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处理论文

2022-04-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工业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处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保护自然和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成本除了包含传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外,还应该把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经营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然而,我国环境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很不完善。本文试就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会计处理及其控制做些探讨。

工业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处理论文 篇1:

略论企业环境成本及其控制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保护自然和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成本除了包含传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外,还应该把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经营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然而,我国环境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很不完善。本文试就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会计处理及其控制作些探讨。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涵义及确认

环境成本是指,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护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

环境成本应在其首次得以识别时加以确认。与环境成本有关的会计问题,其关键在于,成本是在一个还是几个期间确认,是资本化还是计入损益。如果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1)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2)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3)环境保护。此外,对于因安全或环境因素发生的成本以及减少或防止潜在污染而发生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

许多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而不能将其资本化,而应作为费用计入损益。这些成本包括:废物处理、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以及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赔偿等。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在原企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设与会计有关的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以及反映企业对环境、自然资源的人类的损害和赔偿的会计科目,反映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延期资源以及安全生产所提供的社会效益。

根据环境成本费用的性质,按不同的方法进行财务处理:

1、资产核算

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自然资源作为一项资产核算,可认为是对环境资产存量的核算,,而将自然资源的耗减作为一项费用核算,其确认与计量均可参照:“原材料”项目进行,在会计处理时可以将耗减费用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列入到资源产品成本中去,在成本项目中增加一个“耗减费用’项目,专门核算资源产品耗用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为了保证“环境资产”账户能反映某一会计主体所拥有的环境资产总量,应设置“环境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反映耗用自然资源而减少储量的货币表观。

2、资本化处理

费用按其支出以及与资产的关系。在会计处理中可分为:(1)费用的发生能够独立形成自然资源,如人造森林、草场的费用。会计上应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环境资产进行核算。但由于自然资源形成周期较长,而实际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一旦入账后,一般情况下不能高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在维持费用发生的整个期间内,可以通过“环境资产准备”账户归依发生的费用,待其形成效用能力时,再转为环境资产,(2)费用的发生不能形成独立的环境资产,只是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其功能,这些费用相当于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追加费用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即将费用计入相应自然资源的价值;如果不能带来未来相应效用,或金额较小时,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3)费用的发生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效用,同时又符合确认固定资产的定义时,应将其确入为一项固定資产,进行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4)当支出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设备相关时,如污水处理设备,也应资本化,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其会计处理可参照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3、记入当期损益

当支出与资产无关时,则属于收益性支出,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但是生态资源保护费用产生的效用是长远的,受益范围是广泛的,而支出往往是近期的,个别发生的,因此按照会计惯例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果企业对“三废”的治理取得一些产品收益、免缴所得税等优惠,实际上是一种为生产副产品而发生的费用,通常按照副产品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其进行核算,将其发生的费用作为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如果发生的费用不能产生副产品,则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可作为管理费用处理。

另外,当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能够被合理而可靠地计量时,作为环境负债(或有负债)处理。当企业被罚款或被勒令停产、减产而发生损失时,作为环境损失处理。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1、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实施ISOl4000国际标准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是提升企业形象,降低成本,改善环境管理状况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本着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宗旨,为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管理和操作技能,企业应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识别环境因素,制订环境目标、指标、方案、编制运行程序,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识别并获取适用本企业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定期检查遵循情况。

2、大力推行环保型生产工艺

对于那些资源消耗较大、污染严重、环境成本较高的必需品的生产项目,除加强企业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外,最重要的是淘汰那些落后的技术工艺而采用环保型的生产工艺。

3、控制环境治理成本

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包括环保设施运转、环境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如果处理得当,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率:反之,则会提高处理成本。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1)“变废为宝”。从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中寻找效益,达到综合整治。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不但治理了污染,而且增加了效益。(2)“以废治废”,即利用不同企业产生污染物的不同性质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3)通过环境区域治理规划,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这种集中排污治理方法对于小企业密集的区域较为适合。

4、强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和协调职能

尽管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长期奉行政府职能弱化,对经济放任自流,但其走过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过诸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只是当污染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治理,即“末端治理过程”,因此,必须强化政府引导协调功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健康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应充分突出财税、金融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最大限度地消耗高耗能企业和垄断性企业追求高额利润,抢占廉价资源的掠夺性现象,从而有效地引导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利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杨凌示范区审计局)

作者:贺 群

工业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处理论文 篇2:

略论企业环境成本及其控制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保护自然和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成本除了包含传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外,还应该把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经营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然而,我国环境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很不完善。本文试就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会计处理及其控制做些探讨。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涵义及确认

环境成本是指,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护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

