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使用范文

2024-06-25

药物使用范文(精选12篇)

药物使用 第1篇

1 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控制

1.1 基本概念

策略, 通常为战争用词, 指为了形势发展所采取的战斗方针和战斗方法。策略控制是指通过宏观指导, 制约或影响事物向既定方向发展。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控制是指通过政策、规章制度和一系列管理措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规范, 使其应用合理化。完整的理解应包括限制和禁止不合理抗菌药物的使用, 促进和推动合理用药, 使现有药物的效能最大化、有效地防止和延缓细菌耐药物性的产生和最大限度地延长其使用寿命等方面。可进一步细分为管理策略和使用策略。前者指通过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对抗菌药物进行宏观的导向管理;后者指具体的用药方案或使用方法。

目前, 文献报道有"策略性替换"和"循环用药"二种提法;其用药方式不同, 但都属于策略控制。前者是指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或临床经验用敏感药物替换不敏感药物的一种用药方法。"循环用药"则规定了序列用药品种和轮换间隔时程, 甚至对不同病种制定了不同的用药方案。从用药方式上讲, "循环用药"似乎是一种主动防治过程, 克服了"策略性替换"和传统用药的被动治疗方式, 但实质上都是轮番交替用药。

1.2 研究现状

早年作者对1981~1989年间血培养的245株金葡菌和171株绿脓杆菌分时段分析, 1985前重危病人普遍使用多粘菌素B和万古霉素, 其后用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菌素替代;结果多粘菌素B和万古霉素在停用后药敏度恢复, 而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菌素随其使用耐药率逐年升高;一般病人由于连续使用青霉素类和庆大霉素, 耐药性持续走高。提示我们:细菌耐药随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和频度的增加而增高;细菌耐药性产生后, 并非永久稳固, 在停用相关药物一段时期后敏感性可逐渐恢复。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耐药菌株被新启用的其它类敏感抗菌药物所杀灭;二是长期不接触某类抗菌药物后, 耐药性自然丢失。同时还观察到, 由于交叉耐药性, 某些临床少用或不曾使用过的同族药物也出现敏感度下降和敏感率降低。根据细菌耐药性变迁规律性, 我们提出了"循环用药";有计划地停用一批, 起用另一批非同族抗菌药物, 有助于防止或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使抗菌药物的使用纳入良性循环[1]。Mebis等报告, 1995年前通常使用头孢他啶和万古霉素, 肠杆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高达75%, 对其它抗菌药物也呈高度耐药, 其后经验性改用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结果肠杆菌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耐药性降低[2]。1998年Rahal报告, 限制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量减少80.1%, 1a后耐头孢他啶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下降了36%, 亚胺培南使用量增加140.6%, 诱发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增长68.7%[3]。美国肯塔基大学医院在1999年8月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策略性替换, 减少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鼓励使用青霉素类的治疗方案, 如氨苄西林/舒巴坦治疗社区获得性感染,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院内感染, 对青霉素过敏患者使用头孢吡肟。对换药前后各半年期限进行了分析 (1999年1月1日~6月30日和2000年1月1日~6月30日) :头孢他啶用量从9600g减少到99g, 头孢噻肟从6314g减少到732g, 头孢曲松自2 8348降低到1165g, 第三代头孢应用总量减少89%;而头孢吡肟的用量则从0增加到5396g,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由229g增加到524g (无统计学差异)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万古霉素的用量无显著变化, 氨苄西林/舒巴坦的用量有所增加 (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 耐头孢他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率自13%降低到3%, 耐哌拉西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由22%降低到14%, 耐头孢他啶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率由25%降至15% (P<0.05) , 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感染率变化不明显,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感染率则由19%上升至26%[4]。阿拉巴马州大学的医院研究报告, 自1995年到1999年在创伤和烧伤VRE感染呈持续增多 (占医院总数的I9%) ;1998年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代头孢菌素, 结果在创伤和烧伤ICU中未再发生VRE感染, 其他ICU的VRE感染率依然如故[4]。美国Virginia大学医学中心ICU进行了为期2年的前瞻性研究, 第1年为非计划性抗菌药物应用阶段, 第2年进行经验性抗菌药物季度轮换;1456例 (540例感染) , 在肺炎的治疗中按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头孢吡肟±克林霉素的顺序轮换;结果显示, G+耐药球菌感染的发生率由14.6%降至7.8% (P<0.001) , G-耐药杆菌感染发生率由7.7%降至2.5% (P<0.001) , 感染的死亡率从9.6%降至2.9% (P<0.001) 。作者认为抗菌药物循环使用是减少ICU病房病死率和降低细菌耐药的有效方法[5]。法国Pellegrin大学医院自1996年起7a内在2856例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治疗中实施循环用药, 早发性VAP (<7d) 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匹罗的顺序每个月轮换;晚发性VAP (>7d) 则依次轮换采用头孢治疗, 结果VAP发生率从23%降至16.3% (P=0.002) , 而晚发性VAP患者G-杆菌对抗生素特别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吡肟的敏感性改善[6]。1988~1993年间在芬兰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用量增加3倍以上时, A族链球菌 (GAS) 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从5%升至19%, 而在其后的几年中用量减少50%时, GAS耐药发生率降至8.6%[7]。Rice的研究显示, 在美国克里弗兰退伍老兵医疗中心, 1994年第一季度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耐药为28%;而后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代头孢他啶, 结果耐头孢他啶肺炎克雷伯菌明显下降, 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并未有明显上升;但其后长期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导致了1577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他啶均耐药;其产酶能力比对氨苄西林低水平耐药的肺炎克雷伯44NR菌株强200倍, 主要原因是由于细菌的外膜蛋白减少和启动序列存在点突变[2]。

