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28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学校教育质量节节攀升,学校特色日益彰显。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篇1:

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一点思考

摘要: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科技、创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以人为本、展现个性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盲不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一个不懂科学、不会学习、不敢创新的人的代名词。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科技创新的精神、形成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能力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在人人学习,终生学习型社会,教育必须创新,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求创新。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注重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1.加强科技教育,能使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而如何能全面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的重任,只能靠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我们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就要加强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加强科技教育,培养科学精神,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和社会越来越呼唤着科技的大发展,呼唤着教育的大发展,更呼唤着人才的大发展。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能否培养和造就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大批创新人才。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青少年是人才的储备力量,是发展的助推之星,更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他们对科学技术掌握的程度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新力、一个社会的发展力和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为此,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科普教育工作,增强科普意识,培养一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秀青少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3.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

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想象力的训练和培养。它既可以对两个毫不相干的实物予以联系并拼接起来而形成新的事物;又可以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经过加工处理,和某一些事物建立联系而构成更新的形象,这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具有较大的创造性。富兰克林面对溪流产生思想的火花,居然把电与水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与现代电学原理基本上一致的电流学说;现代法国知识分子生物学家莫诺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把基因中的活动想象为一个巨大的工程,从而大胆地提出控制基因活动形成蛋白质的特定性质、数量以及时间是由类似“工头”、“操纵手”来控制的。为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见,想象力的培养是科技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力的提高是促进科技发展,人类进步的必要条件。

4.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毅力和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时候,一要培养坚实的科学基础,二要培养博大的人文精神,三要培养奋斗的品质,让创造精神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人格与能力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只有真正基础扎实、全面发展的人,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美国,学校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因此,美国精心研究中小学课程教材设置,努力将学生毕业后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与现在的课程设置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社会有必然的联系。

时代呼唤创新,创新比任何时代都显得重要,而科技创新凸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创新精神是要靠激发的,创新能力是要靠培养的,而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讲,要从孩子抓起。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科学储备,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关键在基础教育。中小学的创新教育搞不好,向大学要新技术就是缘木求鱼。中小学基础教育理应重视适应未来的科技能力培养,因此,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今天乃至未来,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創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林崇德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年。

[2]《创新教育实践100例》,王建国主编, 2000年。

[3]《李久进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6年。

[4]《赵茜编辑学报》2009年。

作者:郑健 刘曼娜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篇2:

开展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学校科技创新教育

摘 要: 科技创新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学校教育质量节节攀升,学校特色日益彰显。

关键词: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科技创新教育 课程制作 海模制作 普职融通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指南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丰富,他相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教育的目标有两个方面,就学生而言,培养“手脑结合”、“手脑双全”、“独出心裁”的学生,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教育的手段。“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要具有创造教育的理论和技术,是实现创造教育的前提。创造教育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民主化”,教师要打造民主的课堂,以平等、宽容、尊重学生的态度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一个前提条件;二是“劳力上劳心”,理论联系实际,手脑并用,在实践中创新。创造教育的方法,是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如何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儿童获得充分的自由,到大自然中、到大社会中观察和实践,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创造力是从问题开始的,他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如何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他提出了三项措施:一是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身体,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坚强的意志,批判的精神;二是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发挥创造性;三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专长,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发展个性,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有四个基本特征:民主性,要求创造教育包含民主教育、人文精神、注重人格教育;科学性,要求创造教育以科学教育为基础;探索性,要求创造教育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实践性,要求创造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形成人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陶行知作为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离开我们已有半个多世纪,他的创造教育思想今天学习起来仍然振聋发聩,感到字字珠玑,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契合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指导价值弥足珍贵。

二、课程建设: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源头活水

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指引下开展学校科技创新教育,首要工作就是课程建设,因为课程是科技创新教育的载体,是源头活水。学校重新建构了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理科教学中注重科技创新教育,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创设问题情境,开展问题式教学,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问题,人为地制造矛盾,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分析和确定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彻陶行知“六大解放”的创造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式教学已成为学校学科教学的一大亮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促进了教师创造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技能提升,教学相长,创造教育蔚然成风,教育质量节节攀升,教学特色日益显著,形成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品牌。

我校拓展型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德育课程、基础课程内容延伸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拓展型课程中,我们创造性地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使德育工作课程化,通过科普知识宣传栏、科技节、科普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他们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科技精神得到张扬,科技素养得到提升。关于基础课程内容延伸的选修课程,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自主选择的,按照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本着高起点、深分析、广拓展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不仅掌握相应的知识,更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校本课程是结合学生的情况、教师的特长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的特色课程,学校本着“国际化视野,本土性行动”的原则,开发《模型制作》、《化学与生活》、《物理零距离》、《生活中的生物学》等20多个科技创新型的校本课程,重在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三、海模制作:铸就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辉煌