环境成本应在其首次得以识别时加以确认。与环境成本有关的会计问题关键在于,成本是在一个还是几个期间确认,是资本化还是计入损益。如果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1)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2)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3)环境保护。此外,对于因安全或环境因素发生的成本以及减少或防止潜在污染而发生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

许多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而不能将其资本化,而应作为费用计入损益。这些成本包括:废物处理、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以及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赔偿等。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在原企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设与会计有关的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以及反映企业对环境、自然资源的人类的损害和赔偿的会计科目,反映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延期资源以及安全生产所提供的社会效益。

根据环境成本费用的性质,按不同的方法进行财务处理:

1.资产核算。

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自然资源作为一项资产核算,可认为是对环境资产存量的核算,而将自然资源的耗减作为一项费用核算,其确认与计量均可参照“原材料”项目进行,在会计处理时可以将耗减费用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列入到资源产品成本中去,在成本项目中增加一个“耗减费用”项目,专门核算资源产品耗用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为了保证“环境资产”账户能反映某一会计主体所拥有的环境资产总量,应设置“环境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反映耗用自然资源而减少储量的货币表现。

2.资本化处理。

费用按其支出以及与资产的关系,在会计处理中可分为:(1)费用的发生能够独立形成自然资源,如人造森林、草场的费用。会计上应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环境资产进行核算。但由于自然资源形成周期较长,而实际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一旦入账后,一般情况下不能高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在维持费用发生的整个期间内,可以通过“环境资产准备”账户归依发生的费用,待其形成效用能力时,再转为环境资产。(2)费用的发生不能形成独立的环境资产,只是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其功能。这些费用相当于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追加费用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即将费用计入相应自然资源的价值;如果不能带来未来相应效用,或金额较小时,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3)费用的发生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效用,同时又符合确认固定资产的定义时,应将其确认为一项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4)当支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设备时,如污水处理设备,也应资本化,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其会计处理可参照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3.记入当期损益。

当支出与资产无关时,则属于收益性支出,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但是生态资源保护费用产生的效用是长远的,受益范围是广泛的,而支出往往是近期的,个别发生的,因此按照会计惯例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果企业对“三废”的治理取得一些产品收益、免缴所得税等优惠,实际上是一种为生产副产品而发生的费用,通常按照副产品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其进行核算,将其发生的费用作为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如果发生的费用不能产生副产品,则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可作为管理费用处理。

另外,当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能够被合理而可靠地计量时,作为环境负债(或有负债)处理。当企业被罚款或被勒令停产、减产而发生损失时,作为环境损失处理。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1.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实施ISO14000国际标准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是提升企业形象,降低成本,改善环境管理状况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本着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宗旨,为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管理和操作技能,企业应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识别环境因素,制订环境目标、指标、方案、编制运行程序,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识别并获取适用本企业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定期检查遵循情况。

2.大力推行环保型生产工艺。

对于那些资源消耗较大、污染严重、环境成本较高的必需品的生产项目,除加强企业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外,最重要的是淘汰那些落后的技术工艺而采用环保型的生产工艺。

3.控制环境治理成本。

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包括环保设施运转、环境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如果处理得当,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率;反之,则会提高处理成本。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1)“变废为宝”。从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中寻找效益,达到综合整治。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不但治理了污染,而且增加了效益。(2)“以废治废”,即利用不同企业产生污染物的不同性质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3)通过环境区域治理规划,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这种集中排污治理方法对于小企业密集的区域较为适合。

4.强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和协调职能。

尽管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长期奉行政府职能弱化,对经济放任自流,但其走过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过诸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只是当污染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治理,即“末端治理过程”,因此,必须强化政府引导协调功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健康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应充分突出财税、金融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最大限度地消耗高耗能企业和垄断性企业追求高额利润,抢占廉价资源的掠夺性现象,从而有效地引导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利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比特思维软件有限公司)

作者:刘 楠

工业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处理论文 篇3:

国内外环境成本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环境的持续恶化,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对环境成本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研究和探索的一个热点。本文对国内外环境成本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为环境成本的国内外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成本;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比蒙斯(1971)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1973)发表的《污染的会计问题》拉开了环境会计的研究序幕,他们提出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及社会的影响转移到社会的特定利益集团和社会整体当中。荷兰国家统计局(1979)专门针对工业产业的环境成本展开了研究,认为环境成本中应包括清理土壤污染成本、管理与协调环保方面的成本、投资环保的资本成本等。

美国(1980)年颁布了《全面环境反应、补偿和债务法案》等一系列与环境相关的法案。两份公告明确规定环境成本资本化应具备的条件。美国环境保护署(1992)开始对内部环境会计进行研究,在1995年发表了《企业管理的工具——环境会计介绍:关键概念及术语》,文中将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分为五类,即形象和关系成本、传统成本、未来将要发生的成本、潜在成本和部分社会成本。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一系列公告,例如《损失金额的合理预计》、《或有事项会计》、《环境负债会计》和《处理环境污染成本的资本化》等都对企业环境事项作了非常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是指导研究环境成本会计实务的重要参考文献。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1993)颁布的《环境成本与负债: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提出了在现有的财务报告框架内确认环境成本的方法,以及未来的环境支出又该如何确认等问题,并且对环境损失成本进行了分类,大致包括环境对策成本及环境损失成本等。该协会出版的另一份研究报告《加拿大的环境报告:对1993年度的调查》重点研究了对环境成本进行会计处理的具体操作方法。

联合国统计署(1993)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中把环境成本界定为:①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及质量下降所导致的经济损失;②实际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即为了预防环境污染及改善环境、恢复环境的质量而支出的各种费用。

德国环境局(1995)致力于“环境成本价格计算手册”方面的研究,并采用生态会计模式,依据输入输出的流转平衡原理,利用物理化学单位计量环境影响程度,通过这种生态计量模式计算得出的环境成本分析其投入产出效果。根据流转过程中环境成本所处的阶段不同,将其分为四类:残余物发生成本、环境预防成本、事后保全环境成本、不包括环境费用的产品成本。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环境成本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葛家澍教授将环境会计引入我国。葛家澍教授(1992)发表的《9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揭开了我国研究环境会计问题的序幕。

郭道扬教授(1997)把环境成本定义为:在环保部门批准前私自投产污染环境的项目而遭到的处罚;为预防环境恶化而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投入到相应的环保项目但是因治理无效而造成的投资损失;为治理意外重大事故造成环境恶化而投入的环境治理费用。

王立彦教授(1998)从各个角度总结概括了环境成本的含义及分类,并对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不同的时间范围,将环境成本划分为过去、当期以及未来的成本支出三类;按照不同的空间范围,将环境成本分为内部和外部的成本支出两类;依据不同的功能,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弥补已造成损失的环境成本费用及预防未来环境损害的费用两类。

肖序教授(2002)把环境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环境成本的作用效果为出发点,按照环境费用产生的作用效果大小来核算环境会计报告中的环境成本;另一类从企业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因素——能源消耗和物质流转的角度出发,按照环境资源在企业内部的输入和输出的平衡流转原理对环境成本进行分类核算。

徐瑜青(2003)从环境成本内部化核算的视角切入,将产品生命周期法与完全成本法进行有机结合,在研究企业环境成本的相关内容时,要对不同阶段的产品,根据不同的生命周期特点来控制环境成本。同时,企业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的思路,设立“环境成本作业库”专门来归集环境成本,并合理确立有关环境成本驱动因素以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合理的分配。

徐玖平教授(2003)把环境成本定义为:某一會计主体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而消耗的自然资源成本、预防成本、治理成本和生态资源降级成本等,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把企业防治污染所采取措施的支出纳入环境成本,同时强调了会计主体的重要性,把环境成本的概念扩展到了企业的层面,也可以缩小至部分非法律主体的层面。

李秉祥教授(2005)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研究》中阐述了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的方法。这一体系的构建首先以企业传统的生产成本控制体系为基础,对成本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并与企业的各个管理系统相结合,如作业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然后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制定环境成本控制的标准,实施“集中控制、分层管理”的决策理念,最后要对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谢晓峰(2010)在《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影响和意义》中指出低碳经济理念适合环境会计的核算要素以及人们追求完美的理想和防患于未然的原则,世界各国已经广泛的接受了“低碳”的理念。环境会计、低碳经济可能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初想法,但是资源、环境匮乏迫使我们创新出来新会计、新科学。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的出现,对环境会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研究环境成本变化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变化,推动了环境会计的发展,最大限度考虑了环境资源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促使我国工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外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关于企业环境成本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国外对环境成本的研究大多由政府部门和学术组织推动,通过组织研究、进行调研,制定指南或会计制度,经过具体实践后推广到企业中。研究方法上不仅关注理论基础的研究,而且也关注企业环境成本的实践性。国内研究涉及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环境成本管理及控制等理论的研究,也涉及到环境成本的界定与分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具体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构建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资料。但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由于缺少相关法规的约束,没有完善的、被广泛认可的环境成本理论体系,导致环境成本会计没有实践支撑,一直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无法像财务会计那样在企业中广泛地推广和应用。这也为我国今后研究环境会计指明了方向,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对环境成本研究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郭道扬.绿色成本初探[J].财会月刊,1997(5):15

[2]肖序.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2000(8):56-64

[3]李秉祥.基于ABC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体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5(3):76-80

[4]谢晓峰.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影响和意义[J].经济师,2010(2):18-19

作者:李云 张记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园林绿化建设措施分析探究论文下一篇: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