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试析论文

2022-04-12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试析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为了让我国农村的经济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我国积极推行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试析论文 篇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摘要】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劳动力过剩,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制约因素 “三农”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逐渐重视和组织领导的加强,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劳动力的素质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与规模。

一、制度因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国家政策的限制和歧视

(1)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自50年代以来实行的一项管理住户和人口的政策,包括掌握和控制住户人口的地区迁移等多项内容。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大量的隐性失业者,限制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尽管从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户籍制度在限制农村人口迁移方面的功能日益削弱,于是许多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但是在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下,这些流动的人口在进城以后没有正式身份,在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子女教育、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很多困难。近些年出现的“民工潮”就使其弊端更加暴露,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实现稳定的转移和就业,现有的城市管理系统也无法对他们行使正常的管理职能,导致许多不安定现象的产生,给社会造成许多混乱。

(2)就业管理制度。现行的就业管理制度导致劳动者在求职、就业等方面遇到不平等的待遇,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总量、就业时工种选择等实行严格限制,这都严重挫伤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总之,在现有制度和政策的影响下,进城农民的利益很难保证。即使我国对户籍管理已开始松动,不少省市城市已突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但是对农民进入城市的各种歧视在短时间内难以清除。

(3)社会保障制度。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明显呈现出二元结构。目前我国城市基本建立了以社会保障为核心,以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在广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被长期忽略,土地就成为了农村劳动力唯一的养老保障,如果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就处于毫无保障的“真空地带”,一旦失业,基本生活难以保证。因此,在城乡居民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未能真正全面建立的前提下,我国农民安于现状,求稳怕变的思想严重束缚着他们离土离乡的脚步。

2、农村土地制度的制约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我国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现有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项土地政策,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着间接的就业保险作用,因为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是农村劳动力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然而,也正是这种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的存在,造成农业生产分散于各个农户家庭。这种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在新时期已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它对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表现出制度上的严重滞后性。

3、劳动力转移的法制建设滞后

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特别是转移到城市或外地的劳动力,经常发生工资拖欠或不兑现,出现工伤事故,不按协议履约、劳动安全缺乏保障等现象十分普遍,在客观上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20世纪80—90年代前半期,我国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瓦解了人民公社制度和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中国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它作为我国农民冲破城乡壁垒和传统产业分工格局的一种创举,在发展农村工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由1983年的3221.91万人增加至1988年达到9545.5万人。到2000年,乡镇企业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3亿人。但是,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进入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逐渐呈下降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

1、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我国的乡镇企业是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其发展初期资本的有机构成低,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发展将面临规模庞大、体系健全、技术先进、激烈竞争的城市工业。为此,乡镇企业不得不选择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逐步提高技术进步的同时,必然加快技术替代劳动的步伐,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以应对现实的市场竞争,从而导致了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下降。

2、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很低

我国的乡镇企业存在着布局分散、起点低、规模小等诸多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而且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人口和经济的吸引力不强。据统计,我国的乡镇企业92%分布在农村,7%分布在建制镇,1%分布在县城或县以上城市,这种分散的布局使得乡镇企业丧失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力,无法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3、乡镇企业自身发展滞缓

由于短缺经济的存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僵化及国家政策的优惠,我国的乡镇企业在初期得以飞速发展。但步入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重重困难,其生产管理粗放,产品技术档次低等问题充分暴露,增长速度逐年下滑,增长乏力。另外,政府从宏观利益出发加强对乡镇企业的规范管理,对易造成各类污染的“五小”乡镇企业和资源型小乡镇企业实施强制关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空间。

三、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不仅自身获得了收益,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城市本身所存在问题日益突出,从而难以再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

1、城市自身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现代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我国城市职工下岗之势显著,城市的失业率逐年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失业率高达4.3%。同时,国家行政机构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调整也将释放几百万分流人员。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其中绝大部分竞争城市就业岗位。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城市大约近2000万人失业。因此,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为了降低失业率,设置种种条件限制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也日益缩小。

2、农民工带来的“城市病”现象日益严重

由于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过度,超过其所能承受的规模,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现象,即人口稠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和社会治安混乱等,城市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加大。因此,我国城市规模资源的限制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扩张,在客观上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高科技应用和产业升级带来就业能力下降

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对社会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其直接后果是就业能力下降、结构性失业增加,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不能同步发展。在纺织、煤矿、冶金等一些传统行业,技术改造的实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越来越少。而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一些新兴行业,由于技术含量高,对劳动者一般要求“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显然是难以适应这样的要求。