在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中,航海模型制作起步最早,成果最丰硕,铸就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辉煌。编写了《模型制作》校本教材,开设海模制作校本课程,使学校的海模制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人人制作海模的可喜局面。在全校制作海模的活动中,产生一批海模制作的高手,学校组建海模队,由专职教师辅导,促进他们技艺大长,在比赛中取得骄人的业绩,2000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际级奖2项,国家级奖74项,省级奖401项,市级奖549项。在2015年江苏省青少年航模竞赛中,获得海模型团体冠军,九个单项团体第一名,其中8人获得一等奖,10人获得二等奖,12人获得三等奖,十个团体一等奖,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增添亮色。学生为了解决在海模制作和竞赛中遇到的难题,向书本学习,向老师请教,促进学科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学生在海模制作和海模竞赛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海模制作和竞赛中,以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意志力得到培养;学生在海模制作和竞赛中,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加强集体主义观念。

四、普职融通:拓展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课程资源

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不仅在内部挖潜,而且向外部拓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社会教育资源,把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资源和企业的实践基地为我所用,把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开展普职融通教育,形成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亮点。

在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中,学校进行了重大的课程建设创新——普职融通。通用技术是新课程改革新设的一门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用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要对技术原理和技术知识学习,更要有技术的应用,与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合作,从学校的角度看是课程资源的拓展,从社会的角度看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得益彰。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和服务外包学院为我校提供的41个自选菜单中,根据学生的需要选取17个项目学习,充分利用他们强大的师资力量、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充足的训练场地,不仅深受学生的欢迎,而且取得较好的效果。21个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

普职融通的创意具有四个特点:第一,科学性,成为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的有效途径。第二,创新性,是我校发展战略的自觉选择,充分利用区域教育资源优势,拓展了科技创新教育的课程资源。第三,实效性,体现了学生主体发展、学校自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效果绝佳。第四,可持续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强劲推进,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职融通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智慧选择,是一种学校发展超前意识的体现,是多元、融合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它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引领下,享誉大江南北的科技创新教育特色成为我校一张靓丽的名片,学校被授予“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项目示范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团体会员”、“江苏省青少年航海模型训练基地”、“苏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苏州工业园区科技教育AA级特色学校”。《中国教师报》以《杏坛再添佳话》、《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春风化雨创特色,潜移默化育真人》为题对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特色进行系列报道,《语言文字报》以《深化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凸现科学与人文精神融合》、《教改大潮涌动,风景这边独好》、《明确思路,科学推进,努力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为题对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特色进行系列报道,《苏州日报》以《锁定科技特色,推进“全人发展”》为题对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特色报道。

参考文献:

[1]金林祥.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序言.

[2]熊贤君.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教育研究,1999,11.

[3]于曰良.教师最大的快乐是什么.论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特征.行知研究,2000,2.

作者:李君岗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篇3:

重视科技创新教育 提升学校教育发展

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小学二级教师、国家级优秀科技辅导员、兰州市教学新秀、城关区优秀教师。撰写多篇论文获奖,并发表在教育类报刊杂志,参与城关区科技局规划项目《小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研究》获项目验收,并且该项目获得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先后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创新教育竞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

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教育作为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为此,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可以以下面几点为抓手。

首先要培养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要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在创新教育中要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次要培育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各学科要密切配合,借助不同学科知识、特色主题活动,营造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通过科普讲座、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科技节、主题队会等活动,让学生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班级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中队活动,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实践证明,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信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创造性思维。

再次要构建科技创新课程体系。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載体,课堂教学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一是要紧抓基础性课程,它是实施科技创新普及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基础性课程中,主要以学科渗透、科普教育为载体。学科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教师要把创新教育整合到各门学科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时刻都能受到科学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二是紧抓拓展性课程,它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性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拓展性课程中,主要以校本课程和科技创新社团为载体。低年级学生通过数字游戏、华容道、巧手解锁扣、七巧板等课程,进行脑思维拓展训练;中年级学生通过简单机器人搭建编程、小六足机器人搭建、四模一电特色社团等课程,进行实践训练;高年级学生通过3D打印模拟数字设计应用、单片机Arduion基础套件课程、学生数字机床等课程,进行创新探究训练。通过不同层次的特色课程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三是紧抓探究性课程,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把探究性学习引进到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开展学科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从 “关注健康”、“食品安全”、“自然之怒”到每年FLL工程挑战赛的探究性研究,不仅能指导学生对场地问题进行解决,关键还能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通过团队协作,针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解决和应对方案,最后以实践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创新实践的能力。科学课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小组形式进行探索,撰写自己的研究小论文。

最后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的驱动力来源于学生的大胆实践和不断探索。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的引领,专业教师的指导和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让学生形成“做中学”、“会发现”和“爱探索”的研究体系。学生能从课堂中发现问题,从社会现象及矛盾中发现问题,借助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提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比如,在科学课堂上,将原有的实验加以改进,学生很愿意去创新实践的方法,通过不断猜想、假设,从“唯一”的结果中走出来,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编辑:谢颖丽

作者:王伟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论文下一篇:音乐实践高师音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