存需求得到保障之后,心理需求、精神需求空前提高,因此,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需要的茶是最有价值的。

当今,我们中国的茶70%处在第一个层面,也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阶段,它基本没有文化含量,没有品牌附加值。30%左右的茶是有一定品牌文化,就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个层面的茶。如果来个倒三七,把茶从第一个层面—物质层面提升到第二个层面—文化层面,甚至提高到第三个层面—精神层面,那就会为中国茶产业创造出很高的文化附加值。

之前,农科院已经成立了许多茶叶研究机构,从物质的、科技的角度来研究茶;而今天我们社科院成立茶专家委员会,从社会学、人文学、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茶,既顺应中国茶从物质茶向文化茶的升级的大势所趋,也将为中国茶产业升级换代提供智力支持。

舒曼:中国茶业要形成“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模式

舒曼,现为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茶文化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馆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共青团中央等十八个部委 “我们的文明组委会”—和谐茶社论坛特聘专家、国家茶艺师职业技能高级考评员、北京奥茶委专家组成员、中国茶走进世博会招管委副主任、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燕赵文化研究会茶文委副主任等职。2006年1月,创办《河北茶文化》杂志(现名《吃茶去》)至今,兼任总编辑、执行总编。

“文化强国,茶道先行”要形成“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模式,即遵循“一个宗旨”,高举“二面旗帜”,迈向“三个目标”,坚持“四个原则”,明确“五个定位”,实现“六项链接”。

一个宗旨,就是以茶道精神为宗旨,少一点曲高和寡,多一些雅俗共赏,让千万大众都能感受到中国茶道的人文关怀;两面旗帜是指“茶文化”和“茶产业”,茶产业发展推动茶文化发展,茶文化发展反哺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产业发展也将双赢,使之形成特色,形成亮点,形成企盼;三个目标是指向基地科研迈进、向品牌统一迈进、向市场规范迈进;四个原则是“抓生态茶基地样板,树绿色茶品牌典范,创海内外营销市场,拓茶文化旅游资源”;五个定位是指中国茶产业发展要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配套化;六项模式是指茶产业运行“链条”:政府+科研单位+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基地+农户,过去讲企业+基地+农户三根链条,现在许多传统茶品牌都是政府控制,所以政府协调功能很重要。

“文化强国、茶道先行”要“六化”,即以茶道为核心,茶文化发展要多元化;以茶品牌为核心,茶叶价位要理性化;以茶科研为核心,茶叶质量要稳定化;以形势环境为核心,茶道先行要最佳化;以国际市场为核心,茶叶销售要全球化;以制度文化为核心,茶事服务要人性化。

中国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既要探讨有规律可循的东西,又有相对的操作程序,这事关中国茶文化能否在可持续发展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翔宇 黄育平 陈川 宿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神经外科护士论文下一篇:中国旅游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