四、农业内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重了有限耕地上的就业压力,导致农村劳动力普遍过剩。更重要的是,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技术选择是从本地要素供给条件出发的,已出现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客观上大大削弱了农业生产部门内部就业能力。另外,纵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历程,农村产业化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美国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场所需的农业机器和农用汽车的制造和修理、种子、饲料、化肥、农药和油料的供应,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及销售以及农场建筑、兽医服务、农业信贷等,全部成为社会化服务,因此当美国农场劳动力减少时,社会支农就业人数却大大增加。而我国农村产业化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因而很难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五、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状况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

劳动者的素质是劳动者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谋求就业生计的能力,是劳动者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的转移或流动就业中实践和学习获得的品德、学识、才干与经验的综合,对劳动力的转移或流动竞争就业影响极大。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有80%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水平的仅占20.3%。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不高,使其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进程中面临重重障碍。一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过高,这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说,就很难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的需要,从而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二是农民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到其就业竞争力比较弱,就业面非常狭窄,只能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一些城市人不愿做的脏、苦、累、险的工作,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就业。因此,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需要全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努力,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寻找更多的就业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琳琳:试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J].农村职教,2005(2).

[2] 侯力: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人口学刊,2004(5).

[3] 吴雨才:南通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略[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 王海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路[J].陕西农业科学,2006(2).

[5] 李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9).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刘良博

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试析论文 篇2:

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为了让我国农村的经济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我国积极推行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三农”工作的发展进程,有关农业部门逐步开始实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途径,以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是农村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要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把握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积极探索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途径和方法,逐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实现“三农”工作稳步升级。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思想更新

为了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首先需要使农村思想有效解放,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和价值。目前在不少农村地区仍普遍存在着发展思想落后的问题,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及时代发展需求,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和制约,虽然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对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认识局限性,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农民的思想意识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从农业生产产品组成、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入手,能够使农业经济发展思想得到有效传播,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力推进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经济管理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前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供给,使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因此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现代化农业管理理念的引入,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予以明确,进一步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可靠、高效的管理方案。通过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与农业经济管理目标有效结合,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动力,使农民经济收益切实提高。

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因素

(一)農民文化素养相对不足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愈发迅速,农村年轻及高素质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占比较大,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匮乏、农业技术推广后劲不足、对农业科技装备认识水平较低,传统老旧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产品质量也不适应现代群体消费需求,先进的种植技术无法推广,农业效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政府投入缺乏效率

我国当前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对农业的奖励和补贴以直接补助形式为主,且奖补资金缺乏机动灵活的设置、退出、转变、整合的辅助机制,缺少对应新出现,且有地方特点的农业问题的专项资金。这也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难以满足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管理模式落后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已经进行了农业的机械化与现代化改革,且改革效果非常好,经过改革后,农业方面的劳作效率显著提升。但是在我国一些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没有完成现代化的改革,农机大户、农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等新型经营主体机制不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和福利体系相对薄弱,也就导致了很多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难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进行劳作,这部分农村的生产效率,长时间处于效率较低的水平,农民经过对比,会打击到自己的生产积极性,使这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缓慢,也不愿意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推进与改革。

(四)信息技术利用不到位,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受到地域限制,大部分农村都处于比较偏远的地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农业经济管理机构的建设还不够完善,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信息传递不够及时,信息传递渠道较为闭塞,这也是农村信息不对等、市场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城乡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差异逐渐拉大,导致农村经济停滞不前。农业信息化建设较为灵活,在多个管理环节均有作用,但很多农村信息相对闭塞,造成了盲目发展农村经济、资源利用率降低等问题,管理工作人员得不到理论知识的支持,管理效率和质量都得不到提升,所以想要让农村经济管理质量得到提升,首先要将信息技术巧妙利用起来,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提升管理人员对工作的正确认识,并且能够在具体工作中得到具体展现。

三、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措施

(一)重视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应用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特别是运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来代替传统的管理手段,促使信息技术和设备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对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和管理工作的效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想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要重视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和机械化步伐,逐步扩大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建立健全物联网信息管理平台,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引导电商和电商平台开辟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鼓励物流企业在乡村建立和改造服务网点,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发展。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生产管理观念,将“三农”发展战略和要求与实际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实现农业供给侧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农业供给流程,改进农业供给模式,为农业生产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引。

(二)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已然成为一项竞争性资源,获得了人才资源就等于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从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保险、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对包括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内的各类主体,进行扶持的政策措施,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将人才培养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学习,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将知识转化成为生产力,逐步提升农业管理工作的生产效率,进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投入产出比,进而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村要发展,关键在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活力。无论是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还是坚持严格管理确保规范运行,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都离不开“村两委”干部、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关键群体。要加大对这些关键少数的教育、培训、引导、监管力度,不断提升其推动改革发展、遵守执行制度的能力和水平,防止腐败行为发生,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维护集体成员利益的合格“带头人”。

(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实施农业经济管理,可以获得农业经济发展的最新數据信息。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信息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形成更为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对管理工作人员展开工作提供了帮助,通过对农业生产人员思想和行为的制约,保障了农业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相关农业生产资料,来激励农民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结束语

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产业结构、生产模式、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国家应加大扶持和监督力度,从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技能人员等方面,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抢占市场先机,使地方农产品在市场上快速流通,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实现农产品增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守葆.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7(05):203-203.

[2]付玉军.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山西农经,2020(11):74-75.

[3]徐艳娜.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0):265-266.

作者:王桂芳

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试析论文 篇3:

典当行业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洪晓彤(1988—),女,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类金融机构监管服务。

摘 要:典当行作为现存最古老的金融机构,以其独特的融资方式和灵活便捷的优势,成为社会主流融资渠道的有益补充,集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典当行能快速地为急需资金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便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但人们对典当行业仍存在一些理解上的误区,当下典当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该文通过对典当行业现状分析,探索提出发展对策,旨在推进典当行业的特色经营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典当 困境 发展 融资

key Words:Pawn; Dilemma;Development;Financing

典當行作为现存最古老的金融机构,在历史变更和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典当行在保留其传统经营模式的同时,也逐步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以财产作押,经营限期有偿的借贷行为,帮助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和个人实现快速资金融通的目的[1-2]。

1 典当行业的发展优势

1.1主流融资渠道的有益补充

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中小微企业持续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典当行作为我国多元化融资体系的组成部分,有效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信贷的不足,拓宽了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1.2手续简便快捷

区别于传统的金融机构,典当行放贷快,放贷时间灵活,放贷往往不以当户的信用程度为条件,为主注重当品的合法性及价值,且当金不限制用途。同时,典当行放贷的地域限制不多,除了房地产抵押只能省内融资,其他均能实现全国异地融资。

1.3抵、质押范围广泛

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需要,一般不接受价值较小的抵押品和开展动产质押业务,造成企业授信困难。但中小微企业可以将动产、积压产品、闲置设备、多余存货等用来典当,使企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企业融资。

1.4经营风险较小

典当行不能对外吸收公众存款,其发放贷款的资金均为股东自有资金或向商业银行融入资金,一旦绝当,不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且典当行可以采用协议折价或者拍卖、变卖的方式及时处置绝当品,缓释和弥补放贷风险损失。

2 对典当行业的理解误区

典当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具备金融性质和商业性质,外加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使得大多数人还是把典当行传统认为是“资金应急站”,长久以来对典当行仍然存在几个理解误区。

2.1典当行有别于古代当铺

现代典当行虽是由古代当铺发展而来,它既传承和保持了古代当铺的行业特点,又发展了适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时代区别。现代典当行服务对象为收入水平高低不同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当金主要用于短期资金周转和投资生产,而非古代当铺针对穷人的高利盘剥。作为国家监管下的金融企业,典当行的经营要严格遵守行业制度,执行规范的操作流程、合理的价值评估和收取适当的息费。

2.2典当有别于高利贷

受社会上一些不规范企业的非法放贷行为和误导性的片面报道影响,有些人会把典当行为与高利贷直接挂钩,实则不然。虽然典当行不适用LPR利率4倍的司法保护上限,但根据《民法典》《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规定,禁止典当行发放高利贷,且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2.3典当有别于变卖

典当实质上就是足值抵(质)押物前提下的借贷行为,典当行收当基本默认物品是二手的,比如参考当日国际金价、房产中介评估价、二手市场收购价等,在市场流通价的基础上折当处理,并收取一定数额的综合服务费,这是典当行的主要盈利来源,当户获得借款后在约定的当期内足额归还本息,当户是可以赎回当品的。典当行只有出现绝当,才能对当品进行处置,在此期间,典当行对当品赋有妥善保管的义务。

3 典当行业的发展困境和原因分析

典当行在集聚社会闲散资金,发挥“拾遗补缺”作用,有效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近几年受宏观经济下行、信用危机、新型金融业态崛起、自身经营模式陈旧等因素影响,典当行业务量呈现下降趋势,发展出现瓶颈和困难[3-4]。

3.1 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现行《典当管理办法》为2005年商务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的部门规章,法律效力较低,且一些条款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行业的发展需要。例如:不动产抵押物范围过窄,仅限于房地产;绝当物品3万元以下自行处置的限额过低,不仅不利于保护典当行自身利益,且增加司法部门的负担;抵(质)押典当余额和单笔限额比例的约束限制较严格,制约企业业务拓展。

3.2 融资渠道单一

近几年,各行各业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贷款逾期违约增多,不少商业银行为了稳定不良贷款率,直接将典当行定义为高风险行业,甚至将典当行列入负面清单,拒绝向典当行发放贷款。所以,绝大多数的典当行只能依靠股东的原始资金来运营,一旦出现绝当,将会出现较大的资金缺口,在必须遵循“只贷不存”的框架制度下,资金来源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典当行的持续发展。

3.3 行业竞争激烈

典当行的服务行业、客户群体和贷款产品与小额贷款公司、当地农村信用社等机构有高度的同质性,且近年来商业银行在自身传统业务发展受阻的情况下,不断扩张业务领域、下沉服务对象,把目标定位于普惠金融领域。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壮大,基于电商平台的小额贷款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小额、分散”的融资渠道,无形中挤占典当行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3.4 专业人才匮乏

典当业务本质上属于金融业务,但当前典当行经营团队的专业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难以合理把控资产质量,科学管控信贷风险,尤其是高端的专业鉴定人才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典当行无法开展民品典当业务。另一方面,典当行的股东背景大多不具备金融或类金融經验,在理念、知识、管理等方面较为欠缺,对典当行的定位、管理、规划等存在偏差或误区,从而导致大部分的典当行处于较为低水平的发展状态。

3.5 风险把控能力弱

一方面,由于典当行的单体体量、平均典当余额均较小,导致宏观经济一有波动、行业风险发生时单体典当行难以承受大量不良带来的冲击,导致经营亏损,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典当行大多处于粗放式经营管理状态,业务操作大多采取民间借贷模式的运作手法,业务过度集中,单笔大额贷款占比较高,甚至一些典当行存在违规使用注册资本金、账外经营等行为,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的建设较为欠缺。

4 典当行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强化政策扶持

根据新形势、新需求出台高位阶、高效力的典当法律法规,明确典当经营规则、监督管理等规范化要求。明确典当行业金融企业属性,在产权抵质押登记、司法保护、税务缴纳等方面享有与其他金融机构同等待遇。监管部门严格市场准入,鼓励龙头企业、上市企业等有实力的民营资本参股或发起设立典当行,提高注册资本规模,加强高管任职指导,强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促进典当行业规范发展。

4.2 鼓励特色经营

一是典当行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股东的背景和资源,确立经营定位,打造核心竞争力。二是开展多元化经营,细分市场,挖掘不同的行业领域的客户,实行“白名单”制,并结合个性化的需求,建立可持续的业务模式。三是与银行、信托、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错位竞争,发挥典当行灵活、机动、快捷的优势,做其他金融机构不想做、不能做、做不好的业务,实现差异化发展。

4.3 创新业务模式

在民品典当业务上,可以与专业经销商、批发商合作,互利共赢,借助外力弥补典当行在鉴定、绝当品处置、信息收集等方面的不足,或者几家典当行集团合作,取长补短,抱团发展。建立“互联网+典当”,拓展金融服务的功能与层次,主动把握金融科技带来的发展机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金融科技与典当行在小微、“三农”等领域独特优势相结合,借助金融科技力量实现行业转型升级。

4.4 快速绝当处置

通过“线上+线下”模式,线上通过借助网上拍卖平台、入驻网上商城、接入电商合作等方式,线下开立销售门面或工作室,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拓宽绝当物品处置的渠道,促进自有资金的循环供给。依法加强债权保护,推行强制执行公证业务,缩短不良资产的处置周期,法院部门开辟典当行等类金融机构诉讼与执行绿色通道,提高办案效率。

4.5 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典当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专业人才是关键。典当行应大力引进熟悉市场的金融人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和技术精湛的专业鉴定人才,以有效应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规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合理、全面的典当风险管理制度,明确业务操作流程、调查评估办法、贷后管理制度等,有效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强化对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和曝光,实现典当行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数据对接,提升典当行对违约风险的预警和防范能力[5-6]。

5 结 语

典当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融资方式,它的客观存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当代社会主流融资渠道的有益补充,典当行业不断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逐步向多元化发展,集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有效拓宽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虽然人们对这个备受争议的行业仍存在着理解误区,典当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但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和企业的创新突破,典当行业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沈锋.基于典当行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0(3):14-15.

[2] 廖经纬.试析我国典当业在金融领域内的作用及改进措施[J].中国商论,2018(33):40-41.

[3] 谷新生.关于典当业性质确立的探讨[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1):29-34.

[4] 王凡林,张瑜.完善小微典当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7(4):66-67.

[5] 丁玉珍,贾永昌.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廉政风险防控建设途径浅探[J].财务与会计,2021(14):86.

[6] 刘丛.典当,古老行业的困局与新生[J].现代商业银行,2019(13):63-70.

作者:洪晓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介词隐喻拓展的认知语言学论文下一篇: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幼儿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