"策略性替换"和"循环用药"的共同特点都强调了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化, 以一个治疗单元、科室或医院作为独立环境在一段时间内统一使用某种抗菌药物, 而摆脱了传统的随意使用。目前, 两种用药方式大都取得了正性结果。在目前尚不能完全摆脱经验性用药和抗菌药物使用异常混乱的情况下, 为临床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无异对于推动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1.3 存在问题

长期临床实践告诫我们, 所谓某种细菌对某种药物敏感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抗菌药物的使用量、频度增加, 耐药必将发生, 并且耐药程度逐渐加重、耐药机制更加复杂;多种抗菌药物的混乱使用导致细菌多重耐药;而耐药菌株的旅行传播和耐药性转染加速耐药菌在全球泛滥。可见, 两种用药方法存在如下不足: (1) 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应依据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流行规律性和药物特性, 既定的治疗程式很难符合这一多层面的客观要求; (2) 设计循环用药对流行菌种及其耐药性和循环中各药物特性之间的复杂联系考虑不足, 如相邻段循环用药宜选用非同族类药物或细菌对二种药物不具有共性基因位点以防止交叉耐药, 后段用药物应对前段药物的耐药株有治疗作用以加速其消除; (3) 以频繁换药阻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但耐药性也不足以有足够的时间消除; (4) 两种用药方法都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 如ICU或独立的科室等, 实质上是采用"相对隔离"的方法阻止异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入侵, 短期内可收到成效, 但长期使用将减弱或丧失其作用, 正如Rice的研究结果[2]; (5) 治疗方案不统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异种耐药菌株的旅行传播和耐药性转染问题, 最终将导致新的用药形式下的新的使用混乱。

抗菌药物的非统一使用和使用混乱使细菌耐药性趋于复杂化、多样化, 而异种耐药菌株丛生、传播和耐药性相互转染将导致其在全球流行, 这一天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 任何不规范形式的用药都必将如此。多年来, 各区域间用药的差异, 表面造成的只是细菌耐药性的分布差异, 正是耐药菌株的旅行传播和耐药性转染, 便有了MRSA、MRSE、VRE、产ESBLs菌株等肆虐全球。

2 合理用药策略

抗菌药物使用的最终结果是敏感菌株被杀灭, 耐药菌株被筛选出来。但抗菌药物又不能不用, 新药的开发也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因此, 策略控制使用抗菌药物消除或延缓细菌耐药性只能利用其耐药性消长规律性, 采用大区域同步循环的方式使用现有抗菌药物, 并遵守如下规则, 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药物循环使用体系。 (1) 彻底根除所有抗菌药物在临床同时使用的管理模式, 避免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产生耐药; (2) 构建有效的循环用药方案, 其循环中相邻段循环链药物应为非同族类药物, 且下段循环链药物对上段循环链用药筛选出要菌种有效, 当其敏感性降低时, 应彻底退出循环, 待耐药菌株的耐药性自然丢失或用其它抗菌药物杀灭耐药菌株, 直至临床致病菌种对该种药物的敏感性恢复再复使用; (4) 循环用药方案需在大区域同步化实施, 防止异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使耐药性趋于单一化[8,9]。在抗菌药物应用初期, 抗感染治疗有效率、治愈率高, 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抗菌药物品种少, 细菌耐药性单一;二是有新开发的药物做后盾以对抗耐药菌株。可见, 用药单一化可促使细菌耐药性单一化, 排除交叉耐药因素, 全球用药同步化则可消除异种耐药菌株。策略控制使用抗菌药物使细菌耐药性趋于单一化, 是防治细菌耐药和使现有抗菌药物得以循环使用的重要战略方法。禁止所有药物同时在临床使用、循环用药和大区域同步化用药共同构成同步循环用药体系, 三者不可偏废其一[9]。

抗菌药物要使用, 细菌耐药性永远不会消失, 人类与耐药性的斗争任重而道远。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控制及其作用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 人类要战胜细菌耐药性必须首先战胜自己, 科学、合理、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 终止抗菌药物使用的混乱局面, 建立起良性抗菌药物使用机制。

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方法 从理论上论证抗菌药物"策略性替换"与"循环用药"的概念和本质属性。结果 防治细菌耐药性需要从控制所有药物同时在临床使用、构建循环用药和大区域用药同步化入手, 三者不可偏废其一。结论 科学、合理、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 终止其临床使用混乱局面, 建立起良性用药机制, 才能战胜细菌耐药性。

关键词:抗菌药物,策略,循环用药,耐药性

参考文献

[1]张宏, 杨晓东, 史小平, 等.烧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J].中华外科杂志, 1992, 30 (11) :682.

[2]孙铁英, 浦纯.耐药控制细菌耐药的控制与抗生素限制应用或轮换应用干预策略[J].辽宁医学杂志, 2004, 18 (1) :2.

[3]Rahal I J, Wrban B, Horn D, et al.Classrestriction of cephalosporin use tocontrol total cephalosporin resistance in nosoconnial klebsiella[J].JAMA, 1998, 280 (41) :1233.

[4]Kerry ME, 李光辉, 张秀珍.抗菌药物策略性更换对医院耐药模式的形响[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3, 1 (2) :44.

[5]Raymond DP, Pelletier SJ, Crabtree TD, et al.Impact of a rotating empiricantibiotic schedule on infectious mortality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J].Crit CareMed, 2001, 29 (6) :1101.

[6]Gruson D, Hilbert G, Vargas F, et al.Strategy of antibiotic rotation:long-termeffect on incidence and susceptibilities of Gram-negative bacilli responsible for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Crit Care Med, 2003, 31 (7) :1908.

[7]Seppala H, Klaukka T, Vuopio-Varkila J, et al.The effect of changes in theconsumption of macrolide antibiotics on erythromycin resistance in group Astreptococci in Finland.Finnish Study Group for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NEngl J Med, 1997, 337:441.

[8]张宏, 高原, 高增寿.败血症常见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与分析[J].人民军医, 1995; (7) :18.

药物使用 第2篇

一、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使用管理

(一)医师在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师要严格审核处方,以确保安全、使用。

(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会诊制度。

1、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由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认定的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药学专家担任。

2、患者因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须经认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程序及方法。

(一)一般情况下,使用科室提出申请,由经治医师判断符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用药指征,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申请》,向院“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组提出申请,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库专家3人组成会诊专家组,经会诊同意,会诊专家在《申请表》上填写审核意见并签名,经治医师副高以上开医嘱,按医嘱执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会诊单》放病历保存。

(二)紧急情况下,未经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认定的相关专 家会诊同意或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一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例记录,并应当24小时内完成会诊审批程序。

(三)医师未按照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的,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表,按照医院违规违纪的相关管理规定处理。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第3篇

临床上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碳肯霉烯类酶致病菌;高产头孢菌素酶致病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致病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粘质沙雷菌;阴沟杆菌等。

1.了解抗菌药物的疗效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要首先了解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且有针对性的来选择药物。在选择使用时,要诊断病原菌,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再进行选择,最好是单独使用,因为联合使用很容易产生毒性,并且要选择适宜的药物,这是最首要的原则。要根据抗菌药物的疗效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抗菌药物要想起到杀菌的作用,需要在靶器官内达到一定的浓度,并且这个浓度要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所以说,要能够使用药物的剂量以及把握用药的疗程,通过对药物进行研究,掌握用药剂量的时间、浓度以及效应的过程,这样才能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用药

在选择抗菌药物的时候,要根据细菌的种类以及患者的感染部位来考虑用药。患者的病情以及自身的情况很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作用,要能够对不同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和疗程。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病理状况,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排泄的过程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加强重视。只有患者的情况确定为细菌性感染之后,而且要根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体外试验结果来确定治疗的方案。药敏实验在减轻患者负担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3.过敏等不良反应

使用抗菌药物之后所产生的过敏反应有:皮疹、皮炎或者是红斑等等,如果过敏严重的话会引发中毒性肝炎而导致患者死亡。所产生的血清病型反应有皮疹或者是皮肤瘙痒,还会伴有发热、关节肿痛等等,严重的话会引发血管神经性水肿,由于窒息会导致患者死亡。还可能会引发暂时性耳聋、急性心梗等等。所以,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一定要询问患者有没有对药物过敏的病史,还要认真做好皮肤试验,如果在用药期间发生了各种反应,就能够及时处理。如果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增加治疗的效果,减少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联合用药可以扩大抗菌的范围,但是如果联合用药的话可以减少每个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单独使用抗菌药物会更加安全,更加有效。

4.过敏性休克的救治

将病人放于水平卧位,足部稍抬高。立即用1:1000的肾上腺素溶液0.5-1ml,做静脉缓注、肌内或皮下注射,5-10分钟后如未见效果,可重复1次;或皮下或肌内注射1ml后,再用0.25ml非常缓慢地静脉注入。如血压下降仍不回升时,即用缩血管升压药;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100-600mg加入10%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ml内静滴。危急病人,可用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有严重支气管痉挛时,可缓慢静注0.25-0.5g氨茶碱。喉头水肿在用肾上腺素后若仍不见好转,可做气管切开。给氧:若有呼吸及心跳骤停,快速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及心内注射肾上腺素等。

参考文献

[1] 朱会英,曹洪涛,韩丽萍,孙立贵,邹小宁.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02).

[2] 李晓红,虞德才,左改珍,陈义芬,张炳新,鲁朝辉.113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6).

[3] 程斌,王增,戚雅君,翁琳,方青芳,周晓芳,张文英.934例肿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06).

[4] 贾孟良,杨红英,陈振德,曾文莉,林山鹰.某院脊柱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2011(09).

[5] 张卫同,施振国,王羽凝,周晓兵,谢婷婷.205例呼吸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08(21).

如何使用抗菌药物 第4篇

1 临床使用抗菌药的原则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细菌药物敏感实验的结果而定。各种抗菌药物抗菌谱、抗菌活性、吸收、分布、代谢过程、排出过程等特点不同, 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会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情况等, 制订抗生素的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疗程及联合用药等。重症感染和全身性感染患者, 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 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轻症感染应首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不必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 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半衰期常的除重症感染者例外可一日给药一次。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 如单一药物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好并且有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的明确指征可采用联合用药。

2 使用抗感染药需注意的问题

抗菌药、抗生素不是抗感冒药, 对病毒感染无效, 并非所有的感染都需要使用抗菌药。抗菌药没越贵的区别, 只有使用时对症、不对症和安全、不安全的问题。使用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的药物前必须要先做皮试。并不是广谱就比窄谱的好, 任何一种抗菌药都有其特定的抗菌谱。要使药物在血液里有足够的杀菌或抑菌浓度必须保证抗菌有足够的剂量。应根据具体药物的要求考虑服用时间, 避免药物吸收可能会受到食物的影响。老人和儿童使用抗感染药时应由医师考虑身体代谢情况确定合适剂量和疗程。为了防发生菌群失调导致的二重感染, 所以抗菌药物不能长时间、大剂量使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抗菌药应特别注意, 应把胎儿和婴儿作为药物的潜在接受者考虑, 应严格遵医嘱服用。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部分喹诺酮类抗感染的药物。使用的抗菌药和某些药物应注意如禁酒、禁食某些水果等要求。静脉滴注抗菌药效果好, 但是并非所有的感染情况都需要输液。

3 用抗菌药物一定要遵循的原则

医师在给患者使用抗菌药时, 先采用相关标本分离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确实存在感染。医师要根据药物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不良反应等给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新生儿、老年、妊娠妇女、哺乳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老年人、儿童医师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所用药物、用药剂量和疗程。应遵从医嘱用药, 家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是极不安全的。不同的抗菌药有不同的药理作用、药效特性、吸收、分布、代谢、不良反应所以应该尽可能了解使用的是哪一类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一般分为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类抗菌药。常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等。化学合成类抗菌药有喹诺酮、硝基呋喃类、硝基咪唑类等。用药剂量和疗程要针对病情程度、患者个体差异等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天。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伤寒、溶血性链球菌咽炎、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治疗时间长, 并易复发。需要密切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的体质特殊的用药剂量和疗程。要关注由于药物的剂量、疗程的确定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4 了解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更有助于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

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 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过敏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致畸胎、特异质反应、过度作用等。这些反应有可能在用药过程中出现, 一般是可预知的, 有的则是难以恢复的。

5 如何应对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包括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寒战、面色苍白、荨麻疹型、麻疹型、血清病样反应、红斑狼疮样反应、肾脏损害、呼吸道损害、过敏性休克等。在使用任何一种处方药物前, 都应向处方医师提供详细的病史、过敏史, 以供医师参考, 尤其是抗菌药, 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应注意药物交叉过敏问题。为了降低不良反应应慎用毒性较强的抗生素并避免长时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菌素。患者口服、外用抗感染药产生身体不适后, 请及时就诊让医师判断是否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并听从医师药师的指导, 确定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前几年引起关注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有康泰克、拜斯亭、诺美亭、息斯敏、西沙比利等。

6 结论

药物合理使用活动总结 第5篇

一是悬挂宣传标语,营造良好活动氛围。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王官集、埠子等卫计中心在闹市区、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医院大厅等等悬挂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及宣传海报如:“合理使用抗生素:不随意买,不任意服,不随便停”、“慎重对待抗菌药物”等,引导群众正确使用抗生素,提高合理用药意识。

二是开展现场咨询,科学解答用药问题。龙河、王官集等卫计中心举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现场咨询活动,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介绍了什么是抗生素,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有哪些误区,滥用抗生素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不该怎么做等相关抗生素知识,从而营造群众关心、支持和参与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

三是开展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王官集镇通过开展卫生室村医抗生素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抗生素使用业务知识水平,并号召医务人员通过发微信、朋友圈等方式提高群众和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危机的认识,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四是借力学术活动,提高宣传活动力度。蔡集医院开展了一次专业学术活动,组织院内临床医护人员,针对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典型病例,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病例讨论。活动通过讲、学结合,有效扩大了活动影响。

关注老年患者 合理使用药物 第6篇

在所有的药物使用者当中,老年人堪称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老年人的各个重要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药物在其体内的吸收、代谢、分布、排泄的过程与青壮年迥然不同。同时,老年时期也是一个多病的时期,平均每人患重要疾病2~3种以上,用药种类繁杂。不良反应较青壮年多2~3倍。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各国住院病人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约占15%。在全球的死亡病人中,有1/3不是死于疾病的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的用药。尤其是老年人,不仅病情复杂,而且肝、肾、心、肺、脑等重要器官代偿功能显著减退,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往往便使病情急转直下,常会造成不可挽救的局面。因此,在临床和家庭的用药过程中密切关注老年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成为现代老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应当了解老年人在药物吸收和代谢方面的特点。①药物的吸收。老年人胃肠粘膜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道运动能力降低,胃酸分泌相对不足。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一些药物也会干扰老年人比较脆弱的消化功能,如地高辛、氯化钾以及抗生素等,很容易影响食欲,引起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使本来已经虚弱的身体更加虚弱。②药物的代谢。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实验证明,参与药物氧化、还原和水解的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其生成数量和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因此,老年人服用氨基比林、保泰松、苯妥英钠、巴比妥、眠尔通、四环素等药时,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的浓度增加,半衰期延长。这是老年人易发生毒性反应的重要原因。③药物的排泄。老年人肾脏的肾单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因而药物的排泄受到限制,容易出现蓄积作用、超量反应,需要通过血药浓度的监测来指导合理用药。④药物的分布。老年人体内水分和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脂肪所占的比例相对增加,这就会引起药物分布的变化。某些亲脂性药物可能在脂肪组织中蓄积,产生持久的作用。⑤药物的耐受性。老年人的药物耐受性趋向降低,女性比男性更明显。通常在单用或少量药物配合使用时,一般可以耐受,但当许多药物配合使用又不减量时,便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及胃肠道症状。

老年人一人多病,用药种类较多,药物之间很可能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甚至是严重的毒副作用。用药种类越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高。据报道,同时应用1~5种药物的病人,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6%,5种以上药物并用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至81.4%。20%以上的药物并发症都与合并应用多种药物而发生的相互作用有关。因此,老年人用药时必须慎重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总体说来,老年人用药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选择药物。老年人生理衰老,病情往往复杂多变,若药物使用不当可使病情恶化,甚至无法挽救。如有一高血压病人,平时肾功能稍差(BUN7.14~10.71毫摩/升),在肺部感染时选用青霉素加庆大霉素肌注,2天后肾功能衰竭,BUN升至28.56~35.70毫摩/升,5天后尿闭,7天后死亡。尸检发现多灶性肾近曲小管坏死,符合急性药物中毒性肾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掌握少而精的原则,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既往疾病及各器官的功能情况,对有些病症可以不用药物治疗的就不要滥用药物。如失眠、多梦,可通过节制晚间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烟、茶等收到良好效果。老年人精神情绪抑郁,可进行劝慰、心理治疗,其效果常比用药为好。

(二)掌握好最佳的用药剂量。老年人对药物耐受能力差、个体差异增大,因此,用药剂量必须十分慎重。对于这个问题各家意见不一。有人主张从50岁开始,每增加1岁应减少成年人用量的1%;还有人主张60岁以上用成人用量的 1/3,70岁用1/4,80岁用1/5。我国老年人的用药剂量,通常是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对年龄较大、体重较轻、一般情况较差的老年病人应从“最小剂量”开始。有条件的医院应积极开展血药浓度监测,以便更准确地根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

(三)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这种规律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的,如洋地黄、胰岛素,凌晨4时的敏感度比其他时间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皮质激素的应用,目前多主张对长期用药者在病情控制后,采取隔日1次给药法,即把2天的总量于隔日上午6~8时1次给予。这是根据皮质激素昼夜分泌的节律来安排的。每日晨分泌达高峰,这时给予较大量皮质激素,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系统对外源性激素的负反馈最不敏感,因而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较小,疗效较好。多数口服药物可在饭后服,尤其对消化道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如铁剂、某些抗生素等。有些药物要求在空腹或半空腹时服用,如驱虫药、盐类泻药等,有些药要求在饭前服,如健胃药、收敛药、抗酸药、胃肠解痉药、利胆药等。

(四)加强对老年人用药的指导和监测。老年人病种多,服药品种亦多,再加上记忆力差,忘服、漏服、错服是很常见的,据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研究人员报告指出,对老年人给予非常明确的用药指导,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据调查,老年病人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中,有2/3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在给老年病人用药时要详细询问病史、药物过敏史,慎重选择用药,详细交待药物名称、特性、药效、用法、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药物的禁忌证、贮藏方法等。

老年人服用地高辛、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抗糖尿病药、利尿药、抗凝药、抗肿瘤药、抗胆碱能药、抗精神病药、抗生素、β-受体阻滞剂等,应密切监视药物不良反应。有条件时应尽可能做血药浓度监测,以指导准确、合理用药。上述各类药品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被认为是高危药物,必须密切监视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整。

(五)增强药物费用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选用治疗方案时,必须掌握以下用药原则:①药效高;②毒副作用小;③价格便宜;④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随着公费医疗的改革,自费范围扩大,而老年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治疗,往往须长期甚至终生用药,若药费过高病人承受不了,就很难坚持长期系统的规范治疗,也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疗效。因此,必须增强药物费用意识,以最低的药品费用,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猪场如何正确使用药物 第7篇

5.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由于选择性低, 作用范围广泛, 当其某一作用被作为用药目的时, 其他作用就会成为副作用。当药物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某一药物特别敏感时, 少数病猪即使应用极小量的某种药物, 也会出现皮疹、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甚至过敏性休克等过敏现象。

6. 合理的用药配伍。

(1) 配伍用药。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称为配伍用药。在配伍用药中, 若各种药物的作用相似, 药效增加, 称为药物的协同作用。协同作用又可分为相加作用和增强作用, 临床上常利用药物的相加作用以减少单用某一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利用药物之间的增强作用以提高疗效。在配伍用药中, 若各种药物作用相反, 引起药效减弱或互相抵消的, 称为药物的拮抗作用。如应用普鲁卡因局部麻醉时, 同时用磺胺类药物防治创伤感染, 则会降低磺胺类药物的抑菌效果。但临床上可利用药物的拮抗作用以减轻或避免某种药物的副作用或解除某种药物的毒性反应。 (2) 重复用药。为了保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 发挥该药物的作用, 往往需要重复用药。但重复用药会使机体对某一药物产生耐受性, 从而减弱该药物的作用;病原体也会因此产生耐药性, 使药效下降或消失。特别是使用抗生素时, 若用药剂量和疗程不足, 病原体更易产生耐药性。 (3) 配伍禁忌。在配伍用药中,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相互混合后, 有可能产生物理、化学反应, 使药物在外观或药理性质上产生变化, 因此, 相互有配伍禁忌的药物不能混合使用。如在猪饲料中添加有盐霉素的情况下, 当猪群发生气喘病时, 又使用了泰妙菌素, 结果便会导致泰妙菌素的毒性增强, 造成猪只死亡。又如盐酸四环素配用碳酸氢钠注射液进行稀释时, 会因析出四环素沉淀而使其失去药效。

7. 给药次数与间隔时间。

病情决定给药次数, 一般药物每天用药2~3次, 重复用药不见效时应改及时变治疗方案或更换药物。给药的间隔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消除速度。如健胃药宜在饲喂前给药, 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在饲喂后给药。

8. 防止病原菌产生耐药性。

许多养殖场 (户) 反映, 用抗生素给猪治病时, 给药剂量越来越大, 但疗效却越来越差。究其原因, 主要是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增强了。许多饲料生产厂家在饲料中加入了少量抗生素作添加剂, 猪群长期服用后, 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以致在用同类药物治疗猪病时效果较差。

9. 疫苗接种期内慎用药物。

药物使用 第8篇

1 氨基苷类

近年来, 通过对PAE的研究发现, 氨基苷类对于大多数G-菌存在明显的PAE, 且呈现出较强的浓度 (剂量) 依赖关系, 最大杀菌活性取决于高的初始浓度, 其产生的PAE可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控制细菌的生长。且首次接触氨基苷类的抗菌效力与其用药剂量成正相关, 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次数也成正相关[2]。因此, 抗菌药物的大剂量少次间歇给药明显优于持续多次给药的疗效, 不但耳毒肾毒与持续多次给药的方式比较, 明显低于后者, 而且患者用药具有较好的依从性。通过应用庆大霉素治疗严重感染患者时发现, qd给药方案可以取得与tid同样满意的疗效, 而毒性比tid要小, 且患者用药依从性高。因此, 对于氨基苷类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 逐渐以qd给药方案作为常规给药方法, 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认可。

2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对G+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均有较长的PAE, 尤其对金葡菌最为明显。还可以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 与其产生协同作用, 在感染组织中将会产生较长的PAE, 多数情况下, 只要药物浓度≥MIC, 即可出现PAE效应, 且呈现明显的药物浓度依赖性关系。如:当红霉素的浓度>MIC, 接触时间为1.5~3h时, 对肺炎链球菌的PAE为5.4~5.6h[3]。因此, 对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是维持组织中血药浓度高于MIC或MBC, 并根据PAE持续时间来确定给药的间隔时间, 通常认为qd的给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

3 β-内酰胺类

经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证实,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繁殖期快速杀菌剂, 其消除速度快, 半衰期短, PAE也短, 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型PAE, 其杀菌作用得以发挥必须依赖于每天药物浓度大于MIC的时间超过14h。以往多采用连续给药或1d多次给药的方式。对于G+球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还具有较明显的PAE, 且呈浓度依赖性关系, 如:对粪肠球菌, 青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在4倍MIC以上时, 具有较长的PAE。因此, 通常采用短时间内, 大剂量药物冲击, 使β-内酰胺类的血药浓度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从而发挥杀菌作用, 对于提高疗效, 减少药物分解过程中致敏物质的释放,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次日, 再次给予大剂量药物冲击, 可有效保证疗效, 减少患者多次用药的痛苦, 简约治疗费用。而对于对于G-杆菌引起的感染,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并不具有明显的PAE, 因此, 最适合给药间隔为血药浓度超过MIC时间, 临床仍然应该采用多次给药方法维持血药浓度高于MIC。

4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 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 由于其对革兰阳性菌及绝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均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具有抗菌谱广的特点, 高效、可以口服、给药方便, 因此, 临床应用较为普遍。对PAE的研究发现,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PAE较长, 其药效及毒副作用均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适合序贯治疗应用[5]。氟喹诺酮类药物对G+及G-菌均有较明显的PAE。如:氟洛沙星与常见致病菌接触1h后, 即可表现出3~4h的PAE。给药12h以后, 血药浓度仍MIC相似, 因此, 临床上可推荐为qd的给药方式。通过对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PAE及药物动力学参数的研究证实, 临床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应推荐使用每日1~2次的给药方案, 在不降低临床疗效的基础上, 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给药次数,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5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对于抗菌药物后效应研究的深入, 对于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由于PAE的存在, 即使抗菌药物浓度低于最小抑菌浓度 (MIC) 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 , 抗菌药物仍可以持续发挥抗菌作用。因此, 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不再拘泥于血药浓度必须高于MIC水平的给药模式。临床应根据具体抗菌药物的PAE特点, 制定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 以充分保证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对于需要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患者, 可结合药物的PAE重新评价用药的合理性。由于联合用药时, 药物的PAE可比单独用药时更长, 因此, 可适当延长各药的给药间隔时间, 以尽量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由于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PAE, 制定药物的给药时间时, 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有无PAE及是否具有浓度依赖性等特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给药方案。

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后效应对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作用。方法 结合相关参考文献, 对于各类抗菌药物后效应进行分析论证, 进而给出合理的用药方案。结果 抗菌药物后效应使药物低于MIC时仍可以持续发挥抑菌作用, 有助于更好地确定用药剂量和间隔时间, 制定合理给药方案。结论 根据抗菌药物后效应制定临床合理的用药方案, 对于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水平, 降低毒副作用, 保证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敏感性, 减少耐药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抗菌药物后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咏.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体会[J].中外医疗, 2010, 16 (8) :180.

[2]李向平, 李电明, 郭庭江.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用药[J].中国新药杂志, 2005, 14 (3) :369-371.

[3]郭海新, 吴兹号.抗菌药物后效应对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指导意义[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3, 20 (1) :75-76.

[4]刘立韬, 冯英.抗生素后效应及合理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6) :62-6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医院HIS系统随机抽取12月住院病历30份。其中非手术患者住院病历及手术患者住院病历各15份。非手术病历抽自内分泌科、小儿内科、皮肤科、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内科等科室;手术病历抽自外科各科、妇产科、耳鼻喉, 眼科等科室。

1.2 方法

根据《指导原则》和《通知》等相关规定对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分析。

2 存在问题

2.1 无指征或指征不明显用药

30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67% (26/30) , 与卫生部要求抗菌药物使用率要<50%[3]的要求相差甚大;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仅3.33% (1/30) 。说明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掌握不严需要进一步规范, 以期达到合理用药。

2.2 不合理预防用药

2.2.1 预防用药时间过长:

15份手术病历均使用了抗菌药物且存在用药疗程过长问题, 为4~14d。预防用药在一段时间内对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 连续多日预防性用药无必要, 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4], 且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通知》指出:Ⅰ类手术切口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确需使用时, 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24h, 个别情况可以延长至48h, 可视伴有炎症情况进行抗感染治疗。

2.2.2 围手术期用药时机欠合理:

《指导原则》 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在术前30min~2h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3h或失血量>1500ml, 术中给予第2剂。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有效期一般在24h 内, 关键时间是在手术期间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和组织浓度以防止或减少细菌在手术暴露部位的定植、生长、繁殖, 从而预防和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同时也降低其它部位的感染率。从15份手术病历看, 预防用药时机掌握不好, 在切皮前 >2h给药占13.33% (2/15) , 术前未用术后用药占26.67% (4/15) , 手术时间 >3h未追加抗菌药物。

2.3 药物选择不合理

2.3.1 药物选择起点高:

《通知》规定, 妇科手术应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三代头孢抗生素, 不宜在预防用药时选择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酶抑制剂, 而头孢类酶抑制剂主要用于严重感染;颈部手术预防用药宜选择第一代头孢, 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时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 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不宜作为常规抗感染药物应用。

2.3.2 药物选择未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由于加替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易引起血糖波动异常 (高血糖和低血糖) , 通常发生于合用口服降糖药 (如优降糖) 或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因此当患者明确诊断有2型糖尿病仍予以加替沙星术后抗感染预防性用药时, 存在极大用药风险。头孢哌酮大部分随胆汁排泄。当患者有肝脏疾患及胆道梗阻时, 头孢哌酮的血清半衰期常会延长, 尤其是老年患者, 体内药物代谢功能差, 若伴有肝功能受损, 在选用头胞哌酮舒巴坦钠注射剂进行抗感染治疗时, 单次宜减少用量为1.0~2.0g, 并采取12h静脉滴注1次。

2.4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当

2.4.1 产生拮抗:

阿奇霉素联用头孢替安, 每天1次, 静脉滴注。因阿奇霉素为快速抑菌剂, 先服用会迅速抑制繁殖期细菌到静止期, 再运用头孢替安快速杀菌剂, 往往使头孢替安的杀菌作用降低, 两者使用产生拮抗, 不建议两者联合用药。

2.4.2 增加毒性:

头孢唑林与依替米星联用。因头孢唑林为第一代头孢菌素, 肾毒性较严重, 依替米星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两者合用, 增加肾毒性, 用药不合理。

2.5 用法用量不合理

单次剂量给药过大, 头孢呋辛预防用药单次剂量高达5.0g, 每天1次。与《通知》规定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头孢呋辛1.5g的单次使用剂量比较相差甚大。调查中还发现头孢菌素类用法多为每天1次, 由于该类药物 (除头孢曲松外) 的消除半衰期均较短, 因此临床应用时需一日多次给药, 以使体内药物达到有效抑菌浓度的时间尽可能长。

3 讨 论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品, 同时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现象也较为普遍。本次调查发现未遵循抗菌药物特点和病原菌种类选择药物、无适应证用药、超剂量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药物选择起点高及头孢菌素类一日单次用药问题比较突出。由此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增长、药品不良反应增多、医疗费用增加。

为了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建议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相关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 并根据各临床科室专科用药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制定临床各科合理用药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每月随机抽取住院病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开展抗菌药物点评工作。同时积极组织临床药师深入病房, 参与临床查房。临床药师可利用专业优势, 从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方面, 与医护人员紧密协作, 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纠正临床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象, 提高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与经济。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1]《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S].卫医管发[2010]28号.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3]刘新建, 钱毅强.我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趋势分析[J].中国药业, 2000, 9 (1) :48.

药物使用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信息中心统计数据和药学部门抽取病例的数据, 通过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2 方法

通过信息中心调取我院抗菌药物品种、销售金额、数量等信息通过Excel进行数据处理。每月随机抽取300份出院病例登记《抗菌药物出院病例评价表》, 对临床诊断、是否手术、使用抗菌药物品种、使用情况、疗程、微生物送检情况、化验结果及影像等结果进行登记, 并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2010—2013年抗菌药物相关数据

自2011年开始实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 至2013年抗菌药物年使用率呈下降趋势, 抗菌药物送检率呈上升趋势, 抗菌药物品种数从50种下降至47种, 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呈明显下降, 见表1。

2.2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1) 2010年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几乎达到90%以上, 到2013年降至35%左右, 腹股沟疝修补术 (包括补片修补术) 、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限制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他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大部分不超过24 h, 有些Ⅱ类切口手术也控制使用抗菌药物, 比如剖宫产术只是在断脐后应用1次。 (2) 2010年手术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总是在术后使用, 通过临床药师的不断干预及沟通, 从2012年开始手术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均在手术室使用, 确保在术前0.5~2.0 h应用抗菌药物。 (3) 2010年临床选用抗菌药物较不规范, 特别是氨曲南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 通过临床药师的分析和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的调整, 现在氨曲南的使用趋于合理化,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再用于手术预防用药。 (4) 2010年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较多, 32%的抗菌药物病例联合应用, 到2013年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已大幅下降。

3 讨论

自国家下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来, 我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小组, 院长为第一责任人。整治活动小组专家为各临床科室制订目标责任书, 院长召开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动员大会, 并与科主任签订目标责任书。每份目标责任书都明确了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并成为计算科室奖金的指标之一。 (2) 精简抗菌药物品种。我院召开多次药事管理委员会, 组织专家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分析, 根据药物特点, 上年度院感情况、综合评估药物的安全、有效、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同时结合河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一品两规”等政策删减抗菌药物品种, 使其做到够用、有效、好用、经济。 (3) 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权限。根据河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 明确住院医师以上的有权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主治医师以上级别者的有权开具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必须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并且持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的会诊证明方有权开具, 并在电子病历中设置权限, 从技术手段避免越级使用情况。同时, 明确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除了泌尿外科以外不得用于手术预防用药。 (4) 限制手术病例使用抗菌药物,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对股沟疝修补术 (包括补片修补术) 、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限制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定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应为术前0.5~2.0 h, 且不超过24 h, 有特殊情况可延迟至48 h;否则列为不合理用药病例。 (5) 加强抗菌药物培训。每年组织对全院医生进行抗菌药物培训, 培训后对医师进行考核, 考核成绩通过后方有抗菌药物处方权。 (6) 加强临床药师干预。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简称“38号文”) [2]对临床病例进行合理性评价, 每月定期抽查现行病例和出院病例、门诊处方, 对患者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剂量、疗程、微生物送检等情况进行登记, 并对合理性进行评价及反馈, 将不合理病例的不合理问题整理汇总与医生交流及通报。重复出现问题的医生将进行诫勉谈话。

综上所述, 一系列的药学干预后, 我院抗菌药物合理性大幅上升,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更加规范。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医院应为其更加努力。

摘要: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调取医院抗菌药物相关数据并对病例汇总分析、评价。结果 抗菌药物年使用率下降至43.1%, 抗菌药物送检率上升至59.3%。结论 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后, 抗菌药物管理得到优化, 抗菌药物使用更加规范提高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关键词: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分析对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85号) [S].北京, 2004.

药物果袋允许使用吗 第11篇

当然,上面所说的是没有加入药物成分的果袋,对于加了药物成分的果袋,情形就不同了。2012年6月11日,媒体曝光山东烟台苹果主产区有部分果农使用加药果袋,事件一经披露,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尽管国家对药物果袋的使用还没有一个相应标准和明确要求,目前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药物果袋存在安全隐患,但是,“本着对产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负责的态度”,烟台市还是明确禁止了药袋的生产经营和使用。

据烟台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称,药物果袋大多是出自一些小厂或是手工作坊,生产经营不规范,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在此提醒果树种植户,在国家还没有对药物果袋的生产、经营、使用出台相关标准和作出明确要求之前,为了保证生产果品的安全,也为了防止因使用药物果袋而遭受损失,还是自觉不用为好。

(本刊记者绿洲)

药物使用 第12篇

关键词: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平均使用率

近些年来, 抗菌药物的广泛滥用成为了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各国的卫生管理部门都把抑制抗菌药物[1]的滥用作为急需解决的大问题。目前我国卫计委已经发布了相关的政策文件, 如:《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整治活动通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手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2]等。医院内对抗菌药物的滥用程度越来越深, 这一现象已被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员所高度关注与重视, 在2011年年初, 我国卫生部门开启了为期3年的针对抗菌药物滥用现象的专项整治活动。现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结果, 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3、2014年度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总量数据, 用Excel2007版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如:分类、计算、统计名称等, 计算各产品的消耗总剂量。参考卫计委颁发的抗菌药物监测网药品字典[3]限定日计量, 某药品的消耗总量与相应的限定日计量的比值即为用药频度 (DDDs) , 用药频度可以用来反映药物的使用频率。DDDs的数值与该药物的使用频率是成正比的, 数值越高, 说明患者使用该药的选择倾向性越大, 反之, 说明患者使用该药的倾向性越少。

1.2通过查看本院的信息系统, 采集本院患者在2013~2014年度的抗菌药物使用数据, 以及抗菌药物前十位使用量的排名数据, 进行分类并统计排序。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院DDDs排序前10名抗菌药物

2013年占据第一位的是斯帕沙星片, 斯帕沙星片的选择倾向性很大, 它是一种限制级使用的药物, 对2013年斯帕沙星片处方进行研究, 发现主要的用药是在急诊外科、妇科、肝肠科、泌尿外科等疾病中。司帕沙星的适应证为:泌尿生殖系统的轻中度感染、肠道轻中度感染、皮肤软组织轻中度感染等, 所以斯帕沙星片用于以上疾病是合理的, 但是斯帕沙星片大量的用于人流术后预防感染是不合理的, 用量过大可能会导致肌腱炎等其他病的发生, 所以本院药师对临床医生用药进行了干涉。具体的2013~2014年的DDDs排名见表1。

2.2 抗菌药物使用比较

通过比较2013年与2014年本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以及使用强度, 发现2014年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低于2013年, 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给药途径

由数据可得,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注射剂品种数、消耗总金额、DDDs均大幅度下降, 口服药品种数、注射药品的种数、金额所占比例也有所降低 (P<0.05) , 说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起到了很好地压制作用, 活动效果明显。见表3。

注:与2013年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相比, P<0.05

注:与2013年数据比较, P<0.05

3 讨论

现如今药事管理的渠道日渐规范, 利用电脑软件对医疗信息进行管理存储变得简单而又重要, 网络信息已经成为现代工作者必不可少的工作工具了, 从事药品管理的工作人员需加强Excel的智能应用, 及时清查过期药物和医疗用品, 防止患者误用, 药品的质量管理是极其重要的。

从文中看出, 对于有些不合理用药, 医院应给与干涉措施: (1) 使用标准的治疗指南手册, 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药品供应目录以及药事管理都是用药管理的核心要素。 (2) 从宏观的管理角度去约束、改善医生的处方治疗行为, 管理好对药物的使用问题可以让广大病患接受合理的药物治疗, 具有深远积极的意义。 (3) 治疗指南手册交由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以及药事管理人员制定与安排, 把常用的治疗药物编入本院的药品供应目录上, 以便查阅和分析。要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员的身上, 加强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性与安全性。本院可以采取定期讲座的形式进行有关知识的讲解, 或者在周会、院内报纸的内容上加大宣传, 才能更好地促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活动进行。

从2014年的抗菌药物DDDs的排名看来, 经过药物管理干预后, 罗红霉素DDDs值已退居第三名, 第一名和第二名分别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4]、克拉霉素分散片;第四名至第七名分别是盐酸多西环素片, 阿奇霉素干混悬剂, 和奥硝唑分散片、司帕沙星;第八名至第十名分别是注射用头孢尼西钠、伊曲康唑胶囊、头孢丙烯胶囊。β-内酰胺类的抗菌药物毒性低, 对人体的重要器官并没有很大的伤害, 并且抗菌效果明显, 所以老人和儿童更为适宜使用, 因此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排位在第一名是科学合理的。

从本院2014年抗菌药物使用量的排名情况来看, 二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的抗菌药物使用量较大, 以奥硝唑、司帕沙星、硝基咪唑为首的喹诺酮类使用量也较多, 特殊级的抗菌药物使用量较少, 非限制性抗菌药物使用较多, 从数据分析中显示, 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活动下, 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较为合理。

参考文献

[1]范秀英, 刘洪峰.某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效果分析.安徽医药, 2014, (11) :2198-2199, 2200.

[2]王天元.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促进合理用药.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8) :128-129.

[3]刘龙梅, 孙玉龙, 李蕾, 等.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分析.中国药业, 2013, 22 (20) :86-87.

上一篇:培训预算下一篇:自然